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2023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2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因此原子核中含有几个质子,就决定了原子核带有几个正电荷。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总结】原子的构成【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总结与交流】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种类不同,原子内质子数也不同【对应训练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答案】A【变式】核污水中的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答案】B【过渡】了解的原子结构后,接下来再从“量”的角度认识原子。
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你知道小到什么程度吗?科学家们测出了一些原子的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讨论】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原子的真实数值真是太小了,这样的数据容易书写、记忆和使用吗?能不能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呢?【总结】科学家们经过商议,一致同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总结】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即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r )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观察下面表格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粒子种类质量 质子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总结】1.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2.电子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如核记法、电子排布式。
–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示范、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弹簧模型•实验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1.讲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验器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大家知道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吗?”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答问题。
讲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步骤2:实验观察1.讲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弹簧模型,并说明模型代表了一个原子的结构。
2.学生观察模型,并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这个模型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3.学生通过展示实验、讨论和比较不同型号的模型,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概念。
步骤3:核记法1.讲师通过黑板和彩色粉笔,以核记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用于表示原子结构的方法。
2.讲师解释核记法的原理,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几个示范题。
3.学生根据讲师的解释和示范,自主完成剩余的核记法练习题。
步骤4:元素周期表1.讲师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讲师解释原子序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上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你对元素周期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步骤5:小结与拓展1.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讲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3.2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此外,学生应该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元素。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引导探究法: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互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与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关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题目。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2.掌握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能够用结构图表示原子的内部组成;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结构和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2.学生很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耐心引导和解答。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3.黑板和白板,粉笔和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原子概念,激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原子的组成Step 1: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组成部分,如电子、质子和中子,强调电子的特殊性质。
Step 2:让学生观察和讨论电子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状态和稳定性。
Step 3:巩固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原子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探究Step 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用铝箔包裹核桃,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核桃,观察并记录结果。
Step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联想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Step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推测核桃内部的结构,并解释为什么锤子敲打的时候,核桃会发出声音。
Step 4:通过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评论和评议。
4. 总结和展示Step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有一定的理解。
Step 2:展示学生展示的观点和解释,让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收获和理解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3: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学会了用结构图表示原子的内部组成,并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问题和讨论。
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课题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道原子不显电的原因。
3、能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鼓励主动与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微观认知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核外电子排布方式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间的关系2、微观知识的宏观化、形象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导入新课(原子虽小但可再分)【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请同学来分享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小的?【讲述】刚刚有同学回答了体积小,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原子的体积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把硅原子放大了三百万倍才看见如图所示。
【讲述】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计算来具体感受一下原子的小,原子体积与乒乓球体积之比等于乒乓球体积与地球体积之比。
已知乒乓球半径R=0.003m,地球半径为R=6371Km【提问】原子这么小还可以再分吗?【知识抢答】学生应该能回答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回答】质量小、体积小【计算】【回答】可以、不可以活动二:解析科学史上探究原子结构的三个里程碑【讲述】我们原子到底可不可以再分呢?在科学家们对原子的构成探究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他们伟大的贡献【展示】1、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讲解】1、道尔顿得出结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汤姆生得出结论:原子中含有电子3、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中有原子核【梳理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景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同时,我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原子的结构和组成。这种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原子结构概念。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时,我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困惑,我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原子结构概念。
3.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相结合:在课程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同时,我布置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系列(人教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知识导学分层训练)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在层次、电性、数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水分解的动图,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学生活动】回忆上述概念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新知探究一、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教师活动】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几部分?原子是实心球体吗?【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活动】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能更直观地感受原子的小,化抽象为具体。
引起学生的探知欲望。
【教师活动】观察教材第53页图3-9,你能发现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活动】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但原子中有一些粒子是带电的,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构成的粒子显什么电性?【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拓展提升】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有一位科学家叫卢瑟福,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束α粒子以非常高的速度去轰击一块金箔,结果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去。
3.2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重点题型整理
1. 题目:请描述原子核的结构。
答案: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原子序数为质子数;中子不带电,质量数为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
2. 题目:请解释电子的排布规律。
5.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质疑、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知识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可能仍然较为模糊,对原子核的结构、电子排布等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离子和化合价的计算感到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还利用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如PPT、视频等,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讲解原子核的结构时,部分学生对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理解不够清晰,需要我在今后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另外,在组织课堂活动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 在讲解原子核的结构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2. 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以采用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
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生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课题1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电荷”概念,但总的来说,微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
课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的构成,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情感目标: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问: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引课: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思考:物质世界是否可分?能否分到尽头?学生可能提出问题1.原子是实心的吗? 原子能分吗?若能分,其内部结构是怎样的?2.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原子的构成[讲解]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探索却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
十九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汤姆生开始了对原子结构的想象。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展示]1.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2.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设问]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卢瑟福试验模拟动画][展示]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2、用隧道扫描显微镜观测到的硅原子3、氦原子结构模型[讲解]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播放]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设问]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教师总结】结合课本表格内容,总结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二、相对原子质量【教师活动】 [讲解]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课前练习】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 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 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____(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 )
_______
原子(带__电)_____(不带电)
(____)
_______(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数=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