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2006-11-26
药学论文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作者:李炳文,胡雪桔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半夏;炮制;历史沿革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 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
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 《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大。”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明代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半夏七日夜用净水淘浸,再皂荚水浸七日夜,又用石灰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白矾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洗净焙干。”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些炮制方法成为
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据。 2 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中半夏汤药仅二味(即治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夏,能祛邪降逆,辛温通阳,用治于邪气内阻,营卫不利,阴阳失调之失眠证确有良效。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其后《丹溪心法》中有“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陈修园《时方妙用》有“眉棱角痛,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之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现代应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 讨论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