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弦的传历程历史与其特点
丝弦又名弦子腔,是我省的古老剧种之一。
由于它是一个由官调与越调两种声腔结合起来的剧种,而这两种声腔的产生年代又各不相同,所以只能把二者的合流年代——清康熙、雍正(1662—1735年)年间,认定为丝弦戏的形成时期。
丝弦流行于我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以正定、石家庄一带为中心,东至武强、献县,北至保定,南至邢台、西至井陉。
清代曾波及山西省的阳泉、平定,以至晋北的五台、灵邱、浑源一带。
由于音随地改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以中路为主流的四路;流行于正定、石家庄一带的为中路;流行于保定至武强一带的为北路;在邢台一带的叫南路;在井陉、山西一带的称西路。
现在山西晋北的罗罗腔,即西路丝弦腔河北省人称它为“夸丝弦”,山西人称河北丝弦为“夸罗腔”。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丝弦与老调开始同台演出,因而丝弦老人也多兼唱老调。
建国后,才分台演出。
由于历史悠久,剧目丰富,传统剧目约在五百余出。
《空印盒》、《赶女婿》、《金铃记》、《白罗衫》、《小二姐做梦》、《扯伞》、《卖风簪》等是其代表性的剧目。
就现状来看,丝弦戏在音乐方面,属于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
官调与越调各成体系,官调除有自己特定剧目外,唱腕上是以[耍孩儿](俗谓八句娃娃腔)为其主体曲牌。
但它与元明杂剧的[耍孩儿]词格不同,唱词相当口语化。
完整的[耍孩儿]是八句,但根据剧情的需要,即可整段重复演唱,也可节句摘唱。
官调除外[耍孩儿]为主体唱腔外,也兼唱[桂枝香]、[黄莺儿]、[歌南子]、[倒推车]、[锁南枝]诸曲,但均不以套曲形式出现。
越调,源于明代末年即已流行的曲艺“鼓子词”。
唱词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旬式,因此,它的唱腔属于板腔体。
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赶板、拨子、垛子等。
在越调剧目中,有时也唱一点牌曲,经常使用的有:[歌南子]、[山坡羊]、[三道腔]、[葫芦蔓]、[黑莺儿]、[打枣杆]等。
由于板腔体唱腔较为灵活,易变,因丝弦戏的剧目主要还是以越调为主。
丝弦戏的演唱是很有特点的。
唱腔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
唱词最后一定,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使丝弦戏的地方色彩极为浓郁和突出。
此外,它有传统器乐曲牌(包括弦奏、管奏两类)一百二十余首,主要用于烘托剧情和伴奏人物动作。
丝弦的伴奏乐器,最初是弦索(土琵琶)两个,大小三弦各一个,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鼓、手锣、大镲、大鼓各一件。
几经沿革,至建国前后,已变成以板胡、曲笛、笙三人件为主,辅以二胡、弦索、三弦,打击乐器则与京剧同,唯西路丝弦戏独用晋剧锣鼓。
丝弦的表演艺术
丝弦戏讲究唱念做表、武戏讲究唱念做打由于戏曲表演是程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所以这种表演需要借重唱、念、做、打(表)多种表现手段来创造舞台形象。
唱是主要的艺术手段之一,是根据剧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形象,使观众的听觉感官获得美的享受。
念白和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做功,广义的解释是表演技巧,一般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区别于其它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序,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也有很多技巧,还要揣摩戏情戏理、人物特征,才能把戏演活。
打(表)是戏曲形体动作的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一般分为“把子功”、“毯子功”两大类。
凡用兵器对打或独舞的,称“把
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
戏曲的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戏曲表演形式的显著特色。
在丝弦这个剧种中,对于唱念做打(表)又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不同的方面。
从唱功说,这是演员决定艺术创作得失的重要因素。
对同一剧目,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唱法,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为了扩大音量、音质,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
这就要求演员要有一条明亮的嗓子,符上丝弦谱出的音符,发出的嗓音要浑厚、嘹亮,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子必须音韵正,发音时,唇舌齿牙喉必须运用及时和得当,所以说豁嘴和没牙的人是唱不好戏的。
这就是要求戏曲演员在每句词、每个字尤其是这个字在它的唱腔中,既要保持它的四声准确,即字正,还要保持它的腔调到位这就是腔圆。
念白大体分两类:一种是韵律化的“韵白”,一种是以各种方言为基础,拉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
无论是韵白还是散白。
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乎于朗诵,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在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要领后,结合具体的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既悦耳动听又能传神的艺术境界。
丝弦艺术的念则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上场的诗和对,二是台词中的道白、念白,包括韵白和京白。
现代戏中的道白用方言的也是,传统古装剧道白,除丑白、彩旦白外,一般都是韵白。
念白都要与面目表情和人物表现出来的身段运做相稳和,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效果。
比如在《商容碰殿》中,我从《徐策跑城》中摘取了一部分念白用在了丝弦戏《商容碰殿》中,成了有独物风味的东西。
不在多而在精,关键是你怎么刻划人物的感受和内心的变化,怎样去革新和思考这个剧情中的人物。
一个演员眼是最重要的,以手示意也非常重要。
念在关键时也需要用手意,包括出手袖功各类。
在指方位时,生角与旦角各有不同,生用双指或单指,旦角用蓝花指,同时不能离开身体。
动作的配合在演员表达剧中人物的同时是离不开七情的,既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情感的投入,无论哪种情在必要表达的时候,要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高兴时,观众捧腹大笑,悲哀时,观众也随之落泪悲泣。
例如,《赶女婿》剧中的人物表演达到高潮时,老生的一句“夫人,赶哪”……(圆场),场上场下一片欢呼,掌声不断。
在《清风亭》一剧中张继保与张元秀即将要分别时,张元秀的一句“你愿走你就走,日后我二老要是不在人世,你买些纸钱到我二老坟前烧化烧化,叫上几声爹娘……”演员泣不成声,观众为之落泪。
这就是戏做到家了。
常言说,场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指四功五法及七情六欲的表现能力,其中唱念是离不开唇齿牙喉的,要想在舞台上有卓越不凡的表现,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背后默默无闻的下苦功,执著的追求。
走进梨园,方知梨园春色
我县丝弦剧团正是怀着对艺术事业无尚崇高的追求,才使剧团在风雨几十年中茁壮成长的。
平乡县丝弦剧团(本团以南路丝弦为主)。
自1947年九曲村弦子腔班得到县民主政府的认可,就意味着它那饱受沧桑的历史文化底蕴即将开始在滏漳流域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它那光辉历程由此开始谱写。
1952年该团由任县政府接管,命名为“任县丝弦剧团”。
1956年定为平乡县丝弦剧团。
1957年剧团举办戏训班,招收30名学员,由关新斗、董朝凤、赵凤山任教。
除基本功训外,教授剧目也比较繁多,其中著名剧目有武戏《盘丝洞》、《闹天空》;文场《临江驿》、《三
击掌》等多出剧目。
一些学员都是你我耳熟能详的燕赵名角,如马俊改、曹旭楼、李胜利、贺文田、张孟仁、时秀考(司鼓)、翟秀荣等,他们个个勤奋好学,悟性极高,表演精妙深得父老乡亲的喜爱。
1958年由于合并大县,我县剧团又一次改名,为“巨鹿县丝弦剧团”。
1960年10月集体下放到岳城水库,后与四股弦剧团合并。
两团之间取其长补其短,不断开拓创新,共同奋进,创造出了可观的成绩。
1961年巨鹿县划分开,我县剧团再次改名,为“广宗县丝弦剧团”,随后剧团又一次于1962年恢复了对平乡县丝弦剧团的称谓。
在此又有一些有能力、有素质人才队伍先后加入我县剧团,为我县丝弦剧团注入新鲜血液。
在“文革”前期我县丝弦剧团以上演传统剧目为主,《八郎刺肖》、《三女抢牌》、《卷席筒》等但于此同时我县剧团也移植了各地方剧中的剧目十多余出,同样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为以后我县丝弦剧团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我县丝弦剧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63年由李胜利、李存武、孟仁贵等所演出的大型古装传统戏《潘杨讼》代表我县丝弦剧团参加地区汇演,在文化界及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为此邢台日报以“南路丝弦后继有人”为名发表评论,并配有大幅的剧照。
这时的平乡丝弦剧团已步入鼎盛时期。
1965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六”通知,此后各戏曲各单位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四人帮”在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破坏了党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的文艺方针,他们大搞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戏和历史戏一概否定,并要求各级剧团一律排演出现代戏(样板戏)。
“十年动乱”百花凋零,丝弦也未能幸免惨遭禁锢和摧残,并扣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将丝弦这个别具风格的艺术珍品“砸烂”了。
为此我县丝弦剧团只好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改名为“平乡县京剧团”。
传统剧目全部停演,换成了清一色的现代戏,这样就给剧团带来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一是添置服装道具灯光、布景都需资金;二是观众不买现代戏的账,当时有些观念,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戏,编出这样的顺口溜:“社员看社员,白花两毛线”,但这些闲言碎语,并没有打消剧团上下热忱于对艺术事业的积极性。
我县剧团竭尽全力创作新编剧目,在1964年新编现代剧目《八一风暴》、《白求恩》、《会计姑娘》等十几出剧目连同上演。
由此后人们渐渐地改变了对现代戏的看法,逐渐接受了这种表演形势。
剧团所演出以南昌起义为主题的《八一风暴》十分叫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曾在邢台人民剧场连续演出20天,场场爆满,各剧团纷纷前来观摩,在此期间剧团也上演了一些歌曲、曲艺节目来丰富舞台创作。
后几年中又相继完成现代戏剧目(接上期)但于此同时我县剧团也移植了各地方剧中的剧目十多余出,同样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为以后我县丝弦剧团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我县丝弦剧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63年由李胜利、李存武、孟仁贵等所演出的大型古装传统戏《潘杨讼》代表我县丝弦剧团参加地区汇演,在文化界及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为此邢台日报以“南路丝弦后继有人”为名发表评论,并配有大幅的剧照。
这时的平乡丝弦剧团已步入鼎盛时期。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六”通知,此后各戏曲各单位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四人帮”在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破坏了党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的文艺方针,他们大搞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戏和历史戏一概否定,并要求各级剧团一律排演出现代戏(样板戏)。
“十年动乱”百花凋零,丝弦也未能幸免惨遭禁锢和摧残,并扣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将丝弦这个别具风格的艺术珍品“砸烂”了。
为此我县丝弦剧团只好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改名为“平乡县京剧团”。
传统剧目全部停演,换成了清一色的现代戏,这样就给剧团带来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一是添置服装道具灯光、布景都需资金;二是观众不买现代戏的账,当时有些观念,特别是农民群众对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戏,编出这样的顺口溜:“社员看社员,白花两毛线”,但这些闲言碎语,并没有打消剧团上下热忱于对艺术事业的积极性。
我县剧团竭尽全力创作新编剧目,在1964年新编现代剧目《八一风暴》、《白求恩》、《会计姑娘》等十几出剧目连同上演。
由此后人们
渐渐地改变了对现代戏的看法,逐渐接受了这种表演形势。
剧团所演出以南昌起义为主题的《八一风暴》十分叫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曾在邢台人民剧场连续演出20天,场场爆满,各剧团纷纷前来观摩,在此期间剧团也上演了一些歌曲、曲艺节目来丰富舞台创作。
后几年中又相继完成现代戏剧目二级导演李存武和十几个省剧协会员都表现相当出色,风靡一时。
197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万恶的“四人帮”其可谓大快人心。
此时各级剧团纷纷恢复了古装传统戏的演出,我县丝弦剧团在恢复演古装传统戏,同时也出台了几部新编的历史剧。
剧团推陈出新,大刀阔斧地改革,争取打造更好的精神大餐,创编出完美的艺术表演。
我县优秀剧目《小刀会》、《杨门女将》、《三休樊梨花》由中央电台、省电台录制播出,并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出版发行。
1982年由马俊改、袁凡江,李存武导演,王如峰唱腔设计所共同完成的大型新编历史剧《糟糠情》在12月份参加了省戏曲调演,获得了双项奖项,为此河北电视台录制播出,由中国戏曲出版社摄影《糟糠情》连环画,在陕西省新华书店出版发行,在全国各地新书店销售。
此后我县丝弦剧团不断推陈出新,完成创作新编剧目《汉宫血泪》、《皇孀恨》各获得省、市十多项奖。
以上剧团所创造的佳绩为平乡县的父老乡亲争光添彩。
丝弦路在何方
丝弦直在探索着改革发展的道路,有过挫折、失败,也有成功的经验。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上,如何找准丝弦演出市场,拓展剧团生存空间,使古老剧种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成了摆在当前戏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下舞台艺术演出已不同于计划时代的指令性演出,它涉及到诸多因素,首先是市场中多种文艺形式的激烈竞争。
历史发展到今天,文艺演出市场已不是哪一种艺术形势的一统天下,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演出形式并存,形成了演出市场的新格局。
作为古老的丝弦艺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相对固定的演出市场,只有成功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动作中去,稳定、巩固原有市场,同时把握新的演出机会,寻找新市场,培育新的演出增长点,这是丝弦能否生存、生存好坏的关键。
参考目前的一些国营和民营剧团在实践中探索、摸索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县的现在演出市场,我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丝弦剧团还是有出路的。
1、丰富上演剧目,稳定老观众,吸引新戏迷。
首先是固定上演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这是优秀传统剧目的艺术价值决定的。
传统戏是丝弦艺术的基础,由于它在舞台上反复演出,特别是经过几代艺术的精打细磨,演员对人物理解、把握表演都有一定的深度,演出时有较高的艺术质量。
优秀的传统剧目,观众熟悉剧情,熟悉人物、熟悉据情中的称式技巧表演,唱腔艺术,看传统戏能使观众获得审美愉悦。
传统优秀剧目在观众中享有盛誉,好比老字号的名牌产品,深受欢迎。
丰富上演剧目还包括推陈出新上演一些传统折子戏和连台本戏,让观众有戏可看。
尤其是连台本戏以其故事性强,有明显的启承转合,每本既相对独立又留有悬念,深受观众喜爱。
戏的主题大都离不开惩恶扬善,保忠除奸,非常切合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理念和思想情感。
2、剧团与其它行业开展横向联合,创作演出行业戏。
剧团与行业联合创演行业戏,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事物。
行业戏多是行业结合其宣传需要或褒扬先进、展现行业风貌、树立行业的精神或配合形势进行政策宣传,有明显的社会功利目的,演出后社会效益非常好,因而颇受行业欢迎,片片是有关行业主动请剧团写戏,联合演出。
由河南省豫剧三团所演出的新编剧目<<村官李天成>>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
该剧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塑造了一个带领群众跨越小农经济藩篱、闯市场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形象。
以配合“三农”的宣传教育。
在行业戏发展上,这种剧团与行业协作创演地行业戏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由于这些部门、行业有一定的经济能
力,为创作、排演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加之行业戏演出包场较多,有稳定的观众队伍,因而剧团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另一方面行业依靠剧团强大的创作队伍,专业演出阵容,用地方戏这种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达到寓教于娱乐目的。
3、积极占领农村演出市场。
当丝弦在大中城市里的演出市场正一点点萎缩的时候,其农村的演出市场却依然存在。
在我省的广大农村,人们的文化生活依然很贫乏,特别最近几年来农村电影放映队受录象冲击和其它各种原因纷纷解散后,农民看戏看电影更难了,送戏送文化下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目前剧团下乡尚有较多的困难,理应得到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要加强政策导向,为剧团下乡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剧团也要加强改革力度,建立适合在农村的演出机制,包括剧目、人员设置等。
送戏下乡,积极开拓农村演出市场是各级院团的一项重要任务。
4、积极寻求对外演出市场。
在戏曲百花园中丝弦以其特有的乡土气息而成为了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浓郁的燕赵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
在目前各个剧种走出了国门。
通过积极开拓海外演出市场,将传统艺术精品带有海外,带给海外华人、外国人,让他们通过丝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剧团也可获得较丰厚的演出效益,这已被证明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道路。
5、参加各种经贸活动,为企业作产品宣传,帮企业树立形象,演出传统剧目,营造文化氛围,为经贸活动助兴。
这种借经贸活动搭台唱戏,也能使剧团演出火上一把。
剧团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使剧团与企业、与经贸活动主办者,与当地政府、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了,也为剧团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
通过逐步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丝弦艺术应该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重视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