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 公共艺术类一等奖作品:中国传统建筑说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征;2.明确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的特点;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20分钟)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古代城市的建设和防御工事,以及现代建筑的发展。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包括建筑造型的平衡与和谐、飞檐翘角的独特形式、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格局等。
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木结构和石结构,以及斗拱、揭山、拼花等特殊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木材、砖瓦、青石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选择。
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包括彩画、雕刻、琉璃瓦等精美的艺术装饰手法。
三、展示与讨论(15分钟)1.学生自由展示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2.学生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逐条归纳学生讨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其他特点,总结形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或简洁叙述。
五、拓展延伸(15分钟)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社区中继续观察和记录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内容,明确“文法”“可译性”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4.文化传承与启示: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梁思成:他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身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
一天,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
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著作。
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除了建筑学家,他还是建筑教育家。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回国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梁思成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记得梁思成给自己上课的样子:“先生虽然个头不大,但两眼炯炯有神,而且带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自信。
《故宫说课稿北京市一等奖》

《故宫说课稿北京市一等奖》故宫说课稿北京市一等奖本文档是关于故宫说课稿的北京市一等奖作品。
我们将详细介绍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收藏珍品等内容,以及与故宫相关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故宫的历史背景故宫原为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庞大。
故宫于1925年成为博物院,对外开放。
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二、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艺术。
它的大门、殿堂、房舍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和特点。
同时,故宫的宫墙、角楼、抱厦等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防御功能和技术。
三、故宫的收藏珍品故宫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玉器、铜器等各种艺术品。
这些珍品通过展览和展示,向公众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四、故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还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和审美观念。
故宫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兴趣,也是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故宫的说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五、总结通过这份《故宫说课稿北京市一等奖》,我们希望能够向更多人推广和传播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收藏珍品以及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故宫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保护。
感谢您阅读这份文档,希望能对您了解故宫和其重要性有所帮助。
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公共艺术类优秀作品:宫殿建筑说课课件

建筑结构 建筑布局 建筑色彩 建筑空间
与
板书设计:
宫殿建筑——故宫
建筑结构 历史传承 建筑色彩 富丽阴柔美 建筑布局 中庸正统思想 建筑空间 庄严肃穆阳刚之美 土木结构 雕梁画栋 中轴对称 空间多变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视频、图片,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 导学生讨论欣赏故宫在建筑结构、色彩、布局、空间四个方面 的特点,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特长, “小小导游”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故宫的相关知识,为后 面的欣赏做好了知识铺垫,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 教学中,学生对“空间多变”的这一特点和文化思想不能透彻 理解,以一段典故和视频解读了这一难点,同时“我来解说” 的活动结合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对建筑的特点和文化的 欣赏能力。课堂小结采用了“连连看”的游戏方式,引入辞赋 的描写,强化了知识,也锻炼了横向比较的欣赏能力。 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点拨非常重要,引导恰当充分,学生 欣赏特点文化就比较顺利;反之,学生面对大量图片和视频不 知道关注点,欣赏活动就会困难。
土木结构 雕梁画栋 中轴对称 空间多变
我来解说
连连看:诗词中的宫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 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 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具备一定的解说能力
分析欣赏能力弱
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 点拨法 任务驱动法 说学法 自主学习 讨论学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此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既深入细致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又全面总结了其独特风格和卓越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各民族建筑之间是否存在“可译性"。
对于已经具备初中阅读基础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学习并不会构成太大挑战。
相反,它将是一次愉快而充满启发的学习之旅,必将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国建筑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透过文章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洞悉其内在逻辑,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精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2. 通过学习我国的古老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对中国建筑独特基本特征的深入挖掘与全面理解,以及对丰富多样风格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则在于精准把握并形象理解文中出现的专业建筑名词,以便更深入地领悟其背后的深邃文化和历史内涵。
课前准备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展露不凡的认知天赋,然而,在说明文阅读的领域里,他们仍需不断磨砺。
因此,课前,我们将引领他们深入钻研课文,鼓励他们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并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以便更好地领悟和内化课文内容。
这样的精心准备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知识的光芒在他们的心中闪耀。
教学过程《中国建筑的特征》千年文化,历史沉淀,中国建筑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它们是静默的史诗,是时间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
寺庙、宫殿、民居、亭台,每一座建筑都彰显着中国建筑独特的韵味。
2012年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建筑CAD《绘制楼梯》说课课件

信息爆炸 步步为营 实战演练 开疆扩土 画龙点睛 乘胜追击
说教学过程
直跑楼梯 旋转楼梯
形式: 自主探索 内容: 分层自主 探索绘制 多种楼梯 基本方法 多跑楼梯
信息爆炸 步步为营 实战演练 开疆扩土 画龙点睛 乘胜追击
说教学过程
直跑楼梯
形式: 自主探索 内容: 分层自主 探索绘制 多种楼梯 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善观察
巧归纳
勤实践
学情 教材与内容 岗位与能力 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情 教材与内容 岗位与能力 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情 教材与内容 岗位与能力 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 6 5 自主探究
教法与学法
旋转楼梯
多跑楼梯
信息爆炸 步步为营 实战演练 开疆扩土 画龙点睛 乘胜追击
说教学过程
形式: 自主探索 内容: 分层自主 探索绘制 多种楼梯 基本方法
信息爆炸 步步为营 实战演练 开疆扩土 画龙点睛 乘胜追击
说教学过程
形式: 自主探索 内容: 分层自主 探索绘制 多种楼梯 基本方法
信息爆炸 步步为营 实战演练 开疆扩土 画龙点睛 乘胜追击
说岗位与能力
精确 绘图员 快捷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严谨
学情 教材与内容 岗位与能力 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能在建筑平面图中绘制楼梯(重点); ② 会使用“阵列”命令(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建筑类-说课 国赛一等奖(课堂PPT)

楼梯
预设问题:
⒈楼梯尺度包括哪些内容? ⒉楼梯坡度的概念是什么?常用的楼梯坡度是多少?
舒适坡度是多少? ⒊踏步高度级数和宽度步数在投影上的关系如何?
踏步宽度和高度的经验公式是什么? ⒋举例常用的踏步尺度? ⒌一个梯段踏步级数实践中多少合适? ⒍梯段尺度的概念是什么?常用的梯段尺度有那些? ⒎梯段宽度和平台宽度应满足什么的关系?为什么? ⒏梯井尺度的概念是什么?常用宽度多少?什么作用? ⒐栏杆扶手的概念是什么?常用尺度是多少? ⒑楼梯净空尺度的概念是什么?应满足什么样的要求? 11.通行式楼梯如何满足净空要求?
何感想? ◆ 对时常发生的楼梯
踩踏事件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实践经验得出合理确定梯段宽
度、平台宽度的重要性。
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信息 计划 决策 执行 监督 评估
17
楼梯
讲授: 梯井尺度 栏杆扶手高度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掌握建筑物中一些常规 尺寸的确定方法。
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信息 计划 决策 执行 监督 评估
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信息 计划 决策 执行 监督 评估
13
楼梯
任务: 测量 记录
设计意图: 用实践印证理论知识,调动积极性,培养学习
兴趣,树立自信心。
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信息 计划 决策 执行 监督 评估
14
楼梯
任务: 填表 判断
设计意图: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信息 计划 决策 执行 监督 评估
楼梯
楼梯尺度的 合理确定
“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教 材
基本原理、构造做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掌握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原理。
3.培养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a.夏、商、周时期的建筑b.秦、汉、魏晋时期的建筑c.隋、唐时期的建筑d.宋、元时期的建筑e.明、清时期的建筑2.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a.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b.建筑构造的特点c.建筑风格的演变3.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原理a.基本构造:梁、柱、榫卯等b.设计原理:对称、重复、比例等4.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建筑a.故宫b.长城c.杭州西湖d.承德避暑山庄5.欣赏和创作古代建筑艺术a.欣赏古代建筑的优美外观和精妙构造b.体验古代建筑的特色和氛围c.进行古代建筑的模型制作活动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构造和设计原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和分享对古代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3.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古代建筑模型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四、教学过程:1.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a.采用图片、文字或视频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b.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了解其特点和风格。
2.掌握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原理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原理。
b.组织学生观察和分析古代建筑的构造和设计要素。
3.欣赏和创作古代建筑艺术a.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故宫、长城等古代建筑的图片或实地参观,欣赏古代建筑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b.组织学生进行古代建筑模型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和体验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评价学生的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和创作能力,考察学生对古代建筑的构造和设计原理的掌握程度。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一等奖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一等奖【最新版】目录一、说教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六、总结正文一、说教材《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关于我国传统桥梁建筑的说明文,课文通过介绍石拱桥的历史、形式、结构和代表性建筑,展示了我国桥梁建筑的卓越成就,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这篇文章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石拱桥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时,培养学生的说明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石拱桥的历史、形式、结构和代表性建筑。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说明文的形式,把握石拱桥的特点和优秀代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石拱桥的历史和建筑特点,引导学生讨论石拱桥的结构和代表性建筑,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加深对石拱桥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石拱桥的形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介绍石拱桥的历史、形式、结构和代表性建筑,解决学生的疑惑。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和优秀代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石拱桥模型,加深对石拱桥的理解。
5.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石拱桥的历史、形式、结构和代表性建筑,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表格预习,初步了解中国建筑的九种特征及本文的说明方法。
2.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3.通过本文的学习,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梁思成的这篇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给大家带来一定的阅读难度。
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明确:建筑专业的学者。
①本文选自《建筑学报》(关注课文注释)②“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关注人称“我们”)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但同学们依然很出色地完成了预习工作。
二、初读课文,预习呈现1.呈现预习那么“由结构到装饰"又是什么说明顺序呢?参考:从主到次。
2.探究“图示法”在“平面布置"的“说明方法”中,我们班金洋洋同学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她写的是“列图表",关注到了课文旁边的这幅图,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1)如果我把这两张图片隐去,你读过来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明确:没有图片,纯粹文字,更抽象,只能对文字进行想象,有了图片,更为具体,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板书:清晰(2)那我们很多文章里也有很多插图,也可以让我们对描写对象有清晰的认识,那梁思成的这幅插图与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有什么区别?明确: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侧重于形象性,说明文中的图示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是文本内容之一。
——板书:简明、补充(3)补充了哪些文章中文字所未能表达的内容?参考:疏密相间、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主次分明、文化(宗法伦理观念)载体……明确:图示法:是对文字说明进行补充、辅助的一种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8-《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分析语言特色。
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培养善于捕捉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3. 关注传统建筑的传承问题,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之情。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分析语言特色。
2. 关注传统建筑的传承问题,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乐高积木深受大小朋友们的喜爱,相信同学们都玩过。
那大家有没有玩过中国传统建筑主题的乐高积木呢?如果你是中国古代建筑积木的设计师,你如何设计一款中国古建筑积木玩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梁思成,走近《中国建筑的特征》。
当我们学习完这篇文章,或许会有一些灵感。
二、学习任务任务一:知人论世,向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汲取经验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的学术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 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
主要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任务二: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完成表格。
九个特征可以分为三方面:㈠㈡谈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㈢㈣㈤属于结构特征,㈥㈦㈧㈨属于装饰特征,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
2.阅读14、15两段,请同学们思考关于建筑“文法"“词汇”“可译性"的解释及意义。
(1)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提取有关“文法”、“词汇"和“可译性”的主要信息,圈画在书上。
国家一等奖《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整合信息,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合作探究文章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字背后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品味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科普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本文结构思路、说明顺序、语言风格,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第二课时:用正确的方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运用从文中学到的九大特征欣赏中国建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配乐PPT《汉字中的建筑》,居、室、房、囱、窗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及文字部件的组成,根据这些字的构成猜测“宇宙”二字。
“宇”字甲骨文外面是房屋,下面是横梁和柱子,指向空间。
“宇”本义“屋檐”,从屋檐向上下四方是空间的扩展,“宙”本义“支点”,从支点向古往今来是时间的延伸,合起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便是宇宙。
中国古人把宇宙想象为一间大房子,天是屋顶,地是台基,天地之间由擎天柱撑起。
这种想象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就继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梁上君子”梁思成为何如此热爱中国建筑。
二、温故知新1、回顾昨天学的三大块内容:①PPT本文的思路脉络:1-2中国建筑概说:地域广、历史久3- 13 九大特征是什么14-19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什么20写作目的:古为今用围绕“古为今用”的观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
板书:思路严密。
②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结构牢到装饰美。
2014“创新杯”公共艺术说课比赛会议纪要与获奖名单

2014年“创新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会议纪要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14年‘创新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于2014年12月12—14日在山西省省太原市举行。
本次大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山西省贸易学校承办。
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88所学校、近百名选手参加了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本次比赛,参赛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表现出了一流水平。
可谓高手齐聚,强手如云,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公共艺术教学盛会。
选手分为A、B、C、D、E五个比赛组进行比赛,其中A、B、C三组为音乐组,D、E两组为美术组。
比赛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体现出了崇高风格与优秀水平,实现了以“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
最后有32名教师获得一等奖,39名教师获得二等奖,27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29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具体名单见附件。
与会人员合影选手们进行说课比赛裁判员认真评审12月14日上午,在山西教育宾馆三楼会议厅举行了优秀微课及一等奖获奖者代表说课展示、专家讲座及颁奖仪式。
首先由刘骥展示微课《合唱艺术——共同分享的音乐礼物》,在短短5分钟之内,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内容精炼、制作精美的微课,获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之后由A 、B 、C 、D 、E 组推选的优秀选手蒋露萍、刘芳、李颖奇、孟玲玲、倪国锋进行说课展示。
这五位教师展示了较强的专业功底、教学素养和教学的创新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较好地完成了大纲的要求。
微课及说课展示五个比赛组的评委对本组展示选手和本组说课比赛情况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普遍较好,专业素养扎实,大部分教师能够把握公共艺术教学与专业艺术教学之间的区别,教学思路日趋成熟,教学方法选择得当且创新性强,大部分教师微课制作合理,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特色。
裁判点评本次比赛裁判长、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公共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俞冬伟对本次比赛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综合点评,并做了题为《现代教学的‘微’时代》的专题报告。
广东省创新杯说课比赛优秀说课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情境设置 环境准备
任务: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会采用木构建筑而非石建筑? 情景二:游孔庙大成殿 任务:为什么大成殿要建在那么高的台基上? 情景三:游北京故宫 任务:为什么三个大殿的屋顶形式都是不一样的? 三、任务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台基、木架构、屋顶
表
格
四、任务完成要求 制作汇报 PPT、讲解展示 五、任务分解 1、分组方式
有表现欲,喜欢上台进行模拟导游的 训练,对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表现出浓 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
注重男女生以及性格的搭 配,以学习主动性较强的 带动积极性较弱的同学
第 一 组
第 二 组
第 三 组
教法学法
教法设计
学法指导
任务驱动法 问题教学法
任务指导书
合作学习法 讨论研究法
比较分析法
模拟实践法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任务准备
2、各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 六、本次任务的一些表单资料 七、任务成果 PPT 展示
课前准备
形成性评价表
分
组
内 学习目标 知识点 1 知识目标 知识点 1 知识点 1 资料搜集是否全面 讲解是否有吸引力 容 评价项目 分值 10 10 10 10 10 5 10 5 5 5 10 10 评价汇总: 建 议 评 自评 互评 价 师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小组展示
分析评价 迁移拓展 课堂小结
情景二:游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任务二:导游小婷带领游客参观游览山东曲阜孔庙,在大成殿前,游客纷纷问到“为什 么大成殿要建在那么高的台基上?”
一、学生介绍台基的主要功能: 二、介绍台基的分类及等级: 三、回答游客的提问:
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查找资 料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孔庙 的建筑以及加深对孔子的 认识。
2012年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平屋顶》教学设计

◇创◇新◇杯设计者:韩伟伟单位: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专《平屋顶》教学设计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措施✧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任务主动深入学习,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建筑实体,通过实物观察、分析,总结理论知识。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加深理解,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任务驱动法直观展示法互动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具电脑,投影仪师生讨论解决任务20′任务一、平屋顶是不是水平的?有哪些特点?屋面坡度小于5%的屋顶称为平屋顶。
(常用2%-3%的坡度)1.适应性强2.迎风面小3.经济适用4.简朴大方任务二、排水坡度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1、排水坡度的形成(1)材料找坡:在水平搁置的屋面板上用质轻价廉材料铺设找坡层,适用于坡向长度较小的屋面,找坡层厚度最薄处不小于20mm,有时可用保温层兼做找坡层。
平屋顶多用。
特点:室内顶棚平整,建筑加层方便、但增加了屋面荷载,材料和人工消耗较多。
(2)结构找坡:是将支撑屋面板的墙或梁做成一定的倾斜坡度,其上直接铺设屋面板,形成排水坡度。
坡屋顶多用。
特点:省工省料、但顶棚不平整,结构较复杂。
观察图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踊跃发言。
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实体,从身边的实物实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理论性的概念、特点等,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师生讨论解决任务任务三、屋顶的排水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1)无组织排水(自由落水)定义:指屋面雨水直接从檐口滴落至地面的一种排水方式。
特点: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易使雨水侵蚀外墙角,影响行人交通等。
采用无组织排水时,必须做挑檐。
(2)有组织排水定义:有组织排水是将屋面划分成若干排水区,按一定的排水坡度把屋面雨水有组织地排到檐沟或雨水口,通过雨水管排泄到散水或明沟中。
采用有组织排水时,必须设檐沟、雨水口、和落水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重点 难点
学会从结构、 装饰、布局三 方面欣赏中国 传统建筑的美
与岗位 应用对接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游 图 片 戏 赏 法 析 法
启 发 引 导 法
教 法
学 法
小 组 讨 论 法
观 察 法
课 前 准 备
团队 组建
分为四组,每组准备一份导游词
网络 搜集 搜集“中国最美传统建筑”图片,小组汇总
激趣 认知
宫 殿 拓展 建 筑 民 居 建 筑 防 御 建 筑 园 林 建 筑
上 课 过 程
课堂教学
寺 庙 建 筑 礼 制 建 筑
桥 塔 建 筑
升华
凝固的音乐
——中国传统建筑
认知
上 课 过 程
再赏整体 . 明 布局 细赏局部 . 辨 装饰
初赏整体 . 探 结构
凝固的音乐
——中国传统建筑
教学设计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结 构 装 饰
传统 建筑
第 三 单 元 第 三 节
公 共 艺 术 美 术 篇
布 局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传统 建筑
美缺 的乏 认对 识传 统 建 筑
传能 统简 建单 筑介 绍 中 国
旅 游 专 业 二 年 级
认知
上 课 过 程
认知
上 课 过 程
梁
木结 构
认知
园林建筑
宫殿建筑
上 课 过 程
富贵、吉祥 宁静、含蓄
认知
上 课 过 程
细节 装饰
认知
上 课 过 程
认知 对称式布局
上 课 过 程
自由式布局
布局 美
认知
知识与 技能目标
教学重点
整体
局部
整体
突破难点
拓展
要求:运用刚才所学的 欣赏方法,丰富本组的 导游词,然后,向大家 以“导游”的身份进行展 示。 最后,学出一位“最美小 导游”。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学会从结构、装饰、布局三方面欣赏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传统建筑美,并运用到导游工作中;
通过讲解、游戏、模拟等方法,采用整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局部—再整体的模式让学生感受美; 提高学生对传统建筑的欣赏水平,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过渡页
上 课 过 程
实战 演练
对接
情感与价 值观目标
升华上 课 过 程 Nhomakorabea 学以致用
整 合 教 材
学会 方法
锻炼 技能
精 心 组 织
感 受 建 筑 美
课堂教学与实习岗位对接
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