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习题答案
五、习题答案第一章1、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是学前儿童正确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进行生活实践的需要;是培养学前儿童数学兴趣和良好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需要。
2、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是什么?答:思维特点: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心理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第二章1、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应该具有哪些教育理念?答:从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策略、教育评价几方面考虑即可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是什么?答:坚持发展的原则、坚持数学教育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坚持儿童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原则、坚持在以游戏为主的数学教育的原则。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答: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数学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初级的数学思想和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第三章1、简述制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分类方法?答: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要、数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分类方法:按照时间划分、按照心理结构划分、按照教育内容划分、其它方式划分。
2、表述数学教育目标的方法有哪些?答:行为目标表述模式、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模式、表现性目标。
3、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是什么?答:按教材中的3~4岁、5~6岁、6~7岁叙述即可4、简述选择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答:依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依据儿童认知规律和特点、依据数学的学科内容特征、依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5、各年龄段数学教育内容是什么?答:分小班、中班、大班对应说明即可第四章1、学前儿童的教育途径有哪些?请一一列举出来。
答:从专项的数学教育活动形式、非专项的数学教育活动形式两方面讨论2、专项的数学教育活动有几种?分别是什么?答:两种:以教师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儿童自由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区别 联系
语言
言语
人际交流的工具, 交际的过程和结果,
相对静止
相对运动
社会属性
个体属性
结构成分有限
表达无限
符号系统
能力系统
语言源于言语;言语依赖于语言。
二、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
言 语
过渡言语 内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 独白
书面言语
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是以听、说为主的言语。 A.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讨 论等。
(二)言语的发生阶段(1~3岁)
1—3岁是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阶段。
从1岁起,儿童进入了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 接下来2~3年内,儿童便初步掌握了本族的基本语 言。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岁~入学前)
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 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3.词义的深化
出现理解词的“泛化”和“窄化”
(1)词的“泛化”:即词义理解的扩张 (2)词的“窄化”:即词义理解的缩小
4.积极词汇逐渐增多
积极词汇又称主动词汇, 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
消极词汇,又称被动词汇。 是指能够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三)语法的掌握
1.句子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三岁幼儿口头言语中,往往缺漏主要词类或词序紊乱,
双词语阶段 (1.5-2岁)
①儿童一词多义; ②一岁半后,儿童能说“电报句”。 ③有时缺字漏字,句子不完整,顺序颠倒。 ④先出现名词,还有少许动词,再是形容 词。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
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
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一计数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
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
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
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
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
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
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
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
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
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
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
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
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
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
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
第七章--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课件
2.用多种感官感知量 用多种感官感知量是指让幼儿充分地看、摸、摆弄,通 过视觉、运动觉、触摸觉等感官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 量等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视觉观察比较 视觉观察比较的具体方法包括重叠和并放两种。 重叠法主要用来比宽窄。 并放法主要用来比长短、高矮、厚薄等。
12
(2)运动觉感知比较 幼儿认识物体重量时,不能用眼睛观察,而要用手提起 或掂量,通过肌肉运动(运动觉)感知并判断物体的重量。
17或一定的规律 排成序列。
1.排序的形式 排序的形式主要包括按次序规则排序和按特定规则排序 两种。
(1)按次序规则排序 按次序规则排序包括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和按物体数量 多少排序。
18
①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 粗细、厚薄、宽窄等排序。如下图所示,把长颈鹿按从高到 低的顺序排列。
19
② 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如图7-2所示,把动物按脚从多 到少的顺序排列。
20
(2)按特定规则排序 按特定规则排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 重复式,如AB―AB ,ABC―ABC ,ABB―ABB; ② 滋长式,如AB―ABB―ABBB; ③ 变异式,如ABC―ABD―ABE等。
21
2.排序的教育方法 (1)按次序规则排序的教育方法
等。
2
(二)量的测量
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是把要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 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具体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两种。 直接测量指把要测定的量直接与测量单位进行比较而得 出结果的方法,如用磅秤称人体的重量。 间接测量是指已知要 测定的量与某一个或若干个其他量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通过 直接测量这些量,然后用函数式计算出要测定的量的数值。
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量与计量的知识。
总结词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找不同”、“比大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比较大小、多少等量的概Biblioteka ,以及如何进行计量。详细描述
游戏教学
总结词
通过故事情节让幼儿理解量与计量的概念。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编写一些有趣的故事,将量与计量的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量的概念和计量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进一步拓展对量与计量的理解。
总结词
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会影响他们对量与计量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挑战: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总结词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学习对幼儿注意力的影响。
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
目录
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阶段 幼儿量与计量的教育方法 幼儿量与计量教育的实践案例 幼儿量与计量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幼儿量与计量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01
CHAPTER
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阶段
总结词
初步接触和感知量与计量概念
详细描述
幼儿在感知阶段主要通过亲身接触和体验来认识量与计量,如通过比较玩具的大小、多少,感受不同的量与计量概念。
感知阶段
总结词
形成对量与计量的基本认知
详细描述
幼儿在认知阶段开始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量与计量概念,如大小关系、加减法等,但还未完全掌握抽象的量与计量概念。
学前教育原理课件第7-8章
第七章
学前儿童发展特征与教育
要点提示
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重要 时期,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了解和遵 循0—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基础。 本章从0—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入手, 呈现学前期各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与 规律,并针对各年龄阶段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 方向和特点提出力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多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并举,体现活动的多样性 (二)多种活动组织形式并用,体现活动集体性与个别性
的统一 (三)室内、室外活动轮流开展,体现活动的动静交替 (四)教师组织与幼儿自由活动并举,体现活动的统一性
和自由性 (五)“直接教”与“间接教”的活动并行,体现活动的
主导性与主体性
第二节
二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游戏活动组织的基本过程
3. 结束阶段 2. 进行阶段 1. 准备阶段
(二)游戏活动的指导方式 1.教师以旁观者身份进行指导 2.教师以游戏角色为媒介进行指导 3.教师以儿童同伴为媒介进行指导 4.教师以游戏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
(三)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 1.言语指导 2.非言语指导
第四节
四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离园
活动内容及过程
跟同伴一起看图书 在教师组织下,跟同伴一起做早操
吃早餐 跟同伴一起玩学习机 玩拼图和其他玩具
取杯子喝水 换裤子,帮助同伴穿脱衣服
做数学练习题,并与同伴交流解题方法
整理自己的书袋,并应教师要求整理全班的书袋
到户外找玩具玩 回室内翻看图书,又到处找玩具玩
领取教师发放的书,放回书袋并整理
到盥洗室洗手 吃午餐
在寝室看动画片 排队上厕所
在教师帮助下吃药 在寝室午休
起床,自己穿衣服 吃蛋挞,喝汤 换鞋子
学前心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我们平时常说的“看见”、“听到”、“回忆"、“思考”等,属于人的()A.意志过程 B.认识过程 C.思维过程 D。
情感过程2.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属于( )A.个性心理特征 B。
心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3。
广义的学前期,是指()A。
0~1岁B。
0~3岁C。
0~5岁D.0~6岁4。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方法是()A.实验法B.测验法C。
问卷法D.观察法5.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A。
测验法B.观察法C。
实验法D.作品分析法二、填空题1.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撰写的《儿童的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脑机能。
4。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试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三、概念解释1。
心理现象 : 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3。
观察法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4.测验法: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问答题1。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情感.(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怎样才能学习好学前儿童心理学?学习得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
要学习好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抓住学科特点.(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无论心理过程还是个性,都是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变化。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8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四) 语法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
四、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展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三)讲述逻辑性发展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
五、 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这种工具是 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儿童要 学习社会上通用的语言。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
二、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趋势
(一)语音知 觉发展在前,
正确语音发 展在后
(二)理解语 言发生发展 在先,语言 表达发生发
(一)
3. 出现喃喃语声( 4~8个月) 4. 开始发出语音( 8~1 2个月)
(二) 语音模仿的阶段
语音发展的顺序 (三)
1. 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 同的普遍规律 2. 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 3. 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
(四) 学前儿童掌握语音的
特点和难点
1. 幼儿期( 3~6岁) 是能够掌握本 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2. 发音错误的集中点 3. 发音的难点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
一、 言语的概念
言语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 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人们 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 交流思想。在言语活动过程中, 可以用汉语, 也可以用英语或其 他各种语言。儿童“ 言语” 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他们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能够越 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实践练习题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的数概念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开始能够分辨大小、多少等概念,但他们的思维还具有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在具体运算阶段,幼儿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在形式运算阶段,幼儿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掌握代数运算等高级数学技能。
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1.小班 ① 教幼儿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长短、高矮差别 明显的两个物体。 ② 使幼儿能从5个以内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物 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的(或最长的、最高的)和最小的(或 最短的、最矮的)。 ③ 教幼儿按物体的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 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
3.用语言描述量的比较结果 幼儿比较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用相应的词汇(如大、 小、粗、细、厚、薄、宽、窄等)描述比较结果。在描述结 果时,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也不同。 此外,对于中、小班的幼儿,还可要求他们想出两样物 体,然后用相应的词汇描述出来。
2.用多种感官感知量 用多种感官感知量是指让幼儿充分地看、摸、摆弄,通 过视觉、运动觉、触摸觉等感官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 量等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视觉观察比较 视觉观察比较的具体方法包括重叠和并放两种。 重叠法主要用来比宽窄。 并放法主要用来比长短、高矮、厚薄等。
(2)运动觉感知比较 幼儿认识物体重量时,不能用眼睛观察,而要用手提起 或掂量,通过肌肉运动(运动觉)感知并判断物体的重量。 (3)各种感官的联合感知比较 幼儿对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是由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完成 的。通过在各种感觉之间建立联系,可以使幼儿对量的认识 更为明确和清晰。
1.寻找物体的量 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 哪些物体粗、哪些物体细等,并且用正确的词汇去描述。具 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 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可以在桌子上或玩具架上事 先放好一些大小长短不同的物品,让幼儿用目测或手摸的办 法寻找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即找出并描述出“什么东西是大 的”、“什么东西是小的”、“什么东西是长的”、“什么 东西是短的”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一)理论性。
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
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三)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四)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三、教学目的和要求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
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第八章 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6)图形拼搭 教师还可提供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平面几何图形,让 幼儿自由拼搭自己喜欢的图画,并说出用了哪些图形、用了 多少个。这种操作活动可以在巩固幼儿认识的同时,发展其 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4岁的幼儿对平面几何图形具有较好的配对能力,并 具有一定的指认能力。他们一般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和 三角形,但这种认识不是通过形状的特征进行的,而是通过 将形状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的方式进行的。
(二)4~5岁的特点
4~5岁的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认识图形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例如,教幼儿认识椭圆形时,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个圆 形卡片和一个椭圆形卡片,引导幼儿将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 (见下图),进而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使其感知 新图形的特征。
2.巩固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在教幼儿认识了平面几何图形之后,还应通过多种 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常用的操作活动 有如下几种。 (1)图形拼补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不完整的几何图形(见下图),让幼 儿自由选择一些图形将不完整的图形拼补完整,使其在拼补 过程中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
(2)图形分类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大小不一的几何状物体或平面几何图 形,让幼儿将相同形状的物体或图形归放到一起,以巩固其 对平面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3)图形涂色 教师可以提供包含有多种图形的图画,让幼儿将图画中 指定的图形涂色,以巩固认识。例如,教师提供一幅主题为 “我的家”的图画(见下图),让幼儿将图中所有的三角形 涂成红色。
第二节 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要求
1.小班 ① 教幼儿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使其能说出这些 图形的名称。 ② 使幼儿能把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从具体物品中分离 出来,并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与这些图形相似的物体。
《学前教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学前教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节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现象或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学科。
学前教育:是传递3~6岁儿童所需的经验培养3~6岁儿童的一种活动(教学,生活,游戏。
)广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侠义:学校教育。
学前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1.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 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3. 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4. 培养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学前教育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价值:1.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2.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生活化,游戏化,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潜在性。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
学前教育学的萌芽状态;柏拉图(西方第一个较为系统地阐述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主张儿童公育。
亚力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夸美纽斯:“现代教育学之父”,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著作《教育漫画》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
雅克.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强调教育回归自然,主张按照儿童的自然发展历程来进行教育。
裴斯泰洛奇:教育的主张原则是爱。
母亲是儿童的最好教师。
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母亲读物》学前教育学的产生福禄贝尔;继承和发展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奇的主张。
著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
于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儿园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杜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
宣扬“儿童中心论”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观点。
“做中学”主张。
蒙台梭利:1970创办儿童之家。
代表作《蒙台梭利教育法》《童年的秘密》《有吸引力的心灵》。
蒙氏教育的儿童观: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儿童的主动活动和自主活动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关键期;是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中某种事物的感知极其敏锐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而且相应感官的机能也急速发展的时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过程是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凌乱到成体系进行的。另外,学前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规律地出现典型的年龄特征,了解这些规律,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
第二,感觉和知觉都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影响。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2.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大小知觉。形状知觉就是对物体的几何形状的知觉,是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觉。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的反映。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和左右方位的辨别。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跟内因相适应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
第三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C2.B3.A4.AD5.C
二、名词解释
1.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可以使人在触摸中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轻重、粗细、光滑等属性进行感知,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第三,教给学前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盲目,遇到什么就观察什么,整个观察过程都漫无目的。这就要求学前教师在组织观察活动时,必须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指导儿童学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表及里、从局部到整体地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2 量的计量
量的计量是把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 较的过程。用来作为计量的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如米是 长度的计量单位。用一个计量单位去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 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量的 量数。
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两种。直接计量指把要计 量的量直接同计量单位进行比较而得出量数的方法。如用磅 秤称人体的重量等。在幼儿园只涉及直接计量,儿童接触到 的正式量具有温度计、尺子、天平等。学前期主要是让儿童 学习自然测量,即利用各种自然物(小棍、绳子、纸条等) 作计量单位对物体量进行直接计量。
二、 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 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1) 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2) 从绝对到相对。 (3) 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2 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3~4岁儿童一般已能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长短差异,也能用 相应的词汇来表示。但对于其他量的差异还不能认识,也不 会用相应的词语来表示。
3 排序的教育方法
(1) 教儿童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 等量的差异排序。
(2)教儿童按一定规律排序。按一定规律排序是排序的 另外一种形式,也可称为模式排序。
(三) 感知体验量的守恒活动
体验量的守恒是大班量概念的一项教育内容。感知、体验 量的守恒包括感知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几方面的 内容。通过感知量的守恒,培养幼儿的量的守恒的观念,以 促进幼儿判断推理能力及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图8-5
2 排序活动的意义
(1) 排序有助于儿童理解抽象的数概念。排序是儿童理 解数序的基础。排序活动能促进儿童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 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思维能力正是儿童形成抽象数概念 必须具备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二级学院(部):人文学院执笔人:马丽娇审核人:崔聚兴制定日期:2018年8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性质1.课程介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为学前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所提供的一本专业必修课教材。
儿童从出生到5、6岁时间段的教育统称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目标、计划将客观世界真实的、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的过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课程功能定位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幼儿园数学基本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交给幼儿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
因此,本课程得教学,一定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②熟悉并领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制定的依据。
③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和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其思维能力。
②有助于提升小学和一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①数学内容学习趣味化,使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②关注每一位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使幼儿在快乐、健康中成长。
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第二节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一、数学知识的本质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一、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二、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四、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一、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各年龄段的要求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二、苏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大纲及特点第二节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与建构主义数学教育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要点二、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三、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的基本主张第三节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与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二、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四节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向一、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和多感官体验二、重视提供基于情境的数学学习和交流三、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四、重视儿童非正式数学能力的培养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二、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一、操作法二、游戏法三、比较法四、讨论法五、发现法六、讲解演示法七、寻找法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一、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二、渗透数形结合,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三、充分利用空间与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究与学习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关于集合的基本知识一、集合及其元素二、集合的分类与表示方法三、集合问的关系与运算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一、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二、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三、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四、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第三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第四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一、物体的分类二、区别1和许多三、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四、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第六章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一、数二、数字三、计数四、数制五、数的组成六、数的运算第二节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及特点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第三节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一、10以内数的教育二、有关计数的教育三、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四、数的组成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三、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第五节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教育一、实物加减的教育二、口述应用题的教育三、列式运算的教育四、有关二进制数学猜想游戏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一、有关空间形体的基本知识二、有关空间量的基本知识三、有关空间方位的基本知识四、有关时问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第三节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教育第五节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概述一、评价的意义二、评价的主体三、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四、评价的方法五、评价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评价一、学前儿童数学能力评价的内容二、学前儿童数学能力评价的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第九章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第二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一、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二、选择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三、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四、设计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案第三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一、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四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案例与评析四、课程考核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11、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选择)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访谈法(又称谈话法。
学前心理学第八章 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P69)
• (一)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成分交往与活 动是机会
幼 儿 言 语 教 育 的 误 区
不 注 意 倾 听 孩 子 的 话 只 让 孩 子 当 听 众
抢 孩 子 话 头
只与 孩子 聊自 己感 兴趣 的话 题
• (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 加词汇 • (三)将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 (二)句子的理解 • 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即规则)大 致有如下几种: • 1、“事件可能性策略” • 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 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 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 2、“词序策略” • 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 间的关系,理解句义。 • 3、非语言策略 • 幼儿在理解句义,包括句中某些词的词义时,时 常使用一些非语言(与语言本身无关的)策略。
• 2、双词句阶段(l.5~2岁) • 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 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如 “妈妈抱抱”等。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 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 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 文件,故也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 言”。
• 这时说出的句子还很不完善,具体表现在: • 句子简单:这一阶段孩子说出的句子都很简单、短 小,只有3~5个字,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 (1)简单的主谓句。如“妈妈来”,“皮球掉 了”。 • (2)简单的谓宾句。如“要娃娃”,“拿糖”。 • (3)简单的主谓宾句。如“XX吃饭”,“妈妈穿 衣”。 • 句子不完整: • 如“妈妈,穿鞋”(妈妈,给我穿鞋) • 词序颠倒:1岁半至2岁孩子所说的句子,时常有颠 倒词序的情况。例如,“不对起”(对不起), “不拿动”(拿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2)从绝对到相对 • 儿童在感知、区别量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量概念 的理解缺乏相对性。 如小年龄的儿童常常会说:“我的玩具最大”。 • 只有当儿童在对两个物体的选择、比较、逐步过渡到3个或更多物体 的比较时,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第8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2014-5-5
学习内容
• • • • • • • • 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学习内容
3.鼓励儿童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 在描述结果时,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不同。 例如,小班幼儿不理解“比”这个词,只要求说出如“红笔长、黄笔短 ”的比较结果即可。 中大班幼儿要用“比”这个词汇,说出如“丝巾比毛巾薄,毛巾比丝 巾厚”的比较结果。此外,对于中、大班的儿童还可要求他们想出两 样物体用相应的词汇描述出来。 例如,学习比较宽窄时,让儿童想出两样东西比宽窄。有的儿童就会说 :“我见过马路是宽的,幼儿园门口的路是窄的。”
一、量概念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 大小"、"长短"词汇 2、能从4个大小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大(最长)最小( 最短) 3、能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物体排序 4、能仿照简单的规律进行物体排序
(二) 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等,初步感知量的相对性。 2、能从5、6个大小(长短、高矮、粕细、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 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物 体。 4、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 2-3岁的儿童已对生活中许多物体量的特征有所感知和体验,但这种 认识在早期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精确。 • 3岁左右儿童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分,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 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最小、最长、最短的量。
(三)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 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 ,初步感知序列(连续量)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 变。 4、能创造规律进行排序
二、量概念的教育
(一)比较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轻重的活动及指导 1.教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获得对量的感知体验 • 让儿童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的联合感知比较,来体验物体的大小、 长度、重量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让小班儿童比较两个球的大小时,除了让幼儿看一看之外,还 可以让儿童抱(拿)球触摸。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观察到了球外 形大小不同,而且感觉到球所占据的空间的不同。 例如,比较厚薄、粗细时,也可以让儿童用手触摸获得粗或细、厚或 薄的感觉。
(2)教儿童按一定规律排序。即模式排序,是排序的另外一种形式。 ①确定适合儿童年龄的教育内容。小班学习简单的重复式样,中大班学 习难度大一些的滋长式样、变异式样。滋长式样涉及计数、难度大一 些。变异式样涉及思维的发散,儿童较难理解和掌握,在大班学习。 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活动。从易到难 • 识别 • 复制 • 延伸 • 填补 • 创造
3.排序的教育方法 (1)教儿童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等量的差异排序。按物 体量的差异排序的重点在于比较。 案例 按粗细排序 目标:比较纸卷的粗细,知道哪个粗,哪个细,将纸卷排序。 材料:粗细不同的纸卷5-6个,其中有两个是一样粗的。每个幼儿桌前贴有一条 底线。 过程:(1)提出操作任务,将纸卷比一比,然后排一排。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有的幼儿会 取任意两个纸卷比较,在 两两比较中,发现同一个纸卷一会儿是粗的,一会儿是细的;有的幼儿会将 所有纸卷放在一起比较,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排序。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排的。展示幼儿的两种排序方式(有的幼儿按 从粗到细排,有的按从细到粗排)。 提问:这两种有什么不一样? (4)请幼儿将两种方式都操作一遍。
• • • • • • • • 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 •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如 长度、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 • 任何具体事物都有量方面的特征,它通常用数(称量数)和单位量( 称为计量单位)来表示。 • 例子:亮亮四岁半时,一次,在玩汽车游戏时,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 地排在“停车场”的线上,不一会儿他欢喜地喊到:妈妈,我的停车 线好长啊,能排8辆汽车呢。 • 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分离量)和连续量(相关量)两种。不连续量 是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有多少的量,如人的个数;连续量是表示物体 属性的量。如谷物的量,田地的面积,道路的里程。
•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铅笔、小棒、绳子、手、 脚步、小 碗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 幼儿在自然测量过程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 一是幼儿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 二是逻辑相加,进行易位和替换的过程,即把每次测量的一部分和另 一部分连接起来,建立测量单位体系。
学习内容
• • • • • • • • 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可知,教育方法是 • ①确定难易适度的教育内容。 • 小班学习按大小、长短排序且数量不超过5个;中班学习按粗细、高 矮、数量多少等排序,大班学习按厚薄等排序且数量在10个以内。 • ②让儿童在操作中建构序列。教师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例如 ,各种等差的实物、实物卡片、排序底版等, • 排序底版方便儿童的操作。在底版标有底线及排序的方向标记。例如 ,给儿童提供长条形排序底版,要求儿童从小到大排列西瓜图片。
(二)排序活动
1.数学活动中的排序形式 •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例如,把物体按从窄到宽的顺序排列(正顺序);也可以将物体按从宽 到窄的顺序排列(逆顺序) • 按数量多少、数字大小排序
• 按一定规律排序 幼儿的学习内容涉及以下规律:
重复式样
滋长式样
变异式样
2.排序活动的意义 • 排序有助于儿童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 排序能发展儿童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及逆向思维能力。
• ③引导儿童感知物体序列中的可逆、双重、传递等逻辑关系。在排序 活动中,教师要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儿童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中班儿童按长短把一组小棒正、逆排序后,教师提问:“你两次 排的有什么不同?”让儿童说一说小棒可以从短到长排列,也可以从 长到短排列(体验序列的可逆性)。 例如,也可以指着一根小棒提出“为什么放在这里”的问题,让幼儿说 一说“这根小棒比前面的长又比后面的短(体验双重性)。对大班的 幼儿可以提出”你怎么知道黄棍比绿棍长?”的问题,让儿童体验量 的传递性。
学习内容
• • • • • • • • 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2.量的计量 • 量的计量是把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用来作为计量的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如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用 一个计量单位去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 倍,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量的量数。同一个量,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来 计量,所得的量数不同。 • 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两种。 • 直接计量指把要计量的量直接同计量单位进行比较而得出量数的方法 。如用磅秤称人体的重量等。在幼儿园只涉及直接计量。
③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儿童理解规律排序。 例如,让儿童用珠子穿一条漂亮的项链送给妈妈,装饰一条花边来美化 幼儿园的环境。 ④让儿童获得关于规律排序的多种体验。 一种是动作式。另一种是声音式。
(三)感知体验量的守恒活动(大班)
感知、体验量的守恒包括感知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几方面的 内容。 1.通过量的变式让儿童获得量守恒的体验
4.引导儿童体验量的相对性 • 量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对于中班以上的儿童,应引导他们体验量的相 对性。具体做法是通过对3个不同量的物体进行比较。 例如,呈现3根不同长度的铅笔,请幼儿思考、讨论中间的一根是长是短 。幼儿比较后发现红色的笔比黄色的笔长,红色的笔比蓝色的笔短, 从而使幼儿逐步理解物体的量不是绝对的,是比较出来的
(3)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 儿童在生活中积累了关于物体大小和长短的不同经验,并能区分它们 ,但有时还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它的意义。儿童在量的词汇运用 和表达方面表现为从不精确到逐步精确的发展特点。
例如,3-4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如 把粗铅笔说成大铅笔,把长毛巾说成大毛巾。
4-5岁儿童感知量的精确性有了大的提高, 能比较精确地区分出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 并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这些量, 能判断相等量, 但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 能按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量的排序,排序能力有了明显的 发展,但数量多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 这时儿童的排序还依赖于感知和尝试错误而不是运用逻辑关系认识量 的关系。 • • • • • •
学习内容
• • • • • • • • 第一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 一、有关量的基础知识 1.量的概念 2.量的计量 二、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2.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