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与旅游

合集下载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亦乐乎?”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重民思想—"与民同乐"、"民贵君轻" • 尚古意识—“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旅游审美文化
(二)澄怀味象
“澄怀”,即虚静其怀,使人情怀高洁,不为物欲 所累,进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直觉状态;“味 象”,即品味、把玩、体会宇宙万物的形象之美, 从而感应“神道”,领悟“大道”。
旅游审美文化
• 齐白石的画
旅游审美文化
飘渺 黄山
旅游审美文化
悦志悦神
▲是审美层次的最高层次,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
对象的高度统一;
▲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
从而唤起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 德上的超越。
旅游审美文化
雨 中 登 泰 山
信 步 登 长 城 乘 船 游 长 江
跨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美国黄石公园
旅游审美文化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5
旅游审美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精神意志和 愉悦状态得 到超越
旅游审美文化
悦耳悦目
即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 感官为体验的愉快感受,处于较 低层次。
旅游审美文化
桂 林 山 水 张 家 界 风 光
旅游审美文化
神奇九寨沟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俊秀 三峡
悦心悦意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 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 美感受和情感升华; ▲悦心悦意是比悦耳悦目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以知性或理解为主要特征,具有相对的持续性 和稳定性。

旅游活动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及审美观探析

旅游活动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及审美观探析

旅游活动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及审美观探析作者:孙国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7期摘要: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最高追求,而传统美学思想中不重外在的偶像膜拜、追求人与自然的精神统一、肯定存在的意义在于人间、主张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和谐、向往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以中和为美即重感官的愉悦又重感情的愉快,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具体便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崇尚自然、寄情山水”、“比德、畅神”、“江山之助、写意人生”等渗透着旅游本质——愉悦的审美观。

关键词:旅游旅游活动美学思想审美观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传统美学思想是随着我国的文明、文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入在我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里面。

它一方面要求自然的情感具有、充满、渗透、交融着社会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社会情感的节奏、韵律、形式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形式相符合,即天人合一。

审美活动是最高层次的休闲活动,而旅游又是发生在自由时间当中的一种休闲行为。

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最高追求,在当今学术界中更有学者认为是旅游的本质。

本文则试图探析传统美学思想和审美观与旅游活动的这种联系,从而使旅游更好地发展。

一、传统美学思想要旨传统美学思想主要有四大主流,即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屈原为象征的楚风和佛教的禅宗。

其中儒家学说的“美”是人道的东西,即重人际,宣扬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乐观的奋斗精神;道家的“美”主要讲自然,重神而轻形,强调精神的自由解放,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是超脱的态度;屈原的“美”则是道德的象征,把道德情感化、自然化,也就是所谓想象中的人化,如“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为执着顽强的情感操守;而佛教本土化后产生的禅宗则讲究直觉地把握“美”的本质,其“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形而上的美学思想。

这四大美学思想之间的渗透交融和对抗矛盾激起了中国美学思想的许多波澜。

中国传统审美与旅游

中国传统审美与旅游
第一章 中国传统审美 与旅游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一页,共十三页。
内容总结
第一章 中国传统审美 与旅游。先秦和秦汉是我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 时期,也是我国古典美学第一个黄金时代。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以及儒学的深入, 对我国审美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儒、道、佛互补的审美格局。儒家诸子意识到 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而不应该是无节制的、动物 性的情感。中国古代的传统审美观念在当代的旅游保护与开发中有哪些运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页,共十三页。
目录
一、古代审美意识的产生、形成与特点 二、传统审美的哲学基础 三、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关系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三页,共十三页。
第一节 古代审美意识的产生、形成与特点
审美意识的概念:(美感)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很早就产生了自己
的审美意识,并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各种 生产活动当中。
该时期一定程度上对古典美学进行总结,王夫之美学体系:以诗歌审 美意象为中心;叶燮(xiè) 美学体系:事物的“理”、“事”、“情”与 主观的“才”、“胆”、“识”、“力”通过审美形成互动;鸦片战争 (1840)后,西方美学文化传入我国。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七页,共十三页。
第二节 传统审美的哲学基础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基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 遵循“自然”这一普遍的法则,万物才能够和谐共存,社会才会有正常 秩序,人类才可能健康生活。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页,共十三页。
第二节 传统审美的哲学基础
三、禅宗与传统审美 存在的追问、“冲淡”与“禅味”、“韵味”与“余情”、 “悟”与“圆满”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02
旅游审美的感受层次
03
旅游审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
04
什么是美? 什么是审美?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旅游审美? 旅游活动的审美内容有什么? 旅游审美的形态哪些? 旅游审美如何形成? 旅游审美有何特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本质与特征?
什么是美?
象形字 象征人佩戴羊角,牛角古人认为这样很美。 金文字形 从羊,从大。本义:肥美古人养羊肥大为美。 美是一种多维度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
审美活动的技巧性
他们说 They said… 钟嵘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自山下而望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
他们说
They said…
马斯洛
美的理解和创造以及美的高峰体验,是人类生活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核心部分,而不是边缘部分。
审 美
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评价、追求和创造的活动。
每个民族因其独立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某些特殊的审美方式。
民族性
时代的不同造就审美标准不同。
时代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
主观性
什么是审美?
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
审美主体
旅游者
审美客体
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三、悦志悦神
03
悦志悦神:是指主体在关照审美对象时经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交互作用而获得精神意志上的完善、飞跃的精神境界和升华。 悦志:对合目的性的强烈追求,对意志、勇敢、斗志的陶冶,这是一种崇高感。 悦神:对理性的探索,这是一种超道德本体而达到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境界。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讲旅游美学与传统审美趣味

第一讲旅游美学与传统审美趣味

情感
四要素交互渗透
(3)审美感受四要素、层次

审美感受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悦耳悦目 第二个层次:悦心悦意 第三个层次:悦志悦神
(3)审美感受四要素、层次
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第二个 层次: 悦心悦意 在感性基础上理 解、想象,形象 美与意蕴美。 (荷塘月色)
第三个 层次: 悦志悦神 倾向于志向、 精神层面的 美景激发人的 斗志、向上的 精神
第一个 层次: 悦耳悦目 耳目感官直 接感受 形象、结构
会当凌 绝顶 一览众 山小
黑格尔:大海给我们以无际与渺茫的无限观念,而在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 己的无限时,人类就会激发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攀登珠穆朗玛峰,征服世界最高峰,就是一种悦志悦神表现。
二、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一)古代审美意识的形成与特点 (二)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三)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四)空灵为美的佛家美学思想
二、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四)空灵为美的佛家美学思想
佛教产生于公元6世纪前,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两汉之间佛 入华土,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 为最高境界。 1、涅槃与净土之美:除此之外否定现实世界中的美; 2、禅悟之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 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 到天人合一之境。瞬间即永恒=我即佛。 3、圆融之美:形成了美学史上以“圆”为美的奇观。 4、空灵之美:徒有幻相,本身并不存在,一切皆空。
二、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
(二)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为追求目标,创 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儒家“中和之美”,强调以社会政治体制为中心的普 遍和谐,涉及伦理道德、人格修养、处世行为、音乐等各 个方面。 儒家诸子意识到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 的、社会性的情感,而不应该是无节制的、动物性的情感。 这个基本的思想使得中国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在绝大多数情 况下都保持着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控制性质,极少堕入卑下 粗野的情欲发泄或神秘、狂热的情绪冲动。

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作者:袁晨,江健,王嘉南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1期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最高追求,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主张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和谐,既肯定旅游审美的存在意义在于人间,又追求人与自然的精神统一,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向往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突出体现了以中和为美的重感官又重感情的愉悦,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写意人生等渗透着旅游本质愉悦的审美观。

美学思想是随着我国的文明、文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入在我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里面,美学思想既要求渗透、具有、交融、充满着社会的内容自然的情感,休闲活动的最高层次是审美活动,旅游是一种休闲行为,旅游活动的最高追求是旅游审美。

当代旅游审美趣味逐渐向多元化和世俗发展,在生活美学的视野范围内,旅游的美在于寓情于景,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从自然观光发展到休闲度假,也集中反应了目前人们审美情趣和方式的转变,前者注重审美的感性认识,后者则注重感性存在,是对自然界中生命和感性价值的崇敬和体验。

旅游审美的本质是回归生命文化,其本意是为了成就审美之人。

一、旅游活动中生活美学思想的体现(一)雅致美感的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有赖于审美的敏感,要捕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也要引发相应的心理联想,并通过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真切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美感。

传统美学思想中说到游兴的“兴”,是旅游活动中生理、心理的上的体验,更是一种高层次的雅致美感体验。

在对大好河山、自然山水美、灿烂文化的观照中,旅游者由现象而得意,领悟人生情趣,获得雅致的美感体验。

(二)超逸人生的旅游价值在我国古代的旅游活动中,旅游所带来的价值的两极是“盛世的补偿”和“乱民的逃避”,这构成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魏晋时期旅游之风大开,发现和表现山水美,是庄园地主、士大夫反衬世俗的丑陋和鄙弃官场的途径,这就逐渐形成了美学思想的“超逸”心理。

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

一,文化1.定义:凡是带有人类痕迹的都可称之为文化。

(广义,狭义)2.结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精神文化层(由外及内)3.要素:物质要素(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行为要素(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心理要素(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核心【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应协调发展】4.成因:自然环境说1)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的重要外因(影响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风貌及民族性格,影响文化的民族性,影响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的特色)2)劳动和分工是文化产生的重要内因5. 基本特征:1)地域性2)民族性中:稳重,内敛;西:张扬,善于探险,冒险3)时代性4)承袭性5)变异性6.基本功能:一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功能二,记录,储存,传播功能三,认知,助知功能四,教化,教育的功能五,凝聚或整合功能六,调节,控制功能。

7.文化属性:1)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人是文化的产物,旅游主体是一定文化的负载体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自然旅游资源虽不具有文化属性,但经旅游开发,因此我们说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二,旅游文化的内涵1)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相关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客体,介体相互作用的物质和精神成果3)旅游文化是以跨文化交流为特征并与审美体验密切联系的特殊文化形态三,旅游文化的特性1)旅游文化的一般属性a.综合性b.地域性c.民族性d.继承性e.时代性2)旅游文化的固有属性a.多元二重性或对立统一性b.雅俗共赏性c.双向扩散性四,旅游文化的功能五,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1,是对旅游主题文化的研究2,是对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3,是对旅游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六,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包括观察)法2)分析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类型比较法七,旅游文化研究的意义1)揭示旅游活动的机理2)促进旅游产品质量的提高3)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4)促进旅游者及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5)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八,旅游审美构成1,旅游审美主体定义:指旅游审美行为的承担者,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审美追求,并与旅游资源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者。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游资源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

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

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

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

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

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古今旅游审美的对比

古今旅游审美的对比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中西方旅游审美的比较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旅游成为了民族文化与人文价值输出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研究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便赋予了其一定的实质意义和学术价值。

北大美学家教授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中西方由于千百年来文化环境的迥异,造就了不同的旅游风格,也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活动包括两种,一种是观赏性行为,包括观光、游览、参观和欣赏等;一种是参与性行为,包括登山、露营、冲浪和探险等。

中国的旅游审美属于前者,主体思想就是天人合一;西方的旅游审美属于后者,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似乎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与希望。

对旅游者来说,旅游作为一项精神上的交流活动,它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欣赏风景,这是旅游的最低层次;旅游的第二个层次是领略意境;第三个层次是缅怀故人;第四个层次就是感悟哲理。

这四个层次反映的是人们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所具有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感情和抽象思维等审美心理对审美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些审美心理表现了“逐层深入、逐渐复杂”的特征,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审美心理是综合地呈现着的,体现了旅游者对于旅游审美的独特感受。

中西方的旅游审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是不同的,我尝试将历史与文化差异、审美内容、审美价值三者结合起来,浅析中西方的旅游风格、旅游类型和旅游特点,以进行旅游审美的比较。

一、从历史看中西方旅游审美的特点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典型的大河文明。

中国大陆东南是长长的海岸线,西南是横断山脉的天然屏障,北方又有茫茫无边的草原、沙漠。

苍海汪洋与高山大漠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阻碍了中国的对外发展,使中国古人的旅游足迹基本停留在中原境内,海外旅行裹足不前。

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国的大河文明,使得游客们只能细细游览辽阔的疆土中的每一寸土地,反而让古代游客写出了无数游记著作。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这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你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也一定会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古今审美与旅游简析

古今审美与旅游简析

王善理2007级旅游管理古今审美与旅游简析【摘要】审美和旅游,这两个看起来关联并不是十分大的东西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说法呢?通过对我国各个时期旅游和审美文化的具体讨论,探索那些我们以前很少注意到的细节和内容,我们将给出一个答案。

【关键词】审美旅游关系古今【正文】古今以来,我国的艺术有着无与伦比的成就,古时无数名人大家的各种作品无疑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成果,值得我们欣赏和了解,而我今天要讨论的就是这些艺术与旅游的关系,确切来说就是获得这些艺术作品灵感的那些审美观念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1. 古代的审美和旅游我国古代的艺术与审美可以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具体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态度,而这些一方面来源于对于所处时代的理解,而另一方面就是所见所感,可以说见闻即感受,而这见闻往往就是旅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不同时期的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我们一般谈论艺术审美都不约而同地从先秦谈起,这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更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大成时期,无数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在这个时期显示出来是对于人生境界和对美的追求,孔子以绘画喻礼,《吕氏春秋》《淮南子》都谈到了音乐,而《礼记·乐记》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而我们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为了编纂这些美学著作,必然不能是仅仅地去空想,在那个消息并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寻求这样一种知识,无数士大夫经常外出寻找素材,而外出的各种收获往往也都能给他们的美学研究提供巨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先秦时期的士大夫出游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学研究。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其思想自由和解放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制高点,不管是竹林七贤又或是大小谢都展现出了清逸灵秀的风格,又或是恣意狂言,尽皆体现出了时代的,而另一方面政治上的混乱导致了无数士大夫开始抛弃从政的道路,转而寄情山水归隐山林,或酒或歌,阮籍的《酒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绝唱《广陵散》,无不体现了那种寄怀天下而不得的抑郁与无奈,进而寄情山水以求安慰。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影响通过这一学期对旅游审美学的学习,了解了旅游美学这个学科:它是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还接触到了,雕塑,书画,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熟不知这些与旅游审美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那就说说五岳之首泰山吧!在五岳之中,泰山并不算最高,风景也不算最美,但自古而今,这座不高的山,不是宗教名山,不以风光取胜,而依然具有超然地位呢?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孔子曾登泰山,俯临八方,心胸开阔,志向远大。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创了儒家人本主义的“比德说”旅游观。

他将山水与不同思想修养、气质特点、个性品格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向往自然,喜好自由,乐于游历的民族,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

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表明,儒、佛、道这三种旅游观念事实上都在影响和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谱写出中国旅游文化史上绚丽灿烂的篇章!第二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的思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的思考一、审美(一)、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⑴ 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物态审美文化;⑵ 社会审美文化:人类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⑶ 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 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第二章 旅游审美活动概述

第二章 旅游审美活动概述
人是有着多重规定性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人的活动也具有多样性,包括 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文化活动、思维活动以及精神享受 活动等等
2.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 ❖ 审美活动—从现象上看,我们把欣赏活动称
为审美活动。
❖ 非审美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单纯的生 存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工作、认识活动、宗 教信仰活动等精神活动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
7.奇: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骄阳猛灼,西瓜 解渴,九月份的乌鲁木齐“晨穿皮袄午穿纱, 大雪纷飞吃西瓜”的奇景为旅游者所乐道。
8.险 “自古华山一条路”和昆明西山龙门达天阁 外
的月台,虽有护栏,但下面是百丈的深渊,壁 联称 “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 虽 险,但旅游者却通过赏险而获得心灵上的美的 满足。奇和险往往密切联系在一起,关上险阻 青壁万仞,白浪滚滚,石破天惊,置身于此, 往往奇险同来。 9. 康:(保健) 10.舒:(轻松)
3.古:漫漫长河中,我国的古建筑、古文物、古寺观、 古园林等,其悠久、壮美、精巧、丰富,都是世界独 一、无与伦比的,是我国最宝贵的旅游景观。
4.新:近现代史中,无论是建筑、园林、文艺和服务、 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五彩缤纷、新颖多趣的旅游 点和旅游服务设施,如高耸入云的摩天楼、独具特色 的微缩景区、电动游具、旅游飞机、气垫船、登山索 道等都是旅游者向往已久、跃跃欲试的新旅游资源。
一、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二、现代旅游审美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儒、 佛、 道
君子比德
澄怀味象
崇尚自然
(一)君子比德
君子观赏山水不是简单地获得 身心感官的愉悦,而是要从审 美对象中获得塑造心灵美德的 感悟;
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 游思想、远游思想、 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 四个方面认识。

中国民俗旅游审美功能探析

中国民俗旅游审美功能探析

承传性 、变异性 、社会性、稳定性 。民俗旅游是人们以参观了解或参与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民间风俗 为 目的的旅游。由于主体 、客体及主客体互动方式的独特性 ,民俗旅游具有鲜明的个性。民俗旅游主体有 着 以强烈 的猎 奇求异 心理 和较高 的文化 素养 。既不 同于山水 风光 、草原森林 等旅 游资源 为纯 粹客体 的 自然 景观 游 ,也 与以历史 古迹旅游 资 源为 客 体 的人 文 景 观游 不 同。 民俗旅 游 以主 体融 人 客体 的方 式提 升 、静 化 、满 足旅游 主体 。民俗旅游 最基 本 的条 件 是 地理 环 境 的地 域 差 异性 。在这 个 条件 下 人类 才有 了不 同种 族、不同民族和不同籍贯的区别 ,各族人民有各 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 , 人们才会为异 域 风情 、异地 民俗所 吸引和诱 惑 。
( 淮南职业教育 中心 ,安徽 淮南 2 25 ) 3 02
摘 要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 以参观 了解或参与以特 定地 域或特 定民族的 民俗 为 目的 的旅游 活动 ,其特征
具有民间性 、地域性、民族性和 融合 性 ,中国民俗旅 游产 生与发展是 其具备社 会 审美功能 、艺术审 美功 能、 饮 食审美功 能和 区域审美功能的结果。 关键词 :民俗旅游;审美功 能;民间文化
20 0 9年 第 7期 ( 第6 总 7期 )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 CONOMY AND CUL RE TU
Nn 7 2 o . 0 9
Ge e a N 7 n r1 n 6 .
【 旅游经济】
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俗 旅游 审美功 能探析
史 运 林
B/ JANG JI A I NG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旅游审美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旅游审美中的应用
的 生 态观 和 清 逸 意 识
天人 合
的 整体 观
崇 尚 自然

的 生 活 观 对旅 游 审美产 生 了重要

意义

特别是 人 类对旅 游 景 区 的 不 合 理 规 划和 过 度 开发 等


破 坏 自然 的 行 为 使
义 更 为 明显

崇 尚 自然 的 生 态 观 对 现 代 旅 游 的 意

, , ,












i


























































在 现 代 社 会 人 对 自然 的 理 解 基 本 上 是 囿 于 如 何 征 服 自然 超 越 自然 如何 剥 削 自然 在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上 基 本 只 有 种 : 占有 而 不 是 如 何 与 自然 融 为 体 这 种 思 想 在 旅 游 方 面 也 有 比较 明显 的体 现 : 比 如 旅 游 景 区 的 不 合 理 规 划 旅 游 资 源 的过 度 开 发 游 客 乱扔 生 活 垃 圾 等不 尊 重 和 破 坏 自然 的行 为 针 对 旅游 业 发 展 中 的这 些 问 题 崇 尚 自然 的 生 态 观 在 现 代 旅 游 的重 要 意 义 就 更 加 明 显 了 首 先 自然 虽 是 我 国 古 人 崇 拜 的 对 象 但 并 非 某 种凌 驾 于 他 们 之 上 的 超 越 存 在 而 是 个 可 以 亲 近 的 远 水 近 山 皆有 审 美 对 象 所 谓 我 看 青 山 多 妩媚 情 等 所 表 征 的 都 是 这 种 将 自然 视 为 审美 对 象 欣 赏 对 象 的深 层 而 普 遍 的 审 美 意 识 这 些 观 念 为 现 代 人 展 开 了 种新 的视 野 其 次 中 国古 典 自然 生 态 观 的另 重 要 内容 还 体 现 在 中 国传 统 美 学 和 艺 术 家 身边 有 所 体 现 : 生 而 不 有 的从 崇 尚 玄 德 的庄 子 到好 鹤 的 支 道 林 到 不 喜 笼 中 鸟 的 郑板 桥 无 不 具 有 这 种 崇 高情 怀 这 与 现 代 人 的 占有 意 识 形 成鲜 明 的 对 比 最 后 相 比较 于 西 方 的 生 态 主 义 所 传 递 的相 对 带 有 消 极 性 的 信 息 ( 如你 不 尊 重 大 自然 它 将惩 罚 你 ) 相 比 中 国古典 美学 中 的 崇 尚 自然 的生 态 观 所 传 递 的 是 种 更 为 积 极 的信 息 : 会 心 处 不 必 在 远 翳 然 林 水 便 自有 濠濮 问想 觉 鸟兽 禽 鱼 自来 亲 人 三 清 邀 意识 的生 活观 与旅 游 审 美 在 现 代 物 质 文 明 突 飞 猛 进 的 同时 由 于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和 日新 月 异 的技 术 革命 给个 人 的 心 理 和 精神方 面 造 成 的 压 力越 来 越 大 旅 游 活 动本 身作 为 种 休 闲 的 方式 是 对 身 体 和 精 神 放 松 的 种 很 好 的方 法 而 将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思 想 中的 清 逸 意 识 的 生 活 观 渗 透 到旅 游 活动 中将会 极 大 的缓解 现 代 人 的精神 困扰 我 国 古 人 将 人 生 的 寄托分 为 清 浊 两种: 清 如 书 酒 花 月 等类 ; 浊 寄 如 骄 奢 嫖 赌等类 寄 并 认 为 只 有 能 领 略 清寄 者 才能 日 日做 快 乐 神仙 由于 他 们 的 世 界 观 和 审 美 观 都 充 满 了 清寄 意 识 所 以 在 他们 眼 中 怡情 山 水 欣 赏 自然 的旅 游 活 动 也 是 古 人 清寄 的重 要 部 分 所 谓 : 春 时 幽 赏 孤 山 月 下 看 梅 花 八 卦 田 看 菜 花 虎 跑 泉 试 新 茶 西 溪楼 啖煨 笋 保 {I殳 塔看 晓 山 苏堤看桃 花 时光 ;夏 来苏 堤 看 新 绿 三 生 石 谈 月 飞 来 洞 避 暑 湖 心 亭采莼 ;秋 至 满家巷 赏 桃 花 胜 果 寺望 月 水乐 洞 雨 后 听泉 六 和塔夜玩 风 潮 ; 冬来 三 茅 山顶 望 江 天 雪 霁 西 溪 道 中玩 雪 雪 后 镇 海 楼 观 晚 炊 除 夕 登 吴 山 看 松 盘 这 种 清雅 的旅 游 审 美 观 对 我 们 今 天 饱 受 压 力 的 现 代人 来 说 不 啻 是 种 解 脱 的 良药 另 外 源 自庄 子 的 道 家 逍 遥 观 是 清逸 意 识 的

当代旅游与传统审美的完美融合——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作家、艺术家观感选登

当代旅游与传统审美的完美融合——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作家、艺术家观感选登

当代旅游与传统审美的完美融合——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作家、艺术家观感选登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斥资亿元精心打造的2008版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改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叙事长诗。

它通过舞剧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调度了真山、真水、真景物的宏大表现场面,演绎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生生死死、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

舞剧《长恨歌》对华清池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本版今天选登部分作家、艺术家观后感,以飨读者。

真山真水真时空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冯双白《长恨歌》大型实景舞剧名字已经听了很久了,但我一直有个疑问,舞剧原本属于剧场室内的艺术,而大型实景舞剧却将它搬到了室外,就我所看到听到的,在国内确实是第一次。

疑问在于实景,那么大的环境,要演舞剧,怎么办呢?用什么办法能够演这样一种舞剧,而且演这样一种历史的、经典的、经久不息、口耳相传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呢?所以我抱着极大的兴趣来看,看了以后我认为《长恨歌》开拓了一条新路,开拓了舞剧创作的新路,这是非常值得祝贺,值得敬佩的。

我觉得这个舞剧首先给我一个印象是大气,大气磅礴,山、水、石、故事、历史的传说和眼前的一切奇妙的艺术融合为一体,它突破了原来剧场舞剧艺术的很多观念,它把真山真水当作自己大的背景,在骊山这个实景地,用神奇的现代科技手段把历史上的传说点活了,把这样一个人人都想看一看,都想试一试的温泉也给温热了。

所以我感觉在这样一部舞剧当中,它是特殊的地点、特殊的历史、特殊的人物、特殊的文化的融合体,这个构思和想法也非常好。

过去我们认为舞剧艺术为什么要在剧场里面演才适合,而在实景当中难做呢?这是因为舞剧是需要冲突的,张艺谋已经是讲故事的高手了,但是在实景当中他常常讲印象,就是要避开实景大型山水再去讲故事,因为这个时候不容易讲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