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联想意义的典型范畴阐释

合集下载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从结构层面不能对其本质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则表明一词多义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是由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有关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和范畴;意象图式;隐喻1.原型和范畴模式下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客观世界是由不同性质、形态和颜色的各种事物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人类为了充分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要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人们根据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世界,经过认知加工过的世界便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它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进而能够推知语言符号的意义。

范畴化有两种模式:客观主义传统模式和经验主义原型模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Johnon(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如Lakoff,Langacker,Sweeter,Turner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

当一个概念被影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式也在其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身体动作、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网络,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语义结构。

既然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们的理解和推理,那么语言中意义的形成就可以用它加以描述和解析。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词汇联想意义的翻译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词汇联想意义的翻译

长空雁 叫霜晨月 ”等诗句 ,充满 了悲凉萧条 的意 境。【 2 】 其次 ,英汉两 民族 的价 值体系和 意识形 态存在诸 多差 异 ,也 会 造 成英 汉 词 汇 联想 意 义 的不 对 等 。例 如 ,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个人主义 )一词在东西方文化 中有着不 同 的联想意义 。英语 中的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意为 “ 主 张个人政 治与经济上 的独立 ,强调个人主动性 、行为 与兴趣 的理论 , 以及 由这种 理论指导 的实践 活动 ” 。[ 3 1 在 注重个体价值 的西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词汇联想意义的翻译
訾 晓红
( 中 国药科 大 学 外语 系,江 苏 南京 2 1 1 1 9 8 )
[ 内容提要] 词汇 的联想意义 是非词语本身所 固有 的一种 附属意义 ,具有极大 的不稳定性 。中西文化在 自然 环境 、价值体 系、历史传说 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均存在 巨大差 异,也导致 了英汉 词汇 联想 意义的差异和翻译 中的种 种难 题。在翻译 中要灵活使用 归化、释义等多种翻译策略 ,来保证读 者反应 的对 等效果。 [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联想 意义 ;翻 译 [ 中图分 类号]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方, 人们普遍认为注重个人 自由和权利是 实现 自我价值 的积 极表 现 ,因此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作为这~精神 的概括 也被赋 予了积 极的意义 。 西方近代 资产 阶级革命 时期 的许 多思想家 甚 至将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视作永恒不变 的人性 ,将其作 为道 德 的主要 内容 以及判断善恶 的主要标准 , 并将 此作 为资产 阶 级 的思想武 器来反对封建禁欲主义 。 而汉语中的“ 个人主义 ” 则被 定义为 :“ 一切从 个人 出发 ,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 利益 之上 ,只顾 自己,不顾别人 的错误 思想 ” ,其贬义显而易见 。 在 东方 文化 推崇大公无私 的集体主义的背景下 , “ 个人主义 ” 词往 往会 使人联想起 “ 损人利 己” 、 “自私 自利”等 负面行

语境联想意义举要

语境联想意义举要

语境联想意义举要一、引言在言语交际中,言语符号传递的信息分字面意义、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层次。

字面意义是言语符号脱离具体语境时具有的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命题意义;语境意义是言语符号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的意义,包括语境真实意义和语境联想意义;语用意义是言语者在特定语境中运用特定言语的用意,包括逻辑用意和情境用意。

语境真实意义是言语符号在特定语境中代表的真实意义,它同字面的概念或命题意义有时基本一致,有时大不相同;在Don’tpull her leg in the classroom! It’s no Fool’s Day.这个语境中,“pull her leg”的真实意义就不同于其字面意义,不是“拉她的腿”,而是“捉弄她”。

语境联想意义是言语符号在特定语境中使人产生的联想,它同语境真实意义是两层不同的意义,不能等量齐观;如Sam is a real cool fish.和Sam is really a calm person.的真实意义基本一致(山姆是个特冷静的人),但联想意义却相去甚远,前者生动形象,后者平铺直叙。

在具体语境中出现时,言语符号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多种多样的。

据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分析,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联想意义可分为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折射意义和搭配意义五个方面,它们同概念意义、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一起构成言语意义的七种类型[1]。

字面意义是言语符号基本的、核心的意义,相对稳定;语境联想意义是在字面意义基础上产生的附加意义,不太稳定,会因人因时而异。

利奇的研究(1981)主要以词语意义为主,基本未涉及命题意义,但他对联想意义的分类却颇具影响。

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重新认识这五个语义范畴,并引申扩展至句子层面,有利于理解言语符号的语境联想意义。

二、内涵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是特定词语指代、特定句式本身蕴涵的意义,这种意义是通过对特定指代对象、特定词语组合的特征进行联想而产生的。

从社会文化角度透视英汉词语的联想意义

从社会文化角度透视英汉词语的联想意义
2003 年 11 月 第 24 卷第 6 期
襄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 iangfan U niversit y
Nov , 2003 V o1 24 N o 6
从社会文化角度透视英汉词语的联想意义
李儒寿
( 襄樊学院 外语系 ,义和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同一指称概念 的词语会产生附加在概念意义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 。从社会文化视角研究英汉词语联想意义 的差异有助于理解联想意义的文化制约性和交际价值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 英汉词语; 联想意义;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 H31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2854( 2003) 06- 0076- 03 词语 ( 包括词汇和短语) 是语言最基本和最活跃的要素 , 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 各种民族社会文化特 征都能在其找到痕迹。语言具有共性和相对性两方面的特点 , 不同语言中许多词语的概念意义一般说来 是相同的 , 这是语言的共性, 但其大量联想意义却往往因其社会、 文化不同而含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 这 是语言相对性的表现。同一概念意义的词语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意义的不同 , 是不同文化差异性在语言中 的具体反映。本文拟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英汉语中蕴涵文化差异的词语的联想意义。 一、 联想意义( Associative Meaning) 传统的语义学局限于对语言逻辑意义 ( logical meaning ) 或概念意义 ( conceptual meaning ) 的研究。随 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语言与人的思维, 特别是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语义 的重要意义。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 Geoffery Leech) 的著作 语义 学 ( Sem ant ics) 。 Leech 将语义的研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 , 突出了词义的交际功能, 提出将语 义分成七种类型 : [ 1] 1、 概念意义或理性意义 ( concept ual meaning, 又称为指称意义 denotative meaning, 认知意义 cognitive meaning) : 指词语在交际中表达出来的基本意义。 2、 内涵意义或伴随意义( connot at ive meaning) : 指词语概念意义以外的一种附加意义。它常常是人们 的主观看法, 因人而异。 3、 社会意义 ( social m eaning) : 指所传递的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 4、 情感意义 ( affect ive meaning) : 指所反映的关于说话者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 5、 反映意义 ( ref lect ed meaning ) : 指通过与同一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 6、 搭配意义 ( collocat ive meaning) : 指适合用于上下文中的意义。如词通过和一些经常同时出现的词 的联想来传递意义, 即词的固定搭配而产生的区别性特征。 7、 主题意义 ( t hemat ic meaning) : 指组织信息的方式( 如语序、 强调等手段 ) 所传递的意义。 概念意义的形成是以人们对客观事物形成的概念为基础 , 用以指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它不和客观 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直接的联系 , 也不因人而异 , 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明确性和有限性; 而内涵意义是一个 词语除了它的纯概念意义之外 ,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内涵意义不单独存在 , 而是附 [ 2] 加在概念意义上。 它受民族文化的强烈制约, 因文化而异, 因人而异, 同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Leech 认为社会意义、 情感意义、 反映意义、 搭配意义与内涵意义一样都具有非限定 , 可变化等特征, 这些 意义与概念意义不同 , 不能用那些孤立的! 不是这个便是那个∀ [ 3] 的方式进行语义分析, 因此 L eech 提出用 [ 4] 联想意义( associat ive meaning) 来概括上述五种意义。 据此, 我们可以看出, 联想意义是 L eech 语义七分 法中 2 # 6 项的统称 , 其涵盖较广, 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联系 , 它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 的经验, 表达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情感的反映, 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 , 因此也被 称之为社会文化意义 ( social- cultural meaning) 二、 英汉词语的联想意义差异对比 有关英汉文化词语对比分析有许多文章 , 各自分析对比的范围有大有小, 视角不尽相同, 但大都是围

联想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浅析

联想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浅析

联想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浅析摘要:词汇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利用联想规律对生词进行记忆,也就成为学生掌握词汇的关键。

且联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汉语词汇教学中,通过利用各种联想使学生发现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使词汇的记忆变得系统化,更加的有章可循。

关键词:词汇教学联想规律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结构单位,同时也是构成句子这一语言运用基本单位的基础材料,没有词,就无法传递信息,更无从进行交际,因此,词汇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词语进行有效记忆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词语的基本前提。

从普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的头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比如,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刻又可把它们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几个基本环节。

普通心理学还认为,记忆的基础是联想。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联想规律对生词进行记忆,也就成为学生掌握词汇的关键。

本文借用普通心理学的观点,就联想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联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人在感知事物时,会在大脑皮层留下兴奋的痕迹,知觉新事物时,如果其与已知觉的事物存在一定的联系,旧有的兴奋痕迹就被激活,即通常所说的由A事物联想到B事物,这就是联想。

按照联想反映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

一、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是大脑借助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外在刺激有关的经验、动作或事物而进行的联想。

接近联想中出现的事物往往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相互接近,因而会让人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比如,看见闪电,我们就会想起雷鸣,这就是接近联想。

词汇教学可以利用这种接近性,对那些概念意义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词语进行讲解和复习,使新旧词互相对照,如初级阶段学习“今天”一词,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与之在时间上接近的“前天”、“昨天”和“明天”、“后天”等词语。

浅谈词义内涵联想意义

浅谈词义内涵联想意义

浅谈词义内涵联想意义作者:吕思慧徐思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本文基于利奇先生在《语义学》一书中对联想意义的阐释,从联想意义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联想意义在不同语言,甚至是在统一语言内部,意义对应或相近的词中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当今时代下,语义学和语用学不断发展,语言学家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联想意义。

关键词:语义学;词义;联想意义[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1一、联想意义的定义及分类联想意义是一个概括的术语,最早的提出是在语义经典著作《意义之意义》一书中,该书由奥格登(C.K.Ogden)和理查兹(I.A.Richards)合著,在书中概括了22种“著名意义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主要定义”,其中就包括了词的联想意义。

在《语义学》一书中,利奇提出了七类不同的意义,分别是理性意义(或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其中,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都属于联想意义的范畴。

利奇认为,理性意义构成了意义的中心部分,并将其单独列为第一种类型。

利奇用“联想意义”这一名词概括了接下来的五种类型,并将它们与理性意义加以对比。

一个词语的联想意义是人们在使用或听到这一词语时所联想到“真实世界”中的经验,因而这一词语凭借其所指内容就具有了一种“交际价值”,这些都是超于其纯理性内容之外的。

这些意义都具有不限定、可变化的特性,需要从程度和范围的角度进行分析。

或者说,词的意义可以被氛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里的联想意义则属于社会属性。

联想意义从广义上来讲,它显示了特定语言使用者及其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特征,因而也被语言学家们称为社会文化意义。

二、影响词汇联想意义的主要因素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而语言又与文化关系密切。

文化的差异影响了联想意义的产生,使得其含有了不可预估的因素,而文化的差异又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流传习俗差异、价值观及社会认同差异等几个方面。

词的联想意义例谈

词的联想意义例谈

词的联想意义例谈471800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中游洪钧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指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朱先生非常重视也非常喜欢词的联想意义。

只是朱先生学识渊博,举的例子距离现实生活稍远一些,使广大同学理解起来“隔”一些。

我在此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也许对理解词的联想意义有些帮助。

生活中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称谓,差异微妙,联想意义丰富,用它们来帮助我的含义。

以上大多数词的联想意义在词典中没有显示,但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实际上在受着联想意义的制约。

比如:普通人很少有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年轻男子也大都不喜欢被别人称作“小青年”;著名摄影记者刘波为自己的父母拍摄了一组照片,命名为“俺爹俺娘”,很难想象换成“俺爸俺妈”会如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姐”一词,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现在它在某种情况下已经成了“坐台小姐”的代名词,几乎没有年轻女子愿意被陌生人称为“小姐”。

这实际已证明“小姐”一词的联想意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这也正验证了朱先生的话——“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过去的那些尊贵矜持的小姐,恐怕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小姐”称谓的联想意义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历史性”变化吧。

阅读文学作品或是写作的时候,朱光潜先生主张“咬文嚼字”,实际上“咬嚼”的是词语的联想意义。

可以说,把握住了词的联想意义,才能算是真正把握住了词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我们要重视词的联想意义。

(共1390字)。

词汇联想意义的典型范畴阐释

词汇联想意义的典型范畴阐释

词汇联想意义的典型范畴阐释本文从认知的典型范畴观角度论述了词的联想意义。

词的联想意义在词项意义体系里属于边缘意义,因此,它属于词项的非典型意义。

联想意义构成的词项搭配一般结构比较固定,或者说有一定条件限制,联想意义是认知性辞格的结果,联想意义的理解总是和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

一个范畴的典型性构成跨语言之间的共性,处在词的典型位置上的指示意义,在跨语言中体现出某种共性。

处在词的范畴外围位置的联想意义正是造成语言间差异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间的共性更多体现在范畴的典型性,语言间的差异则更多体现在范畴的非典型成分上。

标签:词义联想典型范畴认知性辞格一、引言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外的不同的联想意义。

词的联想意义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有助于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对于目标语和母语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的学习者来讲就更加重要了。

二、认知的典型范畴观从横向来看,词的联想可以指词的搭配关系,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横组合关系,即什么词与什么词搭配使用。

利用横组合关系,可以用不同结构方式把词联系在一起。

这些联系起来的词可以是同义的,也可以是反义的。

语言学家从共现和选择限制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共现指的是个别词项经常共同在一起使用。

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是Firth。

他认为,理解一个词要看它的结伴关系。

以Chosmky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从选择限制的角度来研究搭配问题。

词的搭配取决于两点:一是语法规则,一是词汇的语义特征。

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语言能力独立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句法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独自立于语言结构的词汇和语言部分。

描写语义的手段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某种形式逻辑(Taylor,2001:16~36)很明显,结构主义对语言的认识是排除人的认知能力的。

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不自足性,语言能力必须参照人的认知能力。

词汇在话语中联想意义的激活与生成

词汇在话语中联想意义的激活与生成

1842018年49期总第437期ENGLISH ON CAMPUS词汇在话语中联想意义的激活与生成文/吕贝妮【摘要】同一词汇一般具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联想意义,已被人们所熟悉并在思维概念系统里常规化的某一词汇联想意义可以被语境、义项或词序等激活。

但是,在特别情境中,也可以通过“感知-认知-表达”模式,对词汇产生新的联想,生成新的非常规联想意义。

从词汇层面入手,探讨词汇联想意义在话语中如何被激活和生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话语意义。

【关键词】词汇;联想意义;激活;生成;话语【Abstract】In general, one word has a variety of associative meanings which are conventional and familiarin people’s mental concept system. Those conventional associative meanings could be activated by specific context, related sense and word order. But in some particular cases, new associative meanings can be generated as unconventional associative meanings through the “perception-cognition-expression” model. This discussion dealswith activation mechanism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associative mean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al level in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iscourse meaning.【Key words】words; associative meaning; activation; generation; discourse【作者简介】吕贝妮(1991-),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军事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词汇学-- 词义的分类及分析

词汇学-- 词义的分类及分析

• Lexical meaning is the meaning of an isolated word in a dictionary. This component of meaning is identical in all the forms of the word. • 林承璋:词汇意义是词典中一个独 立词的意义。在该词的所有形式中, 其词汇意义相同。
4) Collocative Meaning 搭配意义
• It is that part of the word meaning suggested by the words with which it co-occurs. • 搭配意义即与之一起使用的词语所赋予的那部分意 义。 • Pretty and handsome share common ground in the meaning "good- looking", but may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range of nouns with which they are likely to co-occur.
2. Conceptual Meaning & Associative Meaning 概念意义&联想意义
• Conceptual meaning is meaning given in the
dictionary and forms the core of word meaning.
• 概念意义是词典中所给的意义,是词义的核心。
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
• 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是对人类经验的 一种抽象概括,属于原语言(metalanguage), 用来描述任何语言的语义。 • 例如,对名词的描述,可以是人或非人、有 生命或无生命、男性或女性、成年或非成年、 抽象或具体等范畴进行语义分析。 • 如英语中bachelor一词就具有如下几个语义 特征:[Human], [Adult], [Male], [Concrete], [Unmarried]。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词汇多义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词汇多义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词汇多义现象一、引言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者多个义项,它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历来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早期的语言学家如Fodor 、Trier 等从语义特征( semantic feature )或语义场( semantic field )等角度来研究语义,并未能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

认知语言学家们则提出应结合人们的基本认知能力来系统地研究语言,他们将原型理论、范畴理论和框架理论等应用于语义研究,对多义现象做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二、多义现象根据Bolinger 的观点,自然语言最理想的状况应是一个词形对应一种意义,反之亦然。

然而,这种观点尽管有助于消除歧义却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不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客观世界事物的无限性及人脑对信息的理解和储存能力的有限性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因此,往往一词被赋予多义,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词多义较难于学习,尤其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更是学习的困难所在。

一般说来,词的义项变化主要有三种模式: ( 一) 辐射型( radiation ):派生义从基本义项向四周放射扩大,各个派生义项之间相对独立。

( 二) 链型( concatenation ):词义从基本义项开始派生出第二义项,第二义项派生出第三义项,以此类推。

(三)综合型(combination ):此种模式综合前两种模式派生出新义项。

如“ pen”语义扩展为链型扩展:“硬质的羽毛”——“用来蘸墨水的硬质羽毛笔”——“蘸墨水的钢笔”——“笔”。

“ face ”以“脸”为核心辐射扩展为“面容;表面;方面;面对”而其中的面对又链式拓展为“正视;承认”,“正视”继而又拓展为“(感到不能)对付;(明知不好办而)交谈;必须对付(某情况)”,从而形成了混合式语义扩展。

那么各个义项之间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建立起联系呢?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意象图式的隐/转喻映射为此提供了理据。

英汉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与文化内涵_张琛

英汉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与文化内涵_张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他们曾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驯化的动物为人类提供畜力以从事农业生产,野生动物的皮毛为原始人提供了遮风避寒的最好衣料。

在原始社会的某一阶段,人类曾把动物当神加以崇拜,直至今日,动物仍然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既然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动物词的使用必然打上深深的人类社会文化的印记。

由于受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宗教信仰、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念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会对同一动物产生相同或不同的联想,也会由不同的动物产生相同的联想。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从联想对应、联想重合、联想碰撞、联想空缺这四种语言现象来分析形成这种联想意义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联想对应━字面意义不同,联想意义相同所谓联想对应,就是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动物词和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动物词字面意义虽然不同,却能引发相同的联想意义。

汉语中的牛与英文中的horse虽然字面意义不同,但英汉两个民族却能由此产生共同的联想。

例如,中国人说“吹牛”,英美人说talkhorse,二者都表示夸大其辞;中国人说“壮得像头牛”,英美人说asstrongasahorse;中国人形容一个人固执时说他“犟得像头牛”,英美人形容为asstubbornasamule;中国人说“牛不喝水强按头”英美人说Youcanpullahorsetoariv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汉语中任劳任怨工作的人被称为“老黄牛”,英美人却说worklikeawillinghorse。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

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theLion-Heart。

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TheBritishLion就是指英国。

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oneselfinthelion'smouth(置身虎穴),comeinlikealionandgooutlikealamb(虎头蛇尾),likeakeyinalion'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

词汇联想意义

词汇联想意义

一、联想意义的不稳定性联想意义不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一种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因国籍、民族、种族、信仰、审美观点、观点、阶级立场、职业、个人经历等等的不同而异,例如,home 一词的理性意义是“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家“意味着”舒适,安宁,自由自在“,正如英谚所说:“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东也好,西也好,哪儿也没有家最好)。

可是对那些感情破裂的夫妻或父母成天吵架的子女来说,“家”可能带有“冰冷冰的”,“令人烦恼的”等联想意义。

再如,同一个New York(纽约市),有人爱他,认为它是天堂;也有人恨她,认为它是地狱。

这都是因为不同的New York一词在他们心目中使会有截然不同的联想。

例如,美国记者Caskie Stinnett在决定迁出他曾经生活十年之久的New York 时写过一篇题为Farewell,My Unlovely的文章,表达他对New York的感受,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The sad aspect of my departure was that there was so little sadness c onnected with it (New York),and after ten years it seemed to me that I should have looked back with some slight mistiness in my eyes .A lot of literature has been written on this subject-the disenchanted New Yorker-and I have read much of it, but none of the cases seems to fit precisely my feelings about the city. I do not hate New York ; there is really nothing there to hate and certainly very little to love. It is city of indifference, and that is the problem. I found I could only give indifference in ret urn.”(College English,第三册).对Caslie Stinnett来讲,尽管在New York生活十年之久,但这座城市并未给他留下任何特殊感情,有的只是令人失望的冷漠。

汉英词汇联想意义差异和词汇空缺

汉英词汇联想意义差异和词汇空缺

摘要:词汇的联想意义是一概括性术语。

在不同文化中,词汇具有相同或不同的联想,甚至会出现某一词汇在另一文化中难以找到或没有对应词的现象。

了解这种现象对词汇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词汇联想意义;差异;词汇空缺英国语言学家G.1eech在他的名著《语义学》(Semantics)中认为,词汇的联想意义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折射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可用联想意义这一名称来概括。

联想意义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

当处于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把吉凶、善恶、美丑等蕴意强加给词汇,使其具有文化内涵的,联想意义便产生了。

词汇的联想意义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语境间既存在共同联想,也存在特有联想。

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文化语境不同,联想意义也不同;二是联想意义为一文化语境特有,为另一文化语境所空缺。

本文化将着重讨论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和词汇空缺。

一、联想意义不同的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都会使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产生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其所带有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汉英文化语境中对动物词汇的不同联想意义的现象非常多。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龙的概念。

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作为高贵、珍异的象征。

因此在汉语中,“龙”常和吉祥的事物联在一起,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

Dragon 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凶猛的动物;据《圣经》记载,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用来指人时常包含贬义。

英美人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无法理解,也很难体会到中国人在谈论到“龙”时的自豪之情。

Owl在英语中没有不好的意思,相反却可以说illswise ills all owl;在汉语中“猫头鹰”常表示不吉祥。

又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也不一样。

试析文化差异与词汇的联想意义

试析文化差异与词汇的联想意义

试析文化差异与词汇的联想意义论文摘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对词汇的解释也一定会体现出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

大体来说,词汇的联想分为五类: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

本文通过讨论词语的这五种联想意义及影响联想意义的五个主要因素,指出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及其文化,避免误解,做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联想意义词汇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于建平,2000)。

利奇(Leech)将词语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六种联想意义,即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很多词汇往往带有本民族内隐的、特定的文化信息,文化间的差异性则会导致词汇联想意义的不同。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讨论影响词汇的联想意义的因素,分别有地理环境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社会习俗差异、价值观及历史文化的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以自然现象东风和西风为例,在中国,东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

这是由于中国是位于北半球的一个半封闭式内陆国家,东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却是高山戈壁。

当西风吹来时,正值中国冬季。

此时寒风刺骨,树木凋零。

因此,在中国,西风常和悲伤、沮丧、凄凉等感情联系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英国的地理环境于此恰恰相反。

在英国,恰恰是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西风代表着希望、生命力和勃勃活力。

这是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因此汉语中使万物复苏的东风的联想意义和英文中的西风相似。

而在英国,东风来自于欧洲北部,经常和寒冷、阴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范畴动态界定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范畴动态界定

教 学,熟练运 用科 学、有效的教 法提 高大学英语 词汇教 学的效果 ,帮助 学生解决英语 学习 中的词汇难题。文章 以原型理论为基 础 .
以 范 畴 化 作 为 词 汇教 学 的切 入 点 ,针 对 大 学英 语 词 汇教 学 的要 求 ,结 合 原 型 范畴 理 论 分 析 了静 态界 定 存 在 的 局 限 性 .并 阐释 了 大 学 英 语教 学 中词 汇 范 畴 的动 态界 定 关键 词 :大 学 英语 ;词 汇教 学 ;词 汇 范畴 ;动 态界 定 中 图分 类 号 :H3 9 1. 3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7 — 5 1 (02 3 0 8 — 2 6 1 6 3 2 1 )0 — 0 9 0
21 0 2年 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u n l o h n c u d c t o n t t o r a f C a g h n E u a in Is iu e t
M r 2 1 a .0 2 V 12 N . o. 8 o3
第2 8卷第 3期
浅谈大 学英语教学 中词 汇范畴动态界定
陈 丽娅
摘 要 :词 汇 教 学是 英 语教 学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掌握 必 要 的 词 汇是 英 语 学 习的 基础 。在 大学 英 语 教 学 中 . 学 生往 往 因为 词 汇 学 习的
不 足 而 使 听 说 读 写 等 语 言 能 力整 体 受 阻 ,并 产 生 其 它 一 系列 连锁 困难 。 因此 ,大 学英 语 教 师 必 须 在 做 好 语 法教 学的 同时 .重视 词 汇
语 学习水平 的瓶颈之一 。
三 、大 学 英 语 词 汇范 畴 的静 态 界 定
词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 位,词汇的掌握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言 应 用研 究
词汇联想意义的典型范畴阐释
口张 丽萍
摘 要 :本 丈从认知 的典型范畴观 角度论 述 了词的联想意 义。词 的联想意 义在词项 意义体 系里属 于边缘 意
义,因此 ,它属于词 项的非典型意义。联 想意义构成的词 项搭配一般结构比较 固定,或者说有一定条件 限制 ,联 想意义是认知性辞格的结果,联想意义的理解 总是和特定的文化 背景有关 。一个范畴 的典型性构成跨语 言之 间的 共性 ,处在词的典型位置上的指 示意 义,在跨语 言中体现 出某种 共性 。处在词的范畴外围位 置的联想意 义正是造 成语言间差异 的原 因。从某种程度上说 ,语言间的共性更多体现在范畴 的典型性 ,语言间的差异则 更多体现在 范
和 母语 文 化 背 景差 异 比较大 的学 习者 来 讲 就 更加 重要 了。 题 。词 的 搭 配 取 决 于 两 点 : 一 是 语 法 规 则 ,一 是 词 汇 的 语
二 、认 知 的典 型 范 畴观
从 横 向 来 看 , 词 的 联 想 可 以指 词 的 搭 配 关 系 ,主 要
义特 征 。 结 构 主 义 认 为 , 语 言 是 一 个 自足 的 认 知 系 统 , 语 言
指 词 与 词 之 间 的 横 组 合 关 系 , g 什 么 词 与 什 么 词 搭 配 使 能 力独 立 于 人 的其 他 认 知 能力 , 句 法 是 一 个 自足 的 形 式 系 p
隐 喻的 产生 受说 话 人心 理体 验 和精 神世 界 的影 响 。
联 想 意 义 。 词 的 联 想 意 义 对 语 言 学 习 者 来 说 十 分 重 要 ,有 物 是 F r h 他 认 为 , 理 解 一 个 词 要 看 它 的 结 伴 关 系 。 以 it。
h sk为 助 于 扩 大 词 汇 量 ,提 高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特 别 是 对 于 目标 语 C o m y 代 表 的 语 言 学 家 从选 择 限制 的 角度 来 研 究 搭 配 问
存 在 着 差 异 , 表 达 同 一理 性概 念 的 词 ,在 各 自独 特 的文 化 语 言 学 家 从 共 现 和 选 择 限制 角 度 来 探 讨 这 个 问题 。 共 现 指 传 统 作 用 下 必 然 会 产 生 附 加在 词 汇 本 身概 念 之 外 的 不 同 的 的 是 个 别 词 项 经 常 共 同在 一 起 使 用 。这 方 面研 究 的 代 表 人
[】 I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 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 嘲. 09
[】 a o f . M J h s n M t p o s W i e b [ 】 C i a o 2 L k f ,G & . o n o . e a h r e L v y M . h c g :
畴 的非典 型 成 分 上 。
关键 词 :词 义联 想
典 型 范畴
认知 性 辞 格


引言
用 。 利 用 横 组 合 关 系 , 可 以用 不 同 结 构 方 式 把 词 联 系 在 一
不 同 的 民族 由于 在 地 理 、 民 俗 、 宗 教 及 价 值 观 等 方 面 起 。 这 些 联 系 起 来 的 词 可 以 是 同 义 的 ,也 可 以 是 反 义 的 。
[] 4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 0. M. 00 [] 5牛强 ,陈林 华. 语境新探——试论语 言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
[ ] 外 国语 ,1 9 , ( J. 99 2).
h a e 。这 说 明 :个 体 心 理 认 知 角 度 不 同 , 对 隐 喻 的解 读 elr
thi of yo h、 burde ef ut n、 d t、 ravages、 s us oothing Oi ntment、 ni ghtmare、 rea per、 merei leSS pe on、 rs
【】 3西稹 光 正. 语境 研 究论 文集 【】北京 :北 京语 言 学院 出版社 ,19. C. 92
T e ni e i y Of hi a o r s , 1 8 . h U v rs t C c g P e S 9 0
春 的贼 、毁 灭 者 、美 貌 的 凶 手 、无 情 者 、 效 率 、遗 憾 、皱 纹 、灰 尘 、 噩 梦 、 负 担 、 收 获 ; 英 文 表 征 有 d 知 界 定 的基 础 上 ,分 析 了 语 境 各 [ ] y n ,J S m n i [】 C m r d e C m r d e U i e i Y 9 L o s . e a t C M . a b i g : a b i g n v t t S s
参考文献:
喻 表 征 进 行 了研 究 ,认 为 时 间 隐 喻 概 念 有 1 个 构 成 维 度 。 1
在 回答 “ 间 是 什 么 ” 时 , 受 试 者 在 “ 应 ( 响 ) ” 这 时 效 影 个 维 度 上 的 隐 喻 的汉 语 表 征 有 :残 迹 、 良药 、 忘 情 水 、 青
也不 同 。
四 、结 语
【】 6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 N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第3 M. 06 【】 7 王文斌 隐喻 } 生 词义的生成和演变 [ .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 ( ) ] 07 4 .
[] 国 南. 格 与词 汇 .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版 社 , 2 0, 8李 辞 上 01
而 产 生 了对 隐 喻 的不 同解 读 。 周 榕 ( 0 0 2 0 )对 中英 时 间 隐

释:
不 同 的 人 , 对 同 一 客 观 事 物 的 心 理 体验 也 不 完 全 相 同 , 从 ①本文部分例句直接引用 已注明 出处,部分例 句转引 自其他关于隐
喻 学术论文中的例 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