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寄生现象的产生
论寄生现象的产生
论寄生现象的产生寄生现象的定义1、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后者获得营养的情况。
2、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直接接触,从中获得营养赖以生存的现象。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一、常见的寄生现象1、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个体的生存并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妨碍寄主的生长发育、降低寄主的生活力和生殖力,但一般不会引起寄主迅速死亡。
这种寄生方式在动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外寄生和内寄生。
如,虱、蚤等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属外寄生;蛔虫、绦虫、血吸虫、疟原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属内寄生。
2、寄生方式在植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全寄生和半寄生。
例如,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不但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而且还要从寄主体取得光合作用产物,所以菟丝子的寄生方式属全寄生,因而对寄主造成的伤害较为严重。
又例如,寄生在构、槐、榆等植物上的桑寄生和寄生在槲、榆、苹果植株上的槲寄生,它们通过变态的根深入寄主的丫杈中,由于桑寄生和槲寄生这些寄生植物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的供应,所以它们的寄生方式属半寄生。
3、性寄生现象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之间,其特点一般表现为雄性个体形体微小,构造简单,除生殖外其他生理机能退化,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需寄居在雌性个体的体内或体表,依靠雌性个体而生活。
这种寄生方式对本物种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极为有利。
例如,一种海生蠕虫──后螠,雄虫体长仅为雌虫的1/500,失去消化、运动等机能,寄生在雌虫的子宫中。
又例如,一种生活在深海的角鱼,雄鱼仅达雌鱼体重的85%,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平时用口吸附在雌鱼的体表,以雌鱼的体液为食。
4、行为寄生现象不是由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对寄生造成伤害,而是在某些本能行为上表现为一种动物占有另一种动物的“劳动”,让其无偿为自己服务。
这种寄生方式在鸟类中较为常见,如杜鹃的巢寄生就属于行为寄生。
寄生、共生、腐生附生
一、寄生、共生、腐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种间关系。
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
根据寄生的场所可把寄生物分为两类:一是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称为体内寄生物。
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病毒等。
二是寄生在寄主体表的,称为体表寄生物。
如虱、蚤、疥螨等。
根据寄生的久暂,可分为永久寄生和暂时寄生两种。
根据寄生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专性寄生,是指寄生物必需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生活,一旦脱离寄主就不能生存;二是兼性寄生,腐生为主,兼营寄生;三是兼性腐生,寄生为主,兼营腐生。
大多数寄生物在其生活史中只寄生在一定的寄主中,但也有寄生物需要有两个或更多个寄主,称为转主寄生。
许多寄生者都有非常大的繁殖力或较强的生命力。
寄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寄主有多种危害,其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寄生物的数目多少、毒性大小以及被寄生者的抗性强弱。
寄生的特点是一般不把寄主杀死,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某些造成寄生死亡的寄生关系称为类寄生。
例如赤眼蜂把卵产在螟虫的卵内,孵化出的幼虫以螟虫的卵为食,而导致螟虫死亡。
寄生现象在动物界非常普遍,在植物界也很多,如寄生在豆科植物中的菟丝子、檞寄生等。
几乎所有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没有一种是不受寄生物侵害的,就连小小的细菌也受到噬菌体的寄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种间关系。
按照双方的利害关系,可分为三类:一是偏利共生关系,又称共栖。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利但也无害的一种关系。
如藤壶可以固着在鲸或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上,既得到了栖息地又得到了“宿主”的保护,还可以摄取“宿主”的一些残食,但对“宿主”没有危害。
寄生的名词解释生态学
寄生的名词解释生态学寄生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一个物种如何通过寄生他物种或体内生物来获取营养和生存的方式。
在生态学中,寄生被视为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它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寄生的名词解释生态学进行探讨,并深入探讨其生态学意义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而寄生是生态系统中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方式。
寄生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上,通过吸取其体内的营养和资源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在寄生关系中,寄生者被称为寄生虫,而被寄生的物种则被称为宿主。
这种相互作用会对宿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寄生虫会从宿主体内获取所需的养分和能量,造成其营养流失和生活资源损耗。
寄生在生态学中具有多样的形式和类型。
有些寄生关系是一对一的,即一种寄生虫专门寄生于一种宿主上,例如疟原虫寄生于人体上。
还有一些寄生关系是多对多的,即一种寄生虫可以寄生于多个宿主,同时一个宿主也能被多种不同的寄生虫寄生。
而一些宿主也可以具有抗寄生的策略,如抵御寄生虫入侵的防御机制。
无论是一对一的寄生关系还是多对多的寄生关系,寄生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
寄生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分布。
从淡水湖泊到海洋,从森林到草原,各种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寄生现象。
寄生虫可以寄生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寄生策略来适应不同的生境。
寄生虫可以在宿主体表寄生,或者穿透宿主体表进入体内寄生。
它们的寄生位置和寄生方式对宿主的健康和生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寄生的名词解释生态学还涉及到寄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寄生可以改变宿主个体的行为、繁殖和存活率。
比如,某些寄生虫可以控制宿主的行为,使其变得更易被捕食,以便寄生虫能够传播到新的宿主体内。
寄生还可以改变宿主个体的生长速度、生育率和寿命,对宿主种群的数量和结构产生间接的影响。
此外,寄生还与其他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如食物网和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寄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学家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寄生现象。
医学知识之寄生现象
寄生现象第二章寄生现象一、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自然界中,随着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更形复杂。
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统称共生(symbiosis)。
在共生现象中根据两种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可粗略地发为共栖、互利共生、寄生等。
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
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
例如,?鱼(Echeneis naucrat es)用其背鳍演化成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的体表被带到各处,觅食时暂时离开。
这对?鱼有利,对大鱼无利也无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称为互利共生。
例如,牛、马胃内有以植物纤维为食物的纤毛虫定居,纤毛虫能分泌消化酶类,以分解植物纤维,获得营养物质,有利于牛、马消化植物,其自身的迅速繁殖和死亡可为牛、马提供蛋白质;而牛、马的胃为纤维虫提供了生存、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活关系称寄生。
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
例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永久或长期或暂时地寄生于植物、动物和人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并损害对方,这类过寄生生活的生物统称为寄生物;而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寄生虫。
二、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
寄生生活使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一)对环境适应性的改变在演化过程中,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镪,依赖性愈大。
浅析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
浅析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沈倍摘要寄生与共生原是出自生物彼此交互时的两种关系,衍生至商业地产,特别是大型商业综合体,这两类的交互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大型商业综合体已处在当今商业地产的最高食物链条上,它就像一个庞大的自然群落,涵盖了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商品业态(业种)1。
为此如何来认识商业综合体这个庞然大物,来认识其中的各个业态(业种)与业态(业种)之间、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寄生与共生关系,对商业综合体的招商与运营尤为关键。
一、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1、业态(业种)的寄生业态(业种)的寄生(Format Parasite)指一个业态(业种)【寄生业态(业种)】地理上紧邻或围绕于另一个业态(业种)【寄主业态(业种)】,自身无法或较难吸引消费人流,靠寄主业态(业种)所吸引来的消费人群而产生销售。
在这种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业态(业种)为小型商铺,而寄主业态(业种)则为大型(主力)商铺。
2、业态(业种)的共生业态(业种)的共生(Format symbiosis)指两种业态(业种)发生的对一方有利或双方互惠的关系。
这种共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业态(业种)间,同时它也具有偏向性,即双方得利有多少,故又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二、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现象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与作用1、寄生现象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与作用1.1、寄生现象的表现形态一般而言,寄生业态(业种)多以规模较为小型的店铺存在于寄主业态(业主)周围。
1.2、寄生现象的产生原因与作用寄生业态(业种)的存在或为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2主动构建,其用意既可充分挖掘寄主业态(业种)【购物中心亦称为主力业态(业种)】吸引而来的消费人流的剩余消费力,亦可延长消费人流在购物中心内逗留的时间,增加消费的可能性。
抑或为寄主业态(业种)主动构建,除了拥有上文所描述的作用之外,更是对寄主业态(业种)前期的租金压力有较大削减的功能,甚至在中后期还是寄主业态(业种)产生盈利的来源之一。
寄生的名词解释
寄生的名词解释寄生,作为一个名词,是指一种生物依靠另一种生物为生而没有对其有益或有害影响的生活方式。
在生物学中,寄生现象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不仅存在于动物王国,也存在于植物世界中。
寄生现象的存在与进化过程密切相关,它是一种生存策略,尤其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能够帮助生物获得所需养分和生存空间。
动物寄生是生物学中较为常见的寄生现象。
寄生动物以其他生物为宿主,借助宿主的身体、组织或体内的某些机能来维持繁衍和生存。
寄生物种类繁多,可以是虫类,如跳蚤、虱子等;也可以是寄生在鱼类、哺乳动物、鸟类等身上的寄生虫,如绦虫、钩虫、恙虫等等。
寄生的动物通常对宿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会引起宿主的疼痛、瘙痒和组织受损,而有些则会导致宿主的生理功能紊乱,最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宿主的生命。
植物寄生则是指一些植物种类依附于其他植物体上,从宿主植物体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行为。
这种生存方式被无数种野生植物采用,它们将宿主植物体当作自身的寄主来满足生存所需。
典型的例子是一些植物如枚举草、腊光藤等寄生植物,它们依附在其他植物上,并通过吸取宿主植物体内的水分、养分和糖分来生活。
虽然寄生植物从宿主植物中获得生存所需,但它们通常不会对宿主植物造成直接的伤害或危害,而是依赖于宿主植物的养分和水分供养。
寄生现象不仅仅局限于生物领域,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
在社会学中,寄生可以指一种人际关系,即一方依赖于另一方的资源而没有对其有益的回报。
在某些组织关系中,一些成员可能存在寄生现象,从中获得利益而没有对组织做出贡献,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不道德和负面的。
在经济学中,寄生也可以指一种经济现象,即某些市场参与者通过非生产性的方式获取收入。
例如,某些中间商或租赁市场的经营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但依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差距获得了经济利益。
尽管这些市场参与者在实际交易中没有创造新的价值,但他们仍然通过利用市场机会而获得了收入。
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题库
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一名解1.玻璃样变: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色中呈现均质、红染的结构,呈半透明毛玻璃样。
2.转移性钙化:由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导致钙盐沉积于未受损的组织内。
3.干酪样坏死:是由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引起的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4.坏疽: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的现象。
5.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组织。
6.炎症:由致炎因子引起的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的机体防御反应。
7.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中的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浆膜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
8.浆液性炎:是以血液中的液体渗出为特征的炎症,渗出的液体含3%-5%的小分子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少量白细胞和纤维素。
9.纤维蛋白性炎:是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并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
10.化脓性炎: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液化坏死的过程,称为化脓。
以化脓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炎症称为化脓性炎。
11.脓肿:形成大量脓液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称为脓肿。
12.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13.痈: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
必须及时切开排脓。
14.蜂窝组织炎:(=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15.肉芽肿:炎症时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结节状、境界清楚的增生病灶称为肉芽肿。
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16.大叶性肺炎:是肺组织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病变从肺泡开始,迅速扩展到肺段乃至整个大叶,故称大叶性肺炎。
17.小叶性肺炎:也称支气管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肺小叶为范围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18.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寄生虫学基本原理
二、寄主种类
有些寄生虫,在它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转换寄主,寄主有不同的名称:
1、终末寄主:
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者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中间寄主:
寄生虫幼虫时期或者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如在这时期 需多个寄主,最先一个称为第一中间寄主,其次寄生的寄主称为第
二中间寄主。
3、保虫寄主:
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同时寄生于其
仅仅在一定的阶段营寄生生活,如大中华鱼蚤的幼虫营
自由生活,仅仅雌性成虫营寄生生活,在草鱼的鳃丝末端。 b. 终生寄生:
一生全部生存,如锥体虫寄生在鱼的血液中。
2、按寄生虫寄生部位分
1)体外寄生:皮肤、鳍、鳃等处都属于体外寄生
2)体内寄生:各种脏器、组织、腔道 超寄生: 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另外一种寄生虫体内,这另一种寄生虫寄 生于寄主,这种现象称为超寄生。
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第二章
寄生虫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寄生的概念
一、生物的生活方式
1、自由生活:有机体在环境中自由地生活,不侵害其他生物也不
以 其它生活中获利;
2、共生生活: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获得利益,但互不
侵 害。
3、寄生生活:一种生物在其一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
活在另外一种生物的体表或者体内,对它产生危害并获得
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
压迫和阻塞
毒素作用
其他疾病的媒介
(1)组织反应 (2)体液反应 (3)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 (4)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 (5)寄主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对抗性:同一生态位, 竞争关系
(2)协助性:同一生态位, 或不同生态位,不具有竞争 关系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名词解释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名词解释身体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机器,由各种不同的细胞、器官和系统组成。
然而,在这复杂的系统中,有些生物体和现象并不总是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存有利。
在医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遇到两个重要的概念: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是指一种生物体或者生物过程依赖于另一种生物体或者生物过程才能从中获得营养或者其他关键资源的现象。
寄生生物,比如寄生虫,依附于宿主生物,从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
寄生虫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例如摄取被感染食物、叮咬或者通过皮肤接触。
一旦进入宿主体内,寄生虫会通过各种机制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在宿主体内寻找合适的环境生存和繁殖。
这种寄生关系对宿主的健康造成了危害,因为寄生虫借宿主的营养和能量生存,从而导致宿主体内的平衡被破坏。
我们熟知的一些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蜱虫等,它们在人体中寄生并吸取人体的营养,导致人体出现贫血、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寄生性植物、菌类和微生物,它们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侵占其生存资源。
例如,附着在植物上的寄生性植物可以吸取植物的养分,使其变得虚弱而难以生存。
与寄生性相对应的是致病性。
致病性是指生物体或物质对宿主造成疾病或损伤的能力。
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都具有致病性。
它们通过各种机制侵入宿主体内并感染细胞和组织,从而导致身体各种疾病的发展。
一些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体,如霍乱弧菌和HIV病毒,可以引起严重的传染病和全球流行。
为了对抗这些寄生性和致病性的生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于寄生虫,我们使用驱虫药物来驱除它们,以恢复宿主的健康。
同时,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正确烹饪食物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对于致病性微生物,我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来治疗感染疾病。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们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理解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名词解释,有助于我们预防各种感染和疾病,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
寄生现象的名词解释
寄生现象的名词解释寄生现象是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种生物(寄生者)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中获得营养和生存所需而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各个生态系统中。
寄生现象既可以发生在动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植物之间。
一、动物之间的寄生现象在动物界中,寄生现象尤为常见。
一些常见的寄生动物包括跳蚤、蜱虫、寄生虫和寄生蜂等。
这些寄生者在宿主身上或体内寄生,通过吸食血液、摄取宿主的组织或分泌有害物质来维持生存。
这种寄生关系往往导致宿主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
寄生虫是一种经典的寄生现象。
它们可以寄生在动物或人类的体内,从而获得所需的营养。
寄生虫有各种类型,包括原生动物、线虫、篮虫和吸虫等。
俗称“蛔虫”和“钩虫”的寄生虫是人类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它们在人体内寄生,吸取人的血液和营养物质,导致机体虚弱和脏器损伤。
寄生蜂也是一种具有显著寄生特性的生物。
它们以其他昆虫为宿主,在宿主体内产卵并孵化。
寄生蜂的幼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并摄取宿主组织或体液,最终导致宿主死亡。
寄生蜂在农业中起到重要的生物防控作用,它们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二、植物之间的寄生现象除了动物之间的寄生现象,植物之间的寄生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现象。
植物寄生现象通常发生在高等植物之间,其中一种植物将根系附着在另一种植物的根系上以获得水分和养分。
这种寄生关系即为寄生植物。
寄生植物可以分为全寄生植物和半寄生植物。
全寄生植物是指完全依赖于寄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而无法独立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
常见的全寄生植物有麝香藤和独花寄生等。
半寄生植物是指除了吸取寄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外,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
半寄生植物常见的例子包括槲寄生和蚤母草等。
寄生植物对于宿主植物及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寄生植物依赖于寄主植物提供的养分和水分,从而能在干旱或贫瘠的环境中生存。
另一方面,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寄主植物的生存能力下降。
植物作为寄主的寄生现象
植物作为寄主的寄生现象路彦文(山西省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平定045200)摘要寄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本文阐述了将植物作为寄主的几种寄生者,以及寄生者与植物寄主的协同进化,旨在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寄生现象奠定基础。
关键词植物寄主寄生者寄生在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第4章中将寄生定义为:“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寄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作为寄主的生物有很多。
1将植物作为寄主的寄生者将植物作为寄主的寄生者主要有微生物、动物及植物等。
寄生者依靠从寄主植物的汁液或组织中获取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的生长及繁衍;与此同时,削弱寄主植物的生长,使得寄主植物的生产量下降、养分耗竭、组织破坏,甚至会杀死寄主植物[1]%寄生对寄主植物的损害,因寄生者的数量及致病性、寄主植物自身的抗性、外界环境条件等不同而异%1.1微生物寄生寄生在植物中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等致病菌%这些微生物被认为是通过风、动物、人类活动等途径感染植物,寄生在植物体表或通过植物的伤口进入植物体内,导致植物病害,影响植物的叶、茎、花和根的生长%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害是由真菌寄生于植物引起的%真菌对植物的寄生常具有专性,如小麦条锈菌只能依附在活体小麦上存活%致病细菌虽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容易在植物体内生长,迅速地在植物间传播。
如由农杆菌引起的根癌病会破坏寄主植物的根系%病毒是目前人们认识的最小的病原体,由遗传物质(DNA或RNA)以及包裹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
如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烟草花叶病毒是第一个被人们发现的感染植物的RNA 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由于其特殊的非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中生长和繁殖,因此病毒几乎都是营寄生生活的%而有些细菌和真菌虽然生活在植物体内或体表,但与植物彼此没有损害,它们之间不是寄生关系%1.2动物寄生将植物作为寄主的寄生动物,主要是一些无脊椎动物,如寄生线虫、寄生蜂、酚虫等%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是专性活体寄生者,具有高度敏感且复杂的化学感受系统,能够精确地在土壤中迁移、识别宿主、寻觅植物取食点等,对农林业生产破坏极大[2]%寄生动物有的取食植物外部组织,有的进入植物内部,制造易受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开放性伤口,或者破坏植物的维管组织及干扰营养物质运输%此外,在植物与动物的寄生关系中,还存在着植物作为寄生者寄居于寄主动物的现象。
昆虫的互利共生与寄生现象
昆虫的互利共生与寄生现象互利共生与寄生现象是昆虫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态现象。
这些互动关系既可以造福昆虫本身,也可以对大自然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昆虫的互利共生与寄生现象,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互利共生现象1. 花与昆虫花与昆虫之间的互利共生现象是昆虫世界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许多花朵通过花粉和花蜜吸引昆虫来传播其花粉,以实现繁殖。
而昆虫则通过花蜜获取能量和营养。
这种互动关系对于花朵的传粉和昆虫的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大黄蜂与蚜虫大黄蜂是蚜虫的天敌,它们会将寄生在植物上的蚜虫捕食,从而控制蚜虫的数量。
同时,蚜虫也提供了大黄蜂的食物来源。
这种互利共生现象维护了植物的健康生长,并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3. 蚂蚁与蚜虫蚂蚁和蚜虫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利共生关系。
蚜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获得营养,而蚂蚁则保护蚜虫免受天敌的袭击,并从蚜虫身上获取甘甜的蜜露。
蚜虫分泌的蜜露也是蚂蚁的重要食物之一。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和蚂蚁的生存都具有益处。
二、寄生现象1. 寄生昆虫与宿主昆虫寄生昆虫依靠寄生在宿主昆虫体内或体表获取生存所需的营养和资源。
宿主昆虫则成为寄生昆虫的食物来源和孵化地。
寄生昆虫会利用各种策略,如嗅觉识别、占据宿主巢穴等,来选择和控制宿主。
尽管寄生现象对宿主昆虫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生态系统中也起到了促进种群平衡和进化的作用。
2. 寄生蜂与寄主寄生蜂是昆虫界中数量庞大的一类昆虫,它们依靠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寄生蜂通过寄生在寄主体内,利用寄主的资源来滋养自己的幼虫。
寄生蜂的寄主范围广泛,有些寄生蜂甚至对多种宿主都有寄生能力。
这种寄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对昆虫群体的稳定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互利共生与寄生现象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互利共生与寄生现象的存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它们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促进了物种的繁荣和多样性。
例如,依赖于传粉的花朵可以通过与昆虫的共生关系实现繁殖,从而维持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秦惠基
寄生现象的出现及其演化对寄生虫和宿主双方各自的演化注入了新的
因素,并成为对宿主和寄生虫自然选择的重要条件。
在这过程,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某些特性被保存下来,并反映在双方的种群遗传物质上。
对宿主来说,寄生虫及其产物都是异物。
寄生虫的抗原致敏宿主免疫活性细胞,诱发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其效应机制、表现和结局参看“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寄生虫在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可以由于机械性作用,破坏细胞,损伤组织。
这不仅见于成虫,而且也见于移行中的幼虫。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钩虫损伤小肠粘膜,蛔虫幼虫移行穿破肺泡毛细血管等都是例证。
肠管寄生虫还可影响宿主对营养素的吸收,可导致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
蓝氏贾第鞭毛虫吸器吸附小肠粘膜,蛔虫唇瓣上的齿列损伤肠绒毛均可阻碍或影响小肠吸收功能。
钩虫咬吸并损伤肠粘膜吸取血液,阔节裂头绦虫吸收维生素B12可分别引起缺铁性贫血和巨细胞性贫血。
在动物试验已证明,宿主的遗传素质不同对寄生虫所产生的应答性(responsiveness)亦有高低之分。
低应答性宿主的寄生虫可以生活较长时间。
寄生虫因营寄生生活,有些器官退化或消失,而有些器官却强化或新生。
前者如消化器官,后者如生殖器官或附着器官。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可归为三类:①宿主清除了体内寄生虫,并可防御再感染;②宿主清除了大部分或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具有相对的抵抗力。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维持相当长时期的寄生关系,见于大多数寄生虫感染;③宿主不能控寄生虫的繁殖,如不及时治疗,宿主可以死亡。
昆虫的寄生关系和寄主适应
昆虫寄生关系和寄 主适应在生态系统 中起到重要的调节 作用,对生物多样 性产生积极影响。
昆虫寄生关系和寄 主适应的应用价值 在于保护生物多样 性,维护生态系统 的稳定。
昆虫寄生关系和寄 主适应有助于保护 濒危物种,促进生 物多样性的发展。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寄生昆虫可以作为生 物防治剂,用来控制 农业害虫,减少农药 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共同生存。
寄主对寄生虫的适应性: 寄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对寄生虫的防 御和适应机制,以减少寄
生虫对自身的危害。
寄生虫的传播方式:寄生虫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如 生物传播、机械传播、气流 传播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
寄生虫的扩散和传播。
昆虫的寄主适应
寄主选择
昆虫根据食物来源选择寄主 昆虫选择寄主时会考虑寄主的营养价值 昆虫选择寄主时会考虑寄主的繁殖能力 昆虫选择寄主时会考虑寄主的分布范围
0 4
寄主适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寄主适应有助于 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物种多样性
0 1
寄主适应对寄主 种群数量和分布 的影响,进而影 响食物链和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0 2
寄主适应可能导 致寄主种群的遗 传变异,影响种 群进化和生态系 统的演化
0 3
寄主适应对寄主 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影响,如影响 寄主的生存和繁 殖,进而影响生 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
昆虫的寄生关系和寄主适应
汇报人:XX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昆虫的寄生关系 昆虫的寄主适应 寄生关系与寄主适应的相互作用 昆虫寄生关系和寄主适应的应用价值
添加章节标题
昆虫的寄生关系
寄生现象的定义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 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 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第一篇】总论一.概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并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
研究对象:人体寄生虫研究内容: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与疾病关系、流行病学和生态学。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TDR公布重点防治的七大寄生虫病为: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淋巴与盘尾)、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非洲与美洲)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1956年提出)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黑靴把狗虐死了)新情况:食源性寄生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机会性寄生虫病(弓形虫)二、寄生、寄生虫和宿主(一)寄生现象两种生物间共同生活的三种方式:1.互利共生(mutualism):双方互相依赖、均能获益。
如:牛与纤毛虫。
2.偏利共生(commensalism):一方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如:人与齿龈阿米巴。
3.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如人与蛔虫。
受益的一方称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宿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二)寄生虫的分类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1.按形态结构分: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 (线虫吸虫绦虫)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2.按寄生性质分:专性寄生虫(如疟原虫、钩虫等)(P9)兼性寄生虫(如粪类圆线虫)3.按寄生部位分:体外寄生虫(主要是医学节肢动物)体内寄生虫(原虫、蠕虫和少数节肢动物)4.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等(三)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寄生的概念生物
寄生的概念生物寄生是生物学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一种物种(寄生者)依附于另一种物种(寄主)生活,从寄主身上获得营养、栖息地和繁殖等资源,而对寄主产生有害甚至致命的影响。
寄生可以发生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之间。
在动物界中,寄生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动物被称为寄生虫,如口蹄疫病毒、疟原虫和血吸虫等。
寄生虫可以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类型。
外寄生指的是寄生者附着在寄主的外部,例如跳蚤、虱子和气管螨等。
内寄生则是寄生者生活在寄主的体内,如绦虫、钩虫和艾滋病毒等。
寄生虫通过吸食寄主组织或体液中的养分来维持生命活动,并利用寄主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繁殖。
植物寄生是指一种植物物种依附于另一种植物物种生活的现象。
植物寄生通常发生在两种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一种被称为寄主植物,被寄生物种使用作为营养来源,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系、茎或叶片上。
寄生物种通过吸取寄主植物的养分满足生长和繁殖的需要。
植物寄生物种可以对寄主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有些甚至会导致寄主植物的死亡。
微生物寄生是指微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体而进行寄生生活,从中获取营养和生存条件。
微生物寄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例如,大肠杆菌可以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引起胃肠炎等病症。
霉菌可以寄生在植物上,引起疾病如腐烂和霉变。
病毒寄生在其他细胞内,利用寄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自身复制和繁殖。
寄生现象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且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的进化具有重要影响。
寄生的存在可能对寄主造成伤害和死亡,但也可以通过减少寄主的数量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有些寄生现象可能会引起疾病传播,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对于寄生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对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寄生是一种生物学上的生活方式,描述了一种物种依附于另一种物种生活并从中获得营养和生存条件的现象。
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寄生现象在自然界中都非常普遍。
寄生对寄主可能产生有害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寄生现象的产生
寄生现象的定义
1、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后者获得营养的情况。
2、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直接接触,从中获得营养赖以生存的现象。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一、常见的寄生现象
1、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个体的生存并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妨碍寄主的生长发育、降低寄主的生活力和生殖力,但一般不会引起寄主迅速死亡。
这种寄生方式在动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外寄生和内寄生。
如,虱、蚤等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表属外寄生;蛔虫、绦虫、血吸虫、疟原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属内寄生。
2、寄生方式在植物各类群之间表现为全寄生和半寄生。
例如,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不但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而且还要从寄主体取得光合作用产物,所以菟丝子的寄生方式属全寄生,因而对寄主造成的伤害较为严重。
又例如,寄生在构、槐、榆等植物上的桑寄生和寄生在槲、榆、苹果植株上的槲寄生,它们通过变态的根深入寄主的丫杈中,由于桑寄生和槲寄生这些寄生植物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从寄主体内取得水和无机盐的供应,所以它们的寄生方式属半寄生。
3、性寄生现象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之间,其特点一般表现为雄性个体形体微小,构造简单,除生殖外其他生理机能退化,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需寄居在雌性个体的体内或体表,依靠雌性个体而生活。
这种寄生方式对本物种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极为有利。
例如,一种海生蠕虫──后螠,雄虫体长仅为雌虫的1/500,失去消化、运动等机能,寄生在雌虫的子宫中。
又例如,一种生活在深海的角鱼,雄鱼仅达雌鱼体重的85%,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平时用口吸附在雌鱼的体表,以雌鱼的体液为食。
4、行为寄生现象不是由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对寄生造成伤害,而是在某些本能行为上表现为一种动物占有另一种动物的“劳动”,让其无偿为自己服务。
这种寄生方式在鸟类中较为常见,如杜鹃的巢寄生就属于行为寄生。
有一种杜鹃鸟本身没有筑巢、孵卵和育雏的本能行为,所以在产卵时就直接把卵产在其他小鸟如大苇莺的巢中。
由于其卵和宿主的卵大小、形状、颜色、图案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巢寄主不能识别,就代其孵卵育雏。
通常杜鹃鸟较巢寄主的雏鸟体型大,出壳早。
它一旦出壳就将巢主的卵或雏鸟推出巢外,独自享受巢主的喂养。
在鸟类中除杜鹃外还有一些啄木鸟、某些文鸟、几种野鸭等在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上也进行巢寄生。
5、致死寄生(类寄生)的最大特点是寄生的结果造成寄主的死亡。
致死寄生现象在昆虫和微生物中普遍存在。
例如,赤眼蜂把卵产在螟蛾的卵中,当赤眼蜂的幼虫孵出时即以螟蛾卵中的营养物质为食,最后导致螟蛾卵功能的丧失,从而抑制螟蛾的繁殖,这就是人们用以进行的“以虫治虫”的方式之一。
又如名贵中药冬虫夏草是子囊菌
亚门,麦角菌科的一种真菌寄生在鳞翅目昆虫草蝠蛾幼虫体内形成的产物。
这类真菌秋冬侵入幼虫体内,春夏子座从昆虫体内长出,棒状直立,肉质,表现为“草”状。
考书目有道百科
P.J.Whitfield,The Biolo y of Parasitism,EdwardArnold Publishers,London,1979.
三、对寄生现象产生的想法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动物关系是捕食,而为何出现了共生及寄生这样的异常呢?通过查阅资料:
1、我发现欧洲蛭纲中的平扁舌蛭是营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个地吞食小无脊椎动物。
黄蛭在吞食小动物时和平扁舌蛭一样,但对大动物的攻击和吸血是暂时性的。
这让我猜测也许寄生只是捕食现象发展而来,比如说原本平扁舌蛭是捕食者,但对于那些体型比它大好几倍的大型动物,它无法捕食。
但又因为生存的需要它需要营养,所以它退而求其次,只吸食动物的部分血液,这就使寄生现象发生了,再加上多年的进化,形成了适应寄生的吻和相应的结构。
2、由寄生物的角度来看,寄主的死亡对寄生物也不利。
寄生现象的进化趋势是,交互作用的双方通过相互适应最后建立温和的共处关系,使寄主死亡例数减至最少。
所以我推测也许最初寄生物和寄主的关系是不相容的,寄生物偶然进入了寄主的体内,为了使自身生存下来,寄生物利用了寄主的营养物质,占据寄主体内空间,很可能还对寄主的生命构成了威胁,而出现这中情况的寄主总比寄生物大很多倍,寄生物的繁殖能力和数量都比寄主多,死去的寄主虽少,但却造成大量寄生物的死亡。
所以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双方都进行了适应,都进行了匹配和退步,使双方可以共同生活下来,而且如果双方的适应够强大,也许会从寄生转换为共生。
因此在寄生物中常可见到明显的适应性特化现象。
以哺乳动物肠道寄生物为例,它们常具有一层保护性外质,故能免遭肠液侵蚀;感觉器官退化,但具吸器可吸附在肠壁上,有的能进行逆流运动,因而不致被肠道运动排出体外;消化系统退化,但却能进行无氧代谢。
最突出的是,它们的生殖能力高度发达。
成熟的雌蛔虫一昼夜可排卵10~20万个,这增加了再次侵染寄主的机会,也增加了雌雄蛔虫在肠道中相遇的机会。
绦虫则依靠雌雄同体而保证了受精的实现,而吸虫在幼虫阶段还借无性生殖方式大量繁衍其个体。
3、比如在线虫动物门中,既有自由生活的,也有寄生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同的发展呢?也许在一开始,寄生虫都是自由生活的,部分寄生虫的基因发生变异,无法自身合成所需的有机物,刚好凑巧进入了动物体内,可以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而产生的幼虫排出体外后想要回到最适合生存的地方,然后又凑巧找到合适的中间宿主,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活链,一代一代生存下来。
在中间宿主,寄生物为了到达终宿主,也许做了自身的努力。
以其中的一种奇异多形棘头虫为例,它的中间寄主是一种小型水生甲壳动物。
这种中间寄主畏光,通常栖息水底,但当棘头虫幼体侵入其体内并发育到具有侵染力的囊棘蚴阶段时,中间寄主却变得喜光并游至水面,遇惊扰时沿水面滑行或依附在水面漂浮的杂物上,因而很容易被野鸭等终末寄主吞食。
囊棘蚴生活在中间寄主的体腔液中,并未侵犯其神经系统,故推测它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来影响中间寄主的行为。
四、预防寄生虫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
彻底煮熟肉类,海产食物。
饮用水要彻底烧开。
例如弓形虫,人类通过未彻底煮熟的肉类感染。
消灭蚊子等传播疾病的昆虫。
感染寄生虫后,及时就医。
比如昏睡症的治疗,尽早治疗是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