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开发

合集下载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河北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河北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本文将围绕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探讨,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以及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河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

据历史记载,河北地区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地方,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河北民间舞蹈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得以传承下来的。

河北民间舞蹈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以舞蹈的形式来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河北民间舞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也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

现今,河北民间舞蹈已经形成了很多特色鲜明的舞蹈形式,如秧歌舞、蹦床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河北民间舞蹈体系。

河北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河北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河北民间舞蹈多样化的特点。

在河北的北部,人们喜欢跳秧歌舞,这是一种以丰收为主题的舞蹈,舞者们手持扇子,围成一个大圈或者两个小圈,随着音乐的旋律,载歌载舞,祈愿风调雨顺。

而在南部地区,尤其是山区,人们则更加热衷于跳蹦床舞,这是一种富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舞者们在蹦床上跳跃、翻滚,身姿矫健,动作独特。

河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舞蹈,如雄赳赳舞、雌雄同笼舞等,这些舞蹈形式无一不展现出河北民间舞蹈的多姿多彩之处。

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多样。

传承是舞蹈艺术长久不衰的重要保障,而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河北地区许多民间舞蹈都有专门的传统工作室或者传承班,由资深舞蹈艺术家亲自授课,传授技艺,培养学员。

许多民间舞蹈还通过各种活动和节日庆典得到传承和弘扬,比如每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舞蹈表演,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河北民间舞蹈,也为当地民间舞蹈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河北民间舞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其舞蹈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在演出中常常配合着特殊的乐器陪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护好河北民间舞的传统文化并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河北民间舞源远流长,其传承过程从最初的乡村民间到现代化的演艺舞台,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河北民间舞融合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形成了沉淀丰厚、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传心授河北民间舞的传承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舞蹈家们在徒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基本动作的传授,让学生们观看、模仿、领会,最后口传心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传承方式是古老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保证河北民间舞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下来。

2.师徒传承河北民间舞的传承是一种师徒制,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传授才能学会和领会舞蹈的精髓。

由于河北民间舞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只有通过师徒制才能够保证传承的连续性和深刻性。

3.外传内化河北民间舞的外传内化是一种通过表演和体验的方式来传承的方法。

舞蹈家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可以启示观众去发现河北民间舞的特别之处,从而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河北民间舞的文化。

传承是保障河北民间舞的未来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则是推动河北民间舞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重要保障。

具体而言,河北民间舞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尚化通过与现代舞、流行文化等时尚元素的融合,使河北民间舞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化,拓宽其走向现代青年的市场空间,提高其文化注目度和吸引力。

2.地域特色化河北民间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保持了其地域特色,这种特色是在河北民间舞的独特性、地方性和民俗性中体现的。

因此,在创新中应该重点关注河北民间舞的地域特色,将其更多的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研究——以地方民间舞传承与创新为例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研究——以地方民间舞传承与创新为例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研究——以地方民间舞传承与创新为例摘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以地方民间舞传承与创新为例来建构一种模式,供同类民族文化传承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以挖掘、传承、创新和推广为不要的四个步骤,以项目化教学为基本教学方法,通过社团活动达到弘扬推广民族文化或者说地方民间舞蹈,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模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间舞传承创新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现状分析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在河北省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和中职学校,主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线上课和广场演出形式来传承的,但成果有限。

大多数的民族文化成果都是通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而呈现的,这与地方文化旅游开发密切相关。

在一些重视文化旅游的县市,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对较好,而只有能够带来产业价值的民族文化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承空间,一些边缘的民族文化正面临老艺人年事已高,青年人不愿继承创痛民族文化的窘境,所以很多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河北省不是很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淘汰污染企业,很多地方重新开发旅游,民族文化传承才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研究成果才陆续呈现,但与南方相比仍旧差距巨大。

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在河北省研究者不是太多,而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的民俗文化开始以枯木逢春的状态呈现给世人,但依旧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即便是专业舞蹈表演的学生也基本没有地方民间舞蹈的课程,地方民间舞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被视为粗犷的广场艺术,很难在舞台上表演,因为边缘化严重。

1.研究意义张家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被定为为生态涵养地,同时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让张家口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行列。

由于过去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是非常到位,导致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遗失严重,很多民族文化需要去重新开发传承。

高校作为当地的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对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既可以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又有拯救传承了地方民族文化。

[民间舞,河北]谈河北民间舞“活态”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民间舞,河北]谈河北民间舞“活态”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谈河北民间舞“活态”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河北民间舞虽然种类丰富,艺术纷呈,极具魅力,彰显了河北地区瑰丽的音乐文化及不同的人文历史特色。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推进,河北民间舞的发展正面临困难和挑战,许多河北的传统民间舞蹈正面临着被同化或者消亡的尴尬局面。

一、河北民间舞发展遇到的问题(一)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流行舞蹈形式逐渐流传开来,使河北民间舞受到一定冲击和同化。

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舞表演的商业演出受到阻碍,对民间舞者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使学习民间舞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成为河北民间舞的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素。

(二)传统的传承方式的影响。

河北民间舞蹈大多是通过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和发展的,传承群体大多是家族内部成员或者农村的普通百姓,没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的训练过程。

因此,也在传承过程中,很可能造成民间文化细节的遗漏,难以彰显河北民间舞的文化底蕴。

(三)现代化娱乐方式的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更多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一一涌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陈旧的河北民间舞受到挑战,难以与多元、新鲜的现代娱乐形式进行比拼和抗衡。

与此同时,群众对民间舞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年轻人也不再愿意学习这些看起来已经过时的舞蹈艺术。

(四)产业化进程速度缓慢。

河北民间舞产业化发展虽然做了一些产业化的尝试,已经在村镇庙会、农村婚嫁等民间活动中进行商业表演。

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产业化进程不够专业,速度也过于缓慢,对河北民间舞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河北民间舞活态发展措施(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传承环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鲜元素纷至沓来,古老传统的河北民间舞逐渐被大众忽视。

想要传承和发展河北民间舞艺术,首先要加大河北民间舞的宣传力度,改变其传承环境。

只有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河北民间文化和民间舞艺术的独特魅力,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这门艺术,从而使其传承、发展下去。

加大河北民间舞的宣传力度可以从多方面下手。

张家口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开发

张家口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开发

张家口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开发摘要: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张家口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有泥河湾远古文化、黄炎蚩三祖文化,还有宣府文化、元中都文化、辽代文化以及北方丝绸之路文化,它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双向通路,也是各种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因此诞生了张家口地区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女口:二人台、插花落子、曲长城背阁、抬阁、打棍、打溜子,等等。

然而,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无人、隔代断层”的局面。

因此,对张家口地方民间舞蹈的深入研究、传承以及开发是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

关键词:张家口民间舞蹈传承开发塞外山城张家口,曾经是张库大道源头的贸易集散地,也是晋陕冀蒙地区文化艺术交汇的中心。

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张家口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有具有人类文明意义的泥河湾远古文化,有具有华夏民族意义的黄炎蚩三祖文化,有宣府文化,有元中都文化,有金莲川、下巴里的辽代文化,有“北方丝绸之路”文化,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岔口” ,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向通路”,“走东口”时期的各种贸易往来在使张家口成为繁盛一时的贸易都会的同时,也把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带到了这里,使张家口成为了各种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因此诞生了张家口地区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二人台、插花落子、曲长城背阁、抬阁、打棍、打溜子,等等,其中东路二人台在2006年被收录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这些民间舞蹈普遍面临着危险的处境,老一辈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而年轻一代大多不喜欢这种艺术形式,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8.6%的张家口年轻人知道张家口二人台艺术,而有96.3%的年轻人不喜欢它,理由是觉得它很土气,跟不上时代。

还有23%勺年轻人不知道张家口还有其他的舞蹈形式如插花落子、曲长城背阁、抬阁、打棍、打溜子等,更别说喜欢与否了。

民俗学视野下张家口非遗音乐舞蹈类项目传承发展研究

民俗学视野下张家口非遗音乐舞蹈类项目传承发展研究

民俗学视野下张家口非遗音乐舞蹈类项目传承发展研究
刘文;刘晋玮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3
【摘要】张家口非遗音乐舞蹈类项目历史悠久,文化深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如竹林寺寺庙音乐、王河湾挎鼓等艺术形式,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在全国绝无仅有。

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在乡村城镇化进程中,人们节日观念日益淡化,许多传承已久、蕴含着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非遗文化难以为继,对张家口非遗音乐舞蹈类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将张家口非遗音乐舞蹈融入当地乡村振兴实践中,通过搭建文旅平台、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区域经济转型,打造艺术乡建产业,从而逐步生成区域特色文化经济链,打造区域文化经济新业态,塑造人类乡土文明新形态。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刘文;刘晋玮
【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09
【相关文献】
1.区域音乐研究视野下音乐类“非遗”项目整体保护的可行性分析——围绕“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思考
2.留住美丽乡愁传承民俗文化——江苏省民俗类非
遗项目传承发展的调查与思考3.山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名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4.“院团”合作视域下张家口非遗音乐传承人创新培养研究5.“非遗进校园”视野下宜春戏曲类非遗活态传承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民问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陈霞(张家口教育学院艺术系)摘要:舞蹈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得民问舞蹈文化备受关注和青睐.丰富多彩的民同舞蹈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提高舞蹈教育水平和舞蹈教育格局的优化。

关键词:舞蹈;特色教育;地方性舞蹈的种类很多,从中国文化着手.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化博大精深。

从远古流传至今。

一直在宫廷和民间穿插流传。

而这些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古文化遗存.就很自然地在民间舞蹈中表现出来。

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既古老,又年轻,情贯古今。

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

1、表现本民族文化特征舞蹈,作为特殊的人体文化,情感的表达、动作的模拟,是易于被人们理解的。

但一些特殊体态、社会思维、民族意识等标志则不易被本民族或本地区以外的人们所理解。

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征。

例如:游牧民族祖祖辈辈骑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的性格租犷、豪放,体态彪悍、健壮。

因为骑马的关系.所以肩部比较松弛,在舞蹈的基本步态中。

多用肩、臂的动作表现感情就成了蒙古、哈萨克民闻舞蹈的一种文化标志。

山地民族生活在出谷之间。

一顺边的体态常常在上下山最为有利。

长期的劳动生活就形成了。

一顺边”的动作和体态。

并且一直保留在它们的民间舞蹈之中。

例如:苗族舞蹈中,女子“踩鼓”时.身体就是一顺边的摆动。

藏族民间舞蹈“弦子”.就有“单步摆手进”的一顺边的姿态。

民间舞蹈的表演中.常要求一定的服饰与道具相配合。

服饰与道具本来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舞蹈通过它们增强了动态的美,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更显示出这一民族的悠久文化。

表演中的神态被人们理解并产生共鸣后.可以起到近似语言的交际功能。

民间舞蹈的韵律、韵味、节奏、动作、技巧、姿态以及衔接规律、方法有机的结合是研究这一民族文化的形象资料。

2、传承具有地域性民间舞蹈是在动态中进行传承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激发着所有在场者都投入民向舞蹈的活动中,热烈的鼓乐、精彩的表演、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令人陶醉忘我的景象.无异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地方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地方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地方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张开翔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4期摘要:张家口坝上二人台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传统艺术,是张家口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张家口珍贵的民间遗产。

这朵艺术奇葩在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在风雨洗礼下,顽强的生存下来。

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延续着张家口坝上人民未来文化的情感。

2006年,张家口坝上康保二人台率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保成为首批文化部批准并命名为东路二人台艺术之乡,张家口坝上二人台也受到张家口市政府的关注,2009年,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被张家口市文化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坝上二人台承载着历史的文化,它独有的艺术形式,悠扬的曲调,不论从演唱还舞蹈表演,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其坝上二人台的艺术品牌,重振和传承坝上二人台艺术就成为新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展示出了许多不适性主要表现在表演形式单一落后,难以有效的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而要想更好的展现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的魅力,就需要理清该艺术文化的内涵,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分析其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根本性原因,为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演变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一、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传承发展的文化价值分析在当今时代任何一种艺术文化能够传承与发展,并被人们铭记都是因为该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其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有效的丰富了张家口地区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在今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各地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不断交流和碰撞,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虽然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受众面小,影响力有限,因此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要,但是作为地方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张家口坝上二人台艺术的生存虽然艰难,其并没有真正的从地方舞台上消失,在张家口市提起坝上二人台艺术,许多观众依然对其推崇备至,这也从侧面展示出了该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张家口市地方民间舞种类及特征

张家口市地方民间舞种类及特征

张家口市地方民间舞种类及特征张家口地域文化浓厚,诞生了很多地域色彩浓厚的民间舞蹈,总结起来主要有阁类舞蹈、棍类舞蹈、鼓类舞蹈、秧歌类舞蹈、戏曲类舞蹈、歌舞类舞蹈六大舞蹈种类,并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阁类舞蹈“阁”为高木架子的意思,张家口的阁类舞蹈主要有背阁、抬阁和扛阁。

(一)背阁特征背阁木架下面由大人背着捆紧,上面绑着一名站立的儿童,长裙重彩,扮演各类角色。

背阁分两类:上面站立1名儿童的叫“单背阁”(单架)。

上面并列站立2名儿童的叫“双背阁”(双架)。

表演一般为四到八架,两架一组。

早期背阁表演为十三架,包括十二架单架和一架双架,后来发展到二十四架单架,两架双架。

(二)抬阁特征抬阁是一个桌子状的架子,桌面下面装4根桌腿,外面用帷幔遮住,用于停放时支撑桌面。

桌面上面装一个“方阁”,或用道具布景,方阁中或布景中有两、三个小演员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

阁底盘两边绑着两根长约5米的抬杆,由抬阁者抬着游行表演。

现在的抬阁底盘下面多装有滑轮,代替抬阁者,或干脆把机车改装成抬阁。

(三)扛阁特征扛阁由一个凳面状的木板,一端下面安一条短腿,另一端下面安一个长腿,长腿外端凳面上面装有立柱,柱上绑一个小孩表演。

扛阁者扛着凳面,把站着儿童一端担在肩膀上,凳子下面的长腿正好卡在胸前捆住,伸出一支手臂扶着离肩膀较远的短腿,使凳面保持平衡。

表演者站成一列,扛阁者左右转变方向,上面的儿童随节奏扭动摇摆。

二、棍类舞蹈在张家口地区有一种叫打花棍和一种叫打棍的舞蹈,都是以武术为根底进行表演的。

(一)打花棍特征花棍长度1米,直径3厘米。

优质木条刮去外皮漆上不同颜色环形条纹,两端系上彩带和铃铛即为花棍。

打花棍表演形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原始打花棍:表演时采用独特的鼓点节奏,演绎固定的套路、阵法,追求气质磅礴、振奋人心的场面。

一种是现代花棍舞:借鉴霸王鞭诸多元素,以花棍击打头、肩、背、臂、腿、足等身体部位。

(二)打棍特征打棍的道具有三种。

穗子棍:棍长五尺左右,棍上端有一铁环,铁环上连接着一节约六寸长的短棒;齐眉棍:一条直棍,长度为表演者从脚到眉的高度;短棍:棍长三尺,左、右手各持一根。

试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我编排二人台元素舞蹈霸王鞭有感

试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我编排二人台元素舞蹈霸王鞭有感
科 研 理 论
试论 民间舞蹈 的传 承与发展
一 一我编排 二人 台元素舞蹈Fra bibliotek 王鞭 有感
间 舞 蹈 中 又 一 枝 绚 丽 的 奇 琶 。 的确 , 间舞 蹈 的 内 涵 和 功 能 是 通 过 民 俗 事 民
毛冰 琪
( 家 口市 艺 术 团 张 河北张家 口 05O) 70 O 中 国 民间 舞 蹈 历 史悠 久瑰 丽 多彩 。 长 期 的创 造 , 承 和 演 变 过 程 中 , 在 传
象的主 旨予 以体现的。 但随着现代文化生活需求的 日益增长及观众品味的 不 断 提 高 , 汁 原 味 的 民间 舞 蹈 已不 能 满足 新 时 期 人 民 群 众 对 于 文 化 艺 术 原 的要 求 与 渴 望 。于是 , 时代 向我 们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 民 间舞 蹈 不 能 光 是 对 简单继承 , 是更要在挖掘 民间舞蹈的 内涵上 多下功夫 , 民间舞蹈在 曾 而 使 经生长 的沃 土中更加瑰丽 多资, 要清醒 的认识 到, 古老 的民间舞 蹈艺术是 祖辈 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 的有责任让 它传承 下去。但只有传承还不 够, 我们要在发展中继承, 在继承 中发展 。因为舞蹈 的本质在创造, 生活是 创造的真正源泉。 二、 民间舞 蹈的发展 民 间舞 蹈 由 于 所 产 生 的地 域 不 同 , 土 人 情 不 同 , 乐 与表 演 在 历 史 风 音 的变革 中不断的吸收外界的元素, 陈代谢般 的不断进行着 自身对于外 来 新 文化的同化和沿革。每一种 民间舞蹈都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艺术表演 风格, 我生活在张家 口对流传于张家口地 区的民间歌舞 艺术 ‘ 二人 台” 情有独 钟, 曾多次深入 民间采风、 学习。二人台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距今 已有 3 0多年 0 的历史, 分为东西两路。 各 二人台 ” 东罡“ 以内蒙古 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为中心, 同时流传于冀北、 晋北等地。西路二人 台流 行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呼和浩特 市与包头市并蒙晋 陕冀宁 ( 晋北 、 陕北 、 冀北 、 银北) 五省区。 、 东 西路二人台 的 流 行 地 域 覆 盖 广 阔 , 唱人 口众 多 。 唱腔 优 美 处 委 婉 动 人 , 亢 处 催 人 传 其 高 泪 下 。 乐和 节 奏 随着 情 节 、 氛 、 绪 的 不 同而 变 化 。 音 气 情 内在 元 素 多 种 多 样 , 有 着 很 大 的 弹 性 。同样 的 曲调 , 板 可 以体现 快 乐欣 喜 , 慢 就 可 用 于 表 达 快 放 愁 苦 和 悲 哀 。表 演 中 演 员 边 唱边 舞 放 大 可 为整 台 的 戏 剧 , 小 可 成 两 人 一 缩 台戏 , 田边 地 头 、 前 屋 后 都 可成 为 其表 演 的舞 台 。 白用 方 言 , 言 诙 谐 、 窗 道 语 幽默、 朴实、 多具生活化。深受当地广大人 民群众的喜爱。其边唱、 边跳、 边 说的表演形式 , 当地独具特色 的民间舞蹈表演 中占了很大 比例 , 在 具有 重 要地位。舞蹈所用道具简单却多样 : 有扇子、 手绢、 长绸、 霸王鞭等 。其中又 以霸王鞭最富特色。 在河北康保 、 尚义一带霸王鞭被称 为“ 钱棒 ” 因为在一 。 根 圆直径 2厘米 , 8 长 O厘米 , 可以一手满握 的木 棒中打 出四个孔洞 , 每个 孔 洞 中用 两 枚 铜 钱 穿 过 , 得 名 。舞 动 时 铮 铮 作 响 , 音 清 脆 入 耳 煞是 好 而 声 听 。同时当地还流传着“ 霸王鞭一 响, 银钱万万两 ” 有关于霸王鞭的民间 等 俗 语 。由此 当地 群 众 对 霸 王 鞭 的喜 爱 和 重 视 可 见 一 斑 。随着 二 人 台 艺 人对 二 人 台艺 术 语 汇 的 不 断 总 结 、 富 , 霸 王 鞭 也有 了 一 套 相 对 完 整 的舞 蹈 丰 打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河北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流传千年的宝贵遗产。

在河北省,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是具有独特地理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河北民间舞脱离封闭的民间传统形态,融入了现代的艺术元素,发展出了更具创新性和魅力的舞蹈形式。

一、河北民间舞的传承河北民间舞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用歌舞的形式纪念历史,祭祀自然,表现生活,歌颂爱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

河北的民间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山歌舞、社火舞、扭秧歌、大鼓舞、蹦床舞等等,这些舞蹈形式各具特色,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展现了河北人民的艺术天赋和民族气质。

从历史上看,河北的民间舞蹈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

不仅是舞蹈的具体动作,还有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意义等都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河北的民间舞蹈往往是由老一辈的舞蹈艺人传授给后一辈,通过亲身示范和口头教诲,使得技艺和文化得以传承。

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舞蹈传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北的民间舞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影响到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广泛交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也促使传统的民间舞蹈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河北的民间舞蹈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舞蹈形式往往是以纪念历史、表现生活为主,而现代的舞蹈在主题上更加丰富多样。

一些舞蹈作品涉及到社会现实、民族精神、人文关怀等更加深刻的主题,使得舞蹈更加有深度,更加富有内涵。

比如《河北大鼓》、《扭秧歌》等传统民间舞,现今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了形体的优美和动作的精准,使得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

河北的民间舞蹈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通过特定的动作和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民间舞蹈传承人

民间舞蹈传承人

喜爱“打溜子。每逢春节,“打溜子”队伍走到哪里, 他屁股后头的乡亲们就跟到哪里。“打溜子”欢快的鼓 点,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看得他眼花缭乱,如痴 如迷。1963年
,读高二的赵德义,迫于家庭困难,辍学回家。回家没 几天,他主动找到“打溜子”传承人李乐天、赵元、李 进茂,大胆毛遂自荐,欲当“打溜子”传承者的接班人。 三位老人看他年
时调整思路,改变以往模式,扩大其活动功能。他以 “打溜子”为主打品牌节目,然后增加扭秧歌,文艺演 出节目。打造一个多功能,全演出“战场”:由走村串户表演变为集中到大型娱 乐场所表演。 思路决定出路。这一新举措,使“打溜 子”队成为崇礼县节日“社火”活动最耀眼的队伍。赵 德义的
当时,“打溜子”节目重新登场,需要花钱买装备。赵 德义和几个骨干,带头集资。然后,分头下去,走村串 户动员村民们集资。经过两个月的入户宣传,很快凑够 了买装备的资金
有了像样的装备,“打溜子”队又重整旗鼓,闪亮登场。 队伍一下子由“文革”前20多人发展到50多人。赵德义 把“打溜子”队一分为三:一是奏乐队,由八至十人
张家口大境门外东北十公里处的黑土地上,一场壮阔、 豪放、热烈的民间舞蹈“打溜子”正在激情上演。此时,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鲜灵灵的姑娘,踩着震荡山谷的锣 鼓点,迈
着轻盈的脚步,忘情地翩翩起舞。 这支生龙活虎舞蹈 队伍的领军人物,却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庄稼人。他是崇 礼县高家营村民,大名叫赵德义。 2012年暮
组成,演奏的形式是大鼓、大锣、大镲打击,有时配有 唢呐。二是舞蹈队,一般是二人一对,四人一组,也称 “四人溜子”。男人头顶灯,女人提灯笼。每次活动, 至少有六个以上
组合出场。三是念唱队,“打溜子”念唱队由二至三人 领头,每到一处,念或唱祝福词曲。 每逢节日,赵德 义的“打溜子”队十分活跃。他们走街巷,进农家,把 喜庆的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摘要】河北民间舞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其发展的关键议题。

本文以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传统舞蹈在当代社会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分析了创新对传承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河北民间舞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和成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河北民间舞的发展方向,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研究旨在为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关键词:河北民间舞、传承、创新、研究、问题、影响、案例分析、平衡、发展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北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对推动民间舞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深入研究河北民间舞的创新方式和创新对传承的影响,有助于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道,为河北民间舞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1.2 研究意义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代代传承与创新中持续发展。

而河北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之一,其民间舞蹈更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对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加深对河北文化的了解和传播。

民间舞蹈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传统。

通过研究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河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助于提升河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 正文2.1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河北民间舞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在河北省的各地,都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民间舞蹈,如悠扬婉转的秧歌舞、热情奔放的大秧歌、优美动人的花鼓舞等等。

张家口二人台艺术小考

张家口二人台艺术小考

张家口二人台艺术小考作者:姚冰来源:《商情》2012年第06期【摘要】二人台流传于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山西及陕西部分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张家口二人台分布在张北、康保等周边各县和地区,因为与山西、陕西的西路二人台有所不同,又被称为东路二人台。

就张家口二人台艺术的历史沿革状况及舞蹈表演特色进行考察,以期对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有所帮助。

【关键词】张家口二人台历史沿革舞蹈表现1张家口二人台的起始年代和原由二人台流传于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山西及陕西部分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每个地区的二人台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张家口二人台分布在张北、康保等周边各县和地区,因为与山西、陕西的西路二人台有所不同,又被称为东路二人台。

它的产生年代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据民间的老艺人回忆,康熙年问,清政府放宽了出塞垦荒的禁令,张家口周边的城市以及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涌入张家口一带垦荒,并且有的长期在此定居,同时也有商贩、手工业者及民间艺人流入该地,因此形成了蒙汗杂居的状况。

清末,张家口一代的商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农闲或逢年过节时为了闹红火,聚在院落、村头演唱民歌和民间传说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被称为“丝弦坐腔”。

后来,艺人们在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加以“民歌”的曲调和“社火”的舞蹈表演,改编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出形式,就形成了二人台。

2张家口二人台在建国前后的发展二人台最早只是农民闲暇时的一种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后经发展成为民间小戏。

东路二人台在清光绪十六年就出现了业余性质的二人台班子,后经兴旺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了自己的职业班社,但表演形式比较单一,服装也比较简陋,舞蹈的动作也和秧歌大同小异,比较简单。

手中的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从故事情节、及表演、演唱都较为朴素,表便内容多以当时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主。

张家口的民间舞蹈分类探究

张家口的民间舞蹈分类探究

张家口的民间舞蹈分类探究张家口地区自古为多文化聚焦之地,其疆域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及北京相接,因而也在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这一文化特征也影响到了本地的民间舞蹈文化,使其形成了多样性的特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家口民间舞蹈文化受草原文化、长城文化的深厚熏陶,呈现出了细腻与豁朗的双重艺术个性,在多民族舞蹈文化的浸润之下,张家口民间舞蹈文化兼容并蓄、魅力无限、风貌独特。

现今,在张家口地区,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成为了当地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散发出浓厚的地域风情。

下文,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和文献资料分析,对张家口地区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霸王鞭在张家口众多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霸王鞭是非常突出的一种,主要集中在坝上的康保地区,是广受当地大众喜爱的戏剧舞蹈形式。

霸王鞭在民俗文化活动中被保留了下来,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霸王鞭舞蹈欢快、豪放,与坝上地区的豪爽、粗犷的多民族文化相融合。

霸王鞭舞蹈的节奏紧凑,舞姿大方,感染力十足,生动有趣,能够很快地调动气氛,成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关于坝上康保霸王鞭的具体产生年代,暂无确切的资料记载。

大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大量的移民涌入坝上地区进行开垦种植,并居住和生存下来。

在此过程中,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民众将故乡的歌舞带到了本地,并与坝上地区的本土艺术相融合。

由大批移民带来的道情、秧歌、打坐腔等民间艺术形式,也在坝上地区得到了新的艺术改造,与数来宝等本土艺术形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形成了集演唱与舞蹈于一体的民间戏曲二人台。

其中,霸王鞭就是二人台艺术中的舞蹈部分,舞蹈表演者要进行精心的装扮,配合绸带、扇子等舞蹈道具,载歌载舞、边唱边跳,热闹非凡。

这种舞蹈形式在民间民俗活动中得到了传承,现在已经成为本地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插花落子在张家口的尚义地区、张北地区都保留了插花落子的表演形式,并在民间得到了传播与传承。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北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民间舞蹈作为河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河北民间舞蹈在传承和创新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表现形式的冲击,河北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传统的舞蹈形式和表演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传承环节出现断层和脱节的情况。

现代舞蹈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河北民间舞蹈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深入研究河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河北民间舞蹈的传统和现代发展现状,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促进河北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和长久传承。

【以上内容共205字】1.2 研究意义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河北是中国的文化名州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舞蹈传统,探究其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能够更好地了解河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脉络。

民间舞蹈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承载着民俗、历史、地域等多方面的信息,研究它们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河北民间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创新,研究其创新的特点和趋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深入研究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可以丰富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也有助于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内容长度:203字】2. 正文2.1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河北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一直是舞蹈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沧桑的岁月里,河北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如河北秧歌、唐山大鼓等。

这些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保留和传播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传承其精神内涵和意义。

张家口二人台传统剧目及其传承

张家口二人台传统剧目及其传承

张家口二人台传统剧目及其传承摘要:通过将说唱、歌舞、民歌、戏曲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地方戏,这样的戏曲就是二人台。

很多时候,二人台都是依靠第三人称的形式来展现的,这与众所周知的秧歌很是类似,其舞蹈身段基本上是一样的。

它的情节比较简单,通常不会有很鲜明的人物形象等,近些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张家口二人台的剧种起源、传统剧目以及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接触其源流脉落和艺术特色,同时对张家口二人台的传承发展提出展望,为二人台的传承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二人台;张家口;传承;发展;二人台又可以称双玩意儿和二人班。

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二人台,就是因为二人台的独特艺术风格。

山西的民众最先开始喜欢二人台这种地方戏所以,二人台就由山西开始起源,之后慢慢地流传到了内蒙古,并在内蒙古人民的拥护中慢慢发展起来,随着二人台越来越受到欢迎,后期又流传到了河北、陕西等地方,并在一时间风靡这些地方。

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二人台在各个地方具有不同的特点,最终分为了东路二人台和西路二人台,这两种二人台的区分是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是它们的界限。

剧情短小活泼、风趣幽默是作为民间小剧种的二人台的独特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得到了当地人的呵护和喜欢[1]。

因为不同的区域的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方言土语是不尽相同的,致使二人台在不同区域间发展也不一样,近年来不同地方的二人台风格万千。

东路二人台的节奏更加紧凑,唱腔更加高亢,使人们有种紧张的感觉,西路二人台的唱腔像江南烟雨中的女子般温柔,相对婉转柔和。

一.张家口二人台的剧种起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各地的二人台,有时候也会被称为二人班[2]。

二人台最开始是农民在参加劳动时在空闲时候为了自己取乐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化妆表演形式。

由于在早期时代,二人台的表演形式很是单一,唱的大多都是小曲。

在演出的时候,表演者都会遵循一套习惯,那就是丑角上台的时候最先要说〃呱嘴‘〃呱嘴〃,这些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丑角在把这些相关性的台词说完之后,旦角会由丑角提问上场,这在二人台里面被称作门对子,然后正戏正式开始。

“院团”合作视域下张家口非遗音乐传承人创新培养研究

“院团”合作视域下张家口非遗音乐传承人创新培养研究

1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4的问题出现。

因而,以非遗音乐传承发展为目标,借助院校优质教学平台,系统地进行“院团”合作项目开展,全面地推动地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张家口本地的文化艺术表演团队与大学、高职等院校进行深度的合作,在强强联手中共同开拓非遗音乐传承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促进非遗音乐教学、非遗人才能力建设与文化市场优质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

此外,“院团”合作为院校非遗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理论素材和实践机会,也激发了院校对非遗音乐文化项目的教学改革,突出了地方音乐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了学校民间音乐教学的进步,能够更紧密地将音乐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而,良好的“院团”合作,既确保了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人才的持续输入,又发挥了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优势。

一方面,通过将院校内的校园人才培养与文化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特点、创新机制的非遗音乐教学策略,充分发挥院校和艺术团体各自的优势,多方融合全方位进行资源调动,共同培养对于非遗音乐项目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魄力的优质人才。

这样不仅有利于个人在非遗音乐方面的职业发展,对于整个非遗音乐文化行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创收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会为更多的非遗音乐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文化市场,激发非遗音乐文化创作活力。

(二)提升非遗传承人才的综合素质当今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对传承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元化的,不仅重视非遗传承人才的专业能力,还对个人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

过去,张家口地区老一辈的非遗音乐传承人对于民间音乐大多只会口头传唱、即兴表演,很多传承人并不会识谱,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乐理知识学习。

非遗音乐传承人是通过跟随师傅学艺,口传心授进行技能学习的,因而传统的学艺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传承人才的大规模培养。

而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和传承渠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为非遗音乐传承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渠道。

独特的张家口民间歌舞

独特的张家口民间歌舞

独特的张家口民间歌舞作者:梁挺爱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08期在我们张家口,有好多群众喜闻见、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说唱。

如“打梆子”(也叫“风梆子”)、“插花落子”“竹板谣”“武秧歌”“丰收鼓”和“戳古董”等。

都深受群众欢迎。

独特的“插花落子”“插花落子”流行于尚义、张北等坝上地区。

“落子”的表演者手持大板(也叫“金钱板”)、小板(即“五碎子”),表演与演唱相互穿插:它情调健康,节奏明快,边敲边演,载歌载舞。

唱腔粗犷奔放。

舞姿优美,形式独特一可和“莲花落子”媲美:据已故老艺人叶禄讲,它产生于明初,当时主要是乞丐街头卖唱表演,用以乞讨开始打法简单,叶禄在实践中巧妙地把一些拳术的招数揉进落子中,创造了“插花盖顶”“怀中抱月”等独特动作其子叶有全(艺名生娃子),11岁随父学艺。

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又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他吸收了些其他舞蹈和戏曲动作,创造了“龙中取水”“张飞跨马”“辕门射戟”等舞蹈动作,去掉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同时创作了50多个新段子,增强了鲜明的说唱艺术特色。

这种落子既可单独表演,也可穿插到秧歌中表演,打场子招引观众,1957年。

叶有全首次将它搬上正式舞台,以他创作的《塞北四化》参加了河北省在天津举办的民间舞蹈会演。

1989年,又以《塞北换新天》参加了省民俗表演节目大赛,荣获二等奖,民间艺术气势磅礴的《丰收鼓》丰收鼓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改叫的新名儿。

过去叫“蹦鼓子”“战鼓”“挎鼓”。

它兴于清末,流行于张家口市宣化、万全和高新区一带,在街头和舞台上都可表演。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生活。

在过去的张家口,好多地方有过“破五”的习俗。

特别是农村,在农历正月初五的清晨,家家把打扫的尘土杂物倒在大门口,响几个“二踢脚”炮,有的地方猛敲一阵锣鼓,俗称“五震”。

为的是震跑穷气、驱走邪魔,取个吉利。

丰收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参加表演的人有多有少。

一般是6到24人,象征着24个节气。

河北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探究

河北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探究

河北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探究【摘要】河北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民间舞蹈又是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

河北民间舞蹈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达出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河北的文化内容,促使其得到长久发展。

舞蹈这一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审美元素,成为艺术领域独具特色的内容。

本文站在民间舞蹈的角度出发,对各地区的舞蹈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河北地区的艺术发展历程,对具体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促进河北的民间舞蹈文化取得发展进步,促进其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间舞蹈;多元化发展;拉花所谓的民间舞蹈是人们自娱自乐所产生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表演给其他人看,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通过舞蹈进行情感的抒发,其生命力十分顽强,是民间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河北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在很早就已经出现,并被记载在河北民间艺术史册中。

对于河北而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内容丰富,一直流传至今,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一直到了元代,河北的民间歌舞发展成型,并占据一定的历史地位。

将历史资料作为依据,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河北的舞蹈文化发展,最开始所运用的乐器十分简单,随着旋律的不断发展,开始根据节奏进行乐器敲打,通过歌曲舞蹈进行生活的展现。

一、张家口、承德地区舞蹈的发展每一个地区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样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所形成的文化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结构,所产生的舞蹈也存在很大差异。

河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

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省北部地区,这里经常受到冷空气的侵袭,气候寒冷。

此外,这两个地区与山西和内蒙古具有紧密联系,所形成的文化,也与这两个地区密切相关,表现出了潇洒大方的特点。

由于气候寒冷,所以编排的舞蹈动作十分夸张有力,目的是借助身体运动抵御严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开发
摘要: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张家口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有泥河湾远古文化、黄炎蚩三祖文化,还有宣府文化、元中都文化、辽代文化以及北方丝绸之路文化,它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双向通路,也是各种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因此诞生了张家口地区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女口:二人台、插花落子、曲长城背阁、抬阁、打棍、打溜子,等等。

然而,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无人、隔代断层”的局面。

因此,对张家口地方民间舞蹈的深入研究、传承以及开发是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

关键词:张家口民间舞蹈传承开发
塞外山城张家口,曾经是张库大道源头的贸易集散地,也是晋陕冀蒙地区文化艺术交汇的中心。

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张家口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有具有人类文明意义的泥河湾远古文化,有具有华夏民族意义的黄炎蚩三祖文化,有宣府文化,有元中都文化,有金莲川、下巴里的辽代文化,有“北方丝绸之路”文化,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岔口” ,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向通路”,“走东口”时期的各种贸易往来在使张家口成为繁盛一时的贸易都会的同时,也把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带到了这
里,使张家口成为了各种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因此诞生了张家口地区各
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二人台、插花落子、曲长城背阁、抬阁、打棍、打溜子,等等,其中东路二人台在2006年被收录
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这些民间舞蹈普遍面临着危险的处境,老一辈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而年轻一代大多不喜欢这种艺术形式,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8.6%的张家口年轻人知道张家口二人台艺术,而有96.3%的年轻人不喜欢它,理由是觉得它很土气,跟不上时代。

还有23%勺年轻人不知道张家口还有其他的舞蹈形式如插花落子、曲长城背阁、抬阁、打棍、打溜子等,更别说喜欢与否了。

在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演员不愿继承的这种“隔代断层”的现实处境下,张家口民间舞蹈到底能走多远,又如何把它们科学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起来,是一名张家口高校的舞蹈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思考的问题。

一张家口民间舞蹈的种类
1 二人台
张家口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如:二人台、插花落子、曲长城背阁、打棍、打溜子等等,其中最具特色且流传甚广的当属二人台艺术。

二人台是流行于晋陕冀蒙地区,融民歌、舞蹈、曲艺、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道具主要以霸王鞭、八角绢、扇子、彩绸等为主,其中的舞蹈动作来自于民间社火的舞蹈动作和场面,具有粗犷豪放、节奏紧凑、大方有力、朴实健美等特点。

二人台舞蹈在二人台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二人台艺术中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
节、渲染舞台气氛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2插花落子
“插花落子”是流行于张家口地区的尚义、张北一带的艺术形式,具有节奏明快,边打边舞、板声清脆,音乐流畅,舞姿优美等艺术特点。

插花落子历史悠久,据已故老艺人叶禄讲,它产生于明末清初,主要是用于乞讨或街头卖唱。

开始打法简单,叶禄在长期实践中,把一些拳术的招数揉进了落子中,创造了“插花盖顶”、“怀中抱月”等动作。

其子叶有全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创编了“龙中取水” “张飞跨马” “辕门射戟”等舞蹈动作,还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计划生育好》等五十多个新段子,增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使这种艺术更加完美。

3曲长城背阁和抬阁
曲长城背阁和抬阁都是是流行于张家口地区蔚县、阳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

“阁”的意思就是高木架,一般高约两米五左右,由一根直径十厘米的铁棍和几块木板做成主体骨架,表演前绑在背上。

表演者一般为四到八人,其中两人一组。

大多是青壮年的男子,上面再站1至2名儿童,看上去好像站在下面男子的肩上一样。

演出时男子随着节奏舞蹈,上面的儿童也要随着节奏扭动摇摆。

这种艺术形式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是当地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的演出活动。

抬阁分为两种:八人以下的为小抬阁,八人以上的为大抬阁,是一种集体舞蹈,又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面的人扮演各种剧中人物,中间的人拖着演员,下面是最费劲的抬阁者,三层协同表演相互配合,中间的一层用花绸布蒙着,好像上面的演员直接站在了下面抬阁者的手上,做出各种优
美和高难度的动作,使周围观众无不赞叹叫绝。

4打溜子
打溜子是张家口地区崇礼县一种流行甚广的民间舞蹈形式。

2008年被收录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出时男人挎鼓,女人持扇,随着节奏和鼓点不时的变换舞蹈动作和队形,是当地春节、赛花灯时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5打棍
打棍是流行于张家口地区万全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09年被收录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集民间社火表演、武术棍法以及戏剧情节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其中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表演形式火爆热烈,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张家口民间舞蹈的研究现状及动态
目前,国内对东西路二人台艺术有比较详尽和成熟的研究成
果,如邢野在其编撰的《二人台艺术通典》一书中对东西路二人台的历史源流、风格特征、发展脉络、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山西大学的李艳对张家口坝上二人台的艺术形态做了详实的阐述;河北大学的马婕对康保二人台进行了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的冀平对东路二人台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与二人台相比,插花落子、背阁、抬阁、打溜子、打棍等艺术形式的研究资料却十分有限。

如河北师范大学的田超超在他的硕士论文里对土家族打击乐“耍锣鼓”与器乐合奏“打溜子”的异同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对于张家口打溜子的国内资料缺如;“打棍”和“打溜子”分别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张家
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对其发展历史、艺术特点等进行了简单的叙述,其他资料十分有限;“插花落子”也只在《中华舞蹈志•河北卷》里对其艺术特征和表演形式有简单的叙述,其他资料缺如;“抬阁和背阁”在文史资料及学术论文中也鲜有提及,即使有也只是关于曲沟抬阁、龙灯抬阁、金坛抬阁等的资料,对张家口抬阁和背阁的研究资料缺如。

这些现状都成为了阻碍张家口民间舞蹈发展的屏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