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君幸于赵王。
有罪受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被动句
2、用“见”、“见……于……”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王见之,曰:“牛何之?”
项王曰:“沛公安在?”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豫州今欲何至?”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求!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素” 、 “ 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 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之续耳。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对话省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今日 之事甚急。” 对话省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如: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如: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外。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固定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
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 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 说新语》)
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于”、 3、省略句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 丘传播了它呀。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 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 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 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 业哉! 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 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 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 儿子就不能保全。(2分)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斗卮酒。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 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
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 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 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 如太行、王屋何?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所以” 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此必苦李。 (语意直接表判断)
•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 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 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 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 曹丘扬之也。 •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5、固定句式
(5)“……如何”、“奈何”、“若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 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
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为”
其……孰若……”等格式。
5、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如: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3、省略句
4、省兼语。(“使”、“命”、“令 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 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 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 是代词“之”。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温 馨 提 示
[ ]
3、用“为”、“为…… 2、被动句 所……”(“为”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 成分的排列规 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5、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 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 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
“奈若何”等格式。 等格式。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
余是以记之。
(9) “所以” (译为 “用来……的”、 “……的原因”、“……的办法)
5、固定句式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 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 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 惯上称之为“倒装”。
4、倒装句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 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源自文库困也!
甚矣哉,为欺也!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 “被”。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蒙后省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 自述省 余走送之。 还…… 余 录毕,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3)“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定语后置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 , 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 示。
……及宾客辩士说王 以 万端
3、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如:
成名将其上于盆而养之,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4、倒装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判断句
4、用“非”、“未”、“弗” 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吾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 介宾短语 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 后置做补语 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 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 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 置”。
有罪受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被动句
2、用“见”、“见……于……”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王见之,曰:“牛何之?”
项王曰:“沛公安在?”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豫州今欲何至?”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求!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素” 、 “ 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 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之续耳。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对话省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今日 之事甚急。” 对话省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如: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如: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外。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固定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
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 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 说新语》)
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于”、 3、省略句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 丘传播了它呀。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 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 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 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 业哉! 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 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 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 儿子就不能保全。(2分)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斗卮酒。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 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
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 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 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 如太行、王屋何?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所以” 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此必苦李。 (语意直接表判断)
•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 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 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 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 曹丘扬之也。 •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5、固定句式
(5)“……如何”、“奈何”、“若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 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
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为”
其……孰若……”等格式。
5、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如: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3、省略句
4、省兼语。(“使”、“命”、“令 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 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 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 是代词“之”。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温 馨 提 示
[ ]
3、用“为”、“为…… 2、被动句 所……”(“为”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 成分的排列规 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5、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 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 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
“奈若何”等格式。 等格式。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
余是以记之。
(9) “所以” (译为 “用来……的”、 “……的原因”、“……的办法)
5、固定句式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 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 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 惯上称之为“倒装”。
4、倒装句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 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源自文库困也!
甚矣哉,为欺也!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 “被”。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蒙后省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 自述省 余走送之。 还…… 余 录毕,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3)“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定语后置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 , 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 示。
……及宾客辩士说王 以 万端
3、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如:
成名将其上于盆而养之,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4、倒装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判断句
4、用“非”、“未”、“弗” 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吾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 介宾短语 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 后置做补语 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 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 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