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修辞手法
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修辞手法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表达方式独特而精妙。
古代文言文句式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为作品增添了深度和艺术性。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以及常见的修辞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文学形式。
一、句式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以主谓宾为基础,同时还常常添加一些修饰成分以增强表达的丰富程度。
常见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1. 主谓宾结构这是最简单和直接的句式,用于表达一种基本的说话或行为关系。
例句:“吾爱汝”、“志士仁人”。
2. 主谓结构这种句式省略了宾语,通常用于描述一种状态或属性。
例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微风吹动”。
3. 主谓状结构除了主谓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外,古代文言文还常常添加状语来修饰句子。
例句:“风淅淅地吹过”、“明月照大江”。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饰手段,通过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扩大和丰富的意象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例句:“犹抱琵琶半遮面,春风十里不如你”。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点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和具体化的修辞手法。
例句:“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程度的放大或缩小来增强修辞效果,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例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4. 对偶对偶是通过平衡和对称的结构来营造韵律和重复的修辞手法。
例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5. 反问反问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思考,使表达更具说服力和冲击力的修辞手法。
例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何为”。
总结: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修辞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句式和修辞手法,古代文人们创作出了众多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
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与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而这些都源自于其基本句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它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放在句首,谓语则置于主语之后。
谓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是”字。
例如:夫人者,淑贤也。
红颜弃如敝履,忠义死如秋蛇。
吾闻其语,如听音乐。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它由主谓宾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动词充当谓语,宾语则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我见犹怜,卿知否?百年之前,有义士以命赴之。
三、主谓补结构主谓补结构由主谓和补语构成,补语放在谓语之后,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结果、状态等。
例如:吾将不欺汝,甘为汝肝胆。
予嘗学而于儒者,由师而不自迩者,为不善。
四、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之一。
它可以用来表示强调、反问、感叹等意义。
常见的倒装有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
例如:不惟不用,且以为害。
此间岂乏公道?五、状语结构文言文中的状语可以用来修饰动作的方式、时间、地点等。
状语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用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例如: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六、比较结构比较结构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差异,常用的比较词有“如”、“似”、“若”等。
例如:犹豫不决,如履薄冰。
言之凿凿,实乃无据。
七、假设结构假设结构用来表示假设、推理、猜测等意义。
常见的假设句式有“若”,“以若”等。
例如:若我有机会,一定前往参观。
以若好事者,吾必不为所动。
八、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可以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示并列或对比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而且”、“并”等。
例如:身世孤苦,而且品行高洁。
志君健儿,并力行之。
以上是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式,它们构成了文言文独特的语法体系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句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书面语言,其语法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句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在文言文中,主语常常放在谓语之前,即主谓结构的句式为“主语+谓语”。
例如,《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中,“君子”是主语,“曰”是谓语,“学不可以已”是谓语的扩展部分,表示学习的动作。
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读者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二、动宾结构动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主语+动词+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宾语补语等。
例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黛玉初到贾府,遗魂亦未甘。
”这句话中,“黛玉”是主语,“初到”是动词,“贾府”是宾语。
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并列词语1+并列连词+并列词语2”。
并列结构常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史记》中有一句名言:“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句话中,“天若有情”和“天亦老”是并列结构。
四、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倒装结构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与谓语的位置颠倒。
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谓语动词与宾语的倒装等。
例如,朱熹的《原道》中有一句名言:“无其天下国民,其如 diseño 之何?”这句话中,“无其天下国民”和“其如 diseño 之何”都是倒装结构。
五、犬牙交错结构犬牙交错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是由并列的两个分句交错组成的复合句。
犬牙交错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意义或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犬牙交错结构。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主谓结构:文言文的主谓结构一般是用名词作主语,动词作谓语,例如:“春风吹拂着大地。
”这种句式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主旨。
2. 宾语补足结构:文言文常使用宾语补足结构来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或性质,例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
”3.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并以“而”字进行连接,例如:“善良而又坚强。
”4. 同义复句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同义复句结构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例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5. 倒装结构:文言文常使用倒装结构来突出某个词语或句子成分,例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1. 典故引用:文言文中常引用历史典故以增强表达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深度,例如:“李时中,责有那如。
”2. 成语运用:文言文中常使用成语来表达含蓄深刻的意思,增加文章的修辞效果,例如:“一意孤行,岂能行止。
”3. 比喻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来形容事物,使得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例如:“月白风清,如洗如银。
”4. 对仗句式:文言文中的诗词常使用对仗句式,前后句呼应对应,使得表达更加和谐,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文言文的魅力与应用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运用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来丰富我们的写作和表达,使得文章更加精彩动人。
总结起来,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在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特点,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魅力,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 【例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
)【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常见⽂⾔句式及例句什么叫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在什么时候⽤这三种解释⽅法?解析:这是⽂⾔⽂中常见的说法,古今异义就是指⼀些词语在古时候是⼀个意思,在现代⼜是另⼀个意思,意思古时候和现代的不⼀样,这就是古今异义(今齐地⽅千⾥(“地⽅”是“地”与“⽅”的连⽤。
地:⼟地,领⼟;⽅:⽅圆。
现在的意思常指“某⼀区域”));通假字:古⼈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个字,表达⼀个意思,可是该⽤哪个字表⽰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定规律的;但是有⼀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定规律,可能⽤这个字表⽰某个意思,也可能使⽤⼀个同⾳字表⽰那个意思,这个同⾳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般情况下使⽤“慧”表⽰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惠”去表⽰,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虚词和⽂⾔实词相对,⽐如我们所学的“之”、“乎”、“也”等等都是⽂⾔虚词,⼀般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
常见⽂⾔⽂虚词⽤法——所处所,地⽅。
例:①持童抵主⼈所。
②⼜间令吴⼴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乐⼟乐⼟,爱得我所!⑤成反复⾃念,得⽆教我猎⾍所耶?⑥某所,⽽母⽴于兹。
⑦此何所也?⽤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的⼈”等。
例:①渔⼈⼀⼀为具⾔所闻。
②⾐⾷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也。
(所由⽣:产⽣的缘由。
)「所以」表⽰⾏为所凭借的⽅式。
⽅法或依据,相当于"⽤来......的⽅法""是⽤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距⼦矣,吾不⾔。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法其所以为法。
表⽰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远⼩⼈,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尚犹循表⽽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的作用: 判断句在文言文 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它可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文 意把握作者的思
想观点。
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的分类
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的用法
定义: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者”、“也”等词结尾。 用法:判断句通常用于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特点、身份、地位等起到强调和明确的作用。 特点:判断句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示例:他是一个聪明的人。 (判断句)
举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 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 若与人。’”(《孟子·梁惠王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类型: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 词等。
作用:简洁明了避免了重复累赘使 语言更加精炼有力。
主语的省略 谓语的省略 宾语的省略 定语的省略
承前省:指在文言文中前文已经出现过的成分后文可以省略不提 蒙后省:指在文言文中后文已经出现过的成分前文可以省略不提 句中省:指在文言文中句子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不提 领句省:指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某个句子或成分可以将前面或后面的句子或成分省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强调谓语
宾语前置:宾语放在谓语之前 强调宾语
状语后置:状语放在句末强调 状语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句末强调 定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状语后置
常见于诗词、对联中
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文言文 中常见的一种句 式用来表示对某 人、某事或某种 情况的肯定或否
定判断。
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通常以名 词或名词短语为 谓语并常借助语
气词“者”、 “也”来表示判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修饰成分的位置: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一般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美人如玉”中,“美人”是被修饰词,而“如玉”是修饰成分,位于其前面。
2. 重叠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重叠句式来表达强调或重复的语气。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死生契阔”和“与子成说”部分的结构相同,强调了“阔”和“说”。
这种句式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
例如:“君子曰修身,故能治人”中,“君子”为主语,“曰修身”为谓语,而“治人”为宾语。
4. 出现的句式: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设问句等。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语气和修辞手法,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谓我心忧”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突出了“心忧”这一情感。
比拟句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例如:“霜雪之禽,毛羽丰满;春夏之禽,羽毛单薄”中,“霜雪之禽”和“春夏之禽”通过比拟,表达了它们在毛羽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平行句:文言文中常用平行句来表达意思的呼应或对比。
平行句结构相似,起到修辞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至宾;不以礼仪,不能入室”中,“不以规矩”和“不能至宾”构成了平行句,突出了规矩与宾主间的关系。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来表达简洁和含蓄的意思。
省略句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突出了核心的内容。
例如:“时有萧墙之逸飞”中,“之”是省略了的成分,表示萧墙的逸飞。
3.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用于同时陈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内容。
并列句结构紧密,突出了内容的对等关系。
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中,“独怆然而涕下”和“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是并列的句子,强调了情感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文言文句式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何(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F、且相如素贱人。
G、熊掌,亦我所欲也。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6、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
7、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 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 句式。
如:“此非空言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 的逐渐增多。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主谓倒装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 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 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 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 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知道什么)
何有于我哉?
沛公安在?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 “苦”“有”“在”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译文:(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3)格式:中心词+之+定语(形 容词作定语)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担忧;处在 (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
文 言 文 常 见 的 句 式 有 :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与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与语法特点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独特的语法特点和基本句式。
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特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一独特形式的文字。
一、基本句式1. 主谓结构文言文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结构,主语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末。
这种句式简洁明了,突出了主语的重要性。
例如:鞠为茂草,莅以庶政。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天下者,治乱之主也,不可不察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2. 状语前置文言文中,状语通常位于谓语之前,用来修饰主谓成分。
这种句式能够增强修饰成分的语气,并且使句子更加凝练。
例如:庸善始终难回复也。
(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武王既没,周公襄政。
(司马光《资治通鉴》)3. 并列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并列句,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排在一起,突出事物的对比或者并列关系。
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谨有三,无成为大;不忠有三,无官为大。
(《礼记·檀弓上》)一失足成千古恨,长着耳朵长着眼。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二、语法特点1. 句末助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句末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气、态度或者修辞手法。
这些助词的使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增加语句的变化和变现力。
例如:与人为善者,人亦之为善;与人不善者,人亦之为不善。
(《论语·颜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秋浦歌》)步月嗟怀古,人事有代谢。
(杜甫《月夜忆舍弟》)3. 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乎”、“其”等,这些虚词起到连接作用,加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王子乎,难道寒门者有深思熟虑之分乎?(《老子》)静则思之,动则行之。
常用文言文用法
常用文言文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学习和运用好文言文的用法,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常用的文言文用法进行探讨。
一、典籍常用文言文用法1. 言之有物:文言文讲究精炼、准确的表达,一句话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许多内容。
比如《论语》中的经典之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用短短一句话表达了君子的境界和修养,以及对于自知之明的重视。
2. 形容词状语的修辞:文言文中常用形容词作为状语,来修饰名词,增加句子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红楼梦》中形容贾母容颜的句子:“雪逐寒梅发,梅因喜雪痕”。
3. 运用典故:文言文中常常会引用典故,通过典故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寓意。
比如《左传·庄公四年》:“大旱晔,庖人舍牛。
”通过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来形象地描绘大旱的严重程度。
二、表达习惯1. 即用即释:文言文中常常会使用一些较为复杂的词汇或句子结构,但同时也会立即给出解释,让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
这种用法使文言文的阅读更加容易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境。
2. 用典和谐:文言文中常常用诗词引用、警句等形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在使用这些典故时,需要注意与文章整体风格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使得这些典故具有增色和铺垫的作用,而不是僵硬的照搬。
三、句式结构1. 并列句:并列句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可以将多种信息进行并列,使句子更加平衡且通顺。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一句简洁的并列句,通过并列句的运用使句子更有力量感。
2. 对仗句:文言文中常常用到对仗句的结构,通过平仄韵律的对应,使得句子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离骚》中的“凤鸟汤中翣,鹤驾碧霄空”两句,通过“汤”与“空”、“翣”与“驾”形成对仗,使整篇诗歌富有韵律美感。
3.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较多使用,通过将动词或其他成分提前到句首,使得句子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论语·子路》中的句子:“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句式类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例句:吾乃齐国之臣。
二、主谓宾句:主谓宾句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
例句:君王以仁义待臣民。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原本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常用于强调或改变语气。
例句:人心思变,世事难料也。
四、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组成,彼此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例句:山高水远,道远情更长。
五、连接句:连接句通过一些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分句连接起来,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比拟句:比拟句通过使用“如”、“若”等词语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相似关系。
例句:君子如水,处高则安静。
七、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一个副词或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句:虽败犹荣,为国捐躯。
八、条件句:条件句通过使用“若”、“如”等词语表示假设或条件,并引导一个后续的结果。
例句:若有人问,我愿乐道之。
九、让步句:让步句是用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观点或情况,并表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例句:纵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十、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常以“何/奈/焉”等词开头。
例句:何其美哉,此景之壮观!十一、比喻句:比喻句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例句:人生如梦,亦如流水。
十二、修辞句:修辞句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句子,包括夸张、反复、排比等。
例句:岁月峥嵘,光阴荏苒,转眼已逝。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类型和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丰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句子。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句式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目 录熊
猫
壹 判断句 贰 叙述句 叁 否定句 肆 疑问句
01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 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①“主 ,谓+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② “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 传》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 《贾谊论》)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 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 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 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 间修饰的分句。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要读懂和理解文言文,掌握其基本句式及用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文言文的几种常见基本句式及其用法。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用“也”来表示判断。
3、“……者,……”式“南冥者,天池也”,“者”起到提顿作用。
4、用“乃”“则”“即”“皆”“诚”“本”等词表示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乃”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里“则”表判断;“梁父即楚将项燕”中“即”表判断;“环滁皆山也”中“皆”表判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表判断;“臣本布衣”中“本”表判断。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表示“不是”。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受制于人”。
2、“为”字式“为”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被动句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见”字式“见”表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见……于……”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和“于”配合使用表被动。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句子成分的省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主语“渔人”省略。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鼓”。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宾语“之”。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省略了介词“于”。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十七、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十八、遂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二十、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二十一、故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十二、苟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 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 副词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2. 动词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二十四、或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 副词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十五、诸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 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素” 、 “ 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 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之续耳。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及宾客辩士说王 以 万端
3、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如:
成名将其上于盆而养之,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4、倒装句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于”、 3、省略句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 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
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为”
其……孰若……”等格式。
5、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 “被”。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蒙后省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 自述省 余走送之。 还…… 余 录毕,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对话省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今日 之事甚急。” 对话省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如: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如: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外。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
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 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温 馨 提 示
[ ]
3、用“为”、“为…… 2、被动句 所……”(“为”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余是以记之。
(9) “所以” (译为 “用来……的”、 “……的原因”、“……的办法)
5、固定句式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 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此必苦李。 (语意直接表判断)
•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 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 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 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 曹丘扬之也。 •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 如太行、王屋何?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所以” 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 丘传播了它呀。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 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 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 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 业哉! 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 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 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 儿子就不能保全。(2分)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斗卮酒。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3)“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 成分的排列规 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5、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 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 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
“奈若何”等格式。 等格式。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判断句
4、用“非”、“未”、“弗” 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吾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王见之,曰:“牛何之?”
项王曰:“沛公安在?”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豫州今欲何至?”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求!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固定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
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 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 说新语》)
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
而君幸于赵王。
有罪受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被动句
2、用“见”、“见……于……”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