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酒文化
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
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彝族待客的奇特方式:饮转转酒,吃坨坨肉彝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他们待客之时会热情的请客人喝酒,这种喝酒的方式很独特,被称为“转转酒”。
意思是说喝酒时主人会先给在座的宾朋斟上半碗酒,传递给左边的人,每位接酒的客人只能用右手接,然后让递给席中年纪最大的人先喝,以示敬老。
紧接着按顺序每人都喝一口酒,直到喝完这碗酒。
这样,一碗喝完,再斟一碗,一轮结束,又起一轮,一醉方休。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
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
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
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
“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
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
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
”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除了转转酒,还有坨坨肉也是非常有名的,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
这每一块肉的重量都在二三两上下,着实是一个肉坨坨。
庆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是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盐;肉熟后捞起,再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就可以上桌了。
吃时需用双手拿肉。
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不会做。
且要趁热即食;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易做此道菜。
要有心品尝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庆节日如火把节(农历6月24日)或办事;二要到宾馆餐厅订做。
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块肉为快。
凉山的彝家人都喜欢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拳头大上的坨坨块状(彝族人认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后食用。
彝家有这样的饮食习俗,大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须让砧板(指宰杀牛、羊、猪等专用的大菜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
最尊贵的客人来临,以打牛(即杀牛不用刀,以斧背击其头部而毙之,故称为“打牛”)待之为最尊敬,杀羊、猪、鸡等顺序逐步次之。
在他们的饮食观念中认为,请客人吃饭,用野生动物肉款待,不为请客招待,只属吃便饭。
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
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彝族几乎家家酿酒。
那么他们的酒文化又是呢?为此由啦店铺为大家分享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欢迎参阅。
彝族酒文化的历史记载《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俗,饮必欢呼。
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
”凉山彝族过年三天,每天都有活动,每项活动都有酒:第一天吃年饭。
要杀猪、备菜和祭祀,各家吃年饭。
第二天“搜酒”。
全村寨的男人们自动结成队伍,挨家挨户去搜酒喝,被搜人家不得拒绝。
队伍会越来越小,因为不断有烂醉如泥的退伍。
“搜酒”队伍走到那唱到那,为年节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热闹气氛。
第三天拜年。
人人带酒,路上碰到相识者,打开酒瓶请他喝“开口酒”,喝了酒要给一点回礼,并拜年者的酒好。
晚辈给长辈拜年,要到处喊村寨里的人来喝拜年酒。
小伙子到未婚妻家拜年,那里的姑娘们要联合起来与他对歌、唱诗、饮酒,小伙子如果这方面不力,会被抹锅底灰,泼冷水。
清朝赵翼《檐曝杂记·边郡风俗》记载滇黔等地彝族、土家族、苗族青年“春月趁赶墟唱歌,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
云南巍山彝族男女相,常私下订婚:在约会的地方,小伙子向姑娘敬白酒,表示求婚,姑娘接受,就表示同意,两人要坐在松树针叶上共饮,叫做“吃松毛酒”(南方将松树针叶叫做“松毛”)。
男方父母知道后,便请媒人去走求婚的程序。
求婚时,媒人去女家必带一壶酒,称为喝“白话酒”。
女方如果拒绝,媒人返回时,要给媒人把酒壶重新灌满,叫作“回头酒”。
正式订婚时,要用“茶糖合酒”。
订婚第二天,未婚夫要到女家请女方亲友宴饮。
婚礼时,天黑后在门前院坝场子中点起一堆堆篝火,“酒礼婆”唱“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酒礼舞”:酒礼舞形式是边歌边舞,歌词是赞美父母,祝愿之类,人们跳一阵舞,饮几杯酒,周而复始,此起彼伏,通宵达旦,歌舞酒融合在一起,十分隆重热闹。
最后,酒礼婆唱“鼠果者”,酒礼方结束。
有的地方彝族婚礼时,由男青年跳舞,大家唱歌伴舞。
彝族酒的发展历程
彝族酒的发展历程
彝族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酒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它是以彝族民俗文化为基础,以当地传统的酿酒工艺和特有的原料酿制而成。
彝族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唐代就有彝族人民开始酿酒。
在漫长的岁月中,彝族酒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酒的制作工艺独特精细,主要包括选材、磨谷、蒸烤、发酵、蒸馏、储存等环节。
选材是酿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彝族酒注重使用优质的粮食原料,比如高粱、玉米、小麦等。
在磨谷环节,彝族人民会用石磨将谷物研磨成细粉。
蒸烤过程中,将粉末放入锅中蒸烤,以提高其可溶性与淀粉含量。
接着,发酵和蒸馏是酿造彝族酒的核心环节。
经过多次发酵和蒸馏,将酒精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
最后,彝族酒会被存放在陶罐或竹筒中,使其陈酿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族酒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口味和风格的品种。
有些酒口味浓厚,色泽深沉,如糯米酒、回民糯米酒;有些酒味道清爽,口感醇和,如高粱酒、农家小锅酒等。
彝族酒还有一些特别的酿制方式,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活动中,人们会采用集体酿酒的方式,通过集体劳动将酒酿制完成。
如今,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进,彝族酒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些彝族酒企业开始引进现代设备,提高酒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彝族酒也走出了彝族地区,向全国乃至世界
的人们介绍彝族文化和酒文化。
总之,彝族酒的发展历程长久且丰富多样。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彝族酒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和传统酒类。
彝家“三道酒”
彝家“三道酒”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其酒歌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边唱酒歌边敬酒,是彝族人延续已久的待客方式,表达出的是彝族人豪爽、粗犷、热情、奔放的民族热情。
“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
第一道酒为栏门酒。
客人刚走进彝寨,彝家人就会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迎接客人。
客人的脚还没有站稳,身着盛装的彝家姑娘就会捧上一杯美酒。
喝了这杯酒,客人才能进入彝寨。
拦门酒中唱得最多的是《迎客调》:“远方的人啊,走进彝家就是客,客人啊请喝一杯迎客酒,彝家的小锅酒醇又香,喝完这杯迎客酒,彝人心里才高兴,喝完这杯迎客酒,让你精神又快乐!”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
第二道酒为祝福酒。
喝过拦门酒,走进彝家院子里,丰盛的佳肴在堂屋里的青松毛上摆开,热情好客的主人会邀你入席,向客人敬上双杯酒,同时还会献上祝福酒歌。
祝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
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
“远方的客人啊,请喝双杯彝家的祝福酒,一杯祝福酒,祝你一生安康。
二杯祝福酒,祝你四季风顺。
客人啊,请喝下这双杯祝福酒,点滴都莫留!”第三道酒为留客酒。
客人要离开主人家了,当把客人送到大门口,主人会请客人喝下离别时的最后一杯酒。
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祝福客人幸福、吉祥。
“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远方的客人你若真要走,请喝下这杯留客酒,喝不完这杯留客酒,你就莫要走,喝完这杯留客酒,要走你就走。
”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
凉山彝族酒文化与酒依赖研究现状及其传播-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凉山彝族酒文化与酒依赖研究现状及其传播-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基于目前大多数学术文献均是从人类学角度而非传播学角度分析凉山彝区健康传播现状的研究现实, 在对彝族酒文化与健康传播相关文献梳理中分析当地健康传播在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局。
关键词:凉山彝族; 酒文化; 健康传播;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ost current academicliterature is of reality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 and non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Liangshan Yi area, Yi wine culture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analysis in local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self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in facing the dilemma.Keyword:Liangshan Yi; wine culture; health communication;一、凉山彝族健康传播研究现状健康传播自7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 一直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
国外学者Rogers对健康传播定义与再定义, 从个人、健康、社会的社会学视角即健康传播是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健康知识, 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1]到传播学视角健康传播是藉由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将健康相关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摘要】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音乐与酒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彝族音乐表现形式,不同酒文化中展现出不同的音乐特色。
音乐的存在丰富了彝族酒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
音乐仪式更是彝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彝族对音乐的珍视和尊重。
彝族音乐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上,更体现在其传承和演奏方式上。
音乐性在彝族酒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关键词】彝族酒文化, 音乐性, 传统音乐, 酒文化, 影响, 独特性, 仪式, 重要性, 内涵, 文化魅力1. 引言1.1 彝族酒文化的概述彝族酒文化源远流长,是彝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酒文化以酿酒、饮酒为主要特征,其酒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彝族酒在日常生活、传统节日、婚嫁、葬礼等各种场合都有特殊的用途和意义,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彝族酒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彝族人民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加深了族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互动,促进了各族群之间的和睦相处和文化共融。
彝族酒文化是彝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推动彝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社会,彝族酒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1.2 音乐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音乐在彝族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被视为连接人与神灵的桥梁,也是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工具。
彝族人民认为音乐是对灵魂的抚慰,是与祖先沟通的媒介,因此音乐无处不在,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彝族的音乐多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通过歌曲、舞蹈等形式传达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彝族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日常生活中,音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彝族人民在举办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时,都会伴随着传统的音乐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传统的魂魄。
彝族的饮酒风俗
彝族的饮酒风俗
彝族谚语说:“汉人贵茶,彝人贵酒。
”可见彝族人对酒的偏好。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酒是必不可少的。
彝族人有“无酒不成席,有酒便是宴”的风俗,所以才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
彝族饮得酒,一般人家都能自己酿制,而且种类很多,有烧酒、水酒、米酒、米酒又分玉米酒、大卖酒、高粱酒、栗米酒等等。
酒在彝族的古老习俗中,是人们表示礼仪诚信、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
在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场所,几个相好的彝族同胞相聚在一起,便会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各自拿出随身携带的酒,喝“转转酒”在喝酒过程中,大家互相不停地传递酒碗和酒瓶依次饮酒,并热烈交谈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途中又来了朋友,大伙会自动空出一个座位来,让来人一同畅饮。
彝族青年男女还有一种“吃山酒”的婚恋社交仪式。
在外出路上,一个小伙如果看中了某个姑娘,不管是否相识,都可以夺走她的帽子和小的物品,姑娘看中小伙,也可以主动抢走男方的东西。
如果被抢的一方不中意,就不会追赶,主动抢的一方只好将原物送还。
如果被抢的一方非常中意,就会追赶过来,两人跑到僻静的地方,商量好下次约会的地点,有男方买糖果,女方买酒,双方还要邀请自己的贴心伙伴,到山里去围火对唱,饮酒叙情。
也有彝家姑娘每逢过年过节抱着一坛美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秆,在在自家门口的路上,招行人从罐里吸饮美酒。
有一些未婚的男子往往喝了姑娘奉敬的美酒,喜欢姑娘的姿容,就借机向姑娘求爱,最后结成终身伴侣。
——摘自《中国酒典》。
浅析彝族酒歌文化
浅析彝族酒歌文化作者:张笑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彝族酒歌是彝族酒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彝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酒歌深刻的反映着社会、时代和人文精神的变迁,反映着彝族社会心理和文明礼仪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酒歌,融娱乐、审美、教育、认识为一体,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通过对彝族酒歌文化的探究,分析了彝族酒歌的起源组成类型及其特质。
关键词:彝族;酒歌;酒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131-01一、前言彝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东麓的高原山地上。
这里高山耸立、峡谷纵横、江河湍急,为彝族酒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环境。
彝族生以酒迎来,死以酒送归。
无论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活动,都与酒分不开。
彝人的一生似乎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丰富而灿烂的酒文化。
彝族酒文化的独特性正是源于复杂的高原山地环境,既有辽阔悠远的高原浪漫性,又有深壑险峻的山地神秘性。
高原山地的险峻环境,给彝族人提出了生存与发展的严苛要求,为适应环境,争取生命的机会,以及彝族人古老而隽永的语言、文化、宗教,与生俱来的的艺术基因,在艰辛、劳苦生活中的自得其乐,彝族人探索出了高原山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彝族人特有的世界观和生命观,也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高原山地酒歌文化。
彝族酒歌文化,是彝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等。
酒歌是彝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彝族地区十分流行,也是彝族庆典音乐的主要内容。
彝族酒歌生动活泼、热情豪放、感情真挚,表现了彝人豁达而开阔的胸襟以及朴实大方的性格。
酒歌是宴会、集会等活动中必唱的歌乐。
根据彝族酒歌的功能、结构特征,彝族酒歌分为迎客酒歌乐、宴席酒歌乐、庆典酒歌乐、留客酒歌乐等。
云南非遗酿酒技艺
云南非遗酿酒技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酿酒技艺,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和文化价值。
该技艺以当地特有的原料和酿造工艺为基础,结合当地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酿酒技艺。
在云南非遗酿酒技艺中,最为著名的是彝族酿酒技艺。
彝族酿酒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他们利用当地特有的红高粱、小麦等原料,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经过发酵、蒸馏、陈化等环节,酿造出独具特色的彝族咂酒。
这种咂酒具有浓郁的香气、醇厚的口感和独特的风格,深受当地彝族人民的喜爱,也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彝族酿酒技艺,云南还有其他地区的非遗酿酒技艺,如白族三道曲酿酒技艺、傣族酿酒技艺等。
这些技艺各有特色,但都注重原料的选择和工艺的传承,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云南非遗酿酒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推动和发展。
通过加强对云南非遗酿酒技艺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此外,云南非遗酿酒技艺也是对传统酒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酒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云南非遗酿酒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传统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之,云南非遗酿酒技艺是一种具有独特工艺特点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需要我们加强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彝药涝渣酒文化简说以及酿制工艺
彝族,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古彝文是彝族独立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是彝族文化传承、繁荣昌盛的重要载体。
古彝文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楔[xiē]形文、玛雅文、埃及圣体文、印度哈拉般文并称为世界六大古文字。
数千年来,彝族文化点滴成流,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彝族医药,是彝族先祖与自然在几千年的博弈中,经过祖祖辈辈不断的探索,积累所形成的医疗体系. 1979年,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发掘出一本古彝文医药典籍--《齐苏书》。
据彝医专家考证,《齐苏书》成书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还早了12年。
却沉睡在深山密林中,年年自生自灭。
《齐苏书》的出现,已充分的说明,在我国的明代时期,彝族医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彝药酿制的彝药涝渣酒是彝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不同五行属性的各种本草药材,用酿酒技术酿制成不同性质,不同功效的药酒,适量饮用药酒后,通过调理人体二气六路循环,从而治疗不同的病症。
彝族先祖认为:清浊二气是宇宙万物发端的本源。
青清之气上升为天,赤浊之气下降为地,进而衍生出哎、哺、且、舍、鲁、朵、亨、哈八卦,形成宇宙八方。
哎为父,乾、阳,哺为母、坤、阴;哎父哺母蕴生构成宇宙万物的五行,金、术、水、火、土。
五行有生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生克循环,形成日月星辰,山川万物。
这就是彝族的宇宙观。
彝医认为,人体的元气在脑中产生之后,经过胃、肠,到达脐底气海,在气海中元气蕴生出清浊二气。
清浊二气学说是彝医独创,是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的精髓。
《西南彝志》书中指出,在人体各脏腑组织中,清浊二气各有三条循环通路。
清气三条循环通路,第一条气路:清气在气海至心脏。
第二条气路:清气在气海至肠至胰腺至胃至喉至七窍,第三条气路:清气在气海至膀胱至生殖系至肾至肝至肺。
浊气的三条循环通路,第一条气路:浊气在气海至鼻下,第二条气路:浊气在气海至肩胛至脑髓。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彝族是我国境内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的传统酿造方式和酒文化历史悠久,音乐在彝族的酒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性的角度,浅析彝族酒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音乐。
一、彝族酒文化的概述彝族酒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彝族酒文化是以酒为媒介,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于一体的复杂文化形态。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就以酒为仪式性的饮料,将酒酿造、贮藏、饮食、玩乐、礼仪和信仰等方面的元素渗透其中,并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体系。
二、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特征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音乐在彝族酒文化中担任着传达情感、增添欢乐气氛和调节节奏等作用,是彝族酒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具体来讲,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音乐具有娱乐性。
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是欢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彝族人民的酒文化中,音乐是一种娱乐性的存在。
彝族人民在饮酒的过程中,总是要配以节奏感强、旋律欢快的歌曲和音乐,使得整个酒宴既有语言的交流,又有音乐的欢乐气氛,从而增添整个活动的情趣。
2.音乐具有仪式性。
在彝族人民的饮酒仪式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在彝族酒文化中,音乐是夹在仪式与欢乐之间的一种载体。
在一个完整的彝族酒仪式中,音乐与舞蹈是互相呼应的,承载着彝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3.音乐具有宗教性。
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对于彝族人民来说,酒是一种十分神圣的存在,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之一。
因此在彝族人民的酒文化中,音乐具有一定的祈祷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帮助人们与神灵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祈祷健康、平安、幸福、富裕之类的目的。
4.音乐具有群体性。
在彝族酒文化中,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群体性。
当彝族人民举办酒宴时,会邀请亲朋好友、上至老年,下至儿童,同席共享饮食酒水。
在此过程中,音乐既是让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媒介,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使得整个酒宴变得更加热闹、欢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彝族人的民间酒俗彝族民间酒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诙谐幽默,异彩纷呈,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的生动反映。
彝族人豪爽、好客远近闻名,彝族人家里凡遇上喜红白事、讨亲嫁女,家里来客都离不开酒,饮酒的礼节是彝族食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酒俗则主要表现在斟酒、敬酒、劝酒几个方面。
在斟酒中彝族人讲究“酒满敬人,水满欺人”,意思是给客人斟茶,茶水不能倒满杯,杯满易洒,视为对客人不敬,因此倒七成茶水即可。
同样,盛饭时盛八成即可。
而斟酒则必须满杯,否则,酒杯不满视为不敬。
主人要热情劝酒,但客人不可一饮而尽,应轻轻抿一点或饮半盅。
全家人围桌吃饭时,座次也是有讲究的,上座坐长辈,下座坐晚辈,尊者落座,其他人才可以入座。
宴席设置中,如一室两桌并列,左为尊,右为次;若前后排列,里为尊,外为次;三桌并列一室,中为尊,左为次,右为下。
酒和菜肴齐备了,主客两边都坐好了,主家便说:“咱开始喝,来,先干一杯!”说罢举杯向客人示意,同时自己先干为敬。
然后督促大家同饮同干,如此三杯过后,主家请大家“动动筷子”,即品尝菜肴的口味好赖,吃菜时应夹一口菜吃一口,放一次筷子,稍停一下再吃,频频地大口喝酒吃菜,被视为少礼失教。
之后,主家便说:“我让各位相互认识一下。
”于是从辈分最高或重要人物开始,同辈则从年长的那位开始,逐个敬酒。
敬酒方式有三,一是按座序给在座的每人敬一杯;二是重点敬酒,给长辈、主人或重要人物敬酒;三是同辈之间互相敬酒。
敬酒不能隔桌相敬,必须走到客人座前相敬,并依次进行。
先向主客敬酒,再向上陪坐敬酒,然后返回第三个坐客座前敬酒。
这样依次进行,秩序不能混乱,否则会引起客人不快。
主人敬酒后,陪客、客人也先后依次从主客位起身敬酒,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被敬酒者都要站起来,一边称谢,一边自己喝下,有时被敬酒者推辞,敬酒者则千方百计劝饮。
在酒桌上,劝酒的酒令也千变万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人物,都会想出各种花招来,目的或为敬酒,或为劝酒,或为躲酒,插科打诨,信手拈来,幽默生动。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酒文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酒文化丰富多彩,在其中,音乐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今天,我将浅析一下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
一、酒文化与音乐性的联系酒文化与音乐性是紧密联系的。
彝族爱好饮酒,酒与音乐更是两不可少的文化元素。
在彝族的酒文化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彝族人举办宴席、过节日、送别宴等场合中,必然会有音乐的演奏。
而音乐的存在也丰富了酒文化,让人们在享受美酒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加喜悦和亲和力。
二、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1、器具乐器具乐在彝族酒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彝族器具乐器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分为风、弦、击三种类型。
器具乐有的是热闹的,有的是欢快的,有的则是悠扬婉转的,气氛烘托得十分好。
比如在彝族举办婚礼时,就会有器具乐演奏,这样可以让人们感受浓郁的喜庆气氛,让新人和来宾都能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
2、歌舞彝族的歌舞非常丰富多彩,有同僚舞、翁娃舞、板凳舞、固杆舞等多种不同的形式。
在用餐和饮酒时,音乐与歌舞紧密结合,让人们能够体验最真实的民族风情。
彝族的歌曲琅琅上口,旋律美妙动听,歌词朴素而含蓄,歌舞表现生动活泼、欢快洒脱。
在彝族喝酒时,歌舞环节可以让人更加放松和快乐,享受身心的愉悦。
三、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意义1、聚集人气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可以让人们聚集在一起,享受生活和友谊。
音乐性可以增加沟通和互动的机会,让人们更好地交流、认识彼此,形成充分的社交圈。
2、增添仪式感彝族酒文化中那些充满民族特点的歌舞、器具乐会让彝族人们更加重视饮酒仪式。
这些仪式可以将人们拉回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让他们感受到彝族的气息和精神内涵。
同时也让人们能够欣赏到美好的风景、美食和音乐,增加文化认同感。
3、弘扬文化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让彝族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彝族的文化。
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酒文化2篇
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酒文化2篇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酒文化1土家族甜酒茶:土家族的甜酒茶实际上不是茶,而是酒。
正如解放初期广东有部分人还把啤酒叫做“洋茶”一样,这仅仅是名称上的误用。
土家族以糯米或高粱煮甜酒,将甜酒和蜂蜜冲入盛山泉水的碗中,甜酒茶即成。
饮之清冽甜香,消暑提神。
因有些山泉水实际上是矿泉水,所以常饮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普米族“酥里玛”酒:酥里玛酒主要以大麦和玉米为原料酿制。
先将洗净的粮食煮至八丸成熟,捞出晾温,拌以酒曲,装入大布口袋里发酵。
两天后有酒味飘逸,将其再装坛密封。
数日后(一般以放坛处的温度高低来估计封坛时间的短长)开封加适量清水入坛,再盖上盖等两三小时,便可倒出清水,此即“酥里玛”。
有的人是在密封的坛口插一支吸管,用酒时以虹吸原理将酒引流出来。
羌族蒸蒸酒:其酿制方法较简便。
将玉米粉用杉木甑子(蒸桶)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晾至稍温,拌上酒曲,装入坛中,封严坛口,置于荞麦秤秸中发酵,约二十天左右,便可饮用。
酒色淡黄,酒味甘甜,能去淤血、生鲜血下奶,是羌族产妇哺乳期间的常备饮料。
喜客临门,主人往往让他喝饱为止。
四川彝族苦荞酒:彝族在解放前没有专门的酿酒作坊,民间广大奴隶群众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酿酒,能够酿酒的是奴隶主或较富裕的“劳动者”(阶级成分)家庭。
酿酒原料主要是苦荞(一种有清苦昧的荞麦)、玉米或土豆。
先将酿酒用具全部洗净,不能有一点油星,再把苦荞以木甑蒸至半熟,晾温拌酒曲,装进发酵桶里。
冬天为保持室温,需不断生火,促其发酵,待酒香四溢时,插管于发酵桶底的孔中,引流出酒液,第一杯敬神灵,第二杯献长者,尔后其他人方可饮用。
因以苦荞为原料酿制而得名。
苦荞是凉山半高寒山区的特产。
彝族把用玉米、高梁和少量苦荞作原料酿制的酒叫泡水酒。
现在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民间多饮外来的白酒和啤酒。
云南彝族辣酒:辣酒即白酒,其主要原料是玉米或高梁,其特点主要反映在制作过程中,玉米或高粱煮熟拌入酒曲后,装入外面涂有牛粪的竹箩里,并用蓑衣或麻袋片盖严实。
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DRINKING&TALKING煮酒少数民族的酒文化王毅畅欢中国究竟哪个民族的人最能喝酒?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定论。
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大山高原的藏族、大西南的苗族“好酒善饮”之名全国皆知。
笔者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在四川的“甘阿凉”三州转悠,倒是和三地的彝族、藏族和羌族接触很多,便以此抛砖引玉,聊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少数民族很能喝酒?彝族:彝区贵酒四川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关于喝酒,彝族有三句有名的俗语。
“生以酒迎来,死以酒送归。
”“彝区贵酒,汉区贵茶肿“有酒便是荣,有酒便是宴肿女口果你有闲在彝族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甚至过去的社会军事活动都是离不开酒的。
酒算是彝族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饮酒。
喝的酒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饮酒规矩。
彝族饮酒的规矩是根据场合、对象、用途等条件的不同来决定的。
几乎每个饮酒场合都有不同的饮酒规则。
以前有幸被彝族的朋友邀请参加过其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这种场合的饮酒规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祖灵为大,行酒必先。
”彝族凡是在祭祀、节日甚至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第一杯酒一定要敬给祖灵和各神灵。
他们会把这杯酒在祖灵供桌上放置一会,然后由主家的人将供酒分饮一遍后,其他人方可饮用。
有趣的是,彝族家主人倒酒会先敬客人,自己也会陪着喝上一杯。
接着主人与客人分别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各自用各自的饮具,各饮各的酒。
在彝族人的酒宴上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矩。
凡是饮酒时候,都要遵循先尊者后卑者、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
这倒是和我们大多数的酒文化一致。
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酒7彝族人还遵循一个“贻赠”的原则。
比如小娃娃的“认亲酒”、过年的时候的“拜年酒”等,这时候彝族人不会关着门一家人独自饮酒,他们会召集本村或者是本家族人一起喝,而饮酒者要向敬酒人赠送一些东西作为感谢。
如果你到传统的彝族地区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一个酒杯一人喝一口,酒杯依次传递给每个人,围绕着轮流喝酒的场景,千万不要惊讶。
彝族的酒文化
彝族的酒文化彝族的酒文化彝族以酒为贵,酒一般都是迎接贵重的客人的。
为此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彝族的酒文化,欢迎参阅。
彝族酒文化的礼仪知识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
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
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
”“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用于每一场合的酒各有专名。
如:“平民农牧酒,请人帮忙酒;家族内部酒,和睦团结酒;亲戚朋友酒,相互问候酒;纠纷调解酒,‘德古’长者酒;青年小伙酒,英勇善战酒;女儿姑娘酒,能工巧手酒。
迎宾待客酒,吉祥如意酒……”在高规格待客仪式上,一般是杀牛、羊、猪、鸡与饮酒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献“哲布”(群碗酒)仪式,此仪式为特殊礼节。
主人家专派一名敬酒者,先将八碗白酒、一碗泡水酒和一碗水端放于上铺一块白布的漆器“哲体”(木盘)上,如主人是彝族曲涅系,敬酒者手捧“哲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上位贵宾面前,如主人是古候系则反时针方向旋转至上,贵宾享用“哲布”者接到“哲布”后,把“哲体”轻轻地放于地上享用。
按照彝族享用“哲布”(群碗酒)的规矩,先选用“哲体”上的一碗水漱口后,将“哲体”上的“哲布”一一喝尽。
如一人喝不完,则可传递给周围同伙客人喝,若一人能喝完就称海量、敬佩。
在此仪式上,主人及客人围观者众多,若不按传统规矩喝酒者可耻。
贵宾按规矩喝“哲布”后,按理这种特意款待,客人要向主人家赠赐礼物的,赠赐的礼物(银锭或现金)应放于“哲体”的白布上传递给敬“哲布”者,主人家收下贵宾赠赐礼物结束。
昭觉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
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
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
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
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
彝族社会中“酒文化”的功能分析
彝族社会中“酒文化”的功能分析(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阳550025)酒作为彝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彝族社会不仅具有正功能,而且具有负功能。
其正功能主要表现在增加人们收入、保持身体健康、传承优秀文化和整合社会秩序等方面;其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浪费资源、危害健康、危及文明传承和破坏社会秩序等方面。
对于彝族社会中酒的功能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挥其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促进彝族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标签:彝族社会;酒文化,酒在彝族传统里主要有三种酒;一是甜酒,彝语称为“支别”。
二是白酒,即蒸馏酒彝语称之为“支几”。
三是泡水酒,彝语称为“支依”。
根据默顿对功能的分析了解,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彝族社会中的酒对彝族这个民族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身体健康、促进文化传承和维持社会秩序等正功能,对彝族个体或团体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酒也对彝族社会具有浪费资源、危害身体健康、破坏文化传承、危及社会秩序等负功能,对彝族社会的发展具有消极阻碍作用。
一、酒的正功能分析(一)增加经济收入的功能在彝族生活中,酒对部分人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随着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得民族具有的特有文化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部分彝家人就把自造的酒投入市场上,在市场中以不同档次的价格进行销售,进而从中得到一定的利润收入。
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特色,与众不同,在市场之中随着价格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经济价值凸显出来。
这样在无形中为人们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酒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满足。
(二)保持身体健康的功能酒是彝族人民的一种良药,彝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酒就发挥了特有的功效,它在解除疲劳、御寒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彝族地区酒分为多种,其味道功效大同小异。
但是对于身体方便少则益,多则弊,如果适当饮酒能促进胃肠的消化与吸收,增进血液循环,这是对身体的益处。
在医学上了解到适量的饮酒能使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还能令人精神兴奋,食欲增加。
彝族传统婚俗中的酒文化研究
彝族传统婚俗中的酒文化研究彝族是中国的世居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的云、贵、川、渝及华南的桂等地。
在贵州,彝族主要分布于黔西北的毕节、六盘水等市及黔西南的兴仁、晴隆等县。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酒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酒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贯穿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酒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酒的物质文化,如米酒、荞酒,及饮酒的器皿,如酒杯、酒壶等;也包括酒的非物质文化,如酒礼歌、酒舞等。
在彝族人的生活中,传统婚俗是酒文化展现最为丰富的民俗,而在传统婚俗中,又以嫁女过程展现的酒文化内容最为丰富。
本文依托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水城县海坪村S姓人家嫁女过程中的酒文化为切入点,对海坪村彝族酒文化的宏观场域(历史场域和现实场域),S姓人家嫁女过程中酒文化的微观场域,以及海坪村彝族传统酒文化场域的重建等进行了探讨。
努力做到以点带面,一斑窥豹,以对彝族传统婚俗中的酒文化进行研究。
全文由六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导论,第一、二、三、四章和结语,具体内容如下:导论。
本章对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理论、方法、术语界定等进行了阐释。
第一章,海坪村概况。
本章对海坪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作了简介。
第二章,海坪村彝族传统酒文化场域的宏观分析。
本章从宏观的视角,对海坪村彝族传统酒文化的历史场域和现实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
海坪村彝族传统酒文化隐喻着彝族传统的祖先崇拜文化、历史文化等,这些在S姓人家嫁女的过程中都有具体体现。
从历史场域来看,海坪村彝族传统酒文化是伴随彝族的历史迁徙形成的;从现实场域来看,海坪村彝族传统酒文化受客观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最高峰韭菜坪为圆点,以乌蒙山为主轴,呈非连续性涟漪状分布。
海坪村宏观的历史和现实场域为海坪村彝族传统酒文化场域的重建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条件。
第三章,S姓人家嫁女过程中酒文化场域的微观探讨。
本章从微观的视角,对S姓人家嫁女过程中酒文化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族文化风情期末作业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语言文学姓名:赵桥明学号:104030172彝族酒文化彝族酒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它在振奋精神、和谐关系、传播信息、征婚纳聘等方面,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高山峡谷间,彝族自身传统的万物有灵观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不时还主宰着人们的头脑,酒,就成为人们"通灵"的要件,在"驱邪"、"赶鬼"、人生礼仪、祭祖慰神甚至下种收割、出门归家等方面,都少不了用酒。
其酒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种类与制作、酒具、饮法、酒与人生仪礼等方面,特别是酒类与特别的酒具。
从酒的制作工艺来分,有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几种。
而其酒具除与其他民族一样使用玻璃、陶、瓷、金属等原料制成的外,还用牛角、羊角、木、竹等酒具,特别是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制作和使用的漆木酒具,堪称酒具珍宝,早已享誉国内外。
酒具用特选的木材作料,有专门的师傅从事这一行业,酒具上施以黄、红、黑三色,器物有酒盘、酒壶、酒杯等,壶有鸟嘴壶、遍身壶、圆壶等多种,大小尺寸不等;杯有兽脚杯、鹰爪杯、雁爪杯等,过去彝族等级森严,酒具也因此有尊卑之分。
一、彝族喝酒习俗彝族饮酒非常特别,分别有"吃白酒"、"咂酒"和"转转酒"等饮法,其间还要伴以猜拳酒令、酒曲、酒舞和相关的说唱等艺术。
在彝族地区,有酒歌必有酒舞,有酒舞必有酒歌。
酒与歌舞种类繁多,可分为敬酒歌舞、进新歌舞、生日歌舞、嫁娶歌舞和法事歌舞等几类。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
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
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
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
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
”“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用于每一场合的酒各有专名。
如:“平民农牧酒,请人帮忙酒;家族内部酒,和睦团结酒;亲戚朋友酒,相互问候酒;纠纷调解酒,…德古‟长者酒;青年小伙酒,英勇善战酒;女儿姑娘酒,能工巧手酒。
迎宾待客酒,吉祥如意酒……”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
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
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
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
“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
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
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
”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彝族是个崇尚酒的民族,他们的谚语中有一句最为经典就是:“汉人的茶,彝家的酒”,足见酒在彝胞心目中的地位。
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酒。
彝族的传统酿酒分为3大类:甜酒,类似汉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馏酒;泡水酒,由优质粮拌酒曲发酵翻入坛中,封口数月后渗净水浸泡而成,俗称“坛坛酒”、“杆杆酒”、“咂酒”。
酒的功能尤如“万能”之法宝:迎宾敬客、喜庆娱乐、连情交友、调解纠纷、祭祀祖先、送死悼丧等。
凉山彝族饮酒习俗则风格独特,无以论比:首先是形式上分场合、对象、用途、条件;其次是顺序上先尊长后晚辈,先客后主,先酒后饭。
彝族特别盛行“喝寡酒”,边饮边侃,气氛热烈,歌酒并呈,情趣交融;见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传饮,俗称“转转酒”。
彝族敬酒不干杯,不强求。
“有把最后一口酒留给主人喝,以示主人家年年有酒,富裕安康“有酒不尽,待有来日”。
在凉山地区,彝族同袍对于登门的客人,进门三杯酒,喝了再说。
喝得满脸红光,主人才算满意。
彝家人待客先用酒,大事小事都可以用一杯酒了事。
这些酒承载了彝族千年的文化,包含了彝族同胞对于宾客的美好祝福,你能不好意思不喝酒吗?彝族同胞重酒、尚酒,所表现的酒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从酒的历史、制作、功能、到酒器的制作饮酒习俗、节饮思想等,都可以反映出彝族的悠久历史、独特风俗、豪爽性格和生活方式,走近他们,可以领略到我们中原地区人民平时所体会不到的酒文化,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我们不多见的酒器文化,走近他们,我们才更加能够体会到彝族的生活方式,彝族酒文化,真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彝族日常生活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般当客人来到,我们都是沏茶招待客,而在彝族却有倒酒敬客之俗。
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饮酒时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所以称作"转转酒".于是,转转酒、秆秆酒、坛坛酒自然成为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号。
秆秆酒彝族的传统酒类是秆秆酒。
秆秆酒用坛子盛装,饮用时,用细竹秆插入坛中吸饮或用它接入酒杯饮用。
秆秆酒以其吸饮工具而得名。
秆秆酒因用坛子盛装,故以"坛"作为计数单位,现在有以瓶装的一瓶酒也称为一"坛"酒。
饮用秆秆酒最为特别的部分是用秆秆饮用。
秆秆多用黄笔直制成,笔直节用烧红的细铁丝烙通。
喝秆秆酒的又一特色是采用萨玛(刻度、标记)制度。
即在一竹片上钻一个小眼,插入一根小竹条,喝酒时,将竹片横放在酒坛口,小竹条朝下,即成萨玛(相当于一杯酒).秆秆酒属水酒类,酒度低,一般在20°~30°之间,酒味醇香浓甜,老少皆宜,一年四季都适合饮用。
每次喝时,将水倒入坛中与酒混合,水倒至与坛口平。
喝酒者须用秆秆喝酒,直至萨玛的小竹条完全露出,做为敬了一个萨玛。
再加满水,第二位饮者也须将萨玛小竹条喝得完全露出。
如此反得,直至酒味淡如水。
一坛大的秆秆酒可以喝好几天,一般过年泡一坛秆秆酒足矣。
坛坛酒每当岁时喜庆,彝家人每家每户都要各自酿造一坛醇美甘甜的坛坛酒。
坛坛酒是用荞麦、高梁、小麦、平方米等粮食作物精酿而成的,它以酒味醇美甘甜受到人们的喜爱。
据说,昔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行军至彝寨,好客的匀老兄弟曾邀请他痛饮坛坛酒,以示慰劳。
石达开在开怀畅饮席间赋诗助兴,留下了"千颗明珠一盏收,英雄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一饮长江水倒流"的赞美佳句,至今仍在彝族民间流传。
二、美丽的酒器及特点彝族的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彝族的酒器,他们的酒器颇为讲究,主要有盛酒具、酒杯、酒碗、酒壶、酒勺、酒管等。
每种酒具,又分若干种样,大到坛桶,小到一节竹筒和一片叶子(比如四季豆、向日葵等大型的叶子,都可以折叠成酒杯或水杯),也可成为盛酒和饮酒的器具。
其中又以用漆器制作的酒器最负盛名,各式酒器在漆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其型体多样独特,纹饰艳丽夺目。
如鹰爪酒杯、黄牛角酒杯、水牛角酒杯、猪脚酒杯、扁圆形酒壶、圆形酒壶、鸽形酒壶等器皿,都是彝族髹漆工艺中的上佳之作。
漆器在凉山彝语中统称为“祖古几达苏”。
彝人的红、黄、黑三色的彩绘漆器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彝族漆器的主要色彩有红、黑、黄三色,彝族人民喜爱红色,它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贵、庄重;黄色代表美丽、光明,这三种颜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彩明快艳丽。
三色以生漆与朱砂、石黄和锅烟分别调和而成,它们的搭配使用,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庄重、尚酒的思想,火红热烈的性格和爱美向上的追求。
漆器全部采用天然原料制成,无公害、不污染环境。
土漆经特殊配料晒制,干燥之后对任何人均不会产生过敏反映或其它毒副作用,符合人们讲究生活品味,追求自然、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
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价值:漆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工艺精美,构图奇特,高贵典雅,手感温润,色泽柔和,光可鉴人,既可把玩欣赏,又具有贴近生活的使用功能。
彝族酒器,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装璜别致,色彩亮丽。
一套完整的彝族酒器通常包括10个酒杯、一个酒壳、一个托盘,酒壳、酒杯全是用整块木头雕凿的,酒壳扁薄而呈椭圆形,小的酒壳只能装二三两酒,大的能装一二斤;小酒杯能装二三钱酒,大酒杯能装下一瓶啤酒。
彝族酒器在层次、等级上也有讲究。
一般以凶禽猛兽的爪、蹄制作的酒器为最尊;以制作精巧、造型优美、使用别致的“沙勒博”酒壶、船形啤酒碗等为最珍;以金、银、海螺质地制作的酒器为最贵。
图案以一点、一线或一圆为中心,对称展开,繁简相宜,显得活泼严谨、明快,极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图案的产生,源于古代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由于彝族先民对天体、大地、动植物的崇拜心理,便出现了人对日月、山川、大地、草木进行符号化和图案的描绘,继而又产生出各种图腾崇拜的符号与图案。
这些图案也广泛地使用在彝族的服饰、民居和建筑装饰等其他彩绘上,形成了彝族独具特色的“三色文化”。
最为绝妙而富有科学性的是彝族酒壶。
它的制作独特精美,把彝族人民的智慧、审美能力融于酒壶上,取名为"萨尔博"。
形状有扁有圆,都是封顶的,从表面看来,似乎天衣无缝,连掺酒处也不易发现。
三、独特风味的酒歌在彝族聚居区往往是一家喜庆,举寨欢腾,因为彝家有客必有酒宴,有宴就有酒歌。
喝酒唱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礼俗。
可以说酒酿歌来,歌唱酒。
弥勒彝族正是用最古老、最简朴、最优美的酒歌诠释民族酒文化。
如今,彝族的日常生活中仍然飘荡着优美动听的酒歌。
农事节庆唱酒歌,表达了缅怀先祖、析祷丰收的情感;婚嫁唱酒歌,明誓了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爱情;丧葬唱酒歌,表述了后人的忠孝之心;宴席唱酒歌,寻求了人生礼趣;离别唱酒歌,倾述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
总之,有酒无歌不成礼,离开了酒和酒歌,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
酒歌这一永恒的旋律唱出了彝族热情好客的民族个性;酒歌这一古老的诗歌唱出了浓郁深厚的民族酒文化之精髓。
歌舞劝酒,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酒文化观念为一体,曾受到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关注。
彝族的心就像酒一样透明,彝族的血就像酒一样浓烈,彝族的性格就像酒一样火辣,所以彝族喜酒爱酒贵酒也唱酒。
在彝家,有了酒,便有歌,酒与歌总要结伴而行。
从古到今,弥勒彝族的喜、怒、哀、乐都藏在酒歌中,或浑厚、或高亢、或甜美、或纯净的酒歌,表达的是一种祝福、思念、赞美、叙旧以及客人对主人的谢意,体现的是一种友善往来的好客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
因此,彝族喝酒,品尝的不单纯是一种液体,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追求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