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4第十四章王夫之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韩非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韩非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3dc77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b.png)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十四章韩非一、背景韩非,韩国人,曾与李斯同学于荀况门下,著有《五蠹》、《孤愤》、《显学》等五十五篇。
韩非是战国末期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学说的总结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战国末期,建立统一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中国。
韩非的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地主阶级建立统一封建专制政权的要求。
他代表地主阶级中的激进派,①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暴力、战争统一地主阶级政权,宣扬政令、刑法、赏罚都只能出自君主一人之手的极端专制集权制,反对孟子所宣传的“仁政”。
②在经济上,他主张“重农”,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③在思想上,则主张排斥各种矛盾、抵触的学说,确立一种统一的思想。
他总结前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坚持进步的历史观。
在认识论上,他注重参验,在自然观上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传统。
韩非许多主张以后都为秦始皇所采用,成为秦统一封建政权的理论基础。
一、法、术、势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性善”论。
韩非企图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1.人人都有一种为自己打算的“自为心”他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的关系。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为自己打算的“自为心”。
人的一切道德、感情、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有没有“利”,根本无所谓天赋的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
他曾举例说: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这不能说做车子的人就“仁”,做棺材的人就坏。
因为人不富贵,车就没人买;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这都是他们的“利”之所在,不能说做棺材的人生来就憎恶别人。
2.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韩非认为,诸如君臣、父子、地主与雇工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
他说,君主所以给臣民以高官厚禄,因为他知道这样做臣民们就可以为他服务,达到他的“利”。
浅谈王夫之的知行观【最新哲学类】
![浅谈王夫之的知行观【最新哲学类】](https://img.taocdn.com/s3/m/e23b24d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b.png)
摘 要知行观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每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对其论述一二,王夫之在继承先儒特别是荀子等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用自发辩证法和朴素唯物思想去批判了传统知行观中的心性思想,在破旧思想的前提下,树立了自己的比较全面的唯物主义思想知行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王夫之在继承和发扬先儒的前提下,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知行观点,把行的重要性和首要性显著的提出来,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没有行就没有真正的知,只有在行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知,而且辩证的看出二者的统一性。
很好的继承了荀子等唯物思想精粹。
王夫之知行观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最早的《尚书》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展开,梳理了从孔子到王阳明等先儒的各家知行学说,从中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这其中有唯心论,唯物论,经验论,先验论等各种观点,王夫之通过自己的合理吸收和借鉴,批判其中几种典型的观点,树立自己的知行观。
任何知行观都是为了映证哲学家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王夫之看到当时的心性之学的欺世盗名的虚假性,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王夫之的知行观的重要观点主要有“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等辩证统一思想,以及认识论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思想,本文试通过王夫之的知行论而进一步阐释他的道器本体论。
从而实现他的实学思想。
王夫之知行观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
王夫之的知行观虽然论述的比较透彻,思辨性很强,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限不能得以传播,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以及哲学思潮都有很高的价值,明清三大儒各有千秋,理论价值重大。
王夫之的知行观对于近代的各种哲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知行观念也有启发意义,不论是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道德思想的建立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会超越它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王夫之的知行观同样如此,但是它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巅峰。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https://img.taocdn.com/s3/m/12e9318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f.png)
h Se
a
t
t
l
eandLondon Un
i
ve
r
s
i
t
fWa
sh
i
ng
t
onPr
e
s
s1989 47
48;J
e
eLoo
yo
L
i
u WangFuzh
i
i
l
o
s
ophyo
fPr
i
nc
i
l
e L
iI
nhe
r
en
ti
nQi i
nDaoCompan
i
ont
oNe
o
-Con
uc
i
anPh
i
l
o
s
ophy ed J Mak
第 51 卷第 1 期
2024 年 1 月
Vo
l 51 No 1
J
anua
r
y 2024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
na
lo
fS
i
chuanNo
rma
lUn
i
ve
r
s
i
t
y
So
c
i
a
lSc
i
enc
e
sEd
i
t
i
on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 ?
———以“气”与“器”为中心的考察
刘
荣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主导了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内地王夫之哲学研究。 一 些 学 者 通 过 解 读 船 山 哲
王夫之
![王夫之](https://img.taocdn.com/s3/m/65aa6fe6fe4733687f21aa5a.png)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四)“理气”、“道器”关系
❖ 1、理在气中 ❖ “气者,理之依也” ❖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 “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
气原是有理底。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 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 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 未有子无父道,未有弟无兄道。”
手足而心不能指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 废矣。”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2、没有理性思维认识也不能深入 ❖ “声色之丽耳目,一见闻之而然,虽进求
之而亦然,但为物所蔽而蔽尽于物。岂如心 之愈思而愈得,物所已有者,无不表里之具 悉。耳目但得其表。”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知和行的关系
❖ 1、行先知后 ❖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 2、行重于知 ❖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 清初哲学家,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 集大成者。主要哲学著作有《张子 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 引义》等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Fra bibliotek、唯物主义自然观
❖ (一)气构成天地万物
❖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
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
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 火。” ❖ “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 “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 化无穷。”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https://img.taocdn.com/s3/m/9cc5c13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f.png)
任继愈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史》
【年(卷),期】1997(000)001
【总页数】3页(P3-5)
【作 者】任继愈
【作者单位】北京图书馆!中国哲学史学会
【正文语种】中 文【中Biblioteka 分类】B223【相关文献】
1.有无与柔弱合一——从《老子衍》看王夫之对老子的研究 [J], 肖建原
2.从“道”的本体论走向“无”的本体论--《老子道德经注》中的老子与王弼思想探析 [J], 李天昀
3."有无"与"虚静"合一——从《老子衍》看王夫之对老子"有无"思维的研究 [J], 肖建原
4.华夏性文化史上的两块里程碑──《老子》与《老子想尔注》 [J], 钟来茵
5.《老子》“道统有无”辨——《老子》“道论”的存在论分析 [J], 唐凯麟;陈仁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d9a8f0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6.png)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气者理之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王夫之从爱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立场,探讨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切实际的异端邪说的流行,造成社会的堕落,国家的衰败。
而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正学”,在社会上却“信从者寡”。
(《张子正蒙注·序论》,以下简称《正蒙注》)由此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说他自己一生都是为了阐扬“张横渠之正学”(《薑文集》自题《墓铭》卷二),“使张子之学晓然大明”(《正蒙注·序论》),以便启蒙人们,反对唯心主义邪说。
王夫之不但继承了张载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还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宋明以来,哲学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气”、“理”与“心”何者是根本的问题。
程颐、程颢、朱熹宣扬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第一性的;陆九渊、王阳明鼓吹主观唯心主义,断言心是第一性的。
张载坚持唯物主义,肯定气是第一性的。
张载以“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批判老庄哲学、佛教、玄学的唯心主义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但张载以气来概括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却未能有力地批判关于世界统一于“理”的唯心主义观点。
王夫之对气作了新的论证,克服了张载学说中的缺点。
王夫之首先明确指出作为物质性的气是普遍存在的,“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下简称《大全说》),自然界和人类的实际内容只是气,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气方是二仪之实”,(同上)“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正蒙注》卷一)为了进一步说明气作为物质的实在性,王夫之以物质不灭思想,来论证气的永恒性。
他指出,一车柴,一燃烧就完了,但是产生了火焰,烟和灰,那原来属木的仍归于木,属水的仍归于水,属土的仍归于土,这些只不过人们看不见罢了。
作饭时,有许多水蒸气升起,一定有它的归宿,假若盖紧盖子,就会凝结而不散。
汞遇到火就升华了,好象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其实终究要归于地。
有形的东西都不会消灭,无形的物体更是不会消灭了(《正蒙注》卷一)。
王夫之气论研究
![王夫之气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91408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b.png)
王夫之气论研究引言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的气论思想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王夫之气论思想的内涵、特点及其现代意义,以期深入理解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影响。
背景介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明末清初。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伦理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
王夫之在哲学上的最大成就是他的气论思想,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气”的体现和作用。
气论思想研究王夫之气论思想的核心是“气”的概念。
他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同时,“气”又有运动和变化的特性,它不断地聚散、流行,从而产生万物。
在王夫之看来,“气”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它的客观性表现在可以被人感知的物质性存在,而主观性则表现在“气”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与人的关系方面。
王夫之进一步指出,“气”有“理”、“势”两个方面。
其中,“理”是指“气”的本性、本质,它决定着“气”的运动和变化方向;“势”则是指“气”的运动趋势和形态。
王夫之认为,“理”和“势”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从“理势结合”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气”的本质和作用。
气论思想现代意义王夫之气论思想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在王夫之看来,“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而这种本原是物质性的存在,这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
同时,王夫之强调“理势结合”,即从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角度理解宇宙和世界,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王夫之气论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首先,王夫之的“气”本体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王夫之的“理势结合”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看待人类社会时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是仅仅单一的逻辑或理性。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第14章——王夫之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第14章——王夫之](https://img.taocdn.com/s3/m/11f696fa83c4bb4cf6ecd127.png)
知
故舆薪过前,群言杂至,而非意所属,则见如不 见,闻如不闻,其非耳目之受而即合,明矣。
作用
道体之无涯,以耳目心知测度之,终不能究其所至, 故虽日月之明,雷霆之声,为耳目所可听睹,而无能 穷其高远 ;太虚寥廓,分明可见,而心知固不能度,况 其变化难知者乎!是知耳目心知之不足以尽道,而 徒累之使疑尔。
二、知虑心理学思想
藏者必性生,而情乃生欲, 故情上受性,下授欲。
四、志意心理学思想
(一)志的性质——涵义
志气 者者 ,, 人天 心化 之之 主撰 。;
志心 也之 。所
期 为 者 ,
四、志意心理学思想
(一)志的性质——价值
则其唯人犹人官前也虑释
人志志之禽禽也五;也氏
何,而所之共。识八;之
以不已以所者呜者识七所
异充矣异得也呼,者识谓
产生
色而研其理者人也。聪必 历于声而始辨, 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
不得也。
温凉,体之觉;动静,体之用。五行之神未
关
种类 成乎形者,散寄于声色臭味气体之中。人资
于
以生而为人用;精而察之,条理具,秩叙分 焉。
感
耳与声合,目与色合,皆所翕辟之牖也。合,故
注意 相知;乃其所以合之故,则岂耳目声色之力哉?
二、知虑心理学思想
思虑活动有赖于感知,感知 是思虑活动的必要基础。
关
关
于
感知活动也有赖于思虑,思 虑是感知活动的内部条件。
于
感
思
知
感知与思虑统一于认知器官
虑
的整体性。
三、情欲心理学思想
(一)情的性质
合离说
若情固繇性生,乃 已生则一合一离。 如竹根出笋,笋之 与竹终各为一物事, 特其相通相成而 已。……性,道心 也;情,人心也。 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道心也;喜、 怒、哀、乐,人心 也。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79271f1d4d8d15abf234e04.png)
第15章王夫之一、“气者理之依”1.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理是气的内在的规律,理在气中,理依凭于气。
2.“天下惟器”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
道是器的道,器却不能说是道的器。
规律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发生而表现的。
王夫之明确地论证了事物与规律的关系,有力地反驳了程朱学派主张的理在物先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世界中惟有具体的事物是实际存在的。
3.物质不灭论张载坚持物质不灭论,认为气是永恒且不可能被消灭的。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物质不灭论,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物质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
4.“有无”问题王夫之对“有无”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无是对于有而言的,只是相对的无而没有绝对的无。
王夫之用这一观点否定了绝对的无,这也是对于张载学说的发挥。
5.“诚”王夫之认为,物质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而这无穷无尽的物质世界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提出“诚”的观念来表示具有客观规律的客观实在,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其中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有其固有的性质,这就是诚。
诚有两层意义:(1)实在性,表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规律性,表示这客观实在的世界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强调诚是一个最高的完备的观念。
二、“日新之化”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法命题。
他指出,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只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太极动而生阳,这是动中之动;静而生阴,这是动中之静。
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2.“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天地的本性不改,天地的变化日新。
他还指出,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渗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3.表里关系王夫之在讲一个物体的表里时,谈到表里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陈亚军-中国哲学史笔记
![陈亚军-中国哲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ffafd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67.png)
陈亚军-中国哲学史笔记第十三章清代的哲学思想1. 实事求是是分理别异的认识论范式,其具体表现为:(1)由重视思辨的通几之学中的实在问题转向学问的质测之学的实证问题(科学与哲学的二分)(2)由重视共相与殊相、主与客的问题转向天人关系来探讨上述问题(相天造命革命:王夫之)(3)重新恢复了先秦哲学中的道与理的二分法的传统(道,综合:强调世界的总体性,统一性;理,分析:强调世界的具体性,差异性,道与理的辩证同一即“哲学”)(4)由心性之学转向心性二分之学,转向了性命之学(5)从人生观和精神境界来看,由大富大贵的人生观转向觉民行道的人生观(前清颜李之学,中清乾嘉之学,有经商经历的哲学工作者戴震)(6)在哲学范式上由儒释道互补走向中西互补。
2. 中西之学互动(1)明末清初西学的传播(2)西学中宇宙论对中学自然哲学的影响(3)《几何原本》(欧几里得—徐光启)逻辑方法对中国学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章学诚3.“道因器显”《原道中》即“器明道”,人们从天下事物,人伦日常中总结提炼形成不得不然的治国方略,不为六经既成结论局限,敢于抒发一得之见,从而集腋成裘。
(“夫道因器而显,不因人而名也。
自人有谓道者,而道始因人而异其名矣,仁见谓仁,智见谓智是也。
人自率道而行,道非人之所能据而有也。
自人各谓其道,而各行其所谓,而道始得为人所有矣。
”)4.“随时撰述以究大道”《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以“六经皆史”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史学出路,一方面,章学诚看到传统史学的不足,要为史学开新风,他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随时而创,即随着时势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制作”,章学诚所说的“随时撰述”的前提是“贵约六经之旨”,“六经”为依据的。
(“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
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
)二、焦偱5.“旁通”说《易图略》(易经以对待和流行算卦)老阴老阳之变为少阴少阳,旁通是焦循用来解释卦爻次重复出现的问题,其方法是比例(方程)的方法,即先验分析,旁通的主要内涵是:六十四卦,根据六位卦形中的六个卦画皆相反的原则,可以分为三十二对六位卦形组,“旁通之卦为定偶”。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743640b307e87101f6965e.png)
《中国哲学史》(古代)课程大纲课程编号:10133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4学分主讲教师:宋志明指定教材:宋志明著《新尽火传: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0分)、期中开卷考试(2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教学目的: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主要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质,接受哲学思维训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遗产,推及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形成哲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从先秦时期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编21章。
总论编宏观绍述何谓哲学、何谓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精神。
上编原创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奠基:先秦百家哲学。
首先绍述中国哲学的由来:在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的基础上,哲学取代原始宗教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
然后分节绍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哲学思想。
中编发展期绍述中国哲学的演化:汉唐三教并立。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文本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中国佛教思潮、中国道教思潮的发展情况,评述董仲舒、王充、王弼、裴危、郭象、华严宗、禅宗、葛洪、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下编高峰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定形:宋元明清理学行世。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诠释方式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早期理学家的哲学思考、朱熹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的气本体论、王夫之的道器论以及戴震、颜元的哲学思想。
讲授内容:总论:中国哲学概况第一章中国有自己的哲学第一节哲学三义哲学与智慧。
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一)
![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一)](https://img.taocdn.com/s3/m/0632f3db4693daef5ef73dc5.png)
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一)摘要:王夫之乃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思想的集其大成者。
这种集其大成,表现为他通过对道进行了一种现象学和实践论的还原,使作为宇宙本体的身体在中国哲学视域里得以真正彰显;表现为他通过向这种本体论身体的回归,使阴阳概念所固有的男女性质得以生动体现;还表现为随着对身体及其两性的肯定,在其学说里一种生命化的时间的推出成为理论之必然。
凡此种种,都使王夫之学说以其鲜明的身体哲学特色迥异于先前宋明的心体哲学。
故王夫之哲学的推出,既是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彻底纠拨,又实开回归中国古老的身道传统的明清“后理学思潮”之先河。
关键词:王夫之;身体哲学;道;阴阳;时间一、道即身王夫之堪称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乃至可以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哲学家能像王夫之那样,使中国古老的身体本体的思想得以如此深切着明的洞揭。
而这种身体本体的思想并非出自其突发的和凭空的奇想,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王夫之所处时代的特定的哲学语境之中。
这种特定的哲学语境就是,饱受佛学浸淫而渐以意识为其本体的宋明理学思潮的风靡,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体维度的弃如敝屣。
这就决定了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的推出,既是和回归中国哲学的原典和原道联系在一起,又是批判理学的超验主义路线的思想产物。
故王夫之不谈朱熹的“天理”而谈《尚书》的“天显”;不谈理学的空空的“穷理”,而谈孟子的形身的“践形”。
这种“天显”即“天有显道”:且夫视而能见,听而能闻。
非人之能有之也,天也。
“天有显道”,显之于声色,而视听丽焉。
天有神化,神以为化,人秉为灵,而聪明启焉。
然而天之道广矣,天之神万化无私矣。
故凡有色者皆以发人之事,凡有声者皆以入人之听,凡有目者皆载可视之灵,凡有耳者皆载可听之灵,民特其秀者固与为缘也。
这种“践形”即“践其下,非践其上”:形而上者。
非无形之谓。
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
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
中国哲学史 第十四章 清代的理学批判
![中国哲学史 第十四章 清代的理学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89db7fc058fafab068dc0276.png)
第十四章清代的理学批判中国哲学的发展自进入清代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日趋于消沉,但是仍出现了一些具有独立思想倾向的哲学家,颜渊和戴震便是其中的代表。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
颜元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道路颇不平坦,家庭的不断变故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这反倒磨砺了他读书求学的志向。
年轻时的颜元兴趣广泛,曾学神仙方术,又读史、学医和习武.。
一生不仕,以教书、行医为业。
24岁时自号“思古人”,名其书斋曰“思古斋”,以陆王之学为孔孟正传。
两年后又“幡然改制”,转向程朱。
34岁时养祖母病逝,颜元代父居丧,一一按《朱子家礼》的要求尽哀,几近饿死,痛感其不合人情。
次年改“思古斋”为“习斋”,并以此为号。
颜元的学术道路也相应发生转折,由怀疑《家礼》而逐步走上了批判程朱理学的道路。
45岁时得李塨为弟子,二人共同创立了注重习学、习行的颜李学派。
康熙三十五年(1696),62岁的颜元应邀主教肥乡漳南书院,书院的学科设置十分齐全,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
颜元的著作,主要有《四存编》(《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和文集《习斋记余》等。
戴震(1724~1777),字东原,休宁隆阜(今属安徽屯溪)人。
戴震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后一位著名的代表,也是乾嘉汉学的开创者之一。
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色。
戴震年少时就勤学好问,养成了一种不迷信权威,爱好刨根究底的良好品性。
他10岁入私塾就学,老师讲朱熹的《大学章句》,当讲到“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时,戴震不解,想要明白这是如何知道的。
老师答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
”接着问:“子朱子何时人也?”再答:“南宋。
”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也?”再答:“东周。
”又问:“周去宋几何时矣?”再答:“几二千年矣。
”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老师无以为答①。
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dcac5f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3.png)
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一、先秦哲学。
这可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呀,老有料啦。
1. 儒家。
孔子那可是大名鼎鼎,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和“礼”。
“仁”呢,就是爱人,要关心别人,就像咱平时对朋友、家人好一样。
“礼”就是各种规矩礼仪,让人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
比如说见到长辈要行礼,这就是“礼”的体现哟。
孟子接着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他觉得人本性是善良的,就像咱看到别人有困难,总会忍不住想去帮一把,这就是善的表现嘛。
2. 道家。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是说啥都不做哈,而是不要过度干预,让事情自然发展。
就好比种庄稼,你只要按时浇水施肥,别老折腾它,它自己就能长得好。
庄子就更潇洒啦,他追求精神的自由,想象自己变成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那多爽呀!3. 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不分亲疏贵贱,都要去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
“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希望大家都和平相处。
这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想法真是挺美好的呢。
二、秦汉哲学。
到了秦汉时期,哲学也有了新变化。
1.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
就是说老天爷和人是有联系的,如果皇帝做得好,老天爷就会保佑;要是皇帝胡作非为,老天爷就会给点警告,比如来个地震啥的。
这其实是想让皇帝好好治理国家啦。
2.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可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他主张用事实说话。
他批判了很多迷信的说法,比如说打雷不是老天爷生气,而是自然现象。
他的思想在当时那可是挺超前的哟。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
这个时期,玄学特别流行。
1. 玄学的兴起。
2. 佛教的传播。
这时候佛教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很多人都信佛。
佛教讲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寄托。
不过也有人反对佛教,觉得它会影响社会风气。
四、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佛教继续发展,还出现了很多宗派。
1. 佛教宗派。
像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
禅宗特别有意思,它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e218f0d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1.png)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王夫之与中国哲学_
![王夫之与中国哲学_](https://img.taocdn.com/s3/m/8c2dd97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5.png)
2024 年第 2 期第 64 卷(总 308 期)No.2 2024Vol.64 General No.308王夫之与中国哲学 *杨国荣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总结的意义。
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的问题为关注点,王夫之强调对世界的考察需要联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扬弃对世界的思辨构造。
同时,通过将有无之辨转换为隐现、幽明等论题的辨析,王夫之克服了把虚无或虚妄绝对化的趋向。
以阐发儒家“诚”的概念为前提,王夫之对虚妄不实的存在规定作了否定。
在伦理学上,与“无我”说相对,王夫之肯定了道德主体(“我”)的存在,并将现实的主体视为身与德的统一;“身”表征生命存在,“德”则包含综合的道德品格。
与肯定自我相关,王夫之反对人的物化,并肯定了合乎普遍规范的人格境界。
在肯定新民的同时,王夫之又注重如何使普遍之理与特定的行为情境结合的问题。
通过辨析理欲,王夫之既确认了普遍规范的制约,也关注于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认识论上,王夫之首先对能与所的统一作了肯定,并将形、神、物三者的交互作用视为知觉发生的现实根据。
通过考察格物致知,王夫之分梳了感性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肯定了二者的动态统一。
除了以上方面,王夫之在哲学上的思考还包含丰富内容,其考察所及,既关乎事、理、势的关系和性命之辨,也涉及对传统的心、性、情等问题的理解,相关论述围绕中国哲学的论域,从更广的层面展现了对古典哲学的反思与超越。
关键词: 形上学; 伦理学; 认识论; 古典哲学DOI :10.13471/ki.jsysusse.2024.02.001王夫之可以看作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总结者。
作为哲学家,王夫之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十分深入的反省,后者兼及诸多哲学问题,由此,王夫之也形成了不少独特的哲学概念。
从生活的年代来说,王夫之比顾炎武、黄宗羲年轻一些,其著述的时间也比他们稍晚一点,这就使他能更从容地对整个明代思想以及此前的中国哲学思想作一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9/23
14
江苏大学
• 王夫之提出了精湛的辩证思想。他肯定宇 宙变化的实在性,认为:“太虚者本动者 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德 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 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 月也。”
2019/9/23
15
江苏大学
• 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人 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恶足以语日 新之化哉?”。宇宙万物生生不已,“推故而别 致其新”。他进而认为变化有“内成”和“外生” 两种形态:“内成,通而自成”,是事物的量变; “外生,变而生彼”,是事物的质变。
2019/9/23
13
江苏大学
关于这个物质的世界的状态。王夫之说:
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 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 人不见尔。……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 地。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緼不可象者乎!……故曰 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生 灭者,释氏之陋说也。(《正蒙注·太和篇》)
2019/9/23
11
江苏大学
事物的区别,在于各有其不同的理:
气化者,气之化也。阴阳具于太虚絪緼之中,其一阴 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 五行万物之融结流止、飞潜动植,各自成其条理而 不妄,则物有物之道,鬼神有鬼神之道,而知之必 明,处之必当,皆循此以为当然之则,于此言之则 谓之道。(《正蒙注·太和篇》)
第十四章 王夫之哲学
2019/9/23
1
江苏大学
2019/9/23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薑斋,中年 别号卖薑翁,壶子,一 壶道人等。晚年隐居湘 西的石船山,学者称为 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2
江苏大学
• 王夫之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父
亲叫王朝聘,号武夷先生。王夫之是武夷先生的
2019/9/23
12
江苏大学
一旦进入到具体事物,“理”、“气”之辩就演化为 “道”、“器”之辩。王夫之认为:
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 也。……故圣人者,善治器而已矣。自其治而言之,而上之 名立焉。上之名立,而下之名亦立焉。上下皆名也,非有涯 量之可别也。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 有形而上。(《周易外传·系辞上传十二章》)
2019/9/23
4
江苏大学
• 崇祯已卯(1639年),王夫之20岁在乡学 读书时,他与同乡人文之勇、郭凤跹、管 嗣裘等人效仿东林、复社,成立了一个旨 在抨击时弊,评论朝政,议论改革的团体, 叫做“匡社”,这几个人都是武夷先生及 门弟子,自幼意气相投。
2019/9/23
5
江苏大学
• 自36岁以后,王夫之便避居湘西,“晨夕著书,萧然自得”, 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撰写出许多著作,据统计,船山著述流 传至今的,还有70余种、401卷、470多万字。其主要著作, 有《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周易外传》、《尚 书引义》、《诗广传》、《周易内传》及《周易内传发例》、 《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礼记章句》、《续春秋左 氏博议》,以上10余种虽然可以大致归入经学一类,而实际 上内容相当广博,在文、史、哲诸方面都颇多发明.
第三个儿子,夫之出生时,他已在知命之年了,
长子叫王介之,次子王参之。王朝聘也是兄弟三
人,弟王延聘,字蔚仲,号牧石。二弟王家聘,
字子翼。除父亲以外,在这些人中对夫之影响较
大感情较深的是仲父牧石先生和长兄介之。
2019/9/23
3
江苏大学
• 王家先世以传习《诗经》见长,夫之的两位叔父在诗歌方 面都有一定成就,他小时开始接触声韵、对偶这些作诗的 基础知识时,牧石先生就是他的启蒙老师。王夫之4岁时 就随长兄介之入塾问学,他的聪明以及对古文化的兴趣令 人不敢置信,到7岁时他就初步通读了十三经,10岁时他 父亲还做监生,教他学了五经经义,14岁考中秀才。越二 年,开始致力于诗文,在短短的两年间阅读了《离骚》、 汉魏《乐府》历代诗人的佳作名篇约10万余首。
建立起他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王夫之的这一体系堪
称前无古人,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峰,在世
界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中也居于领先地位。
2019/9/23
8
江苏大学
• 王夫之毕生服膺的前辈先贤,是宋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关学
开山张载。王夫之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
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
7
江苏大学
• 作为清初三大师之一,王夫之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哲学领域。他
在哲学上的造诣极为精深绵密,不但能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中
合理的部分加以发展,并且善于也勇于创新;他的唯物主义哲
学思想极富战斗的批判精神,他对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唯心主义
的思潮如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佛教哲学等,进行了总结式的
清算,以深入批判和揭露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从而
(《周易外传》);“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张子正蒙注·参两 篇》)。
2019/9/23
10
江苏大学
世界的本质是“理”还是“气”?王夫之 继承了“气”论派观点,并做出了自己的创 造性发挥。他说:
若其实,则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 空中,空无非气,能一而无二者也。(《王 夫之全集》第六册第23页)
也”;去世前夕自撰墓铭,还有“希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之句。实际上,王夫之的哲学贡献远远超过张横渠。张载否定
魏、晋以来的以无为本或以心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提出以
气为本的元气本体论,他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
虚即气”;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虚,有天之名;由
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
2019/9/23
6
江苏大学
• 哲学类的,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篇》、 《思问录外篇》、《老子衍》、《庄子解》、《庄 子通》、《淮南子注》、《相宗络索》、
《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论赞》、《俟解》、《搔首问》、 《黄书》、《噩梦》等,其中《黄书》《噩梦》两 书是船山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
2019/9/23
2名019”/9/2(3 《正蒙·太和篇》)。
9
江苏大学
•
一、“气本论”
• 王夫之大大发展了作为万物本原的“气”这一范畴的,气是阴、阳二者的统一体,所谓
“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
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并且认为气是一 切运动变化的主体,运动变化则是气之本质属性:“太虚者,本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