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年代尺串历史

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考点一秦帝国的兴亡

1、秦的统一:

(1)背景: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七国中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意义: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争战的局面。

2、秦的灭亡:

(1)陈胜吴广起义。

①原因:秦朝暴政。

②概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的汉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秦汉;西南夷;开发;初郡政策;现实意义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汉代中央王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地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且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汉以前“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秦朝的初步开发 自先秦以来,我国巴蜀以西以南一带,主要是在今川西南、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分布着众多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各异的氏族、部落、民族,秦汉时期统称之为“西南夷”。西南夷内部族群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他们或聚居或交错杂居在一起,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与文化。当中原趋向统一之时,历史的洪流也把他们纷纷推上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舞台。 “西南夷”这一历史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此后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广志》等历史典籍都设有专篇对“西南夷”进行了更为丰富翔实的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录:“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榆,名为■、昆明……地方可数千里。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皆氐类也。”[1]可见西南夷族群的繁杂与分布地域的广泛。 在西南夷地区纷繁复杂的族属当中,可大体将其分为氐羌、百越、濮人三个族系。“南夷”地区主要是僚、濮等“百越”系统的民族;邛都、■、昆明、滇池等地区主要是氐羌、濮等系统的民族。这数十百个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分散,文化习俗各异,而且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的还停留在氏族社会,如羌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2];有的正向阶级社会转化;而有的原始部落甚至“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2]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 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 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 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 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 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课时教案总第13课时 课题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 1.战国时的匈奴: 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源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 (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

(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 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治标不治本) 西汉初年的“和亲” (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 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 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来源:examda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 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 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 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 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 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来源:examda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 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 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 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 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模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名声载入史册的民族。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战国末年,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大漠南北崛起了,它就是匈奴。尧舜时它称做荤鬻(Xūnyù ),自称是黄帝的后代。夏朝时与夏族为邻,居内蒙古河套大青山一带,双方交往密切。商朝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猃狁(Xiǎnyǔn),常侵扰北方,掠财害民。春秋战国之际史称西戎和北狄,与华夏各族时战时和。战国后期称为匈奴。是由许多部落和氏族聚集、结合而形成的民族。 匈奴族诞生的民族“摇篮”是内蒙古五原郡gè@①阳县西北的“头曼城”(今包头市东),这是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的驻牧及统治中心。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成为氏族部落中的统治者。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的头曼单于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东邻东胡、西连月氏、南接秦朝,以漠北为中心,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前209年头曼长子冒顿(Mòdú)杀父自立为单于。冒顿时期(前209年-前174年),首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又发展了一支拥有三十余万铁骑的军队。 冒顿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南灭楼烦王,占白羊河南王之地;北服浑瘐、丁令、屈射、鬲昆、薪犁等各族,把我国北方大漠南北东西统一起来。它的领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秦长城,成为西汉时期北方塞外草原上的强敌。在亚洲大陆东部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两个社会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列对峙的格局,两大政权开始了长时间的对抗与交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注释】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匈奴】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一带)。匈奴族包括荤粥xūn yù、鬼方、猃狁xianyun、戎、狄、胡在内所有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7、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后西迁康居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89年,朝廷派窦宪攻击北匈奴。90年,汉军再击北匈奴。91年,汉军又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出漠北地区,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标要求: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活动建议)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概念。 3、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4、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5、(教学活动建议)搜集秦陵兵马俑的图片,举办主题展览。 6、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7、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8、(教学活动建议)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想象商旅的艰辛 9、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10、(教学活动建议)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基本技能。 11、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12、(教学活动建议)搜集具体事例,体会中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广泛 教学重点:1、秦巩固统一的措施2、秦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秦朝各方面措施的影响 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题年代尺: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 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成为正统思想。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 民族关系上,秦汉时期有战有和,北击匈奴,连通西域。 对外交流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频繁,中华文明影响世界。 世界:与秦汉两朝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罗马、西亚的安息等古代国家,其中汉朝与罗马文明最为辉煌。 教学过程: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环节1:感受历史更迭 朝代时间建立者都城 秦 西汉 东汉

秦汉时期的货币

秦汉时期的货币 货币的产生,有它古老的历史。它开始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后来才逐步确定为一种等价物的形态,进而有金属货币的出现。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几乎从此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黄金和铜钱 据云梦秦简所载,秦国时的货币还是黄金、铜钱与布三本位制。《金布律》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这说明铜钱和布,都是秦国的法定货币本位。又出土《秦律》讲到对犯人罚款时,有“赉钱如律”的话;当时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若干钱计算;这说明铜钱确是法定的货币。《金布律》又规定:“钱十当一布”、又规定每“一布”,是“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标准星,这表明法令对每“一布”的规格和它同铜钱的兑换率或比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法律答问》简文中,还几次提到给追捕逃犯有功者以奖励黄金“二两”的规定,如“当购二两”、“人购二两”、“购人二两”等。这里的二两,显然是指黄金而言。因此,黄金也是法定货币的本位之一。故秦国实行的是黄金、铜、布的三位制货币体系,即尚未完全摆脱以实物作为等价物的状况。从前引“毋敢择行钱、布”的规定,表明人们逐步倾向重钱而不重布,故有此规定。再结合《封诊式》简文中关于惩办盗铸钱币者的案例考察,说明秦国的铜钱铸造权是属于国家的,私铸铜币是违法的。 由三本位制货币完全过渡到金属货币的二本位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全国后,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就包括统一货币制度。所谓统一货币,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货币的形制。据太史公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①据考古发掘,还有刀币、铲形币。总之,形制不一,不利于商品流通。故秦始皇废除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于圆形的铜钱。二是统一货币的二本位制和取消以实物“布”及银等为货币的本位。《汉书·食货志》云:“秦兼天下,币为二等”,即黄金与铜钱,从而确立了黄金与铜钱的二本位制,取消了秦国时以“布”为货币的制度,明确规定这些只能作为“器饰宝藏,不为币”②,从而完全确立了金属货币制度。三是统一重量:“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曰半两,重如其文。”③每一溢黄金,重二十两。但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不明。 ①《史记·平准书》。 ②《史记·平准书》。 ③《史记·平准书》。 汉承秦制,在货币方面也基本如此。汉代也以黄金与铜钱为主币。但改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不再称镒。凡云“一金”,即黄金一斤,故《史记·平准书》云:汉以“黄金为一斤”。至于铜钱,汉初,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④,名曰榆荚钱,重三铢,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⑤。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为每斤黄金当钱一万。汉武帝曾铸黄金为麟趾马蹄形金,故颜师古说:“今人(指唐人)往往平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刊制巧妙。”直到今日,仍有地中得马蹄金者,由此可见武帝时已正式铸造了金币。又由于每个金币的重量一定,都为一斤,故每一斤黄金,又称为“一金”,百斤黄金则称“百金”,千斤黄金则称“千金”,余以类推。是以西汉史籍中屡见“百金”、“千金”等词,既省“斤”字,又去“黄”字,其实皆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修订稿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 对外关系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 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 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 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 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 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 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 王”金印。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4)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5)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安敦王朝送礼物给汉桓帝,是中国古代同欧洲外交的开始。 5.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6.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秦汉时期的西域各族

秦汉时期的西域各族 “西域”一名,在汉代的记载中,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就狭义说,则是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疆地区。从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起,东方各族——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锡尔河流域草原上的塞种人,在中国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以及和他们邻近的乌孙人,陆续向西方大规模地迁移,都是通过这个地区,因此可以说,西域是历史上与文化上中西交通的走廊。这里是各游牧民族角逐的场所,并先后出现了许多独立的王国。 西域的地理形势和民族分布 就狭义西域的地理形势而言,天山以南是四周环绕高山的一个大盆地。 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西有葱岭,东有南山(即祁连山),只有在东北有个天然缺口,通达蒙古高原及甘肃西北部。这个盆地,东西约长二千八百多里,南北一千多里。在汉代,这地区已变成一望无涯的流沙,发源于周边高山的许多河流流注于大沙漠之中,其中寻源于昆仑山的于阗河,北与葱岭河会合,汇流成一条自西向东横贯沙漠的塔里木河,注入蒲昌海(今罗尔淖尔)。由于有塔里木河无数支流的灌溉,这里有许多肥美的沙漠田,适宜于畜牧和农耕。 秦汉时代,居住在这里的一些原始部落,占有这一块块绿洲,建筑城郭,逐渐形成了许多号称“国”的小城邦。在大沙漠以南,自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有条通道至莎车,约有十余“国”,总称“南道诸国”。自莎车向西南,至帕米尔高原山谷之间,也有几个小“国”,总称“葱岭诸国”。在沙漠以北,自疏勒沿天山南麓东行至狐胡,亦有十余“国”,总称“北道诸国”。沙漠南北诸“国”,皆以种植、畜牧为生,有城郭庐舍,故统称为“城郭诸国”。“葱岭诸国”由于耕种面积小,一般都过着随畜转徙的游牧生活。天山以北,一直延展到西伯利亚的极南边,都是高山深谷,山谷中有许多小河和湖泊,这是一个山岳地带。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有块很大的平原,即准噶尔盆地。这里,气候湿润,水草肥美,最适宜于畜牧。汉初,分布于这一带的人们,也分为许多小“国”,统称之为“山后诸国”。 天山南北地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叶被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所征服。匈奴贵族不仅任意劫掠西域人口以为奴隶,而且还以贡赋形式掠夺其财富以及一切资源①。但是,西域各族人民并不甘心匈奴奴隶主的奴役和剥削。《汉书·西域传》说,西域诸国“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这便为后来汉朝进行的一系列通西域的活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汉代,西域的民族分布错综复杂。自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自莎车向西南,至帕米尔高原的各小国居民,大约都属羌、氐种。据《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蒲犁“种俗与子合同”。依耐“南与子合接,俗相与同”。无雷“衣服类乌孙,俗与子合同”。而自疏勒以西北则基本上为塞种。《汉①《后汉书·西域传》关于蒲类国条记载;《三国志·魏志》卷三○注引《魏略》关于赀虏的记载。书·西域传》上称:“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②可知,民族的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军事、政治、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同书卷下又云:乌孙“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关于塞种人的体貌特征。同书指出:“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u 。”在大沙漠以北的“北道诸国”,其居民多系原始的蒙古种。至于天山以北地区的种族则非常复杂,有原始的蒙古人,有塞种人,也有一部分羌族的苗裔。 从西域的社会经济情况看,有的地区农业发达,有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这些地区皆兼

10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科技成就; 3、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特点; 4、佛教传入的时间和道教兴起的时间、主要经典; 5、《史记》和《汉书》; 6、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7、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历史地位:① ② 2、特点:① 统一性:A、 B、 多样性: ② 原因: 表现: ③——科技领先世界 A、 B、 C、 ④,表现出 背景: 表现:A、 B、 C、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西汉:A、 B、 ②东汉:张衡:A、对作了 B、发明测定方位的,比欧洲早 2、数学:《九章算术》:①成书时间: ②历史地位:A、 B、 3、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A、 B、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

③名医华佗:时间: 成就:A、擅长,被誉为 B、发明,比西方早 ④名医张仲景:时间: 成就: 评价: 4、造纸术:①发明过程:A、西汉前期——表现:出土的纸是目 前 B、105年造纸术,造出植物纤维纸,人称 ②向外传播:A、 B、 C、 ③发明意义:A、 B、 C、 三、哲学的发展 1、西汉:对儒学的发展 ①思想:A、 B、 C、 ②核心: 2、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 ①著作: ②思想:A、 B、 C、 四、宗教:形成新格局 1、佛教的传入:①,佛教经传入中国内地。 ②派使臣到求佛法,请来两为高僧并为他们建造了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时间: ②形成途径: ③主要经典: ④主要学说: 五: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史记》:①作者: ②体例: ③内容:

2、《汉书》:①时间: ②作者: ③体例: ④内容: 六、文学的新成就 1、汉赋:①特点: ②缺点: ③西汉:A、特点: B、代表作: ④东汉:A、特点: B、代表作: 2、乐府诗: 七、雕塑与绘画 1、雕塑:① ② ③ 2、绘画:① ②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先进: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史记》等。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1700多年。 :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 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 统一前提下 风格多样 东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