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沪教版一、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一般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功效,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假设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通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若是不是宛假设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示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或许是“雄壮”,或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是同时你的眼睛或许感觉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但是霎时间,若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屹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实在是不一般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一般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概向上,而且牢牢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滑腻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维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尽力向上进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屹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决不是一般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或许你要说它不美。
若是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可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顽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礼赞》必备知识点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
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托物言志散文
02.托物言志散文特点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
02
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
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03.文学知识
1 作者档案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長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時,棉田里则是 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紅的,白的,娇艳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 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曰渐長,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 儿才黯然謝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現眼前時,那才是真正 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教 师
教师要站在整本 教材的高度充分了 解教材的教学目标, 深入挖掘語文知识, 点面結合,构成一 个知识、能力体系。
語文 素养 語文能力
語文知识
“語文素养”作為隐性线索被分為若干个知识能力 训练点,有条理地、由浅入深地分布在每篇課文的 预习和課后练习之中。
語文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語文要素学习的学习与训练, 包含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两个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 养学生的語文能力。
“部编本”特别注重語文知识随文学习和强调語文 教学“一課一得”。“一課一得”是指每上一堂課 都要收获語文知识和語文能力。
赏析文学作品中象征的表現手法
阅读 策略
阅读 方法
語文 知识
托物言志散文阅读
⊙表現手法:象征 ⊙文体知识:托物言志散 文 ⊙文学知识:茅盾、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
01.表现手法:象征
探究写法:作為抒情散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請 說說两文中的“棉花”分别象征了什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15课白杨礼赞的笔记
《白杨礼赞》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白杨礼赞》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
1. 第一段: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引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第二段:描述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及它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3. 第三段:通过对比白杨树与其他树木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的品质。
4. 第四段:描绘了白杨树在风雪中的傲骨,表现了它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5. 第五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白杨树的品质,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生字词积累1. 白杨: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黄绿色,果实长椭圆形。
树干白色,木材质地轻软,用途广泛。
2. 礼赞:以诗文歌颂并赞美。
3.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
4.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5. 婆娑:形容枝叶纷披的样子。
6. 挺拔:(身材、姿态等)直立而高耸。
7. 虬枝:盘曲的树枝。
8. 傲骨:比喻坚强不屈的性格。
9. 凛冽:(风)寒冷刺骨。
10.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三、课文赏析1.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我赞美白杨树!”这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使得文章的主题鲜明,引起读者的关注。
2.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在悬崖峭壁上扎根,挺拔屹立。
”这种生命力的顽强,使得白杨树成为了一种象征。
3. 作者通过对比其他树木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的品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婀娜的倩影,也没有盘曲的虬枝。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白杨树的形象更加鲜明。
4.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在风雪中的描绘,表现了它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它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立着,昂首迎接漫天飞舞的雪花。
”这种描绘,使得白杨树的形象更加丰满。
5. 文章结尾再次强调白杨树的品质:“我赞美白杨树!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这种结尾方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整理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整理沪教版一、作者资料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诞生在一个思想观念很是新颖的家庭里,从小同意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二、闻名作品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闻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三、写作风格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一辈子”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慢慢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可是不管观念的转变如何,他都牢牢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
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伐,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偏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术的探讨,积存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体会。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利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增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奉献。
四、人物评判茅盾制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
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切挖掘,制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
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漠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期的线索排列组成了社会的纪年史。
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各阶级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人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五、小练习《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八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课文讲解
八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课文讲解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白杨礼赞课文讲解,希望对大家学习本文有帮助!课文结构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
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
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
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
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
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
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
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
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
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重点字词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重点字词
沪教版
文结构
一、字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泛出
婆娑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晕圈
倔强
虬枝
秀颀垠
二、词语说明
[视野]
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取得的。
[锤炼]
那个地址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
支配。
[垠]
地域的界限。
[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
悄悄的不知不觉的生长。
滋,繁衍。
[恹恹]
精神不行,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
意思是,从树干的隔壁斜伸出来。
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晕圈]
模模糊糊圆形的片。
[参天]
耸入高空。
[伟岸]
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后练习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
折本
折腾
B参天
参差
参考
纵横
横行
蛮横
D倔强强壮
强迫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主宰
倦怠
地壳
恹恹
晕圈婆suōqiú枝
秀qí
3依照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取得的。
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歌颂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章。
三、生字词1、主宰(zǎi):主管,支配。
2、倦怠(dài):疲乏困倦。
3、丫枝(yā):树木枝叉。
4、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5、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6、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7、伟岸:魁梧高大。
8、秀颀(qí):美而高。
9、鄙视:轻视,看不起。
四、词语理解1、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4、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五、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2、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个方面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3、第三部分(第 5-6 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4、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5、第五部分(第 9 段):再次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
六、写作手法1、象征手法作者以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欲扬先抑文章先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单调”“黄绿错综”,这是“抑”;然后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这是“扬”。
15《白杨礼赞》知识清单
15《白杨礼赞》知识清单2词语解释【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犹豫。
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3作者介绍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
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小说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4何为“礼赞”?——表示崇敬与赞美白杨礼赞:对白杨树的崇敬与赞美5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并说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而写。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一次见到白杨树,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再次赞美白杨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旨。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再次点题,首尾照应。
)6作者用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那→这,实在→决不是,赞美→高声赞美观察: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赞美、崇敬之情7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生长环境:黄土高原②外在形象:力争上游③内在气质(内在精神)8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自然景象:黄绿错综(色彩),坦荡如砥(平坦),无边无垠(辽阔)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作用:恶劣的环境与白杨的顽强生命力作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精神。
★作者礼赞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先写了高原景象?①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创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在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前途,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借对白杨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结构1、开篇直抒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为下文描写白杨做铺垫。
3、详细描写白杨的外形,突出其不平凡。
4、由树及人,揭示白杨的象征意义,赞美抗日军民。
5、再次强调白杨的不平凡,抒发作者的崇敬之情。
四、白杨的外形特点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白杨的以下外形特点:1、笔直的干:“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的干笔直挺立,没有一丝弯曲,体现了它的正直和坚定。
2、笔直的枝: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这显示了白杨的整齐和团结。
3、宽大的叶子: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这表现了白杨积极向上的生长姿态。
五、白杨的象征意义白杨不仅是一种树,在文中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他们质朴、坚强,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劳作;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他们坚守岗位,保卫着祖国的安全;象征着在敌后抗日的广大军民,他们团结一心,不屈不挠,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六、文章的语言特色1、运用象征手法:作者通过对白杨的描写和赞美,巧妙地将白杨与抗日军民联系起来,使白杨成为一种象征,赋予了它深刻的意义。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借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生字词1、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2、主宰(zǎi):支配,统治;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3、倦怠(dài):疲乏困倦。
4、丫枝(yā):树木枝叉。
5、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6、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
7、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8、伟岸:(身材)高大挺拔。
9、秀颀(qí):美而高。
10、鄙视(bǐ shì):轻视,看不起。
四、词语理解1、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4、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五、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个方面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6 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不平凡”的外形特点,赞美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第四部分(第 7-8 段):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的质朴、坚强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本文是关于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1白杨礼赞比喻句排比句比喻句: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把高原土地比作“大毡子”。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把白杨树比作哨兵,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白杨树的特征。
拟人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拟人化的写法,借物咏人。
对白杨树外形的具体描述。
2、“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白杨树人格化,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排比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2、“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主题。
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白杨礼赞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结合的表达方法,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课文结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课文结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白杨礼赞》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下面是白杨礼赞课文结构,希望对大家学习本文有帮助!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
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
作者把自己置身画面中写出了在此时此地的感受:''雄壮"、 "伟大",但又有些"单调"。
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作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
第三段,作者用"刹那间"、"猛抬眼"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
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作了热情赞颂,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六段,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五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
再接着具体描绘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横斜逸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八上语文白杨礼赞笔记
八上语文白杨礼赞笔记一、生字词1. 开垦(kāi kěn)- “垦”字容易写错,注意下面是“土”,表示开辟荒地,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2. 主宰(zhǔ zǎi)- “宰”字上半部分是“宀”,下面是“辛”,表示主管、支配的意思。
3. 倦怠(juàn dài)- “倦”表示疲倦,“怠”表示懈怠,二者都是单人旁,与人的状态有关。
4. 丫枝(yā zhī)- 形容树枝分叉的样子。
5. 倔强(jué jiàng)- 这是一个多音字组成的词。
“倔”在“倔强”中读“jué”,也可读“juè”,如“倔脾气”,但语义稍有不同。
“强”在这里读“jiàng”,表示强硬不屈,也有“qiáng”(强大)和“qiǎng”(勉强)的读音。
6. 婆娑(pó suō)- 形容盘旋舞动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枝叶等。
7. 虬枝(qiú zhī)- “虬”指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这里形容树枝弯曲像龙一样。
二、重难点1. 重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理解白杨所象征的对象。
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上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北方的农民,歌颂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例如文中对白杨的外形描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些特征与北方农民的质朴、正直、积极向上的品质相呼应。
-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作者借白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作者身处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通过对白杨的礼赞,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2. 难点- 理解文中抒情与描写、议论的结合- 文中既有对白杨外形细致的描写,如“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又有抒情性的语句,如“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还有议论性的段落。
白杨礼赞知识点
白杨礼赞知识点【篇一:白杨礼赞知识点】白杨礼赞比喻句排比句比喻句: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把高原土地比作“大毡子”。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把白杨树比作哨兵,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白杨树的特征。
拟人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拟人化的写法,借物咏人。
对白杨树外形的具体描述。
2、“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白杨树人格化,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排比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2、“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主题。
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结合的表达方法,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八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课文讲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八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课文讲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下面是整理的ﻪ白杨礼赞课文讲解,希望对大家学习本文有帮助!ﻭ课文结构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
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ﻪ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
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
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
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
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
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
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
ﻪﻭ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
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
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
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
初二语文15课白杨礼赞笔记
初二语文15课白杨礼赞笔记一、生字词1. 开垦(kāi 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例如:“这片荒地经过农民们的开垦,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2. 主宰(zhǔ zǎi):统治;支配。
如“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者,应该保护好地球。
”3. 倦怠(juàn dài):疲乏困倦。
“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他露出了倦怠的神情。
”4. 丫枝(yā zhī):树木枝桠。
5.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他性格倔强,从不轻易低头。
”这里“强”是多音字,还读“qiáng”(强大)、“qiǎng”(勉强)。
6. 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那棵柳树的枝叶在风中婆娑起舞。
”7. 虬枝(qiú zhī):盘曲的树枝。
二、重难点1. 重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例如,文中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等外在形象的描写,都是为了象征抗日军民的内在品质。
- 体会文中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作者在描写白杨树的同时,不断地插入抒情和议论性的语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然后通过议论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文章的主题不断升华。
2. 难点- 准确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白杨树那种挺拔、坚强、向上的品质就象征着抗日军民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 理解文章层层深入的结构。
文章开篇点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然后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外形特征等方面进行描写,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结构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掌握。
三、关键词句1. 关键词- “不平凡”:这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 2 岁丧母,4 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 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 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 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 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 1950 年他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 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 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 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 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三、理解词义 1.俯瞰:俯视。 2.遏制:制止,控制。 3.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4.濒临:紧接,靠近。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 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 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 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 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 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 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 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 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 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 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 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_ 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描写
白杨树生长的历程,讴歌了它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这
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白杨树的伟大,更能够领悟到人
类应该具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第一节:白杨的成长历程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白杨树的成长历程,它从一颗小小的种
子开始生长,经过了严寒酷暑的磨砺,最终成为了一颗高大、挺拔、生命力极强的白杨树。
这样的成长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
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长得更加坚强。
第二节:白杨的精神内涵
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它的不屈不挠、
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人所钦佩。
白杨树顶着风雪依然挺拔,不倒退,不退缩。
这样的精神在人类的成长道路中也同样重要,只有坚持
不懈,才能够走到成功的彼岸。
第三节:白杨的意义
白杨树不仅仅是一颗树,更能够代表一种精神。
它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不仅应该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得到追求,更应该在我们社会进步的道路中得到重视。
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像白杨树一样的精神,才能够激发出我们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总而言之,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白杨树的美丽与生命力,更伴随着白杨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刻表达了人类应该有的精神品质。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中,如同白杨树一样,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1白杨礼赞比喻句排比句
比喻句: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把高原土地比作“大毡子”。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
把白杨树比作哨兵,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白杨树的特征。
拟人句: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
拟人化的写法,借物咏人。
对白杨树外形的具体描述。
2、“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白杨树人格化,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排比句: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
2、“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主题。
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白杨礼赞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结合的表达方法,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如:“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了当的抒发情感。
中间几段通过描写抒情和议论结合的手法,分别从三个方面分说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通过礼赞白杨树,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抗战军民的赞扬。
3《白杨礼赞》的段有什么不同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礼赞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战军民的精神。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
第四自然段起过渡作用,由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过渡到对白杨树外形的赞美。
第六自然段也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第七自然段写出了白杨树的内在美,四个“难道”反问排比句层层深入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白杨礼赞》的赏析要从环境方面分析
赏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本文第二段,作者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黄土高原是一条“大毡子”。
然后分写“黄”与“绿”。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
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
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
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
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
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自然而然引出白杨树,为下文点明主题做铺垫。
文章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从正面点明了主题。
5白杨礼赞第七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如上,从开头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剩下来的段落为第二层。
第一层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白杨树的内在美,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第二层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突出本文的主题。
通过礼赞白杨树,歌颂了北方抗战军民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6第五段分层并写出层意,分析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医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
如上,可分为三层,即:第一句||泛出淡青色||西北风
第一层总写白杨树的主要特征
第二层依次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即它的干、枝、叶、皮等
第三层运用拟人手法,使读者产生联想,由树联想到人。
表现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即象征了北方人民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
结构上:这段文字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句话先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在特征。
中间分说了白杨树具体特点,最后一段话总结了内容,表现了主题,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进而联想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即象征着北方抗战军民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7分段: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