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法概况
财税法个人所得税法
财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简介个人所得税法是规范个人所得税征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财税法中的一部重要法律。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自然人,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依据是税法中规定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目的在于公平和公正地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为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资源。
个人所得税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个人纳税人和国家财政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纳税人而言,个人所得税法维护了个人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程序,保障了个人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对国家财政而言,个人所得税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国家运行和公共服务所需的财政资源,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及税率个人所得税根据所得的不同分类,并按照相应的税率进行征收。
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
以下是个人所得税的几种重要分类及其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在取得劳动报酬或者与劳动报酬无关的被动收入时所获得的所得。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根据所得金额分为不同的档次,每个档次的税率也不同。
例如,累计收入不超过3000元的,适用3%的税率;累计收入超过3000元但不超过12000元的,适用10%的税率,依此类推。
2.个体工商户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是指个人从经营商业、工贸、服务、个体承包等活动中取得的所得。
个体工商户所得的纳税人可以选择按照实际收入进行征税,也可以选择按照核定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征税。
3.劳务报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为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报酬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的纳税人可以依法选择按照全额税负税率表税率核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4.财产租赁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财产出租给他人取得的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的纳税人可以选择按照实际收入或者全额税负税率表税率核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中国财税制度和税务筹划
中国财税制度和税务筹划一、中国财税制度概述中国的财税制度是指国家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的相关政策与规定,是国家财政管理的基础。
中国财税体制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税收制度、财政制度等部分,其中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1.1 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是国家的财政系统中最高层级,主要负责国家政府的收支管理和财政预算编制。
1.2 地方财政地方财政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政系统,主要负责地方政府的收支管理、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等工作。
二、中国税收制度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税收制度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2.1 直接税直接税是指纳税人直接向国家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
直接税的征收主体主要是国家税务机关。
2.2 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由企业或个人按照法律规定向国家缴纳的税款,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间接税的征收主要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来实现。
三、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合理规避税收,降低纳税负担的实际行为,是合法的财务管理方式。
税务筹划的核心在于合法避税而非逃税,需要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3.1 税务筹划的目的税务筹划的目的是合理避税,降低税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税务筹划,企业可以合法合规地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3.2 税务筹划的方法税务筹划的方法包括合理选择税收政策、降低应纳税额、合理安排企业结构等。
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企业可以有效降低纳税负担,提高盈利水平。
四、结语中国的财税制度和税务筹划是国家经济运行和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纳税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税收合规,合理进行税务筹划,是保障国家财政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了解中国财税制度和税务筹划有所帮助。
财税法小结
财税法小结财税法是指国家对财政和税收进行管理和监管的法律体系。
财税法旨在维护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以下是财税法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的小结。
财税法包括财政法和税法两部分。
财政法主要规定了国家财政收支的组织和管理,包括财政制度、财政预算、国有财产管理等。
税法主要规定了国家对个人和企业征收税费的种类、税基、税率、税收征收程序等。
财政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制度、财政预算和国有财产管理等。
财政制度是指国家财政组织体系和财政管理规则,包括财政组织机构、财政职能划分、财政管理规范等。
财政预算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规划、编制和执行的过程,它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环节。
国有财产管理是指国家对国有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管理和监督,保障国有财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税收种类、税基、税率和征收程序等。
税收种类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承担的税费,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是由纳税人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支付的税费,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税基是税务机关确定税收的计算依据,如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是个人收入,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企业利润。
税率是指税收与税基之间的比例关系,它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负。
征收程序是征税机关对纳税人进行登记、报告、核算、稽查、征收等税务管理活动的规定,以保障税收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财税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通过财税法,国家可以控制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
其次,财税法是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保障。
通过财税法,国家可以合理安排财政收入和支出,保持财政平衡,避免财政赤字。
再次,财税法是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通过财税法,国家可以限制税务机关的权力滥用,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现税收征收的公平和公正。
最后,财税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定税收政策,降低税负,鼓励创新和投资,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c扩 财税法
c扩财税法【最新版】目录1.财税法的概述2.财税法的发展历程3.财税法的重要性4.财税法的主要内容5.财税法的实施与影响正文一、财税法的概述财税法,全称为财政税收法,是我国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税收征收和管理的一部综合性法律。
财税法旨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调整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二、财税法的发展历程财税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从 1950 年代初开始,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法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法体系不断完善,税收制度逐步实现了从行政命令型向法治型的转变。
三、财税法的重要性财税法对于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财税法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保障国家实现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
其次,财税法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引导企业、个人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
最后,财税法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财税法的主要内容财税法包括财政法和税收法两个方面。
财政法主要规定了国家预算、决算、国债等财政活动,旨在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税收法主要包括各种税种的立法,如增值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规定了税收的征收、管理、减免等方面的内容。
五、财税法的实施与影响财税法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税收的征收,国家可以实现对市场的有效干预,调整社会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税收法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了明确的税收政策,有助于企业、个人合理规划财务活动,降低税收风险。
总之,财税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扩 财税法
c扩财税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于国家财政
收入和支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税收制度、财政预算、税收征管等方面论述财税法的意义和运行机制。
1.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是财税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税制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
接税两大类。
直接税是指由个人或企业直接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
税和企业所得税;间接税则是由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实际承
担的税款,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调节社
会收入分配,推动经济发展。
2.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财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收入和支出管理的基础。
我国财政预算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个层级。
中央预算主要
用于国家层面的支出,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地方预算则用于各
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财政预算的合理编制和执行,对于
保障国家经济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3.税收征管
税收征管是财税法的具体实施环节,其目的是确保税收的顺利征收
和使用。
税务机关负责税收征管工作,包括纳税人登记、税收征收、
税务稽查等。
税收征管的规范和高效,可以有效防止逃税和偷税行为,保证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
总结起来,财税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于国家财政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财政预算的科学编制和执行、税收征管的规范高效,都是财税法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只有确保财税法的严格实施,才能够有效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财税法体系
财税法体系一、财税法体系的概念财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收配支取活动,更确切地说,财政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各种职能的需要,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过程中产生的,以国家作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
也就是说,财政是国家以其公共权力收取、分配、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以实现国家职能实现的活动。
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部分。
财税法是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立法机关依据立法权限,通过法定程序,行使立法权,制定或认可关于财政活动及财政管理的法律规范。
每一部法律都包括其制定、执行、遵守及监督管理几部分,财税法也不例外。
财税法包括财税立法、财税执法、守法及监督管理活动。
财税法不是单个法律规范,它是由不同层级、不同效力的多部法律法规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如同民法体系包含许多小的部门法一样,财税法也包含许多小的部门法。
财税法体系的体系也就是指财税法的内容。
财税法的范围体系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税法的内容体系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财税法是国家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对社会资源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其内容也会受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适合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因此说,财税法的体系是一个历史变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同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际凭借政治国家的公共权力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家既参与非生产领域的分配也参加生产领域的分配,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家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和国企财务在内的财税体系和法律体系。
我国财税法体系一般都包括:预算法、预算外资金管理法、财政体制法、转移支付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基本建设投资和国有资产管理法、税收基本法以及单行的税法、政府采购法、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法以及国有企业财务法等财税部门法的体系。
前面已经说过,财政是一种形式特殊的分配关系,这一分配关系属于经济的范畴。
财税法概述
•
第二节 财政法
• 一、财政法的概念
• 是调整财政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调整的
对象包括税收关系、预算关系、国家信用关系、 财政监督关系和财政体制关系。
• 二、财政法的基本原则
• 1、财政收支平衡原则 2、财政法律主义原则
• 3、财政公平原则
4、 财政收支划分法 • 概念的解释 • 一、财政收支划分法的概念 • 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
路漫漫其悠远
• (三)固定性
• 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标准
性质的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预算,一为公共 性预算,二为资本性预算.现在是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 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 零基预算 : 是指财政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的发展 计划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 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的实施方案,并在成 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要的支出费用来编 制预算.
序发展 • (三)划分财政收入权 • 几种模式:分割税额;分割税率 ;分割税种;分
割税权;混合型|
路漫漫其悠远
• (四)规范政府间财政联系 • 公共产品的划分是相对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
联系是经常的。 • 转移支付: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
准基于公平和区域平衡的目的而进行的资金的相 互转移。 • 三、我国现行的财政收支划分法 • (一)内容 • 1、划分级次:五级
财税法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9
•
第一章 财政法
•
第一节 财政概述
• 一、财政的概念
• 所谓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无偿地参与国 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分配关系。
第二章 财税法概述
2、财税法法源体系 一是宪法或财税基本法。 二是财税法律。 三是财税行政法规。 四是部门规章。 五是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其他
第二节 财税法律关系
一.财税法律关系概念和特征 1、财税法律关系概念 财税法律关系是指财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 各方当事人在国家财政活动中相互形成的权 利义务关系。
区别:财税法所调整的是国家财政活动中所发生
的财政关系,而行政法所调整的是国家行政管理
活动中所发生的行政关系;前者发生财产所有权
或使用权的转移,后者则不发生这种转移。
(3)财税法与民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属于部门法 区别:财政关系,它产生并存在于国家财税活动中。民法 调整的经济关系,则是在商品流通中产生的;
2. 财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1)财税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相同点:财税法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不同点:财税法所调整的是特殊意义上的经济关 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税法所调整 的经济关系,具有强制、无偿转移财产的性质。
(2)财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相同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都有不平等的一面; 都采用命令和服从的办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第五节 财税法规的清理、汇编与编纂
一、财税法规的清理:指把一定时期内制定发布的财税法规, 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系统的研究、分析、鉴定并作出处理。 属于财税立法活动。 二、财税法规的汇编:是在法规清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 体例,将财税法规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地编排,汇编成册。 三、财税法规的编纂是在财税法规清理和汇编的基础上,对 全部现有的财税法规加以研究审查,从统一的原则出发,决 定它们的存废,对它们加以修改、补充和协调,最后形成一 个集中统一的系统的法典。
《财政税收法概述》课件
税收法的作用
税收法的主要作用是确保纳税人 依法纳税,维护税收秩序,保障 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财政和税收法的关系
1
财政和税收法的区别
财政法关注财政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收入和支出;税收法专注于税收的征收和管 理。
税收征收程序
税收征收程序包括申报、核定、 缴纳和追缴等环节,确保纳税 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税收管理实施
税收管理实施涉及税务机关的 组织、人员、设施以及税收治 理的流程和能力。
税收优惠政策
1
纳税人减免税费的方式
纳税人可通过抵扣、减免和返还等方式减少缴纳的税费。
2
税收优惠政策的分类
税收优惠政策可分为一般优惠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公益。
3
鼓励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激励纳税人遵纳税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税收管理与社会责任
税收监管的性质和职能
税收监管是保障税法执行和维护税收秩序的具体行动,税务机关应承担税收管理的职责。
税收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
企业应当履行纳税义务,认识到税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税收纳入其社会责任 范畴。
《财政税收法概述》PPT 课件
本课件将开始一场关于财政税收法的探索之旅。我们将概述财政法和税收法 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财政和税收法的关系。我们还将探讨税收征收管 理、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管理与社会责任,以及税收法的未来发展。
财政法概述
定义和主要内容
财政法是研究国家财政活动 的法律规范,涉及收入、支 出、预算和财政管理等内容。
财政法的分类
c扩 财税法
c扩财税法摘要:一、背景介绍1.财税法的重要性2.我国财税法的发展历程二、财税法的概念和分类1.财税法的定义2.财税法的分类三、财税法的作用和功能1.财政收入职能2.财政支出职能3.经济调控职能四、我国财税法的主要内容1.税收法律制度2.财政法律制度3.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五、我国财税法改革的主要方向1.深化税收改革2.完善财政管理体制3.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六、结论1.我国财税法的发展趋势2.财税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文:财税法作为一部涉及国家财政收入、支出和经济调控等方面的法律体系,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财税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财税法是指规定国家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根据法律的内容和作用,财税法可以分为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等。
税收法律制度是实现财政收入职能的主要手段,通过税收的征收、管理、使用等方面,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运行。
财政法律制度则是实现财政支出职能的关键,通过对财政预算、决算、监督等方面的管理,保证国家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则是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我国财税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财税法通过税收手段实现财政收入职能,为国家筹集资金,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运行。
其次,财税法通过财政支出手段实现财政支出职能,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财税法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等手段,实现经济调控职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财税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税收改革不断深化,包括营改增、资源税改革、环境保护税开征等,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优化了税收结构。
另一方面,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债务管理改革等,有力地促进了国家财政的稳健运行。
此外,国有资产监管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逐步完善,为国家资产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央财税法规
中央财税法规中央财税法规是国家对财税领域的管理与监管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财税领域是指国家财政收入的征收与管理、财政支出的决策与执行以及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以下是中央财税法规的相关参考内容,供参考:一、财政收入的征收与管理1.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法律法规是国家对税收征收与管理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了纳税人的义务、税收的计算与征收方式、税收征收的管理程序等内容。
2.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财政收入分配制度是国家对财政收入的划分与分配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中包括财政收入划分调整机制、财政分配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等。
这些法律法规细化了财政收入的划分与分配原则,确保公共财政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二、财政支出的决策与执行1.预算法律法规预算法律法规是国家对财政支出的决策与执行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央财政拨款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预算编制、审议与执行的程序与要求,确保财政支出合法、有效、规范。
2.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是国家对政府采购活动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央采购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程序、标准与管理要求,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公平、透明、有效。
三、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1.财政政策法律法规财政政策法律法规是国家对财政政策制定与调整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中央预算分配改革实施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财政政策的目标、原则与实施路径,确保财政政策的稳定与可持续性。
2.税收优惠政策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法律法规是国家对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与调整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内容、适用范围与管理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
c扩 财税法
c扩财税法摘要:一、前言二、财税法的概念和作用三、我国财税法的发展历程四、财税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五、财税法的改革与创新六、结论正文:财税法是一个涉及税收、财政、法律等多个方面的领域,它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财税法不仅关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还关乎企业和个人的权益保障。
因此,对财税法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财税法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对税收、财政支出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制度。
其核心目的是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运行,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政策。
财税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财税法通过设定税收政策,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促进社会公平:财税法通过对税收政策的调整,实现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公平负担,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引导和调控经济发展:财税法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和调控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财税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 年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税法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税收政策以间接税为主。
2.1978 年至1994 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分税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权限,税收政策逐渐转向直接税。
3.1994 年至今:全面推行分税制,进一步完善财税法体系,逐步实现税收法治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税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财税法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我国应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法治,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总之,财税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和引导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税法规专题主要内容
强化内部培训
企业应加强内部员工的财 税法规培训,提高员工的 合规意识。
寻求专业支持
企业在面临财税问题时, 应寻求专业税务人员的帮 助,确保合法合规。
05
财税法规的改革与发展趋 势
当前财税法规的改革重点与方向
改革重点
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公平性、加强税收征管、降低企业 税负。
详细描述
财税法规是国家财政税收管理的法律依据,对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维护社 会公共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财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 效地规范和引导财政税收行为,防止税收流失和财政浪费,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同时,财税法规还可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
监管手段
监管手段包括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 和信息化监管等,以提高监管效率和 准确性。
财税法规的执法与处罚
执法
财税法规执法是指执行机构依法对违反财税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和处理 的行政执法行为。
处罚
对违反财税法规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同时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04
财税法规对企业的影响与 应对策略
企业应对财税法规的策略与措施
建立合规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税合规体系,确 保企业经济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调整经营策略
根据财税法规的变化,企业应适时调 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的法规环境政策, 降低税务成本。
企业遵守财税法规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关注政策变化
的审计和披露。
财务管理法规
预算管理
规定企业编制预算的程序、要 求和执行监督,以及预算调整
和考核评价。
《经济法》(法学)财税法
发展趋势
PART SIX
跨国财税法律问题与合作
跨国财税法律问题概述
跨国公司的税收规避问题
01
跨国公司利用国际税收规则差异和漏洞进行避税,导致各国税基侵蚀和税收流失。
税收管辖权冲突问题
02
不同国家税收管辖权的重叠与冲突,引发双重征税和税收争议。
转让定价与反避税问题
03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交易和转让定价手段进行利润转移和避税,受到各国税务部门的关注和反制。
国际财税合作与协调机制
国际税收协定
各国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协调税收管辖权,避免双重征税,促进跨国投资与贸易。
情报交换与税收透明度
各国税务部门加强情报交换,提高税收透明度,打击跨国偷税漏税行为。
国际税收组织与合作
国际税收组织如OECD、联合国等在国际税收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各国税务部门加强合作与交流。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采用协商、调解、复议、诉讼等多种方式,公正、高效地解决财税争议。
为当事人提供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法律救济途径,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涵盖税收争议、财政争议等,涉及纳税人、财政机关等主体之间的权益纠纷。
PART FIVE
财税法改革与发展趋势
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与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财税体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财政收入分配不均、税收结构不合理等。 背景 建立科学、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财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目标
预算法律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包括公开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可靠性等原则,这些原则是预算法律制度的基础和灵魂。
预算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构成
财税法定义问题回答
财税法定义财税法定义财税法是指国家在经济管理中,为了调节经济运行和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它是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财税法主要涉及国家税收、预算、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保障国家财政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税收1.1 税收概述税收是指国家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向纳税人征收的强制性费用,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
直接税是指对个人或企业所得直接征收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则是指以商品和服务为媒介征收的消费类税款,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1.2 税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征收对象和方式,可以将现行的各项税种分为以下几类:(1)个人所得税:针对个人所得进行征收,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
(2)企业所得税:针对企业所得进行征收,包括居民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等。
(3)增值税:针对商品和服务的增值部分进行征收,适用于生产、销售、进口环节。
(4)消费税:针对特定消费品进行征收,如烟草、酒类等。
(5)关税:针对进出口商品的征收,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一种税种。
1.3 税收管理税收管理是指国家对纳税人进行征收、核算和监管的过程。
在实践中,税务部门负责具体的税收管理工作,包括纳税申报、缴纳、退还和补缴等环节。
同时,为了保障纳税人权益和避免违法行为,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
二、国家预算2.1 预算概述预算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计划支出和收入的总体规划。
它既反映了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取向,也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预算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两种形式。
2.2 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指政府部门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根据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制定预算方案的过程。
预算编制需要充分考虑各项财政支出和收入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需要保证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2.3 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指政府部门按照预算方案进行财政支出和收入的实际操作。
第二章 财税法概述Word免费范文精选
第二章财税法概述第一节财税法概念和体系第二节财税法律关系第三节财税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第四节财税法效力和解释第五节财税法规的清理、汇编与编纂第一节财税法概念和体系一.财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财税法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税收内含于财政之中,从部门法角度看,财税法也就是指财政法。
财政法或财税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确认和调整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财政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财税法调整对象财税法的调整的对象是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即财政关系。
包括财政经济关系、财政程序关系和财政权限关系三个方面。
具体可分以下几类: (1)财政管理体制关系 (2)预算管理关系 (3)国家信用关系 (4)税收关系 (5)国有资产管理关系(6)财务管理关系 (7)会计管理关系 (8)预算外资金管理关系 (9)财政监督关系二、财税法的地位1. 财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 1 )财税法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
财税法所调整的并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财政关系具有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无偿转让的性质。
( 2 )财税法有自己特殊的调整原则和调整方法。
财税法在对财政关系调整时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原则。
财税法调整方法具有综合性,是运用行政的、刑事的、民事的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整。
(3)财税法有独立且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三)财税立法程序1.提出财税立法议案我国有权提出财税法律立法提案的机关和人员包括: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和一个代表团或30人以上的代表联名等分别提出;在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委员10人以上联名和国务院分别提出。
财税行政法规的立法提案,由财政部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财税法概况财税法简介:财税法不是一部法律,是指财政法与税法的总称。
在学术上常常把财政法与税法统称为财税法。
财政法是调整国家财政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意义上的财政可界定为以国家为主体的收入和支出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国家与社会成员在征纳税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法律规范,是国家税务机关及一切纳税单位和个人依法征税的行为规则。
广义的税法: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以调节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税法: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税收法律。
在最具体的层面上,财税法学以与财政税收相关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既以部门法意义上的财税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可以深入到与财税法交叉的其他法律领域,形成诸如财税宪法学、财税行政法学、财税刑法学、财税诉讼法学、财税国际法学等边缘学科。
从法律制度的角度看,财税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税收制度、公债制度、费用征收制度、预算制度、国库管理制度、财政分权制度、转移支付制度、财政投资制度、财政贷款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等。
如果说过去的30年是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等学科在国家法制建设进程中有所作为的30年,那么,未来的30年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纳税人权利彰显的30年,也必将是财税法等学科为国家建功立业。
将中国财税法学的立场归纳为“公共财政、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宪政国家”。
用这16个字来指导财税法的发展,财税法学人的命运就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税法制建设围绕财税改革进行,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
回顾30年来我国财税法制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主要成就,总结财税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承前启后,振奋精神,开创未来,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财税法制建设30年取得的主要成就与财税体制改革相适应,财税法制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下述主要成就:(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1978~1993年)围绕对原有财税制进行调整和改革,财税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引导、促进以向企业减税让利、向地方放权为起点的财税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旧的传统体制,引用物质利益原则来激发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这个时期财税法制建设的成就作用主要表现在:1.引导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健全涉外税法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0年审议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修改了《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在利改税方面,国务院于1983年批准公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于1984年公布了《国有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在工商税制改革方面,根据1984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和1985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条例的决定》,国务院先后制定了4个税收条例(草案)和8个税收暂行条例。
通过财税法制建设引导了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到1993年,我国共有37个税种,初步建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新的税制体系。
这套税制的建立,由原来封闭型税制转变为开放型税制,由单一税制转变为复合税制,注重多环节、多层次、多方面地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基本适应我国财经体制改革起步阶段的经济状况,并与财经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协调一致,促进税收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增强。
2.促进以放权让利为起点的财政体制改革。
1979年中央决定对经济体制开始进行全面改革,并以财税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先行一步,同年进行了试点。
1980年在试点基础上,实行“分灶吃饭”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旨在扩大地方财权,加强地方责任,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为了改革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分配关系,规范财政管理体制,自1979年起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和《关于地方实行包干办法的决定》等。
在进行利改税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办法的基础上,从1988年起,又在全国实行各种形式的包干办法。
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统收统支体制下财权、财力高度集中的状况,扩大了地方的财权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1994~1998年)围绕过渡时期的财税改革,财税法制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有效保障财税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健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发挥财税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这个时期财税法制建设的成就作用主要表现在:1.保障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
在深化工商税制改革方面,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的指导思想,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资源税暂行条例》等暂行条例,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特别策划收法规体系。
通过税制全面改革,税种设置由原有的37个减至23个,基本实现了税制简化与高效的统一,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制度。
2.促进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992年开始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试点,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将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和范围;同时实行过渡期中央对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不同地区财力的差距,实现公平分配的原则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的最后统一。
通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较好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按税种划分收入的办法,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企业间开展平等竞争,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和优化资源配置。
3.规范财政监督管理,着力推进依法理财。
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预算法》,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预算法实施条例》,1996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
通过加强国家预算法制建设,促进国家预算法制体系的健全完善,将国家预算管理过程基本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有力促进依法理财观念和机制的逐步形成,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会计法律制度方面,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由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和协会进行管理。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了《会计法》,为规范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1年,国务院制定了《总会计师条例》,专门对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作出规定。
通过会计立法,健全完善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严格会计管理,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时期(1999~2008年)围绕公共财政框架建设,财税法制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法律体系,在财税领域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促进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与市场、与公众的关系,转变财政职能,重心转向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公共服务,增强财政公共服务功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这个时期财税法制建设的成就作用主要表现在:1.促进财政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为了配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规范了预算编制、管理监督、调整程序,严格了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对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依法理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规范财政支出程序,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进政府和财政转变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修订了《会计法》,严格会计核算和账户管理,有力促进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规范化、法制化,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被誉为“阳光工程”,有效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平均节约政府采购成本10%以上,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了理顺财政分配关系,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国务院2001年颁布了《关于印发所得税分享改革方案的通知》,2002年出台了《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调整,加大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并通过压缩一般性项目投资,增加对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从政策上支持国家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07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长76%,科技支出增长2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96.8%,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3.7%,环境保护支出增长61%,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增长23%。
2.按照国际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促进税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为了适应国际税制改革“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发展趋势,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储蓄存款利息的免税待遇,2005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正,提高了对工资薪金所得税前扣除标准。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税收征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加强了税收征管。
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的发展,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止农业税,这标志着对农民征收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终于成为历史。
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不同的两套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制,为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