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重点
[专题]中国财税史复习题.docx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L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 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 《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卜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b14. 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b15. 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L16.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b17. 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L18.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b19. 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b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b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b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b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o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中国税收史重点复习知识
《中国税收史》课程重点知识1、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但是,统治者承认土地私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的开始崩溃,意味着在奴隶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从财政发展史上看,春秋时期的税收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征税和对工商业征税已经分开;国家对重要物质资源的控制,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这都说明,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正在形成,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
战国时期的改革是春秋时期改革的继续和发展,但改革的主体、性质则发生了很大变化:1、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2、大国争霸斗争更加激烈残酷,各国都养大批雇佣军性质的常备军,从而提出了财政要求;3、诸侯国封建政治机制的逐步建立同样对财政提出了要求。
2、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魏国的改革魏是周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正式建立的封建国家。
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魏文侯即位后,在他统治的四十多年里,先后任用李悝、翟璜、吴起、乐羊、西门豹、卜子复和段木干等一批封建政治家、思想家进行社会改革。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李悝所进行的改革。
李悝对财经的改革,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消除奴隶制的残余,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第二,“尽地力之教”,考虑到魏国地少人多,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如杂种五谷,抢收抢种,在住宅周围种桑,田边的地角种瓜果等。
他认为,通过勤劳种田,能使一亩地增产三斗粮食;那么,百里见方的地区就可增产粮食一百八十万石。
这是一个十分好的措施;第三,行“平籴法”,由国家控制市场,防止粮价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魏国变法的结果,使它成为战国初年头等富强的国家。
楚国的改革在楚国,旧贵族势力较大,在改革过程中,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楚卓王十九年(前383年),楚王下令求贤执行变法。
第七章 两宋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1.田租
宋朝的职田、学田、仓田,是规定有专门 用途的公田。国家一旦拨付耕地,将由官 吏、学校和地方官府出租,没有规定统一 征收率,地租率应该与民田相同。其收入 作为官俸补贴、学校经费、救灾储备,并 不增加财政收入,只是减少了国家财政支 出数量。
2.两税制度
宋对民田的征收仿唐两税之名,分夏秋两 次征收。
1.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上卷)第七、 八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叶青:《财政与会计关系史比较研究》,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4.叶青、黎柠:《唐宋时期的财政监督制度与思
想》,《财政监督》2006年第12期 。 5.张金岭:《试论晚宋时期的财政》,《中国史研
一、财政管理体制
宋朝与唐及五代十国财力分散的状况形成强烈对 比,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利归于 上”,地方虽有一定财力使用权,但中央拥有全 国财力的调动权、支配权。
中央财政负责制定全国各项制度,下达政令,协 调全国财力,贮藏国家财赋,供备朝廷所需。地 方财政按照国家各项制度和政令具体负责课征各 项田赋及商、杂税,取得专卖收入;调发徭役; 并按中央规定的制度向朝廷缴纳财赋,向上一级 行政官府输送一部分财赋和留存一部分以充官俸、 政府经费及军队粮饷。
第七章 两宋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第二节 宋朝的田赋和徭役 第三节 宋朝的工商杂税 第四节 宋朝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宋王朝 在军事上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军队 数量多,军事力量弱;在政治上加强皇权, 使官吏互相牵制,官员多而效率低;国家 不仅负担大量的军事开支、官俸开支,还 要负担大量的“岁币”支出。因此,虽然 宋代工商业的长足发展为财政提供了大量 收入,使其成为首个田赋收入与来自工商 业收入成“并驾齐驱”之势的朝代,财政 状况仍然是捉襟见肘。宋朝还首开职役制 度之先河。
高考历史财税制度知识点
高考历史财税制度知识点一、财税制度的定义和作用财税制度是指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上运用财政和税收手段来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
它包括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两个层面,具有政策导向、经济调节、社会保障等多重功能。
二、中国古代财税制度的演变1. 秦代财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官僚体系和财政制度,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和商业税收等方式,推行“一户一簿”的户籍制度,为后来的财税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唐代财税制度:唐代以税收为主要财政手段,实行两税法和均输法,增设了横帐等财政机构,建立了健全的财政管理体系。
3. 宋代财税制度:宋代财税制度相对完善,实行了赋役法和细则法,设立了度支司等财政机构,充实了国家财政收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4. 明清财税制度:明代实行“一条教籍一簿籍”制度和科举制度,清代实行各级政府财政制度和地租法等制度,使财税制度更加规范化和集权化。
三、现代财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 20世纪初财税制度改革:辛亥革命后,新政府通过《财政事权与财政制度条款》正式确立了新的财政体制,将税收划归国家权力范围。
2. 新中国财税制度建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政府,开始了新中国的财税制度建设。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体制,实行计划经济和国家统一税制。
3.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税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实施市场经济改革,财税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实行了税制分税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了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
四、财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调节作用:财税制度通过税收调节和财政支出等方式,疏导经济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2. 社会公平和保障作用:财税制度通过税收征收和财政支出,实现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3. 政策导向作用:财税制度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激励和约束等方式,引导社会经济行为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财税制度问题与挑战1. 中央与地方财权之间的关系:财税分权改革中,中央与地方财权划分不均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如何保持财税制度的平衡与协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一、本文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税改革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
这四十年来,中国的财税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单一税制向复合税制的转变,从税收管理向税收治理的升级。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这四十年来中国财税改革的基本轨迹,挖掘和提炼其中的基本经验,以及探寻和揭示财税改革背后的基本规律。
我们将概述中国财税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描绘出财税改革的基本轨迹。
我们将从税制改革、税收管理、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财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以揭示财税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再次,我们将总结财税改革的成功经验,提炼出对未来财税改革有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财税改革的基本规律,以期对未来的财税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对中国财税改革四十年的回顾和总结,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财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同时也为全球的财税改革提供中国的经验和智慧。
二、中国财税改革40年的基本轨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税改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历程。
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财税体系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重建税制,初步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通过扩大税基、简化税制、调整税率等措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
1994年,中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
同时,这一阶段还注重税收法制化建设,加强了对税收征管的规范和管理。
进入新世纪,中国财税改革进一步深化。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税制,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
通过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财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通过实施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一、中央政府支出 二、地方政府支出
一、中央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党务费、政务费、军费、债务 费支出等多项内容,其中以军费、政务费和债务 费支出为主,三项主要支出中又以军费支出最巨。 (一)党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支出 (三)军费支出 (四)实业费、交通费和建设费 (五)教育文化费支出 (六)债务支出
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二专卖收入二专卖收入三行政收入三行政收入五内外债五内外债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的空白
(二)地方公债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7月公布了《财 政部关于发行公债及订借款项限制案》, 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限予以限 制。
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为加强国家财政的统一调度权, 省级政府的预算纳入了国家预算,相应地, 省公债停止发行,其以前发行的公债由中 央政府负责统一偿还。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4.项怀成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 刘孝诚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6.陈昭桐主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2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一)名词解释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
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
(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正如温家宝在2008年“两会”记者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
如果你读它,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我们把从秦到清的财政史呈现给大家,或能从中体会到我国历史上财政改革的惊心动魄。
以下从古代的几次改革分析中国古代的财税改革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商鞅变法首先是建立编户齐民、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的制度,其次建立法制思想,为下一步大规模改革创造条件,主张轻罪重刑。
商鞅第二次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改革土地分配不公。
废除世卿世禄制。
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税源、役源、兵源分配。
改革税赋制度,实行负担公平的原则。
商鞅提出“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就是国家按照统一的政策征税,按照收获多少定额征收,旧贵族占地多就要多交税,这样就可使人民的负担公平合理。
采取多种重农措施,扶植自耕农阶层。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触犯了他们的利益,遭到了旧贵族的顽强反抗。
数以千计的贵族来到国都,抗议新法。
以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为首的一批旧贵族还唆使太子出来捣乱犯法。
汉代的财税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厉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人民富裕、国库充盈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代后期财政空虚,增旧税、创新税,犹不能满足浩大的军费,由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首先增加租税,如汉初向15至65岁的成人征税算赋,实行卖官鬻爵、纳金赎罪制度,让富人捐献,创立盐铁专卖制度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抑制豪强北魏孝文帝的财税改革北魏在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学习和实行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日益强大。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财税史是指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财税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夏商周时期的财政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贡赋制度来进行征税。
贡赋制度是指国家依靠对各个部落、王国进行征收金银、丝绸、米粮等物品的税赋来进行财政收入,这主要是通过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税赋来实现的。
这种财政制度的特点是依附于封建制度,以及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军事活动和公共事务。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的税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经营的行业和开采资源所得的收入。
二、秦汉时期的财政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财政的收入主要依靠国家实行的赋税制度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在秦朝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农田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汉朝时期,推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赋税制度,即由中央政府直接对百姓征收赋税,这种制度是以货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同时,汉代还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赋役并举政策,即在对百姓征收赋税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参加一定数量的军役。
在秦汉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和对外扩张,以及地方官僚的俸禄等开支。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对百姓的赋税,同时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和军国工业所得的收入。
三、隋唐时期的财政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中国财税史十六讲原文
中国财税史十六讲原文第一讲: 古代财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财税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演变与发展。
这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也对后世的财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讲: 封建社会的财税体制封建社会的财税体制以地主阶级的财产征税为主,形成了以赋税、租税和商税为核心的财政体系。
这一体制在维持封建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第三讲: 清朝的财税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清朝时期,财税改革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康乾盛世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措施,如增设关税、开办官办企业等,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讲: 民国时期的财政改革与挑战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民政府进行了财政改革,如推行货币改革、建立税务机构等,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改革进展缓慢。
第五讲: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体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财税体制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建立统一的税制、加强税收管理等举措,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税体系。
第六讲: 改革开放与财税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财税制度迎来了新的变革。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完善税制体系、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中国财税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七讲: 财税制度与社会公平财税制度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合理调节税收政策、加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等措施,中国致力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合理,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八讲: 财税制度与经济发展财税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减轻企业税负、加大财政支出等措施,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第九讲: 财税制度与环境保护财税制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制定环境税收政策、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等措施,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
第十讲: 财税制度与国际合作财税制度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禹杀防风泥塑
2、商代:“助”法 孟子:“助者,籍也”。郑玄注曰:“籍者,借也。借 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助法既包括了田制、也包括了税制。田制方面,“商人 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 中为公亩,其外八家各授一区”。税制方面,“借其(八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彻法与助法相比: 一、授田面积由每夫70亩到100亩,意味着劳动生产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授田方式上彻法不再强调保留公田,这是税法的一 种进步,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的增 加。 总之,从助法到彻法是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的具体 形式,为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即废除井田制和走向履亩而税 的完全实物田租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管理机构 从战国史籍中,有田部吏、内史、大府等财 税机构,说明此时对财税征收和关市征管机构 的重视和加强。
(二) 管理制度
1、量入修赋的财政原则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强凌弱,众暴寡,各国间战争不断, 战费支出浩大。为应对支出的需要,襄公二十五年,楚蒍 掩“量入修赋”,也就是根据支出变化来调整收入。这一 举措,一直延续到秦末。 2、财政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财政财务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且各具特点,但也有其共同性和发展的趋同性。 3、上计制度 对官员业绩考核,主要是通过上计来完成的,而财税 任务的完成与否主要在上计中反映,所以,上计制度实是 后世预、决算制度的开端。 上计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加强了对财税内容的考核。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三节 工商税收和贡
一、职贡 二、工商税收 三、盐铁专卖
一、职贡
职贡是在奴隶社会里,诸侯对国王(周王 子)以及弱国对强国的物品输纳,它受爵 位高低的限定,也有输纳时间的限定,还 有数量多少的限定。职贡的目的是求得天 子或大国的谅解和保护。职贡始终是弱小 诸侯国的一个沉重负担。
二、工商税收
(三)秦并六国
前316年秦向西南发展势力,攻灭蜀国和巴 国;前325年秦继魏、齐之后开始称王。之 后,秦国继续对外兼并,前221年,秦灭齐, 至此,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500余 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农业的进步和工、商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交通和城市
(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3.冶金、盐业、漆器业 4.私人手工业
(二)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 许多城市都变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
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 春秋战国之际,金属货币大量增加,这与
当时交换经济的发达是相一致的。
管仲提出推行盐铁专卖的理由有四点: 第一,加重征税的弊害太多。 第二,实行盐专卖,国家可获巨利。 第三,必须由国家垄断盐的生产权和运销权,以保证盐专 卖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之不致于流失。 第四,非产盐国也可用低价输入产盐国的盐,再以高价销 售的办法来获取大利。
第四节 财政支出
一、祭祀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国君(王室)支出 四、城建及水利工程支出 五、百官俸禄支出 六、赏赐支出 七、科学、教育、文化支出 八、贡纳支出
第五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管理机构 二、 管理制度
一、管理机构
从战国史籍中,有田部吏、内史、大府等 财税机构,说明此时对财税征收和关市征 管机构的重视和加强。
简明中国财税史
简明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源远流长,历史上认为“财政之福”必须通过有效税收征管来发挥。
从先秦至汉代,以房地产税,世襲税,地租税等形式出现,税收发挥巨大作用。
其中,痛斥汉代私有财产,税收规模较大且变化较多,税收征管有了全新的政治制度的规范,形成了强有力的政府政策。
随后,到了三国、晋、唐、宋等朝代,分封置邦之行,以及建立了官府和将领之间的权力对峙,也让税收的征管更多的出现了实质性的改革,以增收财源,尤其是劳役税等新税种,这一制度更加细致入微、完善尖锐,使政府征收税款和支出更加有效。
另外,精兵简政、诸科征收等政策,也极大的拓展了财政收入,让私有财富征税更加细致,从而发挥出当时统治者的权利,黄金时代在朝代权威之下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税收也发生着巨变。
政府改革开放的政策,
推进了多种改革,来完善税收征管,以及逐步完善政府的管理结构,为改善社会分配结构,减少贫富差距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建立起税收征缴体系,使相关税收都得以落实,开展了多种优惠方式,以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教育发展也受到了资金的支持,部分政策体系对高校实施了优待,来解决相关的经费问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财税史不断发展,财税这一领域影响着政府的权力,在实施持久的政策和
建立完善的经济框架上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统一改革的条件下,通过强力的税收征管,发挥其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经济体制的完善,并加强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财政史知识点总结
1、财政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奴隶社会: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2)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3)维护宗法统治(4)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3、“贡”法:夏代,每人授50亩,交10%(即5亩)收获物4、“助”法:商代630亩分为9份,中间一份为公田,8人共同耕,收获物归国家5、助与贡相比:(1)50亩到70亩,青铜器,生产力提高(2)税率提高,相当于10%变为11%6、“彻”法:900亩分9块耕种,收获时划10%作为税物归国家。
打破公田与私田7、彻与助相比:(1)70亩到100亩,劳动生产水平提高(2)不再强调保留公田,有利于经济发展。
总:劳役地租转向实物地租,为春秋时期改革打下基础8、春秋:齐国:公元前658年,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的初税亩税率为1/5。
开辟新税源,使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奴隶制财税制度向封建财税制度演变9、战国:魏国: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楚国: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秦国:公元前356,公元前350,秦孝公两次用商鞅变法(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2)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禄制(3)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4)废井田,开阡陌(5)统一度量衡10、秦汉:秦:田租,口赋11、西汉:汉初:轻田租重人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充裕。
消极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权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不均衡;为逃税,百姓脱籍)汉武帝:盐铁专卖,盐:民制官营(公元前119年)铁: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公元前117年)。
均输平准:均输局,平准机构(平衡物价)。
工商杂税:钱税(公元前119年):车船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12、汉武帝时期财税改革的评价:积极(1)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中国财税史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 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依照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意义: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征税原则: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7、元代统治时间较短,对于国内贸易不征收商品通过税。
8、明、清两代通过税性质的内地关税分钞关税(清代称为户关税,税种分为两类:通过税或流通税、船料税)和工关税,清代时,前者税率为从价征实物5%,后者税率为实物征10%,收入不断增加。
【2】国境关税:
1、唐朝:征课形式主要包括“陌脚”(或舶脚,又称下碇税)、进奉(上贡朝廷的珍异之物)。
中国财税史(全套课件) PPT
二、奴隶社会国家财税的作用
财政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 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 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
第一、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 第二、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
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 第三、维护宗法统治。 第四、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安定。
贝币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赋税收入
一、政治经济概况 二、赋税收入
二、从税率上看,贡法征什 一之税,助法八家共耕一公 田,对统治者来说是纳了 11%强的税。
商·“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安阳出土,刻文:“(王)大令众人 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 即商王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协田,一般认为是指在土地上进行集 体耕作。
2、西周:“彻”法
对于“彻”,史学界没有统一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 有如下解释: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助法与贡法相比:
一、从每夫耕种50亩到70亩, 是因为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促 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3)应对措施。一是储粮备荒,以丰补歉。二是上下节约。 三是减免赋役。
除上述几大支出外,还有下列支出内容: 都邑城建支出 宫殿园囿建设 道路交通建筑 教育支出 宾客聘问
二、财政管理制度
(一)管理机构 据《周礼》所记载,西周主管财政财务的机构,归属两
个系统,一是天官冢宰系统,二是地官司徒系统。天官系统 属宏观调控机关,主抓中央(王室)财政,如大宰、小宰主 抓九职(社会分工)、九赋、九贡、九式,总司国家财政收 支;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四府掌国家财货收、支、保 藏;甸师掌王之藉田,供王祭祀;司会、司书、职内、职岁、 职币五职主掌财政的收入、支出并进行稽核,以保国家收支 的准确、有效。地官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上主掌全国生产和分 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财税史重点(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一)名词解释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
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
(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
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
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改革的历史意义(一)春秋时期 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二)战国时期 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 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 1、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2、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第二章秦至清代的赋役制度1.秦至清代赋役制度(主要是两税法和一条鞭法)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
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
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
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
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
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
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
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
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局限性:1、财政原则,量出制入,直接导致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和摊派;2、货币计税、折征实物,使纳税人的负担不稳定;3、税率和课征标准,配赋不均;4、两税之外,法外加征。
简述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基本精神:(1)赋役合并、正杂统筹。
将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把以前向地方索取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及本地存留的费用,都并入一条鞭法内编成总数来征收。
2)对役法的改革,将差役中的力差全部改为交纳代役银。
官府所需力役从所收税款中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
在农业赋役制度上,无偿征发劳动力的徭役制度被募役制代替。
(3)课征对象是田亩。
对人税转为对物税,由“丁、产从户”,改为计亩征银。
4)纳税形态——赋役改为征银,以银折收。
(5)课征方式——官收官解。
“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历史意义:1、赋役合一,标志着我国沿袭了近二千年的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化;2、以银代役,对人税转为对物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劳动力;3、在清查土地和资产的基础上实施,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平税负的作用;官收官解,减少了胥吏营私舞弊的现象。
4、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课后习题1.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第一,征课形态——赋税和徭役两条线,由分离到统一。
一条鞭法和地丁钱粮结束了中国赋税、徭役平行征收的历史,中国土地所有者承担的赋、税、役的三元负担结构达到最后的统一和完善;第二,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移;第三,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第三章秦至清的工商税收1.历代封建国家向以重农抑商为国策,为何工商业仍然不断发展?一、从政治方面看,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从地理方面看,我国古代很多大城市所处地理环境优越,陆路、水路发达,各城市、各民族之间贸易频繁,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圈,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从重农抑商的本质看,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方法措施就是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过来,改为官营方式,但是工商税是仅次于农业租税的重要财政收入,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就会以官营的方式让工商业发展。
2.从历史上工商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启示:中国历史上工商税收的发展,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为工商税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在工商税税种创新及征收手段的探索上费尽心机,推动了工商税收的发展,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没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因此封建国家的工商税收基本作用就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章秦至清代的非税收入1如何认识封建国家的官营商业行为?主要形式是官营专卖“官山海”(一)盐专卖1、西汉盐专卖政策;官府经营,严禁人民私煮盐。
2、隋和唐初,对盐既不专卖,也不征税。
3、宋代盐法实行“禁榷”和“通商”;宋代盐制:计口授盐法、折中法、盐钞法、引盐法4、元朝实行盐专卖:引岸行盐制、计口授盐制、设局官卖制、官卖商买制、入粟中盐制。
5、明清两代以盐专卖为主。
明实行纲法。
清实行官督商销的引岸制度和官运官销制(二)酒专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收入,节约了开支。
但买扑户一般为地方权势之家,他们和官府勾结,一方面减少向国家交纳的收入,另一方面随意抬高酒价,结果造成百姓负担加重,而酒利却归于买扑户和贪官。
(三)茶专卖(四)其他官商行为1、均输、平准2、宫市、和买。
这一系列行为有利于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也为我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埋下伏笔,但是,由于这些政策都建立在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因此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第五章封建国家财政保障与支出1.封建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形式?一是弃婴养育因生计所迫,自宋代设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全婴堂、育婴堂之设史不绝书。
二是助学济困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的优秀者不在少数。
政府与社会都非常关注如何救助这些贫困学子。
三是贫病救治。
自北宋政府大力兴办义诊慈善机构后,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要善政加以鼓励。
四是养老善终。
自北宋崇宁年间在常平仓下设立安济坊、漏泽园后,以赡养孤寡老人为宗旨的养济院、居养院、安济院纷纷建立。
五是理丧恤葬。
六是失业救济。
2从封建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可得到哪些启示?在提高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管理效率中同样具有如下积极的借鉴意义:一,在财政支出目标方面强调“用之于民”“以财生财”中国对税收与财政支出自古就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说法,这些都强调国家财政支出的职能,一方面要重视民生,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于使国家有稳定可持续的资金链条,能够稳定地发挥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