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的现实意义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摘要:
1.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卡夫卡对异化的定义和理解
3.异化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
4.卡夫卡异化观的现实意义
正文:
1.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一位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作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和短篇小说领域。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欧洲社会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挑战,这种社会现实为卡夫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卡夫卡对异化的定义和理解
卡夫卡是20 世纪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探讨,其中最为核心的主题就是“异化”。
卡夫卡认为,异化是指人在现代社会中丧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个体在社会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3.异化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异化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这个形象象征着人与社会的疏离,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逐渐丧失的尊严和地位。
另一个例子是
《审判》,主人公约瑟夫·K 在面对一场莫须有的审判时,感受到与社会和法律制度的疏离和无助。
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对异化现象的理解和关注。
4.卡夫卡异化观的现实意义
虽然卡夫卡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的异化观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使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仍然面临着挑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幻想的迷茫
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幻想的迷茫一、引言:卡夫卡笔下的海边世界海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片富有浪漫与自由的土地。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海边却常常被赋予了一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的迷茫。
这篇文章将探讨卡夫卡作品中海边所呈现的现实与幻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迷茫情绪。
二、卡夫卡海边世界的现实感卡夫卡的作品往往展现了一种深邃的现实感,这种现实不仅在人物的命运上得到体现,也表现在对于环境的描绘上。
海边往往被卡夫卡描绘成一片荒凉、冰冷的世界。
例如,在《海边的沙丘》中,主人公凭借着一种超越理性的意志前往海边,但却始终无法找到他所渴望的。
海边的荒凉和冷漠,透露出现实的无情和绝望。
三、卡夫卡海边世界的幻想元素与现实感相对应的是,卡夫卡作品中也存在着浓厚的幻想元素。
在他的小说中,人们可以不受现实束缚,体验到幻想中的自由与奇迹。
海边往往成为一个幻想的载体。
例如,《巨蟀》中,主人公格列高利在海边观察到了一个巨大的蟑螂,而这只蟑螂正是他内心深处的化身。
海边的幻想元素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与碰撞。
四、迷茫的探索和身份认同海边的卡夫卡世界,既有现实感的困境,也有幻想元素的自由。
这种迷茫的构建,使人物在面对海边的时候陷入了一个迷失和模糊的境地。
他们试图在这片海滩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却不知如何入手。
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被变成了一只甲壳虫,成为了他身份认同的困惑。
他在海边寻找改变,试图找回自己的人性,却陷入了迷茫的循环中。
五、海边的卡夫卡世界与现实人生的共鸣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幻想的迷茫,在某种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陷入的迷境相呼应。
很多时候,人们面对各种难以捉摸的境况时,也感受到了迷茫和无奈。
卡夫卡的作品通过海边的象征,将这种人生迷茫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阅读中与其产生共鸣。
六、总结:探索人生的迷茫之旅通过对卡夫卡作品中海边世界的探讨,我们能够发现其中体现了现实与幻想的迷茫。
海边作为一个符号,将现实感和幻想元素融合在一起,并引发出对人性、身份认同、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卡夫卡乡村医生文学评论
卡夫卡乡村医生文学评论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是一部充满哲理和讽刺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一个医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小村庄中的医生如何与村民们相处的故事。
医生作为一个外来者,他并不了解村庄里的人情世故,对于当地的习俗和风俗也不甚了解。
然而,他却被迫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
小说中的医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他的医疗技术并不高超,对于一些病症也束手无策。
然而,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待病人的热忱和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病人。
小说中的乡村医生形象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性。
他代表着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他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过得很好,但却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联系。
小说中的医生在与村民们的交往中,渐渐发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和疏远。
他发现村民们对他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冷漠和疑虑,他们对医生的来历和能力持怀疑态度。
这种隔阂和疏远使得医生感到孤独和无助,他渴望能够与村民们建立起真正的联系,但却往往无法实现。
小说中的乡村医生形象也具有讽刺意味。
他虽然是一个医生,但在村民们眼中却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
他并不像城市里的医生一样受人尊敬,反而被视为一个普通的农民。
他的医疗技术并不高超,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也束手无策。
小说中的医生经常被村民们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待,他们常常嘲笑他的无能和愚蠢。
这种讽刺意味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不禁为医生的遭遇感到心疼。
通过对乡村医生的描写,卡夫卡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人们对于他人的关心和理解越来越少。
他通过小说中的乡村医生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
《乡村医生》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乡村医生的描写,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医生形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讽刺意味,通过他的遭遇和经历,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卡夫卡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谬。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和故事。
1. 人生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
卡夫卡认为,人们总是在追逐着某种东西,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爱情。
然而,这种追逐永远也无法满足人的内心。
2.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孤独。
3. 社会的荒谬。
卡夫卡对社会的批判始终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认为,社会常常对人们施加无谓的压力和限制,使人们感到束缚和无力。
4. 生命的无常。
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的描写。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无法预测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意外。
5. 爱与痛苦。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爱情常常与痛苦紧密相连。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因为它常常伴随着失望和煎熬。
6. 自我认知与自我迷失。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常常陷入自我认知和自我迷失的困境。
他认为,人们往往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甚至迷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7. 梦境与现实。
卡夫卡的作品中,梦境和现实常常交织在一起。
他认为,人们常常无法区分梦境和现实,因为现实本身就是一场梦境。
8. 自由与束缚。
卡夫卡认为,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所束缚,无法真正享受自由。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内心。
9. 生与死。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生与死常常成为人们思考的主题。
他认为,生与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命运,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命的终结。
10. 人性的复杂。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性常常表现出复杂和矛盾的一面。
他认为,人性是一种无法解释和理解的存在,充满了矛盾和迷惑。
11. 理想与现实。
卡夫卡认为,人们常常追求理想,却往往无法实现。
他认为,现实常常与理想背道而驰,使人们感到沮丧和绝望。
12. 勇气与无助。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常常面临无助和绝望的境地。
他认为,人们需要勇气去面对无助,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文学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思考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雷格尔·萨姆萨的身体突然变异为昆虫的遭遇,探讨了人性、社会与命运的诸多议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文学解读,从主题、象征意义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主题解读《变形记》的主题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故事中,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被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的变异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卡夫卡通过这一形象的转变,暗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与排斥。
无论是家人的态度转变,还是同事、邻居的嫌弃,都体现了社会对于不同和变异的不能接受和容忍。
这种对异化个体的冷漠和歧视成为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
另一个主题是个人自由与束缚。
格雷格尔变异后无法继续工作,处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下。
他被困在卧室里,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转变,使他感到困惑、无助和孤独。
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束缚,彰显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和束缚。
同时,小说还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经济利益对人的剥夺和禁锢。
二、象征意义《变形记》通过昆虫的形象,既强调了主人公的身体和心灵的异化,也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昆虫作为一种低等生物,其形象象征着人类的底层和边缘。
格雷格尔突然变异为昆虫,象征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能会经历身份的突变和人际关系的扭曲。
卡夫卡通过这一象征,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此外,变形还在小说中具有一种启示的象征意义。
格雷格尔变异后,家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父母必须外出工作来维持生计,而妹妹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女性。
这种变异引发的家庭局面变化,象征着家庭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卡夫卡借此细微的变形,传达出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三、叙事手法《变形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读者可以获得对主人公格雷格尔内心世界的深刻描述,并且感受到他身体变异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同时,全知叙事也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格雷格尔的孤独和绝望。
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荒诞的迷离
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荒诞的迷离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荒诞的迷离在生人与虚幻之间,海边的卡夫卡扮演着让人困惑又无法割舍的角色。
他的作品如同一场奇幻的梦境,难以捉摸却执着于寻找答案。
他构筑的现实世界并非黑白之间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而扭曲的迷离之境。
让我们一同踏上他创造的海岸线,探索这个令人不安却引人入胜的世界。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海边。
海浪拍击着沙滩,卷起了沙粒的飞沙走石,仿佛在欢快地与海鸥们互动。
而在这个晴朗的日子里,卡夫卡那颗饱经纷扰的心灵又开始跳动起来。
卡夫卡不是一个喜欢直面现实的人。
相反,他总是倾向于探索灵与肉体间微妙的边界。
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卡夫卡也深陷于思考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他的故事堆砌着奇怪的符号,仿佛是一个个迷失在无尽迷宫的人的哭泣。
走在沙滩上,卡夫卡看到了人们的背后,看到了那些被压抑的欲望与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们似乎都是卡夫卡笔下那个世界的囚徒,随时可能陷入无尽的恐惧中。
他们在阳光下留下了鲜明的身影,但内心却被黑暗笼罩。
在卡夫卡的故事中,现实于虚幻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他的人物如同场景一般荒谬而迷离,从而让读者在现实与幻象的狭缝中徘徊。
有时候,读者会起疑心,不知所云的词句是否是卡夫卡试图塑造的一种纯粹的艺术形态,还是真实世界的一种见证。
卡夫卡曾有过一段暧昧的爱情。
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他遇上了一个神秘的女子,瞬间便跌入了她的魔幻世界。
那个女子,一头盖着钢铁面甲的神秘面孔,将他拉入了一个无法逃离的陷阱。
这个女子就像卡夫卡的小说一样,充满着荒谬与迷惘。
她的存在让卡夫卡更加深陷迷局,让他无法脱身。
而她的情感,仿佛是矛盾而痛苦的爱的化身,让卡夫卡的心灵在现实与荒诞之间挣扎。
曾经有人说,海边是一个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之地。
海浪拍打着沙滩,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一个无法言说的真相。
卡夫卡走在海岸线上,仿佛被海浪的声音所感染。
他沉浸于浩渺的大海中,尽情地感受着生命的波动。
当卡夫卡以他独特的方式触摸自己的内心,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也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简介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以其深奥和独特的笔法而闻名于世。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被广泛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介绍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以及其特点。
卡夫卡式偏离常规卡夫卡的作品普遍具有扭曲和不合逻辑的情节,这是他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通过让人物陷入迷惑和无助的境地来揭示生活中的困境和存在感缺失。
他通过复杂细节、荒谬场景和离奇行为打乱读者对于故事发展和结局的预期,营造出一种压抑、恐怖甚至荒诞感。
表达内心世界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物经历着种种磨难、深不可测的伤害,同时内心世界也受到了巨大影响。
他通过人物的独白、内心的揣摩和纠结展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强调个体处境的孤立和无奈感。
卡夫卡给读者呈现了一种人类生存的真实状态,引发对意义与命运的思考。
平淡而沉重的语言卡夫卡的文字简洁、干净而直接,以平淡而冷峻的风格来描绘细节,不花哨但能打动人心。
他使用大量具象和具体化描述,刻画出逼真细腻的场景,并以透彻深入的分析挖掘角色内心世界。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投入并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揭示权力与社会问题除了探讨个体命运和内心矛盾外,卡夫卡小说中也揭示了权力机构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给予权威机构和官僚制度难以理解、荒谬甚至令人窒息的形象,表达出对现实社会中存在但令人困惑和束缚之事物的批评。
结论弗朗茨·卡夫卡以其独特而复杂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留下了深刻的文学遗产。
他通过扭曲和离奇的情节、真实而沉重的描写,以及对权力与社会问题的触及,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而深入思考的世界。
卡夫卡式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至今仍影响着后来的作家,并产生了深远的文学影响。
注意:以上文档是根据题目和个人知识编写的,如需更详细或加入引用,请提供相关具体要求和资料。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启示。
以下是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
1. 生命是一场旅程,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2. 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并从中成长。
3. 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也是我们成长和思考的机会。
4.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
5. 对于未知的恐惧和焦虑是正常的,但我们必须学会面对并超越它们。
6. 自我反省和思考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
7. 人生中的选择和决定会影响我们的命运,我们必须谨慎地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8. 人生中的幸福和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外部的物质享受。
9.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因为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现实。
10. 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我们必须学会从中吸取教训。
11. 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和生命,因为它们都是有限的。
12. 最终,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生命的不确定性和终结,因为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命运。
卡夫卡的人生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让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借鉴卡夫卡的智慧,勇敢面对挑战,珍惜每一刻,成长和进步。
海边的卡夫卡探讨孤独身份与现实的迷失
海边的卡夫卡探讨孤独身份与现实的迷失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的经历,深入探讨了孤独、身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迷失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本文将从卡夫卡的孤独、身份认同和现实迷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孤独是海边的卡夫卡以及其他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主题之一。
卡夫卡这个角色在小说中被描绘得异常孤独。
他身世不明,母亲突然离开,父亲对他冷漠疏离,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感受到孤独的存在。
在海边的小镇上,卡夫卡与其他人隔绝,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村上春树通过卡夫卡的孤独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深层的困境,描绘了人们在繁忙的社会中感到的孤独和无助。
与孤独密切相关的是身份的探索与认同。
正因为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卡夫卡感到更加孤独和迷失。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了解自己的过去,这使得他对自己产生了疑问和困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无论是从家庭、社会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想要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对自己的认同。
卡夫卡的身份迷失引发我们对自我认同的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对身份的认同是否过于依赖外界的审视和评价。
现实的迷失是卡夫卡面临的巨大困境。
他试图逃避现实,去寻找一种替代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到现实中。
这使得卡夫卡在迷失中不断奋斗,但同时也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这种现实的迷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人们追求着物质和表面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自我。
我们也常常陷入迷失之中,追逐着虚幻的幸福和表面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和渴望。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通过卡夫卡的孤独、身份认同和现实迷失,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小说中的卡夫卡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了人们对于孤独和身份的思考。
同时,作者通过描绘卡夫卡在迷失中的奋斗,让读者看到了一线希望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和困境,通过对卡夫卡的探讨,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和启示。
卡夫卡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特点/风格
描述
整体暗示象征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具有整体性的象征意义,通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的情节,揭示深层的思想内涵。例如,《城堡》中的城堡象征着专制政权官僚机构,体现了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的鸿沟。
荒诞性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荒诞的特点,情节和人物行为违反常情与理性。如《变形记》中人突然变成甲虫,这种荒诞的情节源于作者对“世界是荒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与作家本人有着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
他善于将最令人难以置信、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诞悖理与合情合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神秘、梦魇般的非现实感。
语言冷峻、客观、单调
卡夫卡的语言风格冷峻、客观、单调,他善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叙事,将悖谬与现实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
独特的讽刺
卡夫卡的讽刺手法独特,主要通过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来实现。例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深,这种讽刺让人物陷入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
叙述简洁、平淡
卡夫卡的小说放弃了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的笔法,这种叙述方式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困惑,并形成了独特的叙述风格。
化奇异为平凡
卡夫卡判决反映的道理
卡夫卡判决反映的道理《卡夫卡判决》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被困在一个荒谬而无解的法律系统中的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困境和权力的不可捉摸性。
在卡夫卡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道理。
首先,卡夫卡判决中的主人公被剥夺了自己的权力,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境地。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权力滥用和人们对于公正的追求。
小说中的主人公无法理解法律的逻辑,被推入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谬的法律迷宫中。
这让读者深思,我们是否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类似的情况,被体制或权威所束缚,难以获得公正和自由。
其次,小说中法律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追踪性体现了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困境。
法律被描绘为一种神秘而不可预测的力量,它的运作规则和真实意图被抽象化和混淆,导致主人公无法从中寻找到任何希望。
这一情节揭示了我们在真实世界中面临的挑战,法律和规则常常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使我们无法预测和掌控自己的命运。
此外,小说中的主人公与自己感情的割裂和孤独感也是卡夫卡作品中的常见主题。
主人公在法律系统中被困,他渴望找到真相和合理解释,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这种孤独感和对自我认同的困惑,让读者思考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感和人际关系的虚拟性。
在总结卡夫卡判决所揭示的道理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部作品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卡夫卡判决》通过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哲学探索,探讨了权力、法律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我们被迫反思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存在,以及我们对权力机构和法律体系的态度。
总之,《卡夫卡判决》给予我们反思和思考的机会,引发了对权力、存在和自由的种种问题。
通过卡夫卡深邃的描绘和刻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一部思想上的启迪,引导我们思考并找到自己的道路。
论文学中的卡夫卡现象及其文学意义
论文学中的卡夫卡现象及其文学意义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深受读者和研究者喜爱。
卡夫卡的作品经常被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现象,即“卡夫卡现象”(Kafkaesque),这种现象在文学界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发生,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体验。
一. 卡夫卡现象的定义和特征卡夫卡现象最初是以卡夫卡的姓氏命名的,意味着一种无法理解的和令人苦恼的情况。
这种现象的特征主要有三点:首先,这种现象的发生使人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状态,人们无法用常识或逻辑解决问题,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件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这种现象往往与官僚机构有关,例如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等,这些机构往往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但是它们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式常常让人感到束缚和无助。
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这些机构的荒谬和可怕之处,使得读者对此感到深刻的共鸣和认同。
最后,卡夫卡现象常常伴随着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人们往往感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完全被这些机构所控制,而自己则成为了一个无关重要的角色。
二. 卡夫卡现象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的体现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变形记》,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叫格里高利·萨姆萨的人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整个故事中孤独、无助和绝望的情绪一直贯穿始终,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强的共鸣。
这个故事对幽默和讽刺的使用,以及对官僚机构中的荒谬性的揭示都成为了卡夫卡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一个卡夫卡的著名作品是《审判》,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人受到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调查和审判,并最终死在了监狱里面。
整个故事描绘了一个非理性的、荒谬的司法体系,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和政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三. 卡夫卡现象的文学意义卡夫卡的作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哲学思考对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现象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官僚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缺陷,更揭示了人类在这些制度面前所处的一种孤独和无助的状态。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读后感1000字
在阅读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全集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探索,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首先,卡夫卡的作品中对人性的描绘非常深刻。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往往都是孤独、迷茫、无助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这种对人性的描绘让我想起了尼采的一句话:“人是一个深渊,他的灵魂是黑暗的。
”卡夫卡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真实、最丑陋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其次,卡夫卡的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也是非常尖锐的。
在他的作品中,社会往往是一个充满压迫、腐朽、无情的地方,人们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疲惫不堪,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
这种对社会的批判让我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阶级斗争的历史。
”卡夫卡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残酷。
这种对社会的批判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再次,卡夫卡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
在他的作品中,生活往往是一个充满困惑、痛苦、挣扎的过程,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
这种对生活的思考让我想起了萨特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虚无。
”卡夫卡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让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无常和无奈。
这种对生活的思考让我深感惋惜,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在阅读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全集后,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卡夫卡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人性、社会和生活的阴暗面,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然而,正是这些阴暗面,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如卡夫卡所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在不断地流逝,我们所失去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回来。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勇敢地面对未来,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分析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
主人公格雷戈尔·桑姆萨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个变形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压抑和挣扎。
以下是小说中几个主要的象征意义:
1.甲虫:格雷戈尔变成甲虫象征他已经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失去了与家人和社会的联系,处在一种孤独无助的状态。
2.家具:小说中的家具象征了格雷戈尔以前的身份和家庭地位。
家具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家庭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格雷戈尔的家具被逐渐移走,也代表着他失去了以前的身份。
3.苹果:苹果在小说中象征着诱惑和背叛。
当格雷戈尔的家庭雇佣新女佣时,她为了吸引格雷戈尔的注意,总是把苹果放在他面前。
4.音乐:小说中的音乐象征着格雷戈尔内心的渴望和回忆。
格雷戈尔最喜欢的音乐家是早已逝世的布莱特诺威,他通过听音乐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5.门:门象征着机会和自由。
格雷戈尔变成甲虫后,他很难通过门,也无法自由地进出。
当他在最后一天死去时,家人开了一扇门,这也代表着他的自由和解脱。
变形记的社会批判意义高中
变形记的社会批判意义高中一、《变形记》折射出了作者的现实生活轨迹作者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现在著名小说家,他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受歧视的民族血统成为他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负担。
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他抑郁成疾,1924年病逝时年仅41岁。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形成了卡夫卡怪异、自卑多疑的性格和不成熟的特点。
《变形记》虽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它灰暗的基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压抑的生存状态和冷漠的亲情关系无一不影射着作者的生存境况,折射出了作者的生活轨迹。
二、《变形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在《变形记》中作者以荒诞的情节,寓言化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的主宰下人性的异化。
格里高尔为了应付各种关系,他每天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上司的怀疑,失去生存的依靠。
现代社会同样由于竞争加剧,人际关系金钱化、世俗化,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今我国已进入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为钱而奔波,一切向“钱”看成为金钱的奴隶,现代的房奴,车奴比比皆是,在物欲的冲击下,道德、人性变得越来越淡薄了,更有人竟提出真情值几个钱,现代的年轻人甚至喊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上笑”口号,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的观念,正是现代人被异化的表现……我为格里高尔悲哀,也为现代物化了的人们悲哀。
三、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成为陌生人,以及人和一个敌视他的环境处于对立地位的可悲事实。
之所以亲热,是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变形记》中,作者详细的描写了家人对格里高尔从关心到厌恶再到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家人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仍有少数被金钱左右着,失去了亲人、朋友间那种应有的单纯真挚的情感,包括亲情。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荒诞背后的现实
摘要: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荒诞与现实并存的艺术世界。
以《变形记》为代表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卡夫卡的小说荒诞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现实,透过小说“人变甲虫”的荒诞情节表面,我们可以发现比“人的异化”等一般结论更为深刻和本质的东西。
我们在作者创造的“假定的现实”之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纯粹利益的关系,以及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痛苦的精神境遇。
卡夫卡的小说在荒诞的象征性图像里,真正地反映了广泛的人间的普遍现实。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荒诞;现实一、“假定之中的现实”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卡夫卡不同于传统文学,他对现实的关照不是客观地摹写、再现现实,而是借助象征、譬喻、变形等手段为我们创造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情节故事和变形扭曲的人物,在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来描述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在荒诞的情节构架里,遵循已经设定的那种逻辑前提,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细节和环境,最终创造出一种“假定之中的现实”。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描写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全篇小说,除了人变甲虫这一情节具有荒诞性以外,作者几乎是用近似于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来描写主人公变形之后的各种遭遇和内心活动,这使得小说的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可信的状态。
这就是余匡复曾指出的卡夫卡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即“总体情节构建上的荒诞和象征,具体细节上的极为现实主义的真实细腻”,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作者在《变形记》中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假定的现实。
首先,小说一开始就将主人公置于“人变甲虫”这样的无妄之灾的困境之中,相对整个故事而言,这一荒诞的情节只是一个逻辑前提和背景。
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甲虫,除了形体变异,他还是格里高尔,他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还是从前那样。
遵循这样的逻辑前提,作者完全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细节,这些真实的细节渗透到小说的始终。
从一开始,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作者便用极其精确的细节描绘了他的外形和状态:“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kafkaesque卡夫卡式
kafkaesque卡夫卡式
摘要:
1.引言
2.卡夫卡式的概念来源
3.卡夫卡式在文学、电影和生活中的体现
4.卡夫卡式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5.结论
正文:
卡夫卡式是一种形容荒诞、扭曲和令人不安的境况的词汇,源自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式的概念源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如今已成为一个广泛的文化现象。
卡夫卡式的核心特征是荒诞性,这种荒诞性表现在人物、情节和背景设定上。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陷入无法理解的困境,无法逃脱荒谬的命运。
例如,《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莎突然变成了昆虫,而被家庭成员视为负担;《审判》中的约瑟夫·K,在一个神秘法庭的审判下,逐渐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卡夫卡式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还渗透到了电影、戏剧和生活艺术中。
许多电影作品都以卡夫卡式为灵感,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科恩兄弟的《巴顿将军》等。
这些作品都通过荒诞、扭曲的情节,表现了人类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卡夫卡式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合理
的制度和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和批判。
同时,卡夫卡式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引导人们去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卡夫卡式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它通过荒诞、扭曲的手法揭示了人类处境的复杂性和荒谬性。
海边的卡夫卡解读人生困境与迷茫
海边的卡夫卡解读人生困境与迷茫海边,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既可以给人带来宁静与放松,又能引发内心的困境和迷茫。
像卡夫卡一样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深刻地解读了人生中的困境与迷茫,带给读者思考与启示。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展现,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困扰。
在他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苏格雷格·萨姆萨因为突发的变异而陷入了迷茫与困境之中。
他被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与外界渐行渐远。
这种超现实的情节与象征主义的描写方式,将人类生活中内心的困顿和迷茫以一种奇特的形式展现出来。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被困在一种无法摆脱的境地之中,无法找到出路。
这种困境似乎是生活对个体实施的不可预测的惩罚,给人以束缚感与压迫感。
在短篇小说《在法庭前》中,主人公约瑟夫·凯伊斯因一些莫名其妙的罪名而受到审判。
他深陷于官僚主义、司法和社会的漩涡之中,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在这个故事中,卡夫卡通过荒谬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出人们在陷入困境时所经历的无助与迷茫。
卡夫卡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困境的揭示,更是对人性的剖析。
在他的小说《城堡》中,主人公卡斯特却永远无法进入城堡,发现自己被陷入了一个没有出口的局面。
这种被束缚和困扰的感觉,恰巧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绝对自由”。
卡夫卡以这种方式,揭示了人类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卡夫卡的作品从一个个矛盾的故事中,彰显了人生的本质:困境与迷茫。
他通过超现实的手法和象征主义的描写方式,将这种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人生困境的解读,更是对人类在无助与迷茫之中的思考与反思。
在海边,当我们静静地坐在沙滩上,享受着微风与海浪的拥抱时,卡夫卡的作品引发的困境与迷茫也会渐渐浮现在脑海中。
我们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们是否也陷入了困境之中,是否也对人生感到迷茫。
人生困境和迷茫,或许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而卡夫卡的作品给予了我们一种与之对话和面对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当代学者对卡夫卡作品现实意义的研究
摘要
在外国文学中,卡夫卡始终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时,可以说没有卡夫卡,研究就会缺乏说服力。
我们并不是在刻意抬高卡夫卡在文学与哲学中的地位,而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中,实在没有几个人能像卡夫卡那样用生命进行探寻。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与卡夫卡命运相似的普通人,但他们却因找不到精神寄托而身陷痛苦。
在这里,我们从中国学者对卡夫卡的研究成果出发,讨论如何挖掘卡夫卡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意义,使卡夫卡为大众熟知,将形而上的存在主义转化为形而下的现实救助。
关键字:卡夫卡人文关怀现实意义存在主义
中国最早谈到卡夫卡的是1930年赵景深的《最近的德国文坛》,在那时,中国学者便意识到卡夫卡写作的态度是写实的,但意义却是象征的(赵景深,1930)。
1936年第一部《卡夫卡文集》出版,这是卡夫卡首次以较全面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大众面前。
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文坛对卡夫卡的研究是比较浅层次的,例如萧乾在《创作四试前记》中将卡夫卡归为象征主义作家,卞之琳将詹姆士的小说与卡夫卡的寓言故事相比较等等,这些都是不成熟的,他们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卡夫卡的存在主义中蕴含的现实主义。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时,英雄主义在文学中占了上风,并且文学长期被政治捆绑,所以突显普通个人心理世界的卡夫卡自然受到了冷落。
正如叶廷芳所说的,“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的卡夫卡研究才步入比较宽松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对于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存在主义的研究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1】
卡夫卡首先展现给我们的价值判断便是对于生命的态度,我们是该放任自流,还是活出个性,这是当代社会,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
胡志明的《卡夫卡现象学》详细阐述了卡夫卡作品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对卡夫卡的精神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精神、生活、社会政治、艺术构思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卡夫卡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不同,他更多是在强调无言与沉默,就好像一个虚无的人存在于这个虚无的世界。
无论是卡夫卡作品中的神话,还是变形,都是虚无主义的表征,但正是生命的虚无,才迫使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虚无的世界中挣扎,寻找自己信仰的依据。
袁义江在《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个存在主义者》一文中就提到,在卡夫卡之前,西方社会就已出现了普遍的“信仰危机”,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程度已使人类的理性开始痛苦地面对自己的有限性,它直接导致了以克尔凯郭尔为鼻祖的存在主义这种“危机哲学”的出现。
所以,卡夫卡事先预知了未来自然科学成熟之时,便是人类情感泯灭之日。
卡夫卡不断地向命运提出疑问,“提问,从最普遍的方面来说,就是力图从模态的变形,从分裂和阻碍中达到一种坚定的判断决断。
这种提问具有其问题中的意向相关项:该问题就是在提问的主动性中预先建构起来的句法对象,正如判断活动在判断中具有其相关项,在其中作为对象性的相关事态得以预先建构起来一样。
”【2】这就从另一面反观出了文学对具体生活的依赖性。
《卡夫卡现象学》对人文关怀的探讨可以说贯穿始终,详尽了孤独的卡夫卡在傲世与避世中对命运的强烈反抗。
但现实中,卡夫卡却选择了隐忍,但“安于孤独,就必须‘镇压’任何接受诱惑的欲念。
”【3】也正因为此,“卡夫卡与尼采的思想和作品才有这样的相似点——受虐狂。
”【4】在当下社会,我们不就是受虐狂吗?面对残酷的竞争,我们却迫使自己乐观面对,尽管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
作为一个语言艺术家,卡夫卡无意研究逻辑学,思考空洞的哲学问题,他所思考的都是他所遭受的具体的伤痛。
单一的哲学只是小众文化,就连与之相近的文学、历史都难以理解,卡夫卡的贡献便是将文学与哲学融合在一起,是生命价值所在这一命题成为不朽的追寻。
“存在主义对文学的贡献之一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也就是把某些哲学范畴或哲学概念变成了艺术手段。
”【5】对于这一点,卡夫卡的作品将其诠释的淋漓尽致,用哲学的高度来增加文学的深度,但反过来说,如果想让文学更加大众化,是不是可以考虑去哲学化呢?
卡夫卡年轻时就发出呼叫:“上帝不让我写,但我偏要写!”【6】可见写作对于年卡夫卡乃是生命燃烧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
即使他变成了“甲虫”,他依然在进行对人性的思考,就像当代社会的人们,他们可以沉默,但思想从未停止,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所需要去表达的。
卡夫卡在文中对格里高尔变形后所陷入的孤独、荒谬和悲惨的境遇展示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类生存境遇在文学中象征性和寓言化的体现,小说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作家对主人公如哀歌般的生活遭遇的同情和个人精神的人文主义思考。
”【7】
与上述观点相反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易晓明认为,“人文主义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衰落具有不可逆转性”。
【8】这样的评判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有失公允。
如果一部作品不能就事论事,缺乏历史背景,那么就很难拥有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文学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文学作品除了共性还要有个性,不然容易误导生活环境不同的读者,因此文学作品除了要反映时代大背景外,还要有反映个人的实质,因此“卡夫卡精神与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
”(傅小平《对叶廷芳的访谈》,《诗歌月刊》20)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面对自己的内心是都会产生一种恐惧。
钱颖伟的《恐惧—卡夫卡的存在方式》具体的解析了这种卡夫卡式内心的恐惧,卡夫卡当时不被人所理解,他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但他的现象放在当下社会却恰逢其时。
现在社会上弥漫的不安的氛围,在这个制度化、不再有个人的社会里,人会产生强烈的无家感和异化感,甚至好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社会,内心充满了恐惧与逃避的情绪,他们所看到的,永远都是制度所运转的机器,没有感情,只有凌驾于情感之上的理性。
叶廷芳强调:“卡夫卡研究绝不等于语言修辞学研究,而主要靠思维运作能力。
”【9】这就说明,卡夫卡所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组织技巧,也不是具体的历史情境,他表现的,更多的是人类的共性,将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所承受的提炼出来,最终形成不再是捷克独有的社会语境。
残雪是八十年代的孤独者之一,她在那个人类情感面对冰冷机器挑战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情感依靠——卡夫卡。
在《灵魂的城堡》中,她几乎分析了每
一部卡夫卡的作品,在对K的蜕变中,她这样说道,“同《审判》中的K相比,《城堡》中的K已不再是那个在命运面前单纯挣扎的K了,这个K的挣扎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反叛的性质,而且他也不是单纯的被骗者了,他从自己的强大对手那里学会了骗人的伎俩,而且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10】这正是科学发达、道德滑坡的社会真实的写照。
过去的人们因为思想的落后并没有太多心理上的追求,而现在科技与文明极为发达的时期,人们势必会有更多的追求,但希望越多,失望越多,并且这种失望会转化为对他人的冷漠,与这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他们如同卡夫卡和你才一样,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并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所以,当代学者的主要任务是将卡夫卡文学作品中光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或者将其中消极的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去解读,是卡夫卡现象具有时代意义,而不会被历史的洪流吞没。
注释:
【1】叶廷芳《说不尽的<卡夫卡现象学>》【J】,文汇报2007年
【2】胡塞尔《经验与判断》【M】,邓晓芒、张廷国译,三联书店1999年266 【3】叶廷芳《艺术殉难者的自画像》【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叶廷芳《艺术殉难者的自画像》【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叶廷芳《加缪:把哲学变成美学》【J】,文汇报2010年2月28日第008版【6】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66
【7】雷碧乐《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存在主义》【J】,《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091
【8】易晓明《人文主义遭遇技术社会—现代主义文学中人文主义的衰落》【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39
【9】叶廷芳《说不尽的<卡夫卡现象学>》【J】,文汇报2007年
【10】《灵魂的城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88
参考文献:
1.叶廷芳《论卡夫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3.萨特《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年
4.叶廷芳《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M】,华夏出版社1995年
5.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