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看人们对形式美的追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看人们对形式美的追寻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行生命需要而产生,存在的,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这一定时期的文化。服饰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并且与历代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思想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无论色彩,造型还是质地,款式,贫富贵贱之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古人们的审美思想,在服装的色彩,质地,款式的选择上都有不同的偏好。

一、色彩: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等级制度传统的国家,儒家特别讲究社会角度的准确定位,他们制定出一套等级制度文化符号系统,其中就包括服饰。什么等级穿什么衣服,都有严格规定。《周易。系辞》中说:“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墨子也说楚庄王“绛衣薄袍,以治其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对古代科技总结性的著作之一,其中也认为:“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他们都强调服饰衣着首先应从贵贱等级来区分。在服装的“章服制度”中最能体现等级之分的就要算颜色了。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颜色迷信始终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它主要受“五行”学说的影响,由金、木、水、火、土而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

从文献记载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周代的礼乐制度确立以后,颜色用以区分等级的功能日益增强,其使用反胃注意是奴隶主贵族的车马服饰。服色以赤,玄二色为尊。《诗经·曹风·侯人》:“彼其之子,三白赤()。”毛传:“大夫以上,赤()乘轩。”《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在那时,大红色为“朱”,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同属此类。除赤色以外,玄色也被周人视为贵色,吉色,贵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礼服,于祭祀,婚礼,冠礼等庄重场合穿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封建制度已经确立,门阀制度也相当盛行,颜色的等差变化随之进一步展开,用颜色区别社会等级在此时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虽然如此,在当时这种制度也还不够严格,尊卑混用的现象时有所见。区分官员职位高低的是他随身佩戴的印绶的颜色。印绶是由不同的颜色和绪头多少来分别等级,和官印一块由朝廷颁发,通称“印绶”,死后交还。当时绶带的颜色成了社会身份、官职高低的最鲜明标志,这在先秦是不曾有过的事情。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太尉、大司马、大司空、太师、太傅及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秩比二千石以上的高官“皆银印青绶”;《后汉书·舆服制》记载东汉帝王官员印绶的等级颜色说:“乘輿(皇帝)黄赤绶”,“诸侯王赤绶”“诸侯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裳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一种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服裳,皆有定制,不得错乱。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品色服”制度。公卿高官衣着朱紫,荣宠显赫;工商、皂隶,屠沽,贩夫身穿白衣,寒酸卑贱,无异于囚徒穿上囚衣。至隋朝,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服色被严格区别开,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只能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到唐朝武德年间,服饰礼仪沿袭隋制,但有所创新,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色用紫”,四品、五品

“色用朱”,六品、七品“服用绿”,八品,九品“服用青”,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色用黄、白”。上元元年,高宗又“()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这一规定及其详细,使九品之官肤色各异,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级秩序都显示得清清楚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结构的等级标志。

北宋时期,官员的品色服因袭唐制。宋初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服紫,三品至五品的官员服朱,六品至七品的官员服绿,八品至九品的官员服青。宋神宗元丰年后,更改为四品以上的服紫,六品以上服红,七品至九品服绿。到南宋,服色的等级界限被冲垮,百官公服尽着紫窄衫。且无品秩之限。辽、金、元各朝因为游牧民族称制,服色风尚为之大变以为,其他各朝代都将这种颜色的等级妙用一直延续下来,并加以严格遵行。

从古代各朝对颜色的运用可以看出,她既体现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威,从不同的等级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既体现出了秩序,也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思想。

二、质地:

审美活动往往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有关。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技术息息相关的。由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用于纺织衣物的用料选择越来越多,也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寻。

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先民对服装发展所做出的世界性贡献。中国先民利用蚕丝纺织衣料,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原始足装的形成,最初是用以防寒及减轻行走时的阻磨,以兽皮裹足为原始状,据史载,皇帝时代创舟形鞋履,有皮制及草,麻编织之别。

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在原始社会基础上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因金属工具的应用更加兴盛。同时,畜牧业,手工业及染织业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有“桑”、“丝”“蚕”、“帛”等字样,又从出土的商代文物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知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周代的社会经济在殷商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物质生产领域的纺织业,育蚕,种麻、菜葛、纺绩、练漂、染色以及服装制作等分工愈加繁细。由于纺织技术的提高,服装材料除麻葛织物及罗、帛、纱、绫、绢、绮、纨等丝质物外,又出现了锦的品种。锦字从“金”部,与帛组合,可知其制技繁难,起价如金。

汉代巩固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强盛时期。汉代的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缫车,纺车及脚踏斜织机已被广泛运用,使纺织品的产量,品种不断增加。西北地区的毛纺产品也进入了中原,作为衣帽及地毯等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虽然占轮频繁,但动荡中的纺织业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织锦业除传统的中原、齐鲁地区外,在四川及江南等地迅速发展,丝,麻,毛纺织品种较汉代更加繁多。棉纺织品也从新疆、华南等地继续输至中原,被称为“白叠布”,并视作珍品用于服饰。至隋唐,中国南北重新统一,社会安定,百业旺达,与外域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经济文化呈鼎盛之势。于此相适,这一时期的纺织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缫丝技术有所改善。丝麻生产几乎遍及全中国,著名产地及品种有剑南,河北的绫罗,江南的纱,彭越二州的缎,宋豪二州的绢,润州的绫,益州的锦等。唐代丝织品纹样壮丽秀美,色彩明艳,有独特的盛唐风格。当时已流行印染技术,如拓印等,另外媒染剂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印染技术的提高。到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都市汴梁繁盛一时。两宋时期,纺织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气产量,品种大幅度提高,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