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内容提要:在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

本文重点评述的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关键词:中苏关系外交争端军事冲突战略三角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举世闻名的大论战,内容涉及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党将苏共的理论观点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封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号代表”。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以苏联、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的这种修正主义为参照系展开的,主题就是所谓的“反修”和“防修”。

正因如此,中苏两党理论争执、两国利益冲突并没有因赫鲁晓夫下台而结束,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更是进一步恶化,进入到“冰天雪地”的“严冬”,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和军事冲突。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导致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

一赫鲁晓夫刚下台时,从苏联角度说,“莫斯科把尽力改善与中共和毛泽东的关系当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来处理。

勃列日涅夫和其他领导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善与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 另外,赫鲁晓夫的继承者虽然也会像他那样不会对中国的要求让步,但在一些策略上可能发生改变。

从中国角度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对苏共的政策走向一时还吃不准,估计苏共可能还要坚持搞修正主义,但具体做法上和策略上会有所改变。

因此,中共中央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

一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用比较热情的口吻向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和柯西金发去贺电;另一方面,中央决定“暂时不发表论战文章,我们自己的不发表,其他兄弟党跟苏共进行论战的,特别是批判赫鲁晓夫也不发表。

” 在1964年十月革命4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不仅决定以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名义向苏共发去贺电,而且还派周恩来率中共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的活动。

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PPT

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PPT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全民的党”、“全民的国家” “没有军队”、“没有武器”、“没有战争”
•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突然下台,毛泽 东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11月5日,周 恩来、贺龙、伍修权、刘晓、潘自力、 乔冠华等一行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礼节性地拜访了苏联各位新领导和各 国代表团,并接受回访,利用一切机 会与苏联方面接触,传递期望改善关 系的信息。但苏联并没有改变路线的 趋势,中共继续批判苏联执行“没有 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很复杂,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总的 合力”的结果,中苏论战是诱发“文 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 “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基于反修防修 考虑的,其任务是以苏联出现赫鲁晓 夫修正主义为鉴,对全党、全民进行 “反修、防修”的思想教育运动,其 政治口号是“挖出睡在身旁的赫鲁晓 夫式人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 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 而毛泽东反修防修的思想正是在中苏 论战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的。
• 中苏论战还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对马 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论战中, 除了反对苏联“老子党”、“大国主 义”的一面,双方分歧的核心就是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说,中苏论战 既反映了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 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党和毛泽 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教条主义倾向。
• 在《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即三评)一文中,依据南斯拉夫政府 允许城市中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存 在,允许农村中个体经济、小生产者 经济的存在,允许“城乡资本主义的 发展”,就认为南斯拉夫正在走一条 “恢复资本主义的道路”,南斯拉夫 已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8]。这就否定 了南斯拉夫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 国社会主义建设并进行探索的理论和 实践。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史平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6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 中苏关系;演变;启示【中图分类号】 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01-1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不平坦发展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国之间利益的冲撞,另一方面是国际局势对两个国家的影响。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9年到1959年,是中苏关系的“亲热”期1949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中国的半壁江山,斯大林急于了解中共取得政权后将采取怎样的立场和走上怎样的发展道路,派遣联共(布)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

这次访问使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观点、意向和要求,为双方互访和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迈出了中苏走向同盟的第一步。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后,毛泽东坚信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必须同苏联结成联盟。

随后,1949年6月,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出访苏联。

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向斯大林表明中共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为中苏结盟铺平道路,同时争取苏联给予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刘少奇向斯大林阐明了中共在两党和两国关系上的原则和立场,即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

为了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坚定态度,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宣布新中国将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要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一边倒”战略并不完美,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 理尼赫鲁会谈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1949年6月30日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49年12月,毛泽 东访问苏联。这是 新中国最高领导人 的首次出访。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50年2月14日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核心内容: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 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 之重新侵略。 •条约中包含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一旦缔约国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 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 事及其他援助。
---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北京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国外交处于较孤立的状态 •中间地带:指二次世界大战后,介于美国和苏联之间 的辽阔地带。它分为: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非、拉 国家和地区;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 大和大洋洲。(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1963年12月13日—1964年2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到亚 非13国访问 •1964年1月27日 中法建交(戴高乐)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在一个月内撤走在华工作的1300多名苏联专家?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12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个协议书及343份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中国外交关系概述两面开弓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

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特定事件的影响作者:唐静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内容摘要:有中苏两党定位不同,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斗争和争论不可避免;同时一些特定的事件和因素也加剧了这种分歧和不信任,最终历史的合力促使两党关系恶化,造成中苏关系破裂。

关键词:中苏同盟苏共20大领袖性格从整个国际关系来看,当年的中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就同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相结合,是在中国国内政治生活中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导致当年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同时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关于苏共20大和斯大林问题客观地讲,苏共20大的正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共中央在初期认为苏共20大对于苏联党和国家摆脱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有着重大的破冰意义。

其次,苏共20大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依据。

当时国际社会主义阵营都以苏联模式为发展的楷模和榜样,新中国由于实行一边倒战略,不可避免的也走上了这一条道路。

但是苏共20大所揭露的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种种弊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醒了警钟,各国开始独立思考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以及赫鲁晓夫回忆录中都表明了中国党赞赏苏共20大报告这一基本立场。

可见,中国党最初对于苏共20大的报告是肯定其积极作用的。

但是,中国党对于苏联党对斯大林的突然袭击和全面否定表示了异议。

首先,中国党对于苏联党批判斯大林的方式不满。

对于苏共提前不同其他兄弟党特别是中国党商议,使用秘密报告这种方式批判斯大林,导致了中国党的质疑和反感。

随后爆发的波匈事件更加坚定了中共党在此问题上对苏联党的不满。

中国党明确指出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不仅仅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领袖,不提前同其他兄弟党商量而批判斯大林,容易导致国内外思想的混乱,事实证明中国党的考虑是正确的。

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休闲阅读-历史分区-搜狐社区

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休闲阅读-历史分区-搜狐社区

六十年代末苏联大兵压境:中国备战秘闻-休闲阅读-历史分区-搜狐社区风声紧,雨意浓。

自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

1968年1月,大批苏军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1969年3月,苏军侵入中国珍宝岛地区,1969年6月和8月,新疆又发生中苏武装冲突。

毛泽东说:要准备打仗。

中央内部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以林彪为首的、以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为主要成员的军委办事组认为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以陈毅牵头,有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参加的国际形势研究小组,则认为苏联不敢挑起反华大战。

风声紧雨意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

从60年代初起,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中苏边境出现了紧张局势。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我国边防部队发动全面进攻,我边防部队被迫自卫还击。

同年,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反攻大陆”。

1969年以后,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对中国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这一系列严峻的事实,使得中国领导人不能不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不能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

60年代后,这种重视的程度日益提高。

1964年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

他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

据此,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

1965年4月12日,针对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的趋势,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

《指示》指出,鉴于美帝国主义正在越南采取扩大侵略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因此,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加强备战。

《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要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

中苏边境冲突

中苏边境冲突

中苏边境冲突(一)珍宝岛远眺1969年中苏边界出现的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中国边防部队在边界上进行的还击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一事件战略规模之大和耗费之多,超过建国后的历次军事斗争。

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双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边界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苏两国在战略上的严重对峙,对于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对外关系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苏边界争端的由来和公开化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及出现武装冲突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上的领土争议,是沙皇俄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遗留问题。

这一问题在六十年代后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苏由意识形态对立到国家关系的恶化所引起的后果。

中国与原苏联的边界线分东西两段,全长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国炮制的19个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边界守备空虚,乘英法等国侵华之机,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讹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原属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1919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曾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不过,当时中俄边界东段的俄国一侧还处于日本军队和俄国白卫军占领之下,这一宣言中的许诺尚无兑现条件。

1920年9月,在苏俄红军到达远东后苏俄政府又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宣言,态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对华宣言那么慷慨。

1922年苏俄政府开始对华交涉后,不再同意归还给中国任何领土,甚至连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归还的中东铁路也不肯放弃。

1924年5月,以中国北京政府承认苏联在外蒙驻兵和继承帝俄时期拥有的中东铁路,苏联放弃帝俄在华特权和庚子赔款、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为交换条件,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但两国的领土问题并未解决。

从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苏联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又超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占领了部分中国领土。

中苏关系

中苏关系
毛泽东的坚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迫使斯大林对中国的要求做出重大让步, 中苏外交谈判中的利益冲突最终得以化 解,而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的猜疑也在 加深。两个大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笼罩在 不祥的阴影当中。
中苏二十大对中 苏关系的影响
毛泽东既感谢赫鲁晓夫为中共 搬掉了压在头上的大石头.又为 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景担忧,从而 决定站出来讲话。“非斯大林化” 降低了莫斯科在各国共产党中的 威信,却使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 崭露头角
• 改善苏联最高领导人相继辞世,导致国内政局复杂化,各项政策停滞不前。中方的努力成为中苏关
系缓和与改善的主要动力。中苏各领域关系的持续改善与发展使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的基础日益稳固。 两国关系正常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 转折“首先我们是邻国,我们之间有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因此就决定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要
中苏两党在理念 和政策上难以弥 补的裂痕
毛泽东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 张,中苏领导人会谈不欢而散。 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 赫鲁晓夫,毛泽东也不能再容忍 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 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的分歧 不断加深,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 痕。
PART 02
从分裂到对抗
主要事件
中苏分歧公开化 与短暂缓和 两党关系破裂与 关系恶化
THANK U
七组作品
造成了解决有关问题的迫切性,也加剧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导致探索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不 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对抗和冲突中逐步和缓慢地前行。
• 进程中苏副部长级政治磋商在北京举行。中方要求根本消除苏联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苏方则不希望
对已经获得的战略地位做根本调整,不想减轻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典 型的马拉松式的谈判。
中苏同盟关系彻 底瓦解 国际共运分裂与 走向对抗

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分析论⽂ 认清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树⽴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为实现全⾯建成⼩康社会的宏伟⽬标做出更⼤贡献。

下⾯⼩编给⼤家分享当前国家安全形势论⽂,欢迎⼤家阅读。

当前国家安全形势论⽂篇⼀:《试论国家安全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 [摘要]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树⽴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深⼊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项重要内容。

坚持融合发展,注重结合实际,促进教育成果转化,是保证国防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措施。

要坚持把国防教育与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结合,促进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履⾏国防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强⼤国防,实现全⾯建成⼩康社会的宏伟⽬标做出更⼤贡献。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形势;国防教育 “国⽆防不⽴,民⽆兵不安”。

国防是国家⽣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国家的⽣存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领⼟完整、安全统⼀和稳定。

⽆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涉、主权不被侵犯、领⼟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民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的国防。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巩固国防的重要内容。

⼀、国家安全新形势对加强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新⽉异,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盾、冲突仍然存在,各种势⼒的⽃争⽇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世界并不安宁。

随着我国全⾯建成⼩康社会步伐和全⾯深化改⾰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不断增强综合国⼒的同时,⾯临的国防压⼒也不断增⼤,⼀些西⽅⼤国、临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想⽅设法阻⽌中国的发展和前进。

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我国的周边环境更为复杂,也⾯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

我国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陆海兼备,⾃然环境差异⼤;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间⽭盾交织,军事冲突较多。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临着祖国统⼀形势严峻;与周边国家海洋领⼟争端有增多的趋势,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少数分裂势⼒影响边疆安全稳定等等诸多挑战。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领域,就目前研究看,关于中苏关系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既有对具体事件的考察,如苏共二十大路线、联合舰队问题、第二次台海危机、苏联停止核援助、苏联对人民公社的反应、中苏边界冲突等,也有抽象角度的分析,如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针政策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乃至个人性格的差异等。

展现了中苏关系错综复朵甚至有些诡异的变迁过程。

对于这个复杂过程,木文从中苏各自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和选择等角度,探讨中苏关系分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重点在于揭示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分裂的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首先,我们阐述国家利益的界定及中苏关系变迁过程简述。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摩根索指出,国家利益是衡量国家对外政策的标准,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是逻辑上必需的利益,相对永久存在,如领土完整、政治制度延续、文化认同等等,是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二是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内容的利益。

这种环境主要指外部国际关系背景,特别是指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事项的重大外交关系。

从现实上看,这种重大外交关系不仅影响到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对国家实现逻辑上必需的利益也会产生影响,例如邻近国家交恶,经常直观地表现为领土边界争议和边境上的冲突,甚至演变为局部重大武装冲突和战争。

回顾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过程,简单归纳如下:第一, 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国家利益的一致构成了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结盟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选择发展模式这一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具有关键作用。

但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第二,20世纪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时期。

分歧的焦点,一般观点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苏美两极对恃格局,摆脱了苏联模式影响,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俄罗斯的对外政策
独立后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经历了从“一边倒”到
“双头鹰”的转变。 第一,“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破产。 转轨初期,俄罗斯致力于建设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和 经济制度,完全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力求同西方 国家结成“伙伴”关系和“盟友”关系,“进入北 半球文明大家庭”,加入世界最发达国家俱乐部。 推行“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 具体做法是:谋求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以 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确定关系的亲疏;重点开展西方 外交,力求与西方国家结成盟友关系,在一系列国 际问题上无条件地与西方合作,唯西方马首是瞻; 在世界范围内实行收缩政策,把苏联的传统盟友和 独联体国家当作包袱加以疏远,减少或撤销对原来 盟友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援。
“双头鹰”外交政策的基本部署
在与西方国家保持关系的同时,注重东方在
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尤其注重同中国、印 度等国发展关系; 加强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政治合作,推 动一体化进程,积极与原苏联盟国恢复关系。 从总体上来说,全方位的“双头鹰”外交强 调独立性,放弃“意识形态西方化”的方针, 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及发挥大国作用作为出发 点,放弃“西方化”取向,强调大国等距离 性。
第三,普京外交政策的特点。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外交。把确保国
家安全和为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作为外 交的出发点,将独联体、欧美和亚洲列为外交的三 大优先发展方向,以独联体为战略重点,以与西方 关系、特别是与欧洲关系为优先,同时加强亚太外 交,加大对中、印等亚太大国的借重,并不失时机 地重建与一度转淡的如古巴、越南、朝鲜等国家和 地区的关系。 普京外交的宗旨是积极推动多极化,力主重振俄大 国地位,突出维护国家利益。推行全方位外交的两 根主线是反恐与经济。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引言: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最突出的同盟关系之一。

然而,这种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破裂,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和外交挑战。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这对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处理外交事务、保持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进行评估,并提出对我们的启示。

一、背景和历史:1. 回顾中苏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

这种同盟关系的确立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合作机会。

2. 关系破裂的原因然而,中苏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的原因复杂而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意识形态分歧、个人领导之间的冲突、战略利益的不一致等。

中苏两国领导人出现了分歧和摩擦,最终导致了两国合作的结束和敌对态势的出现。

二、中苏同盟破裂的启示:1. 意识形态并非一切中苏同盟的破裂表明,即使两个国家有类似的意识形态,也不意味着它们能够始终保持友好合作。

在构建国际关系中,我们需要更广泛地考虑各方的利益和关切,而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

2. 保持独立思考从中苏同盟破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可能不会始终一致。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单一国家或同盟关系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利益和主权。

3. 多元合作与互惠互利中苏同盟的破裂也表明,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时需要多元化。

多元化合作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我们在战略上保持灵活和强大。

我们应该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各自的发展和繁荣。

4. 坚持外交原则无论是与同盟国家还是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都应该坚持外交原则,包括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和遵守国际规则等。

这些原则将有助于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外交关系,为国家利益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中苏关系交恶缘由及其影响 中国现代史毕业论文

中苏关系交恶缘由及其影响  中国现代史毕业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引言 (1)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1-4三、国家利益的冲突……………………………………………… 4-5四、领袖个人因素......................................................... 5-7 参考文献 (7)中苏关系交恶缘由及其影响【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与苏联处于“甜蜜期”,是苏联的左膀右臂,更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但是到了50年代的中后期,两个同盟者的关系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关系犹如江河日下,给两个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中苏关系The cause and the effect of that China and Soviet Union relation worsen【Abstract】Ne w china has been in “sweet period” with Soviet Union since it sets up.It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socialist cam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llies had been worse and worse since the the middle and late 50s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ide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reasons . It causes a significant impact to the two countries and even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Keywords: Ideology National interests Sino-Soviet relations一、引言苏联一直被认为是新中国的老大哥。

【doc】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doc】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社会视野暮,牟终所苍—W———o—r—ld—C———h——i—n—e——s—e——.E..n.'t—r—e——p—r——e—n——e—u——r.E—c——o——n——o—m———i'c—'.Y.e.'a—r——b—o——o—kAugust2008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石学峰(广东省委党校2007级党史党建部研究生广州510053)[摘要】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大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友好期,破裂期,恢复期.我们主要探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一段时期的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探索的影响.[关键词]毛泽东;赫鲁晓夫;中苏论战;中国的探索一,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的演变从l953年斯大林去世到l966年,是中苏关系史中极为复杂的,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为第一阶段,中苏关系继续友好进入中苏最好时期;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这短短的l4年,也是中国开始艰难的社会发展道路探索阶段,此时期的中苏关系直接影响我国社会道路的探索进程.1.赫鲁晓夫对中苏关系的短暂修复l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通过种种手段,赫鲁晓夫走进历史舞台.不过,尽管在角逐最高权力的较量中,赫鲁晓夫获胜,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固.因此,赫鲁晓夫不但在国内继续努力寻求支持,而且在国际共运大家庭内也积极寻求支持,特别是寻求中共的支持.因为中共是当时在国际共运中是仅次于苏共的第二大党,新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中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国,能否与中共搞好关系,对赫鲁晓夫地位的巩固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利用庆祝新中国五周年的机会访问中国以图改善中苏关系. 对于赫鲁晓夫主动同中国搞好关系的积极态度,中国领导人给予了热烈的欢迎.l954年9月29日,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飞抵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苏联到中国访问的第一个最高级别的代表团,同时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领导人对中苏关系的重视.两国签定了新协定以修补两国被斯大林伤害的中苏关系.新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两国议定了苏联军队从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 并将根据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第二,两国签署了将各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公报.公报宣布:苏联将把l950年和1951年创办的四个中苏合股公司中的苏联股份,从l955年1月1日起全部移交给中国,所交苏联股份的价值将由中国以供应苏联通常出口货物的办法,在数年之内偿还.第三,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5.2亿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第四,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l5项中国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协议书等八项.以上情况表明,赫鲁晓夫这次访华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因在签定《中苏同盟友好条约》而附带有损中国国家利益和主权的附加条款所带来的损害.赫鲁晓夫这次访华所作出的新姿态,不但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较大的帮助,而且对建立和发展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赫鲁晓夫等人的首次访华是使中苏关系真正平等起来的第一步.赫鲁晓夫此次访华力图与毛泽东及其中国领导人建立平等关系,有其深层次地原因. 即随着斯大林逝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以后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可能像斯大林时期对待毛泽东和中国了,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他们也无法跟毛泽东相比. 如前文所述,赫鲁晓夫刚刚上台,地位不稳固,非常需要中国的支持.但是好景不长,赫鲁晓夫的谨慎外交没有持续多久,待其地位稳固后,中苏之间的平等关系又遭到重大破坏,引发了中苏之间的大论战.2.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交恶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尖锐地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这一不寻常的做法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也在中国和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毛泽东说:'锐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 都有严重错误."这表明,从如何对待斯大林这一问题开始,中共并不完全赞同苏共的看法和做法.中苏之间产生了分歧,打破了过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总是"完全一致"的局面.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矛盾和分歧表一72一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到5O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l960年,可谓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l960年7月,苏联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同年9月,8l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在会前散发一封长达6万字的粗暴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信件,并在会上带头组织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l962年,苏联当局乘中国经济暂时困难,美蒋敌对势力不断骚扰大陆之机,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 策动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那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同年l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责中国反对印度入侵的战争,并认为中国在加深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把印度往资本主义国家一方推.伊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国感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已受到来自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一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完全没有苏联老大哥的兄弟友谊,反目成仇.l963年,中苏两党举行高级会谈.其间,苏共于7月l4日公布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指名道姓地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l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的莫斯科会议,中共等7个反对苏共路线的党拒绝参加.l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邀请,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从此, 中苏两党彻底断绝关系.中苏双边关系中的不平等,即全方位的不平等是中苏关系恶化, 甚至导致两国关系完全断绝的根本原因.新中国诞生之前,中共制定对苏"一边倒"政策并不简单的是因为与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主要是基于国家安全,外交,经济等现实利益而做出的现实选择.苏共二十大至August2008世暮,肆终降謦W...o..r..l..d....C....h'in...e...s..e.....E..'n't'r..e...p...r..e..n...e...u'.r...E....c...o'..n'om....i.c..... Y.—e—arb..o—o—k社会视野1959年戴维营会议前,中共对和平共处,斯大林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抱赞成态度,只是党两国利益冲突激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才逐步升级,使中苏分歧呈现为意识形态的大论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苏论战,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的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中苏矛盾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二,中苏关系的演变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影响针对这十年来中苏关系的巨大演变——由友好的同盟关系到相互漫骂的仇敌.这种变化发生在中国建国不久正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毫无疑阃,作为昔时的支持方而成为对立方,对当时的中国可谓是影响巨大,中国在当时为应对这种巨变开始探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1.秘密报告"引发的中国深层次思考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赫鲁晓夫开始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中苏之间开始在政治上, 经济上等诸方面产生分歧.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也开始对苏联的经验进行"反思",要以苏联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苏为鉴",独立探索.1955年底,通过对我国"~五"计划建设和苏联经验的总结,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他曾说过:苏联走过的路,你还想走吗?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及其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之处. 这对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起到了警示作用,毛泽东等领导人"'以苏联为鉴戒'的思想更加明确了".1956年,在中共中央多次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会议上,毛泽东一再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开盖子,表明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各国党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办事,不要再迷信了","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这样也有好处,打破'紧箍咒',破除迷信,帮助我们考虑问题.搞社会主义建设不一定完全按照苏联那一套公式, 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因此,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认真分析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方针,根据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当时的中国逐步破除苏联的迷信,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可见,中苏沦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了解放思想,破除苏联迷信的作用,对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起了重大的作用.第二,摆正农,轻,重关系,探索中国特色的中国工业化道路.1956年3月,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讨论苏共二十大问题时,张闻天首先提出:"苏联内政错误主要是没有把农业搞好,粮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似乎太偏重于业,特别是重工业.农,轻,重如何摆是个大问题,值得从中吸取教iJl随着中苏论战的展开和升级,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例如,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阃题."1958年6月,毛泽东也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工业化方针,强涮要"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可见.中苏论战使中国共产党人摆脱了单纯信赖苏联,信赖斯大林的做法,摆脱了依赖苏联援助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走上了以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第三,对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认识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共中央连续开会讨论了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并于4月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中提出: '牡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咨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 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回'.毛泽东等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波兹南事件等事件之所以发生,重要原因之一是当事国拿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1956年12 月,中共中央又发表了《冉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把两类矛盾的观点作为观察现代国际问题的'根本立场',首先提了出来".文章"不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使用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慨念,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而且讲了这两类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具体内容,还讲了处理这两类矛盾的方法,以及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等等."综上所述,通过正确地对斯大林及其苏联的分析,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照搬照抄苏联的-_-套,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要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等.据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还制定了"百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出了开展党的整风运动的决定,以期通过发扬党内外民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纠正中共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在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毛泽东思考中国问题出现转向毛泽东虽然认为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的错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明确表示不赞一73一成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在毛泽东看来,斯大林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所犯错误则是次要的.毛泽东认为斯大林对于苏联的发展和围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有伟大功绩的,斯火林虽然犯有错误,却足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肯所犯的错误.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明确指责赫鲁晓夹:"我们不像有些人那样,丑化斯大林,毁灭斯大林.'1 并指f"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相当多了"此,毛泽东等在1956年底正式提出:"我们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在中苏关系恶化过程中,更重要在于毛泽东不仅认定苏联已经变修而且开始考虑中国如何"防修"的问题.1962年8月至9月.毛泽东相继存北戴河和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并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问题,把它同苏联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观点联系起来.毛泽东把党内一些认识上的分歧,fj作阶级斗争的反映,把他所不同意而实际是比较符合客观情况的一些意见,看成是右倾机会主义即修正主义的表现,斥之为"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毛泽东还说"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问题,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鉴于大跃进失败以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国内阶级31.争形势的估{f'日趋严重.通过发动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存着重抓城乡基层和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反修防修"的同时,毛泽东也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上层,特别是中央的动态,一方面不断地点名敲打"犯过错误"的少数高层领导人,同时一再发小"中央也有可能出修正主义" 的警告,使阶级斗争这根弦越绷越紧,终于导致了后来"义化大革命"的爆发.综上所述,存1953年至1966年这十几年里,中苏之问内昔日的盟友到完全破裂,这是多种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同时中苏论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产生了双方面的影响,既有利_『中阁打破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参考文献:[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皈. [2]毛泽东文集[M].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积极 的 回应 。 1 1 B 1 4 日,国务 委员兼 外交 部长 黄华 飞抵莫斯 发展道路 。 派遣联共( 布) 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 科。 这是 中国高层领 导人 近2 0 年来首 次踏上 苏联 的国土 。 这 次 外交 活动 , 对 中苏关 系的改善起 到 了重 大推 动作用 , 表明两 国 这次访问使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 观点、 意向和
林急 于 了解 中共取 得政权 后将采 取怎样 的立场 和走上 怎样 的
要求 。 为 双方互 访和进 一步 沟通打下 了基础 , 同时也迈 出了 中 苏走向同盟的第一步。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后 , 毛泽东坚信为了
之 间 的“ 政 治气 候 ” 从“ 乌云 密 布 ” 开始 逐 渐转 “ 晴” 。1 9 8 5 年 戈尔 巴乔夫上台后 ,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加快。 1 9 8 9 年2 月,

化 ,最后 回归 到正 常化 发展 。也使 中国的外 交路线 由最初 的 边倒 ” 到 中期 的“ 两条线 ” , 最后 回归到 “ 全方位 ” 外交。 纵观


6 0 年中苏关系的演变,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 制定外交政策时 , 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国家利益是 满足一个 国家 的生存与 发展 等重 要 的各 种 因 产 党二 十八 年 经验教 给我们 的 . 深知要 胜利 和巩 固胜 利 , 必须 素的有机综合。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 、 社会制度、 友谊和历 边倒 。 中国人 不是倒 向帝 国主义 一边 , 就是倒 向社会 主义一 史 恩怨 。 5 O 年代, 新 中国确立 “ 一 边倒 ” 对外 战 略 , 这是 由当 时
边, 骑墙是不行的, 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 “ 一边 的 国内和 国际形势决定 的。即当时 的国际形 式要 求新 中 国必 倒” 战略并不完美, 有很大的局限性 , 但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 须 选择 站在 以苏联 为首 的社会 主义 阵营一边 ,争 取社会 主义 符合逻 辑的 战略选择 。 1 9 4 9 年1 2 月, 以毛泽东 为首 的中 国代 表 阵营各 国 的承 认与支持 ,防范以美 国为首 的帝 国主义 国家颠 团访问苏联 , 签署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确定了中苏之 覆 新 中国 的人 民政权 。 6 o 年代 , 中苏两 党 、 两 国关 系不断 恶化 , 间 的同盟关 系 。5 0 年代 。中苏两 国的经 济合作取 得 了显著 效 两个 国家逐 步从盟友 演变为 敌人 。 与此 同时 , 中美关 系不仅没 果。 有改善 , 而且还有所恶化 。 面对此现状 , 为了国家利益 , 中国对 二、 1 9 6 0 年到 1 9 7 8 年。 是 中苏关 系的“ 破裂 、 恶化 ” 时期 外 战略逐步从 “ 一边倒 ” 转 向“ 反帝 、 反修 ” 的“ 两条线 ” 战略 。 6 O 1 9 5 8  ̄之后 ,赫 鲁晓夫 加强 了对社会 主义 各 国的干预 和 年代末开始 , 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特别是1 9 6 9 年中苏 控制。1 9 5 8 年4 月, 赫鲁晓夫先后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 边界武装冲突说明,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 自其北方邻国 联合潜 艇舰 队问题 , 遭 到 中方 拒绝 。 1 9 5 9 年苏 联停 止向 中国提 的极 大威胁 。 6 O 年 代末 , 中国领 导人不 得不认 为 同美 国相 比 , 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材料 。 9 月在中印边境冲突 苏联 对 中国构成 了更大 的威 胁 。中美这 对 曾经在 5 0 年代兵 戎 中, 塔斯社 发表 了袒护 印度 的声明 , 将 中苏分歧 公诸 于世 。到 相见 的 国家 , 在对付 苏联这个 共同利益 基础上 走 向和解 。 组成 了1 9 6 0 年7 月 ,苏联 政府 撕毁 中苏 之 间 的专家 合 同 .并撤 走 联美 抗苏 的“ 一条线 ” 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