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范文

一、误区的表现

1农村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空洞”城镇化是正在发生着的实践,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向。农村教育理应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

助推力量,然而,现实中的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所起的却是一种

阻力,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农村教育存在着内容、方式的“空洞”。

城镇化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且这种全方位发展须通过主体人的实践

参与来体现,所以农村教育对城镇化的推动只有建立在培养“智慧

的实践者”基础上,让其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地思考和行动,方能适

应和促进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与此相反的是,目前农村教育尤其是

农村学校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其内容是理论化的文本课程,采取封

闭式的说理教学,学习的过程脱离了社会生产生活,导致教与学、

知与行的脱节。此外,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也有明显的理论化

色彩,将受教育者集中起来进行所谓的技术培训,但这种稳定统一

的教学内容和静默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收到切实的效果,毕竟职业技

能的获得更多依靠的是学习者自己的动手操作,以及建立在自我技

能提高的意愿需求上,而非“一元的技术推广”。总之,农村教育

内容和方式的“空洞”不符合城镇化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一方

面受教育者获得的“知识”可以应试,却不能实践;一方面受教者

获得的“知识”是被动的,而不是自我选择的。这样的教育内容、

方式培养的人才显然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农村教育社会环境的“去农化”城镇化是一个“向城”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农村的“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出,农村理

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城镇化”与“农村个性化”的关系。从“城镇化”层面而言,农村教育自身发展和其功能都需要随着城镇

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国家和政F在农村教育内容、师资、经费等方面确保“城乡一体化”,并且使向城镇转移的人口与本地城镇人口在住房、医疗、就业、社保等方面“同城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入学、就业、社会福利方面没有得到平等的制度保障,造成“一城两个世界”或所谓的城市“贫民窟”现象。从“农村个性化”层面而言,农业、农村、农民将长期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存在,这就得考虑农村现代化发展如何平衡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居住环境、农民素质的现代化与农村文化个性的保存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当下农村教育表现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向城化”和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经济化”,整个农村教育发展包裹在“以城盖农”的社会环境中,其价值明显倾向于以城市文化为导向。

二、误区所带来的危机

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误区可以看出,农村教育与城镇化发展过程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二者的实践运行并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因为这当中存在着不少“本末倒置”的发展所潜藏的危机。

1农村教育“发展”中的“败退”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教育似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到乡镇中小学就学,学生不再为学费、生活费而担忧,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然而,这些只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可视化形象”,并不能代表农村教育质的改观,农村教育质量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等来衡量的。而这些方面,农村教育表现出的是只有“发展”而无“改革进步”,较为凸显的是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频发、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紧张、农村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信心和热情

降低。此外,相对隐蔽却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陷入工具化泥淖中

而不能自拔,整体的办学倾向于“升学考试”而没有“以人为本”,大部分农村学生成为“升学考试”的陪衬品。总之,农村教育在城

镇化进程中存在着“发展”中“败退”的危机。这种危机在于农村

教育的发展不断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的精神品性的提升。

2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虚无”农村经济增长并非等同于农

村经济“量”的增长,农村经济“量”的增长是“数字化”的,“量”的增长背后的动力结构可能是非均衡的,也就是说,贡献农

村经济总量的可能仅仅是由某一或部分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然而全

体农村成员很难共同分享到经济总量增长所带来的益处。此外,还

存在着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依靠什么样的生产力的问题。如果农村

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通过劳务输出、低效益的农业劳作的基础上,那就使得经济增长没有质量的保证。所以,农村教育经济价值在于

把经济的增长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来,然而现实中的农

村教育也常常简化了农村教育的内涵,把农村教育的功利性当成了

其全部,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把人变成一种单向度思维的“功利人”和单向度技能的“工具人”。这样的农村教育受众自然无法保障后续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

活力,使得农村经济虽有增长却显得后劲不足。

3农村文化“繁荣”中的“颓废”城镇化发展中文化的“繁荣”指的是来自于城市的主流文化在农村中的“生长”,各种现代的歌

舞节目不断被农村社会成员所“翻版”,农村文化展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城市的各种“广场舞或T台秀”之风吹遍农村大地。

然而,我们不得不追问的是农村自身的文化个性在什么地方?基于

农村土壤生长起来的文化事项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如何继承?这是

不得不思考的。如果农村文化丧失了自我个性也就意味着农村的消亡,未来不断拓展的城镇化只会是一个有形的“城中村”。因此,

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承担起保存和发扬农村文化个性

的重任,让农村社会成员自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传统

文化背后凝聚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和思维,传统文化的消退乃至消失

将导致农村社会成员价值精神的无所依托,特别是未来的城镇化发

展很难达成“城乡一体化”,相反会使乡村文明退出历史舞台。假

使如此,农村文化或以农村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只能在梦里寻求。

三、误区的消解策略

城镇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趋势,要使其良性而非畸形

化地发展,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农村教育须要摆脱发展中的“倒错”

误区,回归真正的教育之道。

1回归“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是一个内涵和外

延都极其丰富的概念。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人的发展包括了以

物欲满足为目的之物质生命、以人性善的彰显为导向的精神生命和

以美的自觉为宗旨的艺术生命的统一,如果把作为手段的教学技术

当成教育目的,把经济、物质的追求当成生命的终极价值,教育就

不再具有“育人性”。因此,农村教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

要确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培养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

相统一的健全的农村社会成员主体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其内涵在

于即使农村社会成员具有适应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谋生技能,同时又能够具备反思生活、生命的自觉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维持

终身学习的动力,如此,农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可

持续发展。

2确立“主体需求”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农村教育“以人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