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昊学研究之不幸。
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
陈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①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首肯。
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但在昊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
之后,刘世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
”②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为,陈说结论正确、但论据不足,论证失当,难以令人征信;刘说只考证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间题的另一面。
可是,若进一步考察吴敬梓家世生平、社会实践及其著作,“一父”之说,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症结,无以解说。
今提出几个新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论证吴敬梓确有生父与嗣父,并非捕风捉影之臆断。
一、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质疑1、吴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
这个间题,提得太唐突了吗?不然。
请看:(l)吴霖起名下一男一女:吴敬梓同长他七岁的姐姐金孺人。
据《金孺人墓志铭》载:“节妇金孺人,姓吴氏。
全椒人也。
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
”③显然,吴霖起之女是过继吴雯延的,且是“自幼”过继。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雯延之女过继给霖起是在吴敬梓降生之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颇有遗产的无嗣之家,为何偏要先过继一女?封建道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怕断香火是一面,继承遗产又是一面,且更为要紧。
二是在敬梓诞生之后过继,雯延之女仍在幼年,但我们还是要间:霖起既能生男,何以不能生女?何须急促过继一女?两者结合起来看,敬梓若为霖起亲生,那么,不论过继雯延之女是在敬梓出生之前或之后,均难自圆其说,倒是敬梓并非霖起亲生,即敬梓与他姐姐先后或同时出嗣吴霖起,才合情理。
这样说,是牵强附会吗?不然。
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敬梓也好,抱雯延之女也好,其时霖起夫妇已是几多年纪?(2)敬梓的曾祖吴国对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终年65岁④。
关于吴敬梓的故事生平事迹介绍
关于吴敬梓的故事生平事迹介绍关于吴敬梓的故事生平事迹介绍吴敬梓的故事说起清代著名的大文豪,《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
相传他出身官宦人家,年少时饱读诗书,经常随父亲游历各地,因而见多识广。
世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少年时代的吴敬梓无疑是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幸运儿。
吴敬梓像然而命运有时也无情,到了二十三岁上,吴家家道中落,祖宗福荫渐渐用尽,加之屋漏偏逢连夜雨,吴敬梓的父亲又突然去世吴敬梓简介,从此,吴敬梓的故事翻开了辛酸的一页。
在其后半生的岁月里,不仅功名无望,且经济状况也日渐窘迫,常常需要卖文以换银钱谷米,甚至连家中珍贵的藏书也不得不送进当铺维持生计,加之原本出身官宦人家的吴敬梓又生性豁达,不善营生,朋友来往间多有银钱接济,往好听了说是乐善好施,慷慨救急,说不好听了,也就是族人时常拿来褒贬他的那句“挥霍无度的败家子”,在安徽全椒县广为流传的吴敬梓的故事中,有关吴敬梓缺乏金钱观的说法,亦普遍被人们所认可。
年过而立之时,吴敬梓迁居南京。
尽管家境已十分艰难,依然爱好宾客交游。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各类名流雅士,也亲眼见证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生活阅历愈发丰富。
在与形形*** 的达官贵人周旋的过程中,吴敬梓逐渐领悟到科举制度的弊端,饱尝世态炎凉之后的他,终于放弃了曾经醉心的功名,转而将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上,历经多年批阅编修,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吴敬梓家庭出身据史料记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地方官宦世家,早年门庭显赫,家族中人才辈出,吴敬梓的曾祖曾得中过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也是一位薄有才名的监生,吴家族中叔伯也皆为进士及第,如此看来,吴敬梓家庭出身高贵,家学渊源,童年时期受到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因而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才有此成就。
吴敬梓像童年时期,由于家庭出身环境的影响,吴敬梓在诗书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当时吴家家世显赫,常有文人来往,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课件:《儒林外史》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 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 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 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 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 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 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 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 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 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县的 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 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 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 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 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 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 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 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 平了反,升为京官,
好像人物脸谱勾画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一) 范进的执着与迂腐 (A)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 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 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 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怕着手大笑道:“噫!好! 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 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 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 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
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情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
速写式和 剪影式刻 画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相处之道
《儒林外史》中的相处之道1 父母与子女:褒扬父(母)慈子(女)孝的伦理真情据胡适的《吴敬梓年谱》可知,吴敬梓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亲到赣榆县教谕任所,过着“海上一千里”的生活,饱尝人世的艰辛苦涩;23岁丧父,随后发生了兄弟阅墙、争夺财产的家庭变故。
这一系列经历促使吴敬梓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有更多的渴求。
吴敬梓在30岁作《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第五首“哀哀吾父,九载乘箕天上去。
弓冶箕裘,手捧遗经血泪流。
劳慈母,野屋荒棺抛露久。
未卜牛眠,何日泷冈共一阡?”悼念亡故父母的悲哀之情溢于言表。
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许多孝子孝女、慈父慈母形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世间的一抹温情,闪烁出人性的光辉,褒扬了父(母)慈子(女)孝的伦理真情。
王冕母子、匡超人与其父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儒林外史》第一回,作者树立了母慈子孝的典型——王冕母子。
王冕7岁丧父,生活贫困,母亲万般无奈下不得不让王冕辍学去间壁秦老家放牛讨生活。
此回作者有一处特写:“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需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
’”一个母亲的慈爱通过短短几句体贴入微的话语和一个理衣服的细微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小田对王母的评价只“慈母”即二字。
此时小小年纪的王冕对母亲的安排并未许逆,反而用“我在学堂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的话来宽慰母亲,一如天目山樵评语所言:“善体亲心,是谓孝子”。
作为一个善体亲心的孝子,王冕惹怒危素要出去躲避时,只放心不下母亲。
此时的王母只对儿子说自己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且身体健康,深明大义的母亲一句话消除了儿子出门的后顾之忧。
王冕母亲临终之前语重心长地嘱咐他道:“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
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
”正因为母亲对儿子的了解和支持,王冕母亲才一反常态并不期望儿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名著易考金点07儒林外史(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易考金点分册梳理
名著易考金点 07 儒林外史★◆★作家名片: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主题卡片:《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
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易考金点★◆★易考拾遗一、填空: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作者是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4.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5.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甲】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的特点。
6.【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
专题11儒林外史2022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重点难点复习典型例题汇编(PDF)(带答案)
作者:***xxx文木老人 - 吴敬梓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
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
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吴敬梓精熟《昭明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
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知识讲解 -吴敬梓创作背景全书总览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书籍地位经典例题主题思想艺术特色01 创作背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6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1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的生活。
雍正七年(1729),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乾隆元年(1736),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中。
这样的人生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名著《儒林外史》节选品读与名家品评
名著《儒林外史》节选品读与名家品评作家作品吴敬梓:世家出身,历经坎坷以科举制度下的读书士人为主体,写尽士林百态乃至世情百态,《儒林外史》当真是可以作为一部史书来读的。
能写出如此杰出的著作,作者究竟是什么人?他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何以能够具有如此惊人的洞察力以及表述力?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从吴敬梓的家世说起。
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先祖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已经官居五品。
明朝后期,吴氏逐渐衰微,举家由江苏六合迁到了安徽全椒。
吴家能够再度兴起,是由于家族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吴敬梓的高祖吴沛。
虽然他本人只是生员(即俗称所谓“秀才”),但他对科举应试很有心得,对五个儿子的教育以及人生规划都非常成功。
除了负责治家的次子之外,其余四子均考取进士,四子吴国对更是高中探花。
自此以后,吴家再次大兴,而且族人多担任与教育相关的官职,如县学教谕、府学教授、提督学政等。
诞生于这样的家庭中,长辈们耳提面命,吴敬梓自幼饱受熏陶,不仅文化功底扎实,而且对科举制度、应试技巧以及各色应考人士,也都知之甚详。
这一切都为他日后撰写《儒林外史》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
另一方面,吴敬梓的人生经历也极其复杂。
出生之时,吴家已经是枝繁叶茂的庞大家族,各分支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强弱贫富之分,彼此间的利益争夺、钩心斗角也在所难免。
而吴敬梓因为自幼被过继给吴家长房长孙吴霖起承嗣,可以继承两份家产(生父的一部分,嗣父一支的全部),这无疑是让许多族人羡慕嫉妒恨的。
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吴敬梓远比一般的世家子弟见过更多的虚伪面孔、险恶人心,也品尝过更多的炎凉滋味。
成人之后,他又经历了生父病故、嗣父罢官、科考屡次不第、妻子病故等一连串的打击。
享受过鲜花着锦的繁华,也饱尝了命途多舛的艰辛,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吴敬梓在描写士人生活时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本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人物形象严监生,吝啬鬼?(一)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
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
吴 敬 梓 的 生 平
3.採用了「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 獨創性結構。 沒有貫串全書的主要角色、主要線索、 中心人物,卻能環繞反對科舉制度這一 點,安排近兩百個人物,逐個逐批出現, 又逐個逐批隱退,巧妙地安排了各類人 物和故事,較有利於廣泛地反映社會生 活。因全書缺少主幹,這種結構是較鬆 散的,但和所反映的內容卻很和諧。
4.語言明快、形象、精煉。作者常善於用三 言兩語,描出人物的形象。 如第二回如此描寫夏總甲說:「兩隻紅眼邊, 一副鍋鐵臉,幾根黃鬍子,老戴著瓦楞帽, 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裏拿著一根 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 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這些精彩的語言,就 把一個小土豪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除此, 其擅用各種各種語言刻畫人物恰到好處,如 成語、諺語、歇後語、文言語等。
他回到浙江,住在會稽九里山,種了許多梅花, 以畫梅聞名。從王冕的畫來看,他的梅花,有孤 傲倔強的性格,蒼老有力的主生長的 姿態,細的梅枝完全用寫書法的線條寫出,非常 流暢準確,梅花以細線勾勒,細看時,花瓣有粗 細頓挫,傳達出一種三度空間的向度,除了勾勒 以外,梅花外圍以淡墨渲染,更顯得萬花如玉。 王冕的畫上多有題詩,把畫的內容賦予象徵。 「和靖門前雪作堆,多年積得滿身苔,疏華個個 團冰玉,羌笛吹他不下來。」詩句中歌頌梅花的 孤傲倔強,也似乎暗示了受蒙古族的壓迫欺辱文 人的尊嚴與不屈服。
三十三歲:他索性將全椒的老屋賣了,遷居 南京秦淮河畔,一面憑弔古人,抒寫懷抱; 一面寫文章攻擊時弊。此期間,由於放棄仕
進之路,處境日益潦倒,窮得經常靠著賣書、 售文和朋友救濟過活, 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薦舉他應博學 鴻詞考試,他以病辭,從此也不再應科舉考 試。 四十歲時,為了倡捐修復泰伯祠,甚至賣掉 最後一點財產——全椒老屋。
貌,深刻抨擊這個制度的弊害、罪惡。 如貪官污吏湯知縣、王惠和土豪劣紳,便是 醉心科舉、裝滿八股的皮囊。「斗方名士」 牛玉圃、景蘭江等,趨炎附勢,也是這種制 度下產生的怪物。通過上述的人物,反映出 封建社會後期吏治腐敗,道德敗壞,和封建 禮教的虛偽、殘酷。
《儒林外史》结构研究
第 35卷 第 7期 Vol.35 No.7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9年 7月 Jul.2019
《儒林外史》结构研究
齐思远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 “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 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 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7001303 [收稿日期]2019-05-02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 1701--1754 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 " 文木老人" 、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 科第仕宦多显者" (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 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 " 文章大好人大怪 " ,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 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 坚以疾笃辞" ,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1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2013中考语文备考:《范进中举》作者介绍
2013中考语文备考:《范进中举》作者介绍19范进中举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8(初二)年级上册的语文书。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整体感知
10.王冕(正面人物)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 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 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 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 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 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 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整体感知
8.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
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 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 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 “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整体感知
▶9.杜少卿(正面人物)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 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 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 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 嘲讽,也是批判。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 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 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 贵,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 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 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 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 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 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 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课件语文九年下册
家庭情况
家庭情况
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成熟,人物性 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 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 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 例。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在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 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 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 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牢 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 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 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吴敬梓继承了家族的2万多两白银(乾隆年间,一个普通人维持一年的日 常生活仅
需十几两银子)之后,他既不善于打理家族产业,本身又就属于那种性格 非常豪爽的人,与那些文人朋友交往都是大笔的花钱。歌舞酒色要花钱, 还经常施予穷人大量钱财。就这样,没几年就把家产花没了。
在生活艰难的时候,吴敬梓经常把自己的底 藏书拿出去卖,换些钱来买米买酒。但他毕 竟也是文人,官宦子弟,所交的朋友之中除 了一批无功名的文人雅士,还有一批举人、 进士出身的在任官吏。这些朋友中,就有很 多人经常资助吴家的生活。也是在这样的条 件下,吴敬梓完成了其著作《儒林外史》。
吴国对的孪生兄弟吴国龙这一支后代更是厉害,吴国龙本身就是进士出 身,其有五子(两进士一举人三秀才),其中吴昺(bǐng)官至翰林学 士(正三品)。吴昺的孙子吴檠(qíng)(比吴敬梓大5岁的堂兄)也 是个进士。
公元1723年,父亲吴霖起逝世,在承受着父亲逝世的巨大悲痛过程中, 加上之前乡试的失败的满腔不满,吴敬梓开始挥霍家族遗产。因为既不从 事生产,又不做官的缘故,吴敬梓只能依靠父亲的遗产来维持奢华的文人 生活。到1729年第三次参加乡试后的再次失败,更加痛苦无奈的吴敬梓 开始变卖家族田产房产。
中考名著复习《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文末可下载),收藏
中考名著复习《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文末可下载),收藏中考复习名著阅读专题专题11名著《儒林外史》【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
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回应“楔子”。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这一百年间几代士人的命运遭遇。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娄二、娄四)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揭露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六回),主要描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
作者着重写了三个故事情节: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故事情节,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泰山羊氏考释四题
2021年第3期第43卷总第223期NO.32021Vol.43General NO.223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W[主持人语]本期学报刊出三文,分别对泰山羊氏世系、《灵岩寺碑颂》史料及竺僧朗事迹予以考订或综述,均属泰山宗族史或佛教史上之重要内容。
文中提供的相关碑石信息,有助于上述领域研究的推进。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研究员周郢泰山羊氏考释四题王强1,谭帅$(1.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81;2,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48)[摘要]东汉南阳太守、泰山羊续有三子,即羊秘、羊衙、羊耽,羊欣是羊秘一支;羊祉和羊烈是羊耽一支;而泰山羊氏与陈留蔡氏的姻亲关系涉及羊衙一支。
在羊欣一支的家族世系之考辨中叙羊秘至羊欣六世,其中人物秉承羊氏一族的文化传统,多因简静、见识、才艺、忠孝而有世誉令名。
后世每以“婢学夫人”讥讽羊欣书法,其实,羊欣这种贵族的、保守主义的创作实践,有其家族文化传统的制约,同时,也未尝不是一种对家族文化的持守。
而这种家族性文化持守的书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似是一种主流。
在对《羊烈墓志》和《魏书》诸羊氏传的考证中,应依《羊烈墓志》断羊烈是羊坯的九世孙,《魏书》说羊祉为羊坯七世孙应误。
考察陈留蔡氏与太山羊氏的姻亲关系,羊衙续娶蔡氏,或在建安十三年之后;蔡氏嫁入羊家该二十余岁。
[关键词]泰山羊氏;羊欣;羊耽;羊蔡[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21)03-0021-07[收稿日期J2021-03-29[作者简介]王强(1959-),男,北京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谭帅(1993-),男,山东济宁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泰山羊氏为中古时期重要士族。
其族自秦末迁居泰山,至东汉族势勃兴,绵延持续直至唐时,首尾达七百年之久。
魏晋六朝著名人物羊祜、羊欣、羊祉、羊烈均出自这一家族,在当时政坛卓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昊学研究之不幸。
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
陈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①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首肯。
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但在昊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
之后,刘世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
”②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为,陈说结论正确、但论据不足,论证失当,难以令人征信;刘说只考证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间题的另一面。
可是,若进一步考察吴敬梓家世生平、社会实践及其著作,“一父”之说,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症结,无以解说。
今提出几个新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论证吴敬梓确有生父与嗣父,并非捕风捉影之臆断。
一、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质疑1、吴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
这个间题,提得太唐突了吗?不然。
请看:(l)吴霖起名下一男一女:吴敬梓同长他七岁的姐姐金孺人。
据《金孺人墓志铭》载:“节妇金孺人,姓吴氏。
全椒人也。
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
”③显然,吴霖起之女是过继吴雯延的,且是“自幼”过继。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雯延之女过继给霖起是在吴敬梓降生之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颇有遗产的无嗣之家,为何偏要先过继一女?封建道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怕断香火是一面,继承遗产又是一面,且更为要紧。
二是在敬梓诞生之后过继,雯延之女仍在幼年,但我们还是要间:霖起既能生男,何以不能生女?何须急促过继一女?两者结合起来看,敬梓若为霖起亲生,那么,不论过继雯延之女是在敬梓出生之前或之后,均难自圆其说,倒是敬梓并非霖起亲生,即敬梓与他姐姐先后或同时出嗣吴霖起,才合情理。
这样说,是牵强附会吗?不然。
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敬梓也好,抱雯延之女也好,其时霖起夫妇已是几多年纪?(2)敬梓的曾祖吴国对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终年65岁④。
上推可知,他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长子吴旦、长孙霖起生年虽不可考,但按习俗,古人多早婚,单传之子,更不例外,敬梓与长子吴娘仅差十八岁可证@。
由于吴旦、霖起为国对长子、长孙,就为我们推求提供方便。
保守一点,若以二十一、二年为一代,霖起则生于1658年前后。
这可信吗?由蓝学鉴和吴国对主修的《全椒县志》,完成于康熙十二年(163平或十三华,有蓝序、吴序可证。
《县志》载霖起已取得生员资格。
若霖起生于1658年,那他以秀才入志,年仅十六岁,其进学当更早,或十五或十四,一般不可能。
这个不可能,证明我们关于霖起生年推算的保守,即霖起应生于1658年之前。
今仍以1658年为准来考察。
敬梓姐姐金孺人长他七岁,当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这年霖起三十七岁。
即使金孺人生后不久就过继,霖起己经将到四十岁了。
霖起之父吴旦早卒,霖起早婚,自不待言。
今仍按二十岁成婚,他与某氏结发,至金孺人降生,至少同居十七、八年。
奇怪的是,婚后近二十年不育的夫妇,竟然在金孺人诞生七年后的康熙四十年(1701),却生下了吴敬梓!其时霖起夫妇己是四十四、五岁的人了。
实难令人征信!(3)霖起侧室(妾)程温,也没有生子。
霖起侧室程姐长敬梓十三岁。
敬梓长子吴娘《哭程姐》诗序云:“(娠,今年六十有一矣,倏无疾而逝”。
⑥诗系年乾隆十三年(1748),敬梓48岁。
《文木山房集》(以下简称《集》)卷三《赠真州僧宏明》诗云:“十三失母恃”,可知敬梓十三岁丧母。
因此,不论在敬梓丧母之前或之后,霖起纳程温为妾,程温正当风华正茂、生育旺盛之期。
尽管霖起年近五十,仍可生育。
遗憾的是,他俩同居十年左右,竟然也未生子女!这也许是霖起直到临终之前,也没将她扶正的原因。
再结合霖起原配夫人情况,正好说明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敬梓只能是他的嗣子。
2、吴敬梓自道“吾鲜兄弟”,却又有“伯兄”。
敬梓之姊去世,请友人程廷柞作《金孺人墓志铭》,文中“吾鲜兄弟,姊又无子”。
是借用敬梓之语。
对“吾鲜兄弟”理解为“我无兄弟”,即独生子,公认无疑。
可是在《集》卷三中,载有《伯兄自山中来,夜话山居之胜,因忆去秋省兄未及十日而别,诗以志感,得二十韵》诗,依据古人行文体例,直书“伯兄”,不见名字,必为“胞兄”,今天呼唤亲兄仍然如此,不改旧习。
如果不是胞兄,就出以“从”、“堂”等字样,或冠以名字,以示区别。
这可征信于他写吴擎:《集》卷二有《九日约同从兄青然(桨)登高不至》,卷三有《酬青然兄》,卷四有《贺新凉》词,题下自注:“青然兄生日”,《百字令》词,题下自注:“天宁寺僧舍见青然兄题壁诗”,只是在词中自注: “兄应博学鸿词科入都,余时亦被荐,故云。
”因题下己注,承接上文省去“从”字。
两相:对比,径谓分明,足见他有“胞兄”,绝非独子。
但“吾鲜兄弟”出自敬梓之口“伯兄自山中来”又出自敬梓之笔,构成惑而不解的矛盾。
之所以产生如此奇怪事实, 正是由于霖起只是他的嗣父,他还有生身之父。
对嗣父说,他是独子,没有兄弟,对生父说,他还有伯兄。
如果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有一人,就不能释解如此矛盾事实。
而“吾鲜兄弟”的敬梓,果真为霖起亲生,那他也就无“伯兄”,而“伯兄”既不出自霖起,霖起也就不是敬梓的生父。
3、吴霖起遗产惨遭争夺之根源,端在无亲生之子。
敬梓的从兄吴巢《为敏轩(敬梓)三十初度作》诗云:“浮云转眼桑成海,广文(指霖起)身后何喳含!他人入室考钟鼓,怪鸽恶声封狼贪,……外患既平家日削,豪奴押客相钩探。
”证实了确有遗产剧烈之分争,且时间正在霖起谢世不久。
如果霖起确为敬梓生父,那么,在霖起死后,立即爆发一场遗产的争夺战,不但罕见,也不可能。
试析如下:1)吴敬梓不能安享遗产,并非由于霖起身后分家之故。
所谓“族人倚仗人多势众,肆无忌惮地提出了分家的要求。
····一场瓜分和侵夺遗产的战争爆发了。
”⑦是错误的。
一般地说,封建社会的富豪之家,在父母去世之后往往为遗产的分配而掀起风波,这多发生在兄弟众多或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里。
敬梓的家庭属于此类情况吗?答日:非也。
因为在父亲霖起去世(1723)⑧时,祖吴旦卒(1674,1680)⑨曾祖国对卒(1680)L,已有四、五十年之久。
曾祖国对的遗产再分配,至少在霖起青年时已经完成,而绝不致拖至身后。
昊架诗所云“他人入室考钟鼓”,意极明确:不是同家,而是他人,是各立门户。
(2)此外,封建大家族往往辟有庙地、养老田等公地,如属这部分财产,以敬梓的人格和气度,绝不肯贪得,更不会霸占。
实际上,这场争夺战令他悲愤异常,及至十年后作《移家赋》,仍然痛心疾首地说:“君子之泽,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宗族垢淬。
”对此,主持公道的从兄昊集也深感愤慨,说他遭受“怪鸽”“封狼”的,’P卜患”可见敬梓只不过依据家规族法获得那份应得的财产,岂容强夺豪取。
(3)这场夺产战,敬梓始终处于旋涡之中。
但夺产斗争只是单向的,敬梓是受害者。
所谓“另一方面,他又是二房无渤的亲孙,……出继后虽不再有继承权,但先人的遗赠、血亲间的不动产以外的授受仍是可能的。
……敬梓既已过继出去,就和二房无干涉,不能再来均占物质利益。
”@这是绝无可能的。
毋庸多言,这与敬梓豪爽仗义、乐于施舍的秉性,大相悖逆。
以上三点既不存在,那么,霖起身后,敬梓为何遭此劫难?(4)这就是:两代单传的敬梓,其财产未经再分配,独丰于他房,令他人垂涎欲滴,而受人之隙的,正是由于敬梓是过继之子,不是亲生。
不然,以敬梓当时的才学和社会声望,又加上县学生员的资格,谁敢违反国法族规,胡作非为,自取失败?如若敬梓确系霖起亲生,那么遗产的合法继承人非他莫属。
今天,遗腹子也享有法律保护的遗产继承权,何况那时二十三岁的名士吴敬梓呢!通观有关吴敬梓的史料,我们发现,不甘心让敬梓独享遗产而参与夺产的,不仅有霖起诸侄,即吴箭、吴升之孙,而且还有敬梓的胞兄弟,即雯延诸子(暂依朱绪曾的“父雯延”之说)。
敬梓在《伯兄自山中来……》一诗的结尾有“愿得长相倚,须完未了因”二句,试想,亲手足之间,何以竟出言“愿得长相倚”?难道过去有了瓜葛不能相倚?有。
“须完未了因”就大可玩味。
联系到十多年前的夺产纠纷,这位伯兄也曾染指吧,或许陷得不深。
如今都老大了,宽宏大量的敬梓终于原谅了他,重新“相倚”。
这“长相倚”便是“未了因”的转折和归宿。
其弦外之音,结合两方身世,就不是无稽之谈,尽管诗语流露得曲折含蓄。
这场争夺斗争,总是事出有因,还能有什么偶然和特殊的缘由?只能是吴敬梓具有双重身份所致。
4、两个不同姓氏的舅氏,也透露了吴的双重身份。
《集》中载有《哭舅氏》和《过金舅氏五柳园旧居》两首诗,均作于他三十三岁移家南京之后。
极其显然,这两位舅氏是两个人,其中一个还冠以金姓,何故?我们认为,敬梓既为霖起嗣子,这《哭舅氏》中的舅氏,应是吴霖起夫人的嫡亲兄弟。
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中说:“吾母多兄弟,惟舅友爱专。
诸舅登仕籍,俱已谢尘缘。
”而这位舅氏却“弱冠为诸生,六十犹屯遭。
”寿长而举业不利,一直住在乡间,给予敬梓关怀和照顾,恩谊较深。
这是一个方面的信息。
另外,《集》卷二还有一首《古意》诗,其中有“妾年十四五,自矜颜如花,·一母兄命良媒,交口称柔嘉。
”这“母兄”和“母”与《哭舅氏》诗中的“吾母多兄弟”的“母”和“兄”,显然为同一所指,虽然“兄”可能不是一个人,但均为“母”的亲兄弟。
因为“命良媒”时,敬梓十四、五岁,母亡才经年,霖起还健在,即使敬梓为霖起嗣子,“命良媒”的“母兄”也只能是十三岁所丧母的亲兄、《哭舅氏》诗中的兄弟。
南京五柳园旧居的“金舅氏”又是谁呢?可以断定,他决不是表舅,否则,“表”字绝不肯省去。
《集》卷四《千秋岁》词,题下自注:“四月初一金其旋(集)表兄五十初度寄祝”可以为证。
怀金舅氏这首诗,一则说“易主亭台往事沉”,再则说“瘴雨蛮烟悲宦况”(自注:舅氏为广西修仁令),结语又说:“回思赌墅围棋日,寂寞羊昙泪满襟。
”诗意感情深厚,一唱三叹,不能抑止。
如非亲舅氏,如非蒙恩深厚,不可能流露如此热泪夺眶的情感波动。
敬梓赋诗,往往惜墨如金,既珍重感情,更珍重人格。
关于这方面,其好友李本宣序他的《集》,就作过真实而又深刻的记述:“本宣流寓金陵二十年,诗简唱和,积案盈箱,其中绝无敏轩(敬梓)之作。
或疑其懒且傲,既见敏轩所存,大抵皆纪事言怀,登临吊古,述往思来,百端交集,苟无关系不作焉。
”L可谓深得敬梓之心。
据此,我们以为他的这两姓舅氏,都象是亲舅爷,再与他的身世一并来考察,就水到渠成地恰巧出现两个父亲:一个是嗣父吴霖起,一个是生父吴雯延(仍依朱绪曾说)。
这样,《哭舅氏》诗中的舅氏是对其嗣母而言,《过金舅氏五柳园旧居》诗中的金舅氏,则是对其生母而言,由于碍于封建道德和名分,他在行文时便在舅氏前冠以金姓,以示区别于后来的“母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