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吴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规则》读书笔记
对于潜规则,现在的我们大多是将其归于一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规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规则,是一种让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规则,是一种让人们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规则,是一种变相腐败的规则。
当今的社会已将潜规则妖魔化,冠以贬义词之名而鄙夷不屑,但回首中华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代代江山各行其政,真正亘古不变的难道不是官场之术里的潜规则?书中对所谓的“潜规则”的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有人或许会想,为何不设法令条款守住明暗规则的边界?然而事实上,无人防守的边界算不得边界,由于无人把手,实际边界便暗自移动,名义边界也会羞答答地渐渐跟上。
而边界的正面交锋,正义方又往往一败涂地。
海瑞最后一次出山,就是一次“正边界”,他上奏提出建议恢复严刑,大规模地削减摊派,并且敢于杖责御史。
他忠君爱民,高举义旗,反击官吏集团的侵吞蚕食,结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快就感觉到“窝蜂难犯”,攻击者连他家里的婆媳关系和妻妾关系都抖搂到皇上面前。
由此可见,官僚集团对本方疆界把守甚严,反应迅速,反击有力,而且不择手段。
那么为何不任人唯贤,量才录用?
朱元璋曾感叹:“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
”这就是新官堕落定律。
选任官员一般拥有三层次,首选莫过于“任人唯贤”,其次为论资排辈和抽签,尔后即是如“飞过海”一般地走后门。
而在明朝时,这一套被称为“极其高明的流线型设计”。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导致臣子奏疏时先由内阁大学士先行草拟一个处理意见,皇帝在参考大学士意见后口授旨意,再由秉笔太监“拟红”。
然而回顾明朝历代皇帝,大多是懒散好糊弄。
因而在此过程中,昔日的行政权力——宰相权已逐步掌管在宦官手中。
尤其是在人事安排上,肥缺分配,皆被宦官掐断命脉。
万历二十二年,孙丕扬创立的掣签法看似荒诞,但迫于宦官请托压力,在当时竟形成一种微妙的“相对清廉”这种即便不能辩才人管,但关键是制止了放任营私的弊病。
晏子曾被派遣治理东阿,在他严于律政、主张仁义理论时,却因官员间走动少而落了齐王的“耳边风”,加之年收成相对较低,导致官吏间怨声载道,反倒被国君指骂;而当他竭泽而绝,随大流而行,贿赂上下,年末却大大授赞。
如此具有讽刺的鲜明对比,无声地证明潜规则在朝政中的无形调控,也印证了那句“决定了官员命运的是他的信息渠道”。
而仁政的施行虽得了民心,却失了君心,在疑虑的隔层下,仁政难以畅通无阻的实施下去,国民经济难免因阻而入不敷出,一层层的剥削着国底,而最后,决策者也不得不施行“高税”的“苛政”。
所以,所谓的“仁政”某种意义上不也是为“苛政”铺垫的吗?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人性本身是自私的。
我们无法遏制潜规则的存在,而社会却在这种不公平手段的平衡下正常运行。
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做一个善于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尊重他人权利的人。
一个自利但同时也遵守社会义务的普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