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之路、治病思路与经验

合集下载

全是当代名医临床宝贵经验、秘验方

全是当代名医临床宝贵经验、秘验方

全是当代名医临床宝贵经验、秘验方”在《金匮要略》“胸痹”篇中,有多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为后世辨证治疗该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年以前,在岳美中、邓铁涛等老中医的大力推荐下,验方“参三散”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而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则是中成药丹参滴丸。

作为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药方,我最赞赏的则是蒲辅周先生的双和散,多年来运用于临床,感觉疗效颇佳。

其方为:人参90克丹参30克三七15克鸡血藤15克血竭15克琥珀15克菖蒲60克远志15克茯神30克香附子60克制成散剂,每日3次,每次2克,灌成胶囊,则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方中以人参一味为君药,剂量独重,大补心气;丹参、鸡血藤二味为臣药,养血活血;三七、琥珀、血竭三味为佐药,化瘀止痛;远志、菖蒲、香附子、茯神四味为使药,化痰开窍,调气安神,这四味药,又暗合《千金要方》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交感丹在内,共同交通心肾,定志宁心。

方中既借助人参改善冠心病心肌劳损、供血不足,又借助养血活血药作用于血管壁,缓解痉挛,溶栓止痛,再借助化痰通窍、理气安神药,以消除冠心病患者焦虑、失眠等神经失调的症状。

全方重点突出,布局全面,意在以补心气作为补法的核心,待心气充足,则能够推动血行;血行通畅,则痰瘀可化解于无形。

本方不以扩张血管、冀以止痛为唯一目的,而是心肌、血管、神经三者兼顾,考虑周全,可持续运用。

诸般设想,均富含深意。

心得体会:冠心病的形成,与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能光看到血管壁硬化这一点,它的形成,必定与心肌的劳损、缺血有关,与心脏神经紊乱有关。

心肌推动无力,血流也就缓慢,从而导致瘀滞。

就是中医常说的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道理。

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组成,其构方思路,着眼于血管壁,着重在治疗,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冰片属于芳香走窜的化学合成药,开破之力很大,久服耗气伤阴,最终不利于身体。

故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如果胸前区不痛、不常痛、不剧痛者,不宜用作常规药物天天服用。

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

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

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倪海厦是一位在临床实践中经验丰富的医生,他总结了53个重要的诊治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医学界来说极为宝贵。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

首先,倪海厦总结的经验涉及各个科室和疾病类型。

他总结的经验非常全面,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科室。

不仅如此,他总结的经验还包括各类常见疾病和罕见病例,涵盖面非常广泛。

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其次,倪海厦总结的经验非常实用。

这些经验是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指导性。

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他总结了一些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处理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快地诊断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他还总结了一些罕见病例的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对罕见疾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再次,倪海厦总结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他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总结了一些创新的诊治经验。

这些创新经验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他总结了一些新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最后,倪海厦总结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他的经验总结很具体,具体到了一些病例的处理细节,可以为其他医生提供很好的借鉴。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新的医生非常有帮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此外,对于临床医学教育来说,这些经验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教材和案例供学生们学习和讨论。

总之,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对于医学界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这些经验全面、实用、创新,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它们对于医生的临床实践、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发表者:赵东奇6115人已访问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地xx县人氏。

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

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

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

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一)百病从虚而入(二)百病由气而生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

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

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

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

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

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名医张殿龙-我的行医之路

名医张殿龙-我的行医之路

我的行医之路宁波明州医院中医科张殿龙1949年2月,我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市站前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

听母亲讲,我儿时出麻疹,西医大夫说没救了,是一位中医大夫把我治好的。

所以从小我就想,长大后当一名中医大夫。

1964年,我在大栗子铁中初中毕业,当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前三名,大部分同学都报考高中,而我的志愿全是卫校。

那一年不招医士专业,我被长春卫校药剂专业录取。

在中专学习期间,每天下午下课后,我就跑到省图书馆看中医书。

当时馆内的中医秘方、验方极大的吸引了我,我抄了满满一本。

1964年冬天,我得了关节炎,连行走、上楼都非常困难。

那年寒假,我就是运用中医偏方:内服生地水,外用花椒水熏,用辣椒皮外敷关节处,把关节炎治好了。

1968年9月,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位于浑江市深山沟里的麻风病医院。

在那个年代,关于分配是不能讲条件的,一切服从党的安排。

我去麻风病院的时候,当时只有12个人,开始时对麻风病恐惧,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后来对麻风病真正的了解后,也就不担心了。

我在麻风病院开始时做药品调剂,后来又做药品制剂,还兼做药品采购,打字员,六中校外辅导员,同时自学了针灸,和几个同志一起为医院周围的群众免费治疗,坚持了2年多。

由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70年6月,72年3月,73年3月5月8月,我获得了浑江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浑江市优秀团干部等称号,并经推荐参加了考试。

73年9月被吉林医大中医专业录取,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由于有了实践经验,会制药会针灸,所以在学校每次开门办学中都能用得上。

1974年12月,我在大安县两家公社三家大队课间实习,帮助当地建立了制剂室,自制当归注射液,用穴位注射为当地群众治病,最多时一天接诊60余名病人,由于过度劳累,我病倒在了病人家中。

当我离开大安农村时,收到了六面锦旗,和很多感谢信,当时吉林日报也做了报道。

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是班长,团支书,党支委,三好学生。

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

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

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一、老年感冒老年感冒难解,反复性大,病程较长。

其巧治有五:1.分清风寒、风热。

风寒者,苔薄白,脉浮紧;恶寒重,发热轻;咳嗽痰沫;头痛节楚。

风热者,苔薄黄,脉浮数;恶寒轻,发热重;咳痰稠粘;咽喉肿痛。

风寒辛温解表,投荆防败毒散;风热辛凉解表,投银翘散,桑菊饮。

2.助以透窍。

辩证选用桔梗、杏仁、川芎、蝉衣、炙杷叶。

3.分利排邪。

润肠用草决明、全瓜蒌、白菊花与全当归、莱菔子、桃仁;利尿用车前草、泽泻、冬瓜仁、生薏苡仁、葶苈子。

4.注意和胃。

用云苓、陈皮、木香、焦三仙、生内金、石菖蒲,振奋食欲。

5.补气扶正。

人参、黄芪、白扁豆选投1味,专以补气,扶正以祛邪也。

第一个病讲老年感冒,这感冒风寒风热都很好治,问题老年感冒非常不好治。

我为什么把感冒里面找一个老年感冒呢?因为感冒的复发率反复性很大,包括用中药。

你不掌握这一套窍门,好了又坏,坏了又好,反反复复的感冒,所以呢,老年感冒作为一个代表。

首先感冒要分清风寒风热,这我昨天已经讲了,你还记得吗?四个指标。

听过我讲课的都很熟,没有听过的我昨天也给你补充了,先把风寒、风热一定要分清楚。

外感病呀,首先得分清风寒、风热,伤寒温病打了2000多年的官司,都没整明白,打不清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不对。

我很狂妄,都给他们否定了,都有长处,都有短处,你们都是纸上谈兵,一切从临床出发,临床见了风寒你还用温病来治,那不是胡来吗?见了温病,你还用伤寒6经来治,那不也是误治吗?别离开临床。

临床见了风寒你就按照伤寒来治,见了风热你就按照卫、气、营、血,三焦来治。

这不就统一了吗?哎呀!我在20年前讲课的时候,这一讲,可有好多医生大吃一惊,你把伤寒、温病学派都否定了,那么请问:“沈老师,风寒、风热怎么鉴别?”哎呀!给我将了一军。

怎么鉴别风寒、风热呢?从此我启发了,回去赶紧翻书琢磨,就琢磨这四条,尤其舌脉这是第一条,就分得清清楚楚,不会混淆。

外感病,伤寒、温病,也就风寒、风热,分清楚了,八九不离十,就能处理。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名医经验是指中医领域里一些著名中医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些经验丰富的医师通过对众多病例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出一些独特和有效的治疗模式,有着举世公认的医疗成果。

中医名医经验所蕴含的价值可谓千金一诺。

这些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不仅可以针对特定疾病起到显著疗效,还能够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临床实践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并总结一些中医名医的经验。

通过对他们的医术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并从中汲取启示。

这些经验不仅对于中医学术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可以为广大中医从业者和患者提供实用的治疗参考。

通过对中医名医经验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共性和独特之处。

这些经验包括对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养生保健的建议、药物的应用技巧等方面的经验。

同时,这些经验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独立性、创新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中医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希望能够对中医名医经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并认识到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些经验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宝贵经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中医名医经验的探讨。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两位中医名医的经验。

每个名医的经验将按照以下格式进行呈现:首先介绍名医的背景和成就,然后逐一介绍他们的经验要点。

其中,名医经验1将包含要点1和要点2,名医经验2将包含要点1和要点2。

每个要点将详细解释和分析,并举出相应的实例。

通过对这些经验的介绍,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中医名医们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中医名医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些经验对于中医的现代发展有哪些启示。

名医之路、治病思路与经验

名医之路、治病思路与经验
互补不是妥协。中庸是互补,但不是妥协。不是说真相落在两个观点的中间。它像一个盒子的各面,或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显微镜能加强你观察的能力,可代价是视野受到限制。显微镜下可清楚看到细胞及更细微的结构,但却不是这个生物的实质。 一首优美的曲子分解成音符,鸟鸣分解成分子会怎样? 人体组成分析出来,其材料总值为98美分,是宇宙尘埃,但这个机体却是你自己世界的中心,无价之宝。
育阴的同时不忘清热,也就是要做到“清养并用”;本型阴虚易造成水火不济,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慌烦躁等,此时可加用交泰丸等类方药,以交通心肾。
读书炼思路
阴阳是什么? 阴阳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什么? 中医治病的思路、特点是什么?
从阴阳学说的基本关系看中医治病的特点
阴阳是什么?
1
是属性的高度概括
2
是研究关系的高度抽象
3
1
2
3
4
5
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是主要体现在尼尔斯·玻尔的互补性思想上,互补性思维认为:任何一个量子实体都具有二重性,即波粒二象性,任何实验都不能同时揭示出它既作为波又作为粒子的行为。
简约工作计划总结通用模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学医难否?成名医难否?
01
《此事难知》
02
《医学实在易》
03
张仲景
孙思邈
李时珍
为什么在今天造就不出中医大师? 传统文化的缺失 传统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缺失 在学习、吸收西方医学方法、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时,未能恰当地继承传统,甚至抛弃了传统,数典忘祖 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顾中医自身特色,无情地或胡乱地改造,甚至以西代中,以现代代替传统

十年行医路我的中医之路

十年行医路我的中医之路

十年行医路- 我的中医之路一、踏上岐黄路1994年、临近春节,我的父亲却突然病倒了。

经过村里卫生所几位大夫的会诊和治疗,病情反而逐渐加重。

几位大夫慌了手脚,让赶快去市里大医院。

当时的农村出租车是没有的,加之天色已晚,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土路颠簸,在深夜两三点钟的时候终于赶到了赤峰市医院。

在医院里,父亲的病很快有了诊断结果:脑血栓。

于是又经过办住院手续、交押金、取药、等等一系列繁琐而又必须的程序,父亲终于用上了药。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但也因此办理了病退手续,只能领取最基本的生活费,加上治病的开销,家里的经济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父亲看病的曲折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特别是陪着他在医院里过春节时的辛酸景象,很长时间都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了,而不会耽搁那么长时间;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治好了,就不用在医院里过春节了。

这样的念头让我在接下来的高考中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二、难忘师恩情由于为父亲看病耽误了一些时间,加之我的英语原本就不好,填高考志愿时我明智的选择了中专。

老舅对我说:“学中医吧,中医治大病”。

就这样我来到了赤峰卫校中医班,开始了我的中医生涯。

我可以说是中医世家出身。

我的外公与舅父皆操岐黄之术,且都是当地的著名中医,活人无数,颇有名望。

但我生性愚鲁,于董家医术领会不多。

去学校后,对中医的陌生以及中医理论的枯燥深邃之困惑,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前几年的时光就在这种陌生、困惑和青春的痴狂放浪中虚度了。

这种情况直到毕业实习那年才得以改变。

我的实习带教老师是我的老舅----赤峰名医董松泉,他是让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第一人。

董师虽无超常的天赋,但有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儿。

他曾先后获得过“赤峰市优秀中青年中医”、“赤峰市著名中医”等称号,历任中医学会赤峰分会理事、常务理事等职。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怪病疑难病辨治水平是衡量中医临床医师学术造诣和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尺度。

畅达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怪病、疑难病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怪病”“不治之症”论述。

畅达老师认为所谓“怪病”“疑难病”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

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仅仅是医学界和民间广泛流行的口头术语。

可以说疑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人体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的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

畅达老师认为“怪病”在临床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所了解疾病知识以外的病证。

由于医生专科所限、或由于医生本人资历、阅历所限,对所面临病症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无法做出判断。

二是业内公认的非同寻常的病证。

怪病即罕见病。

在一般医学常识范围内,没有相关记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

他指出怪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病状怪异、奇特、繁杂多端;(2)病程缠绵、迁延不愈;(3)多因复合,病机交错,多脏相关;(4)治疗方向迷茫。

一、怪病、疑难病临床辨治思路中医治疗疑难病,辨证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难治病就只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整体调理,才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即中医所谓的“带病延年”。

畅老曾经治一女性,32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面用中药调理,一面化疗,经半年的治疗,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

随访4年,健康状况良好。

畅达老师在遇到怪病、疑难病时,临床辨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是疑难病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虽然怪病、疑难病临床表现奇特、少见,但在繁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主症仍然是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而能否在众多的临床表现中寻找主症则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支持。

中医思路.李可肾四味,中医天地之连翘

中医思路.李可肾四味,中医天地之连翘

中医思路.李可肾四味,中医天地之连翘2018-02-07 10:40:30中医治病思路:一是升清降浊,二是让寒热气血对流起来。

1、常用的是阴阳升降的思路,如临床常见的病人群体就是上实下虚,上热下寒,这类病人多上面有慢性咽炎口疮或食道炎胃炎,而下面则出现腰酸腿沉四肢冰冷,这时单清热单温阳很难达到理想疗效。

先从饮食上戒掉花椒辣椒等,减轻上热现象,戒掉水果冷饮凉茶等以减轻下寒现象。

然后再寒热并用选药。

歌曰:寒热久病不愈,皆因气血不周济,散寒先将清阳升,除热须把浊阴降。

人体阳气要从脾肾处往上循太阳膀胱经督脉升发,用桂枝汤四逆汤的思路是升清阳,交代病人通过撞墙打通膀胱经督脉以助清阳升发。

浊阴需从前面胃肠道膀胱往下降,选用苦参艾叶麻仁鸡矢藤荞麦红藤降香枇杷叶竹茹槟榔等降浊阴。

2、寒热的升降形成了,还要让气血对流起来,很多疾病久治不愈就是因为周身气血不能对流循环相互周济。

人体最大的储藏气血之处就是胸中。

用枳壳桔梗木香三药让胸中乃至周身气血对流起来,其病不治自愈。

3、第三个用药思路是重视经方也重视时方验方偏方甚至治病时还常把经方时方结合应用每有奇效。

4、我们需用体悟去理解中医,中医是道法自然的,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心像天上的太阳,肾像地底的岩浆,岩浆能够让大地土壤温暖以生长万物,正如命门之火能升脾胃之土地,用命火来助消化食物,可用附子理中丸。

太阳能够逐散寒气令心中阴云密布散开,正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可用温通心阳加疏肝来治疗抑郁症:桂枝汤加香附的思路。

浊阴趋下令人腰腿沉重不利索,可用治湿思路如肾着汤治疗各类陈年腰痛。

5、添油点火的思路:要让油灯烧起来耐久,一边要点火,一边要加油,没油的灯烧不久,没火的灯亮不起,可用附子点火,病人身体油不够时,要加枣仁山药以作添灯油之用。

6、推崇“止学”现代人大多数都过用了精血,止不住精血内耗外出。

可用龙牡把病人向上向外亢越浮躁的心神收摄住,服后每每心安神定。

7、病人来时会诉说一大堆问题,连环症状似乎什么病症都有了,看似无法治疗,但我们直接调其气机,使其气血该往左走的往左,该右的向右,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规则一分明,身体自然会慢慢修复过来,常用栀子豆豉枳壳桔梗木香这五味,称为“清理五虎将”清郁热加理气机使堵塞的躁煩消失。

中医疾病诊疗之秘诀

中医疾病诊疗之秘诀

中医疾病诊疗之秘诀
中医疾病诊疗,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

以下是中医疾病诊疗的秘诀:
1.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病辨证,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特点、脉象等方面的表现,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区别于西方医学一刀切的模式,更加针对性和个性化。

2. 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调理气血可以达到调整身体机能的作用。

中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手段来调节气血,保持身体健康。

3. 食疗养生
中药材、食物相通,食疗养生在中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建议人们平时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调配不同的食谱,以达到食疗养生的效果。

4. 立足预防
中医强调立足于预防疾病,通过调节身体机能,提升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建议人们平时保持合理的作息,适度运动,遵循中医养生理念,以预防为主,远离疾病。

以上是中医疾病诊疗的秘诀,总的来说,中医注重个体差异,讲究治未病,更加强调养生保健,这使得中医在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系统的一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个体差异。

在中医的诊疗思路下,医生通过四诊合参的方式来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诊疗思路的特点、应用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首先,中医诊疗思路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体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以及外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辨别与判定。

第二,中医诊疗思路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所致。

传统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中医不仅仅对症治疗,更加注重根本原因的查找和调理。

因此,中医可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改善患者的体质,并防止疾病的复发。

第三,中医诊疗思路注重个体差异。

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病症,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对患者症状的询问,来得出病情的判断。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诊断方法,中医更注重个体的状况和病情,因此治疗方法也更加个性化。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诊疗思路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现代医学在研究疾病时,除了关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外,也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药物治疗中,个体差异会导致不同患者对同样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为此需要个性化的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

此外,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病时,也开始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中医诊疗思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在辅助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中医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一些中药在化学成分上已获得说明。

传统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也被运用于现代医学的辅助诊断上,例如,通过望诊患者的表面状况和体态,可以推测出潜在的疾病风险。

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这学期因为阴差阳错在选任选的时候,选到了《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这门课,作为一个西医的学生去学习,或许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但是因为我本身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感受颇深。

首先介绍了中医学思维,什么是中医思维,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作为一名中医,没有养成中医的思维方式,那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只能算是类中医。

中医思维模式的核心就是“天人相应”,“取类比象”。

将“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和中医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者在学习实践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思维和意识水平的提高。

中医要发展好,其重点环节就是每个中医都要建立自己的中医的思维方式,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方法或思维模式取代中医思维。

虽然听不懂老师上课的讲的什么阴阳,虚实。

也不懂同学在回答老师所说的阳虚,或是散寒止痛。

但是我却明白了,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学一门就要精一门,掌握一门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技巧的重要性。

就如同中医学的思维特点是个性化,细致,活络。

结合中医的特点,对于每一个病人都有他所独特的病情与独特的处理方法,这就是中医的个性化。

虽然西医并不像中医中药方的多变,但是我们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同样应该细致独特的对待每一个病人,而不是用统一的药方草草了事,毕竟医生是一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行业。

学习要求的就是要融会贯通,能把学到的每一个都能合理的使用和学会相应的思维方式。

而且我们作为现代人去学习前人留下来的东西,从小就学简体字,白话文,操作系统已经和古人的操作系统不同,因此如果想学好中医,需要先更新操作系统。

更新这个操作系统,要回到以前的时空中,用古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相信古人然后去践行,再自己验证。

更新操作系统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古人的思想来解释今人所讲的东西,而不是用今人的思想来解释古人。

陈秀英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经验

陈秀英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经验

陈秀英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经验陈秀英老中医在治疗青光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采用了独特的中医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以下是她的治疗经验总结。

1. 中医诊断精准陈秀英老中医在诊断青光眼时,运用独到的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全面分析病人的病情。

她通过观察病人的眼底变化、听取病人的症状描述、询问病史以及按压相关穴位等手法,准确判断青光眼的类型和病程,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

2. 辩证施治根据中医理论,陈秀英老中医将青光眼分为不同的证型,并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

她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象等,确定病人所属的证型,然后方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气郁化火型的青光眼,陈秀英老中医通常采用疏肝活血、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方法。

对于肝肾阴虚型的青光眼,她通常选择滋阴清热、益肾补肝的中药治疗方法。

辩证施治的方法有效调理了病人的体质,缓解了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 配合针灸疗法除了中药治疗,陈秀英老中医还常配合针灸疗法,加速青光眼的康复进程。

她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在相关经络上施针,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

针灸疗法可以增强病人的自愈能力,加速病情好转。

4. 病后调养在治疗过程中,陈秀英老中医非常注重病后的调养。

她提倡病人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惯。

此外,她还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给予个体化的调养方案。

病后调养不仅可以巩固治疗效果,还可以改善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5. 定期复查与随访陈秀英老中医非常重视青光眼病人的定期复查与随访。

她建议病人根据医嘱定期复查眼底状况和眼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她也会进行病情跟踪,了解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身体状况,及时解决疑问和问题。

陈秀英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表明,中医治疗青光眼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鉴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治疗效果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治疗青光眼时,建议病人谨慎选择医生,并遵循医嘱,注意个人的日常护理和调养,提高治疗效果的可能性。

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中医临床诊疗思路今天咱们聊聊中医临床诊疗的思路,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中医看病可不像西医那样,一刀切,得看着你整个人的状态来决定怎么治。

就好比看个人相似,得从头发顶顶到脚底板,仔细端详才行。

在中医的世界里,病症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得分析个中缘由。

一个小毛病可是藏着大情况的,就像看了一场魔术表演,得把那些隐形的线头一根根解开才行。

这就是咱们说的辨证论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讲个通透的。

比方说,你感冒了,西医说是病毒作祟,吃点药把病毒杀光光就好了。

可中医要深究个因,看看你是风寒袭体还是湿热作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啊,中医的治疗法子多种多样,有草药调理的,有针灸捣腾的,还有些按摩推拿的。

看你啥情况了,可能一招制敌就行,也可能要使出连环计,治病如同打仗,得因时制宜,攻守兼备才能收到好效果。

咱们再来说说中医最看重的个体化,就是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不了所有的锁。

比如有人体质偏寒,得来点温补的;有人身体偏热,得给降降火。

就好像煮饭一样,有人爱吃清淡,有人喜欢咸的,调料得适合口味,才能吃得香。

而且呢,中医治疗还看重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光是吃药这么简单。

有时候咱们说病根子在生活中,得注意饮食起居,调整好心态,才能让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中医不像西医那么追求立竿见影,有时候得慢慢来,像是培养盆栽一样,得一点点浇水施肥,才能看到花开结果。

治疗过程中还得和病人多交流,了解反馈,有时候病人说个小细节,可是关键的破案证据呢。

中医临床诊疗可不是简单的给药或者打针,得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得仔细分析。

就像炒菜一样,得火候适宜,料放得好,才能做出一道美味。

治病更要这样,得有技巧、有耐心,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所以啊,你要看中医治病,可不能心浮气躁,得有点耐心,跟医生合作,共同商量对策。

这样,病情才能渐渐好转,不要指望一夜之间就见效,咱们可不是神仙,治病也得踏踏实实,踩踩实实的来。

中医临床诊疗,就像是解一道谜一样,得有脑筋灵活,有耐心,才能把握住病情的脉搏。

老中医治疗心血病经验

老中医治疗心血病经验

刘吉善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经验整理刘吉善,男,60岁,中华中医学会会员,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中医学会理事,湖北仲景学会理事,湖北中医医药管理学会理事,《湖北中医杂志》编委,十堰市中医学会会长。

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长期大量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在全省及鄂西北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前来应诊的病人络绎不绝,日接诊病人60余人次,在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取得了突出的临床疗效,先后荣获“湖北省知名中医”、“市十大名中医”。

一、治学思想(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刘氏认为: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

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

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刘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

刘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

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

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刘氏年近花甲,订购大量书刊,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从不浅尝辄止,这种潜心钻研医理的作风,实在令人折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意谓由事物的外在现象总结归纳出事物的内部规律法则。
(2)赏月悟医——明朝周慎斋,安徽
名医,著有《慎斋遗书》等著作。
中年得中满证,遍访名医乏效,广搜药方又 不敢贸然试用。
赏月——“吾病亦如是乎?” 自拟和中丸, 方取肉桂、炮姜、川椒、白术、薏苡仁、砂 仁、车前子、陈皮等组成,温中通阳,服之 一月而愈。——格物致知
读书炼思路
焦树德教授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七章,从四诊到方剂加 减变化,皆中允之论
姜春华先生的“截断扭转论”,以开拓思路 黄煌教授《医案助读》甚好,读案视点尤需熟记 丁光迪先生《中草药的配伍应用》紧扣临证用药 龚士澄《临证用药经验》、朱良春先生善用虫药,于难病积
陈可冀
曾随名医冉雪峰、岳美中、赵锡武系统学习中医和 临证多年
实践磨练
一个好医生在丰富的实践中,必须经过至少 10年的艰苦磨练,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医 术才日臻进步,医生才走向成熟。 (谢和平 校长语 )
传统的思维模式训练
(1)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朱元璋召见二位老者,帝问他们从事何业?一老者答:“业 医”。帝问:“卿为医,可知蜜有苦而胆有甜乎?”答曰: “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猴食果多则胆甜。”帝曰:“是能格 物者”,遂升为太医院使。
(3)观花识药——浙江名医范文甫曾治黄
“苦不寐,百药不能治。”
以百合30g,苏叶9g,3剂而安。曰:“我尝种百合花, 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 而用之。”
(4)落叶催生——元代名医滑伯仁“治人疾,
不拘于方书,而以意处剂,投无不立效”。
众人皆奇,问此方出自何书?滑答曰:“医者意也, 何方之有?夫妊已十月未产者,气不足也。桐叶得秋 气而坠,用以助之,其气足,宁不产乎?”后人有效 仿而用之无功者,非其时也。
2.现代中医不懂医古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准备在全国遴选20 0名40岁以下的主任医师,作为学术 带头人来培养,指定以医古文《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四大 经典著作为主出题。但结果并不尽如人 意,四川省只有一人考上。
四小经典
《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 赋》、《脉诀》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可见”之说,“童 子功”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杂质”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名分”——许 许多多黑色食品的特殊营养价值得到了充分 的肯定。
当我们了解到花中多含芳香烃、挥发油,具 有扩张毛细血管(发散)的作用时——“诸 花皆升”
但对于那些至今还不能对其“所以然”做出 解释的理论、技艺,又该如何对待呢?
中医之所以在当代还没有消亡的根本原因, 恰在于此。
中医血液病学的宗师徐衡之(名铨)
早年受业于孟河医派名家丁甘仁。又先后随名医恽 铁樵、国学大师章太炎习医。屡从名师,掌握了扎 实的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建国初便有“江南名医” 之称)。
陈苏生
武进人,医自师授,学于同乡沈仲芳、海宁钟符卿、 山阴祝味菊诸名家。
缺少鉴别能力,莫衷一是,寻师访友。徐相任、程 门雪、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叶劲秋、祝怀萱 和张赞臣、姜春华等。与祝味菊学习辨析医理三年 成《伤寒质难》。
(5)蛎壳治交骨不合——《志异续编》
有一医案:叶天士儿媳临产以后,交骨不合, 投药不效。
盖蛎蛤之类其形皆两片相合,性本喜合不喜 开,用治交骨不合,取其性也。
类比与联想的思维方式(即被巫术研究者称为 “相似律”与“接触律”的思维规律)
除实践经验外,类比方式可谓古代建立药效之说的 最重要途径之一。
四大经典
原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பைடு நூலகம்》四本典籍,同时还旁涉历代 诸子百家名著名作,特别是重点内容需要背 诵,当时不理解者、存疑后释成为悬念。
观历代名医贤哲,大凡成中医名家者,无一 不娴熟经典,并通过临床实践灵活运用而有 新的建树和发明,造福于黎庶。
厚实的文化功底
传统文化是医者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柱和心 灵归宿,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失掉这一精神 家园,医者则不成其为医,中医药也就不成 其为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即告枯竭。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特有的思维方 式、宇宙观和方法论
学从名师,师门深广
华佗:医术名闻天下时仍隐没姓名从名师治
化道长学习
因其诚实正直,勤奋耐劳,道长悉心传授,并得到 信任,出入古刹藏书密室,内藏《金创瘛疭方》等 珍籍记忆纯熟,道长重视并考查,全部传授。
温病学派大师——叶天士
师无常师,唯长是师——求师的根本标准
为何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集合构 成了“半夏汤”的效能——纠正体内“阴阳 之气不通”的病态。
作者断言:“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
“吃什么,补什么”——类比思维方式—— 食疗:那么吃只红色的袜子能治什么病呢?
中医言“白糖补气、红糖补血”
红糖含有些杂质而已
相同器官的化学构成极为相近时,市场上出 售的“猪肚子”(胃)则往往被刮去了内 膜——用于生产某种胃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学医难否?成名医难否? 《此事难知》 《医学实在易》
张 仲 景
孙 思 邈
李 时 珍
解决问题的方法
继承传统思维方式 训练中医思维模式
培养名中医
什么是名中医(大医)
高尚的医德 精湛的医术
最基本要求
以德统才,德艺双馨
“医乃仁术”
历代名医如:扁鹊、华陀、董奉、李时珍、 张仲景、孙思邈
名中医的成才之路
从师、读书、临证——建立基础 医者,意也——思维模式、方法
思路、方法
(一)现存问题
1.中医学子不会开方
根据规定,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生 最少要背120个方子。有关机 构曾做了一个调查,1965年 有90%毕业生以上达到这个水 平,1983年约有70%能背 100个方子,到1997年就 只有40%能写出60个方子。
《山海经》中记载:昆仑之丘的沙棠,身体轻浮, 故可以御水,食之可以不溺。
《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几个方剂中,有一个治疗 失眠的药方叫作“半夏汤”,其制做方法是:“以 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 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 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以一小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