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宴之历史与传承学习资料
径山茶宴的历史
径⼭茶宴的历史把历史读给你听淳熙⼗四年(1187),⽇僧荣西(1141-1215)再次来华,师从天台⼭万年寺虚庵怀敞修禅时,适逢⼤旱不⾬,瘟疫流⾏。
宋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招请荣西到京师(今杭州)作除灾和求⾬祈祷,竟“灵验显著,⽢⾬忽降,不⽇疫除”。
南宋《望贤迎驾图》(局部),描绘了唐肃宗迎⽞宗的情景祈祷如此灵验,令宋孝宗⼗分满意,龙颜⼤悦,于是赐封荣西为“千光⼤法师”,并在径⼭寺设特⼤茶会,以⽰庆贺。
此次茶会,当是最⾼规格的径⼭茶宴。
径⼭茶宴,是宋代余杭径⼭寺茶事礼仪和茶汤煎点的规范程式。
径⼭,在余杭县西北,乃天⽬之东北峰。
唐代时,僧法钦云游⾄此结庵,“代宗诏杭州即其庵建寺,⽈径⼭。
僖宗乾符六年(879)改为乾符镇国院。
宋⼤中祥符元年(1008)改赐承天禅院。
政和七年(1117)改径⼭能仁禅寺。
……绍兴年间(1131-1162)妙喜建千僧阁,⼗七年(1147)真歇建⼤雄殿,⼆⼗⼋年(1158)重建龙王殿。
孝宗赐妙喜号⼤慧禅师,乃以⼭中明⽉堂为妙喜庵,及书匾以赐,塔号⽈宝光,魏国张忠献公浚作铭并序。
乾道⼆年(1166)⼆⽉,孝宗幸游,越⼆年建龙游阁。
开禧年间(1205-1207),孝宗御书额赐径⼭兴圣万寿禅寺。
嘉宝年间(1208-1224)宋宁宗品第江南各寺,尊表五⼭,径⼭寺列五⼭之⾸为“禅林之冠”。
寺院茶宴,早在唐代会稽云门寺就有。
《越中杂识》记:“云门寺,在府城南三⼗⾥云门⼭,晋中书令王献之宅也,后改为寺。
”唐诗⼈严维、郑槩、鲍防等,曾在云门寺煎茶品饮,吟诗咏怀。
所谓云门茶宴,即是其在烟树林下,焚⾹啜茗,听琴赏景,吟咏述怀的雅集。
宋代,杭州寺院饮茶之风更盛。
苏轼两度来杭,他去饮过茶并留下诗篇的寺院就有⼗多家,如杭州西湖两⼭的南屏寺、天竺寺、龙井寺、虎跑寺、智果院、报恩院、宝严院,城东佛⽇⼭净慧禅院,仁和县安仁西乡安隐院,临安净⼟寺,余杭径⼭寺等。
熙宁五年(1072),⽇僧成寻搭乘商船⼊宋,四⽉由杭州登陆后赴天台⼭巡礼,⼀路所到寺院都有茶汤、茶药招待,且⼤多是住持僧亲⾃点茶。
[作文素材]关于茶宴与茶食的历史典故介绍
[作文素材]关于茶宴与茶食的历史典故介绍关于茶宴与茶食的历史典故介绍茶宴与茶食历史介绍茶宴与茶食历史介绍有酒宴,亦有茶宴。
茶宴随着茶的普遍饮用而出现,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
下面就详细介绍茶宴与茶食历史的介绍。
茶宴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轻诋篇》:“褚太傅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
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
”茶宴形式多样,有以茶代酒,花间竹下赏花清饮的(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有庆贺新茶初采,品比贡茶,在两州边境举办的品茶歌舞宴(白居易《夜间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有禅林参禅讲经招待宾客的大型茶宴(径山茶宴、喇嘛寺茶会);有皇帝与重臣共品贡茶的茶宴等……。
茶宴食品与酒宴亦有区别,主要是较清淡的面食与果品,统称茶食。
前引《世说》中所提的“粽”即是糯米作的一种茶食,也即是《大金国志》中所提到的茶食――蜜糕。
关于茶食的最好记述见日本的《禅林小歌》,书中在介绍源自中国的唐式茶会时写到:“端上水晶包子(葛粉做)、驴肠羹(似驴肠)、水精红羹、鳖羹(状似)、猪羹(形似猪肝)、甫美羹、寸金羹(因金色寸方得名)、白鱼羹(白色、似白鱼)、骨头羹、都芦羹等羹汤类;乳饼(小麦饼、形似乳房)、茶麻饼、馒头、卷饼、温饼等饼类及馄饨、螺结、柳叶面、相皮面、经带面、打面、素面、韭叶面、冷面等。
”客人们更相“诬之”(互劝意)。
随后用高缘果盒盛装龙眼、荔枝、榛子、苹果、胡桃、榧子、松子、枣杏、栗柿、温州桔、薯等。
由于是禅林,上列食品均为素食。
在一般人的茶食中,也有荤菜,如陆游独好鸭脚,在《听雪为客置茶果》中写到:“不��栗和梨,犹能烹鸭脚。
”茶宴初出现时,是士大夫们标榜俭朴,作为酒宴的替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演变得铺张、奢华。
从茶宴的记录上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甚少系缚,自由、快乐,茶宴上有一种勃勃向上之气。
自从陆羽提倡茶四修身养性之物,精行检德之人所为后,茶走入淡泊宁静之路,茶宴在中原大地开始走下坡路。
中国茶文化酒文化资料大全
中国茶文化酒文化资料大全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经历了几千年的培植、采摘、炒制和煮泡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和品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茶的起源与发展据考古学家研究,茶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
传说,人们误入一片野生茶树林,发现茶叶有清香,于是将茶叶采摘回家尝试做成饮品,他们发现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因此茶叶逐渐在人们之间流行开来。
2. 中国茶的分类根据茶叶的不同发酵程度和制作工艺,可以将中国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不同茶叶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口味。
3. 品茶文化品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享受茶的美妙之处。
在茶道中,人们不仅关注茶叶的质量和口感,还追求品茶的仪式感和意境。
品茶需要专注和慢慢品味,以感受茶香、茶味以及茶汤的变化。
酒文化中国酒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底蕴。
酒作为中国人民的传统饮品,不仅有利于增进人际关系,还有潜在的文化内涵和礼仪意义。
1. 几千年的酿酒历史中国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酿造酒类饮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酒,并形成了多样的传统酿酒工艺。
2. 中国的白酒和黄酒中国的白酒和黄酒是两种重要的传统酒类。
白酒以高粱为原料,经过多道发酵和蒸馏工艺制成,带有浓郁的香味。
黄酒是一种以粮食为原料的低度发酵酒,口感柔和,带有芳香的米酒味道。
3. 酒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人对待酒的态度和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一种饮品的角度。
在酒宴上,人们通过敬酒表达对长辈、朋友和亲人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
此外,中国酒文化还融入了许多诗词和绘画作品,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结语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
我国古代的茶会茶宴_陈文华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华
一 .早期的茶会 、茶宴
按照现代词典的解释 , 茶会就是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 。用茶叶和各种原料配合 制成的茶菜举行的宴会 , 就叫做茶宴 。 但在古代 , 茶会和茶宴都是指用茶来招待客人的聚会 , 聚会时 , 除了饮茶之外 , 有时也吃其他东西 , 甚至还喝酒吃菜 。 现在人们多把只喝茶汤和吃茶 点的集会称为茶会 , 而把吃茶菜的宴会称为茶宴 。
每年春季为了品评顾渚紫笋茶和宜兴阳羡茶的贡茶质量两州太守相约在境会亭举行盛大茶宴邀请各界名士参与品评当时在苏州任职的白居易也在被邀请之列因病未能出席特地写了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寄去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虽也是以品茶为主但宾朋满座还有歌舞相伴自然热闹非凡非一般文人聚会可比唐代宫廷也经常举办茶会
因此茶会 、茶宴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西晋时期 。
二 .唐代的茶会 、茶宴
茶会 、茶宴也有称茶集的 , 正式名称出现在唐代 。如钱起的《与赵莒茶宴》和《过长孙宅与 朗上人茶会》 , 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 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椽诸公茶集天宫 寺岸道上人房》 、李嘉 的《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 、武元衡的《资圣寺贲法 师晚春茶会》 、鲍君徽的《东亭茶宴》等等 , 写的都是集会品茶的情形 。 不管是茶会 、茶宴还是茶 集 , 都是以茶代酒的文人雅集 , 如吕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写道 :
图 3 .明代文征明《文会图》 清代的茶宴盛行 , 与清宫的重视有关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 , 首倡在重华宫举行茶宴 , 据记 载曾举行 60 多次 。《清朝野史大观》“茶宴”条记载 , 每年元旦后三天举行茶宴 , 由乾隆亲点能 赋诗的文武大臣参加 。茶宴开始时 , 乾隆升座 , 群臣两人一几 , 边饮茶边看戏 , 由御膳茶房供应 奶茶 。 还要联句赋诗 ,“仿柏梁体 , 命作联句以记其盛 。 复当席御制诗二章 , 命诸臣和之 , 岁以 为常 。” 《养吉斋丛录》卷十三记载重华宫举行茶宴的详细情况 : “列坐左厢 , 宴用果盒杯茗 。 … …初人数无定 , 大抵内直词臣居多 。体裁亦古今并用 , 小序 或有或无 。后以时事命题 , 非长篇不能赅赡 。 自丙戌始定为七十二韵 , 二十八人分为八排 , 人 得四名 。 每排冠以御制 , 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 … …题固预知 , 惟御制元韵 , 须要席前发下始知 之 。 与宴仅十八人 , 寓`登瀛学士' 之意 。诗成先后进览 , 不待汇呈 。 颁赏珍物 , 叩首祗谢 , 亲捧 而出 。赐物以小荷囊为最重 , 谢时悬之衣襟 , 昭恩宠也 。余人在外和诗 , 不入宴 。” 这也是真正的茶宴 , 所享只是“果盒杯茗”而已 , 但要和皇上的御制诗 , 题目虽然预先通知 , 韵脚却是临时告诉 , 没有真才实学还真不好应付 。 后来在各种宴会上都要用茶 , 如康熙 、乾隆两朝举行过四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 , 多达二 三千人 , 把全国各地 65 岁以上的代表性老人都请来 , 席上也要赋诗 。 但开始也要饮茶 , 先由御 膳茶房向皇帝进献红奶茶一碗 , 然后分赐殿内及东西檐下王公大臣 , 连茶碗也赏给他们 , 其余 赴宴者则不赏茶 。被赏茶的王公大臣等接茶后均行一叩礼 , 以谢赏茶之恩 。 以后就开始上酒 菜正式开宴 。此外皇宫举行的各种宴会开始都要先进奶茶 , 再摆酒席 。(5)从此以(下转 171 页)
古代茶宴的由来与特点
古代茶宴的由来与特点《古代茶宴:一场茶香四溢的文化盛宴》嗨,茶友们!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古代茶宴那点事儿。
这古代茶宴啊,就像是古代人开的一场超有格调的“品茶派对”。
说到它的由来呢,其实这是和咱们中华民族对茶的热爱分不开的。
很久以前,茶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刚开始呢,大家就是自己喝喝茶解解渴。
可是呀,人嘛,总是爱热闹的。
一些文人雅士慢慢就不满足于独自品茶了,就想着喊着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儿喝,这就渐渐形成了茶宴的雏形。
再后来呢,茶香就飘进了皇宫大院,那皇上、娘娘们也觉得这茶宴挺有趣的,于是这茶宴就越来越讲究,档次也越来越高。
那这古代茶宴有啥特点呢?首先啊,这地点就很重要。
不是随便找个地儿就能开茶宴的。
你想啊,如果是那些文人开茶宴,那肯定是找风景绝美的地方,像什么山清水秀的庭院,或者是竹林深处。
在这环境里品茶,那茶还没喝呢,光是这周围的景色就能让人陶醉了。
这就好比咱现在出去野餐,那不得挑个风景好的地儿,心情才舒畅呢?还有啊,这茶宴上的茶具可讲究了。
茶壶得是精致的,什么瓷的、紫砂的,上面还刻着精细的花纹。
茶杯那也是小巧玲珑的,感觉碰一下都得小心翼翼。
不像咱现在,有时候着急就拿个大口杯泡茶就喝。
在古代茶宴上,那可不行。
看着那些精美的茶具,就感觉不是在喝茶,而是在欣赏艺术品呢。
茶宴上的茶就更不用说了。
那得是好茶,像什么龙井、碧螺春之类的。
茶的冲泡也有各种礼仪和技巧。
泡茶的人得盛装打扮,就像是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先洗茶,然后再慢慢地注水,那茶叶在水中翻滚,就像在跳舞一样。
而且不同的茶还有不同的泡法,真的是很有学问。
这茶宴啊,也不单单是喝茶,旁边肯定还得有点小吃陪着。
不过这些小吃也不是咱们平常吃的大肉包啥的,那都是精致得不得了的点心,像梅花糕、枣泥酥之类的。
一口茶,一口点心,这滋味儿,真的是妙不可言。
而且啊,古代茶宴上那文化氛围可浓了。
大家坐在一起喝茶,可不是光为了喝茶解渴,都得吟诗作对,谈谈人生哲学。
茶之传承PPT课件
目录
பைடு நூலகம்
• 茶的历史起源 • 茶的种类与制作工艺 • 茶的品鉴与文化 • 茶的现代价值与健康 • 茶的传承与创新
01
茶的历史起源
Chapter
古代茶的传说与起源
01
02
03
神农氏尝百草
传说中,神农氏在尝百草 时发现了茶,并将其用于 药用。
茶的起源地
据考证,茶最初起源于中 国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四 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1 2 3
时尚元素
茶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时尚元素,越来越多的 人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追求独特的茶饮 体验。
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茶叶作为一 种天然健康饮品,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健康生活 方式的首选。
跨界合作
茶叶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也日益增多,如茶食 品、茶保健品、茶叶旅游等,为现代生活带来了 更多元化的选择。
发酵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在一定温度和 湿度的环境下进行发酵,使茶叶 色泽变红,释放出茶香。
01 02 03 04
揉捻
将萎凋后的茶叶进行揉捻,使茶 叶卷曲成条状,有利于发酵和成 形。
干燥
通过干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达 到提香、去苦涩的目的,同时保 持茶叶的红色。
乌龙茶制作工艺
晒干
将采摘后的鲜叶在阳光下晒干,去 除部分水分。
度和影响力。
现代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
在制茶工艺、茶叶品种、茶叶品质等方面进行技 术创新,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营销创新
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如网络营销、品牌营销等, 拓展茶叶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
产业融合
推动茶叶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 茶叶产业链的良性互动和共赢。
饮茶历史与饮茶风俗培训资料
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皇室贡品
社交媒介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曾是皇室贵族的 专属饮品,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在古代,茶会、茶宴等活动成为人们 社交的重要场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 人际交往。
文化符号
茶文化在中国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 深远影响,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 题材。
02
饮茶风俗
中国各地的饮茶风俗
茶具的演变
随着饮茶的普及,茶具也 逐渐发展,从最初的陶器 到后来的瓷器,不断追求 精致和美观。
茶文化的传播
中国境内传播
茶文化从中国南方开始, 逐渐向北传播,成为全国 性的文化现象。
海外传播
唐宋时期,茶叶贸易繁荣, 茶文化也随之传播至日本、 韩国、印度、欧洲等地。
世界茶文化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各具特 色,如日本的茶道、英国 的下午茶等,都是对中华 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感谢您的观看THANKS潮汕功夫茶
潮汕地区流行的饮茶风俗,注重 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巧,以小
杯多次冲泡为特点。
客家擂茶
客家人独特的饮茶风俗,将茶叶、 生姜、芝麻等混合后用擂钵研磨成 糊状,再冲泡饮用。
杭州龙井茶
以杭州龙井茶产地为中心的饮茶风 俗,注重选用优质的龙井茶,以清 饮为主,品味其清香。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饮茶风俗
日本茶道
红茶
总结词
全发酵的茶,色泽红润,口感醇厚甘甜。
详细描述
红茶是全发酵的茶,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和发酵。其色泽红润,香甜浓郁, 口感醇厚甘甜,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具有提神醒脑、助消化、降血脂等 功效。常见的红茶品种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等。
乌龙茶
总结词
半发酵的茶,色泽青黄,口感醇和回甘。
宋代茶宴述论
宋代茶宴述论宋代是茶的兴盛时期,宋代文人士大夫极为喜爱茶,而茶文化也成为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探讨宋代饮茶的特点以及茶文化的内涵,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化的特色。
宋代饮茶从唐末发展到宋代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唐朝时茶叶还不被世人看重,武则天曾以进贡新茶为由头试图笼络亲信。
宋代后茶叶开始出现大面积种植并且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一书,也是研究中国茶文化的珍贵史料。
从各种古籍文献来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风最盛的朝代,中国传统茶道和宋代特有的茶宴艺术都已发展到顶峰。
纵观宋代茶事,可以概括为:“点茶”、“斗茶”、“煎茶”、“分茶”四个阶段,以及点茶之法与茶汤煎饮的相关技艺。
饮茶既是一种物质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这里的“饮茶”应该是饮茶宴会的简称,因此,我们研究宋代茶宴首先需要明确宋代茶宴的概念。
通常我们认为,茶宴就是饮茶的集会。
但是由于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茶宴中也能够看到大量文人饮茶活动,因此笔者认为,茶宴是指宋代饮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饮茶文化在宋代社会活动中的真实反映。
简单来说,宋代茶宴就是指宋代文人士大夫在饮茶的同时,结合饮茶习俗举办的各类茶事活动。
从饮茶方式上,可以分为“品茗”与“斗茶”两大类;从茶事所依托的场所分类,则可以分为庭院茶宴与厅堂茶宴;从茶事举办的目的可以分为祭祀茶事与品茗茶事;从饮茶与茶事的关系来分析,则可以将茶事视为一种雅事。
宋代饮茶与其他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饮茶时心态和环境的改变。
茶事发生前,多数人在茶宴前有所准备,茶事发生后,饮茶与宋代士人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密切相连,文人们自觉养成了喝茶的良好习惯,并将饮茶视为雅事,茶宴成为社会交流的一种重要平台,与当时人们审美趣味紧密相连。
另外,宋代茶事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有宫廷茶宴,还出现民间茶宴、市井茶宴。
茶宴的频繁举办必然使茶文化的内涵发生很大变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3、宋代对茶宴内容、形式及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使茶宴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
茶宴雅谈
茶宴雅谈我国是茶的发源地。
稽考漫长的茶史,神农氏是第一个发明和利用茶的人。
茶文化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奉献。
说起茶宴,古来有之。
早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孙皓就倡导“以茶代酒”,变奢侈的酒宴为尊雅的茶宴,认作是一种优厚的礼遇。
晋代吴姓太守陆纳常以清茶待客,当时人们称颂他“恪守贞固,始终勿渝”。
唐代中期,茶神陆羽写的《茶经》问世,标志着我国茶宴的成熟和成型。
陆羽常邀请朋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举行茶宴,凭借自然风光,以茶会友,以茶交谊,以茶言志,以茶益文,诗情画意,留连忘返,别具情趣。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徽宗赵佶将唐代在宫廷、文人士大夫及宗教寺院的茶宴之风推行于民间。
北宋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就出现了适合民间需要和特色的各类茶馆。
由于皇帝的推崇,宋时的茶宴出现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是把名山大川、自然风光通过书画表现出来,同诗词、歌舞一起引入和普及到茶宴活动中。
如“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唐·齐己);“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唐·钱起句);“与君坐对成今古,尝尽冰泉旧井茶”(清·施闰章句)等。
二是“斗茶”(即品茶)应运而生且渐盛,评出“斗茶”进贡。
明朝陈师《茶考》记载:“杭俗烹茶,用细苟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
“泡茶法”产生于明代地处近代商业中心地带的杭州,尔后传入日本,对形成日本新兴的茶道--煎茶道起了很大的影响。
当代的“茶圣”是吴觉农。
吴老一生不羡高官厚禄,不恋锦衣玉食,披荆斩棘,播火传薪,开创了科学营茶的新时代。
陆定一同志曾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正不阿。
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
”北京民族文化宫曾举办过建国40年来第一次“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
展示周通过大量图表照片、文字说明、书画精品、声像资料、名特优新产品和部分历史文物,以及各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茶艺、茶礼表演,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其中包括茶的起源、利用、发展和传播;中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礼仪;茶与文学、艺术、宗教、陶瓷等千丝万缕的联系;饮茶与健康以及茶叶商品知识等,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璀璨绚丽!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山东茶道茶艺培训课件
山东茶道茶艺培训课件山东茶道茶艺培训课件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山东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优质的茶叶,而山东的茶道茶艺培训课件则是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艺术的重要工具。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
当时,茶叶被用作药物和祭祀品,直到唐代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饮茶文化。
茶道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徒将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并将其与禅宗相结合,形成了茶道的核心理念。
二、山东茶道的特点山东茶道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山东茶道注重茶叶的选用和制作工艺。
山东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的生长,茶叶品质优良,口感鲜爽。
其次,山东茶道注重茶具的使用和艺术性。
山东茶道的茶具精致别致,设计独特,能够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修养。
最后,山东茶道注重茶艺的表演和礼仪。
在山东茶道中,茶艺师会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姿势展示茶的制作过程,以及茶的品饮方法,使观众对茶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山东茶道茶艺培训课件的内容山东茶道茶艺培训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茶叶的品种和选用、茶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茶艺的表演和礼仪、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等。
首先,课件会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包括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宜的制作方法。
其次,课件会介绍茶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以及它们的材质和制作工艺。
然后,课件会详细介绍茶艺的表演和礼仪,包括茶艺师的动作和姿势,以及茶艺师与客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最后,课件会介绍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包括茶叶的采摘、炒制、烘干等环节,以及制作好茶的关键要点。
四、山东茶道茶艺培训课件的意义和价值山东茶道茶艺培训课件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茶道的技巧和知识,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茶道历史课件
中国茶道历史课件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回顾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茶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1)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多年的中国西南地区。
一种叫做茶树的植物被人们发现,并开始将其叶子制作成茶饮品。
(2)茶的传播随着茶的制作方法的改进,茶开始被广泛传播到其他地区,如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
茶饮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茶道的兴起(1)茶与文化的结合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与文化的融合不可分割。
自古以来,茶被视为一种礼仪和修养的体现,与儒家思想相呼应。
(2)茶道的形成在宋朝时期,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开始兴起,成为士人们表达自己情感和品味生活的一种途径。
三、茶道与中国文化(1)茶道的传承茶道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茶道流派和技艺传承方式。
茶道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茶文化的传播。
(2)茶道与文人雅士茶道在中国文人雅士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追求。
茶的煮制过程和品茶的仪式成为文人雅士们用以表现自己情趣和身份认同的方式。
四、茶道的地位与影响(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茶道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茶作为一种特色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的文化魅力。
(2)茶的健康价值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有益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益处。
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五、茶道对个人的意义茶道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心态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品茶和煮茶的过程,人们可以获得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六、总结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修养与情趣,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道的发展和传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途径。
高中茶馆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茶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的史前时代。
茶的发现和使用,最早见于《荀子》:“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认为茶的发现是由神农尝百草而发现的。
至今,中国是人类最早栽培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并且中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茶文化内涵丰富,要点主要包括茶的历史、茶的品种、茶具、茶道、茶礼、茶席、茶宴、茶诗、茶画。
1. 茶的历史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从上古时期到现代茶文化的传承,了解茶文化的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茶的品种中国的茶叶品种繁多且品质上乘,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
每种茶的特点和鉴别方法都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
3. 茶具茶具的种类和功能,了解茶具的用途和制作工艺,例如茶壶、茶杯、茶盘、茶碗等。
4. 茶道茶道是茶文化中的一种礼仪和仪式,通过茶道可以展现出茶文化的韵味和内涵。
5. 茶礼茶礼是品茶的一种礼仪,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茶礼来体味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6. 茶席茶席是品茶的场所,讲究的是气氛和环境的营造,了解不同种类的茶席和茶席的搭建方式。
7. 茶宴茶宴是一种将茶文化与宴会文化结合的形式,对茶宴的组织和礼仪有着独特的要求。
8. 茶诗茶诗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赞美和抒发,了解茶诗的精髓有助于体味茶文化的情感和内涵。
9. 茶画茶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了解茶画的特色和风格对于理解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1. 茶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作用茶文化有着交流与互动的作用,可以通过品茶互相交流,增进友谊,本知茶道,提升个人气质。
2. 茶文化的审美和艺术意义茶文化的审美与艺术意义,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是对人文精神的彰显,三是美学意义。
3. 茶文化的健康价值茶文化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调节心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创新,怎样将茶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是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茶菜肴 第一章 茶食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中国茶艺 教学课件
总的来说,茶食与茗宴的形成和发展, 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先秦时期的原始时期的原始阶段,以茶茗原汁原味的 煮羹作食为特征。 2、汉魏晋与南北朝时期的发育阶段,以茶茗掺和佐料调 味共煮着饮用为特征。
3、隋唐宋时期的成熟阶段,以茶为调味品,制作各种茶 之风味食品为特征。
4、元明清时期的兴盛阶段,以茶为调味品,制作各种茶 之风味食品为特征。 5、现代社会的黄金时期,以其讲究茶食与茗宴品味的料 学性、追求丰富多样化的艺术情调为特征。
各种营养成分与菜肴搭配,大大增加了菜肴
的营养价值。
2. 茶叶的药用功能
①茶能提神益智,延缓衰老。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多酚、氨基酸等有益成 份。茶叶中的茶碱能使肌肉中的酸性物质得到中 和,这些成份对提神醒脑、促进思维敏捷有一定 的作用。晋氏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 令人少眠”;《神农食经》中载有“茶茗久服, 人有力,悦志”;宋代诗人王令喻茶水为“醒魂 汤”。
故,在煮鲜叶时,应用含油、盐的沸水或
沸油在1-2分钟内使叶温升到破坏酶活性的温 度,尽可能的保留叶绿素的含量。
如果选用茶叶是成品茶,因为不同茶类的
叶底颜色不一样,绿茶类是黄绿色、红茶类 是红色为主、乌龙茶类是绿叶红镶边,则要 根据不同的菜式要求来选用色调
元、明、清时代,饮茶之风经久不衰,茶 叶烹沏和品饮的方法也日臻完善,使传统的 茶叶入馔古老遗风在茶食和药茶制造中得到 了继承和发扬。这时期出现的许多茶制食品, 既是日常饮馔,又都是治病保健的药茶方剂。 创制的不少茶叶菜肴,如清代的龙井虾仁, 以及火熏猪肉、熏猪肝、松仁小肚、火熏猪 肚和太爷鸡等等,都是风味独特的茶食佳肴。
属白茶类,因茶中富含茶碱、茶多酚、儿茶素和叶
【实用】茶在宴席中的地位演变PPT文档
《辽史》中记载,宋使见辽帝,酒三巡后先“行茶”,然后再布,菜、无用论膳是;皇文帝宴人请聚宋会使,,行还必是要礼朝仪廷后春需 秋“行大饼茶宴”,,再茶开已宴要经“行单茶”
。 龙团奇巧,锦绣绝伦,虽不是茶道主流,却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是。必备的元素。龙团奇巧,锦绣绝伦,虽不是茶
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孙中山先生是倡导“茶为国饮”的,在道他的主《流三,民主却义也·民不生失主义为》一中种提到创:“造中国。常在人全所饮民者崇为尚清茶饮,茶所食者为淡
乾盛世”,“千雯宴”才将茶宴推向了 上的首创。
先生本人也很喜爱饮茶,并多次考察茶叶市场,希望能重现中国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茶文化史上最辉煌的顶峰。千雯宴上一 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孙中山先生是倡导“茶为国饮”的,在他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中提到:“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
饭,而加以菜蔬பைடு நூலகம்豆腐。
饭,而加以菜蔬、豆腐。
虽然辽国茶仪大都效仿宋人,但是宋朝的茶多在酒食后饮用,的辽宋国确代是,未上进酒层食把首玩先行龙茶团。,下层争相斗茶,北方少
龙团奇巧,锦绣绝伦,虽不是茶道主流,却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数。民族却将朝廷茶仪发展到厂更深邃的境界。
4. 龙团锦绣夸宋人
《辽史》中记载,宋使见辽帝,酒三巡后先“行 茶”,然后再布菜、用膳;皇帝宴请宋使,行必要礼 仪后需 “行饼茶”,再开宴要“行单茶”。虽然 辽国茶仪大都效仿宋人,但是宋朝的茶多在酒食后 饮用,辽国确是未进酒食首先行茶。我们不去从饮 食科学方面讨论它,就从先后顺序上看,辽国的宴 席上已经将茶提升到了必不可少甚至优于酒的地位 ,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首创。纵观同时期中国大地 上的各个民族,都深受宋人影响,不断发展茶仪、 茶礼,逐渐汇成了一股精神力量,代代相承。
茶文化唐宫茶宴
茶文化唐宫茶宴唐代的茶艺在全国范围内已流行开来,《封氏闻见记》说当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在文人和僧道之间则盛行茶宴,茶宴上的茶食比较丰富,根据唐代绘画《宫乐图》所绘,果子、菜品、糕点都可做为茶食摆放上桌。
唐宫宴图(一)茶果唐代的茶果不仅是水果类,果脯类也已容纳在内。
唐代的《宫乐图》就曾描绘了宫中茶道的情景,其中海棠似的小碟中放有核桃仁;而唐代的《宴饮图》中有梨子等水果。
唐墓宴饮壁画唐哀宗李祝《停贡橄榄敕》:“每年但供进腊面茶外,不要进奉橄榄子,永为常例。
”陆羽《茶经》引晋代弘君举的《食檄》中有以橄榄为茶果的,这里也应是作茶果用。
唐代宫庭茶宴中的茶果与民间的相仿,只是用来盛果品的器皿更华丽些。
北齐徐显秀墓《宴饮图》(二)茶菜白居易的有一首诗完整的记载了茶宴的饮食内容,《招韬光禅师》:“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这是典型的宗教风格的茶宴,是斋饭与茶的结合,可以说,斋食作为茶食的主要形式已经被大家所接受。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后来日本茶道中的怀石料理在中国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成形了。
除了白居易诗中的“香饭”、“葛粉”、“藤花”、“青芥”、“红姜”,茶宴的菜肴还有“甘菊苗”,唐姚合诗《病中辱谏议惠甘菊药苗因以诗赠》:“热宜茶鼎里,餐称石瓯中。
”是说甘菊苗宜用来佐茶;嫩藕,唐章孝标诗《思越州山水寄朱庆余》:“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
”用新出的莲芽来佐茶;春笋,唐怀素和尚《苦笋贴》:“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
”笋是山中常见的食物,也是山居之人的最爱。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三)茶点唐代依然没有出现专门的茶点,但已有很多点心是与茶一同食用的。
前面说过,东晋时人们饮茶时用粽子作茶食,唐朝也还是这样。
唐张萱调琴啜茗图唐玄宗诗云:“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粽子是中国的古老食物,唐朝时也常用来佐茶。
「中华茶道」茶历史第四讲
「中华茶道」茶历史第四讲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唐代《封氏闻见记》就有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这也证明了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了,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就是一位茶饮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泡茶,其实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方茶叶、倒水。
但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就得十分讲究了。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
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为严格细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
“十三宜”是: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
“七禁忌”是:一不如法,烹点不得法;二恶具,茶具不清洁;三主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四冠裳苛礼,过于拘束礼仪;五荤肴杂陈,茶贵清,一案荤腥,不能辨味;六忙,没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说法。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宴的知识点一茶宴又称茶会,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
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
早在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密赐茶荈以当酒”之说,即以茶待客。
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
“茶宴”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一书,其中指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
到了唐代,茶宴已纪正式化。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反映了唐代茶宴与会者代酒欢宴的感慨之情。
其中湖州和常州交界处的顾渚山茶宴规模最大,最为有名。
当时,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均已被列为贡茶,每年早春采茶时节,两州太守都要在顾渚山举行隆重的茶宴,邀请名流专家共同品尝和审评贡茶,并可领略优美的环境和精美的茶具。
这种茶宴历代不绝,到了宋代,随着茶叶产区的扩大和制茶方法的革新,茶宴之风更为盛行。
日本的茶道就是根据我国茶宴的仪式逐步发展起来的。
茶宴的仪式,依环境条件和规模而有区别。
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进行,气氛肃穆庄严,礼节也相当严格;所用茶叶为明前贡品,茶具为名贵瓷皿,用水为清泉玉液;茶宴举行时,首先由近侍布茶施礼,在皇帝的带领下,群臣举杯闻香品味,赞茶施恩,并相互庆贺。
自始至终,均以品茗贯穿。
整个茶宴过程,有迎送、庆贺、叙谊、观景等仪式。
寺院里的茶宴,则多在僧侣间进行,仪式开始时,众僧围坐在一起,由该寺主持法师按一定程序泡沏香茗,以表敬意,再由近侍献茶给众僧品尝。
僧客接过茶,打开盖碗闻香,举碗观色,接着品味,并发出“啧啧”声,用以赞赏主人的好茶和泡沏技艺;随后进行茶事评论,颂佛论经,谈事叙谊。
二三好友之间自行发起的品茗谈天,也可称为茶会或茶宴,如宋代的大学生茶会就属于这种形式。
据北宋朱的《萍洲可谈》记载,当时“大学生每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堪称学生会或同乡联谊会。
二武夷茶宴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借助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接待游客多的优势,规模迅速扩大,现有经营武夷茶宴的宾馆、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为镇店之宝,为海内外游客喜吃乐啜。
武夷茶宴选取茶叶上并不局限于武夷山特产的红茶和乌龙茶中之精品岩茶,也把绿茶纳入菜肴。
这样,能根据客人脾胃的温凉进行调适,绿茶性凉,红茶火厚,乌龙茶不凉不火,客人可各取所需。
武夷茶宴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方法繁多,蒸馏爆炒焖炖等等都能派上用场,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片叶生炸,研末烹汤,切叶混炒,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
武夷茶面,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绿,入口青香,柔韧绵软,味道好极。
“肉桂飘香”一菜,选取武夷肉桂茶生叶粘面粉油炸,摆放在由山中小笋拼接仿制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
笔者收集的茶宴中,共有什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锦鸡、上汤馄饨、凉拌茶面、碧螺生鱼、老丛烧排等十八道,无一不茶,或飘或藏着淡淡的茶香。
茶宴风味之要领在清新淡雅,忠实茶文化的“清、静、和”,崇尚自然,原汁原味,清淡不油腻,几乎不放味精,当为21世纪绿色生态食品风潮中的代表之一。
我国以茶入馔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茶食”、“茶粥”等的记载,但能荟萃成席的地方恐怕不多。
茶宴之深受欢迎,除了暗合绿色生态食品走俏的风潮外,还在于茶有提神、健胃、帮助消化、减肥、美容等的功效。
三“轻濯尘根心地润,餐中寻道寿长生。
谁能识得杯中趣,寿齐南山不老松。
”诗中赞美的就是滇西澜沧江畔凤庆县的生日茶宴。
在别的地方过生日,大多是点蜡烛,吃蛋糕,作寿辞,而在著名的“滇红之乡”凤庆,过生日却是煮茶饭、做茶肴、品茶饮。
生日吃茶宴形成于什么年代我们无从得知,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得到的点滴答案,始终无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茶是长命水”,凤庆人都爱这么说,茶在凤庆人的心目中,历来都是与长生不老药联系在一起的。
在凤庆县境内的澜沧江两岸高山密林,优良的凤庆大叶种茶遍布每一个村庄,茶是这些村庄最灿烂的风景。
有一株3200年的世界茶王之母,茶树高达10.6米,树冠南北11.5米,东西11.3米,基围5.84米,虽历经数代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凤庆人都知道,“千年柏木,万年紫金杉,不如古茶一片叶!”他们摘来茶叶,要等过生日才饮用,祈盼一年四季身体少病无灾,更祈盼能像3200年的古茶一样长寿。
以前,凤庆生日茶宴都是给年纪上了花甲的老年人过的,宴席设在堂内,室内悬挂名人字画,摆设上鲜花。
冲茶的水要现烧,宴请前要生好炉子,宴请开始,邀客人上座,在客人坐席前摆好瓜子、果品。
在茶碗里放入茶叶,水沸后沏茶,有专人将茶恭恭敬敬放在每位客人面前。
碗中水不能冲满,只半碗。
这时主人起身敬茶,客人们便喝茶。
如此三四次后再观茶色,闻茶香,以茶会友,以茶论经,达到平心静气的境界。
如今,凤庆生日茶宴已经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以茶入菜成了时尚,生日全茶宴成了凤庆老年人过生日的最高礼节。
饭叫做茶饭,顾名思义就是用茶水煮出来的饭,简简单单的几个步骤,一碗碗泛着金红的茶饭就做成了。
茶饭色泽鲜艳,茶叶的清香融入米饭的香甜,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具有诸多保健功能。
茶饭不仅色泽明亮,圆润爽口,而且有去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食疗的功能。
菜叫做茶菜,生日茶宴不仅饮茶,更要吃茶。
每道菜肴、点心或含茶叶、茶汤、茶粉,不见茶叶者为上,见茶叶者为下。
“童子敬寿星”是主打菜,色泽呈枣红色,茶香浓郁、外观丰满,皮酥脆,肉细嫩。
“富贵有余”是对寿星的祝愿。
此菜鳜鱼色泽红亮,茶香味浓,肉质细嫩,入口鲜美。
而红茶做菜一般只取茶汤,适用于口味重、色泽重的菜肴,可以去腥解腻,还具有一定的养胃作用。
“福寿双全”是人生的美好追求,此菜佛手瓜为主料,茶香浓郁,素味爽口。
而佛手瓜如两掌合十,佛手即有“福寿”之意。
当然,一桌全茶宴还有茶香牛肉、三丝茶叶羹、茶香肠、茶酥饼、茶香豆腐“八碗”组成,意喻四季平安,八方聚财。
慢饮杯中茶,细品茶菜点。
以茗味之馨雅入柴米油盐之人间烟火,雅俗共赏,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拓展阅读:西湖茶宴,有什么特别的?先上四道茶,接着是各种茶点,甚至还有天鹅肉150元一位的价格,爱实惠的杭州人会捧场吗?品四道茶,不喝酒,菜点包括养殖天鹅肉、龙井虾仁、艾叶团子和“妈妈烧的茶叶蛋”……昨天,西湖茶宴掀开神秘面纱,在老龙井御茶园举办首宴仪式。
“游客市民逛西湖,喜欢往农家茶楼一钻,搓搓麻将,品尝些本鸡、蹄膀。
其实,西湖边休闲还有更雅致的方式,比方说喝新茶吃茶宴。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徐南眉说。
看样子,今后西湖茶宴不但要请游客尝尝天鹅肉,还想跟景中村农家乐、本鸡蹄膀别别苗头。
“西湖茶宴”沿袭古代茶宴的习俗,在长长的方桌上进行。
茶宴分上四道茶。
第一道西湖龙井,第二道大红袍,第三道九曲红梅,第四道普洱茶。
每道茶后配以茶点和菜点,包括茶叶蛋、定胜糕、吴山酥油饼、竹筒饭、龙井虾仁、清汤橄榄鱼丸、手剥笋、艾叶团子、鹅肝、乳鸽、蟹粉豆腐等等,其中最雷人的一道菜叫“凤凰肉”——就是养殖天鹅肉。
天鹅肉入汤,嫩嫩的绿茶点缀在雪白的肉片之间,夹起筷子尝上一口,龙井特有的清香和着细嫩的肉片,入口滑剔。
茶宴价格不菲,每人需要150元,而且光喝茶,不饮酒,长长的餐桌上又相当安静,只有一位凤仙装美女的筝声《高山流水》在屋子里回荡。
杭儿风、爱热闹的杭州人能否接受这样的雅席?会不会还是农家乐本鸡蹄膀更实惠?杭州茶楼业协会会长朱家骥说:“茶宴将在杭州各大茶楼逐步推广,目前是4家大茶楼、1家农家茶楼,价格和风格都各不相同,比如也有每人60元的农家茶楼茶宴,也有68元的自助茶宴,希望能被慢慢接受。
”老龙井御茶园外,目前推出茶宴的茶楼还有南山路西湖国际茶人村、湖滨三公园湖畔居、河坊街观复博物馆、龙井村农家茶楼幼展茶庄(村委会附近)。
■延伸阅读——茶宴的由来茶宴几百年前就曾现身杭州。
有史料记载,最早的茶宴出现在杭州径山,宋代时饮茶之风盛,每年春季,僧侣经常在寺内举行茶宴,座谈佛经,并逐渐形成为一套较为讲究的仪式,后人称其为径山茶宴。
还有一种说法是,北宋元丰年间,杭州上天竺寺有位高僧名叫辩才法师。
他喜欢龙井,便居于此地,开创龙井寺。
辩才法师德高望重,钦慕他的人纷纷前往龙井探访他。
辩才法师好客,每当有访客前来,就会奉上山中自植自焙的香茗一杯为礼。
客多,茶的需求量大,龙井寺周围山林便成了茶园遍布之地。
那一年,苏东坡二度到杭州当知州。
一日,苏东坡得空闲来到龙井,与辩才法师一边茗茶一边聊起了茶道,真正相见恨晚。
之后,辩才法师以茶会友,经常在龙井寺内举行茶宴,座谈佛经,并慢慢形成了一套较为讲究的茶宴。
这里,不敬美酒,敬茶。
这里,没有一般茶楼惯有的喧哗和闹腾,有的只是“江南丝竹”的清静和那一抹淡淡的茶香。
这里,每道菜的色香味与茶的特性搭配都大有学问,吃上一顿,不仅享受了好茶好菜好汤点,更享受了“茶都”杭州诗一般的品质生活。
3 月28日,湖畔居茶楼、河坊街观复博物馆、老龙井御茶园、南山路西湖国际茶人村和老龙井农家茶村五地,由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市贸易局和杭州市茶楼业协会联合主办的西湖茶宴首宴仪式启动。
作为杭州市委、市政府扶持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扶持茶楼的重要项目,作为茶与餐相融合的文化服务产品,茶楼业协会会长朱家骥评价说:“西湖茶宴既提升了中国茶都杭州的品质内涵,也是当前开拓文化消费市场的创新举措。
”从以茶入菜,到以菜配茶西湖茶宴让品茗喝茶回归“主角”接到有关西湖茶宴邀请的时候,同一号清茶馆的馆主高英勃特意去查了相关的资料。
茶入宴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当时孙皓设宴“密赐茶荈以代酒”。
经历代文人雅士及专业茶师的完善,茶宴逐步成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盛行以茶入菜或将茶叶融入食品,从而组合成为“茶宴”。
这次在湖畔居茶楼,复古了2000多年前的场景。
一张古朴的长方形桌子,12张红木椅子,12套青花瓷餐具,12个竹制卷帘。
伴随着悠扬的“江南丝竹”,穿着青色长褂的茶艺师开始表演茶道。
一杯杯泛着清雅兰花香的西湖龙井,作为第一道茶被送到了12位宾客手中。
接着,上茶食——吴山酥油饼。
之后是三道菜品:龙井虾仁、清汤鱼圆以及手剥春笋。
细细品味之后,第二道茶武夷岩茶及相配套的茶食和菜品,也陆续上桌。
“先上茶,后送点,再配菜,每一道茶和菜都能相互提香,非常好。
”首宴仪式后,高英勃对此赞赏有加。
和以往20多年来“茶宴”单一以茶入菜的方式不同,此次茶宴继承了古今茶宴茶会重在品茶,佐以茶食点心的传统格调,全部以菜配茶,品茗喝茶由此回归成为茶宴的“主角”。
让高英勃印象深刻的还有茶宴上的佐茶菜点,制作精良,而且基本上是晚明以来文人学士创制或推崇的“文人菜”,以及时下“茶菜”中的精品。
有袁枚《随园食单》里记载的“茶腿”;有原载于南宋林洪《山家清供》的东坡豆腐;有周作人《雨天的书》中记载的煮干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