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6eda59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9.png)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翻译形式,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风格,同时也需要在传达作者思想的同时,为读者呈现出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表达。
下面将从准确性、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
首先,文学翻译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著的内容和意图,将其精准地表达出来。
这不仅包括对文字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更需要理解作者的用词、句式和语境,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保持对原著的尊重和敬畏,力求将原著的精髓和内涵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其次,语言美感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义的转换,更需要将原著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恰当的词语选择和句式调整,使译文在保持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呈现出与目标语言文学传统相契合的美感。
最后,文学翻译需要注重文化的传达。
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文化元素传达给读者。
这不仅包括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习语、典故等的恰当处理,更需要对原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总之,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翻译者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和处理的情况下,翻译出的作品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文学翻译。
希望翻译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文学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翻译原则及标准
![文学翻译原则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62a92f5856a561252d36f2c.png)
文学翻译原则及标准作者:胡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简要陈述了文学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对译作所起的重要作用,简要对比和分析了中西方的翻译原则及标准,指出了大众的倾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原则标准一.绪论作为一个系统,文学翻译涉及到很多要素,包括译作、译者、原作、原语文化、译语读者、作家和语言等等。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怎样看待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译者在进行艺术再创造时,会受到原作的制约和束缚,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以原作者的艺术原则为基础进行再创造,把原作准确而忠实地传达给译语读者是译者的责任。
可是,由于译者对原作的再现和理解带有个人倾向,他的想法、生活阅历等不可能与原作作者完全一致,所以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即所得的译作肯定会与原作有一定出入。
所以,确定译作优劣好坏的关键是看以怎样的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去界定。
二.西方翻译标准概观在西方,对于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不管是贺拉斯、西塞罗还是当代的文艺学派,在这一点上见解各有不同,也各具特色,现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些见解提取出来进行说明。
泰特勒(1747-1814),一位在我国翻译界备受尊敬的英国翻译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我国译界就已将他生前著作《论翻译的原理》引为己用。
对于文学翻译,他有三个看法:1、译作的风格一定要与原作的风格一致;2、译作语言一定要与原作语言一样通顺流畅;3、原作的想法一定要在译作中充分展示出来。
克罗齐的翻译观:克罗齐(1866-1952),在西方美学界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很多西方翻译理论都受到他翻译观的影响。
他在《美学原理》一书中罗列了三个他个人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看法:1、文学翻译要通过再创造才能体现其价值;2、想要译作完完全全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品貌是做不到的;3、译作不仅是再创造的成果也是独立的艺术品。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4b7683a6cc22bcd126ff0cc0.png)
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33ab0e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c.png)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翻译是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长,翻译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
翻译可以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
两者之间有许多区别,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一些。
首先,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最基本的区别在于翻译内容。
文学翻译是指对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则是指技术、商业、法律等领域的翻译。
文学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语气、文化背景等为主要目标,而非文学翻译则以传达准确的信息为主要目标。
其次,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在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技巧和策略方面也存在差异。
文学翻译需要更多的审美感和文学细节的理解和运用,因为文学作品除了内容本身外,还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文学风格,这些都需要被译者纳入翻译中。
而非文学翻译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常识的掌握,因为它们通常涉及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词汇和文化背景。
再次,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的翻译质量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文学翻译的准确性、语言自然流畅性、文化背景的传达等方面与非文学翻译相似。
但文学翻译另有独特的评价标准,如是否保持原作的文学形式和风格、是否适当地表现原作的情感、是否有简洁生动的描述等。
非文学翻译则通常注重翻译的专业性和精确性,因为这些翻译通常需要用于标书、合同等实际应用场合。
最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对译者的素质要求也有所不同。
文学翻译需要译者具有杰出的文学鉴赏力和独到的文学思维。
他们需要不仅能理解和翻译原作的表面含义,还需要理解和翻译其中的情感、文学形式和文化背景,以重现作者的意图。
而非文学翻译则需要译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以及对当地法律、政策和社会文化状况的掌握。
这些素质都需要译者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总之,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虽然都是翻译的一种,但由于翻译内容、翻译过程、翻译标准和译者素质等方面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也相当显著。
对译者们来说,他们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翻译有所了解,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满足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
文学的翻译
![文学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abcb57302768e9951e738b7.png)
散文翻译 Essay translation
概念
文学翻译,顾名思义,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 广义的文学翻译包括对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广泛翻译。 文学翻译除了说明要传达出‚思维内容‛外,还着重强调了 ‚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 没有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正如人缺少了 他的个性一样。而作品有了风格,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 上,机趣横生。因此,作为文学翻译,它必然也要力求传达出 原著的这种精神风貌,否则这种翻译是毫无意义的。 另一方面,文学翻译还强调了‚忠实、准确‛——这可是 文学翻译的要害,也是基难点所在。翻译毕竟不是创作,其性 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而不得随 心所欲,自由发挥。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特点不同,规律不同, 一层不变地进行翻译是产生不了应有效果的。因此就需要进行 调整,在保持‚神韵‛的准则下语言上作些变通——这便是文 学翻译的‚再创作‛。不如此,翻译出来的东西看似忠实,实 则成了死译、硬译,违背了原作的精神风貌。
2、过左的译文 这一类译文的特点是译者自由发挥太大,主观随意性太大,违背了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原则。最突出 的例子莫过于林纾的‚翻译‛——那实际上已不是翻译而是‚编译‛或‚译写‛了。由于林纾有深厚的 文学造诣,其‚译品‛固然有其不可否认的文学价值,但那不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是‚译写‛的艺术 了。 《文汇读书周报》最近对《红与黑》的翻译讨论十分热烈,我想在此谈谈个人的拙见。我认为许渊 冲先生的某些观点、译文就带有过左的倾向。不错,文学翻译是要避免‚翻译腔‛。(见1995.5.6《文 汇读书周报》许渊冲先生《从<红与黑>谈起》一文)——即笔者前面说的‚过右的表现‛,但绝不能因 此而‚从心所欲‛,进行‚辉煌的发挥‛。我完全赞同许钧先生的观点,‚翻译家的再创作,有别于作 家的创造,作家创造可以‘从心所欲’,但翻译家的再创造则要‘不逾矩’。‛(见1995.5.6《文汇读 书周报》许钧致许渊冲《关于<红与黑>汉译的通信》)把翻译说成‚戴着镣铐跳舞‛是再准确形象不过 的了,跳舞即再创作,我们绝不能‚挣脱镣铐跳舞‛,那样就不成其为翻译了。 下面看几个实际的例子。许渊冲先生把‚belle‛(漂亮)译为‚山青水秀,小巧玲珑‛,把 ‚mourir‛(死)译为‚魂归离恨天‛,从翻译的角度讲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许先生的译文原作者完全 可以用法文表达出来,而司汤达之所以不如此,总是有其理由,或可看作是其创作风格使然。既然是翻 译总要‚亦步亦趋‛才是。(从该报民意测验结果看出,读者并不太喜欢过左的译文,还是喜欢带点 ‚洋味‛的译文。)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都像上述两个例子那样,事实上,他的不少译文是很出 色的,‚戴着镣铐跳舞‛是跳得很好的。我曾读过他的汉诗英译,认为确实译得不错,并没有像上面那 样‚从心所欲‛,很好地把握了‚度‛的艺术。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5de4a03bb68a98271fefa29.png)
• 优点:支谦和道安的方法都体现了“忠实” 二字。严复的“信”、“达”、“雅” , 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 ,不够 通俗化,实际上,这正是严复的明智之处。 傅雷的“神似”说 ,把我国传统美学中 “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 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钱钟 书的“化境”说,与传统的“信、达、雅” 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 深远。
• 不足: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过于 拘泥于原文,不够灵活,显得不够生动。 道安的方法亦是如此,显得死板,都是古 代直译的代表。严复的“信、达、雅” , 由于太“雅”而失去了“达”和“信”, 不太容易理解。 • 傅雷的“神似”说,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 重美学,偏离了原文的主旨,显得有点夸 张。
•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 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 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 论的生命力。
• 比如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道安的 “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玄奘的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这些有关翻译的 观点都是他们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的一些主 张。后来又出现了严复的“信”、“达”、 “雅”之说,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 “化境”说, 而这些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 言的。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 地重新表达出来。 《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语言。 (1)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 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 的活动。 (范存忠,1985: 80 ) (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 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 1949)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1980)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5)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萧立明, 2001)
浅谈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异同
![浅谈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c1d8d0b76eeaeaad0f330bd.png)
浅谈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异同作者:李晓艳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翻译文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但人们常常将其与文学翻译混为一谈。
从字面构成来看,两者都含有翻译和文学,由此也可以延伸出两者都关系到源语文本作者与译者。
文章将尝试着从两者的概念、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史等方面进行一番比较。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文学比较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用目的语语言符号将源语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信息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翻译更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活动,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是读者也是一名创作者,既要将源语文本理解透彻,又要努力将原文内容信息,特别是其文学性,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而那些能够成功传递源语文学文本信息和源语文化,特别是能够在译入语文化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翻译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翻译文学”。
可见,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翻译可以简单定义为文艺创造性翻译”,因为它不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一种转换,还要求译者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再现源语文本的文学性、源语语言的艺术感,展现源语文化的魅力。
而翻译文学是指译者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植入了本土文化的色彩,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即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用流利优美的目的语语言来展现原作的情感和基调,追寻一种更高的审美追求,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对译入语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学倾向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简单来讲,“‘文学翻译’是‘对外国文学的翻译’,而‘翻译文学’则指‘翻译成本国语的文学’(广义地说是‘文字’)”。
从定义来看,翻译文学是作为文学翻译的结果来看待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翻译作品都能成为翻译文学。
许渊冲在《红与黑》译本前言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在于成为翻译文学,翻译作品本身首先必须是文学作品。
”杨武能进一步解释道,“文学翻译定性于原著的性质,与之对照的是其他门类的翻译,如科技翻译、军事翻译等等;翻译文学定性于译著的质地和水准,即本身必须仍旧是文学。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4660e4748d7c1c708a14526.png)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a563a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2.png)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1. 引言1.1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定义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内的两大分支,二者在翻译对象、方法、要求、难度和技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定义上,文学翻译通常指的是对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的翻译,其目的是将原作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情感传达到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
而非文学翻译则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科技等各个领域,其目的是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文学翻译强调对原作情感、风格和意义的忠实传达,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美感和文化特色。
非文学翻译则更注重准确性和专业性,需要翻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
文学翻译更偏向艺术性和文化表达,非文学翻译更注重信息传递和专业性。
两者在翻译理念和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翻译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1.2 翻译在文学和非文学领域的应用在翻译领域,文学和非文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方面,翻译者需要将原著的优美语言和情感传达到目标语言中,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意境。
文学翻译常常涉及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情感理解能力。
而在非文学领域,翻译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科技、医学等各个领域。
非文学翻译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词汇的熟练掌握。
非文学翻译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文件、合同、报告等。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应用领域上有明显的区别,要求翻译者具备不同的技能与素养。
文学翻译更注重对情感和文学意境的传达,而非文学翻译更注重对信息和专业性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2. 正文2.1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翻译对象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翻译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翻译的翻译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基础上,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美感和情感。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9279bc73a26925c52cc5bfd0.png)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Translation is an art/ a science/ a craft?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
1.美国的《韦氏新大学辞典》给翻译的定义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
2.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中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在保持共内容即意义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c.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则认为, 翻译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It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at the author intended in the text.) (A Textbook ofTranslation)。
我国著名革命家兼文学家瞿秋白说:―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结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等等。
唐朝(618—907)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作了明确的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宋代(960一1279)法云(I 088~1158)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这就是说,翻译即将一种语言——源出语(the source language)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he target language)或曰接受语(the receptor language),而意义保持或大抵保持不变。
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对翻译也作过类似的界说;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the sense‖。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436d04a767f5acfa1c7cd20.png)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关键词:文学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即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广泛的来说,可以说是对所有涉及文学的作品的翻译。
文学翻译不仅仅强调意思到位,并且要求要将作者的行文风格翻译出来。
倘若我们读到的作品是严格按照文学翻译的要求翻译出来的,那我们必定能对原著有很好的了解。
但是,如今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有各种各样的翻译版本,“非文学翻译”充斥着整个市场,让许多不能读懂原著的读者误解了原作者的意思。
这样,不仅仅导致个人对作品的误解,还可能会导致群体中的误解。
加入其中一个误读了作品的读者,将故事告诉亲戚朋友孩子爱人,那可能没读过该作品的人同样也会误解。
因此,翻译生硬,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准确,没有保留原作者的风格的“非文学翻译”流通在市场上是非常不利于人们通读世界名著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选择名著的译本时,必须仔细阅读后,方可做决定。
真正的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翻译大家都有提出不同的理论或定义。
比如,中国近现代第一位伟大的翻译大家严复对翻译定义为——“信、达、雅”。
“信、达、雅”即为…………..“信、达、雅”是现在中国翻译坛主要使用的定义,许多翻译大家依然沿用这个理论,。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能死死地被框住在“信、达、雅”这个理论上,倘若这个理论不适用的时候,我们可能要跳出框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译者们既要忠于“信、达、雅”理论,但有时也要勇于挣脱理论的条条框框,最好能做到熟悉多种理论,结合并用。
听完讲座后,我了解到,正宗的文学翻译需要做到“忠实”与“漂亮”相结合。
翻译的原则是必定要做到忠于原文的意思,不可随意增删内容,若有需要,需根据语义稍作改变。
当然,这点也适用于文学翻译。
首先说说“忠实”:在做一个名著的翻译时,必须要忠于作者的原意,如果改动了,可能整个作品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译者讲某人物所说的话意思改动了,可能就会使得读者对该人物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有所误解。
所以做到确实翻译到每个字句的意思。
由于文化的差异,原著的作者可能会省略一些作者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内容,又或者在写对话时,省略一些前文提到过的内容,因此译者必须通读全文,把握作者意思,并且补上所省略的内容。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702b5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9.png)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风格和表达等方面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
首先,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是语言的准确性。
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表达,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这包括对原文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语气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目标语言的灵活运用。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尽量避免语言的歧义和模棱两可,力求表达清晰、准确。
其次,文学翻译需要考虑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差异。
这包括对原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习惯、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转化。
翻译者需要在尊重原著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形式。
此外,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对文学风格和表达的准确把握。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气质。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独特风格,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最后,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对文学作品情感和内涵的传达。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情感和内涵准确地传达出来。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深厚的情感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把握原作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的标准涵盖了语言准确性、文化差异、文学风格和表达、情感和内涵等多个方面。
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力求做到准确、流畅、自然地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学翻译的标准,让读者在阅读译作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和韵味。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2e02493ec3a87c24128c401.png)
第一章文学翻译概述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翻译的内涵和本质、文学翻译的过程和原则以及文学翻译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具体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及文学文本的层次结构特点。
3.了解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广泛学习,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与文学分析鉴赏能力。
第一节文学翻译界说1.文学的涵义在西方,“文学”(literature)一词是在14世纪从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lis 演化而来的,意思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是与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神学等一样的文化产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直到18世纪,文学才从一般的文化产品中独立出来,用以特指具有美的形式和能产生情感作用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文学”一词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魏晋以前,“文学”(或“文”)的意思是“学问”或“文化”。
魏晋时期,“文学”与“文章”和“文”渐成同义词。
到公元5世纪时,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文学”才与“儒学”、“玄学”、“史学”正式分了家,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并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性质。
至现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学者主要是通过突出文学的审美特性和语言特性来理解与界定文学的。
和而观之,文学有广义的文学与狭义的文学之分。
“广义的文学指的是一切用文字所撰写的著述。
狭义的文学指的就是用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而创造的文学作品。
”今天通行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即为狭义的文学。
鉴于此,本书拟论及的文学翻译是指狭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的翻译。
2. 文学翻译的涵义文学翻译历史悠久,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在西方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自有文学翻译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索。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之比较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a880c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d.png)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之比较呼格吉勒图【摘要】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也存在着某些差异.该文从翻译过程、翻译初衷、翻译目的、翻译研究的作用以及发展、对于译者和译作的要求以及两者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对两个相近概念作了更明确的界定.【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2)003【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文学;比较【作者】呼格吉勒图【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繁荣,学科建设越来越全面,划分也越来越细致,出现了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这样很近似的名称。
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颠倒、互换说法。
两者有很多的不同点,但由于都涉及到翻译与文学,所以两者也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文学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
广义的文学翻译包括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翻译。
文学翻译属于翻译学的范畴,是从翻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研究,与应用文翻译相对应;而翻译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是相对于原创文学研究的概念。
文学翻译是对原文的审视,而翻译文学则是对译文的评判,两者之所以易被混淆,是因为两者都离不开翻译。
就翻译过程来看,二者都要求译者力求精确地把以一种语言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让另一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原作的精髓。
但不论是翻译文学还是文学翻译,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其他因素,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原作的现象。
正如波波维奇所说:“由于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价值上的内在差异,翻译过程中意义丢失、增加或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
”①就其初衷来说,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都始于一种需要。
在对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进行研究的时候,至少要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单就一方面进行研究是不全面的,因为都涉及到翻译,那么译者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及个人的学术态度都会对译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原作者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对他写作有何影响、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这个文学作品要表达什么写作目的、写给什么样的目标读者都在文学中有所暗示,而目标读者看过文学作品之后又能产生怎样的效果等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828b40ce4028915f804dc2bb.png)
3. 语义翻译semantic 和交际communicative翻译 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语义翻译:集逐词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 优势,指在目的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 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 文的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地道的翻译的优势, 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 等同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二者的区别: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1. 语言意义: 他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或 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 行为”
13
纽马克把意义归纳为以下三种:
a. 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 b. 交际意义(communicative meaning) c. 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每一种意义又包含更加细微的意义变体,他进而把 这些意义类型及变体层次概括为四种: a. 语言学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包括同义 词和阐释意义,翻译最能体现这种意义。 b. 所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
a. 文本所体现出的作者个人的风格和个人习语;
b. 题材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 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c. 表达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特有的内容的词汇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2b525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f.png)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在翻译实践中,对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区别有深入的了解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定义、特点、翻译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翻译之间的区别。
一、定义文学翻译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以确保译文还原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而非文学翻译则是指对科技、商务、法律、医学等非文学性质的文本进行翻译,这些文本通常要求准确、清晰地传达内容,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
二、特点1. 文学翻译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因此文学翻译需要译者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灵敏的语感。
文学翻译注重对原作风格、情感、意境的还原,要求译文具有与原作相近的声韵、格调和意味。
文学翻译还要求译者在词语选择、句式运用等方面具备较高的创造力和灵活性,以使译文更富有魅力和表现力。
2. 非文学翻译的特点非文学文本通常要求准确、精确地传达信息,因此非文学翻译更加注重对原文的理解和转述能力。
许多非文学文本属于特定领域,如医学、法律、金融等,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功底。
非文学翻译还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逻辑、严密,做到言简意赅。
三、翻译方法四、综合分析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要求译者具备不同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灵活运用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贴近原作并准确传达内容。
需要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翻译技巧,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它们在实践中常常会相互交叉和融合。
有些文学作品可能涉及到专业知识领域,需要译者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翻译技巧;而一些非文学文本可能需要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更加注重文学品味,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感觉。
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
![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aa77f69433687e21ae45a90e.png)
《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内容1、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讨论题1) 15位名家的说法有何异同?2) 你是如何看待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一、翻译定义宋代僧人法云:"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朱自清:"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
"徐永煐:"翻译是译者用的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贺麟:"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ication),其中包括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前苏联语言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处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莱曼:"'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材料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材料),而尽可能保持原来的语言模式--语音上的,语法上的和语义上的,以致风格上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qene Nide):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i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e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奈达的界定不仅说明了翻译的实质,而且较之于其它定义,更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明确了要译的是信息,即意义与风格;(二)指出了原文与译文应当是等值的(equilent);(三)暗示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只可能是相对的(closest);(四)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二、文学翻译定义茅盾: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翻译的定义、分类和中西名实观
![1.翻译的定义、分类和中西名实观](https://img.taocdn.com/s3/m/fa3e70db941ea76e58fa04ef.png)
7.加切齐拉泽: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 ,用另一种语音再造出来。 8.张培基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 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9. 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is, of course, a rewriting of an original text. 10. Zhong Shukong: Translation, essentially, is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2 Nhomakorabea09-2
(一)关于翻译的界定
1.《周礼义疏》: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2.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 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3.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投胎 转世”,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4.茅盾:文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 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5.余光中:如果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 务是把神谕传给凡人。译者介于神人之间,既要通天意 ,又要说人话,真是左右难为巫。
在总结其长期的诗歌翻译经验中,当代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在1979年提出了诗歌译的三原则,即意美 、音美、形美。在三美中,意美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 的;音美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形美是第三位的,是更 次要的,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可能做到“三美”齐 备。美国诗人、翻译家庞德( Ezra Pound)通过总结 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创立意象主义诗歌的经验,提出 了诗歌翻译应做到“形文”、“直文”和“情文”( phanopoeia, melopoeia, logopoeia)。这些观点在 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翻译中的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
![翻译中的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c7e79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a.png)
翻译中的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是沟通的桥梁,是跨越语言、文化和国界的桥梁。
翻译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外国文化和知识,还能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翻译领域中,文学翻译一直是最具挑战性和最受瞩目的领域之一。
本篇文章将探讨翻译中的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它要求译者能够将作者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重新表达并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通过文学翻译,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
但是,文学翻译并不简单,因为文学作品中深层次、抽象、多义、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因素都会对翻译造成挑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翻译,需要有大量的文学知识、精湛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文化传承。
此外,译者还需要能够领悟作者的深层意图,识别出其隐喻和隐晦性表述。
同时,译者还要注重细节,比如句法和语气等方面,以实现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效果最大化。
文学翻译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的翻译各种情感和感觉。
这些情感和感觉往往由作者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决定。
因此,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情境非常重要。
例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写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象和道德标准。
作为阅读者和翻译者,我们需要了解并理解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并进行销毁。
在文学翻译方面,翻译理论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翻译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翻译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翻译理论之一是埃克阿兰的功能翻译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关注目标受众,因为目标受众是翻译的最终用户。
还有一种较新的文学翻译理论被称为卡尔弗(Karen),该理论认为,文学翻译必须实现“文学方法”的相似性。
在这里,文学方法特指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相似性表明翻译不仅需要翻译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还需要译者理解和表达作品背后的真正意图和文学形式。
此外,不同的文学体裁也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翻译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a85b7c20c22590102029d83.png)
第一章什么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
“文学”一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
狭义的文学作品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文、传记、儿童文学等翻译。
文学的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是它与非文学的显著区别。
从内容上讲。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抒情性。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活动是全部翻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文学翻译——包括科技著作的翻译、人文学术著作的翻译、新闻通讯的翻译等——的信息基本属于知识性、逻辑性信息,其特点是它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
而文学翻译除了知识性信息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形象信息及审美消息,其特点是情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非文学翻译把知识性信息忠实地传达出来,就基本完成了使命;而文学翻译只传达知识性信息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传达文学形象和审美信息。
非文学翻译重在对原文知识信息的准确无误的传达,错译和不准确翻译,是科技和人文科学著作、政治和时事文献等翻译的大忌。
历史上曾有因为翻译出了差错,导致国际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的事例。
1889年,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签订了一个乌查里条约,这个条约的第17条有这样一句话:“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陛下在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当埃塞俄比亚一旦与外国发生纠纷,他们可以请意大利帮忙,自然也可以不请。
这个决定权在埃塞俄比亚国王的那里。
但是这个条文的意大利文中,意大利有意把17条中的“可以”改为“必须”,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时,埃塞俄比亚忽略了两个文中的一词之差,只是在条约签字生效以后,意大利便得意洋洋地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它的保护国。
后来意大利的阴谋被揭穿了,埃塞俄比亚断然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于是两国发生了战争。
最后在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迎头痛击下,迫使意大利于1896年重新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内容1、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讨论题1) 15位名家的说法有何异同?2) 你是如何看待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一、翻译定义宋代僧人法云:"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朱自清:"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
"徐永煐:"翻译是译者用的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贺麟:"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ication),其中包括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前苏联语言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处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莱曼:"'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材料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材料),而尽可能保持原来的语言模式--语音上的,语法上的和语义上的,以致风格上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qene Nide):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i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e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奈达的界定不仅说明了翻译的实质,而且较之于其它定义,更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明确了要译的是信息,即意义与风格;(二)指出了原文与译文应当是等值的(equilent);(三)暗示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只可能是相对的(closest);(四)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二、文学翻译定义茅盾: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加切奇拉泽(前苏联译论家):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创作出来。
叶廷芳(浙江衢县人,1936年生;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翻译家):文学翻译,严格说来,它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文学作品不是科学思维的产物,而是心灵与缪斯结缘的一种审美游戏。
张今(河南大学教授):文学翻译永远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杨武能(四川大学教授):文学翻译即阐释,是指译事活动的总体和本质。
这是一种特殊意义的阐释,它是不同于一般的解释和学理性的阐释,因此必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在总体上,它是完整的全面的;2)在内容上,它是深刻的;3)在形式上,它是直观的和演绎的;4)从译者方面看,它是主动的和积极的;5)从原著和作者看,它是相对和发展的。
许钧(南京大学教授):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字中,又有文化的沉淀。
文学翻译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艺术再创造活动、跨文化交流活动,涉及到语言、艺术审美、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等等问题,比如:是致力于原作文字形式转换的对等,还是寻求艺术效果传达的近似?是异化还是归化?如何处理协调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关系?如何发挥翻译主体的作用并保持客观性?郑海凌(北师大教授):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补充内容:翻译理论介绍公元前至十九世纪末西方文艺学派翻译观简介1、西塞罗(Cicero)西塞罗(公元前106-43),此人多才多艺,兼翻译家、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于一身。
足迹遍布罗马、雅典等地。
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译有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色诺芬的《经济学》、阿拉图斯的《论现象》等希腊名著行世。
西塞罗的翻译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即《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中。
他认为,译作应当超过原作。
他主张翻译也是文学创作,译文一定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这样才能打动译文读者。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活译,而不能采取缺乏技巧表现的直译。
他还认为,原文与译文都是人的语言,因此其修辞手法往往有相似之处。
他在《论善与恶之定义》一书的第五卷第14章中说道:"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
,但却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ideas and the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For I did not think I ought to count them out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but to pay them by weight, as it were.)2、贺拉斯贺拉斯(Horace 公元前65-8),罗马帝国初期著名诗人和批评家。
早年在罗马和雅典受教育。
从过军,当过小吏。
西塞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对其有较大影响。
其翻译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艺》一文中。
他主张用灵活的方法进行翻译,不要跟在原文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原文的语言,否则,便会作茧自缚,很难译出优秀的作品。
他有一句名言,常为译者广为引用。
此言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词死译"(do not be a literal translator, faithfully rendering word for word)。
3、哲罗姆哲罗姆(St. Jerome 331-420),著名神学家。
他12岁便赴罗马修习文法、修辞和哲学。
后在各地旅行达20年之久,最后定居于伯利恒。
他精通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且对《圣经》和基督教传统有过人的理解。
他在翻译实践中最大的成就是主译了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圣经》。
其翻译观点散见于他的书简与译文序言中,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1)不能固守"字当句对"一法,该灵活时须灵活。
(2)文学翻译不同于宗教翻译。
前者须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文的意思。
(3)正确的理解产生正确的翻译。
哲罗姆甚至还认为翻译家就像一个"征服者",有权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作出"外为我用"的处置。
4、泰特勒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泰特勒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历史教授。
1770年改行当律师。
有著述与译作行世。
1790年出版《论翻译的原则》一书。
内中提出了翻译必须遵守的三大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nal.)(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有的通顺。
(The transla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tion.)泰特勒认为这三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难免偏离原作的笔调;但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因笔调而偏离思想;尤其不能因译笔的流畅而牺牲原作的思想和笔调。
佳译欣赏例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大学·孔经》今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杨伯峻译):知道归宿之所在,然后言语行动有一定方向,言行有了一定的方向,然后心志能够清静,不胡思乱想;心志清静了,然后能安宁闲适,不乱不躁;安宁闲适了,然后能考虑周详,瞻前顾后;考虑周详了,然后能有所收获。
任何物体都有根本和末节,任何事情也有终结和开始。
知道什么该先,什么该后,就接近于最合宜的程序和目标了。
英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Jams Legge 理雅各译):The point where to rest being known, the object of pursuit is then determined; and, that being determined, a clam unperturbedness may be attained. To that calmness there succeed a tranquil repose. In that repose there may be careful deliberation, and that deliber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the attainment of the desired end.Things have their root and their completion. Affairs have their end and their beginning. To know what is first and what is last will lead near to what is taught in the Great Learning.-----The Test of Confucius, The Great Learning辜鸿铭认为理雅各是一位"对中国经书具有甚为渊博而死板知识的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