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汤归类
方剂证类第一章解表剂
方剂证类——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1、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大青龙汤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溢饮:头身疼重或四肢浮肿,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4、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5、香苏散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6、小青龙汤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7、止嗽散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二、辛凉解表剂1、银翘散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风温初起,邪克肺络证:但刻,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石甘汤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4、柴葛解肌汤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甚,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目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5、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咽红,口渴,苔薄而干,脉浮数。
6、葱豉桔梗汤风温初起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三、扶正解表剂1、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恶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2、参苏饮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痞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经方60首,八纲六经,方证对应,建议收藏
经方60首,八纲六经,方证对应,建议收藏一、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1.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口干,口渴,容易口腔溃疡者。
二、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三、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四、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易出汗,心悸,手护心者。
五、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受了风寒而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焦虑,悲伤易哭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经方六经分类(个人分类法)
经方六经分类(个人分类法)(一)、太阳病一、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6、桂枝甘草汤7、苓桂术甘汤8、苓桂枣甘汤9、五苓散 10、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1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12、桂枝加桂汤 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4、半夏散及汤(见少阳阳明病类)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二、麻黄汤类方1、麻黄汤2、葛根汤3、葛根加半夏汤4、麻桂各半汤5、桂二麻一汤6、小青龙汤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见阳明病黄疸方)三、太阳阳明合病1、桂二越一汤2、大青龙汤3、麻杏石甘汤4、桂枝加芍药汤5、桂枝加大黄汤四、太阳太阴合病(太阳里虚)1、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2、小建中汤3、桂枝人参汤4、炙甘草汤(二)阳明病一、外热证(1)白虎类:1、白虎汤 2、白虎加人参汤(2)栀子类:1、栀子豉汤 2、栀子甘草豉汤 3、栀子生姜豉汤 4、栀子厚朴汤 5、枳实栀子豉汤 6、栀子大黄汤 7、栀子干姜汤二、里实证(1)便干类:1、大承气汤 2、小承气汤 3、调胃承气汤 4、麻子仁丸 5、蜜煎导、土瓜根导、猪胆汁导(2)血瘀类:1、抵挡汤 2、抵当丸 3、桃核承气汤(3)结胸类:1、大陷胸丸 2、大陷胸汤 3、小陷胸汤三、泻心汤类:1、半夏泻心汤 2、大黄黄连泻心汤3、生姜泻心汤 4、甘草泻心汤 5、附子泻心汤 6、旋覆代赭汤 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8、黄连汤四、黄疸类:1、茵陈蒿汤 2、栀子柏皮汤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虚而有热:1、竹叶石膏汤 2、栀子干姜汤(见阳明外热类方) 3、黄连阿胶汤 4、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六、其他:1、葛根黄连汤 2、白头翁汤 3、猪苓汤 4、十枣汤 5、瓜蒂散(三)少阳病一、柴胡汤类:1、小柴胡汤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柴胡桂枝汤 4、柴胡桂枝干姜汤 5、四逆散 6、大柴胡汤 7、柴胡加芒硝汤二、咽痛类:1、甘草汤 2、桔梗汤 3、猪肤汤 4、苦酒汤 5、半夏散及汤三、其他:1、黄芩汤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四)太阴病一、四逆汤类:1、四逆汤 2、通脉四逆汤 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4、四逆加人参汤 5、甘草干姜汤 6、芍药甘草汤 7、芍药甘草附子汤 8、甘草附子汤二、虚寒水饮类:1、附子汤 2、真武汤 3、茯苓四逆汤 4、甘草附子汤 5、桂枝附子汤 6、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7、理中汤 8、吴茱萸汤三、其他:1、桃花汤 2、赤石脂禹余粮汤(五)少阴病1、麻黄附子细辛汤2、麻黄附子甘草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5、白通汤6、白通加猪胆汁汤(六)厥阴病1、乌梅丸2、当归四逆汤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
《金匮要略》106方整理总结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 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 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8 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4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
《经方汤头歌诀》
《经方汤头歌诀》桂枝汤仲景伤寒第一方太阳中风桂枝汤汗出恶风兼脉缓芍药甘草有枣姜原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麻黄汤身痛骨痛为紧脉无汗而喘表不通发汗利尿太阳病麻桂杏甘有奇功原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大热无麻杏石甘辩证图太阳温病凉兼散表热肺炎一剂舒原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棉裹)葛根汤太阳表证颈项强无汗恶风葛根藏上行颈肩显奇效桂枝汤里加麻黄原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大青龙汤若有不汗而烦躁麻桂甘石杏姜枣病在太阳已三全表热表水一齐消原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白虎汤自汗烦热渴欲饮多眠息粗脉不宁石膏知母云化雨甘草粳米热自平原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三承气汤潮热兼有津虚烦硝黄甘草调胃肠若有腹痛和谵语大小承气枳朴襄不论腹泻和便秘但看里实或热壮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猪苓汤心烦不眠渴欲饮小便不利用猪苓茯苓泽滑胶一两下焦湿热此方应原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三味药大黄栀子茵陈蒿但头汗出阳明实利尿退黄有奇效原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四逆汤干姜甘草太阴寒下利不止四肢凉此方生附重气化有别炮附来温阳原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白日欲寐脉微细病虽为阴表不离麻黄附子与甘草取之微汗顺时宜更有邪实阻于内细辛易草虚实机原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加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风湿相抟骨疼烦病已入阴转侧难不呕不渴脉浮涩桂枝去芍附子掺大便若硬小便利白术桂枝等量换原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白通汤少阴下利用白通姜附各一四根葱表里之间无偏倚麻黄甘草俱不用原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满嘿嘿不食呕兼烦四证见一可定断少阳主方柴胡汤黄芩降火夏降水草枣参姜中为纲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大柴胡汤柴芩枳芍夏姜枣大黄二两不能少病在少阳合阳明里实诸瘀亦有效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柴胡桂枝干姜汤但头汗出实少阳胸胁微结小便难栝牡芩草阴初入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虽云强人大附子若遇厥阴最难为猪胆人尿拢火吹阴阳妙法此方最原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乌梅丸乌梅呕蛔又下利上热下寒阴阳离姜桂蜀椒附辛参连柏十味当归理原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苓桂术甘汤渴不欲饮心下满饮不解渴起头眩苓桂术甘上下通中焦水饮利小便原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朮、甘草各二两(炙)五苓散消渴为饮咽喉干水逆脉浮小便难苓术等份半两桂猪苓泽泻淡而寒北窗一开南风入曾为主方治黄斑【原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小青龙汤内饮外寒喘咳满或渴或利小便难细辛半夏兼五味①姜桂麻黄芍药甘①此二句借用《汤头歌诀》原句。
12个经方,中药常用方剂
12个经方,中药常用方剂1、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功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主治: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等2、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3、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4、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功用:补血活血主治:营血虚滞证5、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6、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7、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8、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9、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10、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11、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12、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功用:补益主治:脾胃气虚以上方剂,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常用引经药——中药中的“靶向药”】1、川芎——引药达头两侧2、白芷——引药达额头3、菊花——引药达目4、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鼻部5、藁本——引药达颠顶6、蔓荆子——引药上行于头7、桂枝——引药达左上肢8、桑枝——引药达右上肢9、葛根——引药达颈部10、姜黄、防风——引药达背部11、杜仲、川续断——引药达腰部12、木香、砂仁——引药达胸部13、小茴香、艾叶——引药达腹部14、牛膝——引药达下肢15、龟板——引药达任脉16、狗脊——引药达督脉17、蝉蜕——引药入皮肤18、半夏——引药入胃19、桑白皮——引药入肺20、柴胡、香附子、当归——引药入肝21、黄连、丹参、菖蒲——引药入心22、苍术——引药入脾23、威灵仙——引药入骨24、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引药上行25、吴茱萸、藁本——厥阴经26、羌活——太阳经27、白芷、葛根——阳明经28、柴胡——少阳经29、苍术——太阴经30、细辛——少阴经。
方剂学方剂分类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清脏腑热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清胃散,玉女煎,泻白散,苇茎汤,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
祛暑解表
香薷散
祛暑利湿
六一散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温里剂
温中祛寒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
固崩止带
固冲汤,易黄汤
安神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
开窍剂
凉开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温开
苏合香丸
理气剂
行气
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降气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理血剂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七厘散,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桂枝茯苓丸
止血
十灰散,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
治风剂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牵正散,小活络丹,消风散
平息内风
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治燥剂
轻宣外燥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滋阴润燥
增液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二妙散
理中丸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从经方的40味药构成108种方剂想到的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2016-03-05 1214人已读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经方用药统计和诸方统计如下:1. 桂枝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2. 芍药出现于方剂中 31 次3. 甘草出现于方剂中 47 次4. 生姜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5. 大枣出现于方剂中 42 次6. 葛根出现于方剂中 3 次7. 麻黄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8. 杏仁出现于方剂中 8 次9. 柴胡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10. 黄芩出现于方剂中 15 次11. 人参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 12. 半夏出现于方剂中 19 次13. 枳实出现于方剂中 11 次 14. 细辛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5. 干姜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16. 五味子出现于方剂中 4 次17. 知母出现于方剂中 7 次 18. 石膏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9. 胶饴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20. 茯苓出现于方剂中 16 次21. 大黄出现于方剂中 13 次 22. 黄连出现于方剂中 10 次23. 麦门冬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24. 白朮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25. 桔梗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26. 黄耆出现于方剂中 6 次27. 猪苓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28. 泽泻出现于方剂中 3 次29. 甘草炙出现于方剂中 80 次 30. 附子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31. 当归出现于方剂中 14 次 32. 厚朴出现于方剂中 7 次33. 干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34. 龙骨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5. 芒硝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36. 防己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7. 吴茱萸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8. 生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9. 栝楼根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40. 栝蒌实出现于方剂中次41. 牡蛎出现于方剂中 3 次有了以上的单位药,就可次构成以下的经方方剂(指仲景方而言)[0] 桂枝汤 1 [1] 葛根汤 2[2] 麻黄汤 3 [3] 小柴胡汤 4[4] 大柴胡汤 5 [5] 小青龙汤 6[6] 大青龙汤 7 [7] 小建中汤 10[8] 三黄泻心汤 13 [9] 麻杏甘石汤 14[10] 大黄甘草汤 15 [11]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16 [12] 调胃承气汤 22 [13] 防己黄耆汤 23[14] 防己茯苓汤 24 [15] 理中丸 29[16] 麻黄细辛附子汤 30 [17] 麻黄加术汤 31 [18] 麻黄附子甘草汤 33 [19] 麻黄附子汤 34 [20]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道汤 41 [21] 黄连汤 44 [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46 [23] 芍药甘草附子汤 47 [24] 泽泻汤 49 [25] 干姜附子汤 50[26] 排脓散 54 [27] 排脓汤 55[28] 干姜人参半夏丸 61 [29]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2 [30] 黄芩汤 63 [31] 柴胡桂枝干姜汤 66[32] 柴胡桂枝汤 67 [33] 柴胡加芒硝汤 68[34] 泻心汤 70 [35] 黄耆桂枝五物汤 74[36] 黄耆芍桂苦酒汤 77 [37] 附子泻心汤 80 [38] 附子汤 82 [39] 半夏散及汤 84[40] 半夏麻黄丸 85 [41] 半夏干姜散 86[42] 半夏泻心汤 87 [43] 五苓散 92[44] 苓桂术甘汤 96 [45] 吴茱萸汤/茱萸汤 97 [46] 四逆散 112 [47] 四逆加人参汤 113[48] 四逆汤 115 [49] 人参汤 118[50] 去桂加白朮汤 119 [51] 生姜泻心汤 123 [52] 枳实芍药散 133 [53] 枳术汤 136[54] 甘草麻黄汤 137 [55] 甘草泻心汤 138[5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 139 [57] 甘草干姜汤 140 [58] 甘草附子汤 141 [59] 甘草汤 146[60]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0 [61] 大黄附子汤 151[62] 大承气汤 158 [63] 茯苓四逆汤 187[64] 茯苓甘草汤 188 [65] 茯苓杏仁甘草汤 189[6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90 [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191[68] 白朮附子汤 194 [69] 小半夏加茯苓汤 198[70] 小半夏汤 199 [71] 厚朴七物汤 200[72] 小青龙加石膏汤 201 [7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74] 厚朴大黄汤 203 [75] 小承气汤 204[76] 厚朴三物汤 205 [77] 桂枝麻黄各半汤 215[7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17[79] 桂枝加芍药汤 218 [80] 桂枝加黄耆汤 219[8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20 [82] 桂枝加附子汤 221[83] 桂枝附子汤 222 [84] 桂枝二麻黄一汤 223[85] 桂枝二越婢一汤 224 [8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6[87] 桂枝去芍药汤 227 [88] 桂枝人参汤 228[8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229 [90] 桂枝生姜枳实汤 230[9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32 [92] 桂枝甘草汤 233[93] 桂枝加大黄汤 234 [9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36[95] 桂枝加葛根汤 237 [96] 桂枝加桂汤 238[97] 茱萸汤/吴茱萸汤 239 [98] 真武汤 240[99] 桔梗汤 242 [100]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243[101] 桂苓五味甘草汤 244 [102]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246[103] 越婢加术汤 247 [104] 越婢加半夏汤 248[105] 越婢汤 249 [106] 黄耆建中汤 256[107] 茯苓泽泻汤 257构成方剂共 : 108 方约言:经方如此少的药,却组成了如此多的方剂,而诸方剂各有所治,能够治疗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很多疾病,从普通感冒到心脏病、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胰腺炎、风湿病、关节炎、乳癌、遗精、月经不调、咳嗽、哮喘、肥胖、肝瘀、便秘、发脾、瘀血、消化不良、疝气、水肿、脚气、腰痛、咽炎、肋胁胀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等在内的诸多疾病均可治疗,真的不可轻视。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经方320首(精华)
经方320首(精华)经方320首(精华)A:B:白虎汤(阳明经热)、白虎加桂枝汤(温疟,骨节烦痛恶心)、白虎加人参汤(高烧、燥渴)、白通汤(寒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汤(寒利不止,无脉,干呕心烦)、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痢)、白头翁汤(热痢,里重)、白术散(孕期养胎)半夏泻心汤(呕吐、腹痛、肠胃炎)、半夏厚朴汤(咽中有物)、半夏麻黄丸(胃动悸、肺寒实)、半夏干姜散(干呕、吐诞沫)、半夏散及汤(咽疼痛,声音哑)百合地黄汤(大病初愈,神经衰弱,鼻咽干燥)、百合知母汤(大汗后烦躁症)、百合鸡子汤(百合病被吐下)、百合洗方(百合病一个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奔豚汤(浊气进入三焦系统的心动悸)、柏叶汤(吐血不止)、鳖甲煎丸(疟疾)、八味肾气丸(肾阳不足、肾阳虚)补气建中汤(虚证的腹水)、补阳还五汤(脑溢血)、补中益气汤(补气养阴,虚劳气陷)、补气治湿汤(肝癌末期、行气利湿)、八珍汤(气血双补、益气养血)C:D:大柴胡汤(腹满、恶心、便秘)、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大青龙汤(外热里寒)、大建中汤(心胸大寒痛、剧痛)、大半夏汤(朝食暮吐)、大陷胸汤(热实结胸,痛往下走)、大陷胸丸(心下硬痛,痛往上走)、大黄牡丹皮汤(急性盲肠炎、阑尾炎)、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大黄甘遂汤(少腹硬满)、大黄蜇虫丸(干血痨)、大黄附子细辛汤(寒实便秘)、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心胃火,止血)、大乌头煎(寒疝,绕脐痛)、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很盛)当归四逆汤(手脚寒冷,冻疮)、当归芍药散(腹中绞痛)、当归散(孕期养胎)、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去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胃E:F:附子汤(全身骨节疼痛)、附子泻心汤(去胃热,肾阳不足)、附子粳米汤(腹中雷鸣寒痛)茯苓甘草汤(胃有停水,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肚脐后动悸)、茯苓四逆汤(四肢寒凉,烦躁)、茯苓杏仁甘草汤(短气、胸闷)、茯苓泽泻汤(口渴、呕吐)、茯苓饮(脾胃虚弱,胃内停水)、茯苓戎盐汤(膀胱结石、小便不通)防己地黄汤(妄行独语不休)、防己茯苓汤(去肌肉、三焦系统之水)、防己黄芪汤(腹大,水病)、矾石丸(子宫干血白物,外用)、矾石汤(脚红肿、发炎)、蒲灰散(全身水肿)、分消汤(实证的腹水)、风引汤(中风小便失禁)G: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的往来寒热)、桂枝附子汤(关节炎有表症)、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痛风)、桂枝茯苓丸(瘀血、痞块)、桂枝人参汤(太阳表证兼有寒症下痢)、桂枝甘草汤(阵发性心悸)、桂枝生姜枳实汤(心包炎、心绞痛)、桂枝龙骨牡蛎汤(惊悸盗汗,尿床梦遗)、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动悸、潮热)、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头上感觉带帽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症,发汗太多)、桂枝加芍药汤(太阳中风、腹痛)、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感冒发烧、咳嗽气喘)、桂枝加桂汤(奔豚,浊气上冲)、桂枝加黄芪汤(解表、黄汗)、桂枝加葛根汤(有汗、怕冷、不咳嗽、喉咙痛)、桂枝加大黄汤(太阳中风,便秘)、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身疼痛,脉沉迟)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症,有胸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有胸满、寒)、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烫伤第一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症、中湿)甘草汤(喉咙痛)、甘草干姜汤(肺中虚寒)、甘姜苓术汤/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甘草泻心汤(心下痞,下利无肠鸣)、甘麦大枣汤(脏躁症)、甘遂半夏汤(胁下留饮)、甘草麻黄汤(气喘急救)、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甘草粉蜜汤(打虫剂)葛根汤(太阳温病)、葛根加半夏汤(太阳表证又下痢、呕吐)、葛根黄芩黄连汤(热痢)、瓜蒂散(吐剂)、干姜附子汤(白天烦躁、夜里安静)、干姜H:厚朴七物汤(腹胀满,发热,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小肠便秘、腹痛)、厚朴大黄汤(小肠不通造成的支饮)、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胃胀、腹满)、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侯氏黑散(久虚导致的中风)黄芪建中汤(易感冒,盗汗)、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麻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腋下黄汗)、黄连阿胶汤(心血不足的失眠)、黄连汤(胃炎、胃寒痛)、黄连粉(皮肤生疮)、黄芩汤(急性肠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下利)、黄土汤(肠胃下血)、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滑石白鱼散(膀胱瘀血、石头堵到)、红蓝花酒(腹中刺痛)黄连解毒汤(实热证,皮肤病,出血等)、会厌逐淤汤(会厌血滞,饮水即呛)J:K:L:M:麻黄汤(太阳伤寒)、麻黄加术汤(湿在皮下,湿疹、荨麻疹、红疹等)、麻杏薏甘汤(湿在肌肉里,干癣,疣等)、麻子仁丸(便秘,羊大便)、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麻黄升麻汤(上热下寒,肝病出血,虚寒下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身发黄)、麻黄附子甘草汤(太少两感,脉沉,无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发烧,壮肾阳、去肺寒)麦门冬汤(干咳无痰、声哑)、木防己汤(脸色黑、腹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脸黑腹水,胃口尚可)、牡蛎泽泻散(大病初愈,腰下水肿)、蜜煎导(导大便)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梅毒解毒剂(阴部生疮,淋病下疳)、牡蛎汤(发高烧的牡疟)N:P:Q:R:S:三物小白散(寒实结胸,实在上焦)、三物黄芩汤(四肢烦热)、三黄泻心汤(吐血、流鼻血)、四逆加人参汤(脉微芤,亡血)、四逆散(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汤(回阳救逆)、十枣汤(肺、心脏、肝积水)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肠鸣下利)、生姜半夏汤(胃中烦躁)、升麻鳖甲汤(润肤、滋阴、透邪、解毒)、射干麻黄汤(哮喘,支气管炎)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芍药甘草汤(脚痉挛、腹痛)、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去杖汤)、酸枣仁汤(肝虚失眠)、薯蓣丸(容易感冒)、蛇床子散(妇人yin寒,痒)、蜀漆散(牝虐,寒多)生脉散(清肺润燥,补肺生肾水)、四物汤(补血活血,血虚荣弱)、四君子汤(脾胃气虚,气色萎黄)、四神汤(肾脏积水,水道畅通)、实脾饮(甘淡渗利,健脾利湿)、麝香矾石散(通窍收湿,无孔不入)、参附汤(温补肾阳,回阳益气)T:W:X: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小柴胡汤(少阳病)、小半夏汤(止呕、水逆)、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小陷胸汤(痰积胸中,按之则痛)、小青龙汤(外寒里寒)、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烦躁而喘)、旋覆代赭汤(胃酸反逆)、旋覆花汤(肝着,肝寒)、下瘀血汤(产后瘀血)、杏子汤(少阴水肿,利水)、硝石矾石散(肝家阴实)、雄黄薰法(肛门发炎、寄生虫)小续命汤(中风,口不能言)、血府逐淤汤(胸中血瘀,养血活血)、消肿溃坚汤(甲状腺肿瘤)、仙方活命饮(乳癌,排脓)、消遥散(肝郁脾虚,血虚气逆)、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Y:Z:枳实栀子豉汤(病后调理,过劳复发)、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枳实薤白桂枝汤(胸闷胃胀,开痞降逆)、枳术汤(胃部包块)、栀子厚朴枳实汤(心烦腹满)、栀子大黄汤(胃中热痛)、栀子柏皮汤(淋巴系统发炎)、栀子甘草豉汤(虚烦不眠,呼气急促)、栀子生姜豉汤(和胃止呕)、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栀子干姜豉汤(上焦虚烦、中焦肠胃虚寒)真武汤(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怕冷,夜尿)、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泽漆汤(肺积水)、竹叶汤(产后虚热)、竹叶石膏汤(虚热上冲,祛痰止咳)、竹皮大丸(奶水不足,虚烦)、紫参汤(肺痛下利)、泽泻汤(左肋痛,眼前发黑,昏眩,贫血)、皂荚丸(浓痰、焦痰)、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猪苓汤(小便不利、水热互结)、猪苓散(吐完口渴,喝水欲吐)、猪肤汤(下利、咽痛、心烦)、猪胆汁(通大便)、猪膏发煎。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典籍,其中包含了许多经方,这些经方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药方。
以下是《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1. 辛散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2. 寒泻方:主要用于治疗热邪内盛,其代表方为白虎汤、承气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热性疾病,如高热不退、便秘等。
3. 温补方: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其代表方为人参汤、四逆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温中散寒、补益气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虚寒性症状,如胃痛、腹泻、阳痿等。
4. 和解方:主要用于治疗半表半里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5. 调理方:主要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
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慢性疾病的症状,如失眠、消化不良等。
以上是对《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这些经方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经方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
1.3经方派认识上的不足
目前的方证辨证,有三个主要的缺陷。一是方证内容显粗糙,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具有临床使用价值方证的可用方有限,所以它只能解决中医临床的部分;三是方证表述中有些中医的专用术语,现在还找不到贴切的现代语言来对译,这与方证的本质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有关。
方证内容的粗糙,是因为宏观体征和指征的表象性和模糊性,也由于医家个体经验造成的认识差异和表述的术语差异,还有患者自觉感受的敏感度不同等,造成目前方证的界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与不确定。而中医症候的规范化工作,开展已经十多年,却难以最终完成,其原因是规范化诊断标准在临床上难以得到普遍承认,绝大多数医生的证候诊断仍有各自的经验性“规范”。如此循环的怪圈,使得中医方证的规范化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医家只是对方药的所谓功效大谈一通,但对关键的用药指征却一笔带过[18]。
时至现代,日本对于汉方中药物的研究尽管也应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段,进行过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观察,但出来是困难的。药物的效果,最终只能在临床上判定,而且必须经常全身地、综合地观察药物反应,慎重地作出结论。东大的朝比奈泰彦教授认为,还是应当站在汉方本来的综合观念的立场上来进行研究[28]。
2.3汉方派认识上的不足
汉方派在药物剂型方面多采用颗粒剂,也即散剂,用量亦不大。像八味丸、桂枝茯苓丸、五苓散、小柴胡汤等许多汉方药已广为日本国民所接受、喜爱[29]。这样的方法虽然方便服用,也有利于观察和统计方证的疗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生加减的自由。
目前日本的主流医学还是西医学,汉方医学仍然还是一种辅助或补充而且日本医学界对中医学的理论整体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而不是“辨证”。由于完全抛弃了中医理论,只注重方证,汉方派最大的缺点就是失去了辨证用药的指导和约束,有时容易陷入凭病名用药的误区。这其中最典型的医疗事故,便是大名鼎鼎的“小柴胡汤”事件:20 世纪70年代,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将小柴胡汤制成了颗粒剂,被誉为“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小柴胡汤有不良反应的新闻不断爆出,在日本累计有26 人服用后死亡,其结果使津村顺天堂于1997年破产,2000年津村昭社长被判刑3年。津村顺天堂由小柴胡汤而兴,又因小柴胡汤而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只知道使用中药,忽略了中医必须辨证用药这一精髓[30]。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最常用的50个经方—jfc整理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真武汤(姜芍+苓术+附)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小半夏汤(夏姜)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桔梗汤(桔梗+甘草)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生姜)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倪海厦常用经方列表
倪海厦常用经方列表著名经方家倪海厦常用经方列表妇儿病方01 胶姜汤(血崩)19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02 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20 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03 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21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04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05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22 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06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23 附子汤(里寒很盛。
∩怀孕腹痛恶寒。
)07小柴胡汤(胸胁苦满。
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
三阳并病。
月经时感冒。
腮腺炎。
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
∩产后忧郁、便秘。
)24大承气汤(有宿食。
恶露不尽、便秘。
)25 阳旦汤(月子期感冒)26当归散(补血、补身)08 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27 白术散(养胎、补钙)09 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28 竹叶汤(产后中风)29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10土瓜根散(卵巢疾病)30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11乌头桂枝汤(抵当症)12 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
血蓄肠胃。
有瘀血不大便者。
∩ 血瘀子宫。
)31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
产后寒疝虚劳。
)32甘草粉蜜汤(驱虫)13 竹皮大丸(乳房硬块)33 乌梅丸(去蛔虫、久利。
∩蚘厥。
)14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15 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34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
∩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16蛇床子散(阴部痒)35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
水逆。
汗出而渴。
∩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17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18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五官病方01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05 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06 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02 桂枝甘草汤(心下悸。
精脱者耳聋。
)07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0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08 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04苦酒汤(喉咙生疮)09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皮肤病方01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08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02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09 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03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
中医常用经方
中医常用经方
1.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2.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引起的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引起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
4.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热盛引起的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症状。
5.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引起的心悸、水肿、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症状。
6.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引起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状。
7.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引起的心律失常、心悸、气短等症状。
8. 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常用经方,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经方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经方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辩证论治,不能盲目使用。
如果你有相关的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求经方归类总结大全
求经方归类总结大全
1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润燥止渴】(当深研以灵活运用)病机:肺津干枯,气分热盛,阳明烦渴燥
方义:培土清金,清热生津,清热润燥
方解:知母、石膏,清其肺金,甘草、粳米,培其脾土,加人参益气阴除烦渴
2调胃承气汤
病机:胃热燥结,痞满不甚
方义:清热和胃
方解: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芒硝咸寒泻下初热,软坚润燥,甘草培中和缓
3葛根连芩汤【清热燥湿平喘止利】
病机:身热下利,里热蒸肺,喘汗
方义:清热平喘
4小柴胡汤【疏胆补中和胃】
病机:肝胆气滞,胃虚胃逆,热入血室
方义:和解少阳,疏胆和胃
方解:柴胡轻清升散,疏通肠胃,黄芩苦寒降下,清胃清相火,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胃生津补中
(此方为经方常用之方,也是疑难杂症常借鉴之方,善治少阳寒热,舒肝胆之气滞培中焦以纳食,其脉多为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麻杏石甘汤【宣肺平喘】
病机:汗出而喘,肺气失宣
方义:宣肺平喘,辛凉解表
方解:麻黄、杏仁解表降逆平喘,石膏、甘草清热降逆培中
6栀子豉汤【清热涤痰除烦】
病机:邪热扰心,痰火扰心,烦懊
方义:清心除烦,宁心除烦
7栀子甘草豉汤【清心培土除烦】
病机:若少气者
方义:清心培土除烦
方剂:栀子、甘草、香豉
8栀子生姜豉汤【清心除烦降逆止呕】
病机:若呕者
方义:清心除烦降逆止呕
方剂:栀子、生姜、香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下利而脉浮弱。
加桂汤:治冲气,奔豚加芍药汤:治太阴时腹自痛加芍药加大黄: 同上加大实痛,大便不通。
加葛根:桂枝汤证兼颈项部强急(有汗,无汗则是葛根汤)加栝蒌:治柔痉病,脉沉迟(全身拘急,强直。
有汗为柔痉,无汗为刚痉)加黄芪:桂枝汤证兼表气虚,表湿而黄疸。
加附子:小便难,四肢微急,阴症夹表。
新加汤:身疼痛,脉沉迟,纳差,里未虚寒。
加厚朴杏仁: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咳喘。
加龙骨牡蛎:胸腹动悸,梦失精,女梦性交,目眩发落。
小建中汤:腹急痛,虚劳里急,惊衄,腹中痛,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汤证兼腹急痛,心悸不呕,表虚里寒。
大建中汤:桂枝汤证兼血虚明显者。
黄芪建中汤:里急腹中痛,汗出恶风黄芪桂枝五物汤: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血痹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证而胸满脉促。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同上兼恶寒。
桂枝附子汤:风湿身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上方去桂加术: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去桂加茯苓白术:桂枝汤证而小便不利,无汗,心下微满痛,身痛关节痛,头痛颈项强甘草附子汤:寒湿痹痛,骨节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微肿。
桂枝加常山龙骨牡蛎:痰饮而惊狂不安。
半夏散或汤:咽部全痛,痰涎多,不口渴。
(咽侧痛为桔梗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汤兼亡阳欲惊之躁。
防己茯苓汤:皮水,无汗,四肢肿,水在皮肤聂聂动(合当归芍药散更好)防己黄芪汤:身重汗出,下肢肿,脉浮。
桂枝人参汤:太阴和太阳病,里虚而外不解,心下痞硬。
白虎加桂枝汤:阳明热病,脉平,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苓桂术甘汤:目眩,胸胁支满,痰饮咳微喘。
茯苓泽泻汤:胃反,吐而口渴欲水,胃停水兼气化不利。
苓桂五味甘草汤:气冲咳嗽。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中逐饮,痰饮咳嗽兼胸满,白痰,不渴。
上方加半夏汤:上方症状兼呕吐者。
上方再加杏仁:上方症状再加浮肿者,杏仁代替麻黄。
上方再加大黄:上方症状再大便不通者,面热。
五苓散:膀胱气化不利,脉浮微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
麻黄汤:太阳病,无汗而喘,发热恶寒。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太阳病,脉浮,无汗身痛,太阳伤寒,不发汗而衄血,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
加术:麻黄汤证兼湿痹烦痛者,偏寒或肿。
加杏仁:麻黄汤证兼湿痹烦痛者,偏热或肿。
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微热(汗出粘稠味重,表虚桂枝汤的汗淡量少而味轻。
越婢汤:风水,脉浮恶风,汗自出,一身悉肿,不渴,微热(麻石姜甘枣,肾炎)上方加术:上方症状外加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越婢加半夏汤:咳逆上气,痰饮,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肺胀,喘而燥者,浓痰咽痛。
麻黄附子甘草汤:表虚寒症见恶寒,无汗,脉反沉细。
麻黄附子汤:上证兼浮肿明显,无汗恶寒。
麻附辛汤:发热恶寒,脉反沉者。
葛根汤:桂枝汤证而无汗而喘,项强痛,恶寒,可有下利,刚痉病,口噤不得语,无汗而小便反少。
上方加半夏:太阳阳明合病,上方症状加呕吐。
上方加桔梗:兼咽痛,排痰困难。
上方加石膏50克:兼口舌干燥。
上方加薏米30克:兼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上方加术汤:兼关节疼烦者。
上方加苓术汤:兼关节疼,小便不利。
腰脊痛尤效,脊髓炎良效。
葛根黄连黄芩汤:热雍内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不恶寒,脉浮数。
桂枝麻黄各半汤:不呕身痒,面红,热多寒少,无汗,如疟状,(加荆芥防风白蒺藜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证多而麻黄证少者。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证多而越婢少者,热多寒少,脉微弱者。
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者,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咋有轻时,无少阴证,身肿,小便不利,喘满(不烦躁者宜越婢加术汤,肾炎水肿良方)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汽,干呕,发热而喘,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呕,或噎,或利(咳吐涎沫,小青龙汤主,呕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上方加石膏:上证兼有烦热者,脉浮。
射干麻黄汤:上气痰鸣者,喉中水鸡声,宜加石膏。
厚朴麻黄汤:咳嗽而脉浮,喘满。
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恶寒,手足逆冷,身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郁热发黄,无汗身痒(有汗发黄桂枝加黄芪汤)续命汤:表不解而中虚血少者,身痛麻木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各种关节疼,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呕。
加石膏治年余不解风湿热奇效,合桂枝茯苓丸治下肢肿,脉管炎。
大承气汤:阳明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汗出,不大便,谵语,不能食因燥屎,能食而燥屎定硬,无太阴证,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烦热汗出则解日浦发热而脉实,不大便六七日烦不解,腹满痛,大便咋难咋易,小便不利目中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少阴自利青水,心下必痛,口干燥,腹胀不大便,脉迟而滑,滑而数,不欲食者。
小承气汤:微烦,小便数大便硬,下利谵语,微潮热。
调胃承气汤:发汗后身蒸蒸发热,吐后腹满,和胃气,阳明病,心烦,谵语。
调胃承气去热多满少,小承气去满多热少,大承气去满多热多。
大黄甘草汤:食即吐者,大便难而急迫。
厚朴三物汤:腹满痛,大便不通,胸满为主,支饮胸满者。
厚朴七物汤:发热十日,兼腹满不大便,脉浮数。
麻子仁丸:习惯性或老人便秘,无其他不适。
虚人里有积滞者。
小便数,大便硬。
白虎汤类白虎汤:脉滑而厥,里有热,自汗出,脉洪大或滑数,身热,身重难转侧,无表证例如恶寒,肢节烦疼上方加人参:白虎汤证口渴明显者,渴欲饮水数升,大汗出,脉洪大,汗出恶风(微且一会儿,背可出现微恶寒),咽干舌燥口苦,脉浮紧,腹满而喘,发热汗出,反恶热,身重。
上热烦,栀子豆豉汤,中热渴,白虎人参汤,下热渴而小便不利,猪苓汤下淤血汤类下淤血汤:产后脐下腹痛,按之痛,经水不利,大便不通。
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兼淤血,少腹胀满为主,其人如狂,合柴胡挤。
大黄牡丹皮汤:里实有淤血或痛肿,脓已成,阑尾炎,合排脓散等。
抵挡汤:郁热在里,脉沉,不结胸,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黄疸,喜忘,神经症多淤血,癫痛,疯狂,脑系病变,经水不利其他治法无效。
抵挡丸: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反利。
抵挡汤缓攻法。
大黄蟅虫丸:虚劳面目黯黑,肌肤甲错。
桂枝茯苓丸:淤血,气冲心悸而腹满,久有淤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下血者。
陷胸汤类大陷胸汤:短气烦躁,心中懊恼,心下因硬,按之痛,水热结于上,但头汗出,脉沉紧。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舌燥而渴,日浦发潮热。
心下满而痛者。
大陷胸丸:水多痛轻者。
痛多水轻者用大陷胸汤。
心下结硬,痛少而颈项强急者。
十枣汤:汗出不恶寒,干呕短气,头痛,心下痞硬,协下痛,脉沉而弦,悬饮内痛。
咳而胸闷胁痛,大枣一斤,煮烂去渣内三物各九克煮一会再去渣,每服一汤匙,半小时一次,一日四五次,得快下,停后服。
甘遂半夏汤:欲自利,利反快,续满坚,留饮。
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大黄甘遂汤:血水结血室而少腹硬满者,少腹敦状。
小便难而不渴,大便不畅,产后常见。
已椒苈黄丸:腹中有水饮,二便不利,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汽。
小陷胸汤:胸胁胀满,心下按痛,痰咳烦热。
脉浮滑。
泻心汤类三黄泻心汤:心烦吐衄,大便干者,高血压可见。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烦,心下痞,按之濡,脉关上浮。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复恶寒大黄芒硝汤: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者,自汗出,大便干结。
茵陈汤: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口渴,身黄如橘,腹微满,谷疸,食即头眩,心胸不安栀子大黄汤:劳复,心烦,腹满而大便难大黄汤或丸:泻心证而烦热更甚甘草干姜汤类甘草干姜汤:吐涎沫呕逆,小便数或遗尿,不渴不咳。
理中丸或汤:下利不止,腹满,心下痞硬,喜唾不渴,大便溏小便少。
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吐涎沫而头痛,手足逆冷,胸满,吐利,烦躁欲死,颠顶痛或偏左侧头痛,青光阳而呕恶干姜附子汤类干姜附子汤: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迟微,身无大热,四逆四逆汤:四逆,头痛,身痛,下利清谷,恶寒,腹胀。
通脉四逆汤:虚寒甚,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欲衣脉微绝,可有汗出。
加猪胆汁:上证脉不出,汗出而厥,通脉无效时。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证兼气津不足茯苓四逆汤:病不解扔烦躁者,心下悸,脉沉弦细白通汤:太阳下利葛根汤,少阴下利白通汤,但欲寐,脉不微。
附子汤类附子汤:背恶寒,口和,身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脉沉真武汤:汗出不解扔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蠕动,振振欲劈地,或咳或下利,脉沉。
附子粳米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痛在下腹,而大建中汤痛上腹兼胸。
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
大黄附子汤:胁下偏一侧痛或身体偏一侧痛,发热,脉紧弦。
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痛,手足温而渴,加石膏:口干口舌干燥加芒硝:潮热或大便难加白芍:腹痛加大黄:不消化之便或粘液,便血时加白术茯苓:大便溏,身浮肿而小便不利加陈皮:干咳频繁加桔梗:咽痛,排脓困难加吴茱萸:腹痛,头痛,吐涎沫加丹参茵陈:小便黄赤,胁满而烦柴胡桂枝干姜汤:寒多热少,胸胁微结,小便不利,不吐而渴,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久不愈的低烧,慢性病。
柴胡桂枝汤: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节,胁满大柴胡汤: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按之心下满痛,脉沉紧柴胡龙骨牡蛎汤: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四逆散:胸胁苦满,腹痛,大便溏泄半夏汤类小半夏汤:呕而不渴,食不下,或头痛,有声有物谓呕,无声有物谓吐,有声无物谓干呕加茯苓:心下痞,胸膈有水,眩悸,水停心下大半夏汤:食才吐,不食不吐,小半夏不食亦吐。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胀满,腹满为主。
心下满为枳实陈皮生姜汤。
半夏厚朴汤:咽如有肉粘,胸满,热加加石膏,咳嗽加桑白皮栝蒌陈皮杏仁旋复代赭汤:噫气不除,心下痞硬,大便虚秘陈皮汤类陈皮汤:干呕,手足厥,纳差。
陈皮枳实生姜汤:胸痹,气塞。
短气则茯苓杏仁汤。
陈皮竹茹汤:胃虚,呃逆,干呕咳嗽。
茯苓饮:胸有停痰宿饮,气满不能食,加半夏,噫而后快,大便多溏,痛加元胡。
黄芩黄连汤类黄芩汤:太少合病,下利发热,腹痛急迫,呕加半夏生姜,便血加大黄。
六物黄芩汤:主治同上,但偏寒者。
三物黄芩汤:产后,四肢烦热,不头痛但烦,手足心热。
头痛者用小柴胡汤。
黄连汤:胸中有烦热,胃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或下利着。
黄连阿胶汤:心烦不得卧,久利便脓血者。
白头翁汤:热利下重,心烦腹痛,下利欲饮水。
上方加甘草阿胶:上证气虚有便血者。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食入口即吐,寒格,胸中烦,恶心呕吐,大便溏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硬,但满而不痛甘草泻心汤:各种溃疡,脓成赤小豆当归散。
生姜泻心汤:胃口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胃下垂扩张栀子豆豉汤类栀子豆豉汤: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烦热胸正中即食道窒息者,大下后身热不去,手足温不结胸,心中结痛,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少气加甘草,呕加生姜,满加枳实,大便不通有宿食加大黄,腹胀满卧起不安加厚朴栀子柏皮汤:半表半里的黄疸,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