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小柴胡汤

合集下载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

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

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

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

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

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

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

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

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

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

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下)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下)少阳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二.小柴胡汤的功能少阳那么,少阳区块还牵涉到另外一件事,就是「柴胡证」的少阳区块。

光是柴胡跟甘草两味药,其实就构成小柴胡汤的主结构了,因为小柴胡汤里的其它药味,都是可以拔掉的,只有柴胡跟甘草不能动,所以柴胡跟甘草就已经是小柴胡汤结构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也含有这个柴胡剂主结构。

当然古代《辅行诀》的小柴胡汤是没有去芍药的,那不去掉芍药的小柴胡汤也有它的好处,它能帮到的事情会更多。

所以柴胡剂所调理的,西医所认为的少阳,是有意义的,就是能够让它变得比较舒服,我们也都知道胆结石的时候,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也知道,胆结石也是一个内脏的气机失调才会产生的一个病──该怎么样的时候不怎么样,可能该吃早餐的时候不吃,然后胆汁就没地方去,放着放着就放坏掉了──其实都是关系到所谓调畅气机,就是人体所有内脏的互相沟通跟调节,这样的一件事。

谈到一般说的柴胡证的调畅气机,也就得讲到小柴胡汤真正的主治,也就是「少阳病」。

小柴胡汤它所治的东西我们称为少阳病,但我们不能说「肝胆之气郁结、内脏气机不畅,就要用小柴胡汤!」不能这样说,因为它可能可以、也可能不可以。

小柴胡汤究竟作用在哪里?它的加减变化我们先不说,三两甘草、八两柴胡加在一起,这个小柴胡汤是要干嘛的?这么大量的柴胡是在干嘛的?以西医来说是清血的,因为淋巴的肿块要消掉,得先把血里面的发炎清掉,实际上它是在清血,只是结果显现在淋巴上面。

小柴胡汤所管的病症,我们先很大概地说一下,概略地介绍而已,《伤寒论》的条文,〈少阳篇〉的一开始说了什么?「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还有提纲的〈伤寒例〉:「胸胁满」、「往来寒热,热多寒少」,这些是最粗糙的少阳主证。

首先,眼睛容易花,这个不是个很好的辨证点,因为要开小柴胡汤,有昏没昏不容易拿来做为主要辨证点。

口苦呢,到底这个人为什么会口苦?我也搞不清楚,但是少阳病的人,口苦的机率是很高的,甚至只要出现口苦,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可能是少阳病」,但,有没有可能不是?有可能,阳明病也可能口苦。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6.6.1柴胡证小柴胡汤辨证技法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6.6.1柴胡证小柴胡汤辨证技法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6.6.1柴胡证小柴胡汤辨证技法上堂课就是拉里拉杂的跟同学归纳了一下,目前历代医家乃至于现在的医学对于少阳这个区块的假设。

但是这个假设啊,我昨天上完课在跟助教吃宵夜的时候,其实就也有同学讲出来我觉得蛮实在的话。

他说其实这些关于少阳的这些听起来很玄怪的理论也不过就是帮忙我们记忆而已嘛。

也就是那个理论它到底是真的还是不是真的,其实我们到今天不能够完全晓得。

我们只能说,一帖柴胡汤喝下去,它好像会牵涉到人体的这些机制。

那甚至历代的人对三焦有各种各样的假设。

那我就是说,对于上次讲的这个什么,关于三焦可能是一个指向说人类有一个灵魂的模子这种事情,其实也是把历代的假设做一个综合的结果而已。

就是说,可能历代的假设每个人就像瞎子摸象,有人说这样有人说那样。

那当我们看到五六个人摸到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假设那那个真正的象是什么东西。

那可能是长得像灵魂的模子一样的东西,所以大家都会讲就那样子。

那这些都是不是那么可靠的。

就像我们上次有讲到说小孩子的病啊,我们说小孩子的体质,我们说是“稚阳之体”,对不对,还很幼稚的阳气。

那也就是少阳体质,这个东西呢,在对于三焦的假设已经就是说,如果我们假设说三焦是人的灵魂形成肉体的一个模子的话,那一个人的身体还没有长完的阶段,他的能量一定是很密集的运作在这个区块上面的,就是他这个模子还在扩充还在用嘛,等到我们长老了,这个模子大概就已经长到不会再长高了,这个模子大概就会可以休息了,就是他的,他的很多机制就不用这样子运转了,所以在人的成长阶段,他的很多病可能要从所谓的三焦来治。

那比如说小孩子很多莫名其妙的小病你可能用柴胡汤都可以摆平;那或者是小孩子身体的各种虚损,可能你用一个黄芪建中汤好像全身都好起来。

这就是那种,好像是治儿童的那种扁桃腺容易发炎的体质,似乎跟我们治大人从少阴治是不一样的,就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

可是呢,我自己提出这种形而上的论点的同时,我也觉得我其实也不是什么有超能力的人类哦,就是不能够看到那个形而上的人的身体到底是什么东西。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3)--柴胡剂小柴胡汤(三):方剂与本草(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3)--柴胡剂小柴胡汤(三):方剂与本草(1)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3)--柴胡剂小柴胡汤(三):方剂与本草(1)我们之前先看了这四大主证,知道这个病人的气是如何不通、如果影响到诸多系统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小柴胡汤这个方子,是怎么在运作的:【桂7-68/宋96】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首先,柴胡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什么?为什么要先看柴胡,不看小柴胡汤的整个结构呢?因为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它有七个兼证:什么状况下,可以把什么药拿掉、不要什么药、加什么药,所以很多药都是可以代换掉的。

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小柴胡汤的很多药都可以拆掉,拆得干干净净,最后只有两味药是不动的,而完全不会动到的两味药,就是炙甘草跟柴胡。

所以基本上,我们要认识小柴胡汤最主要的功用,我们可以说认识柴胡就够了,其他的药都是可以加减的。

柴胡这味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什么呢?《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柴胡汤有一个比例结构,是历代医家不太敢乱动的,就是柴胡的比例是八,黄芩是三、人参是三、半夏是半碗、甘草三。

无论如何人参三、甘草三、柴胡八这个比例是不可以动的。

也就是说,如果柴胡没有比人参、甘草多一倍以上,基本上柴胡汤的药效是很难期待的。

而柴胡这味药,可以说重剂量、中剂量、轻剂量的药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自己开柴胡汤,一开就是开足二两四,我觉得这样喝下去,才可以感觉到喝下去病就好了,相对来讲,如果是比较轻剂量的使用的话,比如说科学中药,我觉得科学中药的柴胡汤,吃了一匙又一匙,却不知道病什么时候才会好,好像遥遥无期。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最新更新文章 简体4号字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最新更新文章 简体4号字

【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阳明篇笔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一)〔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十期第六、七堂〕《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吴茱萸vs.附子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16)大柴胡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16)大柴胡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16)大柴胡汤7.5.2大柴胡汤解VS大黄芒硝药性大柴胡汤与少阳腑证(桂本3-20条)接下来呢,我们就要讲大柴胡汤证,跟柴胡加芒硝汤证。

这个大柴胡汤证啊,我将有一些最基本的事情要先跟同学讲清楚。

就是我过去自己读《伤寒论》,也读了不少次了,然后之前又带助教读,然后后来出来教书,这一次又一次的过程里面,我觉得,我好像都有教到过大柴胡汤,可是我现在才发觉,我过去教大柴胡汤的时候都算是教错了.就是说,我过去在教大柴胡汤的时候,是把大柴胡汤,因为大柴胡汤里面有大黄吧,对不对?所以我过去都把大柴胡汤看成是一个少阳病跟阳明病合并的证状,就是这里面,阳明病当一个人是里面有这个干的大便,很热的结在里面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要把它下下去,对不对?所以,我过去我都会有一种感觉是,从方剂的结构就很草率的以为大承气汤就是阳明病的大便燥结,然后跟小柴胡汤证混杂在一起,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处理。

可是呢,这次读书在看了一些别的老师的讲法哦,再做一次功课才发现,我那样的讲法整个都偏掉了。

怎么会发现已经偏掉,其实也是很微妙,是助教在帮我弄医案的时候,助教跟我说,怎么看大柴胡汤会觉得,好像就是承气汤加小柴啊?就是这样用的用的。

而,就他说,那你,就是上课有什么好讲的?好像这个汤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

其实我才发现说,助教这样讲,我也觉得说,张仲景的方,讲到大柴胡汤的时候哦,好像有什么东西我不会注意到,所以才会把它理解成这个东西。

那后来再看了一些东西才发现说,原来大柴胡汤哦,它果然是治一种少阳病,而这个少阳病呢,并不等于阳明病掺杂柴胡证,这是不能画上等号的事情。

当然大柴胡汤也有治到阳明病掺杂柴胡证,这是没有错的,那就代表说,像刚才我们说小建中汤,放在那边,对不对?它同时去帮麻黄汤的那个底下的虚打底,对不对?也帮柴胡汤的底下的虚打底。

同样的这个方可以在人体运作的时候,会有两个不同层面的运作结构呈现出来,同样的大柴胡汤也是一样。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柴胡证小柴胡汤(二)辨证技法:太阳病中的少阳〔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六段课第六堂〕少阳主证提纲今天我们就先来讲什么是柴胡证,来教完小柴胡汤这帖汤,有些比较复杂的条文,我们可能就留待之后再来处理。

跟柴胡汤主证相关的条文,我们先看三之十四条、三之二十条,这两条根本可以说是《黄帝内经》的〈热论〉,三之十四条根本就是抄《黄帝内经》抄来的,这其实也是《伤寒论》跟《黄帝内经》很明显的交会点,有人说,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讲感冒的六个层次,跟经络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我觉得,《伤寒论》学得越熟,越会感到张仲景其实还蛮尊重《黄帝内经》的那一套,少阳病,它的确有牵涉到少阳经;太阳病有牵涉到太阳经。

只是张仲景所谈论的问题,是比「单论某一条经本身」还要更广泛的问题,不像《黄帝内经》讲的那样单纯,张仲景的书有比较细部的层次。

【桂3-14/宋.例13】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三四日,是照六经的传法,通常是先太阳、再阳明、再少阳,它说因为少阳经,经过这些地方,所以它经过的地方可能就会胸部、身体侧面痛、耳朵听不清楚。

少阳病的辨证点,特征之一是脉弦,所以感冒的时候如果把到弦脉,那就要考虑有可能是少阳病。

因为每一个人的弦脉,以初学者来讲,得自己跟自己比,也就是这个脉会比平常把到它的时候更瘦一点,但在瘦的同时,会觉得它也绷得更紧一点。

就像是太阳病的脉是整片浮起来──平常要摸到皮肤,再稍微按下去才感受到它的跳动;现在好象才贴到皮肤表面一点点,就感觉得出它的跳动了,这就是浮脉──弦脉的话,我想也是自己跟自己比,就是平常摸起来没有绷成一条的,现在摸起来绷成一条了。

但这个一条,也不能太沉,因为太沉的话,就变成少阴病的「脉沉细」了,那就不是标准的弦脉。

它还要有点力气,但那个力气,大概只是跟平常的脉象相比,「几乎感觉不出来的」强一点点,如果很明显比平常又浮又紧的脉,那大概就是麻黄、大青龙汤类的;如果是很有力的洪脉就是白虎、承气一类的……勒成细细一根、不太沉、不比平常的脉没力。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诸症得之皆愈也。

”服小柴胡汤可使上下通达,里和表畅。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之功效。

那么,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似乎文义不通,我们可以解读为或伤寒、或中风(或者其他外感),发病已有数日(并非刚起病)。

诸见症颇为杂乱,烦、呕、满、痛等似多属里证,但身有寒热又有表证之嫌。

综合诸症,既无法得出病邪在表不在里,也无法得出病邪在里不在表之结论。

同时,既有胸满、心烦、咳嗽等上焦见症,又有喜呕、心下悸、胁满、腹痛等中焦见症,也有小便不利等下焦见症。

面对此类病证,单纯使用汗法、下法甚或吐法,皆不足取,唯以小柴胡汤和畅表里、通达上下。

上下表里既畅,气机升降出入复常,诸症自解。

即或有残邪留于一隅,也可随证祛之。

笔者曾会诊一临产患者,高热5日,胎儿不能娩出。

诊见急性病容,胸憋腹胀,端坐喘息,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舌红苔白,脉象弦数。

辨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治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党参9克,枳实9克,生姜3片,生甘草3克,益母草15克。

当日下午分2次服完1剂,晚上热退,胎儿自然娩出。

小柴胡汤似乎与分娩无关。

但表里和畅、三焦通达,当是自然分娩的有利条件。

本案中,胎儿能够自然娩出,当得益于使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结果。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7)--少阳篇笔记四逆散、柴芍枳甘汤、胆结石、温胆汤讲义第61~62页。

彭子益对中医有另一套解释系统,他认为胆经相火不降,三焦经的相火就升不上去。

因此产生柴胡症。

相火是相对于君火的存在。

心火为君火,其他为相火。

肾阳跟心阳同类,肾阳是君火、相火?至今未有定论。

经络分阴阳,阴经向上而阳经向下,故足少阳胆经应该向下,彭子益认为柴胡汤的目的是要让三焦之气上升,但三焦之气上升并不意味着三焦经要下降。

这个看法是有意义的,在后面的条文会看到很多「胆气不降」之类的论述。

所以我们自己感觉柴胡汤清三焦是往上面清的,不是往下面掉。

彭子益认为少阳无腑症只有经症。

古代医书看不到胆结石的相关记载,可能跟古代没有这么精确的解剖学有关。

现在确有胆结石、胆囊瘜肉之类的病,柴胡系的药都可以处理得不错。

像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就是处理胆腑的方子,所以少阳也是有腑症的。

讲义第六十二页:刘渡舟认为柴胡可以调整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

气机的出入升降就是人体讯息传递,柴胡剂的确比较擅长处理人体消化轴的讯息传递。

柴胡剂时常混同其他经的辨证点。

所以在太阳篇、阳明篇都会发现掺杂柴胡症出现。

所以少阳篇就显得很不是张仲景的风格。

【10.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口苦、咽干:这条辨证点除了口苦之外,真的很不好用。

如果是上午口苦,那是少阳没错,但如果是口苦喉咙干,阳明症更会。

阳明高烧时口苦喉咙干的感觉更强烈。

目眩:少阳区块关系人体的淋巴,跟平衡中枢很有关系,当淋巴不干净时人的平衡感会丧失。

但苓桂朮甘汤、泽漆汤、真武汤都有晕眩的症状,所以目眩不是好用的辨证点。

少阳的重要辨证点如往来寒热、胸胁满其他篇章被用掉了,剩下的口苦,咽干,目眩好像就成为残渣。

仲景医术跟黄帝内经的关系究竟如何?关于仲景的六经辨证到底是什么东西,至今学术界有四十几种定义。

赵开美《伤寒论》中并未收入〈伤寒例〉。

故有认为出自《黄帝内经.热论》的〈伤寒例〉是后人补入,非仲景放进去的。

方剂学之小柴胡汤(图文)

方剂学之小柴胡汤(图文)

现代 运用
本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 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 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 炎、胃溃疡等属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主治】伤寒少阳证
病因
伤 寒 邪 在 少 阳
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
证治分析
少阳证发病机理
邪在少阳,邪正交争 经气不利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心烦,目眩,口苦,咽干
邪入少阳
胆热犯胃
胆郁化热 胆火上炎
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
病机 邪在少阳 ,枢机不利 ,胆热犯胃
治法 和解少阳
君:柴胡—解少阳之邪,疏肝解郁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和 解 少 阳
佐:人参—扶助正气
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生姜—助半夏止呕,且解半夏之毒 大枣—助人参扶正 使:甘草—调和药性
【主治】 ①少阳证;
②妇人热入血室; ③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方 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 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小柴胡汤
《伤寒论》
药 物 组 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三两,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半夏
黄芩
人参
柴胡
生姜Leabharlann 大枣 大枣甘草用 法 用 量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小柴胡汤是7 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 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 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 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 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 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 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 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

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

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

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

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

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

肝胆主疏泄,性走。

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

胆为甲木,肝为乙木。

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

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经从头走足,因此胆主降也。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小柴胡汤1历代的柴胡剂,是从四逆散里变化出柴胡疏肝汤、逍遥散变化出其他方。

而小柴胡汤治的是少阳病,所以历代从不把它列入“保肝药”,少阳病跟肝脏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调肝保肝,跟这个实质的“肝脏”都不一定有太多的关系。

因为实质的肝,比如说,脂肪肝,用实脾散,实脾散里面并没有疏肝解郁的药,那是湿阻中焦;实脾散是真武汤底。

肝忙不过来、毒性都化解不掉,要帮它排毒、让它轻松点,可能用的是绿豆黄、蚬粉、半夏泻心汤,这里不一定有柴胡、芍药。

今天说的黄疸病,总有机会跟肝胆相关了吧?对不起,张仲景把它分类到〈阳明篇〉,为什么?因为造成黄疸的肝胆病变,那是消化轴(阳明区)的事情,搭不到六经传变的“少阳病”。

所以,处理实质的肝时,很多的东西跟柴胡剂其实一点也搭不到,实质的肝,有另外的打法;柴胡剂所活跃的领域是另一个领域。

很难定义,因为,跟长辈在讨论少阳区块的时候,小朋友几乎讲什么都会被修理,比如说,少阳区块包含了胆跟三焦,我说“三焦是不是淋巴?”大人就会说:“不可以说是淋巴,因为很多病,证明它不是淋巴。

”因为少阳区块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块,定义它是不容易的事情。

说到肝的血分、气分跟柴胡证,还可以再加上神经疾患──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中拆解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容易被惊吓、恐慌,西医归类到神经的疾病,其实还是有可能从少阳区块去医。

首先来看,后代医家说的“疏肝解郁”,跟少阳区块有什么关系?足少阳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

要疏肝解郁,为什么不走厥阴肝经?因为直接走厥阴经的药,比如当归四逆汤,或者是桂林古本的桂枝当归汤、乌梅丸,都是直接走厥阴经的药。

厥阴病有较多东西是关系到实际上的肝。

那少阳病呢?好像是胆经的区块、手少阳三焦的区块,当它运行得顺畅的时候,肝气就会比较通畅。

不过这一点不重要,因为要紧的是,要能够定义出张仲景说的少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所谓的柴胡剂衍生出来的很多方子,或者说少阳病会那么关系到中国人说的“郁”这个字?少阳病的特征就是人很“郁卒”。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原方组成]柴胡半斤(24克),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9克),半夏洗,半升(12克),大枣擘,十二枚。

[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治则方解]病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

治则:和解少阳。

方义:柴胡味苦微寒,入少阳经,宣散少阳之邪。

黄芩苦寒质重,养阴退热。

柴芩相伍,外透内泄,柴胡量多而黄芩量少,偏于透达宣解。

半夏辛温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甘草,补正气和中,以助少阳生发之气。

生姜助半夏逐饮止呕。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去滓再煎,其目的在于使诸药融洽,合而为一,外和太阳,内和阳明。

[辨证要点]本方在伤寒热病中为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为少阳和解之祖方。

常见临床表现以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为主。

其基本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相火内郁。

临床上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凡辨证与少阳有关,以气郁或热化为特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此外,本方有理气疏郁之功,在临床运用时如加人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寓理血于行气药中,又可为非常理想的理血剂。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7.2.2少阳条辩续讲与温胆汤--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与宋本之四逆散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7.2.2少阳条辩续讲与温胆汤--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与宋本之四逆散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7.2.2少阳条辩续讲与温胆汤--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与宋本之四逆散昨天7.2.2少阳条辩续讲与温胆汤那,今天的事让人不能专心上课啊,刚才助教他在说要算那个扑克牌出现四条龙的几率,其实非常有趣耶,比我上的课好玩多了。

啊,不行,这种事情不能再岔题了。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与宋本之四逆散【10.5】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我们回来看‘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我觉得‘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还是比较有意义的条文哦,比较有意义的。

那,其实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我们要使用它的时候,只用张仲景的辩证点是有难度的。

因为我们只看张仲景的辩证点哦,就觉得它跟小柴胡汤有点难分。

比如说,他说少阳病气上逆,就是,气上逆的话,我想少阳病说气上逆你说它是咳嗽吗?其实未必哦。

就是少阳病牵连到咳嗽不会是很重要的主症,那他就算兼症。

这个气上逆就是恶心啦,气往上冲啦;那柴胡汤本身就是想要呕吐啦对不对,所以这个辩证点跟小柴胡汤的证没有差很多。

然后,他说现在是胁下痛,甚则呕逆。

就是这个人的主症是胁下呢,很痛很痛,然后痛得剧烈的时候呢这个人会吐。

这个时候他就说是‘胆气不降’。

那‘胆气不降’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也不知道。

因为胆气不降是因为说胆经的气降不下来呢?还是气街的气降不下来?就是到底这个少阳,就是张仲景说的胆气不降哦,如果以我们中医形而上的身体观来讲的话,到底是说少阳区块不通,所以胆经降不下来,还是指说胆经的这个少阳区块的气是要汇聚成胸中大气的?那汇聚成胸中大气的时候就说明他那个气降不下来---------因为如果是胸中大气降不下来的人他是右胁痛,那如果是上来的气不通的话就是左胁痛,通常是这样子分的。

那治左胁痛的药以柴胡芍药为主,治右胁痛的药以枳实为主哦,所以都有。

所以现在也分不出来,从药来看也分不出来。

不过呢,我们如果用这个胁下痛啊,跟痛到吐啊这些事情来定义这个方剂,我会觉得没有那么有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证(152)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证(152)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证(1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要讲它,就要把我们之前谈到的这个少阳区块的种种东西都加进来考量。

今天用来解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这个作用的一些论点,我觉得同学把他当作是某种开药的时候,借用的象征符号来听一听就好了。

因为那个真实的真相是什么,恐怕我们到今天,除非是有一些人他已经是什么,有一些超能力,或者是怎么样的,不然的话,我想以我们现在的一般人的能力,大概没有办法感知到那个真相是什么,他终究来讲是一个黑盒子。

而我今天,勉强的讲出的一些论点,我也觉得只是说,我在开药的时候,用这样的一个画面来帮助我思考,开柴胡龙牡汤会比较好开,所以就是一个暂时借用的理论,它到底是不是绝对的真实,我想,我们都很诚实,我们不是超能力者,我们不能够看到人的灵魂长怎么样子,所以这些理论我们暂时的借用它,还好用我们就用着,但是如果有人要来质疑的话,我也会觉得,对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个样子,大概是这种感觉。

【7.79】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我们现在先来看一下它的条目好了。

他说伤寒八九日下之,他就是一个误下之后造成的现象。

然后这个人感冒被误下之后他就'胸满,烦惊’(这个'满’字我们都是念men的),然后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同学看到这个主证,你有没有觉得有点毛毛的,就是太杂了。

比如说像阳明病、比如他是人发高烧,谵语的话,他通常是小便利的,因为小便通利才会把大便抽干嘛,这是一个一体的东西,可是这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呢,这个人胡说八道呢,他又小便不利。

那他这个胡说八道的这个热气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是它果真是热气吗?就会让人觉得它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人觉得不太清楚。

而你说讝语啊,通常我们都当它是热症,可是'烦惊’,这个惊症,烦是热,可是惊的话,有的时候是不是热证。

像我们什么心中慌慌的,心中悸不都是阳虚嘛,所以他的这个状况以主证框来讲的话是很奇怪的,而且'一身尽重’。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 [伤寒论]【组成】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生姜9g 红枣4枚【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阳病。

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方义体会】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

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

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

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

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临床应用】一、治疗疟疾初起,往来寒热有时有序者。

例:史×,36岁,男性患者。

已患疟一月余,每到下午,寒战一时,继而发烧,汗出,大渴、口苦咽干,呕而不吐,脉弦。

与服小柴胡汤加草果g克,一剂而愈二、治疗肺结核。

肺结核初期,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干咳、午后低烧、晨起恶寒肢冷,面颊潮红者.可与小柴胡汤加元参l5克,川贝母9克,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治疗,皆多有效。

三、治疗体质较弱、偶感风寒,出现咳嗽、痰稀、于呕,有微热者,服之多效。

其证见脉弦紧、咳喘、痰稀薄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克治之.四、治疗急性淋巴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

其证见局部热痛,全身低热者,与本方加金银花20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大青叶12克,山甲珠5克,往往可愈。

五、胸膜炎胸膜炎属感染性疾患,若干性者,可于本方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枳壳6克,天花粉9克,牡蛎12克,元参15克,全瓜萎15克治疗;若湿性者,术方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 5克,茯苓12克,牡蛎15克,川贝母9克,葶苈子6克.防风10克,黄芩量加倍治疗.此类病例甚多,今举其之一。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柴胡证小柴胡汤辨证技法(13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柴胡证小柴胡汤辨证技法(13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柴胡证小柴胡汤辨证技法(137)6.6.1 柴胡证小柴胡汤辨证技法【7.68】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去生姜,加干姜二两。

“伤寒五六日,中风”,这个倒不是说什么伤寒了五六天之后又得中风,这个不是。

这个行文它是一个很单纯地在说,伤寒五六天或者是中风,就是说伤寒或中风都可以,反正过了几天了,就是这样而已。

那伤寒跟中风,同学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在说太阳初感,就我们太阳的区块受到风邪或者寒邪侵袭的时候,我们才会分伤寒跟中风分那么清楚,我们少阳病、阳明病,真的已经变白虎汤证,变柴胡汤证了,谁管你伤寒中风,所以讲到伤寒或中风的时候,其实这一条它有一个提纲,就是这一条在跟同学所讨论的是“太阳病中的少阳病”,这是什么意思?因为,接下来还有一些条文他会说:“柴胡汤的这些主证,你抓到一个就好了,不用都有。

”这种话其实也是要以太阳病中的少阳病为前提才能这样讲。

如果你单独是纯少阳病的话,你不能只抓一个主证,因为那样很不准,所以我们这一条的第一个重点是,它是在太阳病的前提之下。

所以在这一整条,它没有告诉你脉是不是弦脉,因为这条基本上不关到脉,因为脉一旦变弦了,你就很容易认出是柴胡证,就知道它是少阳。

但是柴胡证它有一个特征,是它常常混杂在太阳病之中,混杂在阳明病之中,或者是混杂在太阴病之中,所以那个人的脉往往还是太阳脉,他的脉往往还是阳明脉,但是他里面出现了柴胡证,那这个时候要用柴胡汤来治。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6.5.2少阳小柴胡汤之寻找少阳区块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6.5.2少阳小柴胡汤之寻找少阳区块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6.5.2少阳小柴胡汤之寻找少阳区块那我们继续来把下面一条上了,还有两条就进入少阳的区块了,【7.66】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就是再来呢,66条他说太阳病还没有好,“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那这个脉的太阳病还没有好,太阳病原来病没有好的时候脉是什么脉啊?是浮脉对不对,那浮脉是太阳病没有好的一个迹象嘛。

所以通常我们感冒哦,太阳病吃了药之后你会问我现在感冒到底好了没,那就把一把这个脉对不对?因为如果你吃了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有效,吃完药之后一个钟头之间浮脉就没有啦,是不是,那就知道你的太阳病已经好了,剩下的不舒服放着休息就可以了。

就是我们用来鉴定这个病邪还不在不那里是用浮脉对不对。

那如果呢,这个人他的脉阴阳俱微,那这个地方阴阳俱微是这样子,其实阴脉阳脉在张仲景的书中一直有两种解法,一个是浮取称之为阳,沉取称之为阴对不对?就像桂枝汤证里面有“阳浮而阴弱”,就是形容一个浮脉就是在表面就感到它跳动,按到底下比较空一点对不对?所以“阳浮而阴弱”那个时候是可以把阴跟阳把它解释成浮取跟沉取的。

可是阴跟阳也可能解释成上焦脉和下焦脉对不对,就是肺脉跟肾脉。

就是你说这个人他桂枝汤证是阳浮而阴弱,这是寸脉那边比较浮,尺脉那边比较弱,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当人的气血到表面来对抗病毒的时候,其实这个气血跑到表面的时候,他的脉也会显现出上焦气比较多一点,下焦比空的状态,所以都有可能。

但这个都有可能之中,你说我要选择那一种解法?这个地方啊,我想我不能够代表所有21世纪的人类发言,但我自己有一个这样的经验是这样的,照理说,如果是一个标准的传统的中国的好人类,他在感冒的时候第一个症状应该是肺脉变得比较浮,可是呢,刚好我这个人是这样子,我的肺脉是长年都是沉的,我不管感冒不感冒我的肺脉都是没有迹象的。

所以这种标准的中国人的标准的脉,就是感冒了肺脉会比较浮这件事情在我身上是没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柴胡剂与少阳病关于柴胡汤,开始跟同学分辨主证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我教小柴胡汤大概的规划。

我在想啊,课上成这样,有些同学可能会怕,感觉这个课,好像教一辈子也教不完。

但我教柴胡汤会教得比较多一些,是因为我想借着仲景的柴胡汤,把历代的一些柴胡剂都跟同学顺过一遍。

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说好了,中国现在还有在使用的方剂大概有三万首,三万首方剂之中,柴胡系的方剂占了八千首,所以如果在教柴胡汤的时候,能够把柴胡系的方剂总纲,带过一遍的话,等于是帮各位把中医学整个版图中,十五分之四都处理掉了。

我觉得花三星期处理掉十五分之四,应该还不算太亏。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张仲景的柴胡汤,尤其是小柴胡汤,提示了后代医家柴胡剂的使用可能性,可是,反过来说,为什么后代的医家,有小柴胡汤不用,要再去创出另外那八千种的柴胡汤?为什么?这一定是因为小柴胡汤,有它不适用的地方。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有它的适用范围,在其他的状况下,医家会照实际遇到的状况,创造出更好用的方,比如说: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等……学这样一块版图,虽然会是要来扫一遍时方的柴胡剂,但它也可以反证「经方的柴胡剂在做什么」,这样才比较容易决定在这么大的一个疾病类型中,什么主证要用什么汤,能让我们用得准一点。

今天的时间,我们只能教一些些小柴胡汤的绪论,也就是少阳证的部分,我们只能介绍一小部分的「少阳是什么?」,比较详细的少阳是什么,这要等到我们连同《难经》、《黄帝内经》,以及孙思邈关于胆、三焦、肝的一些说法一起整理出来,会比较能引经据典地,处理「少阳是什么」这个主题。

那么,在众多柴胡剂中,滋阴养血的柴胡剂,那其实比较偏当归芍药剂,柴胡只是点缀的,我这次先不会带到;我们这次先带所谓「疏肝解郁」的柴胡剂,我们会从傅青主跟陈士铎的方剂里面,去抓出一个用药规律,等到我们熟悉这些规律以后,之后读到其他时方的柴胡剂,也会很容易理解。

当我在整理这些柴胡剂的时候,我跑去问了一些人,说「我想把这些所有的柴胡剂都比对一遍,这样同学就能比较理解少阳到底是什么」,但有人,比如说我干爹,就告诉我:「当年我在学柴胡剂的时候,我的老师不是这么复杂的教法啊……」我干爹说,他的老师是这么教的:要疏肝、调肝气、疏肝解郁这件事,疏肝的药,不如这样想:如果是肝气不舒畅,呈显在消化轴的,那是四逆散(按:宋本四逆散就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肝气不舒畅,呈显在血分的毛病的,是加味逍遥散;少阳病,才是小柴胡汤。

「……我的老师就这样教而已。

」我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因为历代的柴胡剂,其实脱不出这三个范围。

就是,从四逆散里变化出柴胡疏肝汤、逍遥散变化出其他方,整个柴胡剂的推扩,大概不出这三种路数。

而小柴胡汤,治的是少阳病,所以历代从不把它列入「保肝药」,少阳病这个东西,跟肝脏没有太多的关系,甚至我们可以说,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调肝保肝,跟这个实质的「肝脏」都不一定有太多的关系。

怎么讲呢?因为实质的肝,比如说,脂肪肝,用实脾散,实脾散里面并没有疏肝解郁的药,那是湿阻中焦;实脾散是真武汤底。

肝忙不过来、毒性都化解不掉,我们要帮它排毒、让它轻松一点,可能用的是绿豆黄、蚬粉、半夏泻心汤,这里面也不一定有柴胡、芍药。

今天说的黄疸病,那总有机会跟肝胆相关了吧?对不起,张仲景把它分类到〈阳明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造成黄疸的肝胆病变,那是消化轴(阳明区)的事情,搭不到六经传变的「少阳病」。

也就是说,从这些疾病在分类上的归属,就可以让我们概略地看出张仲景《伤寒论》说的「六经传变」是怎样在画分人体功能的区块的,而这,和今日西医的解剖学,是相当不同的视角。

即使是和中医领域的五脏论治,也是从不同的基准点架构出来的。

所以说,处理实质的肝的时候,很多的东西跟柴胡剂其实一点也搭不到,各有各的打法,所以柴胡剂,说是处理肝吗?不一定,实质的肝,有另外的打法的;柴胡剂所活跃的领域,是另一个领域。

我觉得这个领域很难定义。

因为,跟长辈在讨论少阳区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几乎讲什么都会被修理,比如说,少阳区块包含了胆跟三焦,我说「三焦是不是淋巴?」大人就会说:「不可以说是淋巴,因为很多病,证明它不是淋巴。

」「那少阳是不是神经?」大人又会说:「不不,不可以说是神经……」少阳区块的胆与三焦因为少阳区块是一个很特殊的区块,要好好定义它,是不容易的事情。

说到肝的血分、气分跟柴胡证,还可以再加上神经疾患──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中拆解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容易被惊吓、恐慌,西医归类到神经的疾病,其实还是有可能可以从少阳区块去医。

首先我们要来看,后代医家说的「疏肝解郁」这件事,跟我们要说的少阳区块,有什么关系?其实足少阳是什么经?是胆经;手少阳,是三焦经。

要疏肝解郁,为什么不走厥阴肝经就好?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直接走厥阴经的药,也存在啊,比如说当归四逆汤,或者是桂林古本的桂枝当归汤、或者是乌梅丸,这都是直接走厥阴经的药。

真正的厥阴经的药,我们可能要教到〈厥阴篇〉的时候才认识它,所以到底「什么东西是归到厥阴病?什么东西是归到少阳病?」我们可能教了厥阴病再把它搞清楚,而厥阴病有比较多东西是关系到实际上的肝。

那少阳病呢,它比较好像是胆经的区块、手少阳三焦的区块,当它运行得顺畅的时候,肝气就会比较通畅、肝就会觉得比较舒服,所以它好像是「胆的顺畅度,关系到肝的舒服度」,那这是不是实际上直接关系到肝脏这个脏器?我现在还不敢说它是一个「绝对」,这是一点。

不过这一点也是蛮不重要的一点,因为比较要紧的是,我们要能够定义出,什么是少阳?张仲景他说的少阳,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比较需要去探讨的。

为什么所谓的柴胡剂,衍生出来的很多方子,或者说少阳病,会那么关系到中国人说的「郁」这个字?少阳病的特征就是人很「郁卒」,到底什么是郁?《伤寒论》所谓少阳区块的病,究竟是什么东西?我想这必须要扯到:什么是狭义的少阳?什么是功能的少阳?什么是广义的少阳?这三种少阳,可能会让人听起来觉得有点矛盾,好像「它如果是A,就不该是B 才对」;但我认为,这三种,都对。

我现在还没有能够那么清晰地去分辨它们的对错的能力,但至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所认识到的少阳,都需要和同学分析一下。

首先,我觉得最标准的少阳,还是要用《内经》来说,《内经》说的少阳其实是很单纯的,就是足少阳胆经啦。

足少阳胆经从头到脚这样绕人的侧边区域,这个少阳胆经经过的穴道,管到的东西,会让人觉得它是「人体最三八的一条经」,就是它经过的重要穴位,是超级没有节操的,八婆,好像一个爱八卦的人,每家都要去串个门子,它经过人体所有平常不太对话的重要脏器,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是人体的八卦(gossip)之经。

这条很三八的经,它有什么作为?而人体的手少阳三焦这个东西,因为足少阳胆经本身就像个爱打听消息的人,如果这个人觉得打听得还不够透澈,不过瘾,他可能就会去找一家针孔偷拍公司来帮忙,人体的针孔偷拍公司,就是我们这个三焦系统。

三焦,在我们中国人的观点里,用一个最模糊的认识来说,像是人体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腑,这个腑是什么?是贯串人体所有五脏六腑,形成一个能量的网,好像是把所有的五脏六腑都关在一个笼子里;好像「五脏六腑是结在三焦这棵树干上的果实」一样的这种感觉。

至于三焦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灵魂的存在?这个是有争议的,我们姑且不论。

所以足少阳胆经就发现:「手少阳三焦这个东西,很好用!它每一家都有经过,我要知道什么事,它都会告诉我!」所以足少阳胆经跟手少阳三焦经就会有紧密的联系,我们经方中医的世界里,称三焦为足少阳胆经的什么?叫「少阳游部」,足少阳胆经在各处装设的分店、监视器。

所以所谓的足少阳「经」病,临床上往往同时就等于手少阳三焦「腑」病。

就是如果我们说三焦是一个腑的话,足少阳经的病,跟三焦腑病,多半是一起发生的。

所以,即使张仲景的六经传变,指的是足六经,我们在定义它的时候,有时候也要连手六经也一起算进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样的病,叫做手少阳三焦腑病?狭义的少阳狭义的三焦,就是《黄帝内经》里讲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这个东西,是挖水沟的官、它会挖出水道,那,这就是淋巴嘛。

「三焦是淋巴」是最形而下,也最不稳妥的一个说法。

因为少阳胆经经过人的身体侧面,如果把颜料打进人的淋巴系统里面,会发现这些颜料全都堆在身体侧面的这个地方,也就是身体侧面的这个区块,是淋巴最容易走的地方。

而往往少阳经病,是可以伴随着这些地方的淋巴不通的,所以我在临床上,有时候看到一个人,比如说,淋巴结一坨坨肿出来,小柴胡汤一帖下去马上就好,所以我一直以为小柴胡汤是清淋巴的药,但这件事情上,我的认知其实可能是错误的,后来就有学过西医的人来纠正我,他就说:「拜托,淋巴这种东西它自己是不会发炎的,淋巴会结块,那一定是别的地方在发炎。

」也就是说,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小柴胡汤一下去,淋巴就扫干净,清三焦就是清淋巴」,可是事实上人的淋巴不一定有什么可扫干净的,是血液在发炎,淋巴才会结块,所以小柴胡汤在这个事情来讲,可能其实是扫血液,不是扫淋巴。

它说不定是把其他东西打得很干净,「淋巴打得很干净」只是结果之一。

所以,以结果论,就会觉得淋巴就是手少阳,但这个说法,其实还是有争议的。

当然,时方柴胡清肝汤之类的方子,治疗淋结小坨的「瘰疬」还是蛮有效的,我说,三焦「等于淋巴」会讲得太武断,但若说三焦「涵括淋巴」,说不定是可以的。

如果小柴胡汤果真是淋巴药的话,那淋巴癌它应该会很好用,因为它力道很大,可是淋巴癌用小柴胡汤,并不见得好用,所以我们知道专门的淋巴药,跟「经方的柴胡剂」可能还是有一线之隔。

至于说慢性的淋巴肿,那有可能是虚劳的建中汤证,不是柴胡汤证。

经方之中,代表性的清三焦的药是柴胡汤,补三焦的药,是《辅行诀》里的黄耆建中汤(不能说是《伤寒杂病论》的,这两个黄耆建中汤是不一样的。

《伤寒杂病论》里面的黄耆建中汤,张仲景绝不允许黄耆出头,黄耆的量放得很少,可是《辅行诀》里它的黄耆是放得很多的。

)我们从《辅行诀》来看一下古代《汤液经法》的结构,这个结构看起来很美,怎么说呢?古方的世界里,我们说小阳旦汤是什么?就是今天的桂枝汤,它的药味是桂、芍、草、姜、枣,《辅行诀》里的小阴旦汤是什么?是芩、芍、草、姜、枣,所以桂枝,一个温开的药,跟黄芩一个凉性的药,行成一个对照。

桂枝汤治疗的,是表面受到风邪;黄芩汤治疗的,是里面有风邪、会肚子绞痛的热性下利。

如果桂枝汤在《辅行诀》里面再加一味饴糖,就是麦芽糖,它叫做正阳旦汤,这样的结构很像小建中汤,不过小建中汤的芍药有加倍,加饴糖的正阳旦汤,芍药不加倍,但意思是类似的,效果也差不多。

大阳旦汤跟大阴旦汤呢?正阳旦汤上面呢,如果芍药乘以二,有饴糖、再加黄耆五两之多,这个叫大阳旦汤,可能这就是古方世界真正的黄耆建中汤,黄耆放到五两这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