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为了适应航运市场需求,充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我院2005年建立航海技术专业。
现有在校生为683人,是我院重点专业之一。
依托青岛港集团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航海技术专业形成了“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符合《海船船员考试大纲》的课程体系,拥有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立起了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和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始终秉承“爱党、报国、求实、向上”的校训精神,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航海人才社会需求旺盛、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学院连续两年被《航运在线》评为“最佳船员培训机构”,在山东海事局辖区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
(一)“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航海技术专业的行业准入制度具有国际性、强制性、标准化等特点,依据《STCW78/95公约》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建立了“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将船员资格证书培训和高职学历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教学质量水平较高,学生实践能力强,职业态度好,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学生在参加海事局组织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中,考证通过率逐年提高。
(二)课程体系建设符合《海船船员考试大纲》
围绕《海船船员考试大纲》,结合“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性课程教学,提高考试通过率,构建了理论考试和评估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比较完善
航海技术专业现有图书资料室、海图作业实训室、船艺实训室、航海仪器实训室、GMDSS实验实训室、航海模拟器实验室等2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
部分企业文化走进了实训室,为学生营造了一定程度上的职场环境氛围。
现有实训条件基本可以满足海事局所要求的证书培训,能为国内外航运企业提供多种专项培训。
专业目前有青岛港轮驳公司、潜艇学院、唐岛湾游艇中心3个实训基地。
(四)德才兼备、数量和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航海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梯队初步形成,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要求。
目前航海技术专业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船长有4人,大副8人,硕士研究生3人,“双师型”教师占70%,兼职教师14人,学院积极开展专业师资培训,先后有10多名教师通过培训获得航海知识更新,有5名教师被海事局聘请参加专项题库审核工作,8名教师被聘为“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评估员。
定期安排教师到对口单位实践,随时了解企业需求,增强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教科研工作,航海技术专业近三年来承担学院A级科研项目一项,发表论文9篇,校级优秀教师2名。
(五)开展各类培训,积极服务社会
航海技术专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短期船员培训,服务航运企业。
近3年来为航运企业进行“大型船舶操纵”培训2期14人次,值班水手培训2期180人次。
航海技术专业2008年为现代船厂提供新船试航技术服务4次。
通过培训和技术服务,促进了专业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服务了地区经济发展。
(六)人才培养质量
1. 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学院于2008年按照IMO(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STCW78/95公约》和我国相关海事法规的要求,依据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的认证,使航海技术专业船员教育和培训工作严格受控。
国家海事局在2010年12月组织的船员培训资质现场审核中,我院良好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受到一致好评。
2.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社会声誉较好
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从一日生活制度抓起,逐步培养学生的海员素质,并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山东海事局、航运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广泛好评。
本专业学生在参加海事局组织的专项培训考试中,得证率达到90%以上,每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山东海事局2009年组织省内16家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到我院召开学生管理现场会,在同类院校中引起强烈反响。
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航运在线》评为“中国最佳船员培训机构”,是中国海事局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网》推荐航运院校。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行业背景分析
1. 航运经济的发展为高级船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贸易大国,航运业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对海员尤其高级海员的需求日益强烈,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也未受影响。
根据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和国际航运联合会(ISF)国际海事人力资源调研报告,到2010年,全球高级船员缺口至少将达4.6万人;根据《中国航海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调研报告》(交通部科技教育司)中提供的我国自有海运船
(500及以上总吨)队的高级船员数量预测数据,2010年将需求高级海员48397人;根据伦敦德鲁里海运咨询公司最近调查报告,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海员缺口到2013年也可增加至42700人。
目前中国船员外派量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也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弥补这一巨大缺口。
因此优秀的航海类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
(资料来源:BIMCO/ISF Manpower 2005 Update)
图1 2005、2010、2015船员供需关系图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航海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战略。
根据发展规划,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可以预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对航海人才的需求也将日趋加大,需要在今后几年内扩大培养规模。
因此,航海技术专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航海专业定位与发展形势分析
我国高等航海教育与培训体系按类型可分为高等航海教育、职业航海教育和
船员职业培训。
由于受到职业稳定性和船舶新型化的因素影响,高等职业航海教育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培养船舶岗位紧缺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以航运企业和国际国内船员劳动力市场需要为导向开展教育活动,强调提高远洋和沿海船舶驾驶岗位职业能力,以及就业的竞争力。
因此高职航海技术人才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保持较旺的需求。
自从开办以来,我院航海技术专业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就业压力的增加等因素影响,使我院航海技术专业报考学生数量和学生质量都在大幅度提高。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内外船东、船员劳务外派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掌握船舶驾驶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要求,能够继续岗位学习并能胜任现代船舶驾驶与管理的高级船员。
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应满足“尚德、持证、有能”三项指标要求。
“尚德”是指毕业生必须具有“诚信履约”的职业道德观念啊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当前航海类人才的就业、流动显得非常活跃,根据调查,1977年以后毕业的绝大部分航海类人才直接从事海上船舶运输工作的时间不超过10年,这对航海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加强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无论将来是否终生从事海上船舶运输工作,只要没有结束合同期,都必须认真履行现岗位职责,不能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持证”是指毕业生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并能按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顺利取得三副合格证。
船员适任证书是行业入门资格证书,受国际公约限制,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
“有能”是指毕业生具备初步的管理领导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
我国航海教育多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学生以上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学方法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语运用能力的提高相对较慢,而该项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航海类人才在国际航运人才市场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科学有效的管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在现代航海教育中,培养领导能力要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四)专业发展目标
坚持面向航运行业、联合航运企业、打造重点专业的指导思想,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对口支援、师资培训、进城务工及再就业培训、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等多种方式,形成以航海技术重点专业为龙头,全面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为航运事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坚持面向国内外船公司,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航运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培养“尚德、持证、有能”的高级船员为目标,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创新“三岗递进,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德能并重”的课程体系,探索系统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为载体,推进“理实一体、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验实训设施,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营造职场环境氛围,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强化实践育人;以“三有”“三个人人”
为手段,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第三方评价;积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拓展船员继续教育、培训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二年建设,把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山东省具有骨干带动作用的高技能航海人才培养基地。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对接平台
依托学院“校港一体,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基础,建立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
2.全面对接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校企对接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接行业企业,创新“三岗递进、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港航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德能并重”的课程体系,强化船员素质养成教育。
以编写工学结合教材为载体,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3.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利用校企对接平台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航海系“双师”素质标准,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通过“交叉任职”等形式,全面加强“双师”素质建设,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4.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理实一体”、“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学做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通过新建、改建等措施,按照船舶生产流程,将各实验实训设施组建成“模拟船”,直接将课堂搬到“船”上。
将港航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船舶ISM规则引入实训室,并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程序
进行实时更新,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
实践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船舶制度,强化船员素质教育。
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提高学生带薪顶岗实习数量。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共同评定学习成绩。
5、创新质量观念,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组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运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教、学、管”一体化紧密渗透型管理方式,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制度,通过电话联系、走访、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并建立毕业生档案,将调查所获取的信息记入毕业生档案,分析毕业生的人才质量,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扩大培养航运企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成立航海技术服务部,为航运企业、国内外船级社、国内外保险公司提供船舶公估检验、新造船舶适航、船舶管理咨询等服务。
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为航运企业职工和社会船员提供多样化服务;开展继续教育和西部对口支援服务,为中职非航海类毕业生接受高职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
在学院“校港一体,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下,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基础上,组建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
利用校企对接平台,完善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健全各项制度,细化专业建设的各项措施。
图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图
1.建立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
成立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系相关负责人与企业管理者组成。
机构办公地点设在航海系办公室,由主任1人(由系主任担任),办公室副主任1人(由企业管理者担任),秘书1人(由教学干事担任),3-5名企业代表和3名教师组成。
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职责:
(1)制定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并通过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制定会员企业履约培训和在职培训计划等工作;
(2)负责组织落实航海技术专业兼职教师的遴选、专职教师的培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推荐,形成单位推荐、学校聘任“双岗双责、双向任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
(3)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的落实;商讨差异性订单的设计、订单规模,签订订单协议,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4)根据会员企业人才需求及用人计划,为会员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实
现互利共赢;
(5)发挥航海技术专业资源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破解难题;
(6)研究校企共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执行上级主管部门交给的其他任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规模。
2.完善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领导下,在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会员中,遴选资深船长和船员管理部门经理,吸引山东海事局专家、其他航海院校知名教授、航海技术专业骨干教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办公机构设在航海系办公室,设主任1人、秘书1人。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
(1)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促进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形成有利于高素质高级技能航海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2)每学期召开一次专业建设会议,议题包括航运发展形势分析、人才需求信息分析、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计划、教学整改效果评估、下学期工作计划等内容。
(3)每月与各委员联系一次,形成信息互通机制,将教学信息及企业用人信息、毕业生工作反馈信息等以电子版《航海简报》的形式发送到各委员。
3.校企合作文化建设
(1)选择优秀航运企业文化引进课堂,邀请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来校开展航海职业教育讲座,倡导“让航行更安全,让海洋更清洁”理念;
(2)借鉴航运企业相关网站,建设航海技术论坛,搭建船员与学生交流的
平台,便于彼此互动,广泛吸纳航运相关人员参与;
(3)以航海技术论坛、《航海简报》为平台,构建校企互通机制;
(4)以航海文化和航海专业理论知识为载体,吸引企业参与,打造“航海文化墙”。
表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经费预算表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体系构建
1. 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通过走访企业、对船员问卷调查,结合国际海事公约和国内海事法规,根据船员实际职务晋升历程,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不断修订航海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表2 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管理领导能力;
2.创新“三岗递进、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3 “三岗递进、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根据船员职业发展历程,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支持级岗位(水手)、操作级岗位(三/二副)和管理级岗位(大副/船长)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职业操守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这三个阶段既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由初级岗位到中级岗位再到高级岗位的体验过程。
在“三岗递进”的过程中,将船员资格证书培训和高职学历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课证融合”。
第一阶段,使学生具备上船学习与工作资格。
新生入校,通过职业认知学习、专业介绍、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程等,积极邀请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开展航运形式讲座。
通过《熟悉与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与救助艇》等专项培训,并经过水手业务学习和实操训练,达到水手岗位标准并取得相应的适任证
书。
第二阶段,使学生掌握船舶安全航行能力与营运基本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船舶值班与避碰》、《航海学》、《海上货物运输》等模块化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理论考试和实操评估,达到三副、二副岗位要求,并取得三副适任证书。
第三阶段,使学生具备职务晋升和管理能力。
学生通过“岗位拓展选修课程群”,学习船员法规,驾驶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ISM管理体系、防污染公约等使学生能够达到岗位拓展能力。
3.构建“德能并重”课程体系,突出“尚德、持证、有能”特色
在前期进行的“三岗”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证融合”模式,构建“德能并重”课程体系,突出“尚德、持证、有能”特色。
“德能并重”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由基于船员素质养成的“综合素质课程平台”、基于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课程模块”和基于职业发展的“拓展选修课程群”组成。
图4 “德能并重”课程体系构建图
(1)构建基于船员素质养成的“综合素质课程平台”
综合素质平台是一个船员素质养成的基础知识平台,包含“两课”、人文素质课程、职业安全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还包括形势讲座、军训及入学教育、团课、学生手册学习等辅助课程。
该课程平台依据岗位递进,对接船员职业特性,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集中体现了“德能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2)构建基于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是通过船员岗位工作能力的解构,结合船员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而成的课程组。
专业课程包括“船舶航行”、“货物积载”、“船舶安全管理”、“船舶值班与避碰”和“航海英语”五个模块。
依照值班水手、三副、二副的岗位职责,全面对接船员资格证书体系,细化为专业课程。
(3)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岗位拓展选修课程群”
职业拓展选修课程群是为夯实船员终身学习的基础、职务晋升和拓宽就业范围而设置的。
主要内容涵盖了船员法规、理货业务等课程,体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缺陷。
(4)扩大订单培养规模,提高订单培养质量
订单培养数量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
目前,航海技术专业采用“差异性订单”培养模式与青岛港集团轮驳公司、新加坡海皇轮船公司等企业合作。
航海系校企合作委员会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逐步扩大“差异性订单”培养模式的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差异性订单”数量2011年达到招生数的30%,2012年达到招生数的50%。
“差异性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实习将直接进入“订单”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带薪顶岗实习。
表3 航海技术专业“差异性订单”培养数量
4.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载体,建设《航海学》、《海上货物运输》、《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结构与设备》4门工学结合课程,完成《海上货物运输》1门省级精品课建设,完成《船舶值班与避碰》、《航海学》2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编写《航线设计》、《海图作业》、《航海学》、《海上货物运输》、《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结构与设备》6本实践指导书,建设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计算机考试系统。
(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
完全覆盖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全面引入船舶ISM岗位标准,依照“三岗递进、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构建教学内容,建设《航海学》、《海上货物运输》、《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结构与设备》4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视频、项目指导书、企业项目案例、配套习题集,全面推进“理实一体”、“学做结合”、“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具体的建设目标如下:结合《航海学》课程,将航海的实际工作任务汇入到课程内容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引入“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结合《航海学》、《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改革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的讲授模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通过学生动手实操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引入“学做结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