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我国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我国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公共管理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理解,公共管理实践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理论则是指探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活动规律的学科体系。现阶段,伴随着市场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应当不断推进其在信息化、社会化、本土化及全球化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
论文关键词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服务全球化本土化
一、引言
公共管理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研究。作为一种实践的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与其他公共组织一起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作为一种研究的公共管理是指探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价值定位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管理学科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此外,与西方国家相比,受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问题渐趋个性化。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并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挑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的公共管理得到迅速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电子政务等新兴科技兴起,公共管理日趋公开、透明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政务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管理的公开性、透明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府公共管理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电子政务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新形式和新手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我国公共管理的方式和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垄断信息,这对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互联网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也日益增多。1999年,我国开启了“政府上网工程”,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公开的内容也不断增加。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提出了挑战。
(二)社会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
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实践是政府包揽一切,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客体的社会公民缺少选择和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与途径,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体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逐渐形成。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我国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社会的主体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各类企业不断发展。
社会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既包括作为核心主体的政府,也包括由非营利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还包括企业和公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如何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意愿成为公共管理实践的重大挑战。
(三)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球化对我国的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提出新的挑战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发展,资本、知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各国的公共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我国传统的公共政策大多是按照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而制定,缺少对国际环境的考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就必须遵循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要求,在此环境下制定符合本国实际需求的各项政策。在公共服务方面,我国传统的公共服务垄断现象严重,服务效率低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就必须按照WTO的规则开放某些服务领域,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和手段。
(四)我国的经济社会有其特殊性,公共管理实践应讲求本土特色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是公共管理的要义所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多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对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对于各国的公共管理实践,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状况有相似之处,经济领域的公共管理实践因此也有其共性,这些问题基于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然而在政治等领域,我国又有其特殊性,公共管理实践因此也有其个性。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发展十分不均衡,差异很大,因此我国的各区域之间也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共管理应理论与实践当讲求本土特色,将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五)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公共管理创新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就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种公共问题日益复杂多变,并呈现出网络化、技术化等的新特点;就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政治联系日益紧密。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需要我国对公共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面对电子政务的兴起、社会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化以及公共管理的本土性要求,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应当不断推进其在信息化、社会化、全球化以及本土化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
(一)公共管理理论的信息化研究
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实际运作方式及社会民主制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和机构运行的效率;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也增进了公共组织、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将面临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公共管理理论要深入研究信息化将如何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电子政务成为公共管理新方式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的信息化研究变得日益紧迫。
(二)公共管理理论的社会化研究
公共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将一些政府职能通过向社会转移或公共组织转移;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决策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应促进多元主体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合作。
公共管理理论的社会化研究对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公共管理理论构成了挑战。一方面,社会化研究要求对政府公共事务的类型和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社会化本质是公共管理民主化,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对民主、公民权利进行剖析,并对如何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力进行分析。
(三)公共管理理论的全球化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相应地,在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中,我国应重视公共管理的全球化研究,推动理论的革新与发展。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积极参与全球化的政治参与体制,是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大议题。其次,全球化推动我国传统公共政策理论的变革,在政策环境研究时,要更加注重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分析。再者,公共管理理论要进一步深化对各类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及其能力的分析,推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及手段等方面的理论发展。
(四)公共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公共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本土化研究有助于在我国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下促进公共管理实践的成功;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有助于丰富公共管理的理论体系,促进学科水平的丰富和发展。
为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要认真把握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尤其要学习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这是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总结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形成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中国风格”。
(五)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在国际、国内的政策环境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公共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