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剖析和理解
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
但它的思路结构在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
下面把我们的思考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于后,以求教于大家。
1全文总思路前:送去的表现及危害:破中: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过渡后:拿来的主张及意义:立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而且还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据此,文章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
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
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2送去的表现论点: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论证:①只送;②不拿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
主义就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也并非有的论者所认为的“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
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而是用来论述为什么说“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的。
拿来主义课文读后感
拿来主义课文读后感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手术刀,把当时社会对待文化的各种毛病都给剖析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啊,就有这么些人,对待外国文化或者传统的旧文化,净干些不靠谱的事儿。
先说那“闭关主义”,就像个缩头乌龟似的,自己把自己关在小壳子里,对外边的东西看都不看一眼。
这哪行呢?世界都在发展,你关起门来能有啥出息?就好比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还觉得自己挺安全,其实就是在自我隔绝,迟早得被时代给淘汰喽。
还有那“送去主义”,一味地往外送东西,今天送这个古董,明天送那个文化遗产,好像显得自己很大方。
可这就跟个傻小子似的,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往外送,自己却没捞着啥好处。
而且这送出去的东西,人家还不一定珍惜呢,说不定在人家眼里就是个新鲜玩意儿,玩腻了就扔一边儿了。
这就是在削弱自己的实力,还在文化上把自己给弄成个弱者的形象。
那鲁迅就提出来“拿来主义”了,这就像是在一片混乱中指出了一条明路。
什么是“拿来主义”呢?可不是乱拿,不是看见啥就往家里搬。
就好比逛街的时候,你不能看见啥都往购物车里塞,得挑挑拣拣才行。
对于外国文化和旧文化中的好东西,咱们得像个识货的行家。
那些对咱们有用的、能让咱们进步的,就大胆地拿过来。
比如说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这些就像是宝藏,拿过来就能让咱们自己发展得更好。
但是那些糟粕的东西,就像烂了的水果,咱可不能要,得扔得远远的。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现在的生活。
咱们中国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就是学会了“拿来主义”。
咱们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像高铁技术,一开始咱们是借鉴国外的,但是经过咱们自己的努力,现在咱们的高铁技术可是世界领先的呢。
还有互联网领域,咱们也是吸收了很多国外的好经验,然后做出了适合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互联网产品,什么微信啊、淘宝啊,这些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不过呢,这“拿来主义”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好的。
有时候,就有人分不清好坏,把一些不良的文化也给拿进来了。
拿来主义知识点归纳
《拿来主义》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4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媚外卖国的行为。
第二部分(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
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写作特色】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重点剖析】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
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发出由衷地赞叹。
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几位”和“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
“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
“挂”则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是废物。
《拿来主义》ppt课件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 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语句背后深层含义剖析
“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鲁迅并非真的主张吝啬,而是 强调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 化时,要有选择的拿取,不能 一味送出,也不能全盘接受, 而是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批判 性吸收。
注重创新与发展
鲁迅强调,在全面吸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创新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 文化的不断进步。
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鲁迅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的 思想精髓。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真理和价值。
04
创新思维及个性化表达培养
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固定模式。
跨界融合
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跨界融合,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考。
勇于尝试
鼓励大胆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个性化风采。
反思总结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中西文化对比下拿来主义思考
03
文化适应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努力适应不同文 化的环境和习惯,促进文化的相互理 解和融合。同时,要注重本土文化的 保护和传承,避免文化同质化。
未来文化发展趋势预测
文化多元化与包容 性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 多元化和包容性将成为未来文 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将更 加频繁和深入。
语句启示和反思
“拿来主义”的启示
驳论文写作——以《拿来主义》为例
驳论文写作——以《拿来主义》为例第一步:亮敌观点、列举现象。
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第二步:指出危害。
例: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第三步:挖掘本质。
例: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第四步:亮己方观点。
例: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五步:论证己方观点例: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驳论文格式第一步摆敌方观点(要列举错误事实)驳敌论点第二步分析危害第三步剖析错误本质第四段亮己方观点(位置可以灵活)第五段论证己方观点(谈做法)真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笼子里关着两只鸡,一只爱叫,另一只不爱叫。
不爱叫唤的母鸡,即使下了蛋也不叫唤,而爱叫的母鸡不下蛋也叫唤。
主人往往认为蛋是爱叫唤的母鸡下的,因而爱叫唤的母鸡也就常常得到主人的奖赏——一把好食。
实际上不爱叫唤的母鸡下的蛋多,但因为它不爱叫唤,使主人判断错误,不但得不到好的食物,反而常遭主人喝斥。
“谦虚谨慎”和“沉默是金”曾经是传统的美德,而现在更欣赏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式的“个性张扬”;于是许多人开始追求种种所谓的个性。
《拿来主义》ppt课件完美版
加强产学研合作
培养转化人才
通过产学研合作,将高校和科研机构 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 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 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搭建转化平台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为 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政策、资金和服 务支持。
02
拿来主义概念及背景
拿来主义定义
拿来主义是指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 文化的思想和实践。
拿来主义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主张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 尊重和包容,反对文化封闭和文化霸权。
拿来主义历史背景
01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 入侵,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 战,拿来主义成为应对挑战的一 种策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音乐作品中拿来主义
01
02
03
跨界合作与创新
音乐创作中的拿来主义鼓 励跨界合作,将不同音乐 流派、风格相融合,创造 出新的音乐形式。
丰富音乐内涵
音乐家们通过借鉴不同文 化、民族的音乐元素,丰 富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现 力。
推动音乐发展
拿来主义促进了音乐的创 新与发展,使音乐作品更 加多元化、国际化。
美术作品中拿来主义
融合多元艺术元素
美术创作中的拿来主义体现在 融合不同流派、风格的艺术元 素,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创新表现手法
美术家们通过拿来主义,汲取 各种艺术手法的营养,创新表 现方式,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拓展审美视野
拿来主义有助于拓展美术家的 审美视野,将不同文化、历史 背景下的美术元素融入创作中 。
03
拿来主义在文化艺术领域应用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第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完整结构。
二、文章赏析《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两种态度,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文章以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鲁迅通过这个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理论问题,展示了他的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思想。
同时,鲁迅还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这种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本质的写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他主张对于文化遗产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鲁迅还通过对比“鱼翅”和“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等事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和方法。
《拿来主义》文学评论
《拿来主义》文学评论《〈拿来主义〉之我见》鲁迅的《拿来主义》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当时社会对待文化的种种弊病。
这篇文章虽然写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但拿到现在来看,就如同照镜子,能让我们看到很多相似的影子。
我们先来说说这“拿来主义”到底是个啥。
就好比你去市场买菜,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菜,有本地的,有外地运来的,有新鲜水灵的,也有看着就不咋地的。
这时候你就得挑挑拣拣,把好的、适合自己口味的菜拿回家,这就是一种“拿来”。
文化也是一样的,世界上的文化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全接受,也不能闭着眼睛啥都不要。
在《拿来主义》里提到了几种对待文化的态度,就特别有趣。
有一种是“闭关主义”,这就像个守财奴,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守着自己那点东西,觉得外面的东西都是洪水猛兽。
嘿,这能行吗?就像一个人整天只吃自己种的一种菜,营养能均衡吗?时间一长,身体肯定垮掉。
还有一种是“送去主义”,这就好比一个人把自己家里的好东西都往外送,还觉得特有面子。
可是送着送着,自己家里就空了呀,自己都没得用了。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
那正确的“拿来主义”该咋做呢?这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厨师,看到各种食材,先得判断一下。
对于那些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就像新鲜的食材,我们欢欢喜喜地拿过来,经过自己的加工,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肴。
比如说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这些东西就像美味的调料,加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大餐里,那味道能不鲜美吗?可是对于那些腐朽的、有害的文化,就像烂掉的菜叶子,那肯定得扔掉,要是把烂菜叶子也放到锅里炒,这饭还能吃吗?从我们的生活里也能找到例子。
现在流行很多国外的时尚文化,有些年轻人就盲目地追捧,不管好的坏的都学。
那些过度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的观念,就像毒药一样,侵蚀着一些人的思想。
这就是没有正确“拿来”的表现。
而有些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做得很好,像汉服文化,在吸收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审美和制作工艺,让它重新焕发光彩,这就是很好的“拿来主义”实践。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的⽂学家和翻译家和新⽂学运动的奠基⼈。
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出⾝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艺等⼯作,企图⽤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亥⾰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学、⼥⼦师范⼤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次⽤“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篇⽩话⼩说《狂⼈⽇记》,对⼈吃⼈的制度进⾏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学运动的基⽯。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化运动的伟⼤旗⼿。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
其中,1921年12⽉发表的中篇⼩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
1926年8⽉,因⽀持北京学⽣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学任教。
1927年1⽉到当时⾰命中⼼⼴州,在中⼭⼤学任教。
“四⼀⼆”事变以后,愤⽽辞去中⼭⼤学的⼀切职务。
期间,⽬睹青年中也有不⾰命和反⾰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命⽂艺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学界和⽂化界的抗⽇民族统⼀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部分作品和⼤量的杂⽂,这些作品收录在《⽽已集》、《三闲集》、《⼆⼼集》、《南腔北调集》、《伪⾃由书》、《准风⽉谈》、《花边⽂学》、《且介亭杂⽂》等专集中。
鲁迅的⼀⽣,对中国的⽂化事业做出了巨⼤的贡献;他领导和⽀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等⽂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的⽂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刻;搜集、研究、整理了⼤量古典⽂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化遗产,编著《中国⼩说史略》、《汉⽂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说旧闻钞》等等。
《拿来主义》行文思路的创新解读
《拿来主义》行文思路的创新解读拿来主义(NALNYM)是一种对证据和信息的不同解释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充分了解事情发展的细节,精准预测事件,准确判断影响及后续行动。
《拿来主义》这本书主要介绍拿来主义的历史,究其核心则是如何在事实和动机中找到有效的联系。
《拿来主义》以探究真相、挖掘事实为主线,内容充实完整、富有价值。
作者以全新的思路结合理论,给出一系列独到的观点,充分彰显了其特异的文章思路。
首先作者从博物馆的珍藏和文本中解读出事物的精髓,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故事的历史发展,重新拾起闪光的证据,展示其中潜在的关系;其次,他对案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梳理,针对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形成案例讯息的总括,提炼见解更加准确;最后,他从案例中推断出一定具体解决方案和预测,并剔除出来非主要因素,有效防止未来发生事实误差。
以上简单介绍了《拿来主义》的行文思路的创新解读。
整本书的文章思路循序渐进,其运用了拿来主义的历史事件,在研究中对相关证据和信息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剖析,让人们能更深入的认识拿来主义的理念,更加熟悉其中的方法和技巧。
第8课 拿来主义
[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 错的打“×”) (1)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人或有声望的家庭,却有着骇 人听闻、多年不让人知道的秘密,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在 小说里读到。( ) (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暂定 4 月中旬 访问台湾。民进党声称,这是礼.尚.往.来.,并希望他到绿营 执政县市走走。( ) 答案:(1)× “冠冕堂皇的人”说法不对。 (2)√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 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糊涂的观念。在革命文艺阵营内 部,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 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拜倒在古人、洋人脚下——全盘 接受。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 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 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 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这篇杂文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写的。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 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 和文化“围剿”。1934 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其反动统 治,大肆鼓吹“尊孔读经”。同时,接连将祖国文化遗产 送去外国,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 主义文化,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 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憋 (4)磕 瞌 溘 蓦 募
3.成语积累 [识记] (1)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错点提醒:注意感情色彩,含贬义。) (2)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 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3)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在文中借指权贵的施舍。
《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12 拿来主义一、重点剖析1. 本文是如何围绕“拿来主义”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先破后立。
从全文来看,虽然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先用大量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破;一一驳倒后,再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立。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前者的危害被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
因此,从批驳入手,再转入正面立论,显得水到渠成,鲜明有力。
(2)破立结合。
文章破中有立,在批判“送去主义”时(破),作者提到“拿来”(立);同时又立中有破,在论证“拿来主义”时(立),先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破),再指出实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占有”“挑选”和创新最后得出结论,(立)。
2. 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时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借此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反面典型,请概括其表现及比喻义。
“姨太太”等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对待它(她)们的态度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 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赏析:“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文章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将“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讽刺。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赏析:“捧”字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发扬国光”加引号表示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这一反语揭露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2024年拿来主义鲁迅读后感
2024年拿来主义鲁迅读后感《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重要的散文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腐朽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对于拿来主义的批判和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呼唤。
阅读这篇文章,令我深感敬仰,我想就这篇文章的几个重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读后感。
首先,我被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腐朽的深入剖析所震撼。
他在文章中用丰富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病和问题。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在于其无可救药的儿化,缺乏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他用“尸祝”、“僵屍”等形象的比喻形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僵化的深深不满。
鲁迅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根源,并为之感到痛心和无奈。
其次,我被鲁迅对西方文化冲击的深刻思考所打动。
鲁迅指出,“欧化所以能够承受这些麻烦者,大体上是因为他们退起几万步来,或者,从整个看,他们实在已经认定有了他们的东西。
”他从欧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比较了中国和西方对待文化冲击的态度和效果,得出了一个直观而真实的结论。
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带来冲击和改变,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坚实文化基础,能够从容面对外来文化,并对其进行吸收和改造。
这种深刻的思考令人敬佩,也对我们提出了深深的反思: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接纳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才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最后,我被鲁迅对于拿来主义的批判和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呼唤所激励。
鲁迅指出,拿来主义是指盲目模仿外来文化,忽视自身文化的现象,他坚决反对拿来主义,呼吁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
他警告我们不能沉迷于西方的表面现象,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优秀作品。
这种对于文化自信和自主精神的呼唤令人深思。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文化的自信,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对外来文化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吸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 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 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 文艺性政论 文,主要指 “五四”以 来,以鲁迅 为代表的那 种精辟、犀 利,带有浓 烈的文艺色 彩的议论文 章。
特点: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 用。 4、短小精悍。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 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 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 “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 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 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 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 暗现实。
小说集两部: 《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 《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 《朝花夕拾》 (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 作。其杂文“象投枪,象 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 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 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 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 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 点进步了”,
揣摩起语句的感情色彩。
•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 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 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 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 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 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 “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 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 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写作背景
•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 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 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 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 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 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 “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问题探究
一、研习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
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 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 点时的表现力。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 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 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 语境,揣摩起其感情色彩。
“送去主义”的事例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 后事如何”
《拿来主义》 剖析和理解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 月发表《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时所用的笔名。
留学 日本 时的 鲁迅பைடு நூலகம்
鲁迅全家
1925年5月 时的鲁迅
鲁迅作品集主要有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 1、课文共分为几个部分? • 2、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 3、什么是拿来主义? • 4、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 5、注意本文中出现的生字。
基础知识
• 残羹冷 zhì
炙
• 针 jiǔ 技术
灸
• 心力交 cuì
瘁
• 神情憔 cuì
悴
• 孱头 • 孱弱 • 蹩进 • 憋闷
基础知识
càn chán bié biē
基础知识
• 吝啬 • 樯橹 • 譬如 • 脑髓
sè qiáng
pì suǐ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的 后果。
第二部分:(5~9) 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
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
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 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整体感知
• 1、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2、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
5段讲的什么问题?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
“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段,论证什 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 主义”。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 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 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 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 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 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 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 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 正是为了“立”。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 后果及危害?
•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 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 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 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 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 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 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 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 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 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 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 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 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 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 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