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足下垂中医针灸治疗近况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一、前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影响。
足下垂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针对这一问题,中西医康复治疗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本文将结合中西医的理论和实际治疗经验,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
二、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特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是由脑卒中引起的脑部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患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足下垂是由于下脚背神经或腓肠肌受损造成的,患者在行走时常常出现抬不起脚的情况,导致步伐不稳,容易摔倒。
足下垂还会导致脚部的肌肉萎缩和肌力减退,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行走障碍。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还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情绪失调等,这些症状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康复难度。
三、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1.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足下垂导致的神经损伤和肌肉萎缩进行针灸刺激,可以有效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常用的经络穴位有太冲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传导,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患部的肌肉张力和活动能力。
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法,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患部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和活动能力。
在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康复治疗中,推拿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中药具有调节气血、益气养血、温经活络等作用,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康复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养心脑康胶囊、补脑益心颗粒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脑血液循环,提高脑部的营养供给,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4. 西医康复训练西医康复训练是针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特点,设计的一系列康复训练方案。
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肌力训练等,通过系统的训练和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不稳、肌力减退等问题,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中医针灸治疗足内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足内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杨**,男,58岁,登记号:1823520,初诊日期:202* 年11月5日。
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6月余。
病史:202*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困难,就诊于环湖医院,查颅脑CT、MR示脑梗死,予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经治病情好转出院,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患者出院后忽视了患肢的正确体位,加之缺乏早期康复训练,使患侧肌张力渐进性增高,肢体屈曲挛缩,遂就诊于我院,症见,神清,精神可,语言不利,左侧上肢、手指屈曲,强握,不能伸展,足内翻下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患侧上下肢肌力3级。
舌暗,苔薄白,脉弦。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左侧巴宾斯基征( + ), 左膝跳反射(+++),患侧上下肢肌力3级,颅脑MR:右侧基底节梗死灶。
NIHSS评分表10分、FUgl-Meyer评分表46分、ADL 评分表43分。
西医诊断:足内翻中医诊断:足挛萎证候诊断: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调节气血,协调阴阳。
针灸取穴:主穴:小腿前足阳明经经筋排刺、小腿前外侧部足少阳胆经经筋排刺、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患)、极泉(患)、尺泽(患)、委中(患)。
辅穴:肩鹘(患)、曲池(患)、合谷(患)、阳陵泉(患)、足三里(患)。
治疗经过:小腿前足阳明经经筋排刺:在足三里穴与解溪穴连线上,足三里为始,每针相距约2寸,共6针;小腿前外侧部足少阳胆经经筋排刺:在阳陵泉与悬钟穴的连线上, 阳陵泉为始,每针相距约2寸,共5针。
两经经筋排刺均直刺0.5-1寸,施以提插补法,以肢体抽动,足阳明经筋排刺出现足背屈,足少阳胆经经筋出现足外翻为度。
余穴针刺法同醒脑开窍针刺法。
以上诸穴留针30min,每日一次,6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NIHSS. Fugl-Meyer.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
按语:经筋排刺法,可通过经筋-经脉-髓海途径激发经气,促进髓海的恢复,通利壅滞的气血,协调阴阳。
针灸治疗脑卒中下肢重度偏瘫36例疗效观察
脑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特征。
不仅死亡率高,存活者一般都会遗留偏瘫、失语、痴呆等后遗症。
本科自2010—2011年以来,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下肢重度偏瘫36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42~65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3个月;年龄42~55岁19例;>55~65岁17例。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1]为诊断标准。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临床观察36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1.2方法1.2.1治疗方法针灸以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
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后再刺灸患侧。
主要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随症配穴:肝阳上亢配太溪、太冲;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尺、内庭;气滞血瘀配气海、血海;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口眼歪斜配颊车、地仓;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配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配解溪、太冲;便秘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1.2.2操作方法穴位、针具常规消毒。
急性期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0~15min;恢复期用补法,持续运针20~30min,并在针刺穴位上艾灸。
每天1次,10d为1疗程,休息3d,继续治疗。
1.3疗效观察1.3.1疗效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确定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结果患者36例,痊愈21例,58.33%;好转12例,占33.33%;未愈3例,占8.33%。
总有效率为91.67%。
3讨论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残率高的疾病,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常见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的处理策略
常见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的处理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的患者。
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给患者的行动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那么,对于常见的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
它通常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导致控制足部肌肉的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这使得足部肌肉力量失衡,从而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现象。
针对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的处理,物理治疗是常见且重要的方法之一。
物理治疗师会通过各种手法和技术来帮助患者改善足部的功能。
比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缓解肌肉紧张和挛缩。
通过被动的屈伸、内外翻等动作,逐渐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肌肉力量训练也是关键的一环。
针对足部的相关肌肉,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如提踵练习、足外翻训练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的协调性。
同时,平衡训练也不可或缺。
通过站立平衡、单腿站立等练习,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因足下垂足内翻导致的摔倒风险。
除了物理治疗,康复辅具的应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例如,佩戴足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足下垂足内翻的姿势,提供支撑和稳定性。
选择合适的鞋子也很重要,鞋子要有良好的支撑和稳定性,以减轻足部的异常压力。
在治疗过程中,神经肌肉电刺激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电刺激相关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增强肌肉力量,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确的神经肌肉控制模式。
运动疗法也是处理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的重要策略。
例如,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调整行走姿势,纠正异常步态。
在训练过程中,治疗师会指导患者正确的迈步动作、重心转移等,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能力。
另外,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按摩手法可以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对于中枢性足下垂足内翻的患者来说,家庭护理同样重要。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脑卒中属于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病突然且进展快,短时间内致使患者失去生命的风险较大,患者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控制患者的病情,以免持续加重。
但临床经验显示,多数脑卒中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生命得以挽救,却遗留诸多的后遗症,比如肢体功能障碍等,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大,所以近年临床上更为注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1.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有哪些?中西医理论对脑卒中的发生各有描述,具体原因包括:①脑卒中常因为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情况造成,比如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引起脑卒中的风险很大,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其发生心脑血管风险事件的几率高,再者是吸烟或者酗酒、肥胖等情况也会引起脑卒中。
现代病理学研究指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或者短暂性脑缺血、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等情况,也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部分患者由于体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炎症刺激、感染等引发脑卒中。
②中医论证将脑卒中归为“中风”、“喉痹”等范畴,认为发生这种疾病主要是体内气血逆乱而脑脉痹阻、血溢于脑等机理造成,常见的病因有情志郁怒和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以及血液瘀滞等,发病与机体阴虚和气虚、肝火及心火、痰湿、气逆等情况有关。
中风的患者常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和半身不遂等,一般中医理论将该症分为风火上扰、痹阻脉络和风痰上扰以及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患者体内的风邪善变,容易危及生命或者遗留后遗症。
1.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效果显著为什么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效果显著?主要是因为:①脑卒中的患者大都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这导致其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由于患者不能正常的饮食和活动,所以不能吸收到充足的水分与营养物质等,患者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并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脑卒中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异常,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或者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生严重的身体结构变化,所以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各个方面影响极大。
50例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3 讨 论
脑血管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 的后遗症 ,而非药物手术 所 能治疗 , 这就有赖 于康复治疗 , 它是急性期患者促进运动 恢复的重要手段 。患者发病的 3 个月 内是早期恢复较佳 的 治疗 时 , 有利 于防止废用性肌 萎缩等废 用综合征 的产 生, 有效地防止肢体挛缩 , 以及 防止或减少非瘫痪侧 的肌萎 缩 ,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 除了患者 的不 安。积极 的药物治 疗和肢体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情和促进康 复。 我们针对 5 0例不 同个体, 进行有效评估, 及时修订康复 护理计划, 进行有效地针 灸治疗 和康复锻炼, 收到预期效果 。
21年7 00 月上 第 2 卷 第 1 期 3
Jl uy 2 1 Vo 2 00 1 . N .3 o 1
中 国中医药咨讯
J u l f hn ldt u l hn s dcn fr t n o ma ia r io a C ieeMe iie noma o oC Ta i I i ・5 2 3・
的康复指导。护理 治疗 时间 以 3 个月为限。
1 方法 .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肢选 用肩髑 、 曲池 、 外关 、 合谷 等穴; 下肢选用 环跳 、
承扶 、 委中 、 阳陵泉 、 足三 里等穴; 头面选用太 阳、 头维 、 百会 等穴进行针灸治疗 。常用的头针刺激 区有运动穴 、 感觉穴 、 血管舒缩 区和语言 区, 语言不 畅者 可用 通里穴, 咽困难者 吞
23 语言训练 与患者交流时要语气和缓, 言清晰, .3 . 语 而 且要用保护性 、 安慰性语言, 让患者从听觉上产生 亲切感, 教
会患者通过 口型及发音支配控制 自己的唇舌运 动, 习发 练
音 。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遗症包括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而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是其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中西医康复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指因脑卒中引起的肢体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患者足部肌肉无法正常发力,出现足部下垂的症状。
这一症状会导致患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甚至失去行走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有效地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中,针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目前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中医针灸和中药治疗等多种手段,下面将针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是药物治疗。
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通常采用的药物包括神经营养药物、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物等。
神经营养药物可以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有助于恢复患者下肢功能;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物则可以减轻肌肉痉挛、均衡神经肌肉张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和行走能力。
不过,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药物副作用较大,需要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耐药性等问题。
其次是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在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等,通过综合性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比较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协调训练等,这些训练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步态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除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中医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治疗中。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足下垂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下肢肌肉失去正常的营养和刺激,从而出现功能障碍。
穴位点按治疗脑瘫高危儿足下垂疗效观察
脑瘫高危儿 的足下 垂是 高位 中枢 神 经损伤 造成的运动障碍 , 以往一直 以为其 直 接原 因 为 小 腿 三 头 肌 肌 群 张 力 异 常 增 高所致 、 痉挛所致 。C r等通 过综合 大量 a t
有 关 的 实验 和 临 床研 究后 指 出 , 挛 不 只 痉
常和运动 障碍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 它 是一 种 非 进 行 性 、 可 逆 性 的 病 变 , 不 是 当代 患儿 病数 最 多 的致 残 性 疾 患之 一 。 随着科技 的进 步 , 医学 的发展 , 早产 等 患 儿救治成功率 的提 高 , 脑瘫患儿非但没有 减 少 , 且 有 增 加 的 趋 势 , 瘫 患 儿 中 以 而 脑
以益气 活血 、 去瘀通络 、 调整阴 阳、 行气 运 血为 主。针灸 推拿 在肢 体功 能 的改 善及 康 复 医学 的 补 充 治 疗 L都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其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以达到疏经 通络 等作用 。
医学 界 曾认 为 , 细 胞 损 伤 是 一 不 可 脑 逆 的急 性 细 胞 坏 死 过 程 , 未 成 熟 脑 ( 而 发
种 功 能 则 会 退 化 。对 体 能 发 育 异 常 儿 进
是 中枢 失去 对低 位中枢的控制 , 与肌 肉 也 纤维和 肌腱 的物 理特性改 变有关 , 而且 可 能 与制 动和废用 有关 , 动会 引起 肌 肉、 制 肌腱和结缔组织被动 和主动特性的改变 ,
常 规 治疗 外 , 日进 行 3次 解 溪 、 三 里 、 每 足
丘 墟 穴位 点按 。 结果 : 疗 组 患儿 足 下 垂 治
对6 0例入 组 患儿 的性 别 、 年龄 等一 般资料进行 比较 , 均衡 性 良好 , 显著性 无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进展通过整理和总结国内近年来针灸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较系统了解针灸对该病的影响。
分别从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对各家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总结,探讨针灸及相应治疗相结合方法对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和治疗效果,同时指出今后应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加强研究。
脑卒中(Stroke),指因各种诱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颅内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类疾病,常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1]。
研究表明,70%的脑卒中生存者多有运动、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便是其中最常见的功能问题之一[2-4]。
因此,开展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研究,探寻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平衡功能(Balance Function)是指身体处在一种姿态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5]。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高级中枢功能减退或丧失,而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6],引起与平衡相关的三个环节障碍,其中包括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动作执行[7]。
三个环节中无论哪个环节障碍,都最终引起人体不能充分快速地完成左右前后的重心转换、坐位或站位姿势代偿等运动控制或动作执行困难等,导致平衡功能障碍。
目前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多采用运动想象疗法、Bobath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感觉运动训练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阶段均有一定作用。
而在近年来的临床观察中,针灸作为中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常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起到了优于单独康复治疗的效果。
1 针灸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作用机理1.1 中医传统理论研究目前认为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属于中医“筋病”范畴。
从解剖上看:《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
《扶正补土温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扶正补土温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果之一便是偏瘫。
在中医理论中,偏瘫多属于气虚血瘀型,治疗上需以扶正补土、温针灸法为主。
本文旨在探讨扶正补土温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瘫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上应以扶正补土、温通经络为主。
扶正补土法是通过补益气血、调和脏腑功能,以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温针灸法则通过刺激穴位,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这两种方法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中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偏瘫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扶正补土温针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为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估。
四、研究结果1. 神经功能评估:治疗组在接受扶正补土温针灸法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2. 运动功能评估:治疗组在接受治疗后,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生活质量评估: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尤其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扶正补土温针灸法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型)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扶正补土法通过补益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温针灸法则通过刺激穴位,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
此外,扶正补土温针灸法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临床应用中,扶正补土温针灸法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合适的针灸方案和药物配方,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何玲燕;冯玲;陈争一【摘要】目的:评价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疗效。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
2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的参数相同。
治疗组将肌电生物反馈体表电极粘附于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上巨虚4个穴位;对照组将体表电极片沿着肌肉纤维方向粘附于胫前肌肌腹两端。
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积分值(i EMG)检测。
结果:2组治疗8周后对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AROM及胫前肌i EMG等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及下肢运动功能。
【期刊名称】《康复学报》【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脑卒中;足下垂;穴位;肌电生物反馈【作者】何玲燕;冯玲;陈争一【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绍兴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目前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例,运动功能障碍高达80%[1],其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大多伴有足下垂,从而出现异常步态,患者容易跌倒,影响步行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造成其心理障碍[2-3],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因此,纠正足下垂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应用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选自2015年12月—2016年9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4],初次发病,第一诊断为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
足针研究 足针治疗脑病医案 足针疗法之足部穴位及主治
足针研究足针治疗脑病医案足针疗法之足部穴位及主治足针研究足针治疗脑病医案足针疗法之足部穴位及主治(一)足针的固本求新远古时代,古人类从古猿爬行进化为双足行走,实现了由猿到人的决定性转变。
双足行走,促进大脑发育,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他们生活在洪荒野地,穴居而生,赤足而奔。
当身体出现疼痛时,或头痛似裂,或腹痛如绞,很自然抱头顿足,偶尔然发现当足部某处叩击凸起的石块时,会神奇地减轻病痛。
由此认识到,通过足部刺激可治疗疾病。
发现足部对病痛有对应敏感点,这即是穴位经络的最早发源。
说明针灸及经络首先起源于足部。
远在4000年前唐尧,就提倡“赤足舞蹈”来治病。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有摩足心疗法。
《黄帝内经》记载大量足部穴位,为足针疗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诸多足穴被后世医家广泛用于临床。
《尔雅?释器疏》说:“凡物之本,必在足下”。
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足部穴位临床治疗作用十分广泛。
1994年,有位柴姓患者就诊,左侧瘫痪,伴有剧烈头痛,抱头呻吟不绝。
采用以往针灸疗法均不明显,后在足部行间穴针刺,头疼立即好转,病人能够独立行走,象这样经治疗康复的病人为数甚多,多是取穴足部,引人深思……,中医讲究“头痛医足”。
时隔一年,有一位突然失语的患者前来诊治,为有意识地验证足部穴位的灵感程度。
先扳患者大拇足趾,发现第一关节有麻木感,于是他按照传统针灸取阿是穴,扎了几针,患者立即恢复了说话能力。
验证了这些穴位的作用与功能。
长期以来,古人有“人之五体,以足最贱”之偏见,脚被牢牢包裹在鞋袜内,不见天日。
一双足,在普通人眼中,不过是仅能行走的人体部位。
而对针灸大夫来说,这双足隐藏着无数奥秘。
想到古老的针灸疗法起源于人类祖先,针法和灸法受刺激最多的部位当属足部。
在对中医古典理论中发掘基础上,便在自己的足上摸索新穴位。
按照体针分布足上三十多个穴位,又找到六十多个新穴位,并一一试验,发现并记录下它们的新作用。
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
・
29 ・
电体 针 与传 统针 刺 对 卒 中后
足 下垂 的疗 效对 比观 察
张 宁 高 , 敏2
(.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4 ;. 500 2 哈尔滨医科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8) 506 摘 要: 目的: 观察 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方法: 脑卒 中患者 4 例随机分成针 0
本 文对 此进 行研究 。
1 一般 资料
严 重心 、 、 肝 肾功 能障碍 者 ; ④不 配合 治疗者 。
2 治 疗方法
() 1两组患 者均 给予神 经 内科 常规 治疗 ( 包括 调节 血压 、 血糖 、 改善脑循 环 、 营养脑 神经 、 用脑代谢 活化 应 剂 、 持治疗 、 支 对症 治疗 等 )并给 予两组 患者 同等 的康 ; 复训练 ( 良肢 位 的摆 放 、 骨前 肌 的 肌力 训练 、 腿 即 胫 小 三头肌 的牵张 训练 、 肢分 离运 动 的诱 发训练 、 衡和 下 平 步行训 练等 ) 。每 日 1 , 次 5 i。 () J 次 每 0mn 2 针刺 组
体表 的投 影 周 围, 15寸 毫 针 针刺 加 电刺 激 , 续 用 . 连
《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②经 C I M I ; I 或 R 证实病
灶位于一侧大脑半球 ; 年龄 5 — O ③ 2 7 岁之间 ; ④无严
波, 小腿后 群肌 肉采 用疏 波抑制 痉挛 , 频率 为 l 5~
3H 强 度 以患 者 耐受 为度 , 用 长城 牌 80 0 Z, 选 81型 电针
作者简介: 张
宁(9 2 , ,06 1 一)男 20 级康 复 医学 与理疗 学专业 硕士研 8
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脑卒中(stroke),即常见的中风,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或血供受到严重限制,导致脑部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甚至死亡的疾病。
脑卒中后遗症是脑卒中发作后,患者长期受到不同程度功能损害的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针灸作为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障碍,促进患者恢复。
不仅如此,针灸还对改善患者情绪、减轻疼痛、促进神经再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这些疗效得到了临床观察、基础实验和影像学研究的支持。
二、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机制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对脑卒中后遗症产生治疗作用。
首先,针灸可以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针灸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流灌注量,提高氧供应,有利于脑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其次,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传导,增强神经突触的功能。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功能,对脑卒中后遗症产生治疗作用。
三、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与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穴位刺激、电针、火针、手法推拿等。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穴位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张力、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选择耳穴针刺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针灸还可以与其他疗法结合,如中药熏蒸法、推拿按摩法等,提高疗效。
四、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局限性与展望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4 结 论 脑 出 血 影 响 神 经 干 细 胞 的分 化 , 下调 了 脑 源 性 神 经 干 细
为 克 服 在 体 实 验 的局 限性 进 行 长 期 摸 索 , 育 了“ 灸 血 清 ” 孕 针
研 究 的 基 本 内 容 。针灸 血清 研 究 是 指 从 针 灸 处 理 后 的 人 或 动 物 内 采 集 到 的 血 清 .作 为 效 应 物 质 加 入 到 另 一 个 反 应 系 统
鬈
灸 清的 究 法 意 【 江 医 院 血 ,研 方 及 义】 中 学 J . 浙
[ 8 1
V He n 1 … i e LA, b r S R0 e t Ms e a J e k c t I v 1me t . t lL u 0 y e n 。 v n i n
,
c e r scm a ad r e ui n r[. r N r l 9 0 3 e ba i e i n e r s n i u JS g e o 19 , : r l h p f o j y ]u u , 3 [ 9 1 b t e r
胞 向神 经 元 的 分 化 , 脑 出血 脑 损 伤 后 恢 复 较 为 困 难 , 刺 使 针
治 疗 改 变 了血 清 中 的某 些 成 分 , 进 了神 经 干 细 胞 向 神 经 元 促 的分化 , 器 官 、 织 、 胞 或 分 子 等 靶 目标 接 触 , 同 组 细 通
或 都 一 进『 方 上 是 种 步。 句
’
【】 6
嚣主 验灸 【第版 : 中药 版, 针学 】 一 中 医 出社 M 京 国 .
【 董 玉喜. 5 】 针刺对脑缺 血分子调节机 制的研究进 展【、 中医杂 J湖北 】 ~ 学报 1 992 ( )5 . 9 .3 3 : 9 【 杨期 东主编. 经病学 【 】 第 1 7 】 神 M. 版. 京: 民卫生 出版社, 北 人
观察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观察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遂宁市大英县人民医院 629300【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康复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44例脑卒中案例为对象,结合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实施传统治疗,乙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针灸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后对结果分析和对比。
结果:治疗后乙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负重评分等高于甲组,数据资料分析可知,乙组的各项评分优势突出。
乙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90.9%>68.2%,数据资料分析可知,乙组的效果明显。
结论:针对脑卒中案例实施中医针灸方式治疗,可促进其康复,短期内恢复,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脑卒中;康复治疗脑卒中是当前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脑内血管出现阻塞或者突然破裂等现象,导致血液不能运抵到大脑,出现脑组织损伤的现象,结合实际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性的进行治疗,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由于缺血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几率比较高,占据总患病人数的60%以上,针对特殊性,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缓解患者存在的恶心和头痛等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部分患者术后仍然遗留偏瘫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给予脑卒中康复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44例脑卒中案例为对象,结合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甲组和乙组,均是22例。
甲组的男女分别是12例和10例,年龄是36-71岁,平均年龄(51.25±0.28)岁。
乙组的男女分别是11例和11例,年龄在38-71岁,平均年龄(52.36±0.28)岁。
对比基本资料得知,差异不明显,可对比和研究。
1.2方法本次研究中甲组的案例实施传统的治疗方式干预,进行常规的溶解血栓、消除淤血等方式,对脑神经进行保护,纠正水电解质,确保其正常。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
马 达 楚海波 郑州,4 0 0 ) 5 0 0
( 郑州市 中医院,河南
中 图分类号 :R 4. 73 1 3 【 摘
针灸 治疗通过相互联系 的经络 ,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 加脑血流量 ,改善肢体运动感觉 的功能 。局部取穴可 以调和气 血 、舒经活络 、疏利关节 、祛风解痉【 。研究显示针灸足三里 、 阳陵泉 、悬钟,可增高局部缺血性脑区的葡萄糖代谢 ,激发受 损伤后 的脑细胞重生 ,促进脑功能恢复【。 对于 急性脑卒 中患者来说 ,保持正确的体位是最根本 、最 重要 的。 运动疗法 目的在于诱发或提高拮抗肌 的肌力 、 肌张力 , 抑制优势肌产生过高张力或痉挛 。 rn s o B u nt m是瑞典物理治疗 r 师 SgeB u nt m结合 临床实践经验,创立 了一套脑损伤后 in rn s o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80(01 1 020 64 6 21 )2. 7. 7 0 2
证型 :B D G
要 】 目的: 究针刺 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 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 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 3 研 0例脑卒 中偏瘫足下垂患者
采用针刺结合康复技术针 刺治疗,3 天为 1 O 疗程 ,2 个疗程后 ,采用功能性步行 分级 ( A 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后 比 F C) 较 ,用 检 验,P 0 1 < . ,具有极显著 差异。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本病有 一定的,床 疗效,值得进 一步推 广应 用。 0 J 盏 【 关键词 】 针 刺;康 复;脑卒 中;足下垂;步行能力
B u nt m 运动 功能 2 rn s o r ~3级时,采用抑 制性 促进 技术,促进
张大炯主任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经验总结
张大炯主任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经验总结摘要:张大炯主任以大钟穴为主穴治疗中风后足下垂内翻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疗法。
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张主任提出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大钟无补法”“重泻大钟”的独到见解,认为中风患者肢体症状应称为“挛痿”,病机为“阴急阳缓”,针对患侧下肌出现的足下垂内翻,应“扶阳抑阴”、即扶助阳经经气,抑泻阴经经气,以达纠正矫偏。
文章从大钟穴定位、操作手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详解。
关键词:张大炯;针灸;足下垂张大炯主任从医多年,学贯中西,师古而不泥古,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开拓创新,穴位定位、主治以及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笔者有幸跟师随诊,想将张大炯主任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场经验进行总结并介绍如下。
1定位《针灸学》对大钟穴的定位为:太溪穴下0.5寸稍后,当跟腱内缘处。
张大炯主任认为该定位方法的描述有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之嫌。
因“太溪下0.5寸”及“稍后”都无法精确描述穴位准确位置,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
精准取穴是保证针灸疗效的第一步,因此,张大炯主任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及西医解剖知识提出大钟穴的新的定位方法:跟骨上缘及跟腱前缘凹陷中。
张大炯主任从纵横两个方面对大钟穴进行了精确的坐标定位,这与杨甲三教授的腧穴取穴规律“三边(骨边,筋边,肉边)”“三间”(骨间,筋间,肉间)的观点不谋而合。
杨大炯教授的取穴方法使得其在临床应用时取穴精确,简便易见。
2操作方法直刺0.3-0.5寸,于天部寻气。
采用三才寻气法。
行提插泻法,以泻阴经经气,以患者出现窜,动,抽震感为度。
3典型病例患者,男,55岁,2019年8月3日出诊,患者主诉:右侧肢体不遂3月余。
患者4月晨起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半身活动不便,口角歪斜,颅脑CT扫描示左基底节区及脑干梗死,入院后进行对症治疗。
3个月后,症状有所缓解,遗留右下肢的足下垂足内翻,行走需要借助拐杖,呈划圈步态。
为了治疗这一症状前来求助张大炯主任。
张大炯主任初诊:神情,精神尚可,语言表达欠清,右肢肢体不遂,偏瘫步态,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腻,脉弦滑。
灸刺、贴敷、“8”字矫形带结合治疗足下垂临床研究
胫前肌肌力 17.85±12.78 43.50±13.23 18.72±12.06 36.71±13.17
步行能力 1.30±1.04 3.10±0.92 1.31±1.05 2.35±1.04
实 验 结 果 证 明 :灸 刺 、贴 敷 、“ 8 ”字 矫 形 带 结 合 治 疗 足 下 垂 明 显优于对照组单纯普通针刺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6 年 1 月到 2018 年 8 月期间在呼伦贝尔中蒙医院新
区分院康复一病区就诊的,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中风后足下垂患 者 100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及表 2。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表 1 两组患者病程及年龄比较
0 引言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2018》,我国 40 岁及以上人群脑 卒中现患病人数达 1242 万,其发病人数逐年持续呈现上升趋势, 存活者 80% 的患者将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足下垂为中风后临床 常见的功能障碍,是康复科治疗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其致病因素 可能与小腿前肌群、外侧肌群麻痹、小腿后肌群痉挛牵拉有关 [1]。
n
年龄(岁)
50
54.27±8.38
50
53.21±7.93
病程(月) 2.12±0.51 2.06±0.23
表 2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组别例数男女
治疗组
50
对照组
50
25
25
23
27
1.2 诊断标准 ①入组患者符合 2015 年中华神经病学分会编著的脑血管疾
病分类及诊断要点,经头 CT 或核磁检查符合脑出血或脑梗死诊 断的病例,病程在 1-6 个月,年龄在 18-75 岁之间。②符合中风 病后足下垂的诊断标准。③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平稳适合 针灸康复治疗。④患者或家属充分了解参加本次研究风险,并签 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足下垂中医针灸治疗近况脑卒中后足下垂是脑卒中后遗症的常见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足下垂是脑卒中后脑神经损伤不能控制下神经元,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而小腿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的,表现为不能背屈足部,行走时或是拖曳病足或是将该侧下肢举得较高,落地时总是足尖先触地面的一种症状[1]。
一直以来,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都有良好效果,近年来在取穴、针法、艾灸法及综合疗法方面都有了进展,现总结如下。
1、取穴方面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传统取穴依据“治痿独取阳明”和足三阳经理论。
近年来取穴时能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位置、肌肉和神经功能,创造新的取穴方法,比如“拮抗法”取穴就是针刺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穴位,目的是加强它们肌力,拮抗小腿后肌群痉挛;腓总神经在体表投影的部位选穴就是刺激腓总神经,引起胫前肌收缩;固定取穴即取踝部的3个穴位(解溪、太溪、然谷),是以恢复踝关节背屈功能来目的,属功能性取穴。
分述如下。
1.1“拮抗法”取穴:孙远征,刘明,尚莉莉[2]《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应用穴位出自孙申田教授的“拮抗针法”[3-4],选取小腿外侧的穴位,主穴是阳陵泉与丘墟穴,阳陵泉穴的位置在原穴标准位置稍下方进针,丘墟穴进针时使足背伸,针刺深度可直透对侧照海穴。
然后两穴加电针用慢频率的连续波可使足外旋。
绝骨穴与解溪针刺通电后可使足背伸,从而治疗中风后足下垂,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1.2腓总神经在体表所投影的部位选穴:张宁、高敏[5]采用电体针组除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外还给予电体针治疗,穴位在腓总神经在体表的投影周围处取穴,用1.5寸毫针针刺加电刺激,连续波,小腿后群肌肉采用疏波抑制痉挛,频率为15~30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选用长城牌8801型电针仪,正极在上,负极在下。
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半个月休息1天,共治疗2个月。
结果康复结合电体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瘫痪后足下垂疗效更显著。
1.3固定取穴:雷从杰杨浠等[6]采用踝部的3个穴位(解溪、太溪、然谷),以踝关节背屈为观察点,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之疗效。
选择6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踝关节背屈和6分钟步行距离,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实验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27例,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8例,有效率26.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踝背屈恢复率、踝背屈度数及6min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踝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足下垂,可尽早恢复踝关节背屈,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2、针法方面:有传统针刺法、恢刺针法、电针法和张力平衡针法等。
传统针刺法即用手法如运针得气、运针补泄等。
恢刺法见于《灵枢·官针》,为刺筋之法,所谓“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其操作方法是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之旁侧,多向提插运针,以达到疏通经络,恢复拘急的目的。
电针法即先在穴位进行针刺后再通以疏密波脉冲电流。
张力平衡针法是:在伸肌穴位采用弱化手法即得气后柔和均匀捻转1分钟,捻转角度90°±10°,频率60次/分,不出现肌肉抽动。
在屈肌穴位采用强化手法,即得气后较强提插捻转1分钟,捻转角度180°±10°,频率60次/分,出现较强针感和足背屈动作。
2.1传统针刺法:王正田采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对卒中后足下垂进行治疗[7]。
对照组30例运用现代康复疗法,采用一对一的康复训练。
治疗组30例:在现代康复疗法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针刺取穴:阳陵泉、悬钟、丘墟透照海、解溪。
阳陵泉,随经刺入1.5寸,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
解溪,随经刺入1寸,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
悬钟,随经刺入0.8寸,得气后留针30min。
丘墟透照海,取三寸针,由丘墟穴透照海穴,用泻法,得气后退置进针1.5寸,留针30min。
1次/d,周日休息,疗程2个月。
结果使用现代康复技术配合针刺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疗法。
2.2恢刺针法:唐容达、欧阳[8]观察恢刺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
恢刺法针刺麻痹肌群附近相关部位的腧穴,可兴奋同肌群的a运动神经,使得麻痹肌群收缩,又通过交互抑制原理,痉挛肌群得以松弛;针刺痉挛肌群腧穴,通过兴奋痉挛肌肌梭,可反射性地抑制痉挛肌,达到促进足背伸的目的。
2.3电针法: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9]探讨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及二者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功能障碍的疗效差异。
2.4张力平衡针法:刘兆平、?曾满萍?等[10]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的差异。
3、综合疗法包括现代康复疗法、康复训练手法、针灸、功能电刺激和中药局部熏洗法等。
一般是两两结合或多种方法结合。
临床观察证明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
3.1针康法结合功能电刺激:徐雪娇唐强等[11]观察针康法结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62例,第4周和第8周后观察疗效。
研究者在治疗足下垂的过程中加入第三代助力功能电刺激,重点在于恢复胫前肌肌力。
发现当患者胫前肌有轻微收缩时,在功能电刺激的帮助下就可以完成足背伸的动作,真正体现出功能的含义。
3.2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疗法:王正田采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对卒中后足下垂进行治疗[7]。
3.3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12]探讨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及二者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功能障碍的疗效差异。
安一,张欣,王政研[13]的《电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李红星,岳国荣,刘东坡,等[14]的《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30例》以及陈艳琴[15]《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足下垂疗效的表面肌电研究》均为采取同一治疗方法,也都获得较好疗效。
3.4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法。
何圣三、张大炯、高世毅[16]采用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疗效。
4、艾灸法一般采取电针结合穴位艾灸。
穴位有涌泉、足三里、下巨虚、解溪等,穴位位于足底内侧皮神经分支、腓浅神经和有腓深神经处。
艾灸穴位致热敏化后刺激这些神经,从而加强小腿的前肌群肌力,拮抗小腿后肌群痉挛和诱发踝关节背屈。
4.1艾灸涌泉穴治疗:刘丹,徐海艳[17]采用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
4.2黄寅明,李华南,高旸,等[18]的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
参考文献:[1]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4.49-54.[2]孙远征,刘明,尚莉莉.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5):24-25.[3]孙申田,张瑞.新编实用针灸临床歌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34.[4]孙远征,姚启凤.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36-38.[5]张宁、高敏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9-30.[6]雷从杰,杨浠.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517-1518.[7]王正田.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2,2,39-40.[8]唐容达、欧阳.恢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4):300-302.[9]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差异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14,9(2)2438-244.[10]刘兆平、?曾满萍?、谢辉?、娄必丹?、章薇.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2?,?32?(4)?:293-296[11]徐雪娇,唐强.观察针康法结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62例[J],河北医药,2013,35(2):462-463.[12]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差异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14,9(2)2438-244.[13]安一,张欣,王政研。
电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8):43-44.[14]李红星,岳国荣,刘东坡,等。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30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6):70-71.[15]陈艳琴.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足下垂疗效的表面肌电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16]何圣三、张大炯、高世毅.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J],吉林中医药杂志,45[17]刘丹,徐海艳.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3):8-9.[18]黄寅明,李华南,高旸,等.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1,28(6):51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