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德 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德育

9.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正确处理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的辩证关系?

答:(1)直接道德和间接道德的内涵

①直接德育是指以德育课程直接进行的道德教育。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道德教育课程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要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由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较高要求,也由于情感、态度、信念等目标因素本身的复杂性,使德育课程的设计成为整个课程设计中难度最大、挑战性最强的一个领域,说明完全依赖于德育课程来实现德育目的、目标的较高要求是不太可能的;第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道德教育虽然也可以有一套类似于其他学科的道德知识体系形成直接的道德教育教材,但是道德教育的教材既要诉诸于认知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第三,在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的方式方面,道德教育绝非仅靠直接讲授就能奏效,道德教育应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②间接德育是指通过非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的道德教育。间接德育主要是指除德育学科之外其他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渗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实现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科教学、隐性课程等形式来实现。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的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理性能力的重要途径,为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工具性前提;第二,

各科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因此,各科课程教学与专门德育课程的配合问题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2)正确处理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

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所有的学科课程都必须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道德教育对这一关系处理更为重要。正确合理有效地发挥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的功能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①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各科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育工作者要牢记这一重要的教育法则。换言之,虽然不是直接或是专门的德育课程的工作者,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有德育的义务,所以应当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的资源。

②各科课程实施中也要避免片面的“德化”倾向,避免各科教学都变成道德教育,失去间接德育的优势。除了一些必须进行直接的道德评价的内容之外,最好的做法应当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影响学生,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间接德育的优势。

2.试述某一国内外德育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考虑如何借鉴其合理的因素。

答: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的品质,以适应社会生活。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丰富的德育理论,在20世纪西方的德育理论派别中杜威经验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杜威德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探究式讨论提高法

杜威认为传统道德教育只是用灌输“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即由教师把一套固定的行为准则和僵硬的道德习惯增强加于儿童,或者把已经

组织好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儿童,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杜威认为这种传统道德训练方法是不成功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与实际行为毫不相干的支离破碎的道德知识,而对其品格的养成毫无助益。因此,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不应当是直接的知识灌输,而应当是间接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头脑里装满了关于道德的观念却不付诸于道德实践。

杜威主张对道德的问题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认为教师应给学生设计和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以激发思考和讨论,教师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讨论的事情上,也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探索和寻求新的见解。另外,杜威还强调,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观念和某种道德原则强加给学生,外部强制的禁止容易产生反效果,而通过个人本身反省和判断采取的禁止才是有效的。

②活动式训练教学法

杜威把生长的概念与经验联系起来,提出了“教育即生长”。他认为,道德从根本上说源于经验,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得到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因此,对于传统的学校讲授修身课和公民课,向学生灌输道德格言和训诫,强迫儿童记诵深奥的道德术语,杜威批评这是一种从行为中抽象出来而孤立讲述的道德学科,认为这样的灌输方法忽视了从经验中获得道德的方式,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没有道德价值的。

道德教育应当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只有在活动中,儿童才能既掌握道德知识,又养成道德品质。杜威批评一般学校的道德教育流于教育理论的口头说教,造成道德知识脱离活动,道德品质不能在活动中养成。为此,他主张学校道德教育应以一种“主动作业”的活动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从作业

中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学生品德形成的载体,也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业活动的方式很多,除了游戏和竞技以外,还有户外的短途旅游、绘画、唱歌、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具有目的性的主动作业。杜威还要求教师不要对学生管得太严太细,不要限制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让学生的兴趣局限在直接活动上,应让其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力。

③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杜威总结了传统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学校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传统教育只是把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学习僵死的课业和培养固定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并不能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不具有真正的教育作用,会成为他们道德训练成功的障碍。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那么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据此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具体到道德教育上,杜威反对把学校道德和社会道德截然分开的现象。他强调学校在利用活动式课程进行道德训练时,也应充分体现社会精神和社会生活,使学生不仅能在学校生活中学会服务社会,而且能在将来社会生活中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只重视对犯规行为的处罚和对不道德行为的矫正,而不重视积极培养品格的道德训练是病态的;只为维护校纪校规、便于学校管理而进行的脱离社会生活的道德训练则是形式的。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离开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会失去德育目标。

④德育与各学科融合法

杜威指出,道德教育在学校里是无所不在的。在学校里,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来传授,将道德教育与它们分离对道德教育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将道德纳于各科之中,才能真正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而他坚持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把学校生活、教法和各科教学三种主要学校活动有机结合,并称之为“学校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