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

合集下载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 拓展建议: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12 词四首 教案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12  词四首 教案

12 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四首词。

2、了解引用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学过的词中,你能诵出几个名句吗但愿人长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相见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也称为长短句,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如李煜的《相见欢》。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诗的风格豪迈开阔,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二、学习《渔家傲》1、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它是紧扣住哪个字来写?具体如何表现?2、词的下片重在抒情,主要又是围绕哪个字来写?你为什么这样认为?3、能比较一下这两首词的词风有何时不同吗?主题:<<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朝廷的不满。

二、学习《江城子》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是怎样具体表现这种心情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显得英姿威武,精神抖擞)狂:(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场面壮观,“卷”字说明行走极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表明自己虽已年暮却依然有勇气有能力去抵御外侵)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语文词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 能够正确理解词意,能够把握词的含义;2. 能够正确运用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3. 能够准确拼写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板书:把要研究的词汇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记忆;2. 讲解: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3. 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掌握词汇的用法;4. 总结: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词汇的意义,熟练掌握词汇的用法。

四、教学建议:1. 注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在讲解的过程中,多加讲解,多加练,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2. 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3. 在总结的过程中,多开展朗读、拼写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

五、词汇:1. 惊蛰:指每年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三月的第三个节气;2. 春暖花开:指春天的景色,花儿开放,大地活力充沛;3. 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深,桃花从底深处伸展出去,犹如千尺深渊;4. 不及汪伦送我情:指王维有诗《送别》,讲述了他与朋友分离时,思念、惋惜以及对朋友对离别的深情。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学板书——讲解——实践——总结”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意义,并能够更好的掌握词汇的用法。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练,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

今后,我会继续加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意义,并能够更好的掌握词汇的用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选入了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这一单元的词分别是《浪淘沙·北戴河》、《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乌衣巷》和《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可能对学生来说还有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特点,能够阅读和理解词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词四首》,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四首》,让学生感受古代词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从而丰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 教学重难点1.词的特点和分类;2.词的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3.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词的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词例,使学生掌握词的特点;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2.准备词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到标准的朗读;3.准备与词相关的美景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美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美。

然后,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词四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了解每首词的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

九下词四首教案

九下词四首教案

九下词四首教案教案标题:九下词四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四首词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四首词的内容。

2. 掌握四首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四首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代词曲音乐,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古代词曲的特点和魅力。

二、呈现(15分钟)1. 依次介绍四首词的背景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词的形式和特点。

2. 分发词的课文,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了解大意。

三、讲解(20分钟)1. 分析每首词的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义。

2. 针对每首词的特点,讲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每首词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每首词,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每首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些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四首词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些词的理解和感受。

六、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词曲的发展和流派。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优秀的古代词曲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词曲作品。

2.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词曲,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对词曲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包括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态度,包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12-《词四首》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2-《词四首》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2课《词四首》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难点】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诗歌,大家都会想到唐诗宋词,可见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与诗同等重要的地位。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但是你知道吗?词在最初只是流行于民间里巷,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音乐。

直到一代大文豪白居易、苏轼等开始写词,才使词从内容到思想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与诗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词,体会词的独特魅力与词人博大的胸怀。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三.课堂活动:活动一:激情朗读:1.初读这四首词,勾画生字,体会词与诗的区别。

教师补充明确:词一般分为上片和下片,每首词的词牌标明了词的曲调,词调非常多,有八百多个。

诗相对简单,有五七言绝律四种,讲究平仄及押韵。

词最初是民间作品,文人仿作由中唐开始。

词到晚唐、五代进入全盛,出了温庭筠、韦㽵、冯延巳、李煜等不少大家。

这时期的词都是短的小令,题材大多是宴乐闺情,语句浅明婉丽。

到宋朝,词有了大发展和大变化。

《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简而言之:蕴藉: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恢宏:博大、宽宏。

2.你觉得这几首词属于哪一类?你是从哪些词句中领悟到的?试朗读给大家听听,读出这种感觉来。

明确:属豪放。

学生展示朗读。

接下来我们研读这几首词,把握内容,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2课 词四首教学指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2课 词四首教学指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指南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白居易、杨炯和杨思远三位诗人的友谊和情感表达。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了解晏殊的人生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春夜喜雨》:领悟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 《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对长安城和人民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并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3. 教师讲解:教师结合PPT展示,讲解四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并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欣赏赏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四首诗歌,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思考诗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独特表达方式的意义。

7. 展示分享: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展示分享的内容,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学生完成课后练和作业,评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资源准备- 相关课文和诗歌的复印件或PPT。

-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 黑板和粉笔。

扩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诗,并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 组织诗歌阅读活动,邀请专业诗人或学者进行讲座或指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古代词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感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词的意思,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理解词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把握词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词作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文人的画像,然后提问学生:“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九年级的四首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四首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精读理解1、《渔家傲·秋思》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范仲淹在边疆的经历和感受。

重点分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边疆的荒凉和孤寂。

探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战士们的愁苦和无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我还将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词鉴赏能力。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词,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2.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词四首》的鉴赏文章,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搜集其他著名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拓展词学知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对每首词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词牌、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词学知识。
2.深入剖析词作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3.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词作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词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年级下册的《词四首》单元,精选了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代表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词的艺术魅力,领悟词人情感,传承中华文化。本教学案例围绕这一单元展开,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运用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词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通过本案例的实施,让学生在领略古词之美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爱国情怀,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讨论主题:
1.分析四首词在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探讨词作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3.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古诗词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会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2、情感与价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四首词的插图,让学生对词中的景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咏物的诗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四首词,读后交流对四首词的初步认识。

2、引导学生关注四首词的题目,讨论题目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词,从字、词、句、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咏物的。

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词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首咏物词,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每首词的内容?2、让学生齐读四首词,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品词赏句1、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绘画美。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熟读四首词,背诵《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咏物词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评论。

教学反思《词四首》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在感悟中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同时,设计了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咏物词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不够,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12词四首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当堂流畅地背诵。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语言之精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诗歌的音频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读诗词,初步感知词意,并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

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1.听朗读音频,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3.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 词四首◎文化自信:学习几位词人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熟读成诵,把握词作大意,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重点)◎思维能力: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审美创造: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学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渔家傲·秋思》1.目标任务一:把节奏,感基调。

◎朗读指导。

从节奏、重音入手指导朗读,体会词中的“悲”情。

读出节奏: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读出重音: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读出感情:诵读上片特有的边塞秋景时语调应平稳、悠长,略带一种凄凉感。

如“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注意停顿,读出词人思家念亲的孤独之感。

下片以抒情为主,诵读时应把握好作者那种激昂、悲怆、惆怅而又不甘的心境变化。

整首词诵读时要注意气沉声缓,尤其是最后两句,“人不寐”要语断气不断,“征夫”与“泪”之间注意停顿,徐徐而出。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词中字句的字面意思有障碍的可以提出来。

①“衡阳雁”:大雁南归到衡阳的回雁峰即止。

②“燕然未勒”:这是出自“燕然勒功”的典故,东汉大将窦宪率兵击退匈奴,出塞追击三千余里,后至燕然山,刻功于石上而返。

“燕然未勒”即是指功业未成。

2.目标任务二:赏秋景,悟词情。

◎自由诵读,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描绘的画面。

本词描绘了边塞萧瑟的战地秋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

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随从众多倾城观猎下阕益壮而狂雄心壮志气势磅礴报效朝廷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

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探究诗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

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三、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沙场点兵下阕:描写战斗场面马作的卢弓如霹雳可怜白发生满江红上阕: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