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中的美政理想演示教学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离骚简介1.1 离骚的背景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他的生平和对楚国的影响。
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楚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1.2 离骚的文学特色分析离骚的文学风格,如诗歌、赋、颂等。
探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
第二章:离骚的篇制结构2.1 离骚的整体结构解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包括序言、和尾声。
强调离骚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意义。
2.2 离骚的部分分析离骚的章节划分,如“大序”、“小序”和“乱”。
探讨离骚中的主题和内容变化。
第三章:离骚的思想内涵3.1 离骚的政治思想解读离骚中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命运的探讨。
分析离骚中对于忠诚、正直和反腐倡廉的表达。
3.2 离骚的哲学思想探讨离骚中对于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思考。
解读离骚中的道家、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影响。
第四章:离骚的艺术表现4.1 离骚的语言艺术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和用词。
强调离骚中的优美词句和独特表达。
4.2 离骚的图像艺术探讨离骚中的图像描写和象征意义。
分析离骚中的图案、图腾和意象。
第五章:离骚的传承与影响5.1 离骚的文化传承介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离骚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5.2 离骚的现代价值分析离骚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离骚对于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和国家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离骚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景观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湖、山、树等。
探讨自然景观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6.2 神话传说的融入解读离骚中融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宗教信仰。
分析神话传说在离骚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离骚中的人物形象7.1 屈原自我形象的塑造探讨屈原在离骚中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忠诚、正直、高洁等。
分析自我形象在离骚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7.2 他人形象的描绘分析离骚中对他人的描绘,如君王、小人、忠臣等。
探讨不同形象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第八章:离骚中的情感表达8.1 抒情手法的运用解读离骚中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离骚》ppt课件完整版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骚》对 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05
知识拓展:楚辞及其他 作品介绍
楚辞概述及其特点分析
楚辞的起源和发展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优美辞藻与深邃意境呈现
优美辞藻
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辞藻,如“蕙纕”、“揽茝”、“余独好修以为常”等, 这些辞藻既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深邃意境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诗篇呈现出深邃的意境。如“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个人遭遇
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失势, 流放期间深感国家前途渺 茫,个人理想破灭。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开创浪漫主义诗歌先河
《离骚》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 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和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对后世影响深远
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对后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
象征手法的运用
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 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融入诗歌,
形成独特的象征体系。
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强烈的 个性和情感,抒发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独特审美追求和创新精神
对美的独特追求
01
诗人对美的追求与众不同,注重表现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而
非外在的形式美。
楚辞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示范课件
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
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 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 心灵的家园
举 众世 人混 皆浊 醉而 而我 我独 独清 醒, 。
路 漫 吾漫 将其 上修 下远 而兮 求, 索 。
朽和楚王的昏庸,从而表现了他坚持
骚 理想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
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 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 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 的实录。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 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 “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 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例:
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
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是屈原生活历
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
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
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充分表现了他的“美政” 理想: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热 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和贤臣,深刻揭露
离 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
楚辞的特点: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 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 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 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 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 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 远。
屈原
1、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
离
骚屈
原
惜秦王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精品教案)《离骚》讲课稿(精选5篇)
(精品教案)《离骚》讲课稿(精选5篇)为大伙儿整理的《离骚》讲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2.重点明白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明白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1.体味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酷热的爱国主义情感;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办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秘之作。
第一课时读知道课文。
第二课时鉴赏课文。
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察专题片《百家说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要紧采纳说解讨论法。
导入用一副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别同明白;1.司马迁、班固以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2.王逸解释为离不的忧愁,“离,不也;骚,愁也。
”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整体感知诵读和自行疏通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此刻,设计了以下三个咨询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么样的一具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啥?它与诗人的记忆有啥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XXX”的诗歌有那些特点?之后,教师明确并精要说解。
分析时要启示学生考虑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师的语言要唯美。
在第二课时中,着重鉴赏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艺术技巧,要紧采纳探索研习法。
在本课时,要精心设计咨询题,让学生深入考虑,仔细钻研,经过讨论入查阅《名师一号》等相关资料明白屈原誓死报国的装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
教师适时要归纳梳理,同时结合练习题巩固强化。
第三课时,观察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的说座。
教师之前要做好引导,让学生理解屈原当时所处的地位及政治环境及个性禀赋。
《离骚》ppt课件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本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 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
2.书名:西汉刘向编定,收录屈原、宋
玉作品,及汉代人所仿“骚体”之作 。
4
楚地、楚文化 楚地
疆域广大,在长江、汉水流域,“地 方五千里”。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5
屈原
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
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肇zhào锡cì余以嘉名。名 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览揆:观察衡量。 状语后置:肇以嘉名锡余
初度:出生时的情况 肇:开始。 锡:通“赐”,赐给。 嘉:美好的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字:名词作动词,取字 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情况,开始赐给我美名。 给我起名叫正则啊,给我起表字叫灵均。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思想性格。
主旨领悟
课文通过回顾自己因辅佐楚王改革弊政而受馋被疏 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 悔”的坚定信念,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对美 德的追求和决不改变报国情志的思想。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 而奋斗。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 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cháng。 制:裁剪,制作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裁制荷叶做上衣啊,缝制荷花做裙裳。
高中语文离骚-演示PPT
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 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 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 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 [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屈原 歌手:蔡琴 曲词 : 陈文玲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 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湿的江底 还是期盼著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你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著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高中语文离骚-演示PPT【教学课件】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 种新诗体。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 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 方色彩。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 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 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 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 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 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高中语文离骚-演示PPT【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离骚-演示PPT【教学课件】
1.本诗开篇自叙身世,强调自己 的先天禀赋及“修能”有什么作用? 【提示】 诗人首先自叙高贵的出身、 奇异的身世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期望 甚大而赐予的“美名”。强调自己与 楚王同宗同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 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表 明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 “正则”,公正而有法则,严于律己; “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5离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5离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
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②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讲读法。
②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及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就学过新诗,对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有一定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学生也有一定的古文阅读的能力,况且本课文每句都有注解。
《离骚》更加古远,诗歌形式、方言声韵都具有浓厚的楚地方色彩,加之辞藻瑰丽,充满神话想象,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学生在学习时会碰到新的疏通障碍。
学生如果没有细心体会、想象古人崇圣好修的精神、为国为民积极入世的人生抱负、君昏臣奸的悲愤,对国家的热爱及山河破碎的苦痛,那么对本文的感受就不会深入。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理解其“不悔”与“悔”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离骚》PPT课件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淫荡
造谣
固时俗之工巧兮,容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准则
原指(路) 阻塞不通, 忧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引申为走投 通“郁悒”失意的样子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无路 突然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荷花 荷花 完 只要 确实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美好
不知吾
形容词用做动词 高耸的样子
形容词用做动词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香 光泽 光明纯洁的本质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指辽阔大地
回头看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更加明显。
课文赏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 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 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 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 意志。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通“圆” 合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侮辱
责骂
忍受
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观察、选 择道路
久久
久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2024版《离骚》优秀公开课ppt课件[1]
01引言Chapter课程背景与目的《离骚》简介及作者屈原《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代表作品《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屈原通过《离骚》表达了自己对楚国政治黑暗、楚王昏庸无能的悲愤之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诗歌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手段,也是民间传唱、教育传承的重要载体。
《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离骚》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Chapter1 2 3七国争雄,战乱频繁社会变革,思想活跃士阶层崛起,文学繁荣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背景屈原生平与思想历程贵族出身,才华横溢忠君爱国,遭受排挤流放汉北,创作《离骚》《离骚》创作动机及历史价值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展现民族精神具有历史价值03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Chapter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梳理分析《离骚》中丰富的想象、夸张、奇幻等浪漫主义元素。
探讨屈原如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内心世界的苦闷与抗争。
比较《离骚》与其他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异同,彰显其独特魅力。
浪漫主义风格表现手法探讨解读诗中的香草美人、恶禽臭物等象征意象及其寓意。
探讨屈原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剖析《离骚》中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
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运用04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Chapter主人公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屈原的自我形象01主人公的孤独与抗争02形象特点总结03抒情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技巧030201情感表达方式与技巧探讨读者共鸣点挖掘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屈原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激发了读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离骚》中美丽的诗意教案分享
赏析《离骚》中美丽的诗意教案分享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及其作品《离骚》。
2. 分析《离骚》中的美丽诗意。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屈原及其作品《离骚》。
2. 通过PPT展示《离骚》中的美丽诗句。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分析诗句中的美丽意象。
第二章:赏析《离骚》中的自然景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离骚》中描绘的自然景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离骚》中描绘的自然景观。
2.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
【教学步骤】1. 分析《离骚》中描绘的自然景观。
2.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其美丽。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第三章:赏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离骚》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1. 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
2.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人物形象插图,引导学生感受其生动性。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第四章:赏析《离骚》中的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离骚》中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离骚》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教学步骤】1. 分析《离骚》中的情感表达。
2.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情感插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离骚》及其它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2. 提出相关的拓展问题。
【教学步骤】2. 提出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离骚》及其它古典文学作品。
第六章:赏析《离骚》中的神话元素【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离骚》中的神话元素。
赏析《离骚》中美丽的诗意教案分享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离骚》一文的赏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领略《离骚》中的优美诗意,把握其艺术特色,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欣赏其中的优美诗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离骚》的诗意、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离骚》中的生僻字词、诗句的含义及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及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解答疑惑。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屈原忧国忧民之情的体会。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深入解读《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探讨《离骚》中的哲理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离骚》中的关键诗句进行深入剖析。
运用对比分析法,将《离骚》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性。
引导学生运用启发式思维,从《离骚》中汲取智慧。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
2. 通过PPT展示,对《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进行系统介绍。
3.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手法,让学生理解其如何增强文学表现力。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离骚》中的哲理思想。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思考题。
八、教学互动与评估1. 互动环节: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离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离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引言离骚课程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
离骚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离骚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离骚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引导学生通过离骚的学习,反思自我人生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音乐、画面或故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的欲望。
2.讲授离骚的背景知识:简单介绍课文的作者屈原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文化内涵。
3.解读离骚的主要内容:对离骚的语言、意象和思想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问题和对人生的启示。
4.离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与学生讨论,引导他们找到离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确离骚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5.情感体验与表达:通过朗读、脱口秀、舞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离骚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并表达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离骚的内容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离骚中的哲学问题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体验法:通过朗读、脱口秀、舞蹈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离骚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共鸣。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离骚的文字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师的讲解。
2.音乐播放器:用于播放离骚相关的古琴音乐等,增强学生对离骚的情感体验。
3.课件设计:设计精美的课件,将离骚的文字内容和相关的图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六、教学评价1.学生作业与考核: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通过评阅作业来检验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思考。
《离骚》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离骚》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 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 理解屈原的精神与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现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难点: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个名字, 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每年端午节, 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 竞渡龙舟, 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 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
当时,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 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 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 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于是, 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 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 屈氏, 名平, 字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三闾大夫, 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离骚》优秀公开课课件
《离骚》优秀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离骚》,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是屈原在遭受贬谪后,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心和不懈追求的一部伟大作品。
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章的“大序”,第二章到第九章的“”,以及第十章到一章的“乱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难点:把握《离骚》的文学特色和屈原的深远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屈原的生平简介为引入,让学生对屈原有个基本的了解。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包括每个部分的背景、意义和特点。
3. 分析:深入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让学生感受屈原的深远意境。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练习: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离骚》的篇章结构、主要内容、文学特色等关键信息,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离骚》的主要内容。
答案:学生应该能够概括出《离骚》是屈原在遭受贬谪后,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心和不懈追求的一部伟大作品。
2. 请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
答案:学生应该能够指出《离骚》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离骚》的基本内容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时,教师也可以拓展延伸,如介绍屈原的其他作品,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比赛等,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离骚》是屈原遭受贬谪后,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心和不懈追求的一部伟大作品。
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的《离骚》教案实践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当今社会,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必修课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将《离骚》的诗意与思想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成为了我深入思考的方向。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制定了一套《离骚》教案,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下面我将就这份教案的内容和实践效果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领悟诗意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1.意境感受在教学开始之前,我会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和自然界的声音中变得安静。
然后再放一段七句长的《离骚》原文,这段文言文语言丰富,气韵清新。
让学生闭目,意识沉淀下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节奏和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2.古文阅读在这个环节,我会将《离骚》译文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斟读。
通过细致的指导和解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抒情和哲理,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追求。
3.散文创作在《离骚》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以自己为主人公的散文。
让学生深入思考《离骚》的精髓,把其中的哲理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用生动而深刻的语言表现出来,加强对审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艺术欣赏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我会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画和诗词。
运用图画和诗词引导学生以柔和的姿态感受大自然,增强学生审美感受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在我悉心的教导下,学生们在《离骚》的诗意和思想中感受到了顶尖文学级别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的掌握更加深入,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了对自然界和人性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加深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他们异样的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
离骚屈原人教新课标课件完整版
离骚屈原人教新课标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离骚》,本节课主要内容有:1、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2、学习《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3、分析《离骚》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4、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忠贞不渝之志。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离骚》,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解读《离骚》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2、《离骚》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难点:《离骚》的古文语言和意蕴深刻的诗句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离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3、课文讲解:逐句讲解《离骚》的内容,解释古文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离骚》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离骚》中的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离骚》屈原文学背景历史背景修辞手法抒情手法主要意象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字。
答案:阳光明媚,天空湛蓝,白云飘荡,微风拂过,花朵绽放,树木葱郁,小溪潺潺,大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2、请学生选取《离骚》中的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卑劣是卑劣者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
《离骚》屈原
请勾画出文中写到植物名称,概括这些 植物特点
蕙、茝、兰、椒、芰荷、芙蓉
香草特点 芳香、洁净
寓意
首先指品德和人格高洁; 另首先和恶草相对,象 征着忠贤
美人:君王
2/6
阅读第一小节,思索:你看到 一个怎样楚国政治社会?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认为度。
卑劣是卑劣者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
我不相信雷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假如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全部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假如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峰顶!
6/6
君王昏庸 人民困苦 嫉妒贤能 打压忠良 投机取巧 不遵法度 蝇营狗苟 竞相逢迎
3/6
阅读全诗,请勾出直接表示作者情 感词语。
哀、未悔、怨、忳郁邑、不忍、 屈心抑志、悔、独好、未变
我看到了一个(
)屈原
பைடு நூலகம்
关心民生 处境艰难 坚守节操 不从流俗 追求美好 至死不悔
4/6
讨论:屈原为何不归隐?
5/6
北岛《回答》
离骚公开课课件(2)
离骚公开课课件(2)离骚公开课课件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4、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
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5、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
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
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
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6、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要热爱祖国。
拓展阅读:离骚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离骚》中的美
政理想
摘要:“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
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
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屈原《离骚》美政理想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和独立人格的政治家。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一生有着宏伟的政治抱负和鲜明的政治主张,他毕生为着美好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不懈,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悲剧性的史诗。
“美政”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内容。
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商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国神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
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
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
对国君的最高要求。
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
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
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古代贤臣“忠”的
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
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
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
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美政”具有理想的儒家色彩:主要观点有:“廉政”、“在德者在位”、“恤民”、“举贤授能”,主张大一统,反对秦国的暴力征伐。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屈原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
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一生,因奸佞小人之谗言,受尽折磨和苦难,仍然忍辱负重为祖国之强盛而不懈探索。
虽然有过犹豫和彷徨,但始终不渝忠于祖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看到自己的祖国行将灭亡时,只好怀石投江,以身殉国。
拳拳赤子之心,耿耿至诚之情,忠贞不渝之节,如日月光辉,昭然于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在《离骚》中,屈原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并且表示不惜以生命来殉此理
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以下引文未注明者均见《离骚》)所谓“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就屈原作品来分析,他的“美政”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振兴楚国,统一天下这是屈原“美政”理想赖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屈原“美政”理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
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天下统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屈原站在历史的高度,洞察社会发展的前景,在《离骚》中表现出对天下一统的憧憬与追求。
他赞美“前王”、“前圣”、“前修”,并不囿于楚国的历史传统:“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诗人所反复赞颂的尧、舜、汤、禹以及武丁、文王、齐桓、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都是属于华夏诸国所公认的圣君贤臣的代表;诗中所批判的破国亡身的羿、浇、桀、纣等,也都是天下公认的暴君;这表明屈原所向往的是建立一个天下定于一尊的君臣契合的国家。
此外,诗人在《离骚》中所描叙的上......(本文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发表于四十年代初叶的《屈原研究》中说,“屈原又根本是一位爱国者……他在怀王时遭了疏远,虽然放浪着而他不肯出国。
他在襄王时受了放逐,虽然颠沛着而
他也不肯出国……希望自己所怀抱着的美政能够实行”。
在此,郭先生给我们指示了屈原爱国思想和美政理想之间的联系。
五十年代初叶,陈思芩先生在他的《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一文中,也给我们指出了屈原爱国和美政之间的关系:“他为着一个政治理想而生,也为此而被流放,也为此而自杀,这个政治理想”,“就是他所谓的美政”。
“屈原在文学上的爱国主义,是他把他的政治理想的精神实质,贯彻了全部的创作活动。
”出版于八十年代晚期的陈子展先生的《楚辞直解》,其中的《大招解题》作于六十年代初,发表于八十年代伊始。
陈先生也是把屈原的爱国思想同美政联系在一起的:“总之,有了这些认识,才可了解到:为什么《离骚》乱辞归结于,‘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和《大招》末一大段招之以行美政……也才可了解到:为什么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实际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郭先生和两位陈先生的论述可知,屈原之所以成为爱国者,是因为怀抱着美政理想,......(本文共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