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人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少年闰土》
一是抓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其特点;
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是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三、重点解读分析:
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于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就是鲁迅。鲁迅是谁──“他就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这样就使得鲁迅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本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少年闰土》
1、课文简说: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情感。
2、关于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
①作者通过《故乡》要反映的是对一个时代的思考。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②如何理解文中的“我”?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的“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是经过虚构、想象的,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课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节选出来的章节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
主题是有差异的。
3
其间:那中间。其,那。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迷信的人利用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闰土五行缺土,所以起名叫“闰土”,表示五行齐全。
许下愿心:即许愿。指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时许下的某种酬谢。也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装弶:弶,捕鸟的用具。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
竹匾:一种边框较浅的圆形竹器。
秕谷:干瘪的谷子。
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跳鱼儿:指弹涂鱼,体长约10厘米,稍侧扁,浅褐色,栖息于海滨滩涂,常出水跳跃,上陆觅食,可食用。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出产。
4、课文特色:
第一: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篇课文是描写人物的。学习中既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这位农村少年的性格特点,还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比如文中两次对闰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
第二:叙事有详有略,表现人物特点:
要读懂课文,弄清少年闰土讲述的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先讲捕鸟。这件事紧承上文“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闰土讲了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说明闰土是个捕鸟能手。如此一来,引得“我”总盼望下雪。
第二件事是讲海边拾贝壳的乐趣。贝壳五颜六色,奇形怪状。
第三件事是讲看瓜刺猹,讲得很详细。看瓜刺猹紧张惊险,这样的生活神秘动人。正因为闰土讲述的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三十年来,一想到闰土,“我”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这个画面。这与课文开头描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月下瓜地刺猹的动人情景是紧密相联的。
第四件事讲看跳鱼儿,写得很简略。
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并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捡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第三:含义深刻的词句:
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要结合课文写作背景加以理解,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如,“项带银圈”为何不是“项戴银圈”?“素不知道”“无端”“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等词句的意思。
学习提示: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划分的界限。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写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21年,虽然用的是当时大力倡导的白话文,但当时正值古、今汉语交替时期,鲁迅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有些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与现代汉语语汇的书面形式不完全相同。
5、了解文章线索,理解重点句子,了解特点:
(1)文路整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
第二段(第2—16自然段)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第三段(第17自然段)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2)重点句子理解品读
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③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和“往常的朋友”都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高墙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自己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写作背景:
2、词义理解:
殡仪馆追悼失声痛哭挽联吊唁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黄包车饱经风霜硼酸水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哭: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