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发病机理的探讨共27页文档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机理分析
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机理分析作者:刘玲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328-02颈椎病性眩晕属于临床常见和多发病之一,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是指因颈椎病所致椎间孔变窄,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并由此引起延髓和前庭系统缺血而发生的以眩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也称“颈性眩晕”。
临床上易与梅尼埃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等混淆。
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机械压迫因素、颈椎生物力学失衡以及颈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单独或者交互为患,通过刺激椎动脉丛是椎动脉收缩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一步使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其治疗主要是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动态平衡及改善椎动脉的循环以增加大脑的有氧灌注。
祖国医学将颈性眩晕归为“眩晕”范畴,历代对眩晕病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
有关“眩晕”的记载,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但直到宋•严用和才首次在《严氏济生方》中把“眩晕”作为本病正名记载:“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
古今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火、痰、虚、瘀等五个方面,而总以虚为本。
有学者认为,对于颈源性眩晕可以首选针灸治疗,其近期疗效优于其他疗法[2]。
随着对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由传统的针刺、灸法、针灸并用转向多种疗法综合运用,且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纵观既往文献,对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主要集中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而对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甚少。
本文通过对颈椎病眩晕针灸治疗的选穴及疗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尝试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眩晕的生理机制,以期为颈椎病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1.2病情 程 度 根据 临床 资 料方 法
的 临床特 点 ,参考 王 楚 怀 制 定 的《颈 源性 眩晕 症 状 和 功 能评估 表》 J,引入 功 能 评 价 指 标 ,对 患 者 症 状 、体
1.1 诊 断标 准 参 照葛 植厚 拟 定 的 颈性 眩 晕 诊 断标 征 、生 活质 量 等 方 面 的项 目指标 进 行 评 估 ,根 据 指 标 准 j:① 以 眩晕 为 主 诉 ,眩晕 特 点 为 发 作 性 、一 过 性 , 出现 的频 率及 影响 赋予 不 同 的权 重 ,总 分 50分 ,将 病 常 因变换体 位 或 颈 部 活 动 (如 颈 后 仰 、旋 转 等 )时 诱 情 分 为轻 、中 、重三 级 :轻度 :自觉 头晕 目眩 ,无 自身 或 发 ,严 重 者可 伴 有 恶 心 、呕 吐 、行 走 不稳 ;② 颈 部 僵 痛 景物 之旋 转感 或 晃 动 感 或 单 纯 头 部 昏沉 而 不 影 响 活
等 。我们从 中 国传统 医学 中 的经 络学 说 出发 ,并 结 合 感 、面部 哄 热 ,多 汗 、涕泪 或 眼鼻 发 干 、忧郁 焦 虑 、精 力
颈源 性眩晕解 剖 学 基础 及 发 病 机 制 ,临床 采 用理 脊 通 不集中;⑤X线摄 片可见 :寰枢 、寰齿关 节两侧不对
脉手 法治疗本病症 ,为 了科 学评 价其 治疗 效果 ,为 今后 称 ,椎体 棘 突偏 歪 ,颈椎 序 列 不 整 ,钩 椎 关 节 变 尖 ,椎 临床 推广应 用 提 供依 据 ,我 们从 颈 源 性 眩 晕 患 者 的主 体增 生 ,椎 间 隙变 窄 ,韧 带 钙 化 等 ,颈 椎 曲度 变 直 ,甚
中医药通报 2010年 4月 第 9卷 第 2期
以 F。
1.3.3.3 治疗 前综 合积分 情 况 比较 两组 病 人治 疗
Bárány协会:“颈性头晕”的观点
·译著·【编者按】头晕和失衡与颈部病变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分类监督委员会(COCS)对颈性头晕(有时也称为颈性眩晕)的观点。
基于当前已发表的文献,Bárány协会COCS认为:①头晕/眩晕与颈部病理和(或)颈部疼痛症状(通过影响颈椎、软组织结构或颈神经根)之间机制的关联尚缺乏证据支持;“颈源性头晕”一词意味着“颈部来源”的机制,但这个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此建议使用“颈性头晕”一词;②头动诱发的头晕/眩晕,更多见于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也可能是较少见的中枢性前庭疾病如椎动脉夹层伴后循环卒中以及极其罕见的椎动脉压迫综合征;③部分伴颈部疼痛/肌肉痉挛的颈性头晕患者亦可发生短暂的空间定向障碍和(或)失衡感等症状,是否存在颈部本体感觉受损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④目前存在几种机制假说:躯体感觉传入假说(感觉整合异常)、触发偏头痛假说(偏头痛可激发颈部僵硬/疼痛,亦可触发头晕)、非触发偏头痛的三叉神经假说(如三叉神经-前庭反射及三叉神经-心脏反射)、交感神经丛受压血管假说、颈动脉窦综合征及相关晕厥介导假说;⑤目前支持颈性头晕诊断、治疗及机制的高质量研究相对较少,许多涉及颈部手术及颈部按摩干预对头晕和失衡影响的研究质量都不理想,尚不能提供颈性头晕存在的证据;⑥目前Bárány COCS尚不推荐任何针对颈性头晕的特异性诊断标准,也不推荐任何的具体治疗。
展望未来,建议在多学科研究团队的参与下,对颈性头晕相关机制和治疗研究进行科学设计,注意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尤其注意相关混杂因素的排除及改良方法的应用,排除相关的混杂因素如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BPPV、外伤史、神经系统受损、药物史及心源性因素等问题;同时,如何能够获取颈部本体感觉、颈部运动期间相关的前庭激活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并进一步研究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关键词】颈源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述颈性眩晕是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
本病与椎动脉本身的因素有关,并与相邻组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
主要研究表明,由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失稳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压或使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受到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
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这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产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2]。
目前,眩晕的临床症状十分多见,颈源性眩晕在诊断与治疗时易与美尼尔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混淆,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深化对本病的病因认识,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自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分为4段:第一段为近段或称椎前段,为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的部分,第7颈椎横突,第7、8颈椎脊神经的前支,颈下交感神经干和交感神经节在其后方;第二段为横突段,为第6颈椎横突孔上升至第2颈椎横突孔的部分,钩椎关节紧邻该段动脉内侧,关节突关节在其后外侧,椎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三段为寰椎部分的椎动脉,于第2颈椎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处,该段动脉走行较为迂曲,动脉壁上分布的 pach 小体可以通过感应椎动脉血压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管内的血流量;第四段即颅内段,从硬脑膜孔穿出至基底动脉起始端,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2 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及治疗2.1 发病机制椎-基底动脉缺血是颈性眩晕的常见病因,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与椎动脉痉挛有关,而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是主要因素。
椎神经与椎动脉相伴穿行于横突孔内,并不断发出各级分支分布至椎动脉外周形成网状神经纤维,其在第3颈椎-第5颈椎分布最为密集。
同时来自颈中交感神经干的神经纤维也支配该段椎动脉,因此可以得出椎动脉接受椎神经与交感神经双源支配的结论。
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概况
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概况摘要:颈源性眩晕是指因颈项部病变导致的以头晕、恶心、呕吐为主的一类病证,1926年barre首先提出颈椎病变可引起眩晕,1956年grar报告颈椎病、肌肉韧带损伤可引起眩晕。
我国于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
多数医家认为,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盘病变、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刺激或压迫颈项部的神经和血管,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发为此病。
近年来,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对颈源性眩晕有着较好的疗效,综观近年来其临床疗效观察的报道,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针灸颈源性眩晕概况【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52-02颈源性眩晕是指因颈项部病变导致的以头晕、恶心、呕吐为主的一类病证,1926年barre首先提出颈椎病变可引起眩晕,1956年grar报告颈椎病、肌肉韧带损伤可引起眩晕。
我国于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
多数医家认为,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盘病变、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刺激或压迫颈项部的神经和血管,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发为此病。
近年来,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对颈源性眩晕有着较好的疗效,综观近年来其临床疗效观察的报道,现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1.1普通针刺法。
陆菁等[1]采取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55例,并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针刺疗法的总有效率、椎动脉血流改善、复发率均优于药物治疗(p<0.01,p<0.01,p<0.05)。
针刺取双侧风池、太冲、合谷、百会。
患者取座位,穴位常规消毒,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l寸;太冲穴直刺;合谷穴直刺;百会穴平刺。
医学专题眩晕症的归因讨论
BPPV(位置(wèi zhi)性眩晕、耳石症)
• 治疗:手法复位Epley法或Semont法;手术治疗;前庭康复训练; 药物疗法(改善内耳循环,如倍他司汀,只能作为辅助(fǔzhù)作用)
第五页,共十九页。
慢性 主观性头晕 (màn xìng)
• 由于该病在诊断上缺乏客观的诊断依据,尤其在非精神、神经科
门诊,医师缺乏经验,不易识别患者潜在的情绪障碍,而更倾向
于将此类疾病归因于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
血症、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
刘博、
------刘延、关静子等.老年眩晕(xuànyùn)的社区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中
华耳科学杂志,20064(4):254-257.DOI:10.3969/j.issn
眩晕症的归因讨论。目前公认的机制主要有内淋巴管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xué shuō)。临床表现:1.眩晕,常 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时间多持续20min至12小时。诊断:1.2 次或2次以上眩晕发作,每次持续20min至12小时。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要注重对脑神经和共济运动的 检查。宣教
• 诊断标准: •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持
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min) • 2.位置实验(shíyàn)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梅尼埃、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 性低血压、心里精神源性眩晕等。
• 检查:主要是MRI检查,头部CT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行MRI检 查的患者。TCD可发现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第十六页,共十九页。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 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手术方式
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 椎后路减压术等,具体手术方 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确定。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定期复查,并遵循医生指导进 行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因个 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术后眩 晕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非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使用缓解眩晕、头痛和恶心的 药物,如抗组胺药、止吐药等
。
物理疗法
如按摩、牵引、温热疗法等, 有助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
痛。
康复训练
包括颈部肌肉锻炼、姿势训练 等,以增强颈部稳定性,预防
眩晕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的坐姿、睡姿,减少 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适当
休息和放松。
02
03
发病率
颈性眩晕在颈椎病患者中 的发病率较高,但具体的 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群差异 而有所不同。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生活习惯等都是颈性眩晕 发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
了解颈性眩晕的流行病学 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病 率和复发率。
PART 02
颈性眩晕的诊断
REPORTING
。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 疗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颈性眩晕概述 • 颈性眩晕的诊断 • 颈性眩晕的治疗 • 颈性眩晕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颈性眩晕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PART 01
颈性眩晕概述
REPORTING
课程资料:眩晕的常见原因及颈源性眩晕的治疗对策
内耳的血供与眩晕
• 前庭(球囊和椭圆囊)的血供除来自内耳 动脉之外,还有一小部分来自脑膜后动脉; 骨迷路还接受颈外动脉分支的血供。
•
与身体大部分部位动脉分布规律不同,
分布于内耳的这几条细小动脉均为终末动
脉,相互之间各自独立,没有吻合支,这
种结构相当脆弱,任何一支动脉的血供下
降都可能造成前庭的缺血从而引起功能障
体征:
• 1、颈椎棘突间及椎旁可有深压痛 • 2、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 3、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一、椎动脉的位置因素
• 椎动脉穿行于颈椎横 突中(C6~C1),椎体 不稳、旋转、间盘突 出等因素可构成对椎 动脉的直接刺激甚至 是压迫,导致椎动脉 管腔狭窄,绝对血流 量下降(TCD检查表现 为后循环血流速度异 常)。
眩晕的常见原因及颈性眩晕的 治疗对策
中日友好医院 李石良
必要性——
• 我们临床上经常要面对以眩晕为主诉的病 人,他们自己认为是颈椎病,所以要求针 刀治疗……
• 真的吗??????????????
眩晕的病因:80多种 确有颈椎因素,但不一定都是颈椎问题
• 眩晕的常见原因:
• 耳源性眩晕——内耳病变—前庭功能紊乱
眩晕症状的发生机制(2)
• 4、中枢神经组织中的小脑(前庭小脑束)、 脊髓(前庭脊髓束)、网状结构(前庭网状 束)、丘脑、皮层等都与前庭神经核存在纤维 联系,因此脑组织的病变或损伤都可能导致前 庭神经核的功能异常——脑源性眩晕。
• 5、缠绕在迷路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和血 管的运动有关,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引发血管 收缩,从而会引起迷路血供下降,进而引发前 庭功能受损——精神紧张和焦虑导致眩晕(精 神性眩晕)。
几种颈椎病变对椎动脉的影响
查氏旋转牵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理探讨
1 颈 源 性 眩 晕 的 发病 机 制
1 1 现代 医学研 究 . 临床研 究 对其 发 病机 制 尚无 定 论 , 由于 颈部异 常传 人神 经活 动 而发 生 的异 常 空 问 多
定 位 和共济 失 调 的非 特 异 性 感 觉 障碍 。病 理 解 剖 学 提示椎 问盘 退 变 、 椎 失 稳 、 椎 错 位 、 椎 骨 质 增 颈 颈 颈 生 、 部软组 织病 变 、 交感 神经 受 激惹 、 动 脉受 压 颈 颈 椎
本 病乃 是本 虚标 实之证 , 由虚 实夹杂 合 而为病 。 多
迫 或先 天变 异等 颈项各 种器 质性 或 功 能性 改 变 , 发 继 椎 基底 动脉 系统 供血不 足 、 颈项 肌 群受 损导 致 颈部 本 体 感觉 传人 紊乱 、 颈部 交 感 神 经 受 激 惹 引 起 紊 乱 、 前
4 结
语
查 氏旋 转 牵压 法 具 有安 全 性 高 , 复效 果 较佳 , 整 起效 快 , 手法完 毕 即可 收效 , 治疗 时 间短 , 易操作 等 容 特 点 , 得临床 推广 。为 了能 将 其 系统 化 、 准 化 的 值 标 运用 于 临床实 践 , 导 以后 的研 究 以及 临床 实 践 , 指 为
( ) 2 9—2 1 5 :4 5.
在加 载牵 引力 后 , 引力带 来 的髓核 压 力 降低可 抵抗 牵 旋 转及 屈伸位 带来 的压 力 升高 , 因此 , 同时进 行 牵 引和旋转 的手法 可 避 免 因单 独 加 载 力量 旋 转 时 髓 核
内压力 的升 高 。从 髓核 内压力 变化 的角度 看 , 在后 伸 位 实施 颈椎拔 伸旋 转手 法时髓 核 内压 比前 屈位 更低 , 在 后伸 位 实 施 颈 椎 拔 伸 旋 转 手 法 比较 安 全 L 】 。另 外 , 手法 的特点 是在 整个操 作过 程 中没 有颈 部 的扳 此 动动作 , 因而也就 避免 了一些 由于颈部 扳 动所 致 的损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新进展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新进展发表时间:2019-07-24T15:51:54.50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张作鹏杨华琴(通讯作者)黄俭峰寻晓[导读] 颈性眩晕是一种多发病,涉及骨科、耳鼻喉科、脑科等诊室。
颈性眩晕是颈椎椎体和周边组织诱发的眩晕症状。
诱发颈性眩晕疾病因素多样化,在诊断与治疗方案方面也存在一定争议。
浏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湖南浏阳 410300【摘要】颈性眩晕是一种多发病,涉及骨科、耳鼻喉科、脑科等诊室。
颈性眩晕是颈椎椎体和周边组织诱发的眩晕症状。
诱发颈性眩晕疾病因素多样化,在诊断与治疗方案方面也存在一定争议。
因此,本文就针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诊疗进行综述,报道如下:【关键词】颈性眩晕;发病机制;诊疗;进展眩就是眼花目眩,头晕,机体无法站立,多种情况同时出现就是眩晕。
眩晕可以是一个独立疾病,也可是其他疾病引发的晕眩。
此疾病发病机制是血管神经因素、小关节增生、横突孔异常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情况,不同医学研究者对疾病的认知在观点上有所不同。
国外医师对颈性眩晕多采用针到、牵引方法治疗,国内医师建议对神经血管因素实施手术治疗[1]。
1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1.1 神经因素与血管因素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后会导致前庭耳蜗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轴突、神经、细胞脱髓鞘出现暂时性亢奋,进而出现眩晕耳鸣情况。
颈椎旋转实施颈动脉血管彩超可观察到: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量与骨性关节炎会发生一定变化。
椎动脉周边有交感神经,当椎动脉进入到颅内,若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导致动脉痉挛收缩,从而降低血流量。
1.2 钩椎关节、关节增生横突孔内侧壁主要为钩椎关节,椎动脉走形在横突孔内侧,一旦钩椎关节发生病变就可对椎动脉产生刺激,从而使血管痉挛出现收缩情况,诱发脑供血不足,发生眩晕。
1.3 横突孔异常横突孔出现狭窄或者骨质增生等情况就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发眩晕。
1.4 颈椎周边肌肉或者韧带病变颈椎周边肌肉可保证颈椎的稳定性,韧带痉挛与肌肉会导致小关节紊乱,从而影响周边血液循环状态。
中医内科学--眩晕
第十六页,共27页。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常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益母草 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 血安神定志。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5.肾精缺乏
病症: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 烦Vl干,耳鸣,神疲惫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 细。
病机析要:肾精缺乏,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眩晕, 耳鸣,健忘;肾精不能养肝,肝阴缺乏,故视力减退,两 目干涩;肾精缺乏,故腰酸膝软,遗精;阴虚内热,心神 不安,故心烦口干,少寐。
头晕头胀,多寐,苔腻,加藿香、佩兰、石菖蒲醒脾化湿开窍;呕 吐频繁加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加厚朴、白 蔻仁、砂仁理气化湿健脾;耳鸣加葱白、郁金、石菖蒲通阳开窍;痰 浊郁而化热,眩晕,头目胀痛,心烦Kl苦,苔黄腻,脉弦滑,可用黄 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假设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 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化痰饮。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宋 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那么眩倒 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 伤致眩说。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挟气 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 痰者,有火痰者。〞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丸。
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颈源性 眩晕 , 又称 “ 眩晕型颈椎病 ” 、 “ 椎 动脉型颈椎病 ” , 是 指 由于颈椎 脊柱退行 性改 变导 致椎 一基动 脉 系统供 血 不 足而 出现 以眩晕 为主症 的综 合征 。临 床上 表现 为 以眩 晕为 主要 症 状, 伴有头痛 、 颈肩 部疼痛 。当颈后 伸或侧 弯时 眩晕加重 , 可伴 有恶心 、 耳鸣 、 视 物不 清 、 肩 臂麻木 不仁 等症 , 走路 不稳 , 甚 至猝 倒, 可 因 颈 部 位 置 改 变 而 立 即 清 醒 。 近 年 来 随 着 电 脑 的 普 及 和 工作 的劳 累 , 不仅 中老 年人 本病 发病 率上 升 , 而且 在部分 青 年 人当中 , 本 病的发病率也呈 上升趋 势 。颈 源性 眩晕属 于祖 国医 学“ 眩晕 ” 范畴 。《 灵枢 ・口问》 篇云 : “ 上气 不足 , 脑 为之 不满 , 耳为之鸣 , 头为 之苦倾 ,目为之 眩 ……” , 提 出了 眩晕 的病 名 。 其 内因总责之于肝 肾气血 不 足 , 筋脉 空虚 , 外 因乃 感 受风 寒湿 邪, 日久痰 浊 瘀 血蕴积 , 经脉阻滞 , 气血运行 不畅 ,筋脉失 养所 致。本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 中医治疗 在临床上取得 良好效果 , 现笔 者将近年来 中医治疗 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文献综述 如下 。
中医外治杂志
2 0 1 3年 1 0月 第 2 2卷 第 5期
・
4 9・
中 医 治 疗 颈 源 性 眩 晕 的研 究 进 展
赵 崇智
(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三 临床 医学 院 , 广 东 广 州 5 1 0 4 0 5 )
摘要
述如下 。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 以眩晕和 平衡 失调为特征 , 且 多数 患者伴 有颈肩 、 颈枕部 疼痛 的临床 常见疾病 。中 医学在
对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一些思考
平 c 水平 , 6 借分支与下节相连 :甲状腺及 甲状旁腺血管支 、 心
支、 气管支 。 23 颈 下 节 .
() 1灰交通支相当于 c ~T , 7 1常与胸 N构成 星状 N节 , 位于 颈长肌外缘。 () 2 心支。 () 3 血管支 : 随椎 A进入颅 内 伴 基底 A、 大脑 后 、 小脑 、 脑 桥、 、 内耳 脊髓等血管和甲状腺下 A丛。 椎动脉交感神经丛 、 交感神经干 、 及灰交通支受刺激引起椎 动脉反射性收缩 、 血管痉挛 、 血流减少而诱发眩晕 。沿椎 一基底 动脉 的交感神经纤维在颅 内经内耳动脉可达到耳的前庭部 , 支配
维普资讯
科 之 学友
Fnfie ar rd e ts i ccme eo nA u S
27O 国 0 ̄ 4 0 B
对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一些思考
罗 杰
( 四川成都康骨 医院 ,四川 成都 6 04 ) 10 1
摘 要 :文章 尝试从 眩晕的发 生与前庭 系 、视 觉 系统、 以及本体 感受 系统相 关,这 统 三方面着手分析 颈源性眩 晕可 能的机制。 目的在 于为临床诊 疗提供 一些有益 的思考 , 以期 能够举一反三 、在 复杂的征 象中抓住 重点 ,提 高疗效。 关键词 :颈源性 眩晕;前庭 系统 ;视 觉系统 ;本体感 受系统 中图分类号 :R 4 . A 1 文献标识码 :A 2 文章编号 :10 — 1620 )4 0 9 — 2 00 8 3 ( 70— 0 3 0 0
1 椎动脉
前庭神经核发出二级纤维到小脑 、支配眼肌 的神经核及脊
髓 。前庭器主要影响头部运动的控制和运动时视觉的固定 , 前庭
脊髓束影响身体各部位肌 肉的张力 。总之, 前庭器对平衡 和维持 直立姿势有决定性 的作用 , 尤其是通过到小脑 的脊髓 的传导束 使这一功能得 以完善。 颈段 : 起源于锁骨下 A从 c 6横突上升 。 椎管段 : 两侧椎动脉呈直线 向上行走 。 枕段 : 、 绕枢 寰椎呈现多个弯曲进入枕大孔 。 颅 内段 : 两侧椎动脉汇合成为椎一基底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 小脑、 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 面皮质的血液 。 而位于脑干的前庭系统对缺血非常敏感 。 这一点 也可 以从 目前的临床治疗得到佐证 ,即治疗 眩晕大都是使用不 同类型 的扩张血管 , 改善微循 环药物 , 着眼于抑制血管收缩降低 血管阻力 、 降低血管 通透性 、 轻膜迷 路积水 、 减 增加耳 蜗 内辐射 小动脉血流量 , 改善内耳微循环 ; 着眼于扩张椎 一基底动脉 , 改 善前庭神经核 的血供 。从外周和中枢两方面改善前庭 系统功能。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探讨
椎 体畸形、 寰椎椎动脉沟环 的出现 , 可造 成椎 动脉扭 曲、 都 成
角或受压 , 他因素共 同作用 下容 易发病 。一 侧横 突孔 狭 在其 窄, 将削弱其对另一侧椎 动脉病变 的代偿 能力 , 能成 为导致 可 颈性 眩晕 的潜在诱 因[ 。沟环 是椎动 脉第 3 必经之 通道 , 1 ” 段
交感 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相吻合 , 同支配椎动脉 ; 共 ②可能
是通过神经反射沿脊髓到达前庭 神经核等中枢 神经部位引起
反射性眩晕。颈部病变 , 无论是软组织或骨关节 , 管内或椎 椎
若同时存在动脉粥样硬 化、 少吻合 通道 及对侧 椎动 脉缺 失 缺
( . %) 1 8 或发育不 良等 , 出现创 伤后颈性 眩晕 , 则 严重 可造 成
死亡。
管外 , 均可使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致功能亢进 , 通过椎 动脉 丛使
椎动脉收缩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最终 导致 前庭迷
路缺 血 , 产生眩晕症状 。同时 , 通过 广泛 的交 感神 经网 , 引起 交感神经机 能亢 进 的其他 症 状 , 如恶 心、 吐、 呕 出汗异 常、 心 慌、 心悸 、 眠等 。M r n (90 报 道 , 失 ai e 18 ) n 电刺激 实验动 物颈 部 交感神经可导致椎基底 动脉 、 内动脉及 内听动脉 血管痉挛 颈 与血流量减少 。孙静宜 [采用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剥离术 7 】
椎动脉容易受刺 激或挤压 引起 血流 障碍导 致眩 晕[ 1 川。椎. 基
底动脉 病 变 或 发 育异 常 , 动 脉 管 径 左 右 平 均 (0±0 7 椎 4 .)
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颈 源 性 眩晕 又 称 “ 晕 型 颈 椎 病 ” “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 眩 、椎 , 是 指 由于 颈 椎 脊 柱 退 行 性 改 变 导 致 椎 基 动 脉 系 统 供 血 不 足 而 出 现 以眩 晕 为 主 的 综 合 征 。 临 床 上 以 眩 晕 为 主 要 症 状 , 有 伴
颈 源 性 眩 晕 的 认 识 及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进 展
黄 友 卫
( 西 百 色市人 民 医 院 , 西 百 色 5 30 广 广 3 0 0)
[ 键 词 ] 颈 源性 眩 晕 ; 西 医结合 治 疗 关 中 [ 图 分 类 号 ] R 5 . 中 25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8 4 (0 2 0 0 9 文 0 8— 89 2 1 ) 7— 7 2—0 3
满 , 为之苦鸣 , 为之苦倾 , 耳 头 目为 之 眩 … … ” 提 出 了 眩 晕 病 ,
性 因 子 表 达 , 可 对 椎 动 脉 周 围 神 经 产 生 激 惹 作 用 。 潘 之 亦
清 认 为 随年 龄 增 长 , 椎 因 椎 间 盘 吸 收 变 短 , 脉 则 因 硬 颈 动
名 。《 内经 》 为 与 肝 有 关 , 《 问 ・ 真 要 大 论 》 诸 风 掉 认 如 素 至 “ 眩 , 属于肝 ”认 为与髓海 不足 有关 , 《 枢 ・ 论 》 “ 皆 ; 如 灵 海 : 脑
为髓 之 海 , …髓 海 不 足 , 脑 转 耳 呜 ” 认 为 与 外 邪 有 关 , … 则 ; 如
化 而 变 长 , 致 椎 动 脉 扭 曲 , 外 , 突 孔 发 育 小 , 突 孑 分 导 另 横 横 L 隔 , 动 脉 本 身管 径 异 常 , 可 造 成 椎 动 脉 血 流 速 度 异 常 。 总 椎 都 之 , 发 病 机 制 主 要 有 椎 动 脉 机 械压 迫 学 说 、 感 神 经 刺 激 学 其 交 说 、 间 失稳 或 软 组 织 炎 症 直 接 或 间 接 刺 激 神 经 学 说 。 而 发 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