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_《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精品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学生能认读并正确书写“楼、依、尽、黄、河、层"等生字。
(2)诵读理解: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情感体验:学生能初步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感,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层含义,以及它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①展示鹳雀楼的动画视频,配以生动的解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提问: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鹳雀楼在哪个城市?(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2)生活经验分享①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登高看风景的经历,如爬山、登塔等。
②引导学生描述当时看到的景色,如“我看到了远处的山、近处的河流"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导入诗歌①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讲述诗人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
②朗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画面感。
(二)初读感知(1)朗读热身①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发音,适时纠正错误,如“依"字的声母和韵母。
②教师选取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尽”、“黄"、“流”,示范重音和停顿,引导学生模仿。
(2)韵律感知①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教师通过手势提示节奏,如“白日依山尽"时手势上扬,表示日落的壮丽。
②分组比赛朗读,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3)情境配乐①播放与诗境相符的背景音乐,学生再次朗读,尝试将声音融入音乐中,增强诗歌的意境体验。
②讨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4)角色扮演①学生分角色扮演诗人和鹳雀楼,一人朗诵,一人想象自己是楼,感受“更上一层楼”的心情。
《古诗三首登鹳雀楼》教案 精选1篇
教案:《古诗三首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欣赏、背诵、朗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登高望远的古诗,为学习《登鹳雀楼》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包括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抒发的豪情壮志等。
(3)分析《登鹳雀楼》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登鹳雀楼》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悟。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背诵《登鹳雀楼》,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接龙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3)让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重要意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杜甫的创作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 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的文本和注释,王之涣的生平介绍。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了解诗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背诵《登鹳雀楼》。
3. 文本解读:(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的意义。
(2)解释诗中一些生僻字的意思。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想或者创作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登鹳雀楼》的诗意、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其中的生僻字的掌握。
古诗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登鹳雀楼》。
(2)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登鹳雀楼》的图片、译文、注释等。
2. 教学素材:相关古诗词、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鹳雀楼的好奇心。
(2)简介诗人: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共同探讨古诗的意境美。
4. 想象与联想(1)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自己曾经见过的风景,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分享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5. 背诵与默写(1)让学生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让学生默写古诗《登鹳雀楼》,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登鹳雀楼》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古诗《登鹳雀楼》。
(2)布置相关古诗词的阅读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春望》等,与《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诗性智慧成为不朽之作,传诵千古。
作为鹳雀楼的实体,有几人能见,有几人能登,有几人能知,楼之享有大名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分不开的。
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较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较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此外,在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或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切入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鹳雀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很高的地方,看过远处的风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体会诗中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创造潜能;
4.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包括“雀、楼、依、尽”等。教师应通过直观演示、词语卡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4.体会诗人王之涣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寓意;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登鹳雀楼》教案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登鹳雀楼》是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高望远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这首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短短二十字,缩万里于咫尺,寓哲理于简言,描绘北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教学目标】1.【识字与写字】采用字理、图片等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背诵古诗。
3.【表达与交流】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梳理与探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
【教学重点】字理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任务一:以诗引诗,初识鹳雀楼1.引言: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引出楼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以清代诗人尚镕的《忆滕王阁》诗句作为引子,激发学生对楼阁文化的兴趣。
2.猜一猜楼之得名: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鹳雀楼"三个字,并根据字形推测“鹳雀”的含义,例如,从“鸟"字旁推测鹳雀是一种鸟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鹳雀的了解,例如鹳雀的体型、习性等。
3.初识“鹳雀楼”:老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对鹳雀楼的整体印象。
例如,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鹳雀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成为唐代著名的登高胜地。
《登鹳雀楼》教案15篇
《登鹳雀楼》教案15篇《登鹳雀楼》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4)1、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
(课件出示5)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1、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太阳)。
依(依靠,依偎的意思)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优质16篇)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优质1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唐诗登鹳雀楼教案(优质16篇)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意境、感受情感的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欣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勇于攀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鹳雀楼图片、相关风景图片等。
2. 文字资料:关于鹳雀楼的介绍、古诗文翻译等。
3. 教学音频:古诗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景物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鹳雀楼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3)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字词。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感悟意境(1)学生闭目聆听古诗朗读音频,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联想和创意,以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古诗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鹳雀楼为题材的古诗或画作。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
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
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
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说)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登鹳雀楼》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鹳雀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会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登鹳雀楼》的诗意理解。
2. 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难点:1. 诗歌中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鹳雀楼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介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引入《登鹳雀楼》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5. 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诗歌或故事。
(2)学生尝试创作以鹳雀楼为题材的小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诗意和鉴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登鹳雀楼》。
2. 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观后感。
3. 进行古典诗歌鉴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登鹳雀楼》的情况。
2. 学生对《登鹳雀楼》诗意理解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3. 学生合作探讨、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运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其他类似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古代诗人登高远望的传统,以及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2)运用图像和实地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景象;(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2)体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登鹳雀楼》,了解诗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停顿和语气;(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描绘手法。
4. 情感体验与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字迹工整;2. 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创作一幅画或写作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古诗《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案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的壮志豪情。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理解《登鹳雀楼》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3. 能朗读《登鹳雀楼》并表达个人感受。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简要生平,激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2. 讲解与分析(20分钟):a. 分段解读:将《登鹳雀楼》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b. 主题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理解《登鹳雀楼》蕴含的主题,如壮志豪情、向往远方等。
c. 表达手法:解释并讨论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歌的美妙语言之处。
3. 听读与学唱(15分钟):a. 鼓励学生朗读整首《登鹳雀楼》,并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b. 听读欣赏:播放或朗读《登鹳雀楼》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c. 学唱活动:学生分组学唱《登鹳雀楼》的部分诗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诗歌创作(30分钟):a. 向学生展示其他古代诗歌的例子,鼓励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古代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b. 提供几个主题或情感词汇,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c. 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鼓励互相欣赏和给予建议。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a.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他们对《登鹳雀楼》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b.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如何把诗歌的美和情感表达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诗歌分析、朗读、创作等环节中的积极性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教学要点。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登鹳雀楼》及其作者王之涣。
4.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登鹳雀楼》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article/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古诗_《登鹳雀楼》公
开课教案精品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身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远。
)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
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
右边“米、女”上下各半。
“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誊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