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模板.doc
【最新】德育结题报告-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德育结题报告精选范文:德育结题报告(共2篇)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
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
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
“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
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的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塑造、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还有助于树立教育的正确取向。
本研究就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1.了解某中学的德育工作现状;2.探究某中学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提出改进和完善某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某中学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为研究对象,以便全面了解该校的德育现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如下:1.设计两份问卷,一份面向学生,另一份面向教师与学校领导,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看法和意见;2.针对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行访谈,与校领导和德育主任交流,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情况。
四、研究结果通过对某中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 德育工作现状1.某中学的德育工作进展顺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2.德育课程设置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3.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逐步提高。
2. 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德育工作的形式化和繁文缛节化;2.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缺乏有效衔接;3.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
3. 研究结论1.德育工作应该重视目标导向、系统性和科学性;2.应加强德育工作的与学科教育的衔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3.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
五、研究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明确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2.探索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衔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3.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4.重视德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完善德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六、结语本研究旨在探讨某中学的德育工作,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实现心理健康与快乐》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是学校实施德育课程的学期,我校以“实现心理健康与快乐”为主题举办德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建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培养德育意识。
我校首先在每个单位成立了德育工作小组,制定了实施计划,并由每个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课题,包括心理调剂、心理健康、健康心理教育等,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思想,及时指导和服务学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快乐提供指导和服务。
活动以“脾气管理”为主题,安排了德育讲座、心理启蒙、心理咨询室等各种形式的讲座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挫折。
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同学们开展心理、文体活动,以改善心理状态,调节心理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最后,在开展各类讲座、活动等过程中,收集学生的体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同时,现有的心理课题正在积极推进,依据学生实际困难和需求,制定未来的课题,不断改进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经过数月的努力,学校德育任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与认可,我校同学受到了德育活动的帮助,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并得到了学校多方面的肯定与好评。
本次德育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也树立了同学们对德育需求的
认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快乐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德育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语文德育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语文德育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背景语文德育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德育纳入到语文教学中,以期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语文德育课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回顾和总结语文德育的实施效果,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实施过程2.1 课题选择本次研究选择了“如何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的道德培养”作为课题。
这是因为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存在“只教课本内容,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因此探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融入德育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不同学校的语文德育课堂,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实施语文德育中的差异。
然后,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对于语文德育课程的认知和满意度。
同时,进行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德育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语文德育实施经验和效果评估。
2.3 实施情况分析通过实施过程中的考察、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以下情况:•很多学校在语文德育方面存在认识偏差,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德育教育存在被忽视的情况。
•学生和家长对于语文德育的意义和目标认识不够,对于语文德育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一些学校在实施语文德育上,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总结与改进3.1 总结通过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语文德育在目标设定上应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培养。
•语文德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培养。
•语文德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关注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经典文学的阅读和解析。
3.2 改进建议基于上述总结,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学校应加强对语文德育的认识,将德育纳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明确目标和教学内容。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观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研究德育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发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合作。
在学校,应以德育课程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观。
家庭应以身教为先,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并与学校进行密切沟通与合作。
社会环境应提供良好的道德导向,倡导公德、责任、友善等共同的价值取向。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一、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促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诸多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德育水平不容忽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方法,并报告其实施效果。
二、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因此,在学校德育课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 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应结合学科知识与现实案例。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面对各类道德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道德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辅导。
三、学校与家庭的合作:1. 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和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持者。
学校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形成合力。
通过家校联合会、家长讲座等形式,促进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计划和进展。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家长应该自觉地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只有家庭与学校携手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社会环境营造:1. 公德倡导公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
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全文)
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理论依据1、进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进展中的人,这种进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进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进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进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进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XX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进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进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进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
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进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
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活动是实现进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进展的基础。
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德行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然而,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无法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德育效果有限。
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德育的渗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实现德育的渗透,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具体目标如下:1.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探讨德育渗透的概念和内涵;3.研究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4.提出促进德育渗透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了解国内外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然后,选取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这些学校的德育渗透实践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和不足:学校德育工作过于依赖单一形式的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德育教育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等。
2.德育渗透的概念和内涵: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理念和价值观贯穿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校园文化等。
3.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德育渗透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育环境创设等途径实现。
具体方法包括制定德育目标和评价体系、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等。
4.促进德育渗透的对策和建议: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家校合作等。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德育渗透的模式,以提高德育的效果。
2.德育渗透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推动。
3.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式实施。
德育实践活动结题报告(2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我校开展了德育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品德,提升道德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活动内容1. 主题班会: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2.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敬老院慰问、环保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诚信教育:开展诚信签名活动、诚信考试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4. 国旗下讲话:邀请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红色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传承红色基因。
6. 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四、活动实施1.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员等。
2.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3.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 严格执行活动方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5. 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内容。
五、活动效果1. 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加强。
2.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 学校德育工作得到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4. 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改进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范本)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作者:华土木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
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
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
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范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德育内容过于空泛、德育理念陈旧落后等。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德育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调研,探讨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方向,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
同时,选取3所学校作为实地访谈的对象,共访谈了5位教师和15名学生。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实地访谈的内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层面,缺乏对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2. 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以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环节。
3. 德育教育方式陈旧落后。
德育教育过于注重单向传递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教师应当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革与创新方向:1. 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德育的本质和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德育的热情。
2. 创新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灌输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和思辨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推动德育教育方式的变革。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四、结论通过对德育教育实施现状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德育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方式陈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培养聋生自尊心、自信心实验与研究”个人结题报告——吉林省松原实验区松原市特殊教育实验校刘雪莲联系电话:136******** 邮编:138001 邮箱:cytj1257@/doc/764788434.html, 我从2007年9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十心’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特殊教育学校“培养耳聋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实验与研究”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工作。
在参与课题的研究中,我在行动中学习,学习中反思,反思中提高认识,再把认识形成理论,最后,把理论付于德育实践中。
四年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有很多收获。
一、理论学习。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重视德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心理学》内容为理论依据,并从《班主任》、《中国德育》等德育报刊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认真研究《和谐德育论》《和谐成长》,深刻理解总课题组提出的和谐德育理念,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研作风。
二、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的行动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教育班会活动。
1、寓德育教育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利用每一个良好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升旗仪式、德育主题教育月、班队会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地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2、每一阶段都以《和谐德育论》和学生《和谐成长》上的内容为主要依据,认真学习读本,指导学生填写《和谐成长》,并根据重点内容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
3、第二阶段针对《和谐成长》中“学会健心”的相关教育内容,召开了以《战胜挫折》为主题的班会,班会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讲读海伦凯勒的故事,学生了解了一个盲聋哑人是怎么样战胜挫折,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通过辨析对错,使学生明辨事非,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身边的榜样的现场讲演,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树立了战胜挫折的自信心,有决心、有信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挑战,达到了开展班会的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本报告将会就我校在过去一年中所开展的德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德育工作的背景和目标我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认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道德品质过硬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在过去一年,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即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德育工作的实施与特点1. 课堂教育学校结合学科教学,注重德育内容的融入。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讲授道德经典、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德育活动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如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
讲座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主题班会则以团结、友爱、互助等为主题,社会实践则将学生带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责任。
3. 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不仅能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德育工作的效果与展望1. 效果总结经过一年的德育工作,学校发现学生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有了明显提升。
他们更加注重公德、伦理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2. 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持续推行德育教育。
我们计划在各类德育活动中加入学生的思想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结语:通过对我校过去一年德育工作的总结与分析,我们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开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品德修养,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持和指导。
(以上内容是根据题目自行判断其格式后所写,并不代表真实情况)。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doc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篇一:德育渗透结题报告襄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高峰完全小学课题组XX 年 6 月――XX 年 7 月,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的实践活动。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作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目标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研究的内容: 1.做好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提供依据。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全套完整版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全套完整版1. 引言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深入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供德育工作的全套完整方案。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发展水平。
2. 课题背景在当今社会,道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褪色,个别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素养,成为当前教育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
3. 课题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一套全面的德育工作方案。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达到以下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意识。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相关教育实践活动。
在文献综述阶段,我们对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实施情况。
在问卷调查阶段,我们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知和需求。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验证德育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 实施方案基于研究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德育工作全套完整方案:5.1 德育目标本方案的德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和道德意识的提高。
5.2 德育措施本方案的德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置课程体系:制定德育课程,完善德育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提高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搭建德育平台: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学生社团、志愿者组织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机会;•建立评价机制:建立德育综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德育工作的持续改进。
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讨论》结题报告20**年6月――20**年10月,我校进行了了科研课题《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讨论》的实践活动。
自课题构成立以来,在学校德育处和教科室的领导挂念和引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老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同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常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议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议的。
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老师的挖掘和融会贯穿,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物理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挥霍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老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
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病,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紧要。
二、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全部物理老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
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老师的事,只要是老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同学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进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同学。
2、物理老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物理老师通过学习和讨论,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制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同学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准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重视德育实效。
三、课题讨论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养教育理论,对全面素养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盐城市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材料
某某市中小学“十二五〞德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某某市大丰区小海镇南团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德育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回归生活是改变传统德育方法的必由之路。
德育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帮助受教育者在参与和创造自己积极的道德生活过程和实践体验的根底上,不断优化其道德心理,形成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道德人格。
当前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参与社会活动缺乏热情,对父母缺乏关爱,对同学缺乏关心和帮助,自理能力太差。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最优时期,也是建设良好行为习惯的临界期。
那么,针对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结合学校生活实际,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1、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本课题研究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
2、生活化: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即“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 3、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从各个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德育,学习德育促生活。
它表现了“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根底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会感悟、品味,并学会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两层意义:〔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模板Ctrl+D,我们将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更多关于2015年报告的信息,敬请期待!点击查看:True相关推荐:| | | | |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模板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学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
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
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
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
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
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
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
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
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1、研究目标: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2000.6—2000.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00.9—2002.12):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2001、2002年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
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
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00年3月4日,课题组核心成员赴南京参加由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中学、中国科大附中发起的全国首届“周班”、“邓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
参加了由北京、上海、云南、西藏等省市的18个大中小学组成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联谊会。
2001年3月,学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
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
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
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
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
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
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
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
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
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
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
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
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
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
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
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
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
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