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和比较1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和比较1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和比较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分类2. 物体的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

2. 讲解新课(1)物体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然后根据这些特征将物品进行分类。

例如,将红色的物品放在一起,将圆形的物品放在一起等。

(2)物体的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物品的大小、长度、高度等特征,然后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比较两个物品的长度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合作完成一些分类和比较的任务。

例如,将一些物品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比较一些物品的大小等。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分类和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分类和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分类时,不能准确地抓住物品的特征;有些学生在比较时,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比较结果。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类和比较的方法。

同时,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类和比较。

以上便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和比较1的全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以上提供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和比较1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实践操作”环节。

分类(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分类(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分类(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类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分类的基本概念。

2.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 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基本概念,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分类标准,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可以怎么分类呢?”2. 新课:讲解分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分享分类结果。

4. 总结:对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分类标准。

5. 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类2. 板书内容:- 分类的基本概念-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将家里的物品进行更好的分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比较-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较-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较-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材背景青岛市出版的《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是一本面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兴趣,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案介绍本教案是比较-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以《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依据,结合教师实际教学经验和学科特点编写而成。

主要内容包括数的比较、重量的比较和容量的比较等。

本教案的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三、教案结构范例教案:数的比较一、教学目标•通过数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大小关系,增强数的概念,培养判断、推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的大小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和摆脱自我中心意识的社会性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于」和「大于」的大小比较。

•用数字游戏引导学生理解大小关系。

•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判断。

三、教学重难点•学生理解「小于」和「大于」的大小关系。

•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能够通过活动和游戏体验数的大小关系。

•学生能够运用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判断。

四、教学机制•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放松心情,全方位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促进他们在互动中认识、学习和进步。

•合作游戏: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体验数的大小关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教师讲解: 通过教师的讲解,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发掘、体验和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步骤1.讲解数字的大小比较。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3.进行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字的大小关系。

4.给学生提供比较判断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比较判断的讨论和活动。

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分类与比较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的比较。

2. 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

小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大的主题图)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

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学习比较、分类: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

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2. 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里的物品;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

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3. 解决问题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语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帮助妈妈整理衣橱,学习了分类问题,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衣橱里的物品,看看又会发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呢?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同学们:妈妈给小刚和弟弟分别买了一条裤子,打开衣橱后,小刚不知道哪条裤子是妈妈给自己买的,但是妈妈告诉小刚一个线索:小刚的裤子长些。

可是,哪条裤子长些呢?预设:可以把这两条裤子进行比较。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比较长短。

(1)提出问题:同学们:怎样比较2条裤子哪条长,哪条短呢?(2)汇报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生1:把2条裤子的裤腰上下重叠,观察裤脚处,谁剩余的多,谁就长些。

生2:可以用尺子测量每条裤子的裤长,然后比较长短。

学习过程(3)总结方法同学们:我们在比较2个物体的长短时,让2个物体的长度一侧对齐,观察另一侧,剩余的多物体,就是比较长的物体。

比长短:重叠比较法:一侧对齐、测量比较法;2、比高矮再次回到情境图:(1)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你看看置物架上,2个花瓶谁高谁矮呢?(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生1:和一样高。

生2:比高些。

课件演示我们看到置物架上它们一样高,但是它们的起点不同。

我们可以把在置物架上端看作它们比较的起点,看下端,谁剩余多,谁就高。

教师总结并板书:比高矮:同一起点进行比较。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比轻重教师:比较轻重就不能从外观上比较了,要用手掂一掂它们的重量了学习过程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学生汇报:比较长短和高矮时,需要一端对齐,比较另一端,或者同一起点,再比较高矮。

比较轻重要掂一掂再比较。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当堂检测作业内容做一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致性95%以上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教材版本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目标1.掌握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

2.学会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内容1. 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1.1 分类•什么是分类?•为什么需要分类?•如何进行分类?1.2 比较•什么是比较?•为什么需要比较?•如何进行比较?2. 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将物品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难点1. 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分类和比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着重讲解如何进行分类和比较,避免让学生产生混淆或误解。

2. 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强调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可以用手比较、放在一起比较等等。

•教师还需注意分类和比较过程中语言表达准确,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1. 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1.1 分类1.向学生提问:你们有做过分类的经验吗?(可请学生举例说明)2.讲解分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

1.2 比较1.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比较物品大小的经验吗?(可请学生举例说明)2.讲解比较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

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大小比较游戏、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2. 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1.讲解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手比较法、放在一起比较法等。

2.分组让学生进行大小关系分类和比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教学评价1.考试:出示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大小关系分类和比较作业,加强学生巩固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反思1.分类和比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行引导。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数序、分类、排序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10,理解数字的意义。

2. 学会数序,能够按顺序排列数字。

3. 学习分类和排序,能够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排序。

4. 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法、减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数序的理解、分类和排序的能力。

2. 教学难点:数字的意义、分类和排序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字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数字代表的含义。

3. 活动设计: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数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和排序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5. 总结提升: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增强他们的直观感知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数序、分类和排序。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类-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法与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总结与反思•七、板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了解和理解物品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分析的认识。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分类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初步分类知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正确分类物品。

2.掌握如何根据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较为准确地分类物品。

2.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类的基本原则。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课程采用了“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示范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形象理解领域初步认识分类。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逐渐从直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升华到理性、抽象的认识。

学法本节课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物品的色、形、大小进行分类,并运用分类的原则,最终确定物品的类别。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观察、判断能力,通过对不同物品的比较和分析,自主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并通过名师讲解,温故知新。

2. 感性认识利用幼儿园的物品进行分类操作,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通过对物品的一一比较,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从直觉到理性认识,逐渐形成客观化的分类意识。

4. 游戏互动利用课堂卡片筛选游戏,让学生互相配合,完成分类任务,并巩固课堂所学难点。

5. 讲评点拨在游戏完成后,教师讲解和点拨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到客观化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了实际操作、探究启发、知识建构的统一体,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得到了凸显,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本质,并且通过教师巧妙的点拨和思考,学生在分类问题上的认识和运用有了明显提高,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分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分类》,是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是数学学科基础理论的核心。

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点:1.了解分类的概念和基本规则。

2.掌握数字、图形以及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并取得初步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1.分类的基本概念。

2.学习数字、图形和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3.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将分类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达到初步的进步。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普遍缺乏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的能力,所以掌握这些方法对于他们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结合课堂教学,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示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分类的概念和基本规则。

2.学习数字、图形和其他物品的分类方法。

2. 教学方法1.语言教学(口头解释)。

2.教学演示和观察法。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过程设计1. 教师引入(5分钟)1.课堂前引入,教师可以先引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品分类。

2. 学生探究(30分钟)1.教师先通过教学素材(三个数字,五个几何图形,其他物品,例如:玩具等)让学生自己对素材进行初步分类。

2.在分类过程当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类方法,对于同种类的物品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对它们进行分类。

3. 学生交流(15分钟)1.学生两两排队进行交流,两个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对答案、评论和更正。

2.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4. 教师总结(10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2.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协作讨论,互帮互助。

八、教学评估1. 评价方式:收集学生个人分类的教学活动和交流的记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思维、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概念,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内容1. 分类与比较的概念2. 分类的方法与步骤3. 比较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类是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的过程。

讲解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3. 练习分类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将一些物品按照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讲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讲解比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较是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过程。

讲解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方法。

5. 练习比较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比较一些物品之间的差异和相似。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练习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练习。

2. 让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不足之处。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青岛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青岛版

课题:分类与比较统计整理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所学的位置、分类、比较、统计等相关知识,沟通知识建立内在联系。

2、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复习的过程,体验整理复习的方法,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整理、复习建立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综合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建构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

一、联系本地天气情况导入二、初步感知雪山乐园情景图指导看图,指名回答看到了什么?师:大雪天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那么你想亲自体验这种乐趣吗?三、“分类与比较”知识的整理。

生:在土的右面有6棵松树。

师:除了松树,雪山乐园还有什么树?按照不同的名称我们把雪山乐园里的大树分成了三种,数一数这些大树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生:梧桐树比松树多。

松树和冬青树同样多。

……师:你还有别的分法吗?四:统计知识的整理生:在图的右边看到的冰雕有4只小兔子的、3只小猴子的、1只小梅花鹿和2只小松鼠的。

师:你说得很完整,我们可以借助统计图和统计表板书三种不同数目的图标还可以按颜色分把刚才数的结果记下来。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统计那些事物的数量?生:有几只小鸟?……师:我们这样在统计图和统计表里整理数据,你认为有什么好处吗?生:可以把数过的记下来,不容易忘记。

看看统计图里涂颜色的格子的高矮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师: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和解决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根据雪山乐园里的信息解决了很多问题,他们都是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统计中的知识。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

五、联系生活小组互助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师:每个小组派代表选择不同小标志数(按题目难易程度分为:1枚小标志、2枚小标志3枚小标志)的题目,答对获得相应数量的小标志,答错就扣除相应数量的小标志还没有赶上来的小组加油了!)出示卡片题目。

生:小组派代表选择题目并说出解决问题使用到了本学期学到的那些知识。

六、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巩固你都有哪些收获?生:……师:你们都谈得很好,老师希望本学期学的这些数学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比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中的比较单元的教学。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第一章《比较物体的大小》,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小、长短、高矮等概念,学会用比较符号“>”、“<”、“=”来表示物体的相对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比较的基本概念,学会正确使用比较符号,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比较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将比较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比较自己与同学的身高、比较书本的长度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片、卡片和实物,用于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比较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例如桌子和椅子,然后问他们:“哪个桌子比椅子高?”引导孩子们使用比较符号回答。

3. 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例题,如“比较下列物体的大小,用‘>’、‘<’或‘=’表示:(1)苹果和橙子;(2)铅笔和尺子。

”让孩子们跟着我一起解答。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孩子们分成小组,互相出题并进行解答,以此巩固比较符号的使用。

5. 应用拓展:我会让孩子们观察自己与同学的身高、书本的长度等,用比较符号进行表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我会写上比较符号“>”、“<”、“=”,并在旁边附上相应的图片和实物,以便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比较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并和家长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对比较符号的掌握情况,然后在下一节课中针对性地进行巩固。

同时,我还会寻找更多的实际情境,让孩子们学会运用比较符号,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教案(2)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教案(2)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教案(2)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比较单元备课:一、单元教学内容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材分析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难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五、教学措施: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

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以外,学生还可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3.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

4.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学会了对物品进行分类,是否能对物品进行比较),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情况进行引导。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上册 总复习分类与比较一等奖创新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上册 总复习分类与比较一等奖创新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上册总复习分类与比较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分类、比较(回顾整理)课型复习教学内容理解分类的方法、比较(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能对事物的长短、大小、粗细、胖瘦、轻重、高矮等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准备衣物花瓶小棒教学过程复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帮妈妈整理好衣物的(出示情景窗1)打开衣橱你看到了什么?生1:衣橱里挂着两条裤子。

生2:一条红的,一条蓝的。

师:那这两条裤子,那条长呢?生1:蓝色的长,红色的短。

生2:红色的长,蓝色的短。

生3:一样长。

【通过创设把衣物放入衣橱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亲切感。

】二、自主思考,探究方法:1.比长短。

(1)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知道那条裤子长呢?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

(小组合作交流)师:大家想了这么多方法,可是怎么样才能去试一试?生:用纸条代替裤子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觉得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生:一头对齐好比。

教学过程复备师:是的,我们在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板书:长短)(2)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铅笔图那支铅笔长一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并在动手操作中自主优化方法。

学生充分参与了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注重了思想方法的渗透。

】2.比高矮、轻重。

(1)探究比较方法。

师:仔细观察,衣橱旁边的博古架上有什么?生:玻璃球、花瓶、瓷马。

想一想,这些物体可以比什么?生:长瓷瓶比矮瓷瓶高。

师:你们可真有办法!还可以比什么?(2)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课件展示“自主练习”第2题)认识吗?比一比,请在重的后面打对号,轻的后面画圈。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 《分类与比较2》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 《分类与比较2》教案

《分类与比较2》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30页,帮妈妈放衣服。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观察、思考1.学生观察衣柜和博古架中都有什么,启发学生明白图中的问题。

2.引发对比较问题的讨论。

3.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对长短的比较。

比较衣服的长短时,让学生比较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从而得出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但比爸爸的衣服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4.小博士的问题引出对轻重、高矮等的比较。

5.引导学生思考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

学生可能会根据生活经验直接想到妈妈衣服多;也可能会数一数妈妈、爸爸和小朋友衣服的件数,得出妈妈衣服多;还可能由衣橱中摆放的衣服的厚薄得出妈妈的衣服多。

6.小博士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博古架上所陈列的物品,讨论、交流还有哪些物品之间可以比较,比较什么,怎样比较,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比较,特别是对物体轻重的比较,要让学生掂一掂,亲身感受物体的轻重。

二、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自己练习,小组内评价。

第二题:是通过天平称物体重量来比较轻重。

练习第二组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比一个青萝卜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第三题:学生自己做。

第四题:是海宝和福娃比多少画面。

1.练习时,不要看两个一样长就不知道怎么比大小,要根据大小不一样来决定。

2.利用学具或观察身边的物体进行类似的比较。

第五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

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想比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_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第一册)主题主备人刘鹏单元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单元重点在活动中让学生能按指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比较。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单元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一、单元分析:1、知识衔接:分类与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学习比较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2、主要内容: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物体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3、教材编写特点: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与比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的2个信息窗,信息窗一是学习分类知识;信息窗二是学习比较的有关知识。

本单元实践活动是对前面学习的一个总结,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备注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主备人单位罗村镇聂村小学主备人袁鹏刘正军备课年级一年级备课单元第二单元课题第一课时分类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分类的意义及必要性,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操作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课型新授教具多种作业本,教学挂图教学环节及内容教法学法及时间一、活动一教师出示一摞各种各样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帮我吧!”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2.3 .分类与比较练习(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3 .分类与比较练习(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3 分类与比较练习年级:一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分类与比较的意义和方法。

2. 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2. 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2. 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让学生发现物品的分类和比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怎样分类的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新课1. 讲解分类与比较的意义和方法。

2. 通过实例讲解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练习。

三、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练习。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1. 让学生总结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练习。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分类与比较的日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类与比较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分类与比较的技巧。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了解了分类与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分类与比较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本次教案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如教室内的物品,这样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教案 (3)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教案 (3)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整理与练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练习、学生能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

难点:对知识的整理。

三、教学过程1.回顾和整理知识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分类与比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上节课知识。

我们知道分类分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不同。

现在把我们班的同学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生:按男女、高矮、大小(年龄)、胖瘦……。

为了让学生体会分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不同,教师把学生按男女,年龄进行了分类。

师:我们学会了对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比较他们的高矮、长短、大小、胖瘦、轻重、多少等。

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

2.分类练习(课件展示)(1)把水果圈出来:卷心菜、香蕉、苹果、桃、青椒、茄子、梨、黄瓜。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集体订正,学生区分水果和蔬菜。

(2)把动物圈出来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师:学生对动物掌握不好,认为只有鹿是动物,对学生进行举例说明。

(3)分一分,地上跑的画“√”,天上飞的画“⊿”,水里游的画“○”。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师:还可以怎样分?生:按颜色分(绿色和黄色)(4)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订正。

师:按颜色分(红、黄、绿);按形状分(叶子的样子)3.比较练习(课件展示)(1)比一比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强调比较长短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

(2)重的画“√”,轻的画“○”。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

(重点讲解第二幅图,它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3)在适当的□内画“√”。

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较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较教案 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2)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并能够用词语描述。

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比较词语。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若干。

2.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发现它们的大小、长短、高矮不同。

2. 新课导入:介绍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进行描述。

3. 教学互动: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学生用家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

2. 拓展作业: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发现它们的大小、长短、高矮不同,并用词语描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练习和拓展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比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课堂小游戏:设计比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比较知识。

2. 亲子活动:家长参与比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课程表:1. 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40分钟。

2. 课程顺序: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后续课程将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进行。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青岛版。

2. 教具: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

3. 学具:学生准备的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

4. 课件: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与比较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的比较。

2. 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主题图
教学重点:
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

小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大的主题图)
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

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
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学习比较、分类:
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

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
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
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
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
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
……
2. 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
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
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里的物品;
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

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3. 解决问题
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圈的,并说理由,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②比一比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二题图,学生讨论完成。

完成后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分类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发现了什么?
③哪团线长?你还能比较什么?
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④在适当的()内画对勾。

⑤谁拿最合适?
请有代表性的组派代表介绍分法并说明理由。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练习时,组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同学进行比较。

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最后通过推理得出谁的手最长。

对物体的比较,有直接比较,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比较。

4.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5. 课外活动
培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