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第4章-态度

四、态度的改变
2.个体人格因素 (1)智慧能力: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智慧高者较易了解 各种赞成的或反对的论点,进而根据此论点,形成或改 变自己的态度,其改变是主动的。智慧低者由于缺乏判 断力,容易被说服,也容易接受团体的态度,其改变是 被动的。
(2)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强大的人,会尽力维护自己已有的态度以保持自尊。因此,这种人的 态度很难改变。心理学家Rosenberg指出,在政治上极端保守者,都有不安与自卫的倾向。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 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 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 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影响力。
四、态度的改变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 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 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参与群体活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 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 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 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技术一:利用传播或沟通灌输新知识 态度的形成有赖于知识,而往往接触的新知识又可能改变已形成的态度。提供新
知识时,有下列几种技术性的问题。 (1)知识的来源。 (2)媒体。 (3)单面说明或双面说明。 (4)诉诸情感。 (5)明示结论与否。 (6)传播者(宣传者)的企图。 (7)反复提示。
四、态度的改变
二、态度的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1)

文化革命 文革时期 45-60 猜疑、知识系统不够、批判、明
主义
哲保身、好斗、压抑
文化精英 80年代 30-45 好学、忠诚、诚实、传统、成功、
主义
负责、健康
物质主义 90年代 <30 灵活、组织忠诚度减弱、享受、 竞争、思考、好学、成就、独立
(二)企业经营价值观的比较
比较方面 最大利润 一般目标 最大利润
第三章 价值观、态度、工 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 教学目标:
❖ 理解价值观及其分类、作用;态度及其构成、与行为的 关系、态度转变理论;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与工 作绩效的关系;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
❖ 重点:态度的构成、认知失调理论、员工对工作不满意 的反应、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组织承诺的三个因素
❖ 难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认知失调理论,工作满意度 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开明专制、专制和 民主、高度的参
民主混合
与式
主要的,但也要考 并不比其他集团
虑其他集团
更重要
六、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
❖ 1、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 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 值观的引导;
❖ 2、致力于组织文化建设,树立明确的 组织价值观,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 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凝聚 力;
❖ 公主只好隐瞒身世,去找全国最勇敢 的剑客帮忙。听了她凄惨的故事后,剑客 答应帮忙,只要公主能付出酬金。可是公 主付不起酬金,而剑客只拯救那些付得起 酬金的人。
❖ 公主举目无亲,再也没有人能帮助她 了。因此她决定自己独个儿冒险走一趟。 她沿着自己所熟悉的最安全的小径走, 眼看就要走出大森林的时候,却被邪恶 的男巫发现了,结果她被火烧死了。
发?
第二节 态度P92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能力人格价值观

EC
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 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 ——高登•奥尔波特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 进行描述)。 个体待人处世的基本倾向。 性格决定命运。
NU
NU
经济价值:象征形式依靠在市场上通过交换而 取得的价值。
MB A
2.价值观:
3.价值观的分类(罗克奇的两种价值类型):
EC
终极价值观: 舒适、和平、安全、自由、幸福、和谐、快 乐、救世、自尊等 。 工具价值观: 能干、欢乐、勇敢、宽容、正直、独立、智 慧、博爱、礼貌、负责、自我控制等。
四、人格的文化差异
Personality显然包含了下列意涵:面具、 书写符号、戏剧里的虚构人物、私有财产、明显 的特质……但是, Personality或character,过 去指的是外部的符号特征,现在无疑已被内化为 个人的所有物,也就是某个可以显示或诠释的特 质。就某个层面而言,这是一个强烈的、占有性 的个人主义,但它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意识的纪 录;纪录了日益增强的意识(对于“独立的”、 有价值的生活的认知),且赋予我们“个别的” (individual)自我。 ——雷蒙•威廉斯
EC
NU
1、能力 2、学习及相关理论
MB A
主要内容
一、能力
1,能力:
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这是对个体能做什么的一种现时的评估。 2,三个要素: 工作背景、主观性、时间性。 3,两种能力 心理(智)能力: 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 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 体质能力: 力量因素、灵活性因素、其他因素。
组织行为学之价值观

改变认知元素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的三个因素: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
- 17 -
1.1 管理4心.2理组学织概述承诺与行为
组织承诺 组成
情感承诺 连续承诺 规范承诺
进取
信仰
家庭责任
外界机遇 绩效标准
职责范围
成就感
个性
生活地区
兴趣
非工作价值观
期望
工作约束
“连续性”约束
-9-
工作满意感对行为的影响
工作满意感与劳动生产率 工作满意感与离职率 工作满意感与缺勤率
- 10 -
态度与行为关系:
态度越具体,与行为的相关性越高 态度本身的矛盾和复杂导致态度与行为不总是 一致 许多情境影响行为 个体的切身体验会加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行为对态度具有相当影响作用
2、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有特定的态度对象。
3、 态度的潜在性
态度实际一种内在的结构,不等于行为,所以态度不能 被直接观察到。
4、态度的协调性
三组成一般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5、 态度稳定性
-6-
态度的功能
1、 态度与社会判断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 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被动参与型---被动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 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认知失调论
- 15 -
平衡论
O ++
O +-
O -+
O --
P
XP
+
-
①
②
XP - ③
价值管理-4态度、价值观与管理 精品

国家立法:回家看妈
• 今年过节,你回家了吗?
• 顺从阶段: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 不觉地模仿他人;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 压力,从而产生从众或服从性态度。
• 同化阶段: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 念、行为或新的信息,这一阶段已经与 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自已 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
• 内化阶段: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 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入了 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 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 改变。
主体
权威性 可信性 喜爱性
信息沟通 组织规范 传递方法
客体
原有态度
个性 原有态度
4、态度改变的方法
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 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态度;
(1)增加接触,增进了解 (2)参与活动 (3)利用群体或组织规范 (4)说服、宣传教育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2)掌握改变态度的方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法
第一节 态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个特定对象——客观 事物(包括人、事、物等)所特有的心理评 价和行为反应倾向。
2、态度的构成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1)认知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看法、评价及带 评价意义的叙述。
以爱护和关心他人为中心,热心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往,能为他 人牺牲自己
追求知识和真理,求知欲强,富于幻想,重视用批判和理性的方法 对待真理
最高价值是整体性,相信命运,注重超自然的力量和感觉的东西, 将自己与对宇宙的信仰联系起来
清华双胞胎姊妹花
组织行为学第4章-价值观与态度

2018/11/9
9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罗克奇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 成就感 和平的世界 平等 自由 内在和谐 工具价值观 雄心勃勃 能干 欢乐 勇敢 助人为乐 富于想象
2018/11/9
10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格雷夫斯:价值观的七个等级
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有调查表明,员工的价值观位于2-7层,而管理者的价值 观主要落在4、5两层。
2018/11/9
3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
外部因素:人际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化的 影响 内部因素:员工的认知、员工的需要、员工的个性心理特 征
2018/11/9
32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
宣传法:权威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 员工参与法: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组织规范法:形成决定,进行约束
2018/11/9
30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案例分析
(1)这是一个典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事例。 (2)学生相信老师的预言,对自己充满信心,向着教师 的预言的“未来”努力。 (3)学生努力的结果必然是取得好的成绩,好成绩反过 来又证实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对教师的预言更坚信, 更加努力。
17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垂直集体主义是指个人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但群 体成员各不相同,大家相互依赖又各不相同。 水平集体主义是指个人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所有 成员彼此相似,平等是至关重要的。 垂直个人主义是指自我是自主的,但每个人是不同的,不 平等被接受和认可。 水平个人主义是指自我是自主的,但个体与他人的地位或 多或少的是平等的,自我独立并与他人的自我相同。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第4章-价值观与态度

▪ 菲斯汀格认为,失调的任何形式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 将会试图减少这种不一致和不舒服,因此,个体将寻求最 小失调的稳定状态。
▪ 你知道偷漏所得税是错误的,但是也许每年你都少交一点, 并且希望不被审查出来。或者,你告诉你的孩子饭后要刷 牙,尽管你自己可能都做不到。
▪ 减少失调的愿望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造成失调的原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价值观问卷
曾国军
▪ P101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态度及其改变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什么是态度
曾国军
▪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 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有指向性,必须有态度主体和态度 客体。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案例问题和提示
▪ 问题:
▪
1.衫本辰夫的管理方法表现了那些组织发展的基本价
值观?
▪
提示:尊重人,信任和支持,创新
▪
2.这些价值观对组织发展有什么帮助?
▪
提示: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自我实现,
有利于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2020/6/16
曾国军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格雷夫斯:价值观的七个等级
▪ 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 有调查表明,员工的价值观位于2-7层,而管理者的价值 观主要落在4、5两层。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在外在情境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种态度与具 体行为之间一致性的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作用 的大小,决定于这一态度的向中度如何,也就是看 这一态度本身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 是否对于个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则有关的行为对个人的意义越 重要,对个人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大 ,从而这种态 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越大,情境的相对作用也就 愈小。 另一方面,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当行为与其不相一 致时会出现强心理冲突,从而这种态度抗拒不一致 行为的力量也大。
1.经济的价值 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 是财产的得失。 2.理论的价值 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 现新东西。 3.审美的价值 把美作为人生的根 本意义。 4.权利的价值 认为人生的目的在 于为了支配他人。 5.社会的价值 认为最有意义的工 作是增进社会福利。 6.宗教的价值 把精力放在追求神 秘的东西上。
见死不救背后暴利捞尸生态
行为决定态度(美女与野兽)
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东,一个 女人被强盗强抢上山并拜堂成亲 (行动),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 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但她不愿离 开那个强盗,理由是一起生活这么 久,她爱上了他(态度)。
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系汽车安 全 带(态度),效果不好,后来 制定 法律,不系安全带视为违法,并让 交警加大了监察力度,人们虽然发 发牢骚,但还是系上 了安全带(被 迫行动)。过了一 段时间,交警不 再监察,但人们 却觉得这项规章制 度很好,能确 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 (态度),都自觉寄上安全带。
第四章 态度
一、态度的含义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三、态度的功能 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理论 五、态度改变的方法 案例讨论 谢谢支持!
[04] 价值观与态度
![[04] 价值观与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ba5e0a5d312b3169a451a48f.png)
“太好了。”J回答 在他们一块儿骑马时,他们决定一起准备 第一次考试。他们在一起学习,结果两个人开 始都拿了“A”。突然之间菲尔对上大学有了极 大的好感:他的成绩不错,还遇到了一个很棒 的女孩。 而且,他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一位骑术表 演明星。那位明星对菲尔说:“你作出这个决 定很明智,一辈子骑马赶牛可不是什么正路。 你需要有管理经验经验才能把农场经营好。 菲尔不用说,菲尔表示他要留在大学里直 到拿的学位。
2、工作满意度的内容
※工作本身。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有趣的程度及
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承担更多的责任。
※报酬。所得报酬的多少、报酬的公平性和支
付报酬的方式。
※升职机会。升职的现实可能性。
※上司。上司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对员工及利 益的关心程度。
※同事。同事友善、合作的程度及技术能力。
快乐的员工பைடு நூலகம்是高 效率的员工吗?
© 2003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对某种事物或对象所持有的一 种肯定的或否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结构
• 无论哪种态度,都包含了3种心理成 分(ABC): 认知 cognitive 情感 affective 行为意向 behavioral
三、价值观的分类
苏联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社会型 政治型 宗教型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目的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 格雷夫价值观七个等级 反应型 部落型 自我中心型 坚持己见型 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 存在主义型
三种职业的人对价值观重要性的排序
排序 1
2 3 4 5 6
牧师 宗教
社会 唯美 政治 理性 经济
——毛泽东
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实验过程:3组,20vs1美元 认知失调理论:
与态度 不符的 行为 解释该行为 的理由充足 轻微认 知失调 态度改 变较小
5、态度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的研究认为,人们表现 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 几乎没有关系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 小悦悦事件
5、态度与行为
丹尼尔·巴特森就人的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现 象提出了“道德伪善”的概念,即表现出道德 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
态度决定高度(续)
过了几个星期种子们破土而出,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那些花香能飘到方圆几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天花园 的主人闻香而来,发现了那几朵雪莲。他欣喜若狂, 拿出最好的肥料施给那些花,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取泉水浇灌。渐渐地,矮树也从中得益,长得越来 越高,有一天超过了那棵大树。它时时感恩,用自 己的叶子给花儿遮阳。再看看那棵大树,现在虽是 盛夏季节,它只剩下了歪歪曲曲的枯枝,因为没有 人照料,它早枯死了。 你对他人的态度永远决定你自身的高度。
态度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人们根据已有态度来判断他人,与态度一致的材料 容易被接受、记忆。社会心理学家兰伯特:让加拿 大学生根据声音判断说话者人格,英语比法语朗诵 者获好评
参照群体的影响
参照群体选择的规范、态度或特征,会构成对群体 成员的外在压力,使群体成员依从作出相同的选择 个人会认同于参照群体,自愿采纳群体的态度 对于同一群体的隶属,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 经验,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自然的渐趋一致
4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一)态度与行为是否一致?
拉皮埃尔悖论:人们表面的态度与实际
的行为并不完全吻合,有许多时候是“说一套,
做一套”。(P85)
台湾的心理学家也曾经对已婚妇女进行 过有关生育意愿的问卷调查,几年后发现, 那些决定生育的妇女64%生了小孩而不想生 育的妇女,19%生了小孩。这也说明,态度 与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但是有一定的相关, 或者比较高的相关。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即个体态度的获得过程。 一、态度形成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理论认为 态度对象(条件刺激物)与引起积极或消极 情绪的事物(无条件刺激物)之间多次结合 强化,可以产生对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态 度。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个体主动操作的 行为是态度形成的前提,强化是决定态度 频率的关键。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从态度的表现形成来划分。 “人人平等却歧视农民”
四、态度的功能(Katz, 1960)
1 工具性(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持某种态度,例 如:热情——推销)
2表达性(为了表达内心的价值,例如:亲 善——助人)
3自我保护(下意识地采取一些原本不会选择 的态度,以防止他人的批评,例如:自负—— 自卑)
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
意向三个方面。
理解态度应把握的三个方面:
1.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倾向,对主体 即将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
2.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 情感和意向三因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 情感是核心,意向是方向。
3.态度与情感、意见、价值观等概念的区别与 联系
偏重于情绪情感的态度定义,如爱德华(A.L.Edwards) “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书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书P8—9):①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②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判断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否即使有迹象表明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该决策的实施是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绩效更佳否和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大多是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 否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觉占了便宜,感到内疚是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知觉的特点(4个,P19—21):1、理解性2、相对性3、整体性4、恒常性影响知觉的因素(3个,P21-22):1、知觉者2、知觉对象3、情景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误(即偏见,5个,P24-26):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效应选择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A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B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知觉防卫 D刻板印象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试个性的基本概念(P3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四种气质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注:气质无好坏优劣,难改变;性格有好坏,可改变.A型性格和B型性格(P36—37)判断性格类型不能做好坏评价是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什么是价值观(P53):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3个,P56):①工作满意度②工作参与③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5+6,P66-68):1、工作本身1、年龄2、报酬 2、职业阶层3、升职机会3、教育年限4、上司4、组织规模5、同事5、领导风格6、工作的丰富程度选择在宣传过程中采用恐惧性诉求时,何种程度的恐惧性唤起可以起到最佳效果 BA高B中C低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 AA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定义+4步骤,P85,89-90):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展开研究,也称需要理论.主要包括: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③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第一步了解和调查员工的需要第二步分析整理员工的需要第三步对员工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第四步逐步满足员工的合理、可行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5层,P86):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过程型激励理论(P90):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第四章 价值观念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4.1 价值观
(5)价值观分类框架
在已有分类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价值观分类
的一般框架。其基本维度有两组(如图4-1所示):一
是“终极性”(目标)与“工具性”(手段、方式)
维度划分;二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维度划分。这样,
Fitzsimmons,Macnab & Casserly
1985
价值观念量表(Conception of Desirable)
Lorr,Suziedelis & Tonesk
1973
实证价值建构量表(Empirically Derived Value Constructions)
Gorlow & Noll
4.1 价值观
(3)霍夫斯塔德的价值观分类
霍夫斯塔德(Hofstede,1980)从社会必须面对的人类基本问题出发,通过对40个国家11.6万个被调查者价值观的研究,
确定了价值观的4个潜在维度:权力距离、避免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或女性气质。这种价值观分类方式,反映
了价值观作为知觉和认识“深层建构”和“信仰体系”的特性,体现了社会知觉的特点,细化了“终极性”价值观并整理了
“工具性”价值观,被广泛接受。
(4)施瓦茨的价值观分类
施瓦茨和比尔斯基(Schwartz & Bilsky,1987)对价值观的分类方式做了进一步发展。其分类标准有三条:①价值观可
以是工具性的或终极性目标;②价值观的中心可以是个人的、集体的或二者兼而有之;③价值观与10个动机领域有关,这些领
域存在于任何一种文化之中,源于3种普遍的人类需求,即生物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群体生存与福利的需要。按照上述标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心理与行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题型:选择题5 x 3’ & 名词解释 5 x 5’ & 简答题 3 x 10’ & 案例分析 2 x 15’案例分析题:鼓励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鼓励因素&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即自己和自己以前比,自己和别人比〕)第四章:知觉、价值观与态度1、知觉P113●定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会接触到外界事物,这些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感觉,大脑将得到的感觉信息进展组织和解释,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及其联络,这就是知觉。
●根本特性:〔理解〕选择性:有意识选择个别或少数事物为知觉对象,对知觉对象的知觉格外明晰,其他的被忽略或知觉相对模糊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能把由许多部分或属性组成的对象作为具有一定构造的统一整体来反映的特性。
〔由点到面〕知觉的理解性:根据以往的知识经历去解释当前对象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却保持相对不变。
〔一个物体的变化〕●影响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与背景的差异、知觉对象组合方式〔接近原那么、相似原那么、闭锁原那么、连续原那么、〕主观因素: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特征、经历、情绪状态、思想方法的偏向、环境与文化。
●社会知觉:分类:①对别人的知觉。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②自我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理论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认知和评价〕。
③人际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理论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人际知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和别人互相关系的知觉,另一方面是对别人之间的互相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偏向: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以点概面,即将某一特征扩大作为整体行为特征而产生的错觉〕、刻板印象〔对某类人的固定看法〕、投射〔将自己特点归因于别人,以自己之心度别人之腹〕、知觉防御〔歪曲或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2、价值观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论
O + P + ① + X P - ② + O - X P - ③ - O + X P + ④ O - - X
O + P + ⑤ - X P
O +
+ X P - ⑥
O -
+ X P
O -
- X - ⑧
+ ⑦
- 16 -
认知失调论
---弗斯廷格1957你提出 需要、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元素的不一致,就产 生失调。 ★解除失调的方法: 改变认知元素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的三个因素: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
- 13 -
4.1.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改变的理论 ★ 学习理论 刺 激
(信息传播)
注意
了解
接受
态度形成和改变
★ 功能理论 功利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认识性功能 ★ 认知理论
- 14 -
态度与行为
认知理论:
○平衡论(海德) 人们的认知系统存在某些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一致的压 力。 ○一致论 主体与情境不一致导致压力促使主体改变自己的做法 应用:降低某种情境成分的相对强度,促使易于转变态度 ○参与改变理论 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类型:主动参与型---自觉遵守群体的规范 被动参与型---被动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 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认知失调论
管理心理学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工商管理学院 丁 青
- 1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本章基本要求:了解态度的定义及结构、组织承 诺的概念和结构;理解态度的特征和功能、组织 承诺的形成、对行为的影响及在管理中的应用; 掌握态度改变的理论、过程、方法,了解态度的 测量。 本章的重点:态度的特征,态度改变的理论、过 程、方法,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章的难点:态度改变的理论、过程、方法,组 织承诺的形成机制 课时:6
2、态度与行为效果
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态度积极, 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则好,反之亦然。
3、 态度与忍耐力
态度的确是个体忍耐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忍 耐力的提高。
4、态度与相容性
个人或群体对他人、集体的态度,往往影响他与群体的融合程度。
5、 态度与生产效率
- 8 -
工作满意度
认知能力
教育水平 年龄 技能 适应性 智力 灵敏性 自立 配偶就业状况 情感 自信 配偶职业发展 进取 成就感 信仰 生活地区 生活标准/期望 生活风格 挫折 家庭责任 兴趣 任务导向 集权度 人本导向 挑战 竞争 组织特征 环境 任务
工作价值观
管理风格
组织氛围
人际关系 领导赏识 沟通 民主性
- 12 -
4.1.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致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欲望
能帮助人达到目标的对象,能使人产生满意的态度。---态度的情感和意向成分与欲望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
¤知识
态度的认知成分与人的知识密切相关。
¤个体经验
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如四 川人喜欢吃辣椒
“情感性”约束
公平性 福利 工作时间 奖励 报酬
小团体 工作角色 工作条件 政策 规章 职责范围 工作约束
外界机遇 绩效标准
个性
非工作价值观
期望
“连续性”约束
- 9 -
工作满意感对行为的影响
工作满意感与劳动生产率 工作满意感与离职率 工作满意感与缺勤率
- 10 -
态度与行为关系:
态度越具体,与行为的相关性越高 态度本身的矛盾和复杂导致态度与行为不总是 一致 许多情境影响行为 个体的切身体验会加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行为对态度具有相当影响作用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2、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有特定的态度对象。
3、 态度的潜在性
态度实际一种内在的结构,不等于行为,所以态度不能 被直接观察到。
4、态度的协调性
三组成一般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5、 态度稳定性
- 6 -
态度的功能
1、 态度与社会判断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态度端正、积极,会导致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态度消极,则 - 7 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即高生产率或低生产率。
4.1.1 态度的概述
工作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抱有的满足 与否的态度。 影响因素:富有挑战性工作、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个人 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最早提出者:贝克尔)
- 17 -
1.1 管理心理学概述 4.2 组织承诺与行为
情感承诺 组织承诺 组成 连续承诺 规范承诺
- 18 -
4.2 组织承诺与行为
组织承诺形成
¤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 激励、工作满意感、工作绩效、个人特征、 工作特征、工作压力、团队和领导关系、 组织特征。 ¤形成机制 员工——组织匹配 期望满意 因果归因 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 回顾性文饰作用
- 11 -
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法 ▲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在意义的大小上无本质区 别 ▲程度分三等、五等(非常赞成、赞成、无所谓、反对、 非常反对)、七等 社会距离尺度法 通过测量人与人的社会距离反映人们的某种社会态度 五点法 一点法 选取一组有关问题的简单、直接、涉及面广的陈述,再 要求被试对每个陈述作出反应,依据应答评记分数。 主题统觉法(TAT)---投射法的一种
- 2 -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4.1 态度与行为
4.1.1 态度概述 4.1.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4.2
组织承诺与行为
4.3 价值观与行为
4.4 态度、价值观的改变
- 3 -
4.1.1 态度的概述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 性、一致性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它不能直接观察,只
能从个人行为去推测。)
态度具有三种成分:
认知——对对象的评价,包括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情感——个人对于对象的好恶
如尊敬、轻视、同情、排斥、喜欢、厌恶等。
意向——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采取行为的准备状态。
- 4 -
4.1.1 态度的概述
态度的基础
价值观
- 5 -
态度的特性
1、 态度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