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_宗晓莲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1)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1)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作者:宗晓莲朱沁夫厉新建赵红梅来源:《旅游学刊》2013年第11期旅游者与社会文化变迁西方休闲理论家对旅游的理解通常基于人类对乐趣、享受、消遣和逃离枯燥日常生活的需要。

这可能是对度假旅游地及其大众性进行局部研究所需的全部理论,但却无法囊括旅游者丰富多样的活动类型,也无法完全解释旅游者度假或旅游时所造访的各种类型的旅游地。

对于每年参观纽约曼哈顿世贸遗址、广岛核弹原爆中心和“二战”纳粹死亡集中营的数百万游客来说,旅游并无多少乐趣可言。

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和乞力马扎罗峰的旅行过程中,也谈不上有多少消遣。

可见,旅游者的动机是非常复杂的。

即使是到被誉为“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迪斯尼乐园的旅行,也可能根植于失落童年的哀愁和对并未真实存在过的“简单美国”的怀恋。

在我的第一本书《旅游者》(1976)中,我把旅游,所有的旅游,界定为一系列见证我们与他者(不只是其他群体及其信仰系统,还包括受我们人类日益增长人口威胁的生态系统)共享世界的日益错综复杂化的不那么宗教的仪式。

旅游者,不管是在当地还是到世界最遥远的地方旅行,都身处社会文化变迁的前沿。

他们向边缘输出新的价值观,向权力与财富中心带回异域多样文化与生态系统的知识与体认。

简言之,我并不把旅游视为单纯的休闲,而是一种带有激情与献祭的文化事业。

《旅游者》一书最初出版于越南西贡解放不到一年之后。

当时还没有个人电脑,没有数码音乐与数码摄影,没有智能手机,甚至没有通用网关接口(CGI)和互联网。

但沧海桑田,迄今人间巨变。

美国前总统福特、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重新改变了美国和国际事务。

越南战争之后,其中的多位(前)总统申请并获得战争授权而卷入至少5场另外的战争。

1976年至今,世界股票市场两次崩盘,全球经济几被摧毁。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自我解体。

世界宗教正在萎缩,而剩余的拥趸则成为原教旨主义者。

恐怖主义分子在美国本土上杀死了成千上万的民众。

文化变迁——基于旅游人类学的解读

文化变迁——基于旅游人类学的解读
人均 地区
生产
性:其二,为了满足旅游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满 足市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需求,这是舞台化的可行性。 文化的变迁首先是附身于主体的后台文化的变迁,主体 的体验通过经济心理的变化使异文化以自己的意识来表征, 从而使异文化有了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也使自身文化蜕变 成了区别于以前前台真实的不真实的真实。经济心理是一个 容器,它决定了双方的力鼍对比,决定了在文化变迁过程中 主体能动性表现为主动被涵化还是被动主涵化抑或主动主 涵化。涵化就是一个文化改造和覆盖的过程。当弱势文化的 主体预期这种持续的文化被涵化使这个民族的长期发展的 不确定性风险变得更大,那么短期得经济心理劣势会被长期 的预期收益所取代,从而会采取措施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那 么在不牺牲短期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舞台真实”就成 了一种商业化的理所当然。 五、民族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保护 显然,光靠一种文化前台的操作是不足以保留民族文化 的精粹的。“舞台真实”是一种隔离行为,但是文化的交流 怎么能通过这种机械方法完全切割。因此,采取措施保护后 台文化的精粹才是根本的措施。民族地区居民的经济心理在 网络化条件下的变迁从单个和缓慢变成了一种群体性的快 速的从众,在这一方面网络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 “羊群效应”的头羊。 首先,让民族地区后民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 性,这种独特性和优越性可以通过舞台化来获取经济收益, 可以是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有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如果失去 了这种独特性和优越性,这个民族的存在将受到威胁。 其次,在宣传手段上,不能有他文化相对优越性的强烈 暗示,并不自觉的把这种文化优越同经济优越挂钩甚至等 同,使民族地区居民的经济心理转变产生媚外倾向。 最后,不能把文化前台和文化后台完伞割裂。前台文化 是比较固化的形式,通常表现的是节日、婚嫁、服装、信仰 等民俗文化。如果可以骄傲的正视自己的文化,就应该在适 当的时候如同前台一样把文化在后台表现出来。民族节日是 一个非常好的载体。现在的许多人即使不知道圣诞节等洋节 是怎么回事,也跟风过而冷落了自己的民族节日,冷落自己 的民俗,让许多特色的民俗文化走入了博物馆文化馆,甚至 在前台也难以见到了,这不能不说是媒体的引导走入了偏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 介绍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对人类社会中旅游活动的研究,探讨了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塑造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间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研究2.1 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在传统人类学中,文化是一个核心概念。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间文化差异和相似性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意义体系。

在旅游研究中,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域间旅行行为模式、观光景点选择以及与当地居民互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2.2 本土知识与旅游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强调了对本土知识的重视。

本土知识是指当地居民对于自身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从而避免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表面化认知。

同时,本土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3.1 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变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成为了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2 旅游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交通工具进步,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旅行活动中来。

这种参与不仅令人们拓宽视野、增长见闻,还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从而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3.3 旅游对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旅游活动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

旅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同时,旅游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展示自身文化特色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机会,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旅游文化人类学研究”阅读书单

“旅游文化人类学研究”阅读书单

“旅游文化人类学研究”阅读书单(暂定)必读书目1、[美]丹尼尔.纳什,宗晓莲译. 旅游人类学[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彭兆荣. 旅游人类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美]瓦伦.L.史密斯. 张晓萍,何昌邑等译. 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4、杨慧陈志明张展鸿.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5、王铭铭. 什么是人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美]卢克.拉斯特. 王媛徐默译. 人类学的邀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参考阅读1、[英]雷蒙德.弗思. 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庄孔韶. 人类学通论[C].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黄剑波. 文化人类学散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美]纳尔什.格雷本. 赵红梅等译.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英]约翰.厄里. 杨慧等译. 游客凝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张晓萍李伟. 旅游人类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龚锐. 旅游人类学教程[C].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欣赏阅读1、[英]奈吉尔.巴利. 何颖怡译. 天真的人类学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王志明译. 忧郁的热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English References1.Amanda Stronz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Forging New Ground for Ecotourism and OtherAlternativ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30(2001), pp. 261-2832.Malcolm Crick Represen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s: Sun, Sex, Sights,Savings, and Servilit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 ol. 18 (1989), pp. 307-344须关注学者国内:杨慧宗晓莲张晓萍彭兆荣孙九霞国外:。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宗晓莲
1, 日本 8 1 3—8 5 2 9 )
乐园、 民族 或 同性 恋 区、 博物馆 、 遗产景观 、 艺术 空 间、 节庆 和标 志建 筑 等相 关 的 消 费“ 体验” 。舞台空 间、 活动 与各 种身 份角 色 的激增 , 意味 着城 市栖 居者
旅 游 学 刊
第 2 8卷
2 0 1 3年 第 1 1 期
和 其 他 更 多 的 区域 。

促 进 了 日常 生活 的调 整 以更 经 常 性地 凝 视 、 谈论 与
购 买他 性 。
大量 名 副其实 的新 的专 业旅 游 吸 引物和 旅 游实
践 活 动 已经不 断 涌现 , 并且 远 远 超 越 现 有 观 看 历 史
张进 福 译 ; 收 稿 日期 : 2 01 3—0 9—1 6 )
的世 界 的 一 种 方 式。 在 一个 充 斥 着 标 志 的 景 观 社
会, 旅游 已经成 为 日常 生活世 界 的一部 分 , 而非 人们
逃避 日常 生活 的 明确 追 求。 前工 业化 时代 世界 各地 城 市经 济 的再生 , 涉及 大 范 围消 费 与休 闲 空 间 的激
的感觉 , 已经 变得 不那 么常 见 了。 然而 , 旅 游 的发 展 并不 仅 仅 关 系 到 国 际旅 游 市
场 上旅 游地 与旅 游 实践 活动 的增长 。 因为 旅游 可 能 更 应该 被理 解为 一种 观察 和感 知 与 日常 生活相 融合
恰是 日常 生活 中技 术形 式 的组 成 部 分 , 也 是 移 动社
名 胜 与风 景 区的传 统海 滨度 假 与短途 观 光旅 行 。例 如, 印度 旅 游者 远赴 英 国 以体 验 宝莱 坞 ( B o l l y w o o d )

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观念 的变迁 ” l 3 l 。
晚. 早 期 多关 注 旅游 对 目的 地社 会文 化 影 响 的研究 。 1 9 9 9年 王雪 华 的 《 认 识 理 解 旅 游 与 民族 文 化 的变 迁》 ,是 国 内较早 探讨 旅 游 与文化 变 迁 的学 术 文 章 。 1 9 9 9年 , 在 昆明举 办 的“ 人类 学 : 旅游 与 中 国社 会 ” 国 际学 术讨 论会 ,被认 为是 中 国旅 游 人类 学诞 生 的标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 第3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0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进行 分类 。

些学 者 尝试 用 西方 文 化研 究理 论 和 旅 游 人 类 学 理 论 来 分 析 旅 游 地 的 文 化 变
迁 。如宗 晓 莲提 出用 布迪 厄 的 文化 再 生产 理 论 来分 析 旅游 开发 背景下 的 文化变 迁现象 ] 。 罗 睿 以泸沽 湖 落 水 村为 例 , 运用 旅 游场 域 理论 , 提 出泸沽 湖 旅 游场 域 概 念 ,通 过分 析场 域 内各 主体 的活 动来 解 析 文化
( 二) 理 论 研 究

的一 次集 中体 现 。关 于旅 游 目的地 文化 变迁 的文 章
是 2 0 0 0年 以 后 才 渐 渐 增 多 的 .通 过 对 中 国 知 网
C N K I 的搜 索发 现 , 直 接 以旅 游和 文化 变 迁 为主 题 以 及 和此方 面相 关 的文章 共 约 2 2 1 篇. 多集 中在 2 0 0 8 — 2 0 1 1年 , 包 括期 刊 论文 、 学术 论文 、 博 士 和硕士 论文 、 会议 论 文 以及 相关 研究 综 述 等 。通 过 对 这些 论 文 的 梳理 及 归纳 。可 以从研 究 方法 和研 究 内容两 大 方 面

《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优秀读后感

《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优秀读后感

《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优秀读后感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在西方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宗晓莲学者把这四十年划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和著述,并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有了一定的研究,对这个领域的理论水平上升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出于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的理论研究也存在着其历史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研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去改进、完善。

六十年代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一个阶段,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一切研究都步入了从无到有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是利是害来进行判断,而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当时的环境和理论水平的现状,许多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揉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以及自己的文化取向,出于一种保守文化的习惯,把这种地区人员流动的旅游活动看成是一种文化的侵略,目的地的居民会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出卖自己的文化,使文化商品化,最终导致了文化的沦丧,因此都注重了旅游对目的地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强调消极的作用而否定了旅游所带来的积极的经济影响,得出这种判断可能是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到目的地居民进行实地的考察,没又真正的了解到旅游给这些地区带来的变化,这种简单的是非评判是非常有失公允的,太过于片面,没有对旅游这个客观的事物进行一个辩证的看待,而且作为一个研究学者,研究事物的过程中就不应掺入自己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判断,只能就一个事物去研究一个事物,应该深入到实地里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然后从中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只从自己得出主观的判断,否则就可能失之偏颇。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对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也没一个贯穿的理论进行指导,很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摸索,而且出于经济文化水平的限制,只能从最基础的方面进行一些研究,而且可能研究的方法都不是太严谨,但这也是在无的基础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了,我们也是要予以肯定的。

在七十年代的细分、量化研究阶段,社会的实地调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个阶段的研究逐渐变得具体、可操作,更为合理,。

2000年以来国内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回顾

2000年以来国内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回顾

2000年以来国内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回顾作者:包富华杨尚英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05期摘要: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内容有助于理清研究脉络,为未来的深入和拓展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在整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学者自2000年以来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发现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四个方面,即:旅游对居民感知的影响、对文化变迁的影响、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和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时,指出已有的研究内容和深度仍有待于拓展。

在研究内容上,有关居民感知影响案例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对比;旅游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模式、规律、应对和调控之策;身份认同的多维视角探索和地区差异对比;旅游对社区结构的外部影响等问题是未来可以拓展的方向。

在研究内容的深度上,更应关注对深层机制和影响模式的讨论。

关键词:旅游;社会文化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回顾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随着大众旅游的到来和旅游市场的不断繁荣,旅游的影响逐渐成为旅游研究中最重要的话题[1]。

旅游影响包括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影响;学界早期主要研究旅游对经济的影响,后来逐步过渡到研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成熟化,相关研究也逐步理性化并着眼于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审视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随之引起学界的关注[2],成了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话题。

事实上,就理论层面而言,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大规模的人际交往活动,人们旅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上[3];就实践层面而言,旅游对地方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具有破坏性[4]。

因而,相对于对经济和环境影响而言,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更深刻、更长远、也更具有渗透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了有关旅游影响的研究,早期的旅游影响研究关注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多,因此,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起步晚。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相比而言,我国对该话题的研究大约滞后10年,但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本 土 化 不 足 是 由何 种 原 因导 致 ? 至 此 ,关 注
法; ④ 彭顺生 ( 2 0 0 5) 、王健 ( 2 0 0 7)、 孙 九 霞
( 2 0 0 7) 、 张 晓 萍 、Ne l s o n G r a b u r n 、张 骊 ( 2 0 1 2 )
分 析 了其 在 中 国 发 展 的学 术 与 学 科 现 状 以 及 不 足。 ⑤ 可见学 界 对旅 游人 类 学从 一 腔 热 忱 到谨 慎
发 展 中 一 个 不 可 忽 视 与 回 避 的 问 题 :本 土 化 不 足 ,原 创 性 不 够 。 不 论 是 理 论 与 方 法 的范 式 ,还 是 应 用 层 面 :本 土 化 创 造 的 共 同 呼 声 已经 此 起 彼
旅 游人 类 学于 2 0世 纪 6 0年 代 兴 起 于 西 方 ,
在 中 国 的 表 层 应 用 ,来 证 明 西 方 理 论 的 合 理 性 与 普 世 性 ,而 是 希 望 能 有 “ 骨 髓 化 ” 地 创 建 出 适 合 中 国 国 情 重 要 性 与 特 质 性 问 题 的深 入 考 量 ,甚 至探 索 出西方 旅 游 人 类 学 未发 现 之 领 域 与 方法 , 丰 富旅游 人 类 学 研究 的多 样 性 与 整 体性 。因此 , 验 证 、修 正 、 弥 补 是 谓 中 国 本 土 化 之 意 义 。
作者简介 :杨丽娟 ,成都信 息工程学院管理 学院副教授 、博 士 ( 四川 成都 , 6 1 0 2 2 5 ) 。 ①徐新建 :《 人类学眼光 :旅游与 中国社会》 ,《 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2期 。 ②宗 晓莲 :《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 民族研究》2 0 0 1 年第 3 期 ;张晓萍 :《 旅游人类 学在美 国》 ,《 思想战线》2 0 0 1 年第 2期。 ③彭兆荣 :《 旅游人类学》 ,北京 :民族 出版社 , 2 0 0 4 年 ,第 1 9 ~ 4 2 页。 ④光 映炯 :《 旅游人类学再认识》 ,《 思想战线》2 0 0 2 年第 6期 ;黄福东 :《 旅游、人类学 与中国现实的有关理论浅述》 ,《 广西民族研 究》 2 0 0 5年第 1 期; 龚 锐 :《 从异域 到本土——旅游人类学 的西学 东渐评述 》 ,《 贵州 民族学 院学 报》 ( 哲学社 会科学 版)2 0 0 6 年第 4期 ;赵红梅 :《 旅游人类学理论概谈》 ,《 广西 民族研究 》2 0 0 8年第 1 期 ;李 伟 :《 旅游人类学 的建构与本土化研究》 ,《 广 西 民族研究 》2 0 1 0年第 4期 。 ⑤彭顺生 :《 中国旅游人类学发展述评》 ,《 思想 战线》2 0 0 5 年第 1 期 ;王 健 :《 旅游人 类学理论 在 中国发 展 中的应 用》 ,《 旅游科 学》 2 0 0 7年第 5 期 ;孙 九霞 :《 旅游人类学 在中 国》 ,《 广西 民族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 0 0 7年第 6 期 ;张晓萍 ,N e l s o n G r a b u r n 等 :《 旅 游与人类 学及 其在中国的实践——来 自中外学者 的对话 》 ,《 旅游学刊》2 0 1 2 年第 1 期。 ⑥选择综述文献研究是 因为 ,首先可 以从 中获得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 的总体概 貌与重 点态势 ,其 次是对综 述研究 的反思可 以呈现对 研究者 的二度研究 ,发现旅游人类学研究 的固化模式与深层症结 。

人类学与旅游研究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变革

人类学与旅游研究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变革

人类学与旅游研究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变革旅游作为人们常见的休闲方式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变革。

一、旅游的定义和社会意义旅游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休闲、观光、体验新文化等目的,离家远行并暂时居住于目的地地区的行为。

旅游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身体和心理的休息需求,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旅游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1. 经济影响: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商品和服务业的消费水平。

2. 社会影响:旅游活动不仅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社会各群体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通过旅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机会互动,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社会的包容性。

此外,旅游还有助于消除社会壁垒,提高社会融合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环境影响: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当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持续地发展可持续旅游是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旅游对文化的影响和变革1. 文化传承与保护:旅游活动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当地的文化景观、民俗风情等成为旅游者关注的焦点,游客的到来可以带动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

2. 文化融合与创新: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形式,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

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进而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文化认同与自我反思:旅游体验使人们更加关注和自省自身文化,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认同。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和比较,人们可以拓宽视野,重塑文化认同。

四、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研究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社会和行为的学科,对于旅游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_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_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_宗晓莲旅游学刊第28卷2013年第11期Tourism Tribune Vol.28No.11,2013和其他更多的区域。

大量名副其实的新的专业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实践活动已经不断涌现,并且远远超越现有观看历史名胜与风景区的传统海滨度假与短途观光旅行。

例如,印度旅游者远赴英国以体验宝莱坞(Bollywood)电影中的特殊布景;现代主义建筑迷们被共产主义时代的东欧房产所吸引;一些“黑暗”旅游地则吸引着那些希望目睹暴行、事故与灾难发生地的旅游者。

大量的文学旅行、饕餮之旅、葡萄酒旅游、志愿探险旅游和野生动物观光等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盛行。

新西兰就被定位为旅游者能够蹦极、能在湍急水流中进行皮划艇漂流、能享受滑翔和进行其他冒险运动的旅游国家。

这种多样性在旅游的时间组织上也非常明显。

直到最近10年,旅游活动一直都是在人们不需被迫工作的有限节假日期间进行的。

当然,这种节假日通常只能是夏季里的一周或两周。

然而,就目前而言,认为只有特定时间才适合度假的观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

西方职业阶层原来局限于圣诞节、复活节和夏季的主要休闲间歇,开始被周末休息和因工作日程的日益灵活与弹性带来的外出工作所分散。

节假日相较于“普通”生活的特殊性,以及没有休闲间歇而持续工作很长时间之后的那种(压力)释放的感觉,已经变得不那么常见了。

然而,旅游的发展并不仅仅关系到国际旅游市场上旅游地与旅游实践活动的增长。

因为旅游可能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观察和感知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一个充斥着标志的景观社会,旅游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而非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明确追求。

前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地城市经济的再生,涉及大范围消费与休闲空间的激增,以吸引购物者、旅游者、投资者和中产阶级居民。

复杂的零售战略,混合了各种与主题酒吧、餐厅、游乐园、民族或同性恋区、博物馆、遗产景观、艺术空间、节庆和标志建筑等相关的消费“体验”。

[高等教育]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

[高等教育]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3—2398(2004)04—0014—08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Ξ宗晓莲,朱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L ITERATURE REVIEW FOR STU DIES ON SOCIAL 2CU LTURALIMPACTS OF T OURISMZON G Xiaolian ,ZHU Hong(Center f or Tourism Planning &Research ,S un Yat 2sen U niverstiy ,Guangz 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social 2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gan in the 1960s π.In several decades ,a lot of case studies have been cumulated ,and both theory and methodolo 2gy become more and more perfect.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about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will benefit greatly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es in China.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 theo 2ries and methodologies in this area ,divide the research history into three phases to introduce the key viewpoi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important publications.The first phase focused on descriptive re 2search and unilateral evaluation in 1960s or 1970s.In this phase ,some researchers began to pay atten 2tion to the of tourism on destinations ,a great lot of papers and publications were released and various impact 2rela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were held.However ,the researches behaved unilateral obviously ,the approach of study was mainly fields work ;the places of study were main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results of study were mostly descriptive fruit ;and in this phase ,most re 2searchers denied the evaluations of tourism exploitation ,emphasiz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ourism.The second phase focused on subdividing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1980s.In this phase ,the meth 2ods based on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became the mainstream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widely.In addition ,two conceptual frameworks were shaped ,the three model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However ,it was hard to go further for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is limited.At the same time ,some researchers still went on their research in anthropological way of fields work.After 1990s ,it was the third phase of multi 2subject and synthetical study.In this phase ,most researcher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tourism and social 2cultur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destinations.And it was mainly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methodology.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tatemen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s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ourism.Finally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multi 2subject and synthetical study will be the tendency of the social 2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research.K ey w ords :the social 2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ields work ;social survey approach ;multi 2subject research method 第19卷 第4期2004年8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 OGRAPH Y Vol 119,No 14 Aug 12004 Ξ收稿日期:2003—06—25;修订日期:2003—09—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40301011)作者简介:宗晓莲(1971—),女,江苏阜宁人,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人类学结课作业题目: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专业:旅游管理学号:XXXXXXXXXXXXXXX2学生姓名:XXXXXXXXXXXXXXX摘要:国外研究:1960年起,“旅游影响研究”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三个领域的影响研究.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1970 年以来,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以及相应的理论等方面。

1中国最早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其表现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余秀娟)国外,旅游业出现得更早,相关研究也显得丰富而深入,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民俗学等领域涉及。

旅游影响在人类学领域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旅游人类学,并且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

正如美国学者葛雷本(H.Graburn)所说:“西方人类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层面上。

宗晓莲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研究最为常见,而其中以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居多,早期学者们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后期研究中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单一,发展旅游带来的影响利弊皆有,且不能完全归之于旅游开发。

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旅游人类学解读

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旅游人类学解读
关键词 : 旅游人类学 ; 仪式表演 ; 东巴文化 ; 文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 : F59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778 X (2005) 02 - 0134 - 07 3
节事旅游 (节日事件旅游 Festival & Special E2 vent To uri sm , 简称 FSE 旅游) 指以一次性或定期 举办的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 , 营销或提升目的地 的特殊旅游活动形式 。节日庆典活动往往积淀了丰 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 并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娱乐 性 , 因此 , 事件活动的规划者常常试图创造一种节 日或庆典的氛围 , 以吸引更广泛的关注 、更多的游 客 , 甚至是形成一种再造的 “传统”。目前 , 国内外 一些重大的体育赛事和集贸活动往往具有节日化倾 向 , 节日庆典也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目的地的重要 旅游促销手段之一 。[ 1 ]
对于这次艺术节 , 主办者当地政府有着明确的 政治 、经济 、文化指向 。《丽江日报》曾载文表述举 办艺术节的目的 : “全面展示东巴文化 , 广泛开展国 际东巴文化学术交流 , 确立纳西文化学的国际地位 , 展示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的丽江精神 , 推动丽江经 济 、社会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举办艺术节 , 提高丽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 挖掘和弘扬民族精神 , 增强民族凝聚力 ; 加快丽江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和发 展 ; 树立丽江新形象 , 促进丽江经济发展 , 把丽江 建设得更加美好 。”[ 2 ] 也就是说 , 对外以东巴文化 为桥梁宣传丽江 , 展示丽江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潜力 , 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对内则依托人们对传统文化 、 民族精神的认同 , 振奋民心 , 团结一致 。总而言之 , 凝聚并利用一切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力量 , 促 进丽江社会经济的发展 。

解构纳西古乐神话_对一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人类学分析_宗晓莲

解构纳西古乐神话_对一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人类学分析_宗晓莲
Abstract : Naxi ancient m usi c my t h is t he result of L jiang ' s dedication t o t he
development of i ts t ravel industry and M r. Xuan Ke' s eff or t in publici ty. In t he t ransf orm ation process f rom a resource into a comm odi ty , Naxi ancient music , as a cult ural co mmodity , beco mes dif ferent f rom the o ne that was part of the local people ' s life. Naxi ancient music myt h i s just the outcome of t he co 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T he ref ore , it is necessary t o dist ing uish t he Nax i music as a comm odi ty f rom the original Nax i m usic. T o t his end , t he powe r o f t he m arket , government and t he gene ral public should be integ rated and t he gove 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Key Words : Xuan Ke ; N axi ancient music ; my th ; cul tural reso urce ; cultural product (S un Y atsen Univ ersit y , Guangzhou 510275 , Chi na)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一)旅游者与社会文化变迁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一)旅游者与社会文化变迁
游, 所 有 的旅 游 , 界 定 为 一 系 列 见证 我 们 与他 者 ( 不 只是其 他群 体 及 其信 仰 系统 , 还包 括 受我 们 人 类 日
产 的银行 和储 蓄机 构 支 付 数 以万 亿 的美 元 , 即使 那
些银行 经 理们 已经 跨过 了犯 罪 的界线 。 与国家 内部 不平 等快 速增 长 至前 所 未 有 的 历 史新 高 相 比, 国与
益增长 人 口威 胁 的 生态 系 统 ) 共 享 世 界 的 日益 错 综 复 杂化 的不那 么 宗 教 的仪 式。 旅 游 者 , 不管是在 当
地还 是 到世 界 最遥 远 的地 方 旅 行 , 都 身 处 社 会 文 化 变迁 的前 沿 。他们 向边 缘 输 出新 的价值 观 , 向权 力
数码 摄 影 , 没有智能手机 , 甚 至 没 有 通 用 网关 接 口
( C G I ) 和 互联 网。但 沧 海 桑 田 , 迄 今 人 间 巨变 。 美
US A)
西 方休 闲理 论家 对旅 游 的理解 通 常基 于人 类对 乐趣 、 享受、 消遣 和逃 离枯 燥 日常 生活 的需 要。 这可 能是 对度 假旅 游地 及 其大 众 性进行 局部 研 究所 需 的 全部 理论 , 但 却无 法 囊 括 旅 游 者 丰 富 多样 的 活 动 类
票 市场 两次崩 盘 , 全 球 经 济 几被 摧 毁。 苏 维埃 社 会 主义 共和 国联 盟 自我 解体 。 世 界 宗教 正在 萎 缩 , 而 剩余 的拥 趸则 成为 原教 旨主义者 。恐 怖 主义分 子在 美 国本土 上 杀死 了成 千上 万 的民众 。被 大肆渲 染 的
电脑 千禧 虫病 毒现 象并 未 出现 , 由此 造 就 了人 类历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业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旅游产业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人类学就是以对旅游文化的解析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旅游学科。

本文主要探讨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一、旅游人类学的概念旅游人类学是研究旅游现象的跨学科领域,旅游学科与人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旅游人类学是具有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特色的混合学科,它所研究的旅游现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对众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内容为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旅游行动中人群的文化互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场所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等。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旅游现象,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旅游事实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变迁,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和文化变革的体现,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宗教旅游的兴起早期的旅游主要以朝圣为主,如中国的庙会文化、尼泊尔的朝圣文化、梵蒂冈的基督教朝圣文化、伊斯兰教的麦加朝圣等,这些宗教文化的旅游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品牌。

2. 历史文化旅游的崛起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历史文化旅游的市场已经逐渐壮大,以长城、故宫、清明上河图、天坛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3. 新型消费与体验式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城市时尚旅游、主题乐园旅游等,都已经成为新兴旅游市场。

同时,文化旅游中体验式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如科技馆、动物园、博物馆、温泉等都成为旅游者需要体验的旅游项目。

经验与发展: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二十年

经验与发展: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二十年
何 昌邑翻译 ,0 2 在云南 大学 出版社 出版 后 , 产 20 年 也
种 涵化和发 展 的形 式 、 旅游 是一种现 代世俗仪 式 、
旅游是一种上 层建筑 的不同观点。在该文 的姊妹篇 、
生 了一定 的学术影响。

发表于《 思想 战线)0 1 2 0 年第 6 的《 期 西方旅 游人类学
1 期开始 , 连续 4 刊载 申葆 嘉 的《 期 国外 旅游 研究 进
展》 系列 论文 , 将旅游社 会学和 旅游人 类学并 为一节 进 行简 要介绍 。宗晓莲发表 于《 民族研 究) 0 1 2 0 年第 3 期的论 文 《 西方旅 游 人类 学研 究述评 》 料较 为翔 材 实 , 认为西 方旅游 人类学研 究者从 目的地社 会 、 她 游
旅游 人类学在 中国经历 了从 介绍述 评国外研 究
成 果到致 力于学科本 土化 的学 科发展之路 。 自 19 90
年起 , 国外 关于旅游本质研究 的重要 文章相 继在国 内
重要刊物 翻译发 表 , 艾德勒 的《 如 旅游是 一种表 演艺 术》 辛 厄的《 原 始赝 品” “ 、 “ 、旅游 艺术 ” 真实性 的观 和
可 以加深 对西方旅 游人类学研 究倾 向和研 究思路 的 了解 , 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旅 游人类学研究有一定 的 对 借 鉴意义 。宗晓莲还 将美 国旅 游人 类学研 究先驱者
之 一纳什 的重要著作 《 旅游人类学》 翻译成 中文 , 由云
念》 别在《 分 国外社 会科学 文摘 )90 19 年第 5 期和 《 哲 学译丛)95 19 年专刊上发表 。旅游 学q ) 19 年第 《 q 从 96 J
鉴 相关 学科 的最新成 果 , 以高度的学术 自觉精神和社会 责任 意识 , 中国旅游事业更好 更快的发展做 出应有 的 为

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回顾

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回顾

10海外文摘1 国外研究回顾人类学家最早进行的关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努尼斯于1963年发表一篇关于旅游业给一个偏僻墨西哥山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论文,西方学界普遍将这篇论文视为人类学研究进入旅游学的标志。

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人类学对于旅游的研究往往是以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论述,缺乏深度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是有害还是有益这种方法来进行价值判断。

这是因为当时西方的人类学家对于现存的社会制度的不信任,尤其是反对那种施加在旅游目的地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的行为。

随着旅游规模的逐渐扩大,旅游人类学对于旅游业影响的注重点,逐渐从探索内部情况转为评价旅游业给旅游目的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因为旅游业给旅游目的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所以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旅游业给目的地带来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相应地集中到那些地区。

从70年代到90年代,作为应用人类学中一个分支的旅游人类学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群体。

1977年史密斯在《旅游者与东道主: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旅游人类学”的概念,这本书首次以论文集的形式阐述了相关概念,被《旅游研究年刊》评价为旅游人类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从此,人类学对于旅游给予目的地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史密斯的著作奠定了旅游人类学的学术地位,也明确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向和相关内容,即其重点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业;第二是研究旅游业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在旅游人类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另一位人物是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康奈,他发表了大量关于旅游人类学的论文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一书,该书详细描述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目的和行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历一种新的、不同于他们自身环境的文化,但是在这种寻求新的文化过程之中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真实性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刊第28卷2013年第11期Tourism Tribune Vol.28No.11,2013和其他更多的区域。

大量名副其实的新的专业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实践活动已经不断涌现,并且远远超越现有观看历史名胜与风景区的传统海滨度假与短途观光旅行。

例如,印度旅游者远赴英国以体验宝莱坞(Bollywood)电影中的特殊布景;现代主义建筑迷们被共产主义时代的东欧房产所吸引;一些“黑暗”旅游地则吸引着那些希望目睹暴行、事故与灾难发生地的旅游者。

大量的文学旅行、饕餮之旅、葡萄酒旅游、志愿探险旅游和野生动物观光等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盛行。

新西兰就被定位为旅游者能够蹦极、能在湍急水流中进行皮划艇漂流、能享受滑翔和进行其他冒险运动的旅游国家。

这种多样性在旅游的时间组织上也非常明显。

直到最近10年,旅游活动一直都是在人们不需被迫工作的有限节假日期间进行的。

当然,这种节假日通常只能是夏季里的一周或两周。

然而,就目前而言,认为只有特定时间才适合度假的观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

西方职业阶层原来局限于圣诞节、复活节和夏季的主要休闲间歇,开始被周末休息和因工作日程的日益灵活与弹性带来的外出工作所分散。

节假日相较于“普通”生活的特殊性,以及没有休闲间歇而持续工作很长时间之后的那种(压力)释放的感觉,已经变得不那么常见了。

然而,旅游的发展并不仅仅关系到国际旅游市场上旅游地与旅游实践活动的增长。

因为旅游可能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观察和感知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一个充斥着标志的景观社会,旅游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而非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明确追求。

前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地城市经济的再生,涉及大范围消费与休闲空间的激增,以吸引购物者、旅游者、投资者和中产阶级居民。

复杂的零售战略,混合了各种与主题酒吧、餐厅、游乐园、民族或同性恋区、博物馆、遗产景观、艺术空间、节庆和标志建筑等相关的消费“体验”。

舞台空间、活动与各种身份角色的激增,意味着城市栖居者越来越属于空间;在此空间中,对文化属性与历史属性的选择愈趋于常规化。

这一切在多数情况下与并不显眼的文化全球化有关,从而产生一种也许之前就已存在且已建构起模糊他性的新体验。

当然,这种建构是从来自世界各地音乐、食物、奇观与时尚的商品化中产生的,或者仅仅只是在西方多元文化、多种族城市中与人们和文化的简单日常相遇中产生的。

而原先“异域风情”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渗透,又促进了日常生活的调整以更经常性地凝视、谈论与购买他性。

尽管旅游体验的异质性不断增强,但国际旅游却同时生产着旅游者期望与寻求的熟悉居住方式的各种系列空间。

这种空间在海滩度假村和可能是遍布“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的“国际标准”酒店的大发展中显得更为突出。

通过特定的设计技术、建筑方式与管理技巧,这些地方被从周边区域中分离出来,并被设计来减少无序的(旅游)体验和培育消遣的艺术。

通过精心维护的草坪,无障碍人行道,为产生同质化中的地方特色错觉而对本土或“异域”元素的选择性布置,缓缓流淌的轻松音乐,对飞地外分散注意力的景象、声音与气味的隔绝,都使得旅游的糟糕感受能够保持在最低限度。

因此,旅游者能够在极少干扰的舒适状态中得到充分放松。

然而,这些全球同质化、可预测、飞地型环境的广泛生产,是与大量试图逃离熟悉感、寻找追求感与特殊空间的旅游实践共存的;还与旅游者追寻前述体育活动、游乐园的疯狂过山车、海滩狂欢和能够为背包旅行提供兼具陌生感与文化体验的大量景点共存的。

最后,还需要提及虚拟与现实旅行之间日益突出的相互交叉,因为旅游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的使用。

而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恰是日常生活中技术形式的组成部分,也是移动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

旅游者设计并发表博客以使他们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虚拟联系,而其他网络追随者们则在远程关注与分享这些旅程经历。

(作者系该系博士,Tourists at the Taj(1998)、Urban Theory Beyond the West:A World of Cities(2011)等书的作者;张进福译;收稿日期:2013-09-16)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宗晓莲(日本福冈女子大学,福冈市东区香住ヶ丘1-1-1,日本813-8529)旅游产业已经蔓延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带来的冲击也早已引起关注。

可以说,旅游成为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不得不面对的议题,理解旅游也成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早在20世纪中期,人类学者就已经注意到旅游在自己的调查地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虽然人类学者对加入旅游研究曾有过种种顾虑,自60年代开始,旅游却被纳入各时期人类学的流行议题,如涵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第28卷2013年第11期化、社会文化变迁、跨文化关系、全球化与地方认同等。

然而,人类学者通常在游客之前便进入当地,加上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对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经常持更为偏激的负面态度。

这在被视为旅游人类学的标志性著作《主人与客人》(Smith,1977)中有着明显反映。

80年代以后,人类学者试图更为理性、科学地分析问题,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一些分析概念被大量借用,如真实性(MacCannell,1976)、传统的再构建(Hobsbawm,1983)、全球化与自我认同(Cohen,1988),等等。

然而,由于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于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方面,使得许多早期的学者无法从总体上把握旅游现象,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倾向于以文化商品化、真实性等概念来讨论表面的文化层面,忽略经济与政治层面。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扩展,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的理论分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已经形成一系列分析概念,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但从总体上说,很多理论论述缺乏经验基础,很多案例分析停留于印象式收集,缺乏理论分析。

笔者认为,人类学者在考察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时,至少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引起更多关注:一是有必要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考察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

正如一位曾投身旅游业的研究者所言,作为一种经济产业的旅游现象,仅仅是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过程和各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别称而已(Julio Aramberri,2003)。

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以政府为主导,旅游开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手段的发展中国家,仅仅从文化来谈文化,无法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例如在分析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文化商品化”概念。

早期的人类学者几乎都反对文化商品化,认为这样的过程导致当地的文化资源被外来者所剥削,为了迎合游客的爱好、需求,地方文化事项被缩短、美化、仿造、捏造,失去其原有的内涵。

文化商品化的研究始于格林伍德(Greenwood,1977)对西班牙Basque地区的Alarde 仪式变迁的分析,格林伍德早期曾经认为Alarde仪式变成为钱而表演的旅游演出,仪式的神圣性被亵渎,文化意涵丧失,然而,10年后的调查令他认为有必要将这一过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研究(Greenwood,1989)。

20世纪90年代后,威尔逊(Wilson,1993)对Basque仪式的跟踪调查发现,Alarde仪式仍然是与当地认同联结的生动的庆典,而且Basque的特点得到了强化。

片面地以文化商品化的概念来分析旅游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现象,文化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固定且脆弱的存在。

事实上,文化是发展的、变动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作为文化的外壳、外在表现的各种文化商品(如艺术品、服饰等)可能很容易发生变化,而作为内核的精神层面(如自我认同等)的变迁更为复杂。

将文化变迁简化成单一因素决定论的做法显然不合适。

二是有必要深入旅游现象内部,了解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把握旅游产业的运作机制。

许多早期人类学研究概念显示出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史密斯(Smith,1977)提出的“主人”与“客人”概念。

史密斯进一步指出主客双方具有短暂、不对称、非个人性、片面化、利用性的关系。

在这概念的框架下,主客互动双方的关系趋于特定化、固定化,很容易得出双方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旅游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的结论。

很显然,这一概念过于简化旅游情境中多元互动的现实,更忽略了中间媒介的角色。

人类学家在分析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时,往往将关注点置于当地层次,只是从主人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同时“主人”角色也往往过于简单化。

由于与旅游业关系的远近,不同身份的“主人”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旅游影响形成中的矢力也各不相同。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旅游对当地人的影响,有必要对“主人”们与旅游的关系、如何参与旅游、为何以此种形式参与旅游等问题进行细分研究。

三是近些年,国外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的一系列重要著作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这无疑对国内旅游人类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使用概念、理论之前,有必要对其具体内容、产生的学术背景、发展继承脉络等有更多了解。

不假思索地引用与延伸无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或理论的形成。

例如有关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的讨论。

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Boorstin,1964)论述了旅游成为大众化、组织化的产业的过程,认为19世纪中期以后,人们的出游行为从能动的、生产性的旅行活动变为受动的、消费性的旅游活动。

现代旅游活动是人工的、仿制的,“真实”只存在于过去的旅行活动中。

麦肯奈尔(MacCannell,1976)虽然也从“真实”与“虚构”的两重对立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但是他认为真实性存在于与游客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的、还没有产业化的传统社会中。

为了论述真实性问题,麦肯奈尔提出“舞台真实性”概念,指出为了增加吸引力,旅游地倾向于建构出人造后台给游客旅游学刊第28卷2013年第11期Tourism Tribune Vol.28No.11,2013观赏,满足游客对真实性的渴望。

麦肯奈尔的舞台真实性概念是延伸自戈夫曼(Goffman,1959)的拟剧论中前台与后台的分析。

然而,戈夫曼提出的人们的印象整饰是为了达到沟通,而不是造作或假装,因而不存在真实性与否的问题。

另外,拟剧论中人们是积极互动的关系,而麦肯奈尔的舞台真实性概念则将游客排除在外。

所以,麦肯奈尔引用戈夫曼的概念分析真实性的做法并不妥当。

麦肯奈尔在其后来的研究中也做了很大的修正。

布鲁诺(Bruner,2001)认为,真实性的概念将文化标签化,认为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有价值。

而对人类学而言,文化没有原型,单一真实的文化并不存在。

“真实性”概念将文化静止化、标本化的倾向与人类学的基本观念不一致。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些学者以“传统的再创造”概念讨论由于旅游产业的渗透被商品化、形骸化的传统文化。

科恩(Cohen,1988)认为,虽然商品化可能令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涵发生变化,但是新的文化产品并非一定会丧失原有文化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