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旅游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驱动力——以贝江景区的勾滩屯为例

合集下载

到融水旅游推荐以下景点

到融水旅游推荐以下景点

融水,有着两千年的历史。

这里山清水秀、古迹繁多。

明代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这里停留驻足13天之久,在《徐霞客游记》中留有一万多字记载和一幅插图。

到融水旅游推荐以下好玩的景点。

1.贝江,以水域类地理人文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旅游区、民俗旅游示范点。

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

贝江为融水县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九万大山和元宝山。

由于水位落差大,形成许多急流、险滩和深潭。

游览的主要景点有勾滩苗寨、长赖苗寨、仙池、乌龟爬山、石门滩、小三峡、望夫石、杜鹃花红,游客在苗寨体验苗家生活习俗——喊酒、踩脚情、芦笙踩堂舞、打油茶、吃民族餐、斗马等。

2.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

元宝山方圆3901公顷,有白虎顶、兰坪峰、元宝峰和无名峰四大主峰。

为广西第三高峰的元宝山,因整体外形奇特像大元宝而得其名。

主要景点有野人崖、百丈瀑、六叠瀑、仙女潭、铁杉王、杜鹃花海等50多处。

3.龙女沟,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融水自驾游汽车营地。

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民族风情景区。

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居住着侗族等少数民族,有古老独特的木楼建筑、奇异的民族习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主要景观有龙女潭、月亮潭、双龙洞、龙门、龙女瀑布、苗山天湖、千人古寨、天然游泳池、苗岭梯田、杜鹃花海、红军桥、红军亭、双箭瀑等。

4.老子山,位于融水县城西南郊。

山势雄伟挺拔,形似一只昂首张嘴的老虎。

虎口即寿星岩,旁边是虎耳岩。

寿星岩又名揽胜岩。

岩洞壁上尚存历代摩崖石刻。

在寿星岩口,矗立着一尊6米多高的寿星翁塑像。

山上还有鲁班岩、读书岩、牛鼻岩、伏地岩等10多个景致各异的岩洞。

5.雨卜旅游村,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苗寨。

地处元宝山南麓。

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有柏油路直达。

可以参与芦笙踩堂、跳竹竿舞、踩脚舞、抛绣球、背新娘、拉鼓等节目。

还有烧烤、打油茶、坐妹、对歌等活动。

独具特色的苗家风味有:糯米饭、糯米酒、香菇木耳、酸肉、酸鱼、酸菜等。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
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吴忠军;代猛;吴思睿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是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的集中展示地,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基于此,文章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侗寨的旅游特色小镇创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空间重构,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和健康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精神,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从而造就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路径与模式.
【总页数】8页(P133-140)
【作者】吴忠军;代猛;吴思睿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相关文献】
1.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 [J], 贺能坤
2.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的三个层次及其反思——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 [J], 贺能坤
3.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增收机制研究r——以广西三江程阳侗寨为例 [J], 冯雅力;郝米娜
4.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村落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 [J], 薛雷
5.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探析——以贵州占里侗寨为例 [J], 杨利芬;袁涓文;竭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婚俗语言歌舞服装思想观念态度主要表现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促进当地村民就业机是西江苗族文化内涵的主要表现形式吊脚楼建筑古旅游活动对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影响及其驱动因素万方数据街道风雨桥等是西江苗族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村民旅馆商业活动及在景区打工等形式参与构成景区建则是西江苗族文化创造者与传承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设与管理的参与主体


研 究 区概 况 与 问卷 调 查
( 一) 西江 千 户 苗寨概 况
西江千户苗 寨景 区, 位 于贵州省黔东 南苗族 侗族
自治 州雷 山县 东 北 部 , 距离县 城 3 6 k m, 距 离 州 府 凯 里 市3 5 k n。西 江 苗 寨 现 已 由原 羊 排 村 、 i 原 东 引村 、 原 南
游活动对民族村寨文化 、 社会 、 经济 等多方 面生产的影
响, 分 析 民族 文 化 村 寨 在 旅 游 开 发 过 程 中 产 生 的各 类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2—2 5 基金项 目: 2 0 1 0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 学研究 项 目( 项 目编号 : 1 0 Z C1 0 0 ) ; 2 0 1 1年度凯 里学院规划项 目( 项 目编号 : S 1 1 1 6 )
以贵 州省 西 江苗 寨 为例
贺 祥 , 贺 银 花2, 蔡 运龙
( 1 . 凯里 学 院旅游 学 院 ,贵州 凯 里 5 5 6 0 1 1 ; 2 . 凯里 学 院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贵州 凯里 3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 1 0 0 8 7 1 ) 5 5 6 0 1 1 ;
化 的存 亡 。 因此 , 引起 了国 内外 学 者 们 的广 泛关 注 , 成 为学 术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 3 ] 。 目前 学 者 们 对 文 化 古 镇 、 乡村 景 区 等 研 究 较 多 , 但 对 民族 文 化 村 寨 的研 究

旅游驱动下传统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基于贵州西江苗寨的案例

旅游驱动下传统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基于贵州西江苗寨的案例

旅游驱动下传统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基于贵州西江苗寨的案例朱正斌;李瑞;殷红梅;于丹【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24(40)1【摘要】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旅游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化。

以大规模旅游活动为主导动因,运用实地调查和参与式制图法,对贵州西江苗寨文化景观演化特征与机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西江苗寨物质文化景观整体演化强度较高,呈现出聚落协调扩张、土地利用破碎化,民居景观服务化,服饰景观展演化特征。

②非物质文化景观整体演化程度较低,呈现出饮食文化景观再地方化,制度文化景观外显化,语言文化景观稳固化,歌舞节庆文化景观他娱化特征。

③西江苗寨文化景观演化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旅游者通过旅游凝视与主客互动引导村寨文化景观的演化,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通过权力调配和资本的介入对村寨文化景观的演化进行规训与筛选,村寨居民通过社区参与对村寨文化景观进行叙事与重构。

【总页数】9页(P152-160)【作者】朱正斌;李瑞;殷红梅;于丹【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相关文献】1.旅游情境下民族村寨管理制度与经济绩效的比较研究——来自贵州郎德上寨和西江千户苗寨的案例2.旅游背景下民族村寨管理制度比较研究——来自贵州郎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的案例3.社区居民视角下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社区边缘化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4.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构建及其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芦笙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贺祥;贺银花;蔡运龙【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1)002【摘要】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效应.结果显示:村民感知到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但也减弱了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旅游活动对社区主要影响:外来常住人口增多,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景区空心化,景区管理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保护,景区都市化严重,村寨民族文化同质化、商业化特征突出.因此,需要认清西江苗寨这种功能变迁的利弊,因势利导地处理好村民“二重性主体”特征,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村民参与,提高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创新、优化旅游开发管理思路与目标,促进西江千户苗寨可持续发展.【总页数】6页(P79-84)【作者】贺祥;贺银花;蔡运龙【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权能感知测度与优化对策r——以贵州省西江苗寨和天龙屯堡为例 [J], 李瑞;吴孟珊;殷红梅;徐美;杨丽2.旅游活动对村寨微观经济区位的影响及成因——以西江苗寨为例 [J], 张聪;但文红3.民族村寨旅游场域中的文化再生产与重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 王林4.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J], 刘阿丽;李忠斌5.民族旅游发展促动民族村寨振兴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J], 吴海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旅游开发视角看西江苗寨的文化变迁与涵化

从旅游开发视角看西江苗寨的文化变迁与涵化

从旅游开发视角看西江苗寨的文化变迁与涵化作者:屠玉帅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旅游开发为视角对民族村寨的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以何种方式、途径对民族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探寻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地实现民族文化的开发性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文化良性变迁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变迁与涵化旅游开发西江苗寨良性变迁1、文化变迁及涵化理论文化变迁与涵化理论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内部社会的发展,或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引起其中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文化涵化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研究的是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

[1]P216-218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讲,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长程,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

2、旅游业发展对西江苗寨的民族文化变迁与涵化的影响“现代化尤其是旅游作为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之一”[2],20多年来的旅游开发给西江苗寨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正在加速民族文化变迁的步伐。

同时,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告诉我们,变迁中的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1 西江苗寨资源概述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天下苗族第一寨”的美称。

据2005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3]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堪称一座苗族的天然的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第一篇: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西江苗寨乡村旅游为例摘要:通过对西江苗寨乡村旅游发展的个案分析,作者从表面与深层两个层面对影响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论。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发展状况;组织;机构;问题西江苗寨介绍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

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

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苗寨,历史悠久。

根据专家的说法,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

这里有1200多户苗族人家、5000多人务农为生,苍翠山谷里错落分布着800多栋吊脚楼,溪水从寨中流过,风景优美,苗族风情浓郁。

她拥有“歌舞的海洋”、“芦笙的故乡”、“银匠的故乡”、“民族风情博物馆” 等诸多美誉。

西江千户苗寨民族建筑、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和田园风光,无疑成为原生态文化的最大卖点和原生态旅游的最大亮点。

全国的苗疆圣地,雷山县苗族的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传统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学者称之为“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

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苗族飞歌、游方歌,斗牛赛、斗鸟赛以及银饰、蜡染、丝绣……等,构成了苗族绚丽的艺术殿堂。

西江千户苗寨,似乎引领着黔东南原生态的旅游风潮。

来自于海内外的游客兴致勃勃,无不为眼前神奇的苗寨赞叹不已。

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兴起说到西江苗寨的发展,当地人把契机归结为2008年的“旅发大会”。

贵州省每年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发展大会当年在西江苗寨举办,为此,贵州省和雷山县政府投入巨资完善西江苗寨的内外部环境。

自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西江千户苗寨召开后,到西江等地旅游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时空变迁——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时空变迁——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时空变迁——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蔡茜; 殷红梅【期刊名称】《《企业经济》》【年(卷),期】2019(000)011【总页数】8页(P55-62)【关键词】旅游; 民族村寨; 社会文化; 时空变迁; 西江苗寨【作者】蔡茜; 殷红梅【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阶段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样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旅游已成为当前热门话题之一[1-5]。

民族村寨旅游是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少数民族多的地区,如贵州、云南、广西等。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助力脱贫攻坚战。

民族村寨是在特定的自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环境中发展形成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人文精神、审美心理、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民族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寨[1]。

民族村寨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原因在于其传统的族群文化和整体的村寨空间景观具有独特的吸引力[2]。

旅游开发使得民族文化被人们利用,成为“引诱资本之物”,为民族村寨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开展,旅游扶贫备受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政府格外重视,以民族文化为媒介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已成为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各民族村寨发展的战略选择[3]。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带动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对国民经济众多产业部门的发展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4]。

基于此,本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传统社区空间为研究对象,以GIS 空间分析为平台依托,尝试借用空间生产理论[5]、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影响下社会文化空间差异着手展开研究。

苗族村寨的现代与传统景观形态融合性分析

苗族村寨的现代与传统景观形态融合性分析

苗族村寨的现代与传统景观形态融合性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苗寨被誉为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当地民族资源丰厚,其独特的景观特色吸引了大量游人前往,造成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村寨各类建设也不断加快。

本文通过对现状西江苗寨现代与传统景观形态分析研究,找出现代景观与传统景观形态的内在联系,发挥原生景观空间的生命力,为今后西江苗寨的建设与保护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标签:景观形态;西江苗寨;现代;传统近年来,随着贵州省黔东南州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西江苗寨以其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村寨景色,被贵州省确定为民族旅游建设重点和亮点,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各种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不断上马,至2014年,西江苗寨景区面积比2001年扩大了近3倍,原始村寨被后续的旅游建设项目所包围,出现了现代人工景观空间与原始生态形态共存的独特形式。

西江苗寨旅游产业依赖自身原始环境空间,由于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开发又给西江原始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势必又会反作用苗寨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以现状西江苗寨景观空间为考察对象,描述西江原始传统景观空间与新建人工景观形态建设的融合性,找出矛盾对立点,提出环境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期寻求村寨景观发展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

1、西江苗族村寨原始传统景观空间与现代人工景观空间融合西江苗族村寨景观随着现代经济和生活观念的渗透,加之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房屋使用期限过长、质量较差和配套功能缺乏等不足,现代设施的建立有效的弥补旅游功能缺陷,也产生一系列具有现代功能的新景观形态。

1.1新景观形态保持乡土风貌和民族建筑的原生性西江新景观在建设上都充分考虑了与村寨、山区地形、植被、水体等环境要素的历史乡土风貌。

新景观保持山地环境的原有地形与植被,建筑的布局紧凑、集中,维护了民族建筑的原生性。

整體新建部分遵照原有村寨的布局,根据山体坡度的陡与缓,应跨越等高线的数量来调节建筑、道路的底面,产生出高低变化、参差错落的景观,使新旧村寨空间边缘界限过度自然。

民族村寨旅游经济要素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经济要素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经济要素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余湘聆;李林岭;殷红梅【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12【摘要】民族村寨旅游是支撑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旅游的发展, 传统的民族村寨转变为旅游目的地, 景区居民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收入也发生了转变.以贵州西江苗寨为案例地, 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出发, 利用田野调查, 基于SPSS19.0软件, 研究旅游发展与景区居民旅游经济耦合性, 结果表明, 旅游发展时间越长, 景区居民的旅游收入越高, 生计模式呈现\"外出务工与农耕混合-外出务工-旅游生计\"的规律;西江苗寨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核心区居民旅游平均收入高于过渡区与边缘区, 不均衡性显著.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以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Ethnic village tour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industries to Guizhou's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tourist destinations.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Xijiang Miao village in Guizhou, and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economic income of residents in scenic spots have also changed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dimensions, the coupling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urist economy of scenic area residents was studied by using field survey and SPSS19.0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higher the tourism income of the residents, The pattern of livelihood presents as\"migrant workers and farming mixed-migrantworkers-tourism livelihood\", In the west river Miao village, the average tourist income of the core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nsitional area and the marginal area, the inequality is significant.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总页数】7页(P45-51)【作者】余湘聆;李林岭;殷红梅【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K901【相关文献】1.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以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J], 谢会强2.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权能感知测度与优化对策r——以贵州省西江苗寨和天龙屯堡为例 [J], 李瑞;吴孟珊;殷红梅;徐美;杨丽3.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J], 焦世泰4.民族村寨旅游场域中的文化再生产与重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 王林5.基于网络文本的民族村寨旅游形象感知研究r——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J], 胡月;石朋;周儒;殷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文化认同的变迁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文化认同的变迁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9年第24卷第6期2019Vol.24No.6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文化认同的变迁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李广宏梁敏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西江苗寨的文化认同,源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提出促进其文化产业平衡发展、重构文化生境、构建文化终极关怀、民族文化治理和促进奖励激励等有效的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旅游发展;文化认同;变迁;西江苗寨[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19)06-0084-04[收稿日期]2019-05-17[网络出版]/kcms/detail/45.1268.C.20191212.1328.032.html [作者简介]李广宏(1966-),男,河南雎县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梁敏华(1995-),女,广西梧州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旅游经济研究。

旅游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族地区作为特色文化的场域舞台,旅游发展尤为迅速,旅游的经济效益迫使地方居民改变自身的文化习俗、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冲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文化认同的变迁及重构。

文化认同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石,也是民族村寨生存的精神支柱。

学术界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有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研究[1]、民族文化认同的本质研究[2]、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研究[3]等几个方面,而关于民族文化认同与旅游发展二者的关系研究较少。

基于此,通过对旅游发展背景下贵州西江苗寨民族文化认同变迁的定性研究,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而探索文化认同变迁与旅游发展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以提出能够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旅游如何带动乡村振兴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旅游如何带动乡村振兴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旅游如何带动乡村振兴贵州千户苗寨,这座隐匿在大山深处的苗族聚居村落,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壮观的建筑景观,逐渐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千户苗寨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千户苗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其独特的苗族建筑风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里的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精美的苗族服饰、独特的苗族歌舞、丰富的节日庆典等,无不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千户苗寨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大量游客的涌入,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相关产业的繁荣。

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业迅速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许多苗寨居民纷纷开办起农家乐、民宿,通过提供特色美食和舒适的住宿环境,吸引游客前来消费。

这些经营活动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还促进了千户苗寨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平坦,水电供应更加稳定,网络通信也更加便捷。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和生活,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吸引了外部投资和项目落地。

千户苗寨的乡村旅游发展,使得当地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为了展示苗族的独特魅力,当地加强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

苗族歌舞、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技艺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学习。

同时,通过旅游的宣传和推广,苗族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然而,千户苗寨的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旅游旺季游客过多,导致景区承载力不足,服务质量下降;部分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程度还存在不平衡等。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研 究 区概 况 与 问卷 调 查
( 一) 西江 千 户 苗寨概 况
西江千户苗 寨景 区, 位 于贵州省黔东 南苗族 侗族
自治 州雷 山县 东 北 部 , 距离县 城 3 6 k m, 距 离 州 府 凯 里 市3 5 k n。西 江 苗 寨 现 已 由原 羊 排 村 、 i 原 东 引村 、 原 南
游活动对民族村寨文化 、 社会 、 经济 等多方 面生产的影
响, 分 析 民族 文 化 村 寨 在 旅 游 开 发 过 程 中 产 生 的各 类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2—2 5 基金项 目: 2 0 1 0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 学研究 项 目( 项 目编度凯 里学院规划项 目( 项 目编号 : S 1 1 1 6 )
外 来 文化 , 认 为旅 游 可 以有 利 于 学 习外 来 文 化 ; 7 2 . 1 %
表3 西江千户苗寨村 民对旅游活动 的经济影响感知与态度
对表 3分析可 知 : 有7 5 % 村民认 为旅游 开发 活动
促 进 了 收入 增 加 , 同时有 5 6 . 1 % 居 民 认 为 旅 游 从 业 人
外 来常住 人 口增 多, 大量村 民外 出务 工 , 景 区空 心化 , 景 区管 理 重 经济 效 益 、 轻 文化 保 护 , 景 区都
市化 严 重 , 村 寨 民族 文化 同质化 、 商业化特 征 突 出。 因此 , 需要 认 清 西 江 苗寨 这 种 功 能 变迁 的利
弊, 因势利 导地 处理 好村 民“ 二 重性主 体 ” 特征 , 加 强旅 游 开发 中的村 民参 与 , 提 高村 民保 护 民族 文化 的责 任 与意识 , 创新、 优 化旅 游 开发 管理 思路 与 目标 , 促 进 西 江千 户苗寨 可持 续发展 。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补偿的理论与实践——以西江苗寨为例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补偿的理论与实践——以西江苗寨为例

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补偿的理论与实践——以西江苗
寨为例
李军;单铁成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0)4
【摘要】在西江苗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景区治理主体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民众惠益分享的经济与非经济补偿措施,其学理依据可以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经济价值属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与再生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负外部性等方面加以诠释。

但在补偿实践中同时存在忽略非遗文化要素、忽略空间区位差异、补偿信息不够透明等问题,应当从完善补偿评价体系、效率与公平并重、补偿信息
公开透明等方面加以优化,为其他区域社区民众共享旅游利益提供可资参考的西江
经验。

【总页数】13页(P112-124)
【作者】李军;单铁成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经
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3.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初探r——以西江苗寨为例
4.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5.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r——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贺祥;顾永泽;郭莹【摘要】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给民族村寨带来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其旅游开发层次较浅,未构建起民旅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利益分配体制存不合理性;其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等方面已经受严重负面影响。

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苗族文化保护,促进村寨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转变;打造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构建苗族文化传承平台;加强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措施,深入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完善村寨景区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积极拓展村民参与形式与途径,以及协同发展措施与建议。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ethnic cul-ture village,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Xijiang village in southeast states of Guizhou Province base on the field study and interview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superficial, not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commodity industry system, and benefit distribution system is not reasonable of some questions.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Xijiang 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ustoms,modern entertainment,Miao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have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national customs form and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Miao culture mining,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ghtseeing tourism to leisure tourism cultural experience;to build theindustrial system of national prod-ucts, to establish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platform;increase the visible ethnic cul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farming cultur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al fu-sion;perfect the interests distribu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villagers participation,actively expand the forms and ways,measures and suggestions.【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民族村寨;休闲旅游开发;文化保护;协同发展【作者】贺祥;顾永泽;郭莹【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1民族文化村寨是贵州省极具特色、禀赋非常优异的旅游资源,当前正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活动与利用。

文化景观论文:村寨文化景观变迁思考论文

文化景观论文:村寨文化景观变迁思考论文

文化景观论文:村寨文化景观变迁思考论文文化景观论文:村寨文化景观变迁思考论文本文作者:吴忠军、吴少峰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国内对村寨文化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村寨文化景观要素特点、景观演化及机理、文化感知和保护与规划方面。

而学术界对桂北文化景观旅游影响研究成果则较少,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定性研究方面有伍锦昌(2005)以龙胜平安寨为例研究民族文化变迁[6],对桂北龙脊梯田景区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变迁动因的分析[7]等;定量研究方面有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技术及方法对侗族村寨歌舞文化的研究[8]。

本文以广西融水贝江景区的勾滩作为个案分析,从居民感知视觉,运用因子分析探讨勾滩苗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具体发生在哪些方面,并从社会学角度思考研究地村寨文化景观变迁程度和旅游发展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区概况沟滩苗寨是广西融水县贝江景区的自然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新安乡,距桂林158公里,距县城1.2公里。

截至2011年6月,沟滩共有78户,339人,其中全屯大部分苗族为半山苗,还有一小部分迁徙过来的汉族。

整个自然屯耕面积为143亩,其中水田50亩,旱地93亩。

在旅游未开发之前,沟滩主要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竹、木收入。

1991年开发旅游,村民通过民族舞蹈表演、餐饮、卖手工艺品等各种形式开展旅游经营活动。

近年来,勾滩年均旅游总收入约100多万元。

沟滩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到2010年7月为止,依然没有道路通入该屯,居民依然依靠自古以来的方式划船从贝江进出,而游客也是从码头下来乘坐游船或者偶尔搭乘村民的船只进出。

该自然屯是独特的民族旅游地类型,虽然旅游发展到现在将近20余年,已经处在一个旅游发展的中期变迁态势上,虽然由于其相对封闭的环境,它无法像同处在贝江景区的长赖一样快速地获得大量的旅游效益,但是它的原生态社区和文化景观却也已经出现了变化,只是比其他旅游地的变化要缓慢。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解析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解析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解析
张斌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18(25)11
【摘要】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演变实质是文化的变迁.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有三:内化机制表现为人对聚落景观的意义认同和范式遵从;外化机制表现为人的意志外化为制度文化并对聚落景观施加影响;涵化机制解释相异文化接触交流的途径以及可能导致文化分离、整合、同化或边缘化的结果.分别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进行文化解析,提出基于内化机制重构意义系统,基于外化机制优化制度文化和营造真实景观,基于涵化机制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以抵御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现代异化.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张斌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武汉 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模式语言解析——以贵州扁担山地区布依族聚落为例 [J], 刘加维;张凯莉;周政旭
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驱动机制研究 [J], 陈炜;李军辉
3.景德镇瓷业聚落景观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 [J], 肖绚;李松杰;李兴华
4.传统农耕智慧下的乡村社会生态韧性——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河坑土楼群聚落景观解析 [J], 袁晓梅;朱锦心;李凌;关蓓婷;刘斯曼
5.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驱动机制研究 [J], 李军辉;王媛;劳国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文化变迁看旅游场域中的文化共生——基于西江苗族银饰现代变迁的考察

从文化变迁看旅游场域中的文化共生——基于西江苗族银饰现代变迁的考察

从文化变迁看旅游场域中的文化共生——基于西江苗族银饰现代变迁的考察黄娅【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2)6【摘要】旅游产业改变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文化的变迁. 在对西江苗族银饰现代变迁的考察中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并生,文化共生系统存在着文化伴生和文化共生两种形式,各文化单元通过共生能量的平衡与博弈,在合作竞争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changed the living space of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and has brought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anges of silver jewelry in Xijiang Miao, this paper finds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are compatible. Cultural symbiosis system has two forms: cultural accompanying and cultural symbiosis. Through the balance and game of symbiotic energy, each culture unit develops with mutualism and optimization under the drive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on.【总页数】4页(P29-32)【作者】黄娅【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3【相关文献】1.产业集聚与文化变迁:旅游场域中的民族手工技艺传承——以“靖西绣球”与“新华银器”为例 [J], 王林;李敏2.从"神圣"到"神秘"r——对旅游场域中贵州月亮河村布依族铜鼓的人类学考察[J], 谷妮娜3.民族村寨旅游场域中的文化再生产与重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 王林4.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聚落景观的嬗变——一项关于龙脊景区的人类学考察 [J], 赵巧艳5.传统的延续与现代的糅合——文化变迁视域下西江苗族婚姻文化的社会人类学考察 [J], 李宁阳; 杨昌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文化旅游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

乡村文化旅游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

乡村文化旅游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
——以西江苗寨为例
杨萍
【期刊名称】《丝路视野》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旅游是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西江苗寨的乡村文化旅游为例,分析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及作用。

【总页数】2页(P62-62)
【作者】杨萍
【作者单位】[1]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原生态社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以西江苗寨景区苗家乐协会为例 [J], 姚莉;陈志永
2.乡村文化旅游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 杨萍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为例 [J], 何莎
4.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J], 覃珍
5.建设"特色小寨":民族地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西江苗寨为例 [J], 麻勇恒;田隆斌;杨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 J 、 保护 和规 划研究 4个方 面 ; 在 文化 景观 变迁 量 两部分 ,对 于 民族 地 区 文化 景 观 驱 动 力 方 面 的
的研究 中 , He X Y_ 6 认 为 动态 的景 观 是 景 观 结 构 、 研 究则更 少 涉及 。定 性 研 究 方 面 有 王 林 以广 西 龙 功能 、 空 间 格 局 随 时 间 的变 化 发 生 相 应 变 化 的过 脊 梯 田为例 ,阐述 了梯 田文 化景 观 遗 产 ,以及 程; A b d u l l a h S A , K r i s t e n s e n L S 则 指 出景 观 发 对 桂北 龙脊 梯 田景 区所 造 成 的社 会 文 化 变 迁 动 因
自美 国学 者 S a u e r 引 入景 观 的概 念 后 , 文 化 景 力 ; 郭 金海 在基 于供求 关 系影 响下 研究 了庐 山旅 ; 旅 游景 观变迁 的驱 动力 研 观起 源 与 变 迁 就 成 了 学 界 关 注 的 焦 点 。S a u e r认 游地 生命 周期 驱动 力 ¨ 为: “ 文化 景 观 是 由特定 的文 化 族 群 在 自然 景 观 中 究则 相 对 较 少 ,邱 荣 祖 认 为 地 形 、地 貌 、土壤 和
生 变化 的原 因在 于 内外 驱 动 力 对 景 观 组 成 要 素 的 的分析 ¨ 等 ;定 量 研 究如 运 用 人 工 神 经 网络 理 论 干 扰作 用 , 其 结 果使得 景 观稳 定 性 及 其空 间 格 局 发 技 术及方 法 对侗族 村寨 歌舞 文化 的研 究 。
生 变化 。景 观 格 局 的 变 化 可 能 进 一 步 影 响 到 景 观 笔 者通 过 对 广 西 融 水 贝 江 景 区勾 滩 屯旅 游 文 系统 内 的物 质 和能量 的循 环 流 动 , 进 而对 区域 内重 化 景 观 的实 地 田野 调 查 ,采 用 A MO S 1 7 . 0运 用结
创建 的样 式 , 文化是 动 因 , 自然地 域 是 载体 , 文 化景 旅 游开发 等 是 森 林 景 观 变 化 的 关 键 性 驱 动 力 ,
观则 是呈 现 的结果 。 ” 关 于村 寨 文化 景 观 的研 究 , 邓茂 林研 究 了高原 湿 地 若 尔盖 国家 级 自然保 护 区
点、 景 观演 化 及 机 理 、 文化 感 知 、 保 护 与规 划 方 面 。 旅游 的发 展驱 动力 和文化 景观 变迁 之间 的关 系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2—0 6 ’ 基 金项 目 :广西 自然科学 基金 项 目 ( 2 o 1 O G x N s F A o 1 3 O 1 7 )
野调查 ,采 用 A M O S 1 7 . 0 运 用结构 方程模 型进 行参 数估计 和假设 检验 ,从 文化景 观变迁 的外 在和 内在 驱 动力 的角度 ,实证研 究 了当地旅 游发 展驱动 力和 文化 景观 变迁 的关 系 。结果 表 明 :外 在 驱动 力 和 内 在 驱动力 互相影 响并 不显著 ,外 在和 内在驱 动力都 对勾 滩屯 的各个 文化景 观变迁 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
文 章编 号 :1 6 7 4— 9 0 5 7 ( 2 0 1 3 ) 0 1— 0 1 8 4—0 7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9 0 5 7 . 2 0 1 3 . 0 1 . 0 3 4
苗 族 旅 游 村 落 文 化 景 观 变 迁 的 驱 动 力
— —
以贝江景 区的勾滩屯为例
吴 忠 军 ,吴 少峰 ,黄 梅 芳
( 桂 林理 工大学 a . 旅游 学院 ;b . 人 文社会 科学 学 院 ,广西 桂 林 5 4 1 0 0 4 )

要 :以融水 贝江景 区 的勾 滩 屯作为 个案 ,通过对 广西 融水 贝江 景 区勾滩 屯旅 游 发展 情 况 的实地 田
关键 词 :驱动 力 ;文化 景观 变迁 ;结构 方程模 型 ;贝江景 区
中图分类 号 :F 5 9 0 文 献标 志码 :A
1 文 化 景 观 变迁 研 究 现 状
驱动 力方 面则 主要研 究 旅游 的驱 动力 , 保 继 刚 以西 安、 桂林 、 大 连和 昆明为例 , 研 究 了 城 市 旅 游 驱 动
。而 学 术 界 对 桂 北 文 化 景 国外 的 研 究 内 容 主 要 集 中 在 社 会 重 构 和 演 变 研 景 观变化 及其 驱动 力 ¨
究 J 、 构 成 要 素 及 其 影 响 研 究 J 、 结 构 和 功 能 研 观 旅游影 响研 究 成 果 也 较 少 ,主要 分 为 定 性 和 定
作者 简 介 :吴 忠军 ( 1 9 6 5 一) ,男 ,教 授 ,研究 方向 :旅游 开发 与规划 、民族旅游 。
通讯 作 者 :黄 梅芳 ,硕士 ,副教 授 , g l h m f 2 0 1 2 @1 6 3 .  ̄ o n 1 。 引 文格式 :吴 忠军 ,吴少 峰 ,黄 梅芳 .苗族 旅游 村落 文化 景观变 迁 的驱动 力—— 以贝江景 区的勾 滩 屯 为例 [ J ] .桂林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2 0 1 3 ,3 3( 1 ) :1 8 4— 1 9 0 .
要 的景观 生 态 产 生 深 刻 影 响 。 国 内村 寨 文 化 景 观 构方 程模 型 进 行参 数估 计 和 假 设 检 验 ,从 文 化 景 的研究 起 步较 晚 , 主要 集 中在村 寨 文 化 景观 要 素 特 观变迁 的外 在 和 内在 驱 动 力 的 角 度 ,寻 找 勾 滩 屯
第3 3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Vo 1 . 33 No .1 Fe b . 2 01 3
J o u r n a l o f Gu i l i n Un c h n o l o g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