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

合集下载

多民族杂居区摩梭人婚姻家庭变迁考察——以云南省宁蒗县翠玉乡料别村为例

多民族杂居区摩梭人婚姻家庭变迁考察——以云南省宁蒗县翠玉乡料别村为例

多民族杂居区摩梭人婚姻家庭变迁考察——以云南省宁蒗县
翠玉乡料别村为例
张明仙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9)002
【摘要】云南省宁蒗县翠玉乡料别村是一个以摩梭人为主的多民族杂居村落.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接触的加强,该村摩梭人的婚姻家庭正经历由母系大家庭的阿夏走婚向父系小家庭一夫一妻婚的变迁.调查研究发现,以料别村为代表的多民族杂居区当代婚姻变迁是摩梭人自主、自觉的内源性选择,具有不可逆转性.同时,虽然形式正处于变迁中,但是摩梭人母系婚姻家庭文化的精神内核仍在新的婚姻形式中得到延续承继.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张明仙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德性伦理引导下的婚俗制度与社会运行——以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泥鳅村摩梭人走婚习俗为例 [J], 金黄斌
2.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移民宗教文化变迁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
东乡族为例 [J], 陈文祥
3.伊宁市郊多民族杂居村的语言生活——英也尔乡六七段村的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 [J], 王远新;
4.多民族杂居区族际交往与民族团结研究——以云南省孟连县回俄村为例 [J], 罗利群;郝月梅
5.摩梭聚居区当代婚姻变迁——以云南省宁蒗县落水村与忠实村为例 [J], 曹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母系族群的文化摩梭族婚礼(云南摩梭族的走婚风俗)

母系族群的文化摩梭族婚礼(云南摩梭族的走婚风俗)

母系族群的文化摩梭族婚礼(云南摩梭族的走婚风俗)在云南有这么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奉行走婚,男不娶,女不嫁,一个男人可以有几个女人,一个女人也可以有几个男人,生下孩子,就靠母亲和舅舅抚养。

这位81岁的摩梭族老爷子,就走婚过100多位姑娘,年轻的时候村里的漂亮姑娘都被别人挑走了,老爷子就去四处赶马赚钱,和当地的姑娘走婚,走婚是怎么个走法呢?不过男方得晚上悄悄地去对方家里,然后鸡叫之前,就要离开,白天是不能去的,会被人家同村的小伙子吊打,如果姑娘对走婚的对象满意的话,在临走前,会给他们塞许多东西,偶尔,还会央求他们多住一晚。

走的地方多了,一来二去,到处都是老爷子曾经的情人,旁边的姑娘调笑他太风流,老爷子不以为然,就是要趁年轻的时候风流嘛,不然等老了,就没那个精力了,不过情人们也不是那么要应付的,如果满足不了她们的喜好,达不到要求,那就会面临扒光示众的窘境。

老爷子最喜欢的是在永宁的那个情人,这些年,他们也还有联系,老爷子能去的时候,都会到永宁看看,有钱的话,也会支持一下情人家里的生活,可以说他这辈子大半的钱,都用在永宁这个情人身上了。

他旁边的大叔,年轻时候也走过26个姑娘,虽然他长得不好看,却很讨小姑娘喜欢,说起这个,大叔脸上是满满的自信,不过一般来讲,走婚的男人在女方家庭地位都不高,女方的哥哥弟弟,都很看不起他们,毕竟都不是一家人,所以有时候就算走婚双方约定好了,家里人也会反对,这时候,有的姑娘就会偷偷开门留缝,或是另外约定一个秘密地点。

有的摩梭族妇女认为,走婚有好处的都是男人,女人要带娃,做家务,挣钱养家,男人走婚走掉了,就一点责任都不负,以前娃连父亲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现在虽然知道了,男人还是很少管,所有的感情和痛苦,都在女人身上。

老太太布尺也对此深有同感,她的母亲最早跟一个男人走婚,生下她们姐妹俩后,男人就消失了,母亲后来又跟另一个男人走,只带走了她妹妹,把她留在了泸沽湖,布尺那一代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家里没有男人,生活就过得很苦,布尺靠着织麻布,养大了八个孩子。

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永宁八珠村为例

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永宁八珠村为例

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永宁八珠村为例在农村社区中,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消费单位,在进行生产劳动和一系列消费活动过程中,必然对社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

这一过程也是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同社区生态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但是,不同类型的家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及结果都不一样,对社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

本文试图以丽江地区永宁乡八珠村为例探讨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

八珠村西距永宁乡政府约6,9公里,东南距泸沽湖16.8公里,是永宁乡泥鳅行政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

八珠村东与则波自然村和格姆女神山——狮子山相邻,西与打波自然村相毗连,南面靠金处山,北面是耕田。

在历史上,曾有数位八珠村人进入土司统治系统担任伙头。

管辖一个至几个毗连的自然村,因此。

八珠有“头人村”之称。

此外,八珠村还负责为历代土司办理一切重大节庆活动,因此,也被称为土司府的“歌舞团”。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子,八珠村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和阿夏婚姻。

同时,村中杂居的少量汉族、彝族、普米族家庭使我们能对不同民族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八珠村共有72户家庭,397人,其中摩梭人40户,242人;普米族16户,77人;汉族16户,76人;彝族、傈僳族各1人。

在242名摩梭人中,有婚史人数134人,其中有7人为异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53%;43人为同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32%;20人为一夫一妻制,占有婚史人数的15%。

村中汉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是一夫一妻制。

在全村76名汉族中,有婚史人数35人,其中30人为一夫一妻制,占有婚史人数的86%;4人为异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11%;1人为同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2.896。

村中普米族也有同汉族相似的情况.全村77名普米族中,41人有婚史,其中有6人为异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14.6%;5人为同居婚,占有婚史人数的73.2%。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蔡梦月吕唯蓉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苦扎扎节"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 ~ 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 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 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 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 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K 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 俺摆"。

论摩梭人走婚制的现实意义

论摩梭人走婚制的现实意义

论摩梭人走婚制的现实意义作者:安语梵马君花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走婚制是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主要婚姻形式,发展至今一直保持着生命力,本文旨在以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的走婚制的形式与历史文化变迁为基础,研究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走婚制;摩梭人;婚姻制度中图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41-02一、引言走婚制是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婚姻形式。

在早期有学者称其为阿注(阿夏、阿肖)婚,也有学者称其为走访婚。

目前学术界对走婚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恋形态、发展起源、形式以及性质等方面。

其中多数学者是从人类学、社会学、诗学、神话学、灵性说等角度去深入研究摩梭人的走婚制的,而我们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从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摩梭人走婚制的形成及其形式,并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讨其历史足迹,分析摩梭人走婚制存在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

(一)研究意义。

有关婚姻的话题经久不息,无论是最原始的群婚制度还是如今的一夫一妻制度,都有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地方。

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的走婚制传承至今,在没有现代法律的保障之下,还可以继续保留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对于摩梭人走婚制的研究,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服务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能尽一点微薄之力是极其荣幸的。

(二)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的基础是传统的摩梭社会,我们将基于摩梭人走婚制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立场上,从婚姻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来研究这一婚姻形式存在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学者对于摩梭走婚文化的讨论。

曹琼茜在《20世纪以来我国有关摩梭走婚文化研究综述》①当中为我们梳理了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摩梭人走婚制文化以及母系制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一些观点及成果:在20世纪早期,章太炎等学者对摩梭人的民族渊源、迁徙路线、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云南摩梭人阿夏婚姻制度的变迁

云南摩梭人阿夏婚姻制度的变迁

云南摩梭人阿夏婚姻制度的变迁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摩梭人的阿夏婚是一种男不娶入,女不嫁出阿夏双方生活在各自的母系大家庭里的一种婚姻制度,本文以云南摩梭人的阿夏婚姻制度为研究对象,永宁乡及拉伯乡作为调查点,基于法社会学视角考察阿夏婚的起源、变迁以及阿夏婚姻制度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分析云南摩梭人阿夏婚姻制度长期存续的原因以及在现代化法治过程中与国家法制进程的融合。

关键词:摩梭人阿夏婚变迁一、摩梭人阿夏婚概述(一)永宁摩梭人阿夏婚的发展情况对比三个时期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阿夏婚直到今天依然是永宁摩梭人中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式”。

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而悄悄发生着变迁:1.实行阿夏异居婚的摩梭人人数和比率都在减少从1956年到2022年永宁乡实行阿夏异居的摩梭人占摩梭人有婚史人总数的比例从78%降到了40%。

实行阿夏异居婚的人数也在减少,且各年龄阶段对婚姻取向的不同。

在实行阿注异居的摩梭人中,40岁以上的人只占1/3,而在实行阿注同居的人中,40岁以上的超过了2/3,但总体上二者的比率持平。

2.实行阿夏同居的人数和比率都在不断的增加1956年永宁地区实行阿夏同居婚的摩梭人占了有婚姻史摩梭人总数的16%。

到了2022年,在笔者进行实地调研的三个村子里实行阿夏同居婚的摩梭人有612人,达到了三村中有婚史人数总数的49%。

(二)拉伯摩梭人阿夏婚的发展情况1.民主改革后拉伯摩梭人阿夏婚的发展情况民主改革后,拉伯摩梭人阿夏同居人数直线上升,但是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和阿夏异居婚时期留下的习惯沿袭。

因此,其同居婚婚很不稳定。

其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举行婚礼的滞后性也给双方关系的不确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在拉伯地区,两个人相恋后可以先生育孩子再“结婚”,有些人在孩子长大之后才举行婚礼,也有的人甚至都不举行婚礼,但是社会认可他们的夫妻关系。

这直接导致一些人在生育孩子之后断了关系,另找别人。

第二,“结婚”后的阿夏双方对彼此没有太多的限制,虽然会有村民的议论,但是很多阿夏在同居后,还是会有未公开的阿夏。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摩梭文化是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主要存在于云南省中部的摩梭乡,是世界上仅存的伊洛赛人的聚居地。

摩梭文化以“走婚制”和母系社会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这种文化形式对于国内外的学者和游客来说都具有较大的研究和旅游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摩梭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走婚制的逐渐消亡。

走婚制是摩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一种男女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摩梭人开始接受城市的婚姻习俗,逐渐改变了走婚制的传统习惯。

另外,社会的发展也使得走婚制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如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和家族人口的剧减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走婚制逐渐被摩梭人所淘汰。

其次,摩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困境。

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摩梭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改变了居住地、工作方式以及婚姻习俗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摩梭文化的衰落。

同时,由于文化传承的问题,很多年轻一代对于摩梭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同,加上城市的诱惑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摩梭文化正逐渐失去其独特性。

因此,摩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摩梭文化的旅游开发存在一些问题。

摩梭乡是云南省的一个旅游热点地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由于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使得摩梭文化的纯正性和传统性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在旅游过程中,一些商业化的摩梭文化表演和活动使得摩梭文化变成了一个商品,使得其真正的内涵和意义被忽视。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给摩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综上所述,摩梭文化的发展现状十分复杂。

从走婚制的逐渐消亡到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困境,再到旅游开发中的问题,都使得摩梭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摩梭文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开展文化教育、加强旅游规划和管理等方式,才能真正保护和发展好摩梭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走婚

走婚

走婚制度摩梭人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所以他们属于蒙古族,而并非是纳西族的支系.官方将云南一带的摩梭人归入纳西族,这是错误的.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

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

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引起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

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

家庭中无男子娶妻,无女子出嫁,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

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亲家生产生活,这叫摩梭人的“走婚”。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

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会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

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的时候到女子的“花楼”(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

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由正门离开。

若于天亮或女方家长辈起床后才离开,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习俗,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结婚制度。

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

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

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论现代化背景下摩梭文化的传承与转变-2019年文档

论现代化背景下摩梭文化的传承与转变-2019年文档

论现代化背景下摩梭文化的传承与转变在中国云南、四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镶嵌着一个海拔2700多米的高原淡水湖畔——泸沽湖,居住在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姻和以母系计算宗族、按母系继承财产的母系氏族大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摩梭文化又该何去何从呢?、摩梭文化的特点与习俗摩梭人时代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泸沽湖畔,泸沽湖畔处于滇、川交界处的万山丛中,以绝世美景闻名于世。

摩梭人是迄今中国唯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他们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今,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这是引起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走婚制。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模式,通常是男子夜间到女子家中访宿,次日拂晓便匆匆返回自己家中,同母家的成员一起生产、生活。

在摩梭人眼中,男人女人各住自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

如果兄弟中间有人爱上了别人家的女人,大家就会把他嫁”出去,这会遭到全村的耻笑,因为他在逃避扶持一个大家庭的责任。

在摩梭人的婚姻制度当中,不存在“第三者”,也不存在“父母之言,媒妁之言”的封建思想,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

正因为这个原因,摩梭人当中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社会问题。

在《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中,甲次卓玛的大妈妈和父亲的婚姻就是走婚。

甲次卓玛与她的老祖母、母亲、姐妹们、哥哥一起生活。

现代很多人误解摩梭人的走婚制。

摩梭人实际也是感情好了二者才可以走婚,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不负责任。

生父虽然与儿女不在同一个家庭生活,不必承担经济责任,但还是会在过年过节时期看望孩子,送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孩子也知道自己父亲是谁。

而外出打工的甲次卓玛的婚姻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刚开始时她的家族并不同意她嫁给汉族人, 一时转不过弯,但是最终还是让甲次卓玛嫁给了她的爱人, 夫一妻过上美满生活。

摩梭人一夫一妻婚姻形态及其能动性选择

摩梭人一夫一妻婚姻形态及其能动性选择

o f t h e Mo s u o P e o p l e mu s t g o t h r o u g h t h e p r o c e d u r e s o f e n g a g e me n t ,w e d d i n g a n d” t h e b r i d e  ̄h o me—
【 K e y w o r d s 】t h e M o s u o P e o p l e ; m o n o g a m o u s m a r r i a g e ; v i s i t i n g m a r r i a g e ; i n i t i a t i v e c h o i c e s
r e t u r n i n g . ” Ho we v e r ,a s i s i n l f u e n c e d b y t h e D a b a r e l i g i o u s t r a d i t i o n,t h e mo n o g a mo u s ma r r i a g e f o r m o f t h e Mo s u o P e o p l e i s f e a t u r e d w i t h ic r h Mo s u o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wi n g t o t h e t o l e r a n t a t t i t u d e s o f t h e Mo s u o s o c i e t y t o t h e c h o i c e o f ma r r i a g e or f m ,t h e Mo s u o y o u t h ma y i n i t i a t i v e l y c h o o s e f r o m o n e o f t h r e e ma r r i a g e

民族旅游发展中摩梭女性的角色变迁

民族旅游发展中摩梭女性的角色变迁

民族旅游发展中摩梭女性的角色变迁作者:陈军军支国伟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1期落水村既是外来文化对摩梭文化的一个集中冲击点,也是一个摩梭文化自我意识,自我复苏的爆发点。

尽管传统的摩梭妇女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较其他少数民族妇女强,但她们仍处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模式中。

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妇女们在家庭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永宁旅游发展概况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旅游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2年,此阶段村中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游客大多为学术研究人员和官方考察团;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7年,到落水村观光及体验民俗风情的游客不断增加,村中开始出现专门为接待游客而建盖的旅客接待设施;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到现在,由于旅游团队的大量涌入,村中各家都建盖了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旅游接待配套的设施、设备。

旅游业的兴起,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现在落水村已经是一个旅游专业村,全村都参与了旅游经营。

据现任村长介绍,1991年以前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200多元,现在的人均年收入则达到了3000元左右。

落水村已经从一个贫困村一跃成为永宁地区,乃至宁蒗县最富裕的村子,并被评为“丽江地区十大富裕村”。

二、女性在旅游业中的角色落水村的女性从一开始就加入到旅游发展的队伍中来,她们主要从事家庭接待、为游客提供划船服务、民族歌舞表演以及烧烤等餐饮服务。

民族旅游的发展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角色变化。

传统的摩梭社会主要靠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劳动获取经济收入,其中摩梭妇女是主要的劳动力。

妇女们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旅游业发展之后,妇女们开家庭旅馆和小卖部、摆烧烤摊,参加村里组织的集体旅游服务活动项目,与游客进行直接的经济交换。

由于落水村的旅游业主要以家庭接待为主,到落水村的游客都希望住到摩梭居民中,所以旅游接待多在家中进行,按习惯家里的劳动又是女性的责任,所以家庭接待无一例外是由女性承担。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摩梭文化是中国云南省大理州的一个独特的世袭母系社会系统。

摩梭族是一个以姓氏和母系血统为纽带的社会团体,系统中没有婚姻制度,男女自由交往,女性拥有财产和土地的继承权,母系血缘关系非常重要。

摩梭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而闻名世界。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摩梭文化正面临许多挑战和变革。

首先,由于摩梭族地理分布分散以及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增加,摩梭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与外界接触,经历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这导致年轻一代摩梭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失去兴趣,不再坚持摩梭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给摩梭文化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摩梭村落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虽然旅游业为摩梭族提供了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但也导致了文化商品化和民俗表演化。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失去真实性,变成了为游客展示的一种表演。

此外,现代化对摩梭族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的摩梭社会是以母系家族为核心,女性在家族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现代化带来了性别平等思想的传入,女性角色和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改变。

男女平等的观念和现代婚姻制度的影响,使得摩梭族的母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

综上所述,摩梭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许多挑战和变革。

尽管其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民俗习俗仍然存在,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摩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困境。

保护和传承摩梭文化需要综合考虑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寻找适合摩梭族的发展模式,以保持其独特性和活力。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黎海燕摘要:有着人类“活化石”之称的摩梭文化自进入人们视野以来,就成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独特的走婚文化作为摩梭文化中闪亮的一部分同样吸引着学者们的眼光。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永宁地区的“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本文从经济发展对“走婚”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当地民众对文化心理认知的变化,对“走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未来的抉择做出了思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提高文化自觉性,认清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守住文化的家园,和谐的生活。

关键字:走婚文化经济发展变迁保护永宁摩梭人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永宁乡,根据1949年国家民族识别的分类,永宁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与普米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壮族等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泸沽湖沿岸。

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摩梭人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女儿国”,“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

“走婚”是形成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是摩梭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显露,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下最重要问题。

一、永宁摩梭人的“走婚”文化(一)摩梭人的历史与文化古老神秘的摩梭人定居泸沽湖地区以来,一直使用自己的语言,沿习着一套古老、精致的文化传统,至今延续着二千年来以母系血缘为纽带,以母为大,以女为尊、分工细致、团结和睦的母系大家庭结构。

实行以情感为唯一基础、男不娶女不嫁、幕合晨离、松散和谐的两性走访制度,是人类社会保留的最后一块母系文化的领地和母系文明传统。

摩梭母系大家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活化石”之一。

摩梭人的家是指以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走访婚姻形态为支点,个体终身生活在母系血缘亲属的大家庭中,以母系大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

摩梭人走婚习俗

摩梭人走婚习俗

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

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

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

阿夏与阿都生下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男人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会带礼物去看望,过年过节时送些吃穿用品,但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抚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男人们只对自己姐妹的孩子负责。

等他们老了以后,也由家中的甥男甥女赡养和送终。

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

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

一直关注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的宁蒗县妇联摩梭女干部戈瓦·阿平说,稳固的母系大家庭是永宁摩梭人保留走婚习俗的基础。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

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宁蒗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

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

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

每年农历7月25日,永宁的摩梭人要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这叫“转女山”。

其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妇趁机结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比东巴教原始,基本上保持着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征。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摘要:本文在对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摩梭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认为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方式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永宁摩梭人带来了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造成了永宁摩梭人的居住文化、走婚习俗、语言、舞蹈、服饰等发生了重要变迁。

关键词:永宁摩梭人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变迁摩梭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和四川省的盐源县左所和木里县交界的泸沽湖周围。

按中国的民族划分方法,居住在云南的摩梭人归纳西族,居住在四川的摩梭人归蒙古族。

长期以来,摩梭人及其居住区以“母系社会”名闻遐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住在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也正改变着他们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迫使这个民族不得不做出让步,只能是改变自己的文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可喜的事情?还是令人不快的举动?2011年1月和7月,笔者赴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进行了调查。

本文试图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一、永宁摩梭人传统生产方式及其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实践。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产方式适时的调整与转变,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随之带来的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在相互矛盾运动中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原始采集(主要以采集食物为主,还未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到农耕种植游牧文明(以种植食物与畜牧为主,开始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发展到生产工具的大规模应用(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四川摩梭族走婚的由来(现在的摩梭族是怎样“走婚”的)

四川摩梭族走婚的由来(现在的摩梭族是怎样“走婚”的)

四川摩梭族走婚的由来(现在的摩梭族是怎样“走婚”的)提到摩梭族,“走婚”就是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

摩梭人主要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处的丽江市泸沽湖畔。

神秘的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去体验“走婚”的刺激。

“走婚”是摩梭民族独特的婚姻方式,也不是你喜欢哪个女孩,就能爬到哪个女孩的房间里,前提必须是征得该女孩的同意,才能爬到女孩的房间。

一般情况下,摩梭族满14岁以后的、符合走婚条件的男孩女孩,会因为唱歌、聚会等各种途径先有所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如果双方彼此都有好感,才会约定好暗号。

这样,男孩子才会在夜晚赶到女孩的“花楼”约会。

摩梭人的房子都是由木头一层层堆砌起来的,爬起来比较方便。

男人爬上去之后,要把自己的帽子挂在窗户上,提醒别人自己正在约会,不要前来打扰。

约会之后,男人要趁着天还未亮赶紧离开,离开的时候可以走大门。

如果起床时间晚,家族中的长辈已经起床,就会被视为失礼。

“走婚”后的男女白天还是生活在各自的家中,只有在晚上才会回到女方的房间。

这种婚姻不存在背叛等负担,谁不愿意再与对方“走婚”了,通知一下对方就解除“婚约”了。

“走婚”生下的小孩归女方家抚养,生父只用在满月的时候公开举办一次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就行了,这样是为了避免以后孩子们之间发生同父乱伦的事情。

这种婚姻形式让很多外地人向往,尤其是现代的男人,没有一点负担和压力,多好!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和当工人、教师等职业的摩梭族男女也都实行一夫一妻制。

那些农村里仍然保留的“走婚”,也不是我们外地人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他们基本上也算是一夫一妻了。

比如,晚上男人骑着摩托车到女人家里来,早上骑着摩托车回到自己家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而已,这便是现代的“走婚”。

浅谈”走婚”

浅谈”走婚”

浅谈”走婚”作者:赵秀荣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27期赵秀荣(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摘要:摩梭人走婚和现代走婚给婚姻家庭法学提出了一个有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课题,本文从婚姻家庭法的角度分析了摩梭人走婚和现代走婚,以使人们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摩梭人走婚对偶婚现代走婚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c)-0244-01摩梭人走婚和现代走婚引起了许多社会学者与法学者的关注,本文拟从婚姻家庭法角度分析摩梭人走婚和现代走婚,以使人们对其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从而深刻理解婚姻。

1 摩梭人走婚川滇交界处,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村寨,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形态,生活在以女性为主的母系大家庭里,因为其稳固的母系大家庭和古老的“走婚”习俗,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羡慕的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是人类社会母系氏族最后一块“活化石。

走婚,摩梭人特有的婚姻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生活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

即男方晚上到女方佳偶居,次晨归回自己家中。

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

“阿肖”,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但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

走婚的男女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一旦感情破裂,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关系即告结束。

走婚所生的孩子一律随母而居,跟随母姓,由家庭中的母亲、舅舅和姨母等共同抚养。

而子女成年后,对这些老人承担主要的赡养义务。

男阿肖无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但在生产劳动和物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自觉承担一定抚养义务。

走婚,以其神秘面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历史文化最文明的精华,也有人将其与人类历史发展最原始最落后的古代群婚联系在一起。

笔者认为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的“走婚”习俗,是对偶婚姻所留遗风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黎海燕摘要:有着人类“活化石”之称的摩梭文化自进入人们视野以来,就成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独特的走婚文化作为摩梭文化中闪亮的一部分同样吸引着学者们的眼光。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永宁地区的“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本文从经济发展对“走婚”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当地民众对文化心理认知的变化,对“走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未来的抉择做出了思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提高文化自觉性,认清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守住文化的家园,和谐的生活。

关键字:走婚文化经济发展变迁保护永宁摩梭人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永宁乡,根据1949年国家民族识别的分类,永宁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与普米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壮族等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泸沽湖沿岸。

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摩梭人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女儿国”,“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

“走婚”是形成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是摩梭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显露,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下最重要问题。

一、永宁摩梭人的“走婚”文化(一)摩梭人的历史与文化古老神秘的摩梭人定居泸沽湖地区以来,一直使用自己的语言,沿习着一套古老、精致的文化传统,至今延续着二千年来以母系血缘为纽带,以母为大,以女为尊、分工细致、团结和睦的母系大家庭结构。

实行以情感为唯一基础、男不娶女不嫁、幕合晨离、松散和谐的两性走访制度,是人类社会保留的最后一块母系文化的领地和母系文明传统。

摩梭母系大家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活化石”之一。

摩梭人的家是指以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走访婚姻形态为支点,个体终身生活在母系血缘亲属的大家庭中,以母系大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

摩梭人的母系文化,是以母系家庭为核心形成的文化整体,“走婚”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走婚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项,也不仅仅是施传刚在《永宁摩梭》中所指出的一种制度化的联盟方式,它在最根本上是从属和服务于母系家庭的派生体制。

(二)关于“走婚”“走婚”在摩梭语里叫“舍舍”,意思是“走走”,比较形象地表述出这种婚姻形态。

也有学者称之为“阿夏婚”、“阿注婚”,“阿夏”“阿注”是摩梭语,男的称女情人为“阿夏”,女的称男情人为“阿注”。

“走婚”说的简单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形态,白天男女双方生活在自己家中,夜晚男子投宿女方家,清晨回归。

恋爱期间,双方互送一些象征性的礼物作为定情信物,双方愿意接受就收下对方的礼物并约定相会的时间。

夜晚来临,姑娘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待着,小伙子或是从大门溜进去,或是攀着房屋的木楞翻进姑娘的屋里幽会。

因为他们的关系尚未公开,一般得等到姑娘的家人都睡了才进去,第二天赶在她的家人未起床之前就离开。

在这段交往中,如果双方感情不合,便各自分手,寻找新的对象。

如果感情很好,小伙子会托媒人到女方家订亲,然后小伙子会找朋友或是长辈陪同到女方家里同她的家人正式见面。

女方家如果同意了,就会将村子里的好朋友请来,把男方送的礼物分给大家,表示我家姑娘有主了,一对情侣的关系就算公开,随后小伙子进出女方家里也就能大大方方的了。

但小伙子不住在姑娘家,他仍然只是“走走”,晚上来,早晨去,日常生活、劳动、经济收入仍然在他自己家里。

有了孩子他也不负有抚养的责任,小孩归女方家抚养。

年纪大了,不走婚了,他就回到他的母亲家,由他的侄儿侄女为他养老送终。

1摩梭“走婚”归结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走”,男不娶、女不嫁;二是“试”,双方有一个试婚的过程;三是“活”,所谓“活”是指解除婚姻很简单,没有关于财产、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的分割2。

对于这种缺乏独占性的婚姻,两情相悦是确立走婚关系的主要因素,而性生活的需要则是主要基础,当然,外貌、年龄、健康状况以及个人的能力等对于建立走婚关系都有一定影响3。

二、“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活态文化,都是在历史的时间轴上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只要有文化的主要载体——人,在不断的流动,文化就有传播。

因此,泸沽湖畔的摩梭文化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外来旅游者的进入,以及当地人外出打工学习人数的增加,文化也在发生着转变。

(一)现代化语境中的“走婚”1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6-37.2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50-53.3宋兆麟:《走婚的人们——五访泸沽湖》,团结出版社,2002年,35.1、走婚形式的变化在摩梭人的生活中,“走婚”是一种智力与体力的考验。

想和对方走婚,一开始要花很多精力到处收集情报,找到她住的确切位置,因为女孩主动告诉对方自己住在哪里是很害羞的,传统中这也是对男方的考验,要是女孩直接告诉了男方,他会感觉受到了轻视,因为连这样简单的第一步都无法独立达成又任何使对方信任自己的能力、放心地选择自己。

到了夜晚想要进入姑娘的房间也不是不容易的事,有时要通过唱情歌来表达爱意,有时还会遇到女方家男孩子的阻碍,所以很多时候小伙子想要进入姑娘的房间通常都需要一群小伙伴的帮忙。

而现在,人们的娱乐活动多样化了,大家都在家里看电视,小伙子看上了哪个姑娘就会和姑娘要电话号码并留下自己的号码,到了晚上,小伙子发个短信或者打个电话让姑娘留个门就行了。

爬树爬窗已经成了老一辈的记忆。

可以看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消解了走婚生活的浪漫,使得人们在无需面对面的情况下可以传情达意,走婚因而变得更加直接和简单。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拓展了人们走婚的空间,外族通婚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还包括与外来旅游者结婚的现象,但是因为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与外族通婚的结局通常都是聚少离多。

2、结婚渐成风尚作为婚姻的另一种形态,结婚渐渐地风行起来。

在过去,摩梭人的婚姻以氏族外婚制的走婚为主,对偶婚次之,一夫一妻制也有一定的发展,三种婚姻形态并存,彼此互相影响。

而始于贵族的结婚形式,结婚只在贵族土司中存在。

如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结婚成了人们乐于接受并盛行的婚姻形态。

在传统与现代的飘忽不定中,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了用隆重的婚礼来见证自己的情感和为家族“挣得足够的面子”。

婚礼是婚姻文化的显性层,而在隐形层中,是摩梭人生活的“环境和利益发生了变化”。

43、走婚对象理性化伴随着结婚形式的流行,金钱因素也慢慢介入到摩梭人的生活中来。

现在的永宁地区走婚形式依然存在,在交通比较闭塞的山村里,大多数还是沿袭着严格的文化传统,诚实的走。

但是在一些与外界接触较多的地区,人们对于走婚对象的选择却有了理性的转变。

曾经以感情为主要因素的走婚形式已被动摇,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比如家庭背景、外貌、能力、金钱、舆论等都成为选择走婚对象的考虑因素。

曾经一个“阿夏”可以和多个“阿注”同时走婚,一个“阿注”可以同时和多个“阿夏”4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以云南宁蒗落水村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2011年,45.走婚。

在现代化走婚中,最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固定专偶走婚”5的盛行,固定专偶走婚就是婚姻仍取配偶双方各局母家、夜合晨离的走婚形式,但配偶固定,这种婚姻是相对于往昔走婚对象的不稳定性而言的。

一个“阿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和一个“阿夏”走婚,而且在谈及自己的走婚对象时也没有了羞涩,走婚对象之间、两个母系大家庭之间频繁的来往,而且走婚所生子女到男方家住宿的现象也兴起,这就是说,固定专偶走婚已成为一种现代的婚姻模式。

(二)当地人心理认知的变化1、女性“贞节观”的输入在摩梭语言里不仅没有“贞节”这个词语,从一而终、三从四德这一套也通通没有。

因而人们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对伴侣都显得十分宽容,没有外族那种不幸失去贞节就寻死觅活的极端行为和怀疑伴侣的狭隘心理。

不同于以前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耕社会,现在的泸沽湖发展起了旅游业,交通的便利带来了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女性“贞节观”这一概念也慢慢渗入到“走婚”中来。

2、男权意识增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两性在生产中的地位变化,也导致了男女双方在家庭婚姻方面地位的变化。

上世纪末以来,在媒体的冲击、旅游经济兴起和私有观念觉醒的背景下,作为主流文化特征的父系制价值观,已经不仅仅表现为外来文化的渗透,而且直接影响了摩梭精英阶层对摩梭文化的重构,进而日益内化为摩梭家庭成员的价值观6。

在摩梭人对待男性和女性“走婚”的态度上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关系。

许多摩梭男性毫不避讳的谈论自己与多个女子有“走婚”关系,而女性往往对此有所避讳。

男性交多少女朋友都无所谓,女性和男性出现在一起就会被议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对于两性交往尤其是女性一方形成了沉重的压力。

摩梭人的传统价值观与男权道德观同时加诸于摩梭女性身上,她们在情感关系上正在失去往昔的地位。

在外来游客眼里,她们被视为可以任意占有的对象,女性的尊严被亵渎,她们的自主选择权利日益萎缩。

3、文化自豪感的困惑两千年来,摩梭人以母系大家庭为中心,在以农耕文化及其相关自然环境的催生下创造5和钟华:《固定专偶走婚——永宁摩梭人婚姻的当代变迁》,《浙江学刊》1998年第5期。

6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以云南宁蒗落水村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2011年,60.了独特丰厚的文化。

作为人类“活化石”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以自己的主流文化作为标杆对这一群体、这一文化评论颇多,质朴的摩梭人民对外来旅游者投来的异样眼光感到不解,甚至一些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自己文化产生了困惑,更有甚者已经随着外来文化摇摆,丢弃了自身文化。

作为一种“害羞文化”的“走婚”现在可以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曾经因为“走婚”形式与一夫一妻制对比感到自豪的无忧无虑幸福着摩梭人民,在大众舆论的压力下,面对游客投来的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当地年轻人不知道应该怎样审视自身的文化,怎样选择继承自身文化。

三、“走婚”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一)社会制度的限制受法律和现代文明的约束,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对永宁地区的摩梭人“走婚”产生了较大程度的限制。

比如《婚姻法》对于走婚的风俗就有很多的限制——结婚证、结婚登记的办理,如果没有结婚登记,对后续孩子的出生、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领取了结婚证之后就不可以在婚姻关系没有解除的情况下与其它异性建立关系和家庭,否则就犯了法律上的重婚罪,这与摩梭人长久积累下来的“走婚”文化形成了冲突。

(二)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冲击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走婚”文化受经济的影响比较大。

市场经济与旅游热的推动,摩梭人被贴上了“女儿国”、“群婚残余”、“母女共夫”、“父子共妻”的标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