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03T13:56:42.2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作者:田坤
[导读]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先锋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3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角膜病灶清创,氟康唑滴眼液、那他霉素眼液滴眼,全身静脉滴注氟康唑,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结论:早发现、早诊断真菌性角膜炎,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在1879年由leber首次报道,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1],是目前除白内障眼病以外最普遍的致盲性眼病[2]。我国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不断增多,在某些地区的严重化脓性角膜炎中真菌已超越细菌成为首要致病病原体[3]。目前,临床上治疗真菌引起的角膜炎仍缺乏高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尽量减少对患者的错误诊断,避免眼内炎、角膜穿孔等并发症,给予有效的抗菌治疗,对挽救患者视力,提高生命质量意义重大。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收治3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均为单眼患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4~56岁,平均39.5岁。
1.2诊断标准[4] 在显微镜下找到菌丝或真菌培养阳性而确诊。有明确的角膜外伤史(特别是植物性外伤)及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史。症状与体征分离,眼局部刺激症状轻,而角膜病灶严重。角膜溃疡呈灰白色,中心病灶周围可见到“伪足”或“卫星灶”。
1.3治疗方法 0.5%氟康唑滴眼液和50g/L那他霉素眼液滴眼,1次/h。全身静脉滴注氟康唑0.2g,1次/d,连续7d。同时行角膜病灶清创:自溃疡区外周lmm起始,彻底去除溃疡区坏死组织,以暴露正常角膜组织为判断标准,用5%碘酊棉签由病灶中央向边缘方向移动烧灼溃疡面,烧灼时间2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周。
1.4疗效标准显效:发生溃疡的病灶基本愈合,前房积脓症状消失,通过荧光素实验检测呈阴性,患者的视力显著提高;有效:发生溃疡的病灶区域明显缩小,积脓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并未消失,患者视力稍有提高,荧光素实验检测呈阳性或阴性;无效:发生溃疡的病灶无改善,前房积脓也无减少,患者视力基本无变化[5]。总有效=显效+有效。
2结果 30例患者显效20例(66.7%)、有效7例(23.3%)、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
3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的致盲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6]。因该病致病真菌种类繁多,致病菌主要为曲霉菌,其次是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芽孢菌及链丝菌等。因致病菌种不同,角膜溃疡形态不一。感染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起病较为缓慢,而且病程的时间较长,一般可以长达2~3个月,经常会在受伤后几天时间内出现角膜溃疡的症状。早期的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患者眼内会有异物的感觉,疼痛怕光,而病灶的症状表现则要明显很多。因致病细菌种类有多种,因此,其表现出来的形态也大不相同。早期的角膜溃疡是浅在性的,表层有一点状结节样的浸润,颜色呈现乳白色或者灰白色的混浊状态。形状的表现形式并不规则,其表面是粗糙不平的,具有干性感,并且跟健康的角膜界限分得较为清楚。一般坏死的组织不具备粘性,容易将其去掉。如果是属于深在型的眼角溃疡,往往患者的自我感觉症状较为严重,其呈现形式为“牙膏”或者“舌苔”状,且高于眼角膜的表面。它的基质有大量菌丝在繁殖,侵润表现得较为密集。还有的时候在溃疡的边界地方会出现浅沟。当溃疡不断向更深处发展的时候,已坏死的组织就会脱落,眼角膜会被穿孔或者出现“漏水”的症状。如果在坏死的眼角膜中夹带有虹膜组织,那么就可以判断溃疡已经出现穿孔。
真菌是微生物中的一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真菌性眼角膜的发生常常与外伤有关,而一些外伤的发生常常是植物所致,如果对一些外伤不予以关注,就很容易诱发该病。另外佩戴隐形眼镜也是引发角膜疾病的原因之一,因为使用隐形眼镜的过程中镜片很有可能就已经在空气中受到了污染,而使用者又直接将镜片放置在眼球,就很容易使眼部感染细菌。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治疗困难及致盲率高的眼部感染性疾病[6],所以对此病应该早诊断,选用合适药物尽早治疗。氟康唑有以下优点:⑴新型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抗菌谱广,对白色念珠菌、毛癣菌、须疱菌、菌丝型霉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⑵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并抑制细胞色素P-2450而破坏细胞的完整结构,从而起到抗真菌作用。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真菌细胞膜,而不影响人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⑶它对深部、浅部真菌均有效,尤其对念珠菌、隐球菌具有较高活性;⑷因其水溶性好、吸收快、全身分布广、半衰期长、肝毒性低,可通过血脑屏障,迅速进入和分布于眼内各组织中,有较好的组织亲和性,在眼球中的浓度可持续72h;⑸使用方便,即可滴眼又可静脉全身给药,局部点眼无刺激症状,无疼痛感,视力也可提高全身不良反应不明显。局部清创即清除了分泌物,又增加了氟康唑向深层组织的渗透, 5%的碘酊烧灼对真菌也起到了直接杀伤作用。碘酊是一种广谱强杀菌剂,穿透力较强,对真菌起直接杀伤作用,可显著减少其繁殖再生,而且可避免因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7]。碘离子沉着并向基质渗透破坏菌丝生长,导致坏死物质脱落,胶质纤维抗生修复,而使角膜恢复一定透明度和瘢痕化,使病程缩短,且碘酊对各种类型真菌的敏感率均达100%。那他霉素是一种从NATALENSIS 链霉菌中提取的四烯多烯类抗生素,在体外具有抗多种酵母茵和丝状真菌,包括曲酶菌、念珠菌、头孢子菌、镰刀霉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分子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部分分子结合,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细胞成分衰竭而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许多患者在发病初期被误诊为其他感染的角膜炎,导致病情恶化,所以早发现、早明确诊断、合理用药时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毅,邓应平. 真菌性角膜炎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09,9(5):926-928.
[2]张利华,黄玉萍.19例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00-702.
[3]王小强,马林.真菌性角膜炎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纵览,2010,34(2):90-93.
[4]张茂菊,李拓,李红艳,等.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59-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