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态学-第三章 生物操纵原理和方法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021/5/27
20






抑 制 作 用
反应最敏感的是:根

反应最不敏感的是:茎
0
10-10 10-8 10-6 10-4 10-2 浓度/mol·L-1
2021/生5/2长7 素浓度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所起作21 用的关系பைடு நூலகம்
二、植物激素
2021/5/27
22
植物激素
生理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 育
实视验频现观象看:尽管各 种子朝向不同,但 在实方验向现竖象直是向怎下样的的? 重力作用下,萌发 的 根表现为向地生长, 芽表现为背地生长 (负地性)。
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
力20方21/向5/27生长的现象。
9
感应性现象
葡萄架
2021/5/27
牵牛花:缠绕茎获取阳光
10
合作学习
观看视频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背光一侧
生长素多 细胞生长快
2021/5/27
向光一侧 生长素少 细胞生长慢
7
他们为什么不担心 根向地上生长,而芽 向地下生长呢?
图:农民播种的时总是将种子随手
撒出去,并不考虑种子落地的方向。
2021/5/27
8
说说: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根有向地生长的特点?
2,向性运动都为生长运动,一般缓慢发生, 而感性运动一般发生较快,容易在短时间内 观察到
2021/5/27
15
为什么向日葵会跟着太阳转?许多植物会在秋
天落叶? 植物激素有关
2021/5/27
16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 (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 (新版)浙教版

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的感应性A.概念: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B.感应性现象1.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这种特性可以使植物的叶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2.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顺着重力方向生长的现象。

茎的生长是负向重力性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

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C.感应性的分类1.向性运动:植物受单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其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2.感性运动: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二)植物激素A.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B.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生长素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

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侧,使背光侧茎的生长比向光侧茎的生长快,表现出植物茎向光弯曲生长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一)内分泌腺和激素A.内分泌系统: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B.内分泌腺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2.内分泌腺种类、分泌激素及生理作用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b)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胰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e)睾丸(男性):分泌的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f)卵巢(女性):分泌的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C.激素1.激素的特点a)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b)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人的血糖含量一般为90毫克/100毫升,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第3节 神经调节 (一) 对刺激的反应1. 人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器官或组织的参与2. 反应过程: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3. 不同的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反应的快慢也有所差异(二)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A. 人的不同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不同的刺激 1. 眼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2. 鼻黏膜上的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变化3. 口腔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B. 神经元1. 神经元的结构1)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内含细胞核 2)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a)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b) 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2.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能够接受信息并传导信息(三) 信息的处理 A. 神经系统的组成B. 脑——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神经系统中枢神 经系统中枢神 经系统脑脊髓脑神经:12对,支配头部和颈部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31对,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受和运动接受并处理各种信息,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C. 脊髓1. 脊髓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但这些反射活动受大脑控制2.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重要信息的传递通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四)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1.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课件)
如果胚芽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一定可以转移到一种载体里面,使载体拥有和尖 端一样的效力,能促进尖端以下生长。
课堂讲解



弯曲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证实: 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 到下部,并能够控制胚芽的生长。
课堂讲解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Kogl)分离出这种物质,因 为其能促进植物生长,给它取名叫生长素(化学成分叫 吲哚乙酸)。
课堂讲解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上的某些器官能发生移动,而且移动的方向与 刺激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向性运动有: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
课堂讲解
如图3-2所示,用一个花盆种小麦。当小麦种子发芽长成 幼苗时,把这盆小麦幼苗放在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 为1厘米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孔对着光。几天后观察小麦的幼 苗向着什么方向生长。
课堂讲解
课堂讲解 植物的感性运动
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生理机制引 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
1.用笔轻轻地碰一下含羞草的小叶,小叶将 立即合拢 。 2.用笔较重地敲一下含羞草的叶子,含羞草将叶片收拢, 叶柄下垂。 3.用笔猛烈地敲一下含羞草植株上部的叶子,含羞草将
整株叶片收拢,叶柄下垂。
到时,植物的叶子由绿变黄,落叶树开始落叶,草本植物的
地上部分逐渐枯萎死亡。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是植物对下列哪种环境刺激作出的感应性反
应( C )
A.光照
B.地球引力
C.温度
D.振动
(2)上述现象说明植物具有的向性运动是( B )
A.向触性
B.向热性
C.向水性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doc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doc

生长素分布多,胚芽生长快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感应性主要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向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有关,例如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和向热性等。

感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无关, 例如触碰含羞草,叶子合拢。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1)植物体内的激索: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索、赤霉索、细胞分裂索等激索,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生长索是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单侧光照射;②具有生长索且分布不均匀o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向阳面生长素分布少,胚芽生长慢。

(4)植物体内生长索浓度适当时,对植物的作用有: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打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当生长索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匸,应用于防治杂甲。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1、激索的部位:在内分泌腺中产生。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索直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外分泌腺有导管。

2、激索作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激素类别产生器官激素的功能分泌异常时的病症生长激素脑垂体乩促进纽织合成蛋白质b.控制人的生长发育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甲状腺8.促进生长发育b.促进新陈代谢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命性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症成年分泌过多:甲亢胰岛索胰脏8.促进将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b.促进血糖分解分泌不足:糖尿病分泌过多:低血糖症3)3、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并以神经i 至_为主。

4、 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激索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三、信息的处理:1、神经系统构成:神 经系 统肾上腺索 肾上腺a. 加快心跳的节奏b. 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性 激 索 雄性激 素/雌性 激素睾丸/ 卵巢a.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 殖细胞的生成b. 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 征/、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生物生态学是对生命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体系十分广泛和复杂。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揭示物种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帮助研究生态学的学者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部分:实验方法1. 田间或野外实验田间或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田间实验比室内实验更接近真实的环境,在研究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环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人工模拟实验人工模拟实验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模拟某些生态环境的特征,创造一个虚拟的实验条件,以便研究生态效应。

人工模拟实验可以精密控制各种参数,使研究者得以更好的控制实验条件,更精确的得到统计结果。

3.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研究生态学问题最为常见的实验方法之一。

实验室实验通常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对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对于研究短时间内的生态变化,具有较为方便快捷的优点。

第二部分:调查方法1. 样方选择样方选择是调查的前面基础步骤,选择适当的样方,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准确的得出研究结果,这里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的样方。

2. 抽样技术抽样技术是调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是指通过对一部分样品的检测,推广得出更广泛的结论。

抽样技术常用的方法有:无偏样本、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多阶段抽样等。

3. 记录和检查记录和检查是调查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得到更准确、更详细的数据信息。

例如,记录一个生物物种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需要时常观察记录该物种在天气变化和草地上洒水的情况等。

第三部分:统计方法1. 计算统计量计算统计量是将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计算例如标准差等的统计数字,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和关联性。

2.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并从数据中检验其真伪性。

假设检验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法、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八年级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班级:学号:姓名: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2、植物的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Ⅰ)植物的(向性运动)(Ⅱ)植物的(感性运动)3、植物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向触性。

4、植物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5、植物体也能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植物的这种运动属于(感性运动)。

6、感性运动的例子:含羞草叶子因触碰而运动;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等。

7、生长素的作用:(1)能促进植物的生长;(2)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8、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弯向光源生长)。

9、其它植物激素及作用:10、植物激素的作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1、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正常光照射下,生长素分布均匀。

向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转向背光侧。

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疾病4、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叫(血糖)人的血糖含量约保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神经调节1、(感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3、4、6、大脑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和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7、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学实验设计总结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态学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二、实验原理生态学实验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和记录各种参数的变化,推断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设备1. 水槽:用于模拟水生生态环境。

2. 培养箱:用于培养和观察小型生物体。

3. 数据记录仪器:如温度计、pH计等。

4. 光源:提供适当的光照条件。

5. 植物和动物标本:用于辅助教学和实验展示。

四、实验步骤与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水生植物的生长实验:a) 在水槽中放入适量的水,控制水温在20-25摄氏度。

b) 将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加入水槽中,并记录下初始生物量和植物的生长情况。

c) 每天固定时间测量水温、光照强度和水中的氧气含量。

d) 持续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和相关环境参数。

2. 水质指标的测定实验:a) 采集水样,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关水质指标的测定,如水的pH 值、溶解氧含量等。

b) 分析水质指标与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可能对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3. 城市生态系统观察实验:a) 到城市公园或其他适合的场所进行生物多样性观察和记录。

b) 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植物分布、动物种类以及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水生植物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水温、光照强度和溶解氧含量等环境参数对植物生长产生了影响。

这表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

2. 水质指标的测定实验显示,水体的pH值、溶解氧含量等水质指标与生物群落的分布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水质的污染和改变可能导致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衰退。

3. 城市生态系统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但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种的多样性较低,受到城市化进程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浙教版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植物的感应性是指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

其中,向光性使植物的叶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向地性使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而茎的生长则是负向重力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感应性可分为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它们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

生长素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而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侧,使背光侧茎的生长比向光侧茎的生长快,表现出植物茎向光弯曲生长。

植物激素还包括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人体的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包括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胰腺、和卵巢等。

它们分泌的激素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和卵巢分泌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则分别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大脑皮层布满沟和回,这使得其表面积增大。

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拥有许多控制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协调人体动作。

脑干位于大脑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些营养物质直接以浮游植物可利用的化学形式排 出鱼的体外,使水体发生营养元素的“短路”现象, 而营养物质在低层次上流通量的增加会促进浮游植 物生物量的提高。
• 研究表明,底栖食性鱼类所引起的上行效应比下行 效应更明显,其上行效应可能包括生物扰动作用、 分泌物的营养添加作用等。
• 底栖食性鱼类有助于分层湖水的混合,促进营养盐 自下而上的补充。同时,它们的活动(如觅食)会搅动 沉积物,使底质-湖水界面活跃,底泥中的营养物恢 复悬浮状态,重新进入水层。
①低光照庇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靠视觉捕食浮游动 物,水质浑浊或藻类密度大的水体中光线弱,可降低 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率;
②低温庇护:浮游动物对温度适应范围广,能通过变 温层,而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窄,一般不进入变温 层以下水域;
③低氧庇护:大型浮游动物耐低氧能力较一般鱼类强, 溶解氧低的水层为浮游动物提供庇护场所;
• Meijer等提出的模型揭示,浅水湖中50%以上的浊 度是再悬浮的沉积物,主要由底栖食性鱼类的扰动 形成的,而且无机悬浮物的含量与底栖食性鱼类的 生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 可见底栖食性鱼类的存在对藻类的繁殖具有促响应
• 植食性浮游动物能对浮游植物产生两种相对的影 响,即通过捕食造成的直接影响和营养物质再生 (nutrient regeneration)所造成的间接影响。
• 1975年,Shapiro等提出了新的恢复方法—— 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理论,即通过去 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浮游生物 食性鱼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 型增大,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 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
• 这种方法也被称作食物网操纵
(food-web manipulation)。
3、生物操纵理论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 Shapiro等最早使用的生物操纵概念范围较宽,不直 接涉及营养物质的水质控制措施均属于生物操纵范 围,包括对生物及其生境的改变。
• 由于学术和实际操作上的原因,目前生物操纵主要 指的是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的种类组成等来操纵植 食性的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 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 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
第3章:生物操纵原理与方法 (4学时)
1、前言
• 20世纪60年代初,Hrbacek(1961)及其合作者提出 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下行作用(Top-down control) 和上行作用(Bottom-up control)扮演着同样重要的 角色,并用生态系统中磷素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来解 释下行作用对食物链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生物操纵的概念与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和营养级联关系(trophic cascade)相似,均指次级或三级消费者的 改变对生物群落的影响。随研究的深入, 发现浮游动物的庇护机制(refuge)对生 物操纵十分重要,庇护机制指浮游动物赖 以逃避鱼类捕食的行为机制或环境条件。
• 可能的庇护机制包括:
•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不仅滤食浮游动物,有 的也能滤食浮游植物,因而有人提出可以 直接利用它们来控制藻类。
• Crisman和Beaver认为,在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枝角类种类较少,而且体型较小,浮 游植物食性鱼类是更为合适的生物操纵工 具。
• 在中国武汉东湖,研究者利用放养鲢、鳙 的办法控制了微囊藻水华,至今效果长达 十余年之久。
• (1)大型浮游动物具有更广泛的食谱;
• (2)具有更高的滤食效率;
• (3)由于较低的个体呼吸率而形成的较高的 代谢效率。
• 因此,尽管由于鱼类的减少使浮游动物总 的生物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对浮游植物更高 的捕食压力,但是向大型浮游动物的演替 可能是生物操纵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因素。
• 在强大的摄食压力下,浮游植物自身也产生抵 御机制。例如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使蓝绿藻常 常成为优势种。一般来说蓝绿藻对于浮游动物 来说食用价值很低,它们较大的体积使其难以 被滤食性动物所食用。还有许多种蓝藻分泌的 产物对于水生植物和动物具有毒性。
• Yasuno等就曾指出,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能够控 制可食性自养生物的生物量,从而影响初级生产。
• 但是也有研究者称,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对浮游 植物可能有积极影响,原因是可能刺激非食用性 藻类的生长。
• 根据体型-效率假说预测,在较低的鱼类捕食压力 下,大型浮游动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 原因是:
• Perrow发现,并非完全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就 一定有利于改善水质,在他试验初期,浮游生物 食性鱼类被大量捕出后,水质有很大改善,大型 水生植物得到发展,但实验后期水中磷的浓度居 高不下(0.38 mg.L-1),并发生大型植物死亡,水 体缺氧,鱼类死亡的现象。
•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对 水质的稳定作用有关,因为他们是水生生态系统 中重要的一环。
• McQueen等(1986)解释过这种情况:只有当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种群密度被降到很低时 才有可能实现水质的改善,而肉食性鱼类因 其猎物密度太低而往往不能长期维持其种群 的稳定状态。
•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倾向于捕食较大的浮游动物, 使浮游动物向小型化演替。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 类的目的是降低浮游动物死亡率,增加浮游动物 对藻类的牧食压力并使其向大型化演替。
2.4细菌的特殊地位
• 除了分解有机物,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之外,细菌还能 够作为浮游动物的食物。研究发现,细菌能够在大型蚤食物 短缺时提供食物补充,对维持大型蚤较高的生物量起着重要 作用。
• 在这一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大型沉水植物、微 生物以及一些理化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1鱼类的作用与调节
• 肉食性鱼类通过捕食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使 浮游动物向大型化演替。而大型浮游动物对 藻类有较高的滤食效率和较宽的摄食范围, 进而压制藻类数量。
• 尽管肉食性鱼在多数情况下有明显的效果, 但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 在没有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捕食压力情况下,大型浮 游动物占优势,可大量滤食藻类和有机碎屑,从而 限制或较少藻华形成。
• 根据该原理,提出用鱼食性鱼类取代浮游动物食性 鱼类,从而保护大型浮游动物。而底层鱼类的活动 可促进底泥氮磷释放,所以应限制底食性鱼类的发 展。
• 此外,利用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如鲢)直 接牧食藻类,或利用草食性鱼类(如草鱼) 直接牧食水草,也是生物操纵的重要途径。
• 藻类还有一种抵御机制,即自身的快速生 长。例如,在营养丰富的环境里,藻类的 快速生长可能会“摆脱”浮游动物强大的 摄食压力。
2.3大型沉水植物的重要作用
• 根据交替稳定态概念(concept of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沉水植物在生物操纵中的重 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2、生物操纵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在湖沼学研究中,营养物质一直被看作系统的主要调 节因子。近年来,随着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的认识不 断深入,通过改变食物网结构达到控制富营养化水体 藻类数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 研究者们早就意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体之间以及 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然而对食物网内部 联系的深入了解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开始。
• 1961年,Hrbacek等提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不仅 是营养负荷的反映,而且取决于鱼的存在数量及种类, 因为鱼能够降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转而引起浮游植 物生物量的提高。
• 4年以后,Brooks和Dodson发现鱼的捕食能 够使浮游动物小型化和发生种类转变,进而提 出了“体型-效率假说”(size-efficiency hypothesis)。
• 其后许多学者研究了下行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作用机理。这种生物控制过程能解释湖泊富营 养化(eutrophication)过程中群落变化的机理。
• 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食物网生物操纵技 术来研究顶端捕食者对水生生态系统内食物网结构和 功能的调控作用,并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及修复 管理;国内曾就滤食性鱼类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 在水花控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 Sandjensen和Sondergaard认为,引起大型 沉水植物丧失的最重要原因不是浮游植物生物 量的增加,而是由于附生藻类的生长。除了对 光线的阻碍,附生植物可能会降低无机营养和 碳向寄主植物的供应。
• 很多水禽能够摄食大型植物,这可能也是一个 抑制大型植物发展的机制。然而,Marklund 等研究发现,一般只有在水禽数量集中,或者 沉水植物密度很低以及建群阶段,水禽对沉水 植物的抑制作用才比较明显。
④对食鱼性鱼类的回避行为:这种行为可使浮游动物 食性鱼类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⑤大型水生植物庇护:水生植物的屏蔽作用为浮游动 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在生物操纵实践中首选大型 水生植物为庇护场所。
• 由此,Shapiro重新定义生物操纵概念:
• 指应用湖泊生态系统内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一系列调整, 从而减少藻类生物量,改善水质。
• 1985年,Carpenter等提出了“营养级联相 互作用”(cascading trophic interactions) 的概念。
• 其主要观点是,食物网顶端生物种群的变化, 通过体型大小的选择性捕食,在营养级中自 上向下传递,对初级生产力产生较大影响。
• 与此同时,“上行/下行”(bottomup/top-down)理论也得到了发展,该理论 认为浮游植物生物量是由上行作用与下行作 用共同决定的,而非营养物质单独决定。
• 该方法不是直接减少营养盐负荷来改善水质,而是 通过牧食途径减少藻类生物量的办法达到减少营养 负荷的作用,效果可持续多年。
• 下图为Shapiro提出的生物操纵食物链模式图。
• 通常情况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大型浮游 动物,使大型浮游动物(如蚤状蚤、大型蚤、隆线 蚤)等消失,而小型浮游动物(如长额象鼻蚤)等 大量发生;随大型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的降低,藻 华即可能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