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面瘫病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面瘫病
恢复期: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表现为口角歪斜恢复正常,患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基本恢复,部分患者的头昏、头痛、眼干、耳后疼痛、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减退或丧失等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等。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1
本《指南》提出了面瘫病的诊断、辨证、针灸治疗及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面瘫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各年龄人群面瘫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科、针灸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面瘫病Facial Paralysis
面瘫病属于中医“口眼喎斜”、“口目僻”、“口僻”等范畴[]、[],指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
4.2.3面瘫病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12]、[]推荐级别D级]
治法:培补肝肾(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主穴:患侧地仓、颊车、头维、阳白、鱼腰、牵正、下关、神庭、太阳、颧髎,百会,双侧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合谷、足三里。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治疗。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出汗等。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面神经麻痹是指面部肌肉因面神经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肌肉无力或瘫痪。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麻痹类型,原因不明,常见于中年人。

以下是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诊治指南。

一、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面部运动功能减退或消失、眼干涩、眼泪增多、耳痛、口干、喝水呛咳等症状。

2.体格检查:包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的检查,如闭眼抵抗试验、皱眉、鼓腮帮等。

3.辅助检查:可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二、治疗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显著缩短恢复时间,但需注意剂量控制。

(2)抗病毒药物:可选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能够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重要治疗手段。

(1)自我训练:包括眼球运动、面部肌肉按摩和自我锻炼等。

(2)物理疗法:包括超声、电疗、针灸、康复训练等。

3.病因治疗:对于较为明确的病因,如中耳炎、肿瘤压迫等,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心理支持:面神经麻痹病人常伴有面容畸形及功能受损,需提供心理支持,并采取合适的心理干预治疗。

三、后期管理1.定期随访:对于面神经麻痹患者,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按摩、面部运动锻炼、神经电刺激等,帮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3.面部保护:避免面部受寒、受损,注意保护面部皮肤和黏膜,防止感染。

4.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类等,有助于促进神经恢复。

总结: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病因治疗、心理支持、后期管理等方面。

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 • • • •
4.西药治疗 抗病毒、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 5.物理治疗:磁疗,封包等。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完成路径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 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 径。 •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1.风寒袭络证 •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 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 2.风热袭络证 •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 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 3.风痰阻络证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 胆南星、陈皮等。
• • • • • •
• • • • •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 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证 风热证 痰瘀互结证 气虚血瘀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七)入院检查项目 •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胸片、感染性疾病 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凝血四项; •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贝尔面瘫治疗指南

贝尔面瘫治疗指南

贝尔面瘫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贝尔面瘫治疗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和面瘫患者提供关于贝尔面瘫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疗指导。

贝尔面瘫,也被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本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对贝尔面瘫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提高医疗人员对面瘫的认识,规范临床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指南也注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为贝尔面瘫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二、贝尔面瘫的病因与诊断贝尔面瘫,也被称为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

了解其病因和诊断方法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病因:贝尔面瘫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研究认为其与病毒感染有关。

特别是疱疹病毒,如带状疱疹病毒,被认为是主要的触发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肿瘤、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贝尔面瘫的发生。

诊断:贝尔面瘫的诊断主要基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如眼裂扩大、口角下垂、额纹消失等。

同时,可能伴有听觉过敏、味觉障碍等症状。

医生还会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面瘫的疾病。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可能采用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肌电图、神经电图等,以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贝尔面瘫,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了解贝尔面瘫的病因和诊断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公众和医生都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该疾病的发展。

三、贝尔面瘫的治疗原则贝尔面瘫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减轻面部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面部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减轻面部神经水肿是关键。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诊治指南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诊治指南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诊治指南1. 引言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以下简称面瘫)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 诊断2.1 疾病定义根据临床症状和表现,面瘫可分为特发性面瘫和继发性面瘫。

特发性面瘫是指无明显病因的一侧或双侧面肌无力或麻痹;继发性面瘫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面肌无力或麻痹。

2.2 临床表现面瘫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肌肉麻痹或无力、口角歪斜、眼睑无法完全闭合等。

2.3 诊断标准面瘫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3. 治疗3.1 非药物治疗面瘫患者应遵循以下非药物治疗原则:- 保护面部肌肉,避免受到外界刺激;- 平衡饮食,补充充足的营养;- 进行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等;- 做面部肌肉锻炼,加强肌肉力量。

3.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面瘫。

常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

3.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手术治疗可包括面神经重建术、肌肉移植术等。

4. 康复护理面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身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和心理支持等,以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5. 随访和预后面瘫患者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关的康复评估。

预后因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肌力恢复。

6. 结论本指南为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旨在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 注意:本指南仅供医生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口腔功能。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的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该疾病。

诊断准则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的主要依据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症状。

根据面瘫的发病部位和程度,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病变于阳明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歪斜,额纹深。

2.病变于太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下垂,额纹浅。

3.病变于少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上扬,额纹深。

4.病变于厥阴经:表现为双侧面部肌肉麻痹,口眼闭合困难,语言不清。

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体系,可准确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则是激活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功能。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1.疏通经络:采用针刺、推拿等手法,疏通受损的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恢复受损面部肌肉的功能。

2.调和阴阳: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通过中药调理,平衡阴阳,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力。

3.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手法,活血化瘀,消除面部瘀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

4.肌肉功能康复:结合中医按摩、体操等方法,刺激面部肌肉运动,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百合、川芎、丹参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候,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直接刺激面部肌肉,激活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注意事项在中医诊疗周围性面瘫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面瘫是一种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认为是因为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导致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西医则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本文将介绍面瘫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候分型和疾病分期。

中医临床表现包括:起病突然,口眼歪斜,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可能有疼痛或发热,病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肌肉失于约束,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病程迁延日久可能出现面肌痉挛,肌电图检查表现为多相波减少。

西医临床表现包括: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口角下垂,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伴有多泪等。

中医证候分型包括: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和气虚血瘀。

疾病分期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为发病15天以内。

面瘫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包括针灸、中药、物理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病情观察和病情分析,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瘫痪。

根据发病时间和症状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和联动期和痉挛期。

中医和西医都有鉴别诊断的方法。

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中风病和口僻进行区分。

中风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等;而口僻则会伴有耳后疼痛。

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分。

面肌瘫痪明显者容易鉴别,但轻微的瘫痪则需要依靠表情运动、颏反射和其它体征来判定。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一套治疗方案主要是循经取穴,包括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穴位,以及头部和面部外周的穴位。

在急性期,采用祛风驱邪、通经活络的方法;在恢复期,采用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的方法。

第二套治疗方案则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平补平泻。

加减可根据症状进行调整。

除了针灸外,还有其它疗法可以治疗面瘫。

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电针治疗适用于面肌萎软瘫痪的患者,通常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作为穴位。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1000字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麻痹、失用或轻度瘫痪,常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其症状包括面部表情不自然、口角歪斜、眼睛不能完全闭合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针对面瘫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症状、病因、病程等因素进行多重综合治疗。

下面是面瘫诊治指南,供参考。

一、病史、病因分析1、了解病史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患病时间、病情发展过程、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史等情况。

了解病史有助于确定面瘫的病因和病程,为后续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明确病因在了解病史的基础上,应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面瘫的病因。

包括进行神经学、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方面的检查,帮助确定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创伤、血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综合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抗病毒药物和维生素等。

激素是盐酸地塞米松等,前期用量较大,后期逐渐减量,治疗1-2周后逐渐停药。

常用制剂为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

抗病毒药物常用的是阿昔洛韦、枸橼酸等,同时还需要配合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可以增强免疫力。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传导疗法、超声、电针等等。

传导疗法是指采用电生理仪器对肌肉进行电刺激,刺激患侧面肌,达到恢复面肌张力的目的。

电针和超声则是刺激穴位,起到激活神经、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面神经短路术、交叉颞浅动脉动脉内异物去除术等。

面神经短路术是采用神经移植或人造神经支架植入,进行面神经修复的手术方法,可显著改善面部麻痹状况。

交叉颞浅动脉动脉内异物去除术则是针对血管性面瘫的手术方法,在血管内置入血栓,通过阻断动脉血流,恢复面神经功能。

4、其他治疗其他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理疗等。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面部麻痹情况。

推拿和理疗则是通过按摩、推拿肌肉、骨骼等,缓解肌肉疼痛,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三、护理及康复训练1、面部护理面部护理包括保持面部清洁、防止感染、眼睛保湿等。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面瘫,也称为口眼斜,主要表现为口和眼向一侧歪斜。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发病速度较快,多发生在一侧面部。

手和足的阳明经都上升到头和面部,当病邪阻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认为,如果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就会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去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斜。

在西医学中,面瘫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诊断面瘫的依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资料。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会有受凉吹风的经历,或者有病毒感染的历史。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体征方面,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辅助检查资料方面,脑CT检查通常正常。

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

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中风病和口僻两种病,而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分。

为了进行中医证候分型,需要考虑风寒袭络和风热袭络两种不同的情况。

对于前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同时伴有面部受寒的历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对于后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

面瘫诊治指南一、疾病简介: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

因此,对于面神经的症状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时地发现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疗不及时而使病情加深。

二、发病原因⒈感染:约42.5%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被激活引起。

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lyme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

本病呈区域性,多见于夏季。

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

⒉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约30 .3%,bell麻痹的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⒊肿瘤( Tumor):约5.5%,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

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⒋神经源性:约13.5%,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⒌创伤性:约8.2%,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⒍中毒:如酒精中毒。

长期接触有毒物。

⒎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⒏血管机能不全⒐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三、临床表现1.唾液分泌障碍这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对诊断面神经非常有帮助。

因此大家对其要引起重视。

唾液分泌障碍就是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一侧会呈现唾液分泌量很少的病症,很多人都不太在意,理论上这是面神经病症,如果没有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就有可能使面神经的病情加深,对以后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

2.泪腺分泌障碍在面神经麻痹发病期间,患者在平常常有不自主流泪的情况发作,同时还有眼睛干涩不能正常分泌眼泪的病症,这带给患者的危害是很严重的。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诊疗方案引言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制定一个完善的诊疗方案对于面瘫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面瘫的综合诊疗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指导。

诊断临床表现面瘫患者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脸部麻痹,眼睑下垂,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口角下垂,不能展露笑容等症状。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因和判断病情的程度。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神经电图(ENMG)、脑电图(EEG)、核磁共振成像(MRI)等。

面瘫治疗方案面瘫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具体的治疗方案如下: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来缓解面瘫症状和促进神经的修复。

2.物理疗法:包括面部按摩、面部热敷、面部肌肉训练等,有助于促进面瘫患者的康复。

3.中医治疗:采用中医药调理,通过针灸、中药调理来调整气血循环,加速神经的修复。

4.康复训练:面瘫患者可以进行肌肉训练、肢体训练、语言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严重的面瘫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1. 神经重建手术:通过移植自体或异体神经,修复受损的面神经。

2. 肌肉重建手术:通过移植肌肉组织或重建肌肉神经联系,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康复指导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和康复期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以下是一些康复指导的要点: 1. 饮食指导:面瘫患者应遵循饮食平衡,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E等对神经修复有益的营养物质。

2. 心理支持:面瘫患者常常伴有心理上的不适应,需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康复。

3. 康复训练:患者需要根据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进行各项康复训练,包括肌肉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

4. 家庭护理:家庭成员需要提供患者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支持,配合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结论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21 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与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面瘫(Facial paralysis)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

因此,对于面神经的症状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时地发现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疗不及时而使病情加深。

发病原因⒈ 感染:约42.5%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

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lyme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

本病呈区域性,多见于夏季。

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

⒉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约30 .3%,bell麻痹的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⒊肿瘤( Tumor):约5.5%,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

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⒋神经源性:约13.5%,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⒌创伤性:约8.2%,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⒍中毒:如酒精中毒。

长期接触有毒物。

⒎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⒏血管机能不全⒐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临床表现唾液分泌障碍(Saliva secretion disorder)这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对诊断面神经非常有帮助。

因此大家对其要引起重视。

唾液分泌障碍就是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一侧会呈现唾液分泌量很少的病症,很多人都不太在意,理论上这是面神经病症,如果没有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就有可能使面神经的病情加深,对以后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

泪腺分泌障碍(Lacrimal gland secretion disorde r)在面神经麻痹发病期间,患者在平常常有不自主流泪的情况发作,同时还有眼睛干涩不能正常分泌眼泪的病症,这带给患者的危害是很严重的。

面神经患者会呈现泪腺分泌障碍,主要是指面部神经麻木的那一只眼睛的泪腺会分泌量过少,以致有干涩的病症,但是另外的一侧却可以正常的分泌眼泪的面神经病症。

因此,当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被诊断出面神经之后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

后遗症面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半年,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

面瘫后遗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患侧麻痹的神经没有完全激活,功能未完全恢复所遗留的部分病症; 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病情过重而形成的不可逆的损伤。

具体表现:无抬眉运动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眼时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鼻唇沟浅,面部僵硬、滞食、流泪等。

一般情况下由于治疗不及时(最佳治疗时间面瘫后半日内)或治疗期间不良嗜好及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等),使神经细胞的损害(例如:神经干的脱髓鞘)得不到及时修复,面神经就会出现传导神经冲动泛化情况,出现鳄泪症和口眼联动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还会继发患侧面肌痉挛,进一步可发展成失神经性肌萎缩。

疾病分型中枢型面神经麻痹的分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诊断鉴别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的分型)。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此类情况比较容易治疗,绝大部分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均可痊愈。

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疾病预防1.多食新鲜蔬菜、粗粮、黄豆制品、大枣、瘦肉等。

2.平时面瘫患者需要减少光源刺激,如电脑、电视、紫外线等。

3.需要多做功能性锻炼,如:抬眉、鼓气、双眼紧闭、张大嘴等。

4.每天需要坚持穴位按摩。

坚持穴位按摩5、睡觉之前用热水泡脚,有条件的话,做些足底按摩。

6.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

7.面瘫患者在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

如白酒、大蒜、海鲜、浓茶、麻辣火锅等。

8.用毛巾热敷脸,每晚 3-4 次,勿用冷水洗脸,遇到寒冷天气时,需要注意头部保暖。

9.初期使用由麝香、天麻等组成的面瘫纠正散,恢复很快。

注意事项心理因素易引发面瘫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

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情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面神经麻痹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必须仔细寻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

面神经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

常规检查静止检查茎乳突: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检查眼裂大小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

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

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运动检查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额腹的运动功能。

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示齿: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护理方法1.晚上睡觉前可用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等涂眼,使暴露的角膜有眼膏与空气隔离,避免干燥和污染。

也可使用专用眼罩,以减少角膜表面的水分蒸发,同时预防感染。

2.经常给患侧眼睛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如3%角膜宁或润舒等,以保持角膜表面的湿润并预防感染。

3.眼部症状严重时,应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如睑缘缝合术等,待面瘫治愈后,再行拆线。

自我按摩枕额肌额腹患者或他人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着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头顶及从头顶向眉弓方向轻轻地按摩。

按摩时可以轻轻地从眉弓处向头顶发际处推拉,或缓慢地揉搓。

眼轮匝肌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

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缩,将眼轮匝肌从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闭合。

先让患者闭眼后,再用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

在上、下眼睑上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有助于上眼睑功能恢复。

这种方法亦有助于闭眼。

一般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上眼睑闭合障碍。

重度病变型面瘫,可以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

个别患者出现下眼睑轻度外翻,主要由于面瘫后下眼睑松弛所致。

亦可采用上述手指推拉的方法治疗。

嘱患者闭眼,用拇指及示指的指腹,分别沿着下眼睑皮肤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

个别的患者在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后,遗留上眼睑闭合不全,采用此方法按摩治疗,可避免或减轻恢复后的眼睑挛缩。

提上唇肌提上唇肌又称上唇方肌,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此处位于眼轮匝肌的深部。

提上唇肌的一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其他纤维与口轮匝肌纤维交织。

因此,按摩时应在患侧的上口轮匝肌向鼻翼旁及颧部按摩,然后沿着鼻唇沟或口角上向颧部按摩。

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颧部或沿着肌肉方向推拉按摩治疗。

颧肌颧肌分为颧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

主要上提及向外拉口角,可沿着肌纤维,由口角旁向颧骨方向推拉或按揉。

口轮匝肌上口轮匝肌: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人中沟方向,然后沿着人中沟向口角方向按摩。

下口轮匝肌: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再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

下唇方肌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向下轻轻按摩、推拉,有助于下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

康复训练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

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

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

在失用型、轻、中度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最容易恢复。

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

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

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

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示齿训练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

而这四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