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红烛》PPT优品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一等奖实用课件《红烛》PPT(共 24 张)

※同学们试着谈谈《红烛》“三美”体现在哪里?
课外拓展:《七子之歌·澳门》赏析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是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 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 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 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 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 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 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 收复失地。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 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 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 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谢谢指导!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含意和表达效果。 2.分析和把握诗人在诗中七次显著的情绪变化。 3.感受诗歌主旨和诗人赤诚爱国的人格魅力。
作家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省浠水县人,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 “五四”以后改名为一多。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 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其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整齐,突 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 《最后一次讲演》最为惊心动魄。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 阀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 艺术成就。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 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暗杀。他的主要著作有《红烛》 《死水》《七子之歌》等。
课外拓展:《七子之歌·澳门》赏析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是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 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 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 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 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 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 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 收复失地。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 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 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 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谢谢指导!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含意和表达效果。 2.分析和把握诗人在诗中七次显著的情绪变化。 3.感受诗歌主旨和诗人赤诚爱国的人格魅力。
作家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省浠水县人,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 “五四”以后改名为一多。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 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其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整齐,突 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 《最后一次讲演》最为惊心动魄。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 阀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 艺术成就。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 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暗杀。他的主要著作有《红烛》 《死水》《七子之歌》等。
《红烛》优秀课件PPT

核心素养
写作背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 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 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核心素养
作者介绍
闻一多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 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 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 校中颇有诗名”。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 抒情方式。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 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A 咀嚼诗歌的语言,把
握诗歌的意象。 D
导入新课
B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 式;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
涵。
E
写作背景
C 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E 作者介绍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
02 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
03 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
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 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09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 现“三美”的。
明确: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 《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 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 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 “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 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2.2《红烛》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已品味语言,领悟作 品丰富的内涵。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 爱国精神
关于新月诗派
简介
1923年成立,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徐志 摩、闻一多、梁秋实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 周刊、《新月》周刊;因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 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文本研读,合作探究
【思考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 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 :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思考2】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是什 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方法,重章叠唱,形成诗 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主张.实践.影响
1、主张:倡导新格律诗,强调“理性节制情感”,追求“三美”:音乐 、绘画、建筑之美。
2、实践:创新客观抒情,反对滥情与散文化,探索诗歌格律化。
3、影响: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重要的流派,推动了诗歌艺术的规范化 与美学发展。
音乐美
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 来说表现的美,包括 节奏、平仄、重音、 押韵、停顿等各方面 的美,要求和谐,符 合诗人的情绪,流畅 而不拗口。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 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文本研读,合作探究
1、《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
2-2《红烛 》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美”主张见《优化学案》第10页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 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 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 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 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 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 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 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诗集《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 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 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 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 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 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 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 《红烛》的序诗。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 族气质。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 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 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 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红烛之光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 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 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 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 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 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 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 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诗集《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 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 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 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 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 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 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 《红烛》的序诗。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 族气质。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 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 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 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红烛之光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2《红烛》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
出重要指示
先知者先驱者奉献者
黄文秀,广西田阳人,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返乡 工作。2018年3月,她主动申请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乐业县担任百 坭村第一书记。
百坭村村民黄仕京曾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 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 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她曾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 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 做出贡献。”
——宋费衮《梁溪漫志》
苏 轼——一肚皮不合时宜
元丰二年(1079 年 ) ,43 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后,给神 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因语言流露出的个人感情被新党利 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 小民),被指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次年,苏轼被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 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 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反动派,你
看见一个倒下去, 可也看得见千百个 继起的!正义是杀 不完的,因为真理 永远存在!”
——闻一多 《最后一次讲演》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 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 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 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 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 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 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 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 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 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 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
出重要指示
先知者先驱者奉献者
黄文秀,广西田阳人,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返乡 工作。2018年3月,她主动申请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乐业县担任百 坭村第一书记。
百坭村村民黄仕京曾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 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 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她曾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 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 做出贡献。”
——宋费衮《梁溪漫志》
苏 轼——一肚皮不合时宜
元丰二年(1079 年 ) ,43 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后,给神 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因语言流露出的个人感情被新党利 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 小民),被指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次年,苏轼被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 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 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反动派,你
看见一个倒下去, 可也看得见千百个 继起的!正义是杀 不完的,因为真理 永远存在!”
——闻一多 《最后一次讲演》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 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 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 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 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 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 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 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 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 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 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
2.2《红烛》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建筑美——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 3 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
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读诗歌并理解意象“ 红 烛 ”的作用;
2.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感。 3.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感受诗韵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之前,先要深 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象征意义。
2.确定基调:《红烛》是一首充满激情 和牺牲精神的诗歌,基调应该是热烈 而深沉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 对现实的感慨。
3.注意停顿:。在诗的各个小节之间, 以及在表达完整个思想之前后,可以有 适当的停顿。
语言艺术
·1.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 答 :“红烛”这一意象在闻一多的诗歌中,不仅是对个人情感 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民族命运和文化价值的深刻反思和 表达。通过红烛,诗人传达了自己对于光明、希望、牺牲和创 造的不懈追求。
·1. “红烛”中还有哪些象征元素?
·答:“蜡与火”“烛光”、“烛泪”、“风”监狱 ” 、 所花朵和果实”
艺术特色
2.烧沸世人的血:诗人用“烧沸”来形容红烛的光和热能够激发 大们的激情和斗志,使他们的血液沸腾,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生活、 对理想、对变革的热情和行动力。
3.救出他们的灵魂:诗人希望红烛不仅能 够唤醒人们的意识,还能够拯救他们的灵 魂。这里的“灵魂”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 和道德,诗人希望通过红烛的象征性行动, 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
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后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灾难深重,社会黑暗,人民疾苦。五四运动 虽然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但随后运动的落潮也让许多 觉醒的爱国青年感到迷茫和彷徨。他们虽然怀揣着改变旧有封建枷锁、 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的理想,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
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读诗歌并理解意象“ 红 烛 ”的作用;
2.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感。 3.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感受诗韵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之前,先要深 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象征意义。
2.确定基调:《红烛》是一首充满激情 和牺牲精神的诗歌,基调应该是热烈 而深沉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 对现实的感慨。
3.注意停顿:。在诗的各个小节之间, 以及在表达完整个思想之前后,可以有 适当的停顿。
语言艺术
·1.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 答 :“红烛”这一意象在闻一多的诗歌中,不仅是对个人情感 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民族命运和文化价值的深刻反思和 表达。通过红烛,诗人传达了自己对于光明、希望、牺牲和创 造的不懈追求。
·1. “红烛”中还有哪些象征元素?
·答:“蜡与火”“烛光”、“烛泪”、“风”监狱 ” 、 所花朵和果实”
艺术特色
2.烧沸世人的血:诗人用“烧沸”来形容红烛的光和热能够激发 大们的激情和斗志,使他们的血液沸腾,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生活、 对理想、对变革的热情和行动力。
3.救出他们的灵魂:诗人希望红烛不仅能 够唤醒人们的意识,还能够拯救他们的灵 魂。这里的“灵魂”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 和道德,诗人希望通过红烛的象征性行动, 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
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五四运动后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灾难深重,社会黑暗,人民疾苦。五四运动 虽然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但随后运动的落潮也让许多 觉醒的爱国青年感到迷茫和彷徨。他们虽然怀揣着改变旧有封建枷锁、 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的理想,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优秀课件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 表达得很强烈,改 用句号,就失去了 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体悟情感主旨——「情感变化」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 扬
诗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 抑
“
人 情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 扬
四 扬
感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 抑
三
的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 扬
是不讲究格律的自由体诗歌,强调“自由”与“自然”。
后期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认为这样的创作让诗歌失去了本身的韵味,提 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强调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 特点进行新的创造,鼓吹诗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诗 歌要有平仄和韵脚,多运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注重节的 匀称和句的整齐。此后,格律体和自由体成为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既互相竞 争,又互相渗透,共同推动新诗的发展。
二、梳理内容结构——「要点明确」
第四节
是诗人对红烛的 殷殷寄语,也是 诗人的自勉自励, 表达自己的信念 和心愿。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 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 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 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 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2)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 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 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3)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 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四、体悟情感主旨——「情感变化」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 扬
诗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 抑
“
人 情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 扬
四 扬
感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 抑
三
的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 扬
是不讲究格律的自由体诗歌,强调“自由”与“自然”。
后期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认为这样的创作让诗歌失去了本身的韵味,提 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强调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 特点进行新的创造,鼓吹诗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诗 歌要有平仄和韵脚,多运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注重节的 匀称和句的整齐。此后,格律体和自由体成为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既互相竞 争,又互相渗透,共同推动新诗的发展。
二、梳理内容结构——「要点明确」
第四节
是诗人对红烛的 殷殷寄语,也是 诗人的自勉自励, 表达自己的信念 和心愿。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 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 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 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 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2)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 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 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3)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 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 红烛》课件(共15张PPT).ppt

——如红烛一般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 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 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内容赏析
红烛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了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 《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 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闻一多的 诗歌主张:三美理论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光象征红烛的灵魂,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困惑、疑问
否定疑问,顿悟只有燃烧才能放光,“无流 血牺牲,不得放出光来。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 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 得的觉醒。
内容赏析
作者表达了对红烛的态度:宁可牺牲自我, 也要拯救世人。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 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内容赏析
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赤诚、热烈、忠诚
“红”赤诚的象征 红烛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内容赏析
红烛的“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自 我牺牲后还能花果的脂膏。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内容赏析
红烛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了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 《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 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闻一多的 诗歌主张:三美理论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光象征红烛的灵魂,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困惑、疑问
否定疑问,顿悟只有燃烧才能放光,“无流 血牺牲,不得放出光来。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 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 得的觉醒。
内容赏析
作者表达了对红烛的态度:宁可牺牲自我, 也要拯救世人。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 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内容赏析
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赤诚、热烈、忠诚
“红”赤诚的象征 红烛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内容赏析
红烛的“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自 我牺牲后还能花果的脂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感知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初读感知
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红色——赤诚——赤子之心 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呼应开头,卒章显志。
主旨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红烛:无私奉献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 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 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
文本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
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表明了自己的人 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第八、九节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 “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这是由 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体现对红烛的同情。
这是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在不合理的社会里, 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 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也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诗人劝勉红烛 与自己。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 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注重其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
适配,注重押韵格律。 闻一多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课外拓展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 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 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文本特色
(3)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假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
红烛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照亮世界, 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 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残风使它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 的光明。
“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 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体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内容赏析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为何会流泪?残风暗指什么?诗人借红烛流泪 来表现自己的什么心境?
——
《》
走近作者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 诗人和学者。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三美”的主张,即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表达了 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 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 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 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 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 将者为什么要把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 “泪”(“自焚”与“流泪”)分 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是诗歌的主题 所在,中心所在。
内容赏析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这两节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诗人对红烛的自我牺牲 精神的看法前后有何不同?表现了什么?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诗人对红烛的 牺牲精神由不解到由衷地赞美,生动的表现了一个 思考觉悟的过程。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1.单元介绍,重点是本单元主题“女 性的声 音”的发 展历史 介绍。 让学生 了解女 性小说 发展的 历史及 特点。 2. 2.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 课内外 阅读情 况说一 说自己 对于女 性小说 的了解 ,谈一 谈他们 印象中 女性小 说有怎 样的特 色。 3.重点是介绍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 格。根 据学生 对作家 萧红的 作品以 及那个 时代的 历史环 境的了 解程度 ,来安 排教学 方式。 4.鲁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从 鲁迅与 萧红的 忘年交 来引出 对萧红 及其作 品的介 绍。 5.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 今世界 要求的 格物致 知放在 一起加 以比较 ,从而 突出强 调了本 文的论 点。 6.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 易懂, 听众易 于接受 。首先 ,作者 在演讲 过程中 注意结 合自己 的切身 体验, 如作者 讲到了 自己初 到美国 大学念 物理时 的彷徨 恐慌, 这样就 拉近了 与听众 的距离 ,并使 他们真 切地感 受到格 物致知 精神的 重要性 。 8.唯有经历劳动的洗礼,挥汗如雨, 奋斗筑 梦,才 能悟得 真谛, 享受劳 动所带 来的快 乐。
内容赏析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七节:诗人对红烛流泪的劝慰。
红烛的泪不会白流,它能“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贡献)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为祖国奉献的决心。
内容赏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 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内容赏析
红烛为何要自焚?诗人借此想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心志?
红烛的生命价值在于燃烧,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 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要如红烛照亮 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课外拓展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