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孙端成人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教育第七节成人教育
一、扫盲教育
二、成人教育
三、学校简介
四、办学成果
第七节成人教育
孙端镇成人教育始于民国初期,民国三年(1914)同盟会,光复会会员孙德卿在孙端上亭公园内创办“平民学校”,招收公园内的工勤人员。镇上平民入学,多为集镇上的店员职工,具不收学费,还供给书籍和学习用品,以识字教学为主。到1927年平民学校改为“民众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人教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初期,成人教育以扫除文盲为重点,农村办起冬学、民校及各种形式的扫盲班,集镇办起职工业余学校。
“文化革命”期间,曾一度停办。80年代起成人教育转向以岗位技术培训为主。相机成立了皇甫乡、孙端镇“农函大辅导站”和“成人文化教育中心”。1992年乡镇撤扩并后,原孙端、皇甫两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合并为“孙端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位专职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提升,成人教育的内函在不断发展深化,成人教育的对象也不断扩大延伸。十几年来,学校集孙端镇委党校、镇文化活动中心、家长学校、人口学校、电大绍兴学院孙端教学站、省高教自考绍兴县孙端镇工作站、绍兴县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等为一体。多元化办学,为全镇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自1992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17年评为绍兴县成人教育先进集体。1997年镇家长学校评为首批“绍兴市示范家长学校”。镇委党校2004年评为“绍兴市示范基层党校”和“浙江省基层党校示范点”。镇文化活动中心2003年11月通过“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的验收。1999年9月学校以高分通过“省一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验收,2007年6月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性成校”。
一、扫盲教育
1950年,全县掀起扫除文盲热潮。全镇各村都办起冬学、民校和扫盲班。据1954年孙端域区内各乡扫盲统计资料,6个乡参加冬学1870人,参加扫盲班185人,参加民校730人。
1954年度,下列同志被评为县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优秀分子,于1955年4月6日至4月9日,在绍兴县府大礼堂参加了表彰大会。
优秀民师:皇甫乡:徐锦德;张沥乡:方孝堂;孙端乡:范和林;搀头乡:钟仲
洲。
办学积极分子:孙端乡:张阿仙。
优秀单位代表:皇甫乡:钱福全。
1956年,中共绍兴县委提出“社社办民校,一人扫一盲”的要求,贯彻“乡政府领导,生产以保证,各部门配合,学校负责辅导”的扫盲工作原则。村村办民校,农村扫盲工作又一次掀起高潮。同年6月5日,省召开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孙端镇钟八三同志参加了表彰大会。
1954年2月22日,马山区公所,对关于被管制分子可否参加冬学问题,作了如下决定:
对管制分子参加冬学问题,除在管制期间表现极坏的分子应予限止外,其余经过群众同意,在群众的监督下,可以允许他们参加,给予学习的机会。但一概不准他们担任学习的骨干,亦不能算为冬学的正式学员。因此,除安分守己学习改造外,不能享受冬学学员的任何权利。并应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管制,严防其乘机捣乱,并不能应其参加学习而对其放松管制。
1955年1月8日,马上区公所文,从今冬明春,农民业余文化教育计划草案摘要如下:为提高农民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对已建筑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的民校加强领导,使其提高巩固。同时,整顿恢复原有民校,大力开展冬学运动。各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冬学工作列入乡政府日常工作之一。责成乡文教委员会具体负责。根据各乡具体情况,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冬学。有扫盲教师的乡,应各掌握一个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重点,取得经验,树立榜样,逐步推广。大力动员在乡高小生、初中毕业生担任民师,并提高原有民师质量,实行“以民教民”的方针。
组织形式:根据互助合作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
1.建社较长,生产已走上正规,社员学习迫切要求上课的,以班级教学形式,采取课本上课。
2.经过政策教育,生产基本走上正规,社员学习要求迫切,可根据中心工作,自编教材,逐步走上以班教学。
3.刚建立起来的农业社,生产未上正规,以读报结合识字教学。
4.以建立互助小组,开展设定教学。
5.大力建立读报组。
学习对象:乡村干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基干民兵、农业社的主要人员、劳动模范、农业社社员、互助组成员、有学习条件的青壮年农民和民兵。
教学内容:政治教育和文化教学。冬学扫盲班以政治教育为主,民校以文化教学为主。文化课采取农民识字课本。经过一个冬学,文盲者要求学会二、三百个字。
教学时间:一般每晚学习二个小时,一直保持250至300个小时。
孙端乡红星社,皇甫乡荣星社为区冬学重点乡社。
培养民师:坚持贯彻“以民教民,就地取材”的方针,除原有民师外,应大力吸收在乡从事农业生产的高小生和初中毕业生。各乡教师应加强对冬校民师的辅导,帮助冬校民校教师的备课。
组织领导: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基层乡、村领导,应在乡村党支部和乡政府的领导下,由文教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各乡可在冬、民校教师中推选一名为校长,负责具体工作。
同时还规定,每月5号召开全区冬学、民校校长会议一次。
扫盲以点为单位(三个乡为一个点),每月召开冬学、民校民师代表会一次,每校选派一人参加。
每半个月,乡向区,区向县汇报办学情况一次。
当时,本域区内的六个乡的冬学、民校,基本上按区公所要求,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1975年,据皇甫公社业余教育情况统计,全公社13个大队,共有38个教学点,1265名学员。学员中党员60名,民校教师75名,其中兼职教师19名。
1958年12月孙端乡新华农业社获得省级扫除文盲先进集体。
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一度停顿。
1978年12月,全县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精神,县革委会先后下达四个通知,采用“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法,即既抓好普及教育,又堵除产生新文盲,采取多种措施,基本扫除少、青、壮年中的文盲。组织脱盲人员继续学习文化和技术,巩固扫盲成果。
据1983年统计,皇甫公社12至15周岁少年1381人,脱盲及小学以上学历1372人,非盲率为99.5%;16至25周岁青年2868人,其中脱盲及小学以上学历2775人,非盲率为96.8%;26至40周岁壮年3976人,脱盲及小学以上学历3215人,非盲率为80.9%。12--40周岁总人数为8225人,其中,文半盲人数为863人,非文盲7362人,非盲率为89.5%。
孙端镇12至40周岁人数11502人,非文盲人数10258人,非盲率达89.1%。当年经绍兴地、市、县验收,命名为无盲镇。孙端公社、皇甫公社在1983年基本实现少、青、壮年(12至40周岁)无盲公社。
1990年9月,皇甫乡人民政府成立“皇甫乡扫除文盲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为陈朱标,副组长为丁炳方、沈彩华、王万兴。成员:王宝兴、王成相、马培心、谢炳荣、顾关复、柳百樵。村(厂)相应建立扫盲办公室,由村委主任(厂长)任主任,主办会计任副主任,学校负责人为成员。
1993年2月,为迎接省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即两个基本)的检查验收,孙端镇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许友忠任组长,沈彩华、郦文锦任组长,王宝新、金德仁、马培心、赵荣兴为组员。对全镇青壮年(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至1978年12月31日的人员)进行建档立卡:1、建立好青壮年人员的学历档案;2、填写好青壮年文化情况统计表;3、登记好户口簿记载的文半盲名册;
4、现有文半盲名册;
5、脱盲人员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