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6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6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自然辩证法-6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自然辩证法-6自然观的历史演变演化与时间箭头的关系,(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2]。

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自然辩证法试题(1)

自然辩证法试题(1)

一: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1)古代朴素自然观▪1、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1)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

(2)特点:“万物有灵”论▪(3)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4)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2、中国古代自然观▪(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3 )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3、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1、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上帝”。

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

▪2、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了神学改造。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A: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B: 伽利略的贡献:▪(1)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2)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3)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C: 牛顿的综合: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力的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D: 机械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1)认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从来如此、永远如此;(2)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其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3)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排列着,并无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E: 机械自然观的贡献▪F: 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1)绝对化,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

(2)不彻底性,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主线:体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母体;自然观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1)古代、近代前期和后期的自然观的特点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为代表,从整体上考察自然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特点。

●认识是笼统、模糊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近代前期)●带有唯物主义和机械论、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后期)●自然界本身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性质被揭示出来,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

辩证、系统、生态自然观(现代)●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新的表现形式2)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的原因16~18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处在分门别类收集材料的阶段,以分析方法为主,发展了实验科学,对自然界的局部和细节进行了初步考察,力学成为带头学科,使自然观带有唯物主义和机械论、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特点。

(如:伽利略的实验、热素说、燃素说、物种不变论等)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与成熟,进入理论综合阶段。

大规模地揭示了自然界事物普遍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性质,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石。

“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具有必然性。

——恩格斯2.如何理解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自发的辩证法→形而上学→以科学为基础的辩证法演变过程:●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母体。

●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自发的辩证法→形而上学→以科学为基础的辩证法3.“科技决定论”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对它们的评价(主要观点与缺陷)?“科技决定论” 包括:技术悲观论——看到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从时间趋势外推计算,必然导致突破自然容量的限制;但是他们不懂得,造成这种后果的是现有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自然观探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观则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方法和成就,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其基本特征。

他指出,从清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概括的转变,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它强调科学方法的实证性和逻辑性,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同时,它也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以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它旨在深入探究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武器。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特点:
实证性,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经验归纳和数学演
绎为主要方法,分门别类。 局限性 : a)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自然。 b)机械论。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 象。拉美利特认为《人是机器》。 c)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把社会历史 变迁的基础归结为“人类理性”、“目的意志” 等因素。
维勒( 1800-1882)(德国)——1828 年氰、氰酸银、氰 酸铝、氨水、氯化铵等无机物合成了尿素,在无机界和 有机界之间架起了桥梁。
物理学领域: 迈尔(德国)、焦耳(英国)等—— 能量转化与 守恒定律 1786年,伽伐尼发现电流 1820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
经院哲学(中世纪)(5-15世纪)
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居于主宰地位,国王与教皇 流,政教合一。《圣经》被看作全部知识的来源。除了数 学、医学略有发展外,几乎无可以称道的科学成就。 教皇宣扬:“不学无术是真正虔诚的母亲” 基督教奥古斯汀说:“在家里坐着的时候,与其将注意力 被蜥蜴抓住苍蝇,或者蜘蛛用网套住苍蝇这些小事吸引过 去,莫如不要忘记赞美无所不能的创造出万物的神。” 罗吉尔.培根(1214-1294):英国学者,牛津大学僧侣, 懂多国语言,从事炼金活动、光学实验,推崇实验,反对 经院哲学把亚里士多德神圣化,因此遭禁闭,在教会牢狱 中14年,但是他的思想在13、14影响不是很大。 中国这一时期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宋代完成 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1632年出版《关于 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明确支持日心 说。发现落体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惯性运动,运动 的合成、发明望远镜。推崇科学试验与数学相结合,被 称为近代自然科学之父。 开普勒(1571-1630):德国人。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在相等 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太阳 系的行星周期平方与长轴立方之比为定值。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及其各阶段的特征自然观就是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

自然观有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哲学解和历史解三层含义。

1、史前神话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拟人化解释,由神来控制一切。

2、古希腊自然观(朴素的)在神话自然观盛行的同时出现,基本思想就是用自然而不是用神来解释自然。

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创世,创世前没有时空,上帝超越时空而永恒。

最终的原因和目的都是上帝。

用超自然的神来解释世界。

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7、18世纪)近代科学诞生前的自然观大都主张自然是有魔力的、神性的或有生命的,是充满了精神和智慧的。

这是自然附魅的观点,带有神秘论色彩,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特征并以此解释其运动变化。

5、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6、系统自然观(新发展)7、生态自然观(新发展)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二、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界,社会与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的本质及其规律,它所研究的只是自然界的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关于什么是哲学,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点。

这部分近些年没有出过题,但不要忽略,因为首先必须把握什么是哲学,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要应把握的内容。

这部分出大题的可能性较小,经常出选择题。

自然辩证法教程

自然辩证法教程

自然辩证法教程(fa 3)一、自然辩证法概述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关系。

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自然界是指宇宙中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总体。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宇宙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宇宙中的客观存在。

三、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作用科学技术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其本质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利用,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发展也对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五、科学技术的历史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观观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入探索和知识的积累,科学理论逐渐形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近现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六、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古代的自然观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强调自然界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的兴起,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形成了以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自然观;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七、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手段。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编辑锁定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中文名自然辩证法外文名Dialectics of Nature来源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应用哲学思辨目录1 简介2 概念3 来源4 传播发展5 主要内容▪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相关学科▪学科简介▪学科创立▪研究对象▪逻辑主线▪与科学的关系▪历史形态▪著作名称▪写作过程▪内容简介▪发现▪出版情况▪影响▪评价6 相关图书▪基本信息▪内容简介7 研究会▪成立▪组织机构自然辩证法简介编辑在目前中国的学科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哲学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

1990年之前,“科学技术哲学”的名字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界曾经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引领风气和时尚。

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现在仍称此名。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古代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古代自然观

最著名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
• 其记载如下: •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 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 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 长,后乃有三皇。 《三五历记》
4、反映技术斗争的神话故事: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
(一)神话与巫术自然观——原始自然观
• 马克思说:神话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 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神话“文本”。中国有《山海经》和 《淮南子》等;西方有《神谱》和荷马史诗等。
典型成就:张衡候风地动仪
典型成就:记里鼓车
典型成就:南宋泉州海船模型
北京明清天文台
比格林威治天文台早200多年
中国科学技术曾经一度领先
前 5 世纪~ 15 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 标志是形成了: 四大学科体系:农、医、天、算 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 与古希腊比较:由定律、定理表现的理论自然科学不如古希 腊,而实用科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与技术没有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
•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 质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系统理论。
自然观的演化史
神话形态的自然观
• 古代自然观
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理性形态的自然观
原始形态
中国古代 古希腊
• 中世纪的自然观(神学和宗教意义) • 近 代 自 然 观(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 现 代 自 然 观(辩证法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解科技史及自然观历史演变古代科技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解科技史及自然观历史演变古代科技
(1)对几何学作过专门研究
(2)制作过行星仪和测角器,发明了滑轮起 重机和螺旋提水器。 (3)在《论平衡》一书中,系统讨论了杠杆 原理。 (4)在《论浮体》一书中,用数学分析方法 首先论证了浮力定律。 (5)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
欧几里德
欧几里德在13卷的《几何原本》中 所创立在定义和公理基础上的抽象 逻辑体系的数学方法建立了公理化 体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解科技史及自 然观历史演变古代科技
自然观演变的历史阶段
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中世纪神创论自然观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一、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原始自然观:万物有灵、图腾崇拜 希腊式有机自然观
科学技术的起源
3. 欧多克斯: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圆几何 结构,这就是最早的地球中心说。
4. 亚里士多德:接受了欧多克斯的宇宙体系,但 他认为天体是物质实体,而不仅仅是一种几何 结构。
科学与经验结合的成果
亚里士多德
1. 在物理学方面:认为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 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他否认“真 空”的存在,认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
巫术:是原始人有了类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 识之后,加上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无 能为力,渐渐出现了巫术。
原始人“自以为能用对待族人和对待他所猎 获的动物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劝诱和愚弄自 然,以求得到帮助,”譬如蛙鸣则雨,于是 就学蛙鸣,以祈求的所盼望的雨水。
有巫术产生祭祀。因为祭祀仪式需要解释, 又发明了许多教条和神话。
自然哲学的猜测
古希腊自然哲学值得注意的知识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问题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曼德:一种物质的“无限者” 阿那克西克利特的“流变”、

第一讲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讲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辩证唯物自然观丰富发展
Dialectics of Nature 12

古希腊的自然观




古希腊的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 充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上的; 希腊思想家把自然中心灵的存在当作自然 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 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理性的动物; 希腊人把人自身与自然界相类比。
2013-8-16
Dialectics of Nature 17
2013-8-16
一、米利都学派
共同特点:探求一种组成万物的始基。 注重质料因。(朴素的Materialism)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Thales) “万物源于水” 科学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 出 共同的原理,再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Dialectics of Nature 25
2013-8-16
三、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约公元前536-470)


应该领悟:战争是普遍的,斗争就是正义,一切事 物都是由斗争产生的。 战争是一切之父,它使一些人成为神,另一些人成 为奴隶,另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尽管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而我又按其本性 划分每一事物并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但是人们却 象毫无经验一样。 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 是一,就是智慧。
Dialectics of Nature 30
2013-8-16
真理与意见

感性认识:意见 理性认识:真理
2013-8-16
Dialectics of Nature
31
四、爱利亚学派
芝诺(Zenon)(约前504-500生): 1、反对多的论证 A,如果事物是多,它们必定在数量上是(1)有限的;

[说明]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说明]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的阶段。

从最初的神论、唯心主义到最后的唯物辩证主义,其发展都历经曲折,研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1、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

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

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

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

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

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

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自然辩证法部分1、自然辩证法概念、对象、内容及性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中介——科学技术(2)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辩证的说明✧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性质:✧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

✧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必要环节;✧它是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2、自然辩证法产生:(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就开始酝酿和研究与之相联系的自然观和科学观;(2)1873年5月,马克思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3)1883年,马克思逝世前,恩格斯为完成《自然辩证法》倾注了全部精力,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未完成,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4)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接着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全世界的学习与传播,推动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工程哲学第六章系统自然观与工程系统观

自然辩证法工程哲学第六章系统自然观与工程系统观

自然辩证法工程哲学第六章系统自然观与工程系统观第六章系统自然观与工程系统观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1、经典物理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牛顿力学的成功使得机械自然观盛行,尽管19世纪的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机械性,但关于自然的机械解释的影响一直没有根除。

这一时期对科学的认识主要突出了以下特征:知识观:知识的真理性准确性客观性相应的自然观:自然界的机械性(绝对的时空观;自然界是线性的和连续的,没有突变没有偶然性,对世界做还原论的解释)2、20世纪科学革命对传统自然观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典物理学危机始于“两朵乌云”: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试图利用光速的变化测量地球的绝对速度,得出了零结果。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导致了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并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05年爱因斯坦创建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统一性。

1916年的广义相对论,指出时空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从而扬弃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问观念,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

黑体辐射实验:发现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与经典物理学冲突。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能量子的存在打破了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经典定论,揭示了自然界非连续性的本质。

量子力学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物体的微观世界的物质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对立统一,突现了量子世界的概率随机性,根本改变了精确确定的连续轨迹的经典概念,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被因果律仅作为一种近似的和统计趋势的概念所代替。

(如量子关联;不确定性原理)3、系统科学的发展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美国的维纳创立的控制论是最早把对象作为系统考察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自然辩证法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2)主要内容: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自然辩证法导读-绪论课件

自然辩证法导读-绪论课件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对环境的影响
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 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 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等。
科学技术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可持续发展技术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进一步发 展,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技 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人类社 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近代科学技术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科 学方法的发展和实验的广 泛应用推动了近代科技的 飞速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等领域的突破,现代科技 呈现出高度综合和交叉的 特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技对经济的影响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重要动力,能够提高生 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引导科学家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 影响,推动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正性。
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自然辩证法关注人类生活的现实问题,为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环境、资源、健康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 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 障。
方法和工具。
B
C
D
社会进步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在社会进步中也有所应用,为 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促进 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在政策制定中也有所应用,为 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分析工具。
04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专题二)

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专题二)

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或称为
形而上学自然观)
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现代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 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 素辩证自然观。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
古希腊前期的主要成就是创立了科学与哲 学融为一体的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诞生的三个条件。
1、近代自然科学后期的理论综合

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星云假说
居维叶:灾变假说。赖尔:渐变论
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迈尔、焦耳、赫尔姆霍茨


电磁场论 :奥斯特 、法拉第、麦克斯
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康拉星云假说

康德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 1755 ) : 太 阳 系 起 源 的 “星云假说”。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万
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 德 谟 克 利 特
留 基 伯
“原子说”基本思想

原子是一种不可以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它在虚空中 运动形成了万事万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在 无限虚空中彼此吸引和排斥、分离和结合;
原子无生无灭,数目无穷、性质同一,仅有形状 大小的区别;
C、不彻底性:
(“第一推动力”)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分析方法)
(“第一推动力”)
评价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这个时代自然科
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共同的思想结晶。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方面,它克服了古代自然观所存在的
缺陷,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绪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自然辨证发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科学——技术——社会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创立:自然科学与哲学共同进展的产物发展:列宁的贡献、前苏联的贡献、多译文出版《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兴起、科学的推进。

在中国的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然辩证法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不断更换着存在的形态,在理论上不断走向成熟。

我国学科门类划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

哲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

理论特色:1、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2、提出了人工自然理论。

3、突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教育功能。

4、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思想。

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

思考题: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什么关系?3.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和成长有什么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形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哲学的挑战和自然科学的冲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6自然观的历史演变演化与时间箭头的关系,(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2]。

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

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

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题二、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在中世纪,教会以经院哲学在思想统治民众,比如其中的教父哲学主张灵魂是实体,有独立的存在。

除此之外,还设有宗教裁判所,对违反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的人予以打击迫害。

其中的经院哲学是用推理的方式,对基督教义给出分析和解释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描绘是一幅“天堂地狱之图”,他们说: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永恒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上帝是万物的始动者……对于上帝的存在的确信和对上帝的狂热崇拜和信仰是这种自然观的核心特征。

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宗教神学自然观极力宣扬上帝创世说,认为自然界不是物质的,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万物之际,就是世界开创之时,物质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推动,一切运动都服从上帝的意志,是上帝的安排,自然界的物质及运动都被赋予了神性。

人们只能服从,不能有任何疑问,更不能有丝毫不同意见或者反对意见。

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结合自然科学的进步,加上后期的启蒙运动,这种自然观逐渐被从社会的主流中淘汰。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一)自然观演变简介近代社会是启蒙的时代、理性的时代[5]。

近代主要事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

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社会性运动,典型代表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兴起、工业革命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科学巨人。

近代科学的先驱——尼古拉•哥白尼。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由于他坚定不移的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

开普勒,是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1(笛卡尔的自然观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把世界分为形体世界和精神世界,认为物质是形体世界的惟一实体,一切形体都是做机械运动的物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广延,物质世界中,只有物物相触才能产生运动。

物质的唯一运动形式是空间位移。

笛卡尔认为,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机械系统,在上帝给它提供“最初起因”之后,就按照严格的机械地运动规律运行下去,他说,给我运动和广延我就能构造出世界。

他还把人比作机器,认为人的活动也严格遵循物理定律。

笛卡尔的自然观摆脱了目的论与唯灵论的束缚,但又太过朴素直观。

2. 18世纪英国经典机械论自然观经典机械论自然观的代表人物是霍布斯与洛克。

他的基本思想是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它们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空框架中的位移,都遵循严格的机械运动定律,保持严格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物质的外部。

这一自然观主要受牛顿力学的影响。

3. 18世纪法国极端化的机械唯物论极端化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拉美特利和霍尔巴赫。

拉美特利的观点是人是机器。

霍尔巴赫提出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链条。

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

(二)机械论自然观评价1( 机械论自然观的重大贡献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对自然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6]。

第一,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第二,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

第三,用实证反对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2( 机械论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虽然对自然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自身的性质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机械性。

用力学观点来考察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其次,形而上学性。

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和简单的关系,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

再次,不彻底性。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理论综合,接二连三地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图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方法论上引起了伟大变革。

在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主要资本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近代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电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电力的广泛应用,自然科学明显地走在生产技术的前面。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和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刻画了一幅关于宇宙结构与发展的宏观图景。

而黑格尔试图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结合起来,从自然的总体上理解自然,它在《自然哲学》中提出了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重要见解。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恩格斯(1820,1895 )总结概括了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大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以确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物质是整个世界的产生存在的本原,同时也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元素。

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也不可能有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2.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认为一切皆变,任何自然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有它产生、发展、变化和转化的历史。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3.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非生命物体之间、生命体之间、人体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非生命、生命和人体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4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种产生的自然观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受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的文化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等,人类的自然观只能是一种相对当时最优的对大自然的真是运动状况的观念的逼近。

从无限的角度谈,人类的自然观没有绝对正确的,但从绝对的角度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它只能说明一切已经存在的自然观,哪怕是现在人们公认相对最优的,都将面临被将来的更优的自然观所代替的命运,同时激励人们去不断探索、建立更优化的自然观体系,以此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