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北京人和上海人
至今为止,看到的有关北京、上海对比最详细的!拿出来,奇文共赏!
生活 来上海之前很多朋友都告诉我,女孩子会比较喜欢上海,因为它的天气,它的时尚,还有它诱人的shopping氛围。在北京,各大商场基本都各自为政,散落在地铁附近。在上海,大的商厦基本都扎堆儿于主要的商业区,相互比邻相互对峙也相互帮衬。除此之外,在许多非交通要道上还错落着各种特色小店,给人带来不经意的惊喜。
上海交警是我见过最敬业的警察。无论早晚晨昏,无论风霜雨雪,他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大小路口。有一次晚上九点回家还看到交警gg在执勤,让人惊讶。在北京上学时很少见到交警,也许是出门不多。上次出差终于见到一个。听出租司机说,在北京只要路口堵车肯定是因为那里站着警察。果不其然,在经过拥堵的路口时我见到了北京交警。
上次回北京收获的又一个惊讶是北京饭馆的菜量真大。在上海不仅仅是上海菜精致得可以,就连其他菜式都入乡随俗地秀气起来。这里的老餮追求的不是口腹之欲的满足,而是浅尝辄止的优雅。
娱乐生活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上海的娱乐好似声色浮华的剪影,喝茶打牌逛街泡吧,充满了聊胜于无的慵懒。而北京的娱乐简单实在,跳舞爬山穿越打球,一堆认识不认识的朋友因为相同的兴趣聚在一起打发周末在上海似乎比较少见。
上海的男人较其他地方来说也堪称精致,注重仪表,精心修饰,没有虚张声势的劲爆,却在细节之处张显个性。不过,和这些优雅对立却共存的还有另一类其他地方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在马路上出没的睡衣族。这些只可能在家里使用的装束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小区超市商业街,如此大雅大俗的极致对比想必只有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市民城市才会出现吧。
北京与上海谁更好?5个方面对比北京与上海差距!
北京与上海谁更好?5个⽅⾯对⽐北京与上海差距!北京和上海是当今经济发展前沿的城市,可谓各有千秋,各具魅⼒,那到底是北京好还是上海好?北京和上海,⼀个是全国政治、⽂化中⼼,⼀个是全国经济中⼼,虽同贵为直辖市,但差距很⼤。
北京⼀直被⼈们称为“帝都”,⽽上海“魔都”的称号也当仁不让!交通上海常住⼈⼝近2000万,是中国第⼀⼤城市。
在上海乘公交车、坐地铁,很⽅便,也很少感到拥挤。
尤其是虹桥交通枢纽,在中国也是⼀流的,集机场、地铁、公交于⼀体,⾮常现代化,上海地铁是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修建的,线路已达到500公⾥了,差不多是北京的两倍,为缓解上海的交通拥堵发挥了巨⼤作⽤,不过呢上海交通⽐较绕,不像北京的交通⼀样,回字形,⼀看就知道怎么⾛。
北京常住⼈⼝2172.9万⼈,与上海差不多,不过北京是⾸都,⼀号线地铁,横贯京城东西,从早上六点多开始,⾄晚上末班车,⼈满为患,⾼峰时,不到两分钟⼀趟车,似乎总有拉不完的乘客。
城市建设北京的远郊区县,经常性⽣活在北京城⾥的⼈,初到远郊县,感觉不错,但和上海的远郊区县⽐,⽆论是绿化还是城市建设,逊⾊多了。
经济产值去年,北京地区⽣产总值为24899.3亿元,2015年,上海GDP居中国城市第⼀位,亚洲城市第⼆位,仅次于⽇本东京。
去年地区⽣产总值为去年,北京地区⽣产总值为24899.3亿元,2015年,上海GDP居中国城市第⼀位,亚洲城市第⼆位,仅次于⽇本东京。
去年地区⽣产总值为27466.15亿元,相对来说⽐北京要好⼀点。
⽂化北京是中国古都,现在的政治中⼼,其历史⽂化底蕴深厚,⽽上海虽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但是其现代化⽓息浓烈。
环境北京因为地处北⽅内陆,降⽔量少,空⽓污染要⽐上海严重多了。
总体看来似乎上海占了上风,不过帝都北京却依然吸引着很多⼈北漂,作为政治中⼼其地位不可撼动。
对比上海和北京作文
对比上海和北京作文
哎呀呀,要说上海和北京啊,那可真是各有各的特色。
先来说说上海吧。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那真的是热闹非凡啊!到处都是人,各种各样的商店琳琅满目,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眼睛都不够看了。
那些精致的商品,还有时尚的人们,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我在一家甜品店门口,看到那精美的蛋糕,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最后没忍住买了一块,哇,那味道,真的是甜到我心里去了。
再讲讲北京。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去逛故宫。
哇塞,那宏伟的建筑,那深厚的历史底蕴,真的让我特别震撼。
我走在那些古老的宫殿之间,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
看着那些红墙黄瓦,想象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
我还在故宫里遇到了一群穿着古装拍照的人,看着他们摆出各种姿势,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上海呢,有着它的时尚和繁华;北京呢,有着它的历史和文化。
这两个城市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各有各的魅力。
不管是上海的外滩夜景,还是北京的胡同生活,都让人着迷。
它们都在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感受,去发现它们独特的美。
总之呢,上海和北京,真的是很难说哪个更好,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贝,都值得我们去喜爱和珍惜呀!
嘿嘿,这就是我对上海和北京的一点感受啦!。
上海美女与北京姑娘有啥区别
上海美女与北京姑娘有啥区别
上海女子既非小家碧玉,又非大家闺秀,她们本身就是对古典与传统的一次美丽的背叛,无法用固定的模式来形容其千娇百媚的风韵。
正如上海是近代以来最早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国际大都会,此地的女子也是全中国妇女中都市化、西洋化的捷足先登者,用旧有的说法即摩登女郎。
在这个妇女一度缠足的古老国度里,第一双高跟鞋肯定是上海女子穿上的,然后迈着模仿巴黎模特的猫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地率先走进霓虹灯闪烁的摩登时代。
以此类推,第一支口红、第一瓶香水、第一条超短裙,也肯定是从上海滩开始流行的。
在物质享受与消费的许多方面,上海女子都勇敢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领导新潮流。
她们刻意求新(俗话说即赶时髦)的审美观念及其实践,确实大大地拉近了现代化与中国妇女传统生活的距离。
尤其在二十世纪之初,上海女子身上带有最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色彩,或者说是时代裂变造就的混血儿。
据说不同种族的混血儿大都综合了双亲的优点,上海女子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混血儿,也是如此。
她们是第一代中西合璧的美人。
整整一个世纪,她们都是在继承与反叛的矛盾统一论指导下潜移默化地发展着自己。
上海女子永远在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新生事物的过程),也就永远不会变老。
她们总能想出层出不穷的花样走在全中国妇女的前列,并以此获得一份心理上的优越感。
这是需要勇气的(她们注定要生存于两种文明的夹缝)。
这种勇气又是从何而来?难道是上帝给予的?
想来想去我们只能下这样的结论:上海女子是为美而生的,她们天生就爱美,甚于。
北京和上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作文
北京和上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作文北京同上海这两个城市,均是中国的一线城市。
我去过北京有大约四次,上海去过两次。
如果问我更喜欢哪个城市,我告诉你,我更喜欢北京一些。
上海给我的印象是人多,城隍庙,外滩一带的人特别多。
我去上海时是夏季,感觉很闷热,就算站在外滩的黄浦江边,也没有一丝江风。
不过外滩周边的老式建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值得一看。
上海市区的大型公园很少,除了外滩可以看一下,我当年没有看见什么绿化好的公园。
据说上海人度假都去杭州,苏州等地。
上海的特色小吃也不少,不过外地人不一定全都喜欢。
我对于他们的醉虾之类实在吃不惯,总感觉过于生冷,又似乎没煮过似的。
不过上海的生煎包,大排面我还是能接受的,挺好吃。
上海年轻女孩特别喜欢买衣服,当年我去了一家百货大楼,逛了两小时才买一条连衣裙,我记得价格是400多元。
但看见不少年轻女孩都手拎几个购物货走出百货大楼,让我深感诧异!那年我30来岁,在深圳己收入上万,但也不敢一次就买几条400多元的裙子。
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女孩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为买房子发愁的,所以她们舍得在添置服装方面下血本。
下面说一下我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印象。
我去北京的次数很多,第一次去北京是1992年夏,第二次去是1992年冬,第三次去是1998年,第四次去是2015年。
北京的变化从1992年到2015年这些年间来看,实在是巨大。
1992年去北京时,我是一人前往的。
当前我坐火车,从重庆到北京。
那时可没有动车,我只买到站票,没有座位。
反正当年人年轻,才21岁,也没所谓,几乎是站着或蹲着到了北京。
那是一个7月的夏天,天气炎热。
当年我坐三轮车到了崇文门的温泉旅社,好像房费挺便宜,十多元一晚吧。
那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的西瓜及水蜜桃,那是价格便宜,味道又极好。
第一次去北京我是去见一个人,只停留了一天,第二天就离开了。
第一次去北京后,我对北京的印象是三轮车师傅热情,西瓜及桃子真甜。
北京的治安好,没有坑蒙拐骗之类的事情。
论北京人与上海人
论北京人与上海人从整体性格特性来讲,上海人与北京人堪称是南北两地文化的典型代表。
上海人和北京人的第一重差异,自然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别。
这既包含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包括更为基础的由遗传造成的人种在体貌特征、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区别。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以中原和华北为代表,北方人身材高大强健、性格热情粗犷、行为稳重保守,他们喜吃面食和葱、蒜、辣椒等辛辣的食物。
一般认为,他们身上羼(chàn)入了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人的血脉。
林语堂称他们是“自然之子”;“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江浙一带的南方人,则身材相对矮小,他们聪明灵活,性情温和,善于处世,爱听缠绵的戏曲,吃大米和甜糯的食物。
在他们生活的江南富庶的城镇商埠,历来是“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乡”,孕育着一代代才子佳人的风情故事。
林语堂称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
”更为矮小精悍的华南人,包括湖广一带的楚人,他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与古代土著传统的强烈混合物,他们富于活力和进取心,善于挥霍享受,吃蛇和各种奇怪的食物。
我们可以在当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观测上海、北京两地群体人格的特征和演变。
绝大多数上海人对北京和北京人无可评价——由于缺乏实际的接触、具体的感受。
“到北京去”在十来年前,还是属于少数先进人物的光荣和骄傲。
近年来到北京出差、旅游的上海人增多,但对北京的共识也只是枯燥的几条:一是“好白相”的地方比上海多(指风景名胜);二是新建筑多,高楼多(其后跟一句牢骚“怪不得上海没钱盖房子”);三是购物、坐车不方便,商品品种少,价格贵;四是气候干燥、刮风,不适应。
一位上海人说,到大名鼎鼎的王府井,没想到走了十几分钟,就逛到头了。
他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问别人“北京究竟有几个王府井?”关于服务态度,上海人说,上海的售货员至多不理你,自顾自聊天。
上海和北京的对比作文
上海和北京的对比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坐飞机去上海,那是外婆家。
我高兴得要命,起飞一直盯着远处窗外,白云像棉花糖一样乱晃。
上海的街道真热闹,人山人海,汽车熙来攘往。
爸爸说这里是大城市,好多高楼大厦,感觉比北京的还要高。
在上海,我们还坐了地铁,它在地下到处跑,真神奇!
外婆家在一个小区里,小区里有好多漂亮的花花草草,还有喷泉,喷溅出的水像珍珠一样,真漂亮。
外婆还带我去吃小笼包,味道真鲜美可口!
在北京,我们家搬去胡同里,胡同里有很多老房子,还有一个许多小商店。
我喜欢在胡同里骑山地车,风吹拂我的脸,真舒服!
上海和北京都很有趣,但我最近喜欢上了北京的胡同,我爱上了北京的味道。
不过,北京是我的家,那里有我熟悉的一切。
我想,每座城市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感觉起来就像每个人的性格一样,各有不同,但又都很精彩。
【图文】我眼中的北京城与上海滩
【图文】我眼中的北京城与上海滩文/何菲水土这东西奇怪得很,京沪不过一千多公里,但北京的风是硬朗的,山是雄浑的,水是冷冽的,一过长江便山温水软了。
每次从北京回沪,指甲两侧和头发无不干涩枯燥,需待上两天水分才能缓缓恢复常态。
据说喜欢上海的人不太会喜欢北京,但我不在其列。
北京是座即使去过100次依旧值得仰视的城,尽管它在上海人眼中,外形并不出众,尽管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
在我看来,北京的迷人不仅在于形,更在于气,一种整体性的气韵贯穿全城。
北京是政治的,上海是经济的;北京是军事的,上海是航运的;北京有奥运会、冬奥会;上海有世博会、进博会;北京是乡土而干燥的,上海是都市而湿润的,北京是肃穆的,多山多城墙,上海是灵秀的,有两河和深水良港码头。
北京是深沉包容的,是属于宏大理想与叙事的,是庙堂的,可以扬名立万,上海是外冷内热、精致便利的,是有想象力并生活流的。
若论京沪双城的共性,我觉得就是能在两地略有作为者,没有一个骨子里是安分的。
暗香音乐:韩磊 - 我是歌手第二季第4期北京国贸CBD上海外滩浦西片北京深秋上海深秋北京值得郁达夫写出经典名篇《故都的秋》。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北京城的秋冬,雍和宫别具况味。
雍和宫门口的摊子上,晶莹绚丽的冰糖葫芦、滚烫的迁西油栗在一色青灰的建筑里、在北方特有的晴冷空气中,格外有人间暖意。
迁西在河北,北京俯仰皆是河北人,北京与河北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为了维持北京的巨大消耗,河北省贡献了相当的资源和人才。
河北这个省份,最大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离北京太近了。
这与上海与江浙的关系从来不一样。
江浙沪自从衣冠南渡以来一直是南方的的经济中心,三者是真正的均衡。
坐落于帝都东北角的雍和宫是我每次来京几乎必去的所在,尤其在深秋季节,金黄色的银杏大道,硕果累累的柿子树,梵香袅袅,灵气氤氲,气势恢宏,皇气厚重,兼有汉、满、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与皇家宫苑紫禁城、景山、北海、中南海、鼓楼、钟楼等交相辉映。
我眼中的上海人
我眼中的上海人上海人真的是独特的一群人,和周边的苏州人、无锡人、嘉兴人、南通人都不一样,和上海郊县人(原属江苏的十个县)也不一样。
外人对于上海人的看法,归纳起来基本可以指向:高傲,排外。
但我认为,上海人的性格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历史文化造就的,因为其文化特点与大陆任何其他地方迥异,所以受到其他地方的排斥,而不是上海人排斥外地人。
上海的半殖民地历史大家都知道,那么它对上海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走进上海市区,最直观地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特点。
上海市内的道路多用全国各地的省市名命名,听起来似乎包罗四海,大气磅礴,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几米宽的小路,其中大部分从未经过拓宽改造。
上海的道路密如蛛网,而除此之外没有小街小巷的串联(南市老城厢例外),汽车驾驶员需要看清哪些道路是单行线,乘公交车的乘客也需要了解,因为单行线众多,许多公交车的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往往走不同的路。
上海马路的标准配置是:沥青路面,大多取消了自行车道,人行道也窄,两排法国梧桐行道树遮天蔽日;路边的商铺门面狭小,多为两三米宽,面积不超过十平方米,这在国内也是少见的。
当然,上海市区的住宅也是狭小的,不论是老式里弄住宅,还是新建的公寓——新建的公寓楼尽管单套住房的面积增大了,但公共空间依然狭小,小区里的绿化空间和停车场地更是局限。
这就是上海半殖民地历史的结果。
英国人、美国人和法国人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影响巨大,尤其是法国人,开拓了专属的面积广阔的法租界,在城建上引入法国城市的风格,法国梧桐的引进即始于此。
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繁荣,使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获得“东方巴黎”的美称。
欧式城市的风格自然有别于传统东方城市,所以不要说北京人、南京人和农村人,就是邻近上海的苏州市区人,也会惊讶于上海街道的狭小,——苏州市内的街道至少还能开辟绿化隔离带,辟出自行车道来。
习惯于狭小居行空间的上海人,形成了良好的市民风俗。
他们讲秩序,总是排队,很少有人闯红灯或乱穿马路;他们很少乱停车,狭窄的马路上总是干净整洁,和北京或苏州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公共场所尽量给对方让出空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他们尊重对方,也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很少谈论收入之类的话题。
上海和北京的介绍
上海和北京的介绍一、上海上海啊,那可是个超级有魅力的城市。
你一到上海,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时尚的大舞台。
外滩是必须要去的地方,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就像一群不同性格的朋友站在一起。
有欧式风格的大楼,它们就像优雅的老绅士,静静地看着黄浦江的江水悠悠流淌。
沿着外滩走,吹着江风,那感觉可太惬意了。
上海的弄堂也很有意思。
走进弄堂,就像是走进了老上海的回忆里。
窄窄的巷子,两边是老房子,时不时能听到邻居们用上海话聊天,那软软糯糯的方言,听起来就像是在唱歌一样。
在弄堂里,还有很多小店铺,卖着各种特色小吃,像生煎包,咬一口,汤汁就在嘴里爆开,那味道,绝了。
上海的夜生活也超级丰富。
新天地那里,到了晚上灯红酒绿的,酒吧里传出动感的音乐。
很多年轻人都在那里尽情享受夜晚的时光。
而且上海还有很多艺术展览、话剧表演啥的。
你要是个文艺青年,在上海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天堂。
再说说上海的美食,除了生煎包,还有小笼包,那薄皮里包着鲜美的肉馅和鲜美的汤汁,吃的时候要小心烫嘴。
还有排骨年糕,炸得金黄的排骨和软糯的年糕搭配在一起,口感丰富得很呢。
二、北京北京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故宫那可是世界闻名的,当你走进故宫的大门,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那些宏伟的宫殿,红墙黄瓦,透露着皇家的威严。
故宫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北京的胡同那也是一大特色。
跟上海弄堂有点像,但又有自己的味道。
胡同里的四合院,传统又温馨。
老北京人在胡同里生活得悠闲自在,遛鸟的大爷,下棋的大叔,到处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北京的美食也是相当有代表性。
烤鸭那必须得尝尝,烤鸭皮脆肉嫩,用薄饼卷着,加上葱丝、黄瓜和甜面酱,一口下去超级满足。
还有豆汁焦圈,虽然豆汁的味道对有些人来说有点怪,但是老北京人就爱这一口,喝豆汁就焦圈,那是传统的吃法。
北京的文化底蕴还体现在京剧上。
去茶馆听一场京剧,看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在台上唱念做打,那举手投足间都是艺术。
北京的现代和传统融合得特别好,像798艺术区,在老厂房里有很多现代的艺术作品,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艺术相互碰撞,擦出了很奇妙的火花。
北京人与上海人
如果你问北京男人全国哪儿的男人他们最烦,他们准齐刷刷地告诉你:上海男人!其实人都有排斥异己的本能。
不是北京男人看不起上海男人,实在是因为上海男人和他们太不一样了,这差别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算夸张:北京男人讲义气,丢什么不能丢朋友,上海男人讲现实,友情和利益权衡时一般会选利益;北京人说话喜欢糙,叫话糙理不糙,上海人说话喜欢洋,差一点的说洋泾浜,好一点的蹦英文单词;北京人关心政治,上海人关心股市;北京人说话要摆谱,上海人知道夹着尾巴做人;北京男人说话嗓门大,透着阳刚粗鲁,上海男人说话细弱,表示温文尔雅……总之,凡是北京男人讨厌的,就是上海男人追求的。
黑和白没有好坏,只有喜好。
我想来想去,这两地的男人所以差别如此之大,主要是祖宗留下的家当有别,风水有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孕育北京男人长大的北京,说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口店,谈文化有三朝古都垫底,又是新中国的首都,这种文化底蕴历史沉淀让北京男人说话有底气,办事大气,好讲义气,好摆谱,再怎么不行还有祖宗给撑着呢。
住在皇城根下四合院里的北京人,不论高低贵贱都是爷,你不知道刚从公共厕所穿拖鞋披老头衫出来的老头是不是清末某王爷的子孙,即便是普通百姓,祖上虽不是王,但风范也有,那叫“范儿”,”范儿”是北京人特有的一种气度,外地人学不来。
“范儿”就是穿背心儿裤衩,也穿出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气度。
所以你看北京的大款没有穿西服挎LV的,他们特不喜欢西服领带,觉得那种打扮特丢份儿,咱是谁呀,犯得上受那罪?打一领带跟吊死鬼似的,穿一西服跟寿衣似的,王府饭店要不是有门童拦着,他们准是穿拖鞋进去……他们觉得西服领带的打扮跌份儿,真要出风头那就玩个个性,穿那种叫你们一辈子忘不了的衣服,那才是爷的派头,你什么时候见过贵族追星追名牌的?上海这个城市则完全不同,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地,所有的历史不是和殖民有关系就是和黑帮连一起,短暂的历史让上海人心里没底,所以现在上海男人讲话没底气,细弱如丝,那是因为谁祖上也不属于这块底盘。
感觉北京与上海的差距太大了
感觉北京与上海的差距太大了北京和上海是很多游客的首选地,也是一线城市当中被冠之以都的两座城市,帝都和魔都分别是它们的昵称。
从昵称当中也能窥探出这两座城市之间的差别来。
北京从元朝开始是几朝的京城,而上海魔都的称谓源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
那个时候,上海就是国际化的城市。
上海和北京分别是北方和南方最发达的城市。
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以京派文化闻名。
上海是经济商业中心,展现海派文化。
两个城市一南一北,气候条件、城市布局、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完全不同。
很多电视剧里,北京的婆婆遇到上海的张五娘,那叫一个鸡飞狗跳。
一个北京人冬天来上海,经常被冻得怀疑人生:为什么比北京还冷?这不是在南方吗?只是又冷又湿。
而一个上海人冬天去北京会抱怨:天气太干燥,皮肤都要变成树皮了。
位于北京北部中心,寒冷的冬天有集中供暖,室内温暖,但空气也很干燥。
北京夏天只是炎热干燥,春秋过渡不明显。
北京的年降雨量大多集中在夏季。
位于上海南部东北,有海风。
潮湿寒冷的冬天很少下雪,也没有集中供暖。
虽然零下的天数很少,但是这样的湿冷会比北京零下十几度的感觉还要糟糕。
上海的夏天闷热多雨,经常伴有台风。
上海和很多江南城市一样,四季比较分明,春秋季比较短,年降水量是北京的三倍。
但是春夏之间的雨季,湿度特别大,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估计大部分北京人都很难适应那种闷热黏黏的感觉。
北京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现在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格局,街道宽阔,南北分明,横平竖直。
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只要知道自己在北京的位置,一般不会迷路。
如果你在街上问路,答案是东、西、北、南四个方向任选一个,所以上海人这时候肯定会蒙着眼睛看,因为根本找不到北!上海人没有东西南北的概念,因为上海的街道比较窄,比较曲折。
如果你按照东、西、北、南四个方向去找,你很可能很快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北了。
在上海问路,一定要问某条路,离某条路比较近,免得拐弯抹角。
饮食文化方面,北京这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街上的美食种类还是比较多的。
网友点评:各地人在国人主观印象中的大排名
14陕西人
陕西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性格热烈,背负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有人文底蕴,不乏幽默。西安是陕西人的很好的名片,为陕西增色不少。然而,陕西人更多地是使人联想到来自黄土高坡和贫瘠的土地,这种固有的印象恐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被消西人/海南人/贵州人
目前对于国人的视野冲击不多,暂时并列。
16河南人
河南人照理说应该排在前面。河南人的形象本来在全国是不错的,因其生活在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但是在深圳横幅事件后,河南人自己写了本书《河南人惹谁了》,反而让很多国人有了一种潜意识,即河南人原来是这样被人看啊!这本书的糟糕之处在于,想平反却抹了黑,起到了反作用,这是作者史料不及的。随后的几本书《河南人没有惹谁》、《河南人谁也不惹》等除了使作者赚足了稿费外,对河南形象的改善无丝毫益处。现在,有些河南人在外地都不敢说自己是河南的了,可见其造成的伤害。其实,河南人勤劳、质朴,我国空军飞行员中,河南籍的占了绝大比例。抗美援朝战争中,四川和河南伤亡人数是最多的两个省份。不过,河南人自身也有需要注意改善的一些地方,如河南造水泥祖龙项目、这几天河南的贫困县顶风违纪造上亿元政府大楼等事件的频频曝光,也着实对河南的形象有损害。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有负面消息,在别的省份没有被人联想得太多,而在河南出现时,就往往被人牵扯到对河南人的整体评价。论客观实力,河南绝对靠前,但本帖是人们主观看法的排序,我只能对河南人说声抱歉了。�
2广东人
开放之处,各地人纷纷去广东淘金,广东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老板,有钱人,电视、电影中出现得较多。加之毗邻港、澳,又有广州和深圳等明星城市,广东人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其实广东人也是很聪明的,不光只是有商业头脑,如长期盘踞中国象棋等级分头两位的就是两个广东人,被人称为“岭南双雄”。然而,广东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富足有余而高贵气质不足,有点象暴发户,其文化张力仅限于岭南地区,加之外地民工的大量涌入和定居,广东人这张名片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而言,吸引力下降了。
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互相瞧不起?
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互相瞧不起?北京是一座男性化的古都,上海则是一座女性化的新城,正如男性越沧桑越有成熟的魅力,女性越青春越有骄傲的资本。
北京与上海,都可以说是性别特征明显的城市。
当然,这种特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上。
北京人的政治情怀和上海人的生意头脑,都可以说是发挥到极致了。
北京以政治为中心,上海则以经济为根本,自近代以来,北京的洪钟大吕,和上海的风花雪月,一直形成鲜明的对比。
它们也就分别成为中国的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最佳代表。
在客观形态上,北京是精神的天堂,适合男人胸怀远志、建功立业;上海则是物质的乐园,适宜于女人消费、购物,玩味一番小布尔乔亚的情调,如果说北京的雕梁玉砌间洋溢着英雄主义的空气,令有志者俯仰之间欲闻鸡起舞、拔剑四顾,那么上海的灯红酒绿里则洒满浪漫主义的香水味,在霓虹灯下做个冷静的哨兵都很难的,会叫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表现在文学上也是如此。
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出了个老舍,属于土生土长的京味作家;上海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张爱玲,文字的肌理光滑圆润,而又柔若无骨。
这是两座城市当时分别推出的文学偶像。
男人爱看老舍,女人爱看张爱玲,老舍是粗砺的,符合北人的欣赏趣味,张爱玲则是细腻的,迎合了南方人的审美观点。
至于当代,写上海写得最好的还是女作家(甚至给我这样的错觉;上海搞文学的大多是女人,至少在男女比例上是如此)。
譬如王安忆,专门为上海的繁华梦写了一阕《长恨歌》,有贵妃伤逝之感……在北京文学则一直是男人的霸业,作品也有地域特色。
上海人的小说太像轻音乐,受鸳鸯蝴蝶派毒害太深,北京人的小说一向以口语化取胜,很容易改编成电视剧或话剧什么的。
仔细比较还能发现:上海制造的小说大都笼罩着悲剧的氛围,北京生产的小说则涂抹着喜剧的色彩,连苦难的岁月在记忆中都会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
上海总是在怀旧,蹙眉捧心作怨妇状,顾影自怜。
北京人最关注的则是现实(几朝的富贵对于他们都是不屑于继承的遗产),因为他们憧憬未来。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在中国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上海是我国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多方面因素造就了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北京人与上海人的性格的不同也体现出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差异。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与天津相邻,一同被河北省环绕,而上海是一个天然良港,四通八达,背后是整个中国大陆的广阔腹地,面向的又是宽敞的太平洋,对岸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
可以说,上海的地理环境是优越于北京的,因此上海人具有优越感,也秉承了南方人精巧细致的特性,而北京人则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性格豪爽大方。
北京的历史最为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地区性政治中心,官绅显贵都在此盘踞,文人雅士也大多云集于此。
作为京畿要地,经过历代王朝的营建,北京城内遍布宫廷楼阁、林苑坛殿,宏伟壮丽,使人不得不产生崇敬和畏惧。
这种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和北京长期作为国都而形成的特殊氛围,养成了北京人落落大方,注重礼仪,而又保守持重,凡事顶真的性格;造成了既热情礼貌,温良礼让,又以“首都人”自尊自傲,讲究等级,重视尊卑,爱面子的处世态度。
北京是各类高等学府和高科技研究所的聚集地,因而北京招揽了全国各地的人士,这种市民结构,形成了北京人兼容并包,宽容大度,豪爽好客的性格。
北京由于长期作为首都,浓重深厚的政治色彩,也造就了北京人对国事特别敏感和对政治特别关心的性格特点。
这些是上海人所不具备的。
相比之下,上海文化与北京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不久,西方列强先后在此圈划“租界”,外国资本和中国买办资本开工厂,设银行,近代工业兴起,工商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大量涌进,使得上海成为我国最典型的工商移民城市。
从出行数据看北京人和上海人的生活:北京人真悲催啊!
从出行数据看北京人和上海人的生活:北京人真悲催啊!来源:一席(ID:yixiclub)作者:茅明睿文章原标题:最悲催的北京和上海比例差不多,但接下来次惨、次次惨、次次次惨的都是北京比较多 | 茅明睿【一席with】米其林专场智能出行——从技术试验到社会试验1899年,欧洲的一家杂志组织了一群美术家、插画家、博物学家和未来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关于2000年的想象,把他们心中未来的样子画了下来。
比如说有视频通讯、家政机器人、移动街道、电视转播等等。
其实在这里边,几乎60%是跟出行有关的。
比如这个我看着很像电磁轨道交通,还有水陆两栖交通、航空公共交通,以及类似这种会飞的出租车。
但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个。
其实人类对于出行的诉求,并不简简单单地是想要移动出去,他们还想让自己的空间也移动出去,所以有了这样一个东西。
这是一个我最近刚知道的车,很震撼。
智能出行到底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过去是通过车或者交通载具的形式,它改变了这种关系,让路程上产生了一个新的场所,所以有很多研究者现在在提“第三空间”这个概念。
我们尝试着想让房子跑起来,事实上已经有人去做这种试验了,比如说这种自动驱动的房车。
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很典型的场景——酒店会被它干掉。
未来去旅行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不需要再订酒店了,我的路程就是我的酒店。
也许自驾游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模式,甚至可能有些人就生活在路上。
还有很多类似的,包括移动办公室、移动蔬果店、移动市场,有很多都已经做出了产品的demo,可能有的都已经在试用了。
但这个现在还没有看到,我觉得是最容易想到的。
卡拉OK是在哪里诞生的?是在日本的出租车上诞生的。
左边是日本当时的出租车,左下角可以看到,车顶部还有这个灯。
现在中国的商场里大量地看到右边这个东西,我们需要一个私密的自己high的空间。
所以如果将来车辆可以自动驾驶,还能让我在里面K歌,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
2016年的时候,上海的某位创业者出了这么一个“滴滴拉屎”的APP。
在北京、上海生活的人是种什么感受?
在北京、上海生活的人是种什么感受?谢邀!学生,北京人,在上海上大学。
所以两个城市都生活过,一年往返6、7趟。
嗯,前提陈述完毕,大概算是有资格回答这题了吧?其实我反而觉得自己不太有资格回答这道题。
因为要是避免地域歧视、地域攻击,最好的方法就是客观。
但是我又怎么可能客观呢?我可以欣赏出彼此的优点,指出彼此的不足。
但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关系,实在是不忍过细观察。
这种双城记般的构造,越剖析,家就越远。
-------------------客观说一说-----------------2013年一年内跑遍了北上广深,的确乍看起来没什么区别。
楼、车、人、地铁。
更追求什么,你便更喜欢什么。
有人喜欢北京,有人喜欢上海,这叫各取所需。
对我来说,北京不过是因为”呆惯了“,所以我选择更喜欢北京而已。
北京有7-11,上海有全家,没区别;北京有味多美,上海有85°C,都一样;北京有万事达中心,上海有梅赛德斯中心,演出也都差不多……基本需求都能被满足,没什么不一样。
房价、堵车、现在还有雾霾……连仇恨都拉得这么一致。
好吧,就算不一致,基本上也能找出个对应来,北京有沙尘暴,上海还有梅雨呢。
北京有小肠陈,上海有小杨生煎。
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
有人爱工体北,有人爱新天地,这萝卜青菜的事儿,各有所爱,就没必要深究了。
要是北京拿香山和上海的佘山比高度,上海就可以拿出环球金融中心碾压北京国贸三期。
不服?再拿在建的上海中心的高度碾压北京在建的中国尊。
上海乐了,北京怒了,然后北京掏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咱比比历史古迹吧?咱们不比经济,说政治吧?……我说停,啪啪啪,各打五十大板。
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比较,这叫耍流氓。
然而在涉及北京和上海比较的讨论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耍流氓。
所以与其简单陈述感受,我倒更愿意说更多的感悟。
我以地铁为例,讲讲所谓的看不惯与看得惯吧。
为什么要以地铁为例?因为北京上海的地铁建设咬得很紧,按地铁总里程来说基本上是把广州深圳甩在很后面。
北京与上海对比的灵魂
北京与上海对比的灵魂可能扭头就走了。
得勒,今儿个咱就聊聊北京人跟上海人!图片来源于@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北京城上海城大家都说“南北有别”,如此大的矛盾,最根本的原因肯定来源于两座城市。
一个,是历史悠久的多朝古都;一个是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
这样的两座城市孕育出来的文化固然存在差异。
北京,从元朝开始就是首都。
历经明、清等多个朝代至今已经七百多年。
而这些曾经的朝代都在北京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
或者可以说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浓厚的。
上海,发展的速度比北京要快上些许。
快速的发展也让这座城市有点怀念过去。
现在上海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历史,街上的老房子、里弄都能勾起人们的回忆。
而北京数百年古都的传承下,在北京长大的人们都是讲规矩懂礼貌的,就连他们说的俏皮话那都是能从历史上找出典故的。
侃大山的时候都有底气。
但是上海以港口起家,没过多久又有了不少租界。
所以在上海长大的人们思想都更加开放一些。
开放的思想也让不少新兴事业能够在上海扎根!北京人上海人说完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咱再来说说这对儿冤家路窄的“朋友”。
上海人和北京人之间的有很多生活习惯不一样,生活态度也有所不同。
但无论咖啡还是大蒜,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您说逗不逗北京人在生活中是讲究的,也是不避俗的。
而且北京人讲究的是个雅俗共赏,高雅的东西一学就会,可要能在俗中找雅,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上海人在生活中也是讲究的,但是高雅的。
上海人讲究的是外表,画上一个精致的妆容,背上一个名牌的包包,晚上听一场磅礴的音乐会,嘴边常挂着的“腔调”不能少。
外地友人来北京是不认路的,问路更是傻眼了。
“您先往东走俩红绿灯,再往北走两步就到了”。
对于方向感不好的外地友人来说,不准备个指南针是不敢来北京的。
不过好在北京人指路的时候也能按左右来指。
外地友人到了上海更迷路了,一问更傻眼了。
上海人在生活中是不说向左转向右转的。
他们更爱说大转弯(向左拐)和小转弯(向右拐),这要是刚到上海的游客都得傻眼,难道还得量量拐弯时的角度?北京人生活中是爱喝茶的,手边的茶杯是从早到晚都不能放下的。
北京女人和上海女人的区别
北京女人和上海女人的区别如果说时尚是紧跟国际潮流,什么流行就打扮成什么样的话,我个人认为上海稍微时尚些。
这和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的特征是一样的,北京是首都,大气磅礴,深沉厚重,长城故宫颐和园的名胜古迹历史悠久,上海是金融中心,更加华丽,奢靡,东方明珠、钥匙扣大楼等标志性建筑都高调得不加掩饰,自来就是座纸醉金迷的城市。
上海自古作为通商口岸,接触外国的机会远远大于内陆城市。
就比如上海女人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能接触到国外的高级化妆品,放眼其他城市是很难做到的。
上海女人精致细化的生活方式,以打扮自己为重任,以得知潮流资讯为乐趣,皮肤嫩嫩的,性格较为温婉。
而北京姑娘更较为奔放,个性明朗,所以为什么叫“北京大妞”呢,在追求时尚方面可能没有上海女人细致。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特大城市,又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的中心。
但女人在时尚方面略逊一筹。
北京女人特立独行、有主见,在社交场合天生的应对自如、出手大方、让男人都汗颜,北京女人很能说,唯独对自己评价很谦虚,但这谦虚的代价往往是逼着男人帮自己评价、褒奖自己。
北京女人不能用媚、嗲、娇字来形容,而是将、拿、激、逗四字大法,满北京街头的小伙子往往被一句话给压迫住,汗流浃背忙前忙后。
与北京女人打情骂俏般的斗嘴是最有情趣的事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男人们往往不是对手。
坦率、直白和传统是北京女人的特点。
北京女人的爱比较真实,爱与不爱不会牵强,另一方面对爱人也很直白,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
北京人优越感强,自然包括北京女人,有优越感的女人气质魅力高雅,就如蓝领向往白领,白领奢望富翁,领先一层生活水平的群体对其次一层永远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因此,北京女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是肯付出一切的。
上海女人和北京女人都有韵味,都很时尚,因为旗袍是中国的国粹,只要身材不错,不论什么地方的女人,都是大同小异。
上海人VS北京人酒桌上见各有千秋
上海女人喝酒,喝的是情调上海是个夜的城市,白天看去毫不起眼的旮旯,到了晚上均会散发出一种纸醉金迷的气息。
于是,寻一家别致酒吧,灯光必须昏暗,最好还带点荧光;遇上个陌生美女,眼神必须迷离,最好还是长发,便可以体会到那种很妖的、“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了。
上海女人喝酒,喝的是一种情调,至于喝进去的是什么其实无所谓。
最常见就是在衡山路或茂名路之类的大小酒吧里,科罗娜、太阳啤、可乐JAZZ,都属于可选择的范围。
至于红酒或调酒,那是由好奇心点起来的,那么少的一点点,味道怪绝,装在漂亮的杯子里,可以点上一根烟,边摇晃杯中的冰块边用迷惘的眼神看着那袅袅上升的烟雾,上海女人懒洋洋、焦点涣散的样子,有一种独特的妩媚。
当然,那只是独饮的女人,你既不知道她从哪里来,亦不晓得她要到哪里去。
或许她有无限的哀愁和衷肠无人可诉,只能一杯杯又酸又辣独自咽下肚去。
但你若真把她视作酒女,上前搭话,一个冷冷的眼神便会毫不犹豫直射过来。
若此时还不知难而退,只诺诺解释自己并无恶意,那么对方会立刻一言不发地用手势招呼酒保结账走人,那种扬长而去的架势,让你觉得既是尴尬,又是无趣。
也有和男朋友一起来喝酒的,这里的男朋友仅指男性的朋友,因为在上海的酒吧里,除非特别露骨、特别没有礼貌的男女会当众表演一番“缠绵”,大多数人的关系还是显得若即若离。
他们也许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客户,也许是想避人耳目的上司与下属,又也许只是一对特别亲密的朋友,或是即将分手的情侣。
然而大部分人只是慢慢喝酒和偶然交谈几句,一起看看来自菲律宾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的外国乐队表演,单从外表绝无可能判断出他们的关系来,或者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算什么关系,这就是上海男人女人的暧昧了。
北京女人喝酒喝的是热闹北京人爱热闹,男人女人都是,所以在三里屯那些酒吧,无论北街南街想要找一间清静点的、不带表演的,还真是少之又少,或许就那家叫“藏酷”的勉强算是吧。
不过真正的北京人是很少去酒吧喝酒的,通常去三里屯的都是些外来游客、或新“移民”过来的人,再有就是寂寞了想找个异性伴侣的,真正的北京人就爱上小饭馆喝酒,且不醉不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北京人和上海人
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待过,朋友同事相聚,每每被问到这个尴尬的问题:上海好?还是北京好?上海人和北京人哪个更靠谱?笑曰:各有特色。
现在北京的城八区,真正的北京“土著”已经凤毛麟角。
在天子脚下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京客,我姑且统称之为北京人。
他们听的多了,见的多了,沐浴着皇(黄)城根儿的香薰,他们不是“不把村长当干部”,而是压根儿就没有把部长当干部。
北京人总结了一句话:不管我的都不是干部。
六朝古都的北京,头枕着长城入眠。
从早上的第一缕阳光,和着北方人的庸懒,“你丫的”,“你姥姥的”等非“环保”词汇和意蕴深厚的京腔京韵就会一股脑儿地充斥着古都的上空。
如果你想品评这座城市,你可以选择一家小吃店。
颜色灰绿,汁浓醇,味酸微甜,闻着又有那么点臭味的的豆汁无论如何外地人也喝不惯,而她确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如果你沉静下来,多住一些时日,多喝些豆汁也许可以体会出北京市井的味道,有些酸楚又有些醇甜。
北京人讲究“大气”和“规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千年文化看北京,是上海无法相提并论的。
北京人也许不是什么都见过,但是,他们什么都听说过。
“大气”让北京人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惊天伟业,也让北京人吃尽了不少苦头。
“大气”是北京的标志,数不清的民族,数不清的服饰,让北京多了些许包容,向人们证明着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存在,奥运会的精彩绝伦让人们更加记住了她的深沉,她的绝妙,政治和文化氛围远非上海可以比拟。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大气”过了头,就变成了“小气”。
在一些北京人的行为方式中,你可以感悟出来。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攀比和浮夸成了一些北京人最不靠谱的事儿。
从他眉飞色舞地描述,你可以突然发现,原来他是某个国家领导人的亲戚,他家里养着宝马和奔驰,他的年薪是100万美金,他的儿子在比尔·盖茨手下做副经理等等;尽管他没有这样的亲戚,尽管他开着POLO,尽管他吃着低保,尽管他的孩子还没有找到工作,但是他敢说,而且说得你是荡气回肠。
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这样的北京人,我还是劝你做一个称职的听众,权且打发时光,娱乐娱乐吧。
除了这种“天桥把式”,北京人遵守“规则”的意识是出了名的。
对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规和临时性的通知,北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
为了配合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市制定了机动车单双号上路行驶的临时规定,外国传媒的记者届时在一些高架桥和辅路匝道早早地准备好了摄象机,准备要抓拍“现行”,而他们失望了,300多万辆机动车,他们没有拍到违章记录。
对官的敬畏,对规则的严守渗透到了他们的血液中。
诚信和规则是北京老少爷们的传统“行规”;这还体现在另一个市面景观,那就是,当你一觉醒来,发现所有的街道门市和居民楼门口都统一插上了红旗,戴着红袖箍维持秩序的老奶奶们盘问着,巡查着,满大街都是,仿佛来自天外。
和北京人的“大气”不同,因为上海的繁荣自开阜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我始终坚信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这样对上海的描述:即使是上海人中的佼佼者,最适合或最理想的职位仍然是某家跨国大企业的高级职员,而很难成为气吞山河的第一总裁。
上海的CEO(首席执行官)和北京的大大小小的CEO 们相比,他们头顶上的光环远没有北京的那些巨头来得威猛。
历史上的上海人长期处于仆从、职员、助手的地位,是外国人和外地人站在第一线,承受着创业的乐趣与风险。
更多的上海人则处于第二线。
他们观看着,比较着,追随着,参谋着,担心着,庆幸着,从而来反复品尝这第二线的乐趣与风险。
而在我看来,“二线”的上海人是最靠谱的,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毕竟是他们为我们生产出了凤凰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那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几代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忽如一夜春风来,体坛刘翔和姚明的出现,让人感觉到上海男人似乎站起来了。
到处是扬眉吐气的上海人,到处是叱咤风云的上海人,到处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
在证券交易所很少再能听到男人们象过去那样打电话等待老婆点头交易的情形了。
上海人已经把文广传媒做到了全国最大;上海在全国排名第一的东西太多了,金茂大厦,磁悬浮列车,上海世博中心...上海城市在变,上海人也在变。
如果你去上海,你会发现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情:在这里很少有人会骂街!很少发现有“膀爷儿”在弄堂里飘荡;在这里你能够挖掘出的非“环保”词汇明显偏少,多是些吴侬软语和卿卿我我。
在我的印象中,金秋时节,上海的弄堂里永远是随风摇曳着的“万国旗”和飘香着大闸蟹浓郁气味儿的天空。
johnwu我是上海人,却很喜欢北京,上海地少人多,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来,北京很大,大的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当然,两个城市各有千秋,也各有长短,不能简单的把它们做一番比较!
新浪网友如果作者是非上海人,却工作于不是外企的事业单位,这里都是根深蒂固的所谓上海人(其实大多是不敢或不愿承认的前一代或两代的江浙移民),就不会这样地赞美上海人啦,当然若是外国人例外,上海人崇拜的不得了.
快乐老头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幽默感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个笑话,北京人感到好笑,上海人觉得没什么好笑。
反之,亦然。
幽默感的差异愿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新浪网友北京和上海各有各的政治文化历史底蕴,北京地方很大,就是生活不便利,吃东西不方便,各类商品物质不够丰富,消费水平很高,虽然这几年北京的高楼大厦多了很多。
长城底下那卫生条件也太差(厕所),不知道现在改观了没有,让古人、今人、中国人、世界各国的人见丑了。
上海地铁挺先进的,也有几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就是公交车数量质量路线安排上不太好,吃的味道也不行,流行时尚以及繁华休闲生活系数还未足够,地方确实比较小。
北京和上海的服务行业除了民航,服务态度服务质数都不理想,环境绿化程度都很低。
木卡姆舞魂我是上海人,除了我父母以外,所有的亲人全是北京人。
我每次到北京,总有人在半小时内问我:“北京好还是上海好”这种无聊的问题。
这二十年来,北京和上海都在变。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北京和上海的总结很到位,很贴切。
我觉得北京男人普遍很油,不稳重不可靠不踏实。
即便是大学教授的儿子,依然很没有教养和基本素质。
曾经我以为北京男人应该受长期文化底蕴熏陶而比较有文化,现在看来,北京男人不如上海男人踏实可靠,不懂得尊重女性。
北京男人以为自己是所谓的“爷们”,可是你们的高考分数全国最低,工作又是家里包办。
在我看来,北京男人是泡沫塑料,看上去很坚固体积很大,实际上根本不能用来建造任何房屋。
曾经小气的上海男人,在股市跌宕起伏中,几十万上百万的盈亏,使上海人逐渐变得大气。
起码,上海男人不会吃女人的软饭,但是北京男人会,而且,还吃得心安理得,理所当然。
kathy我是北京人,也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在北京住惯了的原因,总觉得上海是一个让我没有办法融入的城市。
去上海前,很多人跟我说上海人与北京人互相看不起啊什么的,也让我心里直打鼓。
不过我在上海呆过的那段日子,碰到的“贵人”出奇的多。
也没觉得上海人怎么看不起我。
所以,我对上海的感觉还是不错滴。
不过只有一点,路太窄了。
但是反过来说,有些窄路真是很有感觉呢~~~
北京、上海,我都喜欢~~。